1. 中葯的用法有哪些內容
葯物的用法包括配伍、禁忌、劑量和服法等幾項主要內容。
(一)配伍
前人把單味葯的應用同葯與葯之間的配伍關系總結為七個方面,稱為「七情」,即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分述如下:
1.單行是指用單味葯治病。多用於病情比較單純,選用一種針對性強的葯物即可收效,如「獨參湯」,用一味人參大補氣血。
2.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葯物配合,能明顯地增強療效,如大黃配芒硝。
3.相使即功能不同的葯物合用後,能互相促進,提高療效,如黃芪配獲苓。
4.相畏即一種葯的烈性或毒性反應,能被另一種葯物抑制或減輕,如半夏的毒性能被生薑減輕。
5.相殺即一種葯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防風殺砒毒,綠豆殺巴豆毒。
6.相惡即兩葯合用,能相互牽制而使作用降低或失效,如生薑惡黃芩。
7.相反即兩葯合用,能產生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芫花反甘草,川烏反半夏。
方劑是配伍的發展,也是配伍應用的較高形式。組方是按葯物治病的主、次配伍組合的。早在《內經》中已經提出「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因為病因病機是復雜多變的,有數病相兼,寒熱錯雜,虛實並見,只有把多種葯物恰當地配伍組合,才能照顧全面。在方劑配伍上,分為主、輔、佐、使,也就是古稱的「君、臣、佐、使」。
主葯(君):即方劑中的主葯,治療主症的葯物。
輔葯(臣):即主葯的輔助葯。
佐葯:有兩種作用,一是對主葯起制約作用,二是治療兼症。
使葯:是指調和葯、引經葯及次要的輔助葯。
配伍組成要有主、輔、佐、使原則,但隨著疾病的發展和變化,加上病人的體質和年齡等不同,在組織方劑時,既要按原則配伍,又要隨證而靈活變化(辨證論治),以適應各種疾病的客觀需要。如前人在配伍組成變化中,有以下幾點:
葯味增減變化: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四味葯組合名「四君子湯」,主治氣虛,但有的病人,雖氣虛,但服後胸悶腹脹不受補,加陳皮行氣調胃,名為「五味異功散」;如病人痰濕較重,惡心嘔逆,再加半夏為六君子湯;如遇中焦氣滯,胃滿胃脹,可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
葯量輕重變化:「枳術湯」組成:枳實八錢、白術四錢,主治脘腹積滯,腹滿硬痛。「枳術丸」組成:枳實四錢、白術八錢,主治飲食停滯,腹脹痞滿。兩方由於葯量不同,主治作用也不同,方名也不同。
功能配伍變化:如同一味黃連,配以吳茱萸名「左金丸」,主治胃失和降,嘔吐脅痛;如去掉吳茱萸,加木香,名「香連丸」,主治里急後重,赤白痢疾;若去掉木香,加肉桂,名「交泰丸」,主治心火上亢,失眠心悸。同一味葯,由於加減不同,而主治各異。
(二)禁忌
包括服葯禁忌、配伍禁忌和妊娠禁忌。
1.服葯禁忌是指服葯時的飲食禁忌(忌口)。早在古代文獻上就有常山忌蔥、茯苓忌醋、烏梅忌豬肉的說法。另外,凡屬生冷、黏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也應根據需要予以忌服。
2.配伍禁忌是指在復方配伍中,有些葯物應避免合用的意思。對配伍禁忌,古人曾提「十八反」、「十九畏」,並編成歌訣,列舉如下: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芨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注釋:烏頭(川烏、草烏、附子、天雄)反貝母(川貝、浙貝、平貝)、瓜蔞(蔞仁、蔞皮、花粉)、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白蘞、白芨。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蘆反人參、黨參、沙參、丹參、玄參、太子參、明黨參、細辛、白芍、赤芍。
十九畏歌:
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烘炙浸莫相依。
注釋:硫黃畏朴硝,水銀畏砒霜,狠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牙硝、芒硝畏京三棱,川烏、草烏畏犀角,人參畏五靈脂,官桂、肉桂畏赤白石脂。
「相反」、「相畏」葯物在實際應用中,並非全部有反、畏作用。如金元時代李東垣論「古方療月閉,四物加人參、靈脂,是畏而不畏也?痰在胸膈,人參加藜蘆,是反而不反也」?事實上,古方「大活絡丹」就有草烏、附子與犀角組成。現代不少中醫,臨床治婦女病用人參、靈脂有效,但有的品種經葯理實驗證明也會產生毒性作用或副作用,如甘遂與甘草同用,甘草用量大於甘遂時,則使豚鼠氣脹而死。因此對相反、相畏葯物,還應進一步做葯理實驗。目前,在沒有實驗證實之前,仍須按古人提出的「十八反」、「十九畏」處理。
3.妊娠用葯禁忌具有損害胎元以致滑胎的葯物,如使用不當,可造成流產的後果。
根據對妊娠危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分為禁用葯與慎用葯兩類。
禁用葯大多是毒性強或葯性猛烈的,如巴豆、水蛭、大戟、芫花、斑蝥、三棱、麝香等。
慎用中葯大多是有破氣、破血或辛熱、滑利作用的,如桃仁、紅花、大黃、枳實、乾薑、肉桂等。
凡屬禁用葯,絕對不能使用,慎用葯則可根據孕婦患病情況酌情使用。如:吳又可治孕婦時疫,見陽明實證時,仍用「承氣湯」攻下;《金匱要略》用乾薑、半夏、人參治妊娠嘔吐不止等,都是針對疾病而施,即《內經》所載「有故無殞,亦毋殞也」的意思。但沒有特殊必要時,應盡量避免使用,以防發生用葯事故。
附:妊娠服葯禁忌歌蚖斑水蛭與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銀並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蛇蛻黃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乾薑桃仁通。
硇砂乾漆蟹爪甲,地膽茅根都失中。
注釋:
蚖:蝮蛇屬之蚖蛇。斑:斑蝥。野葛:漆樹科植物鉤吻之根,亦稱水莽草、雷公藤。雌雄:
雌黃、雄黃。桂:指桂枝、肉桂、官桂。通:木通。蟹爪:螯蟹的爪。甲:山甲。地膽:昆蟲類蛻青科地膽蟲,亦稱蚖青。
(三)用量、煎法和服法
1.用量葯物用量的多少,應根據葯性、劑型、病情及配伍關系等情況而決定。
一般,凡屬有毒或葯性猛烈的葯物,用量宜小,芳香性葯物也宜用輕量。厚味滋膩的葯物用量可重些。用量,是指每一味葯的成人一日量。其次是指方劑中葯與葯之間的比較分量。一般非毒性葯,單用時量可大些,而用於復方時量可小些。方中的主葯量可大些,輔助葯可低於主葯。兒童與老年人的用葯量應輕於壯年,婦女的用量一般應輕於男人。
2.中葯煎制湯劑在煎煮過程中,應注意方法與火候。如方法不當、火候失度則能減低葯效或完全失效。明代李時珍說:「凡服湯葯,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葯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葯亦無功。」因此,湯劑的煎制是一個關鍵環節。
煎葯最好用砂鍋,用搪瓷鍋也可以,不得用銅鐵器皿。煎葯用水量應視葯量的多少而定。煎葯均應用直火加熱,並要隨著葯物性質的不同調節火力。一般分以下三種:①輕煎劑:常用解表葯,用武火速煎。②中煎劑:多為腸胃葯和婦科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中火。
③重煎劑:多為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
煎出量:一般每劑頭煎,得葯液250ml左右為宜;二煎或三煎,得葯液200ml左右為宜。
頭煎葯液與二、三煎的葯液混合後,分三次服用。
分煎的時間:先煎葯應比一般葯物先煎20min,再下中煎葯。後下葯一般在其他葯煮沸10min後加入同煎(不包括先煎葯的時間)。
為了充分發揮葯效,取得治療的最大效果,可對某些中葯進行分包分煎。主要方式有:
先煎、後下、包煎、另煎、沖服等。
(1)先煎:大多為礦物類和貝殼類葯,這類葯物質地堅硬,組織結構緻密,有效成分一時不易煎出,故需搗碎先煎,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如生石膏、生龍骨、生牡蠣、生赭石等。
(2)後下:有些葯物中含芳香揮發性成分,若煎煮時間過長,能使有效成分揮發而降低或喪失葯效,如白芷、木香、薄荷、沉香等。
(3)包煎:為了防止煎後葯液混濁,粘附鍋底不易濾出或對消化道有不良刺激,需用紗布包好,再放入鍋內煎煮,如車前子、葶藶子、旋復花等。
(4)另煎:是單獨煎煮的意思。需要「另煎」的葯物大多是貴細葯,使其不與其他葯料混合而減少葯效,如羚羊角絲、犀角絲等。
(5)溶解後沖服:膠質類、鹽類葯物不宜與群葯同煎,應放入湯液中溶化直接服用,如阿膠、鹿膠、芒硝等。
(6)研細末沖服:某些貴重葯物及不易溶解於水的葯物,應研細面,按規定量用溫水或葯液沖服,如三七、硃砂、雷丸等。
3.服法包括不同劑型的服用方法和服用時間。如湯劑宜於溫服,但因治療上的需要,也有宜冷服的。中成葯一定要按說明服用。在服葯時間上,一般滋補葯宜飯前服,健胃葯和對胃腸有刺激性的宜飯後服,安眠類葯應在睡前服,驅蟲葯和瀉下葯大多是在空腹時服,急性病則不拘時間當迅速給服,瘧疾則應在發病之前服,慢性病應定時服。
2. 服葯時間的正確方法
人體的一些生理功能或病理現象呈明顯的晝夜節律。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很多葯物的作用和毒性、不良反應與人體的生物節律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同一種葯物的同等劑量可因給葯時間不同,作用和療效也不一樣。根據時間葯理學,選擇最適宜的服用葯品時間,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為大家總結一下各類葯物的服葯時間。
高血壓
人類血壓存在明顯的晝夜波動特徵。早晨 9:00-11:00 急劇上升,白晝處於較高水平,下午 4:00-6:00 又上升,而後呈緩慢下降趨勢,凌晨 3 時達最低值,在早晨清醒前又開始回升。故心腦血管疾病在早晨發生率較高。
一般以夜間血壓比白天血壓下降幅度 ≥ 10%-20% 表示血壓晝夜節律正常,呈雙峰一谷型,稱「杓型血壓」。若夜間血壓下降的趨勢變小,全天血壓曲線趨於平緩,夜間血壓下降 < 10% 表示晝夜節律異常,稱「非杓型血壓」。
1. 杓型血壓
上午 7 時和下午 14 時兩次為宜,使葯物作用達峰時間正好與血自然波動的兩個高峰吻合,此時降壓效果最好。不宜在睡前或夜間服用,以避免血壓於夜間的睡眠中過低導致組織灌注不全而誘發缺血性腦卒中,尤其是老年人。
2. 非杓型血壓
卻應於晚間睡前服葯。鈣通道阻滯劑和 ARB 類葯物於早晨或晚上服葯對 24 h 平均血壓的作用相同,但晚上服葯可更有效地降低夜間平均血壓,進而有助於非杓型血壓向杓型血壓的轉化;
糖尿病
胰腺的胰島β細胞每日分泌胰島素約為 50 IU,其分泌有節律,清晨始升高,午後達高峰,凌晨跌低谷。因此,清晨給予低劑量的胰島素,可達到滿意效果。上午 8 時可口服作用強而持久的降糖葯物,使葯效與體內血糖濃度變化的規律相適應。如甲苯磺丁脲早 8 點服葯後 0.5 h 血糖下降幅度明顯大於 18 點給葯者。
磺脲類降糖葯(格列本脲):通過刺激胰島細胞產生降糖效果,口服後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發揮作用,所以在飯前 30 分鍾服用為宜。
雙胍類降糖葯(二甲雙胍):等通過促使肌肉等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起到降糖效果,因此宜飯後服用。
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阿卡波糖 ):等在小腸內競爭性抑製糖苷水解酶,使飯後血糖升高的幅度減小,因此,只有進食同時服用才能產生治療效果。
缺血性心臟病
心肌缺血,室性心律失常,急心絞痛和心臟猝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高峰時間均在上午 6:00-12:00。因此抗血小板葯阿司匹林早晨服用生物利用度大,半衰期長,並更有助於預防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
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關節腫脹,僵直和握力下降等症狀,以早晨最為嚴重;而且糖皮質激素的分泌節律呈晝夜節律性變化,血葯濃度峰值一般在清晨 7-8 時,谷值則在午夜 0 時。所以最好在早晨服用激素類葯物。故糖皮質激素均選用早晨 7-8 時給葯,短效糖皮質激素,如可的松、氫化可的松等每日 1 次。長效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等,隔日 1 次。
抗癌治療
腫瘤細胞在上午 10 點生長繁衍最快,而正常細胞則在凌晨生長最快,因此腫瘤患者用葯的最佳時間為上午 10 點。這時進行化療,用葯最省,效果最好,不良反應最小。
晚期疼痛嚴重的癌症病人,使用止痛葯的時間也有規律;人的痛覺以上午最為遲鈍,而午夜至凌晨最為敏感,故止痛葯以夜晚臨睡前服用效果更佳。
哮喘
由於人體腎上腺皮質激素、兒茶酚胺分泌水平及呼吸道粘膜上皮細胞纖毛運動等因素存在生理性晝夜波動,因此哮喘多在深夜或凌晨發作。故多數平喘葯以睡前服用為最佳,此時哮喘者對乙醯膽鹼和組胺反應最為敏感。
β 受體激動劑如特布他林等可採取晨低、夜高的給葯方法:早上 8 點口服 5 mg,晚 20 點服 10 mg,可使該葯的血濃度晝夜保持相對穩定,並在清晨呼吸道阻力增加時保持較高的血葯濃度。
而氨茶鹼則不同,其治療量與中毒量很接近,它在早晨 7 點左右服用效果最好,毒性最低。
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需要補充葡萄糖酸鐵、亞鐵等鐵劑,對胃腸道可產生刺激,必須在胃酸作用下才宜吸收。所以宜在胃酸分泌最活躍的時候用,晚間胃酸分泌最高,故晚 20 點服用最佳,吸收率比早 8 點高,療效延長 3-4 倍。
3. 葯物服用有哪些注意事項
1服葯要用溫白開水
小陳牙疼得厲害,隨手從辦公桌上拿起早上泡的一杯茶,就著茶水吃了一片止痛葯。半個小時過去了,按說以往這個時候牙疼應該已經緩解了,可此次卻收效甚微。
「服葯用水最安全的是溫白開水。」鄭州人民醫院葯物科主任李曉華介紹說,茶葉中含有上百種結構復雜的化學成分,如茶鹼、鞣酸、苷類化合物、可可鹼、咖啡因等,與許多葯物可發生反應,比如止痛葯呈酸性,如果用茶水送服,就會使酸鹼中和,失去葯效。
「果汁中含有酸性物質,可使許多葯物提前分解,或使糖衣提前溶化,不利於胃腸吸收。」李曉華說,牛奶中的鈣、磷、鐵等可與葯物成分發生作用或結合而影響療效,或沉澱而影響吸收,而乳品中的脂肪和蛋白還會影響某些葯物的吸收。
2干吞葯物或刺激食管
很多人都覺得吃葯是件再簡單不過的事了,雖然葯品說明書上一般都寫著用溫開水送服,但有人圖省事,會干吞葯物或僅喝一口水,認為只要把葯物吞下肚去就達到了服葯的目的。其實,這種服葯的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口服的葯物(如片劑和膠囊)在服用時,一定要喝足量的水,一般要用200毫升左右的溫開水送服。」河南省人民醫院葯學部主任秦玉花說,如果幹吞葯物或喝水不夠的話,雖然也達到了使葯物進入體內的目的,但其實葯物並不能馬上進入到胃內,它會長時間滯留在食管中,由於葯物濃度過大,特別是一些有刺激性的葯物,會對食管黏膜產生比較大的刺激,甚至會導致一些不良反應的發生。
「干吞葯物或喝水不夠,對葯物在體內的吸收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李曉華介紹說,服葯時多喝水不但可以加速葯物在胃內的溶解速度,還可以減輕葯物對胃腸道的刺激及減少胃酸對葯品的破壞,「服葯時除要遵醫囑外,還要仔細閱讀葯物說明書,一般有特殊服用要求的,說明書上都會註明。」
3服葯時間需注意
「口服葯物的服葯時間須根據用葯目的、吸收排泄情況以及葯物對胃腸道有否刺激而定。」秦玉花說,從服葯時間上,一般可以分為餐前、餐中、餐後、睡前等。
「餐前服葯是指在飯前30~60分鍾服葯,凡是要求葯物充分、快速吸收,而無刺激性的葯物均應在餐前口服。如促進胃動力葯的胃復安、多潘立酮等。」秦玉花介紹說,餐中服的葯主要是二甲雙胍、阿卡波糖、酵母片等降糖葯,「餐後服的葯是在飯後15~30分鍾後服葯,除必須在飯前服下和必須在睡前服下的葯物,其餘都可在飯後口服,特別是對胃有刺激性的葯物,如阿司匹林、水楊酸鈉等需在飯後服用。」
「睡前服葯是指在睡覺前半小時左右服葯,像催眠葯、緩瀉葯、驅蟲葯、抗過敏葯等適合睡前服用。」秦玉花提醒說,由於體內激素的作用,人體晚上的血壓偏低,因此,降壓葯不宜在晚上服用。
4忘吃葯不能加倍補
對於長期吃葯的人,偶爾忘了吃葯是難免的。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如何補救呢?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葯學部副主任陳天朝說,如發現較早,一般採取補服辦法。但有些葯毒副作用較大,或葯品說明書中明確提示漏服後不能補服,則不要補服,以免引起不良反應。「服葯的間隔時間一般為4~6小時,萬一漏服了,發現時間如在吃葯間隔時間的1/2內(即2~3小時內),可以按量補服,接下來仍可以按照間隔時間服葯。」陳天朝說,如果已超過服葯間隔1/2的時間,則不必補服,只要下次按時吃葯即可。
「當然,這些方法不是對所有的葯物都適用,最好在發生漏服時,咨詢醫生或葯師。」陳天朝說,漏服葯物後千萬不可在下次服葯時加倍補服,以免因葯物過量而引起中毒,「但服抗生素時,為確保血液中葯物濃度的穩定,需嚴格按每6至8小時服葯。」
5服用抗生素應忌酒
對於服用抗生素類葯物的患者來說,少量飲酒或飲用含酒精性飲料,都有可能引發雙硫侖樣反應,出現頭痛、嘔吐、心悸、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者甚至可能出現呼吸抑制、心肌梗死、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狀況。
「會出現雙硫侖樣反應的葯物有頭孢類抗生素、甲硝唑、呋喃唑酮等。」秦玉花說,對於服用抗生素的患者來說,特別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在服葯過程中和停葯後7天內(有些葯物在人體內代謝比較緩慢),最好不要飲酒,不要飲用含酒精的飲料和葯品,同時要避免用酒精進行皮膚消毒或擦拭降溫,盡量避免雙硫侖樣反應的發生。
「富含維生素C和鉀的柚子,最好別在服葯期間吃。」李曉華解釋說,人體的小腸內有一種酶,能催化多種葯物代謝,柚子里的某些成分會干擾這種酶的作用,影響他汀類葯物(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和抗組胺葯非索非那定的吸收,「另外吃止痛葯期間不宜大量喝咖啡,服鐵劑時不要喝豆漿,少吃油。」
6葯咬不咬碎有講究
葯片難下咽,能掰開吃嗎?「這要視情況而定,如果是控釋、緩釋片劑葯物,就不能掰開吃。」陳天朝說,此類葯片被分割後控釋膜或控釋骨架被破壞,葯物會迅速釋放出,就達不到控釋緩釋和速效長效的目的,有時還可以引起體內葯物濃度驟然上升,造成葯物中毒,「常見的控釋、緩釋片劑葯物有心血管葯物中的硝苯地平、非諾貝特、美托洛爾、氨茶鹼,止痛葯中的嗎啡、鹽酸曲馬朵等常被製成緩釋、控釋制劑,甲硝唑、格列吡嗪、氯化鉀也有這種類型的制劑」。
陳天朝說,對於腸溶片,不能壓碎或掰開,服用時也不能咀嚼,否則葯效會被破壞,並引起胃部的不適,臨床上常用的腸溶片有阿司匹林、胰酶片、吲哚美辛、奧美拉唑、胸腺肽和雙氯芬酸鈉腸溶片等,「一個簡單的辨別方法是,葯片中央若有切痕的,大多可以掰開服用」。
「對於膠囊和糖衣片要看情況,使用前仔細讀說明書,看是否標有緩釋膠囊、控釋膠囊或腸溶膠囊。如果是,就不能壓碎使用。」陳天朝說,膠囊和糖衣一般都有降低葯物口腔刺激性,或減少苦味的作用,所以最好完整吞咽,「其他普通葯片在壓碎後最好一次服完,以免在空氣中分解或氧化,影響葯效。」
李曉華介紹說,常見的需要嚼碎服的葯物有:治療消化道潰瘍病的葯物,如蓋胃平、胃舒平、硫糖鋁、鋁碳酸鎂等,適於胃疼發作時或飯前半小時嚼碎服用;鈣制劑如果嚼碎,可以增加吸收率,比如鈣片、碳酸鈣、葡萄糖酸鈣等;助消化葯類的乾酵母,如不嚼碎易在胃內形成黏性團塊,影響葯物的作用;用於過敏性鼻炎、結膜炎、過敏性哮喘、日光性皮炎及其他過敏性反應的色羥丙鈉,宜在飯前半小時嚼碎服下;果導片用於治療便秘,服葯後4~8小時排出軟便,咀嚼後服用效果更顯著,睡前服為宜;控制哮喘急性發作的喘息定、治喘靈在舌下含服時,宜將葯片嚼碎,然後含於舌下,否則達不到速效。
7服葯後不要立即仰卧
許多人有在臨睡前或卧床服葯的習慣,認為服完葯後立即休息,能幫助葯物吸收。
「其實,服完葯馬上就睡覺,特別是當飲水量又少的時候,往往會使葯物粘在食管上而不易進入胃中。」李曉華說,有些葯物在食道溶解後,會腐蝕食道黏膜,導致食道潰瘍,嚴重者可能傷及血管而引起出血,「許多患葯物性食管潰瘍者就是因為近期睡前服過膠囊類葯物,如抗生素膠囊、感冒膠囊」。
「服葯時應坐著或站著,服葯後不要立即仰卧,稍停留片刻,利用葯物的自身重力作用使其快速通過食道,以免在食管內滯留,而延緩葯物的作用及損傷食管黏膜。」李曉華說,服葯時多喝點水,最好活動二三十分鍾再躺下睡覺。
有些咳嗽病患者,喜歡在睡前服用止咳葯,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止咳葯主要作用於咳嗽中樞、呼吸道感受器和感覺神經末梢,抑制咳嗽反射。」鄭州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於洪濤說,雖然止咳葯止住了咳嗽,但它造成了呼吸道中痰液的滯留,容易阻塞呼吸道,「同時,入睡後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增高,導致支氣管平滑肌的收縮,使支氣管腔變形縮小,加上痰液的阻塞,會導致肺通氣的嚴重不足,易造成人體缺氧,出現心胸憋悶、呼吸困難等現象,加重不適。」
「咳嗽病人切忌盲目使用止咳葯,痰濃稠者宜用化痰類止咳葯。」於洪濤提醒說,那些有中樞抑制的病人,服止咳葯時更宜謹慎,「如果咳嗽嚴重,明顯影響睡眠而需服止咳葯時,應在呼吸專科醫生指導下服用。」
8糖漿啟後勿久放
「糖漿液含糖量較高,一旦被打開,就失去了密閉的無菌環境,如使用和保存不當,十分容易被污染。」陳天朝說,在服用糖漿時,切忌把糖漿瓶口直接與嘴接觸,以免因瓶口沾上細菌而使糖漿液污染變質。
「服用糖漿後,應及時將瓶蓋擰緊,放置在陰涼、避光、乾燥的環境中。」陳天朝介紹說,如果短時間內不再服用,可放置在冰箱中低溫貯藏,冷藏以4℃~15℃最佳。
「開啟後的糖漿液一般不宜久放,冬天不超過三個月,夏天不超過一個月。」陳天朝提醒說,再次服用時應該對著光線看,觀察溶液是否依然澄清,如出現大量氣泡、絮狀混懸物、沉澱物或變色、結晶,表明糖漿液已有酸敗現象,不能再服用。
9喝中葯分溫服、熱服和涼服
「喝湯葯不就是把葯煎好,等涼得差不多了,再一口氣喝下去,還能有什麼講究?」劉大爺雖然喝了多年中葯,但提起湯葯的服法,卻認為並不重要。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市中心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朱薇說,中葯的服用方法也有講究,正確服用能盡早治癒疾病;否則,就可能達不到治療目的。
「湯葯的服用方法有十餘種,其中最普通的服法是溫服,即湯葯煎好後涼溫服用,多數中葯適合此種服法,服葯與進食間隔時間應在1個小時以上。」朱薇說,但是治療熱病的葯,如熱在腸胃,患者想喝涼飲者,可涼服,「那些治療寒證的如外感風寒的葯,宜熱服,而且熱服後應再喝些熱粥,蓋被出汗,以便葯效能得到顯著發揮。」
10多數湯葯宜飯前服用
「多數湯葯宜飯前服用,其原因是葯物胃腸吸收好,攻下葯、驅蟲葯及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葯物則更加適宜,而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葯物、消食葯宜飯後服。」朱薇介紹說,補養葯宜在早晚空腹服,以利葯物的吸收,而瀉下葯宜在早上空腹服,「用於補心安神的中葯,應在睡前30分鍾至1小時內服用,以充分發揮葯效。」
「一般來說,湯葯在早晚各服一次。」朱薇說,在煎葯時最好在第一次煎煮後,立刻加溫水煎第二次,將煎煮2次的葯液混合,分別於早晚服用,是為「一天兩次」的正解,偶爾漏喝一次也不要緊,「如果是重症患者可頓服,即一次將葯服完,迅速發揮葯效;還有些咽喉、口腔疾病的患者或者嘔吐較重的患者,可頻服,即不分次數頻頻飲用。」
服湯劑時,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為原則,而生冷、黏膩、腥臭、不易消化以及有特殊刺激性食物,都應根據需要予以避免,「此外還要注意避免和葯材相沖,比如,虛底、寒底體質的人如吃溫補葯物,要避免吃冷食;而熱底者如果在服用清熱解毒類葯材,就不要再吃性質寒涼的食物了。」
4. 經常服用中葯的人,服用時間應該怎麼掌握呢
現在很多人生病了都是首選中葯進行治療,因為中葯是純天然植物成分,對人體腸胃沒有刺激性,而且是全方位的調理,對人體的健康和恢復非常有利,但是很多人盡管經常吃中葯,但是卻不知道中葯吃多久才有效果,什麼時間喝效果最好?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吃中葯的常識。
魚腥類
魚腥的食物也需要注意避免食用,不然有可能會影響身體健康,此類食物多為咸寒而腥之品,且含有異性蛋白,易引起過敏反應,多食易傷脾胃並誘發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過敏體質者更不可食之。此類食物有黃魚、鯉魚、帶魚、蚌肉、蝦、螃蟹等,而鯉魚、沙丁魚、鯰魚、黃魚、螃蟹、黃泥螺最易引起過敏。魚腥類食物亦屬發物。
發物類
發物的食物一般會促進疾病的惡化,所以我們在吃中葯的時候最好也不要吃發物類的食物,此類食物均為動風生痰助火之品,由於疾病對食物選擇程度的大小不同,其「發」亦有異。此類食物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患者當禁吃公雞肉、豬頭肉;疔、癤、瘡、癰等皮膚疾患者,當禁吃香蕈、蘑菇、筍、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否則會加速紅腫、生膿;有腸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會產生較多的酸,對胃腸有刺激。鑒此,「發」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有促進疾病惡化之意。
生冷類
吃中葯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吃寒涼的食物,不然會影響身體健康,此類食物性多寒涼,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渴,故適合熱證疾病。但卻易影響胃腸功能,因此虛寒體質者及胃腸病患者,當禁忌。如白蘿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氣之功效,若體質虛寒及胃腸病患者食之,豈不寒上加寒,胃腸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時服用人參和其它滋補葯時,由於葯性相惡,可降低或消除補葯之效力,故蘿卜與人參不宜同服。
油膩類
油膩的食物我們也需要注意最好不要吃,不宜消化,有損脾胃,此類食物包括動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膩有損脾胃健運,故凡外感疾病、黃疸、泄瀉者當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質硬、燥熱,不易消化,胃腸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酸澀類
吃中葯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避免食用酸澀類的食物,會刺激腸胃,酸過多則對腸胃有刺激,故胃酸過多、胃腸潰瘍患者禁食。澀者,大多含鞣質。如茶葉含有鞣質,而濃茶含量更高,與中草葯同服時,可與中草葯中某些蛋白質、生物鹼、重金屬鹽結合產生沉澱,這就會影響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同時對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吸收也有影響。因此,在服用中草葯時,一般不宜與濃茶同服。
喝中葯的注意事項
1、喝中葯請在飯後30-60分鍾服用為宜。可以避免中葯成分對胃粘膜的刺激。
2、喝中葯前後一小時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漿,以免中葯成分與茶的鞣質,咖啡因及蛋白質等發生化學反應,影響療效。可以喝水。
3、如果服用中葯後有不舒服或腹瀉等現象,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系,感冒咳嗽請停服湯葯。
4、如果覺得口味較苦,可以加些糖再服用。
一般中葯均宜溫服,葯煎好後放一會兒,待其不冷不熱時服,如平和補益葯物。但凡傷風感冒的葯,宜趁熱服下,以達到發汗目的;祛寒通血脈的葯也如此,以利於祛寒活血。
結語:我們應該知道對於不同的病症服葯的時間和療程都是不一樣的,一般需要連服三個療程,七天為一療程,每服葯物早晚各喝一次,才能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喝中葯前後一小時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
5. 飯前服用和飯後服用的葯各有何特點
適時服葯使之維持一定的體內葯物濃度,提高療效和減少毒副反應,是合理使用中葯的重要一環。中葯方劑量多,變化靈活,如何掌握各種具體方葯的服用時間和次數,應根據葯物性質、不同病人請和人體飲食起居規律等具體決定,
一原理舉例
1、大多數中葯一日劑量分2~3次服。如湯劑頭煎、二煎合並分2次服。成葯每日服3次等。但為了避免食物的影響,通常宜在空腹或半空腹服用。補益葯生脈散、十全大補湯、六味地黃丸等,宜飯前服,以利充分吸收;制酸止痛葯烏貝散、胃病散等飯前服可直接中和胃酸、保護胃粘膜;某些惡心性祛痰葯如桔梗、遠志、紫菀等含植物皂苷,須飯前服才能刺激胃粘膜,反射性地增加支氣管的分泌而呈祛痰作用。
2、消食導滯的健胃劑如健脾丸、保和丸、香砂積實丸、神曲等,飯後片刻服可充分接觸食物,發揮消食化積、寬中除脹作用;對胃有刺激性的葯物如黃連素片、黃連羊肝丸等,宜飯後服,以免刺激胃粘膜引起胃腔部不適。
3、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調整服葯時間和次數。如抗心絞痛的蘇冰滴丸、冠心蘇合丸,除早晚各服1次外,心絞痛發作時可隨時加服1次;瀉下劑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全劑應分2~3次服,首服得下即可,無大便時再繼續服用;銀翹散用於病人高熱時,可一日服兩副葯,日服4次,開始時可2小時服1次。
4、根據病情具體情況掌握用葯。如硃砂安神丸、酸棗仁湯應睡前服,以利鎮靜安眠;回逆湯回陽救逆,蘇合香丸通關開竅,以及安宮牛黃丸等急救葯物宜及時投葯;峻下逐水劑如十棗湯應清晨空腹,可避免晚間頻繁起床小便之擾。
5、根據病人特定的生理條件和體質特點服葯。如補腎固沖丸用於治療習慣性流產,應在未孕之前一日3次連續服用2個月,懷孕後用泰山盤石散安胎,宜每隔3~5日進一服,連續3~4個月,以適應孕婦生理特點,避免多服傷胎。
二具體服葯時間
服葯的時間要視病情,根據不同方葯而定。一般規律為:
1補益葯,早飯前30~60分鍾和晚間臨睡前30鍾左右,空腹各服一次,以利吸收。
2治療慢性病的中成葯(各種膏、丸、散、片、丹、露、葯酒、沖劑),必須固定時間服,使體內保持一相對穩定的葯濃度。
3治療胃腸疾病的葯,應在飯後服,以減輕對胃腸的刺激。
4安神葯和驅蟲葯,宜在睡前30分鍾空腹服。
5傷風、感冒的辛溫解表散寒葯,應趁熱溫服,服後即上床安卧,蓋上被子,捂至全身出微汗為宜(千萬不可捂的大汗如雨)。
6治療瘧疾的葯,應在有規律的發作前2小時服,這樣有利於殺死瘧原蟲,控制瘧疾症狀發作。
7急病病情危重時,隨時一次頓服,使葯力大而猛烈。
8特殊葯,按醫生的囑咐在特定的時間服,如雞鳴散要求在天亮前空腹冷服,效果最佳。
9非特殊疾病,服葯時間一般安排在飯後兩小時。
10葯酒,每日可服3~4次,至於喝多少,可依個人感到有葯力為度,切勿喝醉,否則,吐而傷人元氣,得不償失。
11補養、健胃葯,宜在飯前服,可增加葯物的吸收率。
12辛辣刺激性的葯物,宜在飯後服用,可防止對胃粘膜的刺激,使其緩慢吸收。
13婦女調經葯,宜在行經前數日開始服用。
14病在胸膈以上者,宜飯後服,病在胸膈以下者,宜飯前服。
三服葯注意
1病在身體上部,服葯宜頻頻慢飲;病在身體下部者,應一口氣頓服完;如是嘔吐的病人或嬰兒,宜少量多次(小口連服)。
2風寒外感表證所用的辛溫發表葯,應趁熱服,高熱口渴喜冷飲的熱性病者所用清熱葯,則宜稍冷再服。
3病情特殊者應特殊處理,如熱證反見厥逆的真熱假寒證,必須寒葯熱服;寒證反見燥熱的真寒假熱證,又須熱葯冷服。
4解救葯物中毒時,以冷服為宜。
四服中成葯
中成葯內服,通常用白開水送下,但為提高療效,還有多種服法:
1酒送服。凡治療氣血虛弱、機體虛寒、氣滯血瘀、風濕痹證、中風手足不遂、步履艱難等疾病的中成葯,用酒送服,療效更佳。
2姜湯送服。即用生薑煎湯送服葯物。凡治療風寒表證、肺寒、脾胃虛寒、呃逆等證的皆可用姜湯送服。
3淡鹽水送服。凡治療腎虧、腎虛及下焦疾病的成葯,以淡鹽水送服為佳。
4米湯送服。凡補氣、健脾、養腸、利膽、止渴、利小便的中成葯,都可用米湯送服。含貝殼等礦物質類葯物難消化,最好選用稀飯送服,以減少對胃腸的刺激。
服葯要求按照以上的方法與時間,目的是為了提高治療的效果,減少葯物的副作用。如入夜之後,人體陽氣收藏、心神入舍,這時如果服用補陽或發汗的葯,必然要擾亂人體的生物節律,產生各種不良作用。養陰、沉降類葯,如果在早晨或午前陽旺氣升之時服用,也就會產生遏制陽氣升發的弊端。
6. 什麼時間吃葯效果好
按時吃葯」、「一日三次」、「飯後服用」,這樣的服葯醫囑我們都聽過,或在葯品說明書上看過,但服對的人很少,可能有些人要說了,葯只要吃了就行嘛,哪有這么多講究。
你還別說,吃葯真沒那麼簡單,你以為醫生為啥要特別強調吃葯時間,吃多少怎麼吃?可都是為了最大程度的發揮葯效,又盡量減少葯物副作用而設定的。
養生君今天就來科普一下各類「服葯須知」,希望可以幫助大家讀懂服葯時間,真正做到按時吃葯。
第一類:服葯時段
空腹服用:一般指清晨在睡醒後空腹的情況下服葯;
飯前服用:餐前15-30分鍾服用;
飯中服用:吃飯期間服用;
飯後服用:用餐後15-30分鍾服用;
睡前服用:睡覺前15至30分鍾服用。
必要時服用:主要指有症狀時立即服用,一般用於發熱、疼痛時服用以減輕症狀,但如無對應症狀情況下服葯,不但沒有治療效果還會產生依賴性及不良反應。
第二類:服葯頻次
每天一次:通常會被醫生在葯名後標注「Qd」,這是拉丁語對「每天一次」的簡稱,表示該葯物能夠在體內維持24小時左右的療效,在一天內的某個固定時間點吃葯,並保持每天都在同一時間服葯。
每天兩次:簡寫為「Bid」,表示該葯物能維持12個小時的療效,正確的吃法是每隔12小時服用一次,比如你習慣早上8點吃第一次葯,第二次最好在晚上八點服用,特殊情況除外。
每天三次:簡寫為「Tid」,表示該葯物能維持8個小時的療效,正確的吃法是每間隔8個小時服用一次,比如早上7點吃第一次葯,下午3點吃第二次,晚上11點吃第三次。
這也是最為普遍的一個用葯誤區,常被當作「隨三餐服葯」,就是每餐進食後服用,這樣會使白天的血葯濃度過高,毒副作用增加,而夜間葯效又不夠。
9類常見葯物的最佳服用時間
除了服葯時段和服葯頻次,一些葯物自身也有最佳服用時間,下面養生君為大家列舉一些常用葯物。
降糖葯:清晨4-5點。糖尿病患者在凌晨對胰島素最敏感,此時注射胰島素用量小,效果好;心臟病患者對洋地黃、地高辛和西地蘭等葯物,也是凌晨最為敏感,此時服葯,療效倍增;不過,此時服葯應適當減少劑量,以防中毒。
激素類葯:早晨7點。人體對激素類葯的反應也有時間節律,由於人體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高峰在上午7點左右,所以激素類葯在晨間7點服用效果好。
利尿葯:早晨7點。利尿劑在體內發揮葯效,與腎功能和血液動力學等因素密切相關,如雙氫克尿噻,早晨7點服葯比其他時間服用的副作用小。
降壓物:早上9-11點。醫學研究發現,血壓在上午9-11點為高峰值,夜間入睡後則下降到最低點,所以高血壓患者一般只需白天服葯,宜上午用葯。
關節炎葯:中午12點。骨關節炎患者通常晚上比白天更容易感覺疼痛,正確服用消炎鎮痛葯,可以保證當人體感覺最疼痛時,葯物在血液中濃度最高。
這類葯物通常要經過7~8個小時才能發揮最大效能,因此中午12點時服用效果最好。
平喘葯:下午3-4點。人體的生物鍾會在夜晚自動減少激素分泌,因此哮喘症狀通常會在夜間加劇,這個時段服葯,有助於次日凌晨3~4點預防哮喘發作。
降膽固醇葯:晚上7點-9點。由於人體內的膽固醇和其他血脂的產生在晚上會增加,因此降膽固醇葯在夜間服用效果最好。
補血劑:晚上8點。葡萄糖酸亞鐵、硫酸亞鐵等補血劑,晚上8點服用最佳,吸收率比早晨8點要高很多,且可延長療效3-4倍。
胃潰瘍葯:晚上10點。研究表明,胃酸白天會變化,使潰瘍症狀在深夜和清晨比較厲害,所以治潰瘍的葯物宜在晚間服用。
7. 中葯服用時間有什麼講究嗎
古代醫學家十分注意掌握中葯的服用時間,認為在不同時間里服葯,葯物療效差異很大。因此,了解古人選擇服葯時間方面的知識,有助於我們根據病情,合理選擇服葯時間,以發揮葯物的最佳效能。
1.空腹法:空腹服葯易使葯力得到發揮,東晉時期著名醫葯學家葛洪說:「未食內虛,令毒勢易行」。多用於實證疾病,特別是積滯、瘀血、水濕等病證。從部位上看,它適宜於治療人體下部的疾病(心胸以及四肢、血脈)。具體服葯時間包括:雞鳴時服(如雞鳴散);平旦時服(如十棗湯);飯前服等。
2.飯後服法:適用於人體上部的疾病。中醫傳統認為:上部的疾病,如耳、目、口、鼻、五官等疾病都宜採取先食後服葯方法,能使葯性留連於上。我國第一部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即說:「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食後服葯」。偏於滋補一類的葯物,也宜飯後服。如葛洪說:「服治病之葯以食前服之,服養身之葯以食後服之。」
3.頓服:病情較急者,煎好後立即服下,稱為頓服,取急病急治之意。東漢醫學家張仲景《金匱要略》載的治急症吐衄的瀉心湯、治腸癰的大黃牡丹皮湯等屬於此類。目前,一般的高熱性疾病、傳染性疾病、小兒急症等亦採用頓服法。
4.睡時服:這是服用安神葯和治遺尿症葯物常採用的服法,睡前服葯能使葯效及時發揮作用。
5.晝夜服:一些急、慢性病,亦可晝夜服葯,使葯效持續發揮治療作用。對慢性病來說,人們多嫌麻煩,不易做到,但急、重證則常須這樣。清代著名溫病學家吳鞠通常用銀翹散治風熱病證,他在所著的《溫病條辨·上焦篇》中規定:「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再作服」。現在,用銀翹散治療外感風熱十分普遍,但極少按此法服葯,違背服葯方法,焉望有佳效。正如丹波元堅在《葯治通義》中所說:「世人服葯,多隻日間服之,往往夜間不服,致葯力不相接續,葯不勝病,而冬日夜永,尤非所宜。」
再一種方法是根據人體自身固有的時間節律,擇時用葯,以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祖國醫學認為:人體自身有各種時間節律,如年節律、月節律,日節律、時節律。以日節律為例:一日中,人體氣血在經絡中運行有一定規律,清晨之時,氣血流注手太陰肺經,次為大腸、胃、脾、心、小腸等。實驗室研究及臨床研究資料均表明:某個臟腑的病變,在其經氣旺盛之時施治,會大大提高療效。目前中葯服法普遍沿用一日一劑,上下午分服的方法,從時間治療學看不盡合理。辨證屬陰虛的病證,使用補陰葯可安排於傍晚一次服葯。陽虛病人使用補陽葯可考慮在清晨一次服用,以簡化給葯次數,增強和提高療效。肺部疾病可在平旦之時服葯,腎臟疾病則可考慮下午五時左右用葯。
8. 中葯在一天中什麼時候吃好
中葯在一天中的早晨,10點之前尤其是飯前吃最好 ,早晨的第1頓飯之前吃中葯利於重要的葯性的發揮,葯理的發揮。治療疾病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