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請告訴我甲骨文的發現,好嗎
人類文字的歷史比語言的歷史晚得多,正如我們每人說大量的話卻很少寫幾個字一樣。以文記載事件的功用比用於傳遞信息的功用要早。晚期記載意念的文符受語言影響,頗多一致。到了用若干符號組成序列,跨時空傳遞信息時,就分化出了字。
甲骨文映顯的文字是後來被稱為漢字的中國漢朝隸書文字的淵源。為與宋書(體)、明書(體)、楷書形式上一致,可以稱甲體(書)、骨體(書)、金體(書)、帛體(書)、竹體(書);為與「漢字」(指 traditional,被稱繁體)或現代中文大陸(簡化)字對應,可以稱為商(夏、殷)字。
對比漢字與商字(甲骨字)、周字(金字)、秦字(篆字)才好理解字本義。直視歷史真實可以正本清源文化與傳統。甲骨文是商時期王室活動的記載。甲骨文字打開了觀察3000年前黃河流域人們生活的窗戶。
【甲骨文的發現】
甲骨文的發現經歷了一個錯綜復雜的過程。這有必要先從發生在一個名字叫李成的農民身上說起。這個愚昧的農民對甲骨文的發現有著一段典型的、可笑 的、荒誕而又充滿文化悲愴感的傳說。他是河南省洹河畔安陽縣小屯村人。李成是為了賺錢第一個把「甲骨文」作為葯材運到城裡、傳送出去的人,但也是在他手裡,毀掉了難以計數的甲骨文字。功耶?罪耶?惟有歷史來定論。
【甲骨文簡介】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是一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於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在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花園庄、侯家莊等地。這里曾經是殷商時代後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稱為殷墟。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占卜紀錄。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於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備用來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鑽出一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鑽鑿」。占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是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占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凶。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及在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甲骨文的特點】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其主要特點:
(1)在字的構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實物的特徵,而筆畫多少、正反向背卻不統一。
(2)甲骨文的一些會意字,只要求偏旁會合起來含義明確,而不要求固定。
因此甲骨文中的異體字非常多,有的一個字可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寫法。
(3)甲骨文的形體,往往是以所表示實物的繁簡決定大小,有的一個字可以占上幾個字的位置,也可有長、有短。
(4)因為字是用刀刻在較硬的獸骨上,所以筆畫較細,方筆居多。
由於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銳有鈍,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粗細不一,甚至有的纖細如發,筆畫的連接處又有剝落,渾厚粗重。結構上,長短大小均無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或是密密層層十分嚴整莊重,故能顯出古樸多姿的無限情趣。
甲骨文,結體上雖然大小不一,錯綜變化,但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嚴格講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甲骨文的發展】
甲骨文因鐫刻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
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別介紹。
一、雄偉期:
自盤庚至武丁,約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
二、謹飭期:
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兩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賢君,這一時期的書法僅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新創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
三、頹靡期:
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此期可說是殷代文風凋敝之秋,雖然還有不少工整的書體,但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那麼守規律,而有些幼稚、錯亂,再加上錯字數見不鮮。
四、勁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約十七年。文武丁銳意復古,力圖恢復武丁時代之雄偉,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呈現中興之氣象。在較纖細的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
五、嚴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書法風格趨於嚴謹,與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
甲骨上細瘦的筆跡,也受到刀刻的影響。
占卜時常用「是」或「否」刻於龜甲中央縱線兩側,自此中線向左右書寫,故兩旁對稱和諧,具有行款對稱之美。且契刻後,大小字分別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藝術之意味,堪稱書史奇跡。
【殷墟中的甲骨文】
殷墟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橫跨安陽洹河南北兩岸,現存有宮殿宗廟區、王陵區和眾多族邑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鑄銅遺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眾多遺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
說起殷墟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說,作為文化遺產,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時代越久,歷史價值越高。
在國際上被承認的、沒有爭議的中國最早的文明就是商代。殷墟不是一座簡單的建築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什麼,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軍事中心和文化禮儀中心。它是一個王國的縮影,是其他任何遺產沒辦法比的。
這就是殷墟之於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的獨特貢獻和獨特地位。
【甲骨文照亮煌煌中華】
如果說鑽木取火標志著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的野蠻歲月,那麼文字的出現就意味著人類走出了結繩記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發現,是照亮中華文明的一盞明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廣德說,甲骨文不僅僅是一個文明的符號、文化的標志,它印證了包括《史記》在內的一系列文獻的真實,把有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近5個世紀。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系,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而承續至今,書寫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
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萬片,單字約4500個,其中約有1500個單字已被釋讀。3000多年以來,甲骨文雖然經過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不同書寫形式的變化,但是以形、音、義為特徵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至今,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塊字,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走遍華人社會,即使方言難以交流,方塊字寫在紙上,一目瞭然——親不親?文字根!
【甲骨文發掘過程】
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北京發現中葯店中所售龍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文物,於是開始重金收購。1900年,王懿榮的甲骨轉歸了劉鶚所有,他的親家羅振玉得知這些甲骨來自於河南安陽的小屯村,於是多次派人去那裡收購甲骨,並對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釋,認為小屯就是文獻上所說的殷墟。其後,王國維對這些甲骨文上的資料進行了考據,進一步證實這里就是盤庚遷都的都城。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學家王懿榮認識並高價購藏。此後十年間先後搜購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劉鶚、羅振玉及美國人方法斂,英國人庫壽齡、金璋,日本人林泰輔,加拿大人明義士等,共得甲骨數萬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有計劃地進行殷墟發掘,先後發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約二萬五千片。以後殷墟仍不斷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陽小屯南地發掘甲骨四千餘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鄭州商代中期遺址中還檢到有字甲骨兩片;自1954年始,又先後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陝西豐鎬、周原遺址、岐山鳳雛出土西周時期有字甲骨約三百片。
【甲骨文被發現始末】
字的出現,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之一。我國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但是,它直到公元1899年才被確認。
甲骨文的發現,震驚中外,並由此而引起對商都殷墟的發掘,中國近代考古學從此誕生。
【「一片甲骨驚世界」】
古代甲骨上的刻劃痕跡被確認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中國考古的三大發現(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遺跡)之一。可是它的發現過程,卻是十分偶然而又富於戲劇色彩的。
清末光緒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國子監祭酒(相當於中央教育機構的最高長官)的王懿榮(1845—1900)得了瘧疾,派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的達仁堂中葯店買回一劑中葯,王懿榮無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龍骨的葯品上面刻劃著一些符號。龍骨是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在這種幾十萬年前的骨頭上怎會有刻劃的符號呢?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對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榮便仔細端詳起來,覺得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狀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為了找到更多的龍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趕到達仁堂,以每片二兩銀子的高價,把葯店所有刻有符號的龍骨全部買下,後來又通過古董商范維卿等人進行搜購,累計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對這批龍骨進行仔細研究分析後認為,它們並非什麼「龍」骨,而是幾千年前的龜甲和獸骨。他從甲骨上的刻劃痕跡逐漸辨識出「雨」、「日」、「月」、 「山」、「水」等字,後又找出商代幾位國王的名字。由此肯定這是刻劃在獸骨上的古代文字,從此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會各界引起了轟動,文人學士和古董商人競相搜求。
曾有人對王懿榮從中葯中發現帶字龍骨之說提出質疑,認為王懿榮在他的有關著述中沒有這方面的記載,並認為王懿榮吃的龍骨在葯店已加工成細粒,看不出刻痕文字來的。而且當時菜市口一帶並沒有達仁堂葯店。對此,後來研究甲骨文的學者周紹良說,當時龍骨在中葯店都是成塊、成片出售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葯店買龍骨還是這樣。至於達仁堂葯店當時確實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鶴年堂中葯店,當時的人很迷信西鶴年堂,買中葯都要去西鶴年堂葯店,這也有可能是當時傳誤造成的結果。
至於著書立說方面,首先對甲骨文作出確認的王懿榮還沒來得及作深入研究並著書立說,八國聯軍便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為京師團練大臣。
1900年7月,侵略軍兵臨城下,慈禧太後帶領皇室人員倉皇出逃,王懿榮徹底失望了。他對家人說:「吾義不可苟生!」隨即寫了一首絕命詞毅然服毒墜井而死,年方56歲。
後來人們稱這位最先發現甲骨文的王懿榮為「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發現90周年的1989年秋,在他的家鄉山東煙台市福山區建成王懿榮紀念館,以紀念他的功績。
王懿榮殉難後,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轉歸好友劉鶚(即《老殘游記》作者劉鐵雲)。劉鶚又進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於1903年拓印《鐵雲藏龜》一書,將甲骨文資料第一次公開出版。不久,學者孫詒讓根據《鐵雲藏龜》的資料,又寫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專著《契文舉例》。
甲骨文被發現之後,引起學術界的轟動。古董商人為了壟斷財源,對於甲骨的來源秘而不宣,以後又謊稱出自河南湯陰、衛輝等地。直到1908年,學者羅振玉才首先訪知甲骨出土於河南安陽縣的小屯村一帶,於是他派遣自己的親屬去安陽求購,又親自前往安陽進行實地考察。先後共搜集到近二萬片甲骨,於1913年精選出2000多片編成《殷墟書契》(前編)出版,隨後又編印了《殷墟書契菁華》(續編),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繼羅振玉之後,許多著名的學者,如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唐蘭、陳夢家、容庚、於省吾、胡厚宣等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釋和研究,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甲骨學。
在甲骨文還未確認以前,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的農民在耕作時就不斷在農田裡挖刨出古代甲骨。據說把甲骨當做葯材到中葯鋪去賣的第一個人是一位叫李成的剃頭匠。一次他害上一身膿瘡,沒錢去求醫購葯,就把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膿瘡上,想不到流出的膿水被骨粉給吸幹了,而且發現骨粉還有止血的功效。從此他就把它們收集起來,說成是龍骨,賣到了中葯鋪。
經過許多學者專家考證研究,所謂龍骨其實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人們在占卜之前,先把龜甲和牛肩胛骨鋸削整齊,然後在甲骨的背面鑽出圓形的深窩和淺槽,占卜時,先把要問的事情向鬼神禱告述說清楚,接著用燃燒著的木枝,對深窩或槽側燒灼,燒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應部位便顯示出裂紋來。於是,占卜者根據裂紋的長短、粗細、曲直、隱顯,來判斷事情的吉凶、成敗。占卜後,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內容和結果刻在卜兆的近處,這就是卜辭。刻有卜辭的甲骨被當做檔案資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傳於後世。甲骨文發現的故事,後來被人們稱為「一片甲骨驚世界」的奇跡,在中國和世界考古史上寫下了帶有傳奇性的篇章。
② 甲骨文的造字法有哪些是什麼
漢字的造字法有四種: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這四種造字法甲骨文都已經具備。
③ 甲骨文使用了哪些造字方法
甲骨文的造字法有四種: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
1、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義,給人以空間方位的感覺。
2、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象形有象物、象事、象意三義。
3、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還有半形、半音搭配而成,可見形聲字在六種造字法中,佔比例最大。
4、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揮。武、信是也。兩個或兩個以上象形字,會合成的字,稱為會意,又如休字,靠在樹木上,是休息。
5、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愛,考老是也。轉注字亦見於半形半聲之字故人們大多將其歸於形聲字中,如秒、眇、杪字。
6、假借,假借者,可謂純音符字、一字多音,通假借用,表示不同的意思,如行走、行業;長短、長幼;快樂、音樂等。
④ 甲骨文是怎樣被發現的它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還有什麼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的問題么
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清朝末年,河南安陽小屯村的農民把在田地里挖到的獸骨和龜甲,作為葯材,賣給葯店。19世紀末,著名的學者王懿榮在買回來的葯材里,發現歸家和獸骨上刻有符號,他斷定這是中國失傳已久的古老文字。甲骨文就這樣被發現了 甲即龜甲,骨指曾骨。商代晚期(公元前14~前11世紀),商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卜畢將所問之事或所得結果刻(或寫)在其上,稱甲骨文。因商代甲骨文不見於古代史書記載,所以學者命名不一,有龜卜文、契文、殷契、甲骨刻字、殷墟文字、貞卜文、殷墟卜辭等各種名稱。商朝滅亡,「失國霾卜」,商代甲骨即不為世人所知。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在北京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生病,從宣武門外菜市口達仁堂中葯店買回一劑中葯,其中有「龍骨」,王懿榮見其上刻有字,倍感驚奇,於是立即命人到葯店把有字的「龍骨」全部買回。後來,有個化名為「汐翁」的將這一事實寫了《龜甲文》,在1931年北平出版的《華北日報·華北畫刊》上發表。此後,人們便以為這是甲骨文發現的文字依據,其實甲骨文發現也有個認識過程。
羅振常在《洹洛訪古游記》「宣統三年二月二十三日條」中說:此地埋藏龜骨,前三十餘年已發現,不自今日始也。謂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數骨片隨土翻起,視之,上有刻畫,且有作殷色者,不知為何物。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見稍奇之物,隨即其處掘之,往往得銅器、古泉、古鏡等,得善價。是人得骨,以為異,乃更深掘,又得多數,姑取藏之,然無過問者。其極大胛骨,近代無此獸類,土人因目之為龍骨,攜以視葯鋪。葯物中固有龍骨、龍齒,今世無龍,每以古骨充之,不論人畜。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創,故葯鋪購之,一斤才得數錢。骨之堅者,或又購以刻物。鄉人農暇,隨地發掘,所得甚夥,檢大者售之。購者或不取刻文,則以鏟削之而售。其小塊及字多不易去者,愁以填枯井。
可見,在1899年前數十年間,小屯村民就在附近的耕地里見到骨甲。加拿大長老會駐安陽牧師明義士在其著《甲骨研究》中說:
起初有人收藏甲骨,可不知道出處。在1899年以前,小屯人用甲骨當葯材,名為龍骨。最初發現的甲骨,都經過濰縣范氏的手。范氏知道最詳。先時范氏不肯告人正處,如告劉鐵雲湯陰牖里。余既找到正處,又屢向范氏和小屯人打聽,得知前清光緒二十五年以前,小屯有剃頭商名李成,常用龍骨粉作刀尖葯。此地久出龍骨,小屯居民不以為奇 。乃以骨片、甲版、鹿角等物,或有字或無字,都為主骨。當時小屯人認為字不是刻上的,是天然長成的。並說有字的不好賣,颳去字葯店才要。李成收集龍骨,賣與葯店,每斤制錢六文。
小屯村民在1899年前就發現了甲骨文,當然這種發現是一般的發現,不是科學意識上的發現。古董商雲集小屯收購甲骨後,轉售於北京等地。1899年王懿榮親自鑒定甲骨實物,有目的的進行搜索和研究。從此,殷墟甲骨文才為世人所知和重視。
甲骨文檔案庫
在殷王宮殿區出土甲骨文15萬多片,其中發掘有三個比較大的甲骨文堆,一個在小屯村北 ,一個在小屯村南,一個在小屯村東南,即花園庄村東。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王室甲骨文檔案庫。
商朝人迷信神鬼天帝,遇事都要向神鬼天帝卜問。甲骨文就是占卜後的刻字記錄。我國古有三旬,夏曰《連山》、商曰《歸藏》、周曰《周易》。在商朝後期進行這種占卜活動,當為《歸藏易》。占卜用具是用龜甲和牛肩骨等,占卜主要過程是在占卜之前,先把龜甲或牛肩胛骨鋸削刮磨整齊,然後在甲骨的背面鑽出圓形的深窩或鑿出梭形的淺凹槽。通過一定的宗教儀式,把要卜問的事情向神鬼交代清楚之後,用燃燒著的木枝在圓形深窩的中央或梭形凹槽處進行燒灼,於是在甲骨正面的相應部位,就會顯出裂紋來,這稱卜兆。占卜的人根據這種裂紋來判斷事情的吉凶。占卜完畢,有時用刀子把占卜的凶吉情況及應驗與否的結果刻在卜兆的近處 ,有時也用朱或墨書寫在甲骨上面。所以,甲骨文也稱卜辭。刻有卜辭的甲骨 ,被收藏在檔案庫里,妥善地保存起來。
甲骨文是從一個偶然機會中發現的。1899年,在北京做官的金石學家王懿榮,從一味中葯「龍骨」上面發現刻有一種不認識的文字。經過他和專家們的研究,才弄清這種「龍骨」,有的是龜甲,有的是牛肩胛骨。後來,人們就把刻有文字的甲骨叫甲骨文。通過了解,才知道這些甲骨文是從河南安陽小屯村挖掘出來的,從而引起了考古學界的重視。
1936年春季,在小屯村北發掘一個甲骨坑,即YH127號窖穴。坑內甲骨全部從小屯運往南京,在室內進行整理,共有甲骨17096片,經過粘對後,合成整版的共有320多版,半完整和接近半完整的有520版,記錄著武丁時期的許多活動,可能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檔案庫。在這個坑中,還埋有一個身體蜷曲側卧的死者,很可能是這個檔案庫的管理人員。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又出土甲骨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提供了不少新資料,從地層上證實「組卜辭」屬於武丁時期。1991年9月,在小屯村東南 ,即花園庄村東,又發掘一個甲骨堆。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卜甲1558片,上有刻辭的574片;卜骨25片,上有刻辭的5片,共計刻辭甲骨579片。其甲骨以大版卜甲居多,完整卜甲有300多版。每版上的卜辭,少者一兩字,一般數十字,多的達200多字。有的卜甲字中還填以朱紅色。刻辭內容較集中,主要涉及祭祀、田獵等方面。字體較細小、工整、秀麗,與武丁時代的「午組」、「子組」卜辭有相似之處,又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它的發現,為殷王宮殿區提供了一個甲骨文出土的新地點,對研究甲骨文分期及商代歷史都有重要意義。經過100多年來的發掘和收集,在殷墟出土15萬多片甲骨中,所使用的單字有4500多個,能認識和能釐定為漢字的有1700多個。這種甲骨文不僅具有指事、象形、形聲的造字方法,還有會意、轉注、假借等比較進步的造字方法,已經具備了後來漢字「六書」結構的基本形式,所以稱甲骨文為我國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
這種甲骨文的大批發掘為何在商王武丁時期最多,這和武丁起用奴隸傅說為相有直接關系。傅說是一個有超凡才能知識淵博的大聖人,他精通《歸藏易》,又自知出身卑賤,與國王貴族在地位上是絕對不平等的。但他為了效忠國王,輔佐武丁,使殷道復興,於是利用商朝人迷信神鬼天帝的心理,運用《歸藏易》進行占卜和對占卜得到的結果作出解釋,成為傅說參與王室決策最好的一種形式。採取這種形式提出的預見、設想和決策意見,就不是以其本人意見的形式,而是運用「靈龜」「神骨」代表天帝神意,這樣就可以強調他所提出意見的地位和作用。國王既便於採納傅說的主張,也便於推行他的主張。傅說還是一位發展甲骨文的大聖人,他培訓出大批的占卜貞人和篆刻寫字的知識分子。占卜內容範圍十分廣泛,諸如王事、農業、獵游、戰爭、交通、文化、祭祀、疾病、生育、天象、年月、風雨、陰晴等等,有的還記載著起居、幻夢等生活瑣事。由於這樣的占卜活動經常做,關於占卜的方法和對占卜出來的結果加以解釋的文字記錄,日積月累,越來越多。為使占卜的便利,使卜時有根有據,他們不斷把以往的經驗概括起來,經過多次編輯提煉,使《歸藏易》不斷發展和完善,並為後來的《周易》成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甲骨文的發明,是我國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之一。甲骨卜辭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文獻記錄,明確記載著殷王的各種活動和當時經濟社會生活發展到鼎盛時期的情況。因此,甲骨文的大量發現,不僅標志著我國有了三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而且為我們研究商代的社會歷史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
商代甲骨文是中國發現最早的文獻紀錄,如今甲骨學已成為一門蔚為壯觀的世界性學科,從事研究的中外學者有500多人,發表的專著、論文達3000多種。它對歷史學、文字學、考古學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司馬遷在《史記》中有一篇《殷本紀》,詳細記載了商王朝的世系和歷史。過去史學界許多人對這些記載將信將疑,因為沒有當時的文字記載和留存的實物資料可作印證。
本世紀初,羅振玉在他搜集的甲骨中,發現了刻有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名字,證實了這些甲骨的出土地小屯就是《史記》中所說的「洹水南,殷墟上」的殷墟所在地。
此後,學者王國維對甲骨卜辭中所見的商代諸先王、先公,對照《史記》記載作了詳細的考證,證實了《史記》中《殷本紀》的可信性。殷墟是商朝第10代王盤庚於公元前1318年,把都城從奄(今山東曲阜附近)遷到殷(小屯村一帶),從此歷經至8代12王,在此建都達273年之久。這些研究成果,把中國有考據可信的歷史提早了一千年。
從一片殷商甲骨上文字的發現和認定,由此發展到肯定了一個距今3000多年、長達600多年的朝代,這是多麼了不起的發現!這樣就把本世紀20年代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的可信歷史始於西周的「疑古」思潮,予以徹底的否定。
殷墟甲骨的大量出土反映了商代占卜風之盛。王室貴族上自國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氣候、收成、征伐、田獵、病患、生育、出門,等等,無不求神問卜,以得知吉凶禍福決定行止。於是,占卜成了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設置了專門的機構和卜官。有刻辭的甲骨,都作為國家檔案保存起來,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辭成為研究商代歷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從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1899年甲骨文首次發現到現在,據學者胡厚宣統計,共計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陸收藏97600多片,台灣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總計我國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國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到目前為止這些甲骨上刻有的單字約4500個,迄今已釋讀出的字約有2000個左右。
中國的文字萌芽較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發現了各種刻劃符號,成為中國文字的雛形,經過二三千年的孕育、發展,到了商代,我國的文字達到基本成熟階段。甲骨文具有一定體系並有比較嚴密的規律,刻劃精湛,內容豐富,對中國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過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據是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甲骨文比《說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來源於直接發掘出來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對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糾正《說文解字》的疏失,解決青銅器銘文中懸而未決的問題,都有極大價值
⑤ 甲骨文的發現說明一個什麼道理
甲骨文於1898年為古董商、金石學家所識別,之後在殷墟(河南安陽小屯村)大規模挖掘,有大量的龜甲獸骨出土,加上別地的零星採集,至今已收集十幾萬片,其中單篇文章最長者達百餘字,可以看出應用文雛形。(節選自《應用寫作》月刊1992年第3期《應用文的雛形——甲骨文》)
甲骨文的發現還有一個故事:在清朝光緒年間,有個叫王懿榮的人,是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的主管官員。有一次他看見一味中葯叫龍骨,覺得奇怪,就翻看葯渣,沒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種看似文字的圖案。於是他把所有的龍骨都買了下來,發現每片龍骨上都有相似的圖案。他確信這是一種文字,而且比較完善,應該是殷商時期的。後來,人們找到了龍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陽小屯村,那裡又出土了一大批龍骨。因為這些龍骨主要是龜類獸類的甲骨,是以人將它們命名為「甲骨文」,研究它的學科就叫做「甲骨學」。
在總共10餘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2500多字。
甲骨文中形聲字約佔27%,可見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是一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於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范圍包括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花園庄、侯家莊等地。這里曾經是殷商後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稱為殷墟。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占卜紀錄。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於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備用來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鑽出一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鑽鑿」。占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是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占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凶。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及在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編輯本段]基本屬性
特點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其主要特點:
(1)在字的構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實物的特徵,而筆畫多少、正反向背卻不統一。
(2)甲骨文的一些會意字,只要求偏旁會合起來含義明確,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異體字非常多,有的一個字可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寫法。
(3)甲骨文的形體,往往是以所表示實物的繁簡決定大小,有的一個字可以占上幾個字的位置,也可有長、有短。
(4)因為字是用刀刻在較硬的獸骨上,所以筆畫較細,方筆居多。
由於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銳有鈍,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粗細不一,甚至有的纖細如發,筆畫的連接處又有剝落,渾厚粗重。結構上,長短大小均無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或是密密層層十分嚴整莊重,故能顯出古樸多姿的無限情趣。
甲骨文,結體上雖然大小不一,錯綜變化,但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嚴格講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發展
甲骨文因鐫刻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殷商有三大特色,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龜腹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
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別介紹。
一、雄偉期:
自盤庚至武丁,約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
二、謹飭期:
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兩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賢君,這一時期的書法僅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新創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
三、頹靡期:
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此期可說是殷代文風凋敝之秋,雖然還有不少工整的書體,但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那麼守規律,而有些幼稚、錯亂,再加上錯字數見不鮮。
四、勁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約十七年。文武丁銳意復古,力圖恢復武丁時代之雄偉,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呈現中興之氣象。在較纖細的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
五、嚴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書法風格趨於嚴謹,與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
甲骨上細瘦的筆跡,也受到刀刻的影響。占卜時常用「是」或「否」刻於龜甲中央縱線兩側,自此中線向左右書寫,故兩旁對稱和諧,具有行款對稱之美。且契刻後,大小字分別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藝術之意味,堪稱書史奇跡。
內容
甲骨文的內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紀錄。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問,有些占卜的內容是天氣晴雨,有些是農作收成,也有問病痛、求子的,而打獵、作戰、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問了!所以甲骨文的內容可以隱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歷史發展的狀況。
甲骨文書法
安陽殷墟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我國最早的系統文字,也是比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點橫撇捺、疏密結構,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確實初具用筆、結體、章法等書法要旨,孕育著書法藝術的美,很值得欣賞與品味。以甲骨文而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編》的序言中,就對其書法體現非常贊賞:「卜辭契於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後人神往。文字作風且因人因世而異,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渾,帝乙之世,文咸秀麗。而行之疏密,字之結構,回環照應,井井有條……足知現存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鍾王顏柳也。」
「鍾王顏柳」指的是古代的四位大書法家。殷代的「鍾王顏柳」們,就是那些書刻卜辭的史官卜人。正是他們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史料,也留下了一份份珍貴的上古書法作品。若就甲骨文書契形式作粗略的一瞥,會發現早期字體較大,像羅振玉編《殷虛書契菁華》所收錄的許多武丁時期的卜辭,非常大氣、醒目;而到商末帝乙、帝辛時代,字變得細小委瑣;至於西周甲骨文則更是細若粟發。
甲骨文風格類型:一是勁健雄渾型;二是秀麗輕巧型;三是工整規矩型;四是疏朗清秀型;五是豐腴古拙型。總之盡管甲骨文是契刻出來的文字,但筆意充盈,百體雜陳,或骨格開張,有放逸之趣;或細密絹秀,具簪花之格,字里行間,多有書法之美。
所謂「甲骨文書法」,大抵有兩層意思。
一是指以商周甲骨文字體結構、書法特徵為宗,加以工整地摹寫而成的書法作品。這類作品可以按照需要集古字以組合為新句子。內容是新的,字卻如同三千年前殷人的入筆文字一般饒富雅趣。但是甲骨文總共才二千多字,其中還有不少尚未釋出的怪字(特別是人名、地名),真正派上用場的不是很多。因此一旦遇到甲骨文中沒有的字,而所書寫的對聯、題詞中又無法代替,就只好進行偏旁拆零,自己拼接了;再拼不出,就要到金文等其他古文字里去討救兵。進行這項創作的首要人物是羅振玉。1921年他在研究之餘,將甲骨文用毛筆書寫成楹聯,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帖》。繼之有章鈺、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仿效集字創作。一些古文字學前輩如董作賓、商承祚、唐蘭、於省吾等也擅長甲骨文書法,這是本真意義上的甲骨文書法作品。
另一層意思是指借鑒甲骨文特徵加以自行創作的現代書法作品。他們將甲骨文視作一種靈感,僅僅是藝術創作中的一點啟示,而並不在於追求「形似」。因此,他們並不嚴格按甲骨文的書法特徵去寫,可能是綜合了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等多種古文字的特點而創作。這樣的書法藝術與古文字學雖有關系,但不是亦步亦趨。
⑥ 甲骨文的發現
甲骨文於1898年被古董商、金石學家王懿榮所識別,之後在殷墟(河南安陽小屯村)大規模挖掘,有大量的龜甲獸骨出土,加上別地的零星採集,至今已收集十幾萬片,其中單篇文章最長者達百餘字,可以看出應用文雛形。(節選自《應用寫作》月刊1992年第3期《應用文的雛形——甲骨文》)
甲骨文發現的故事
在清朝光緒年間,有個叫王懿榮的人,是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的主管官員。有一次他看見一味中葯叫龍骨,覺得奇怪,就翻看葯渣,沒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種看似文字的圖案。於是他把所有的龍骨都買了下來,發現每片龍骨上都有相似的圖案。他確信這是一種文字,而且比較完善,應該是殷商時期的。後來,人們找到了龍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陽小屯村,那裡又出土了一大批龍骨。因為這些龍骨主要是龜類獸類的甲骨,是以人將它們命名為「甲骨文」,研究它的學科就叫做「甲骨學」。 在總共10餘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2500多字。 甲骨文中形聲字約佔27%,可見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是一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於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范圍包括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花園庄、侯家莊等地。這里曾經是殷商後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稱為殷墟。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占卜紀錄。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於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備用來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鑽出一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鑽鑿」。占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使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占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凶。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記載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
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詳解甲骨文的發現
安陽出土的甲骨文
古代甲骨上的刻劃痕跡被確認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中國考古的第三大發現(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遺跡)之一。可是它的發現過程,卻是十分偶然而又富於戲劇色彩的。 清末光緒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國子監祭酒(相當於中央教育機構的最高長官)的王懿榮(1845—1900)得了瘧疾,派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的達仁堂中葯店買回一劑中葯,王懿榮無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龍骨的葯品上面刻劃著一些符號。龍骨是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在這種幾十萬年前的骨頭上怎會有刻劃的符號呢?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對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榮便仔細端詳起來,覺得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狀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為了找到更多的龍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趕到達仁堂,以每片二兩銀子的高價,把葯店所有刻有符號的龍骨全部買下,後來又通過古董商范維卿等人進行搜購,累計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對這批龍骨進行仔細研究分析後認為 它們並非什麼「龍」骨,而是幾千年前的龜甲和獸骨。他從甲骨上的刻劃痕跡逐漸辨識出「雨」、「日」、「月」、 「山」、「水」等字,後又找出商代幾位國王的名字。由此肯定這是刻劃在獸骨上的古代文字,從此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會各界引起了轟動,文人學士和古董商人競相搜求。 曾有人對王懿榮從中葯中發現帶字龍骨之說提出質疑,認為王懿榮在他的有關著述中沒有這方面的記載,並認為王懿榮吃的龍骨在葯店已加工成細粒,看不出刻痕文字來的。而且當時菜市口一帶並沒有達仁堂葯店。對此,後來研究甲骨文的學者周紹良說,當時龍骨在中葯店都是成塊、成片出售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葯店買龍骨還是這樣。至於達仁堂葯店當時確實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鶴年堂中葯店,當時的人很迷信西鶴年堂,買中葯都要去西鶴年堂葯店,這也有可能是當時傳誤造成的結果。 在甲骨文還未確認以前,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的農民在耕作時就不斷在農田裡挖刨出古代甲骨。據說把甲骨當做葯材到中葯鋪去賣的第一個人是一位叫李成的剃頭匠。一次他害上一身膿瘡,沒錢去求醫購葯,就把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膿瘡上,想不到流出的膿水被骨粉給吸幹了,而且發現骨粉還有止血的功效。從此他就把它們收集起來,說成是龍骨,賣到了中葯鋪。 經過許多學者專家考證研究,所謂龍骨其實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人們在占卜之前,先把龜甲和牛肩胛骨鋸削整齊,然後在甲骨的背面鑽出圓形的深窩和淺槽,占卜時,先把要問的事情向鬼神禱告述說清楚,接著用燃燒著的木枝,對深窩或槽側燒灼,燒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應部位便顯示出裂紋來。於是,占卜者根據裂紋的長短、粗細、曲直、隱顯,來判斷事情的吉凶、成敗。占卜後,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內容和結果刻在卜兆的近處,這就是卜辭。刻有卜辭的甲骨被當做檔案資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傳於後世。甲骨文發現的故事,後來被人們稱為「一片甲骨驚世界」的奇跡,在中國和世界考古史上寫下了帶有傳奇性的篇章。
⑦ 甲骨文字的發現具有什麼歷史意義
甲骨文的歷史意義
如果說鑽木取火標志著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的野蠻歲月,那麼文字的出現就意味著人類走出了結繩記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發現,正是照亮中華文明的一盞明燈。甲骨文不僅僅是一個文明的符號、文化的標志,它還印證了包括《史記》在內的一系列文獻的真實,把有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近5個世紀。在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系,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而承續至今,書寫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 目前,安陽殷墟共出土甲骨15萬片,單字約4500個,其中約有1500個單字已被釋讀。3000多年以來,甲骨文雖然經過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不同書寫形式的變化,但是以形、音、義為特徵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至今,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塊字,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所以,對於甲骨文的出土以及對其的相關研究,我們可以歸結出甲骨文的四點意義:
1、是證實了中國早期國家——商王國的存在。在殷墟甲骨文發現以前,人們只能從有限的文獻記載中知道歷史上有個商王朝,而且這些文獻無一是成於商代的。而殷墟甲骨文的發現,將大量的商人親手書寫、契刻的文字展現在學者面前,使商史與傳說時代分離而進入歷史時代。特別是1917年王國維寫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證明《史記·殷本紀》與《世本》所載殷王世系幾乎皆可由卜辭資料印證,是基本可靠的。同時,他根據綴合的兩片卜辭,發現上甲以後幾位先公之次序應是報乙、報丙、報丁,《史記》以報丁、報乙、報丙為序,是後世傳抄而成的。這篇著名的論文,無可辯駁地證明《殷本紀》所載商王朝是確實存在的。這不僅是中國歷史研究的一件大事,而且鑒於殷商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這一發現也是世界歷史研究中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事。
2、在於王國維用甲骨文證實了《殷本紀》的史料價值,使《史記》之類歷史文獻有關中國古史記載的可信性增強,其意義不僅局限於商史。因為這一發現促使史學家們想到,既然《殷本紀》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馬遷的《史記》也確如劉向、揚雄所言是一部「實錄」,那麼司馬遷在《夏本紀》中所記錄的夏王朝與夏王世系也恐非是向壁虛構。特別是在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時期,甲骨文資料證實了《殷本紀》與《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歷史學家開始擺脫困惑,對古典文獻的可靠性恢復了信心。
3、是引發了震撼中外學術界的殷墟發掘。「五四」運動促使中國的歷史學界發生兩大變化,一是提倡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古史辨派對一切經不住史證的舊史學的無情批判,「使人痛感到中國古史上科學的考古資料的極端貧乏」。二是歷史唯物主義在史學界產生巨大影響。1925年王國維在清華國學研究院講授《古史新證》,力倡「二重證據法」,亦使中國歷史學研究者開始重視地下出土的新材料。這些歷史因素對近代考古學在中國的興起起了催生作用。1927年秋,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開始發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繼續在此地尋找甲骨。當李濟主持第二次發掘時,已開始從主要尋找甲骨變成對整個遺址所有遺存的科學發掘,認識到「凡是經過人工的、埋在地下的資料,不管它是否有文字,都可以作研究人類歷史的資料」。並從而取得以後14次發掘的重大收獲,所以可以說,正是甲骨文的發現揭開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序幕。
4、是大大加速了對傳統的中國文字學的改造。甲骨文的發現,極為有力地提供了漢字的早期形式,其構成離小篆還比較遠,有很多象形、會意文字,令近代諸多學者眼界大開。《說文解字》以小篆為本解釋字原的理論的錯誤得以糾正,從而使人們認識到中國文字的真正的起源。
5、是大大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自甲骨文被發現之後,在中國以及海外眾多學者的努力和追求之下,不僅為甲骨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使甲骨學成為一門國際性學問,而且大大促進了世界各國人民認識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中國文化在全世界的傳播。
⑧ 簡述甲骨文以及造字法有何影響
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滿意請採納,謝謝。
⑨ 甲骨文的發現有何重大意義
1、對中國文化史的完善,對漢字形成和演變的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的意義。
2、是中國商文化史的最好實特佐證。商代甲骨文的發現,以實特形式展示商代的存在,在甲骨文未發現前,西方人只承認周朝是我國最早的朝代,以前的歷史權當是神話。
3、甲骨文上的信息給後人提供了最原始最真實的商代時事和生活。
4、文字的出現是文明誕生的重要標志之一(其他兩個標志是城市與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只有在出現文字之後才可以被叫做文明史,之前叫史前社會.甲骨文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它的被發現,使得中華文明史的起始時間大大地提前。
甲骨文在漢字漫長的發展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作為現代漢字的鼻祖是當之無愧的。我國漢字的萌芽,大約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陶片上的刻劃符號。
(9)如果發現甲骨文造字方法會如何擴展閱讀:
甲骨文是研究古文字的寶貴資料。中國的文字萌芽較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發現了各種刻劃符號,成為中國文字的雛形,經過二三千年的孕育、發展,到了商代,中國的文字達到基本成熟階段。
甲骨文具有一定體系並有比較嚴密的規律,刻劃精湛,內容豐富,對中國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過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據是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
甲骨文比《說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來源於直接發掘出來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對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糾正《說文解字》的疏失,解決青銅器銘文中懸而未決的問題,都有極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