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章篆刻入門
【石頭】首推青田,七八塊錢的就好,最好買沒有釘的,一是崩不說,就算你是力大如牛的漢子也拿釘沒有辦法,主要是刻不動。用石粉壓成的凍石最好不要買,我覺得太綿了,壽山石也是。最後感覺喜歡石頭真的很費錢.......大家可以看看藍星特別美,純正的真的很貴,還有西安綠啊之類的。
再說【刻刀】入門的話用用永字牌的典範系列刻刀就好,推薦8mm的。以前推薦的5cm的太小了……
此所有篆刻書籍出自圖中上的標記,注意看一下
【篆刻書籍】
《大篆百家姓》
《鄧石如篆書《小窗幽記節選》》
《凡將齋金石叢稿》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
《古幣文編》
《古漢字》
《古文字詁林01》
《古文字類編(高明)》
《漢印製度雜考(汪桂海》
《康默如 大篆千字文》
《隸辨_隸書字典(上下)》
《馬衡講金石學》
《繆篆分韻》
《秦漢及北魏.文字圖案瓦當》
《清-鄧石如書法集》
《商周古文字類纂》
《石鼓文定本》
《石鼓文拓片》
《書法.篆刻-篆書百家姓》
《王國維考古學文輯》
《王輝古文字通假釋例》
《吳讓之篆書兩種》
《吳讓之篆書墨跡》
《正草隸篆四體字典(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
《篆刻字典(日)中西庚南》
《篆隸楷行草五體字典》
《篆書導學篆書用筆間架一百法》
《篆書技法指南》
《篆書入門》
《篆體德道經》
《篆刻-美麗印石》
《篆刻邊款技法與拓法介紹》
《錢君陶篆書千字文冊》
【補刻刀】其實刻刀的大小也沒有那麼嚴格的要求,只是在我看來8mm的好用一點。但是接觸下來,很多老師在刻邊款的時候還是會選擇小一點的。另外,現在用了「頌」系列的篆刻刀,感覺很棒,用起來很舒服,不像經典系列的那麼鈍。
【印譜】先從漢官印刻起,推薦的印譜是浙江古籍出版社的官印私印,這是說白文印。朱文印可以看看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的。
【印泥】首推上海西泠印社的鏡面硃砂,30g就差不多啦,顏色好看,沒有硃砂那樣紅的刺眼...其實後來才覺得,好印泥真的很重要吧……前幾日入手了蘭廠的印泥,超好用,但是也超貴
【其他的一些】砂紙500目的,300的都准備一些。還有印床,可有可無吧……自我感覺印床不是很舒服,變換刻印的角度比較麻煩。還有畫印稿的毛筆,櫻花的勾線筆很好用...連史紙,蓋印用的,不用太好....
(學篆刻的第二年)
對於【石頭】,我覺得以前推薦的七八塊錢的青田石好像有點貴了emmm那時候小還不太懂行情,學了一段時間篆刻後,我發現了一個又便宜又沒有太多沙釘的店鋪(絕對沒有打廣告的意思)超級推薦【哲石齋】青田石,賣二點五厘米的就好,因為大多數漢官印是二點五厘米的。其實,也不能說壽山石不好,看刻印的風格吧,要是刻比較精細的印章,像陳巨來的細朱文就比較好。
對於【印譜】的補充入坑一年後,發現浙江古籍的居然是盜版的日本二玄社的,就是印泥的顏色換了換,p的圖過於厲害了.....此刻推薦,【十鍾山房印舉選】我是入了一本89年版的,真的很清晰 ,【上海博物館藏藏印選】這本就是有些貴了,
對於【邊款】我覺得刻邊款真的挺難的....其實學了篆刻大家都知道刀法大致有沖刀和切刀兩種,刻邊款的話主要是用切刀。我書法主要學魏碑一路,刻邊款的時候就拿寫碑的一套用上。其實也可以打稿子,就是在刻邊款的時候先用筆寫上,在用刀去切毛筆的書寫軌跡,我想這可能就像模擬古代匠人書丹,並且進行刻石的過程吧,就像啟功先生說「透過刀鋒看筆鋒」而且如果想刻好,就一定要多練啊啊啊啊!臨一些名家的邊款也是很好的一個學習方法,像吳讓之,趙之謙,黃牧甫,吳昌碩。近代的來楚生的隸書邊款也是可以學習的。
㈡ 手工雕刻印章怎麼雕刻啊
雕刻步驟:
拿出字典,選出要刻印篆字.
在白紙上反復設計出印稿
將印稿拷貝紙反過來,照著反寫印文,寫到印面上
准備刻刀進行刻制
印石固定印床進行雕刻
擊列印石邊緣,處理印石邊款
選用印泥進行試蓋,看看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修改完成,篆刻工序完成
參考:http://jingyan..com/article/60ccbceb25a56164cbb19751.html
刻章工具及印章的材料
一、刻刀
刻刀是製作印章的必備用具,刻刀質量的優劣,對鐫刻印章影響極大。現在市場上出售的刻刀主要有平口刀、斜口刀、單頭刀、雙頭刀等幾種。因鐫刻的印章大小、質地、文體不同,刻刀也有大小和品種之分。
二、印床
用來固定印章的夾具叫印床。有木製和金屬制的,一般用硬木製成。目前篆刻家基本上多採用手夾握的方式,,為讓夾握時與執刀的手能相互配合,經常用手夾握石料,使石章能迎刀刃相應轉動,這樣刻出的線條可以克服呆板的毛病。但如遇到堅硬的印料或較小較精微的作品時,用印床作固定,操作起來就方便省力的多了。
三、印泥
刻章好,也要印泥是鈐蓋印章的材料。篆刻用的印泥與用於公文的印油不同。
印泥主要以艾葉纖維、硃砂和蓖麻油為基本原料,經過精細的加工製成。好的印泥鈐出的印文,色澤鮮明沉著,具有立體感,不會滲油,文字醒目清晰等優點。印泥除了紅色外,還有各種特殊的印泥。如綠色、黑色、褐色、藍色等。
印泥要保養方法:
(1)印泥存放一定時間,印油就會浮上來,故要經常攪拌,以使印油和印色均勻。
(2)印泥畏寒,冬天要置放在較暖之處。
(3)印泥使用日久,油分淅枯,可適量加存放日久的白蓖麻油調勻。但切忌使用新油,以防印油外滲。
(4)印泥最好在瓷缸內存放。因瓷缸既不滲油,又可長期保持印泥質量。
四、筆墨紙刷
篆印用普通小楷筆即可。墨要磨濃,以不致滲開為佳。
印稿紙:一般的白報紙、毛邊紙等均可。
拷貝紙:紙質薄,半透明,用於摹印和拓邊款。
生宣紙:用於拓邊款時吸水用,或作鈐印印花、起印稿等。
連史紙:用於拓邊款、鈐印花。
印譜紙:書畫社有賣。用於鈐蓋印章和拓款留存。
毛刷主要用於清除印章底部及邊款刀痕內的粉屑,以免粉屑落到印泥上,影響使用。
五、印材
治印的材料很多,古印中多銅印,也有金、銀、鐵、象牙、玉石、牛角、竹根等。金屬玉石之印由於材質堅硬,不是一般刻刀所能刻動,只能鑄鑿或以金剛砂噴射而製成。
其他材質也因或澀或韌或膩,不易產生藝術效果。故而篆刻家一般都用石料。常用的石章有青田石、壽山石、昌化石、葉臘石、莆田石、赤峰石等數種。
青田石:最宜於治印的印材。是葉臘石的一種,產於浙江省青田縣,因而得名。石質鬆脆爽利,細膩而無雜質。刻時便於用刀,隨心所欲,不會遭到意想不到的迸裂。色有淡黃、醬紫、淡青、粉綠、灰綠等,其中有凍者較為珍貴(即石質呈半透明狀)。其中「白果凍」、「蘭花凍」、「封門青」等為上品。
壽山石:是葉臘石的一種,產於福建福州北郊之壽山。石質較青田石微膩,受刀不如青田石爽快,但細潤光潔,也為印材佳品。石質晶瑩如羊脂的稱「白芙蓉」,晶瑩而帶黃色的稱「田黃」,其遍體呈蘿卜紋者尤為上品,也有「一兩田黃三兩黃金」的說法,可見其珍貴。其它如黃、白、紅、紫、青各色都有,雖細膩柔脆不如青田,但也是刻石章的好材料,普通的價格也很低廉,宜為初學者所用。
昌化石:產於浙江省昌化縣。色多呈赭、黃、白、黑等雜色,而以灰白色居多,是常用材料。其中質略透明,如熟藕粉狀的,稱為「昌化凍」;石身上有鮮紅斑塊,如凝結的雞血狀的,俗稱「雞血石」;其中以含有大量鮮紅斑塊而石質純靜的,最為難得,極為名貴,為印石中的精品。昌化石一般含有鐵質砂釘,且石質也較干澀,刻時須加掌握。
赤峰石:產內蒙赤峰,石質近乎昌化石,尚可刻。
其他有寧波的大松石、山東挺縣的萊石、陝西的煤精石、湖南的楚金石、河北的房山石、河北的豐潤石、福建的蒲田石、溫州的平陽石、天台的寶花石、蕭山的紅石等等。
六、印刷
印刷用以刷滌印面的。一是在刻時刷去石屑;二是在鈐印後,刷洗印面,以達到最佳效果。另一種刷子是棕刷,一般可用牙刷代替。拓邊款在工具,欲稱棕考慮。用棕絲捆紮而成,長約8厘米,直徑約為3厘米。
七、印矩
印矩是用以在鈐印時框正印章位置的,保證位置不偏移。若在第一次鈐印時不夠清晰厚重,可以重復鈐二遍、三遍,使之印文更加厚重,鮮艷奪目(也可不用印規)。
八、棕刷
棕刷俗稱「棕老虎」,為拓制過款的主要工具。因是用棕絲捆紮而成故得名棕刷。棕刷一般8X3cm。在購買時一定要挑選柔軟的棕皮,若購買到的有過硬的現象要反復磨擦,使之增加柔韌度,避免損壞拓紙。棕刷亦可自製,取棕櫚樹的棕皮,按所需長度排齊,中間扎緊,如無棕絲,豬棕可代替。
九、拓包
拓包為拓邊款時用。拓包製做方法:先取硬版紙,剪成如硬幣二分大小的圓形。外包以新棉花,底部略厚,再裹以塑料紙和加嘩嘰布一層,最後再用軟細緞包紮一層(的確良也可),使其成扁圓球狀,其頸部用線扎緊即可。拓包要求包紮得緊,表面光滑。 拓包使用後不要棄廢,只要蘸些清水在吸水紙上反復撲打,下次仍可使用。
十、砂紙
主要用於磨平印面。
十一、鏡子
刻印時,應備一面小鏡子,以便在刻制過程中照看下面效果。
㈢ 如何學習石刻印章
一、准備用品、用具:
1、石頭。
2、刻刀。
3、復寫紙、透明塑料紙(刻刀的包裝袋即可);
4、記號筆、鉛筆;
5、橡皮,它的作用是修改字體,也可以拿它來試刀,就是先在橡皮上刻章;它還能擦掉復寫紙的痕跡。
二、選擇字體、排版
先在紙上畫多個與印章大小一致的框框,設計版面和字體。也可以用電腦列印出來喜歡的字體。
三、描字
把透明塑料紙覆在設計好的版面上,用記號筆描下來。
四、拓字
裁切與印章平面大小一致的復寫紙,蓋在印章上,把透明塑料紙蓋在復寫紙之上,注意要反面向上,不然印出來的就是反的了。把塑料紙定位之後不要動,拿刻刀把字的輪廓描一遍,字就印在石頭上了。記號筆描的字沒有什麼筆鋒,在拓輪廓的時候不妨注意一下筆劃的起筆和收筆。
五、刻字
確定要刻陰文還是陽文,我刻的是陰文,就是把字體部分摳掉,其餘部分不動,印出來的字是白色。我覺得這個比較簡單。確定之後,用刻刀沿著輪廓線慢慢,一點一點用力,千萬不要著急。
六、檢查
刻幾下就停下來,把復寫紙紙蓋在印章上,上面再蓋白紙,用鉛筆在白紙上來回塗描,用鉛筆的側面,就像小時候拓硬幣那樣。一是放鬆、休息一下手指,二是檢查一下刻得效果如何,這樣不容易出錯。
七、打磨
印章刻好之後應該用細砂紙把印章面打磨一下,否則印出來的會帶著石頭的紋理。
㈣ 國畫的印章是怎麼刻在石頭上的怎麼做的
第一,材料的選擇問題,盡量不要用你所說的那種石頭,纂刻要使用的印石要能顯出藝術效果,刻石頭獅子的石頭,普通刻刀很難承受其硬度,刻碑的那種石頭,軟硬分布不規則。初學者只要選擇廉價、不易破裂,又能受刀的印石即可。印石的種類很多,主要以印石產地命名,如浙江青田石,福建壽山石,浙江昌化石。其中有些價格過高,不適於初學者使用,一般以青田石,壽山石為主,這種印石軟硬適中,運刀時不開裂,也不粘刀,所以刻刀入石暢爽如意,能盡隨作者意圖,還具有吸色不吸油的特點,印泥容易粘老而不容易乾燥。石章分有鈕、無鈕和不規則形狀三種。前兩種以長方體為主。
選購印石還要注意以下三點:1)印石要結實不裂紋 2)看有否砂錠,尤其印面更不能有砂錠 3)顏色純凈無雜色
以上介紹一般纂刻愛好者所練習的印石。
第二,關於刀子問題,刻刀一般用吳昌碩式平口單面刀,主要用於刻石章,一般選用中號即可。
第三,關於刻章問題的其他補充。
1)首先准備工具:刻刀、印石、印床(這是用以固定印石的工具,市面上有售。一般用於有印鈕或者過小,左手拿捏不方便的印石)、印泥、印規(印規的作用是印後如覺得不夠清晰,可將印章貼緊印規,再印一次,是一種直角形的定位工具)、紙、筆、墨、硯、刷子、小鏡子、砂紙。
2)刻印步驟:磨平印面,用砂紙打磨,可先用粗砂紙,快速去除紋路或者舊刻,再用細砂紙,以八字形方向循環反復,用力要平均,以免出面四角不平。
3)設計印稿:先在紙上設計,挑選出滿意的定稿。
4)印稿上石:鑒於你是初學者,最好採用水印法,先將一張宣紙放於手心內,將磨好的印石印面置於手心上,壓出一方輪廓,在此輪廓內用濃墨寫稿,白文要寫出較粗的線條,朱文要留出邊欄的位置。寫好後,將石不偏不移地覆蓋於紙上壓出的輪廓內,並使之不移動,用一支清潔的筆蘸一點清水,使印面上覆蓋的稿紙微潮,再覆蓋一層紙,也使之不移動,吸除多餘的水分,再覆蓋一層紙,用大拇指指甲均勻地反復研磨墨稿,不要遺漏一邊一角,然後揭去三張宣紙,如有不清晰之處,用小鏡子照,用筆修正。
5)刻印:刷靜石面,檢查修改,鈴印,刻邊款。
㈤ 刻章都要經過哪些步驟
篆刻石章,分為一、備石料,二、拓料模(把石料放紙上拓出石料輪廓),三、沒計篆體體字,四按反向字寫在石料上,五、將石料固定在專用台拿上,六、按反字刻石章,七、拓印,八修整,
㈥ 初學篆刻要注意哪些篆刻有哪些方法怎麼刻
新手玩篆刻首先是要注意自己的手,別被刻刀刻著嘍。除了自己的手需要特別注意外,還需要提防著某寶上的各種新手篆刻套裝和石料套裝。這些個新手套裝和石料套裝不是說不好,如果你要是僅僅想體驗一下這個篆刻的話,這些套裝是個好選擇,相對便宜,東西還全。但是想要認真玩下去的話,那這些套裝就太雞肋了。
在回答的最下面我推薦了一百多冊篆刻書籍你可以看一下,在最上面這張篆刻圖的右下角可獲得這些所有篆刻書籍
剛開始學篆刻,你得配一把好刀。刀分鎢鋼和白鋼。鎢鋼刀硬,不容易磨損,但是它也脆,一些磕碰就可能導致刀刃崩碎掉,刀刃壞了之後還不好磨,因為它太硬了。白鋼刀相對較軟,容易磨損,但它韌性好,磕碰大多也就是導致卷刃,而且白鋼刀因為它軟,所以好磨刀。還有就是白鋼刀一般比鎢鋼刀便宜。我接觸鎢鋼刀多一點,白鋼刀接觸少,不了解,所以我只能推薦鎢鋼刀。鎢鋼刀就選最普通的永字刀,不用那麼花里胡哨的,一般買個八毫米的或者六毫米的就行,也可以配個三毫米或者兩毫米的來清底或刻一些細朱文。一般永字刀兩把最多七十塊錢,不摔的話用幾年沒啥問題。
石頭的話買青田石或者紅石就行,我推薦青田石,因為青田石便宜好刻。店鋪去淘寶搜「青田金石坊」(我沒拿錢)。我經常在這個店買石頭,價格便宜,石頭質量也好。
然後就是印泥,印泥的話可以先買個便宜的,「雙維」就可以,便宜實惠(我也沒拿錢)。後期可以買點好的,比如上海西泠的印泥。
最後就是印譜,這是個重點,剛開始買個漢印印譜就行,淘寶上也就一二十塊錢就能買到了。漢印入門要多臨,後期深入學習也要臨,有名的浙派,海派,皖派,京派都跟漢印脫不了干係。
最後的最後,就是記得多寫篆字,畢竟「印從書出」,篆字寫多了對於印面布局和篆字使用作用很大。
最後的最後的最後,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小東西,比如連史紙(蓋印花用的),轉印紙(把印文轉到石頭上用的),鬃毛刷(拓邊款用的),小楷筆,墨汁啥的。
估計剛開始買工具大概需要一兩百塊錢,前期投入較多,但後期花費絕對很少,注意,千萬別買淘寶上的各種新手套裝,把所有工具分開買。(我沒有拿錢宣傳,也沒有拿錢當水軍)
以上是我的一些個人見解,希望能提供幫助。
注意看圖片中右下角,此所有篆刻書籍資料均出自於此處
推薦篆刻工具書目錄:
│山西博物院藏歷代璽印.pdf
│嶧山碑.pdf
│嶧山碑與篆書技法.pdf
│嶧山碑及其筆法.pdf
│張遴駿道德經.pdf
│影印古本篆刻學鄧散木.pdf
│徐正濂談刀法與線條.pdf
│戰國文字編.pdf
│戰國璽印字根研究.ZIP
│明清著名藏書家-藏書印.pdf
│明清著名藏書家[1].藏書印..pdf
│來一石先生篆刻.pdf
│來楚生自用印存 [原石精拓].pdf
│西泠印社藏印選 [第一冊].pdf
│西泠印社藏印選 [第二冊].pdf
│西泠四家印譜.pdf
│西泠秋拍陳巨來精品.pdf
│趙之謙印譜原印本.pdf
│邊款知識和鈐印法.pdf
│送給篆刻新手的禮物 臨摹教程.pdf
│逍遙-武陵老井近作十數方.pdf
│鄧散木原拓印稿.pdf
│金意庵篆刻.pdf
│漢玉印精選(正).jpg
│漢瓦當精品.doc
│漢私印.pdf
│汪關印譜.pdf
│沉陽古籍:百體千字文.pdf
│沙孟海印學史.pdf
│沙村印話-沙孟海.pdf
│河南駐馬店的新蔡地區出土的戰國封泥.pdf
│古璽匯編.pdf
│古璽鑒賞150例.pdf
│古肖形印臆釋.pdf
│古陶文匯編.pdf
│高清漢代私印印譜2.pdf
│方介堪精品鳥蟲篆印.pdf
│施曉峰篆刻網路展.pdf
│篆刻技法-如何用刀.pdf
│篆刻技法圖典.pdf
│篆刻愛好者最易進入的四個誤區.pdf
│篆刻病印評改200例_韓天衡.pdf
│篆刻病印評改摘要.pdf
│篆刻藝術中不可忽視的另一面 邊款.pdf
│篆刻針度.pdf
│羅福頤+漢印文字征補遺.pdf
│ 篆刻編 先秦璽印.pdf
│ 《古璽匯編》
│ 《古鉨文編》羅福頤.pdf
│ 《古籀匯編》.pdf
│ 篆書的辨識與寫法.pdf
│ 篆字印匯.pdf
│ 篆字匯.pdf
│ 集古印篆增補六書通.pdf
│ 鳥蟲書通考.pdf
│戰國璽印文字考釋七篇.pdf
│戰國鉩印分域編.pdf
│掌上金石大字典.CHM
│故宮博物院藏古璽印選.pdf
│故宮博物院藏肖形印選.pdf
│方介堪《心經》原列印譜.pdf
│方介堪篆《心經》.pdf
│大千印留.pdf
│天津博物館藏印.pdf
│安持精舍印冣.djvu
│寶子碑.pdf
│封泥匯編-福庵.pdf
│將軍印100方.rar
│履盦三代朱跡.pdf
│篆刻印史編年.txt
│篆刻四大家印譜.pdf
│玉印集存.pdf
│玉印(反).jpg
│玉印(正).jpg
│王福庵.pdf
│王福庵印存.pdf
│王福庵原印拓片.rar
│王福庵篆書千字文.pdf
│王福庵篆書說文部目.pdf
│古璽文編.pdf
│古璽匯編 釋文訂補及分類修訂.pdf
│羅福頤印選.pdf
│虢季子白盤清末朱拓.pdf
│西夏官印匯考.pdf
│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pdf
│西泠印社社員袁道厚作品欣賞.pdf
│西泠印社藏-西泠八家篆刻.pdf
│百扇齋主手拓悲鴻用印.pdf
│福庵印綴.pdf
│秦印文字匯編.pdf
│秦漢鳥蟲篆印選.pdf
│簡明中國文字學 [修訂版].pdf
│篆書技法百日通.pdf
│篆書的辨識與寫法.pdf
│王綿之方劑學講稿.pdf
│甘氏集古印正.pdf
│印面.pdf
│歷代千字文真跡比較·篆書卷.pdf
│歷代印風系列 漢印.pdf
│歷代篆刻作品精選 .doc
│古圖形璽印匯.pdf
│吳昌碩臨石鼓文.pdf
│吳頤人篆刻作品展示.pdf
│圖釋古漢字.pdf
│基礎漢字形義釋源.pdf
│增補徐三庚印譜.pdf
│壬辰年迎春篆刻展.pdf
│金文大字典.pdf
│金文編(四版).pdf
│陳巨來治印墨稿選.pdf
│青泥遺真-新出秦漢封泥特集.pdf
│篆書章法.pdf
│篆刻.doc
│篆刻五十講_吳頤人.pdf
│篆刻入門.pdf
│篆刻刀法常識.pdf
│魯迅美術學院藏《嶧山碑》.pdf
│鳥蟲印精選(反).jpg
│齊白石印存 [原石精拓].pdf
㈦ 關於印章雕刻的技巧
篆刻既然是書法與雕刻相結合的藝術,雕刻技術的高明與否,當然是作品優劣的重要關鍵。明末清初之際,篆刻風氣甚盛,經過若干名家的傳述,把刀法大致分為十三種,分條敘述,語詞玄虛,使後來初學的人,往往便被這些刀法的名稱攪得莫名其妙。殊不知刻印用刀,歸納起來,也只不過是沖刀與切刀兩種方法而已,如果將此兩種刀法運用得宜,則任何面目的印章,均可應手而就。
欲明了用刀之法,必先知道刀的結構;平常我們把刻刀分為三部份,用力時最下面的部份稱為「刀口」(或稱刀刃)。刀口上面的一側或兩側乃至三側四側漸銳的斜面稱為「刀鋒」,(刻印用刀,普通用平口雙鋒刀,簡稱平口雙刀,便是兩面開鋒,刃是平口的刻刀。)刀鋒以上的部份稱為「刀干」。刀口有平口的也有斜口的;平口的用來刻石,斜口的普通用以刻竹木。刀鋒有薄厚之分;薄的較為銳利,可以刻工細一類的印,厚的較鈍,宜於刻蒼拙一類的印。刀干有方形的也有圓形的;圓干易於把持,方乾的需要在幹上纏以棉線或藤皮條,便不會格手了。至於刻石所用刻刀的大小,普通准備兩種即可以了;一種較大的,刀口寬度約半公分。一種小的,刀口只要兩公釐左右即可。因為石章的大小,最常用的是一公分半至三公分左右見方的印,用這兩種刻刀,當可應付裕如。
其次我們所要知道的,是用刀的偏與正。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運筆的方法有中鋒與偏鋒之說,那麼,用刀的偏正,便與運筆的偏正有著極相類似的現象。為了與書法的中鋒與偏鋒便於區別起見,我們把用刀正的叫「正鋒」,把用刀偏側的叫「側鋒」。普通刻石章,絕大多數,都是用側鋒,用正鋒的很少。所謂正鋒是持刀入石,刀口與石面接觸時,百分之八十的刀口均刻劃在右面上,而且刀干與石面向前或向後傾斜八十度角。當用力刻劃時,刀口行割於字劃的中央,於是刀口兩側的刀鋒,隨著刀口的割斷,向外擠壓,而使刻出來的筆劃兩面呈斑剝之狀。側鋒則是召口著石後,刀干向左或向右傾斜七十五度角,於是刀口在石上刻劃時,只有一面刀鋒貼近印石,而另一面則毫無作用,刻出來的筆劃,一面光潔,一面斑剝。用正鋒不易刻出粗的筆劃來,用側鋒則刻出的筆劃較寬。刻印不是僅一刀即可了事,必需善用刀法,因字置宜,才能把印刻好。
現在我們來說刀法,所謂「沖刀法」是持用正鋒或側鋒,向前推進,因為一般皆用側鋒,所以刻出來的筆劃均甚爽利勁健。「切刀法」是持刀向下壓切,隨著壓切的力量,稍微前進之勢,每一刀只能刻出刀口二分之一左右的長度,必需若干刀相接連,方可以刻全某一筆劃。與沖刀一刀可以刻出一筆的長度完全不同。用切刀刻出的印,較為平實,用沖刀刻出的印,較為流暢爽利。但也要看使用之妙,因為有的篆刻並不是與上面所說的相同;像吳昌碩慣用沖刀而面貌蒼渾,徐三庚慣用切刀而印風宛通,便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以一般學習的過程來說,應該先學切刀,後習沖刀,因為切刀劃短易刻,只要是一刀接一刀的刻,雖然刻不好,毛病也不會很顯著。但沖刀就必需熟練不可,初學的人,不易一刀刻就,中間一有阻礙,則刻劃必不佳。又常常刻斜,或走刀,刻斜當然即無筆意,走刀很容易傷手。所以治印應由切刀入手。用切刀和沖刀刻完一印之後,仍有未到之處,我們可以用沖切之法,再去修正。這種修補之法,古人稱作補刀,其實,補刀亦是用切用沖,只是一個名稱,並不是一種刀法。為了學者了解古人刀法,今將其分條例後,並加註解,以求會通。
㈧ 篆刻的步驟
學習篆刻之前,必須作好有關准備工作。猶如建造房屋,要事先備料。否則,「臨渴掘井」,就會影響學習進度與成績。篆刻學習的准備工作,主要是工具材料,和備置有關的印譜和工具書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刻印的工具材料要選置恰當,過多雖用時方便,但一時難以齊備,過少則用時不便;過好一般價錢較貴,過賤則難於適用。
為了初學者的方便,現將學習中最主要的工具材料介紹如下:
工具
1.印刀
篆刻印刀是主要的工具。它的粗細、長短、輕重和刀角的大小、銳鈍、平斜,都將直接影響到刻印的效果。選用印刀如同寫字時選用毛筆一樣,都會影響書寫的表現力。當然其中還有一個熟練掌握的過程,因此在選用時要考慮自己的喜愛與習慣。
(1)刀口,一般刻石章都用平口刀。兩面開口,刀口成九十度角。若刀口大於九十度,刻時易滑刀,不易刻准、刻直。
(2)刀刃的利鈍,與兩面開口的斜面高低成正比,斜面高則銳,斜面低則較鈍。從刀角側視,刀口出鋒角度不宜太銳或大鈍,一般以45度至15度為宜。角度小則太銳,刻出的線條易光滑、缺乏含蓄之韌勁;角度大則較鈍、刻出的線條易碎澀,往往缺少爽利的感覺。
(3)刀桿的粗細與輕重、厚薄,一般根據自己的習慣與喜好所定。一般刀桿較粗者重,刀桿較薄者輕。粗重者,墜力大,有助力;但過重則欠靈活;輕薄者,易執使,較靈便,但若過輕薄,則不易執運,不易發力。一般可備輕重二把,粗重者,可寬一厘米左右,二、三毫米厚,較小者可六至七毫米寬,一至二毫米厚即可。
(4)刀桿一般長約十五厘米左右,略高出於之虎口即可。若過長,刻運時擺動大,影響運刀時的穩定性和准確性。若過短,執運不方便,也不易著力。初學時,一般可上書畫社選擇成品。如有條件自製,可根據自己喜好而做。刀桿上可用細線繩(塑料繩,藤皮或市條等均可)裹纏,以利於鐫刻時緊握著力,同時可免刻時刀柄滑動,傷指或傷印石。
2、筆、墨、硯
用於臨摹,起稿,拓款等用。
(1)筆一般應備狼毫或兼毫小楷二支,一支新,一支較舊,用於摹印、起稿、反書上石等用。羊毫大小各一支,大者用以臨寫印稿,小者用以拓邊款時蘸清水用。
(2)墨油煙墨一錠,或用較好的書畫墨汁一瓶(如中華墨汁、曹素功墨汁等)。用時需磨濃,不致滲開為宜。硃砂墨磨出後用於塗抹在深色印石上,再書上墨稿,清晰可見便於鐫刻。有時雖稿誤寫、亦可以來筆修改之。一般用此法的較少。
(3)硯可備二小塊,如不用磨硃砂,一塊硯亦可。硯選用一般的青石硯即可。但要光平、滋潤、易發墨。若有梢好的歙硯、端硯當然更好。平常要保持硯的清潔,尤其是拓款時用墨,一定要事先將硯洗凈,然後研磨,否則托出印款,墨色灰暗。著用宿墨拓款,裱托後易滲化出墨暈。
3、砂紙(砂布)
用於磨印石,一般可備粗細各一張,更細者可備有水砂紙一張。若無砂紙時,較平坦質細的水泥板或磚石亦可利用。
4、印床
印床是用來固定印章的,以便鐫刻時省力,尤其是刻較堅硬質地的,或較小的印材時更為有效。一般刻質地較軟印材,如青田,壽山石等,或較大的印章,以左手扶持,也可以不用印床。印床有木製和金屬制二種,一般以木製者為好,既適用,又容易買到。金屬印床結實耐用,具有傳承價值。
5、印刷
印刷用以刷滌印面。一是在刻時刷去石屑粉末,因石粉不宜用口吹,口吹石粉久則對身體無益。二是在鈐印時,先刷凈印面,以免石屑等臟物帶入印泥。一般以小毛刷或以牙刷代用即可。
6、棕帚
一般稱「棕老虎」,用以拓制邊款時用。大城市書畫社有賣。不過一般市上所賣,棕絲粗細未經挑剔,用時容易損破紙面。買時應挑選其較細勻者。初用時過硬,可在熱鐵板上,或砂石、水泥地上摩擦,使之變軟,棕絲變得較細尖,再擦上少許菜油,使之光滑。若市上難買,亦可自取棕絲,選其圓直細勁者捆紮成直徑粗約2一4公分,長約5一8公分的棕帚,兩頭略留一公分不扎,用訣刀切齊,亦可使用。
7、拓包
為拓邊款時用。拓包製法:先取硬版紙,剪成如硬幣二分大小的圓塊,外包以新棉花,底部略厚,再裹以塑料紙和加嘩嘰布一層,最後再用軟細緞包紮一層(或用的確良代之亦可),使成扁圓球狀,其頸部用線扎緊即成。拓包要求包紮得緊,表面光滑。
8、印規
印規是在鈐印時用以框正印章的位置,使之不偏不至。或是復印用之,即第一次鈐印時不夠清晰厚重,可以重復鈐二遍、三遍,使之印文更加厚重,鮮艷奪目。木或全屬等製成的印規均可用。只要規角成九十度,兩邊各長約三至四厘米,厚約五至十毫米即可。鈐印時,先以印規定位,印章緊靠印規內側鈐蓋。復印時,印規掀壓住不要移動,蘸印泥後再依原印規內側復鈐下即成。一般鈐蓋熟練後,也可以不用印規。
9、印筋
用以調拌印泥用。印泥久不用,油會沉漬滲出,使油泥分離,故用一段時間後,或無冷時易凍,應常攪拌,使之勻潤,用之如新。印筋一般用骨質或玉石材料製成,高級印泥盒內一般配有印筋,不必另外製作或購買。若散裝印泥,則需另備印筋。
10、玻璃小鏡
用以檢查印石上印文的正反及准確時用。一般市上出售之小玻璃鏡即可用。
11、其他
如保護印章的印盒(或印套),鈐印用的硬橡皮墊板;裁鋸印石的鋼鋸條,擦拭印章的軟布(或小毛巾)等等,都可根據情況來備,不一定要馬上備齊。有些東西可用可不用,或取它物代用亦可。
材 料
篆刻用材有印石、印泥、紙張等。
㈨ 刻石頭印章怎樣把圖案印上去
方法如下:
准備材料:復寫紙、白紙、筆、石頭印章、刻刀。
1、首先在復桌面上放一張白紙,然後在制白紙上放一張復寫紙。
(9)刻石章的方法與技巧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如下:
1.獨特性
個人印章每個人都不同,要有自己個人印章的風格;
2.印刻清晰
個人印章一般用於公用,效力等價於個人簽名,需要做到清晰好認,一目瞭然;主要字體可選用行楷,隸書等字體;
3.要使用得當
由於個人印章的作源用是代替於個人簽名,需要承擔相應責任,最好不要外借及隨意鈐蓋;
4.大小合適
根據自己的使用場合及用處,定製大小得當的印章即可;
5.數量合適
一個人有一兩個公用的個人印章即可,對於收藏類印章則無要求。
㈩ 該如何學習雕刻印章
[刻刀] 初學可備大小適中的一把,能備有大小不同的數種更好,除選購外,可用廢鋼銼、廢白鋼車刀改制。為防滑手須纏以紗繩。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圓,可崐作處理印面的輔助工具。 [印泥] 以西冷印社及漳洲的產品為最好。如果無條件可用一般的辦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綿印泥)。印泥宜放瓷質印泥缸中,須常用牙質或塑料的印筋攪拌。 [印床] 初學用印床便於動刀,但熟練者常不用印床,以便執石之手靈活轉動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製、金屬制多種,自製印床價廉實用。(?只要買一付元寶螺絲)。 [筆墨 硯刷] 筆一般以5、6號圭筆為宜。刷子可用舊棕絲自扎,也可用舊牙刷、舊油畫筆代替,用以鈐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殘剩的石屑。 [印規] 幫助鈐印時定位的工具,類似於木工用角尺,可自製。鈐印後印規暫不稱動,如鈐得不清晰,可將印章緊貼印規重復鈐印。 [紙] 復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邊紙、毛太紙等,鈐印可用連史紙、薄宣紙。 [砂紙鏡子] 磨印石開始可在廢砂紙、水泥地上磨,然後再用砂紙磨至細潔為度。(可備鐵砂、水砂粗細不同的兩種)小鏡子用來反照印文。 [印筋] 攪拌印泥用,可用牙、骨製品,也可用舊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屬的。
[執刀法] 執刀如同執筆,一般是無定法的。各種執刀都有利弊。無非是適應刻者的習慣。看篆刻作品的好壞,並非觀摹操作表演。但採用適合自己習慣的執刀法可有助於刻好印。編者喜歡採用的執刀法,如同執鋼筆。一般青少年都易接受。是以拇指、食指、中指執定,無名指、小指輔於中指之後,角度約45 。靠上述三指的關節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運刀方向不變,象打拳一樣便於向外發動。熟練後還可變換刀刃角度、方向,隨意運刀加工細節之不足。 [選印石知識] 這里介紹的是適宜青少年學刻用的普通石章 一青田石:產浙江青田。最名貴的是「封門青」凍石,一般印石中以青田石最易受刀。 二壽山石:產福建壽山。最名貴的是「田黃」,價同黃金,呈黃色半透明。三昌化石:產浙江昌化。最名貴的是「雞血石」。因石質紅斑鮮艷如雞血而得名。但一般昌化石常含有鐵質的砂釘、易傷刀刃。 其它還有浙江寧波的大松石、山東掖縣一帶的菜石、磨刀石(又稱羊肝石)及目前開採的石源,很多採用爆破,故出售的普通石章往往有裂紋,還有以蠟填嵌裂口的,需要仔細選擇。 [石章拋光法] 石章拋光就是把表面粗糙的印石經過處理,使之細膩光潔的簡單工藝。 方法如下: (一) 先把經過600號水砂紙打磨過的石章,用0.02?左右的金相砂紙打磨至細潔無紋路,然後在一塊豬、羊皮里層塗上一層極薄的上光膏(俗名拋光綠油),最後把細石洗凈石粉,稍干後在膏面快速擦試至光亮即可。 (二)把經過600號水砂紙打磨過的石章,在金相砂紙上加一滴工業油液,?將細石反復磨擦至光亮即可。 石章拋光的首要條件是砂除表面紋路,其細膩程度決定印石的光亮度。無鈕印石宜磨成平頂的「六面光」形式,除篆印的一面,各棱宜以砂紙輕抹至不刃手為度。 [怎樣寫印稿] 寫印稿前須磨細面,如磨石時力度不無法均勻,會出現印面傾歪斜,?須注意變換印石方位,初學者寫印稿方法如下: 一、反寫法:先將印稿設計透明度較好的紙上,翻過紙側依照「反稿」用鉛筆摹寫上石,再用毛筆復寫一遍。如臨印,可將印譜倒頭放置,在選臨的印拓邊置一小鏡,即依鏡中印章樣摹寫上石。印稿上石後,宜用鏡子對照原作仔細審視,作進一步的修正。 二、水印法:1、先將毛邊紙(或毛太紙等)復於印面,在手掌中壓一痕跡,?然後?在紙透上壓痕范圍內用濃墨臨寫或設計印稿(初學者可先勝負鉛筆)2、將墨跡干透的印稿復於印面。?注意固定不使紙石浮移位。3、?用干凈毛筆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濕的清水,再用干凈的毛邊紙吸干多餘的水分。4、復二三毛邊紙於印稿上,??用指甲均勻地研磨後揭去印稿便成。(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筆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關鍵是:經細砂紙磨平後印面殘剩的粉質不要去。?以濃墨寫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後再濕水,以微濕均勻為要,?刻者可不斷實踐中逐漸改進方法。 [怎樣摹印] 在臨刻前,我們應做一項重要的基本訓練──摹印。方法是幾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圖紙工蒙於印拓上,用手輕輕壓住紙不使移動,然後用小號圭筆蘸墨(?或碳墨水、繪圖墨水),依原印線條摹寫。要盡量將每個字中筆劃的起筆、收筆、?轉折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精神的細節,摹寫和接近原作,同時細心體會,記住一些有規律性的東西,這對於以後創作是大有益處的。(摹前須以肥皂洗手,?並用紙墊手,以免油膩污紙而難以上墨)。 摹印右列各印,白文摹字的線條,以細線勾邊。如果用臘紙坯或透明又微透水的紙摹印,只要將紙與印花大小相等的印石在掌上壓下痕跡,(?摹印紙與印譜間可襯托一層不透水的透明玻璃紙以保護印譜)摹下後用水印法翻印上石,?並且用墨筆稍加修描,即可臨刻。初學宜選工整一點的滿白文入手。 [運刀法] 篆刻是書法與雕刻藝術的結合,故前人稱刻刀為鐵筆。前人談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虛,實際上運刀法不外沖刀和切刀兩種。 [沖刀]以刀角須要刻之線條推刀向前,並用無名指緊抵石章邊緣,以控制運速度,但這「沖」並非一沖了事,而要一節一節地沖,可免直沖不夠凝重之弊,沖角度較小,約30左右。 [切刀]執刀角度較沖刀直,至60左右,切刀所切線條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將長線條分段,以若乾重復動作完成。因純用切刀缺乏氣勢,一般宜沖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虛勁,通過肘腕運到指間,而不是靠手臀大動作來完成。 [怎樣刻白文印] 運刀又有單刀、雙刀之分。單刀即一刀直沖而下(如果刻完後反過來,?順刀痕正中帶一刀,略微帶刻掉筆劃中的一部分鋸齒形裂痕,則可不致太單薄)?不宜初學,這里不作重點介紹。 刻滿白文用雙刀法刻去筆劃,即用流水作業法將一方印分四次刻成:①依次將橫劃的下部刻完,將石章轉動180°。②將橫劃上部全部刻完,?輕轉刀角修好筆劃兩終端。③④豎線也依上述辦法兩次刻成,最後收拾印邊及部分不夠之處。刻時「寧使刀不足,莫使刀有餘」,因為不足可補,超過則不可補救。 [怎樣刻朱文印] 刻朱文印與刻白文相反,即留下筆劃、印邊,刻去除此以外的所有空地。也有雙刀流失作業法,一印分四次刻法,最後收拾印邊,剔去筆劃、印邊之外的殘留部分。印不必刻得過深,刻刀須緊貼筆劃,否則刻成鈐出後令人覺得白文變細,朱文變粗。無論刻朱文白文,宜一次完成,即盡可能刻得周到,要刻出寫寫的筆意。根據印文具體情況隨時調整運刀速度,轉換刀刃方向和角度也很重要。大印要重而沉著,小印宜輕而流暢。切忌不掌握輕重徐使筆劃斷裂,或刮削重復致全印死板。一切須勤學苦練,方能心手相應,運用自如。 [怎樣臨刻古印] 學習中國傳統藝術,無論書、畫、刻印,臨摹是必經之路。秦漢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高峰,它的成就可以比之於唐詩、宋詞、無曲。臨刻古印開始主要選擇秦漢印中比較平正、質朴一路的印以滿白文為佳。到有了相當的基礎後,也可再選擇有 特別的巧思或古拙奇宕一路的印,就象寫字先臨楷書,再臨行草一樣。辦法是用水印法上石後,先以鏡子校對,要力求寫得與原印接近,刻好後,可用手指染墨輕拍印面,再同鏡中的原稿核對修改。 [怎樣臨刻名家印] 明清以來各派名家印,是我國輝煌的篆刻藝術遺產中的又一高峰。各派的不同特點在印章中方寸之地呈現出神采各異的風貌。臨刻名家印,可根據「取法乎上」的原則,在徽派、浙派、晚清四大家(吳讓之、趙之謙、黃牧甫、吳昌碩)及其他如趙叔孺、趙古泥等名家印中選擇接近自己性格的一類。初學一般宜選臨工整一點的。朱白文都要臨,同樣也要熟記特點,仔細比較,學以致用。[怎樣檢查臨刻效果] 初學者臨刻印章,一般不能一次奏效,盡管刻時小心,或許還會有不到之處。這時可用於指薄蘸墨的輕拍印面,然後用小鏡對照原印,尋找不似之處加以修改,努力做到酷肖原印。並可用敲擊、研磨等手段摹仿原印的殘破效果。對照原印的過程是提高的過程,要花全部時間的三分之一來研究對照。 前人說:「小心落墨,大膽奏刀」,修改是次要的。如果是創作,則更應把精力化在構思章法上,章法不好,全印失敗,再怎麼也改不好了。 以後在寫印稿時要做到:印寫得不滿意,寧可磨去重寫,也不隨便動刀,如該印實在寫不好,不妨留作下次選用,這次可別選一方印練習。 [書法與刻印的關系] 傳統認為,篆刻必先篆後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說。篆刻本身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藝術。篆刻家的作品與刻字鋪師傅刻出的領工資用的印章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是「寫」的,講究章法篆法,後者是靠「描的」,並不計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講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學習篆刻的同時一定要十分認真地選擇篆書碑貼臨寫,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便會明顯覺得篆印時的便利,不少初學者重刻輕寫,往往事倍功半。 [章法與刻印的關系] 章法就是一個字或一個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藝術、比較復雜而變化多端,實在是篆刻藝術中最重要的一環。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練的刀法而無高明的章法,必無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組的創作,必須方方有變化,更要顯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設計印稿時應反復構想。這一點,篆刻大師吳昌碩慎重的創作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要根據文字具體的筆劃、筆勢、形體及字與字之間的相互關系設計出相宜的形式。 2007-11-23 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