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引導幼兒觀察
(文章來源網路 內容僅供參考)
一、觀察和記錄並行
老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觀察事物時,家長應該教會孩子作好記錄。達爾文曾經說過:「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我可能在眾人之上。」。所以,家長教會孩子收集和整理所觀察到的情況,對於孩子成長是有好處的,而且還養成孩子上課愛記筆記的好習慣。可以說提髙孩子的觀察力,是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內容。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們時,不僅要讓孩子掌握基礎知識,而且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們進行觀察,提高觀察力,使他們在今後的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家長應該多培養孩子的觀察力,讓孩子有敏銳的關注度。
七、觀察與思維結合
觀察是智力發展的基礎,思維是智力發展的核心。要做到觀察和思維互相配合,只有這樣觀察才有意義。家長要引導學生積極觀察、認真思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後要觀察問題、解決問題。家長的指導觀察不是站在孩子深厚說,然後讓孩子記錄家長的結論。而要引導兒童從比較中發現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促使孩子各項思維能力向深度發展。
㈡ 如何觀察與指導幼兒的行為
實施教育,觀察先行。教師應通過有目的、有步驟、有計劃的觀察,獲得大量具體、真實的信息,理解和評價幼兒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制定、調整並實施教學計劃,最終促進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這樣一來,學會科學地觀察幼兒,就成為每個幼兒教師都必須掌握的教育技能。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握科學觀察的方法,使觀察的過程得不到完善,從而影響了觀察的質量。有鑒於此,筆者擬結合實際,談談幼兒教師應該怎樣科學觀察幼兒。
一、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觀察角度,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無論什麼樣的觀察活動都可以讓觀察者獲取大量的信息,但觀察者從不同的角度獲取的信息,其價值是不同的。因此,觀察者首先應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觀察角度,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有些教師就因為沒有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角度,而使其「客觀描述」籠統、簡單,致使觀察活動流於形式,失去意義。例如,某教師對一位新生晨間入園適應情況進行觀察,觀察記錄中僅有一句「xx走到門口,抱著媽媽說不願上幼兒園」。可以說這是一次意義不大的觀察,教師無法通過這次觀察尋找有效的教育切人口。我們都知道,大多數新生在入園時都有哭鬧現象,不同幼兒有不同的表現,教師只有通過對幼兒哭鬧持續時間、父母處理方法、幼兒情緒變北過程等細節的觀察,才能針對不同幼兒的特點尋找切實有效的新生入園教育策略。
二、重視對幼兒操作過程的觀察
在觀察幼兒的操作活動時,很多教師常常重結果、輕過程。如某教師這樣記錄:「xx到美工組玩了一會兒,什麼也沒畫出來,就到別的組去了。」這位教師只注意了操作結果,對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是否有興趣、如何擺弄材料等細節卻忽略了,而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師受到啟發,並促使教師進一步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促進該幼兒在現有水平上的發展。因此,教師應重視對幼兒操作活動過程的觀察。
三、提出遞進性要求,深入觀察幼兒
在連續性個案觀察中,有些教師受觀察主題的限制,往往不能及時發現新問題或針對幼兒發展情況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有位教師在第一次觀察時,發現某幼兒洗手方法不正確,便實施了相應的教育策略;在第二次觀察時,她就將注意力放在證實已經實施的教育策略是否起作用、幼兒是否已經學會正確洗手上了。看到預期目標已經達到,觀察活動也就終止了。這種停留在原有目標層次的觀察很難使觀察活動層層遞進,深入進行。
四、注重觀察記錄的客觀性
教師所做的觀察記錄應該是對幼兒活動情況的真實而客觀的反映。在實際工作中,老師們應避免以下兩種不當的表現。
表現之—:從有些教師的觀察記錄中,我們發現他們持續觀察的時間較短,沒有將幼兒放在一個完整的情境中進行了解,教師往往只抓住幼兒說的幾句話或幾個動作就結束了觀察。用這種不夠到位的觀察來指導教育行為,難免帶有主觀性。
表現之二:有些教師記錄的觀察內容並非親眼所見,而是根據其他幼兒反映的情況記錄的,這就很難保證真實、客觀、全面,教師據此分析孩子的發展情況也不一定與實際相符。
五、提高對觀察結果分析的有效性
對觀察結果的分析是教師開展新的教育活動和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據,因此,要求做到客觀、有效。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部分教師在這方面存在以下不足,有待改進:
表現之一:分析與觀察內容不吻合,如觀察的是某個孩子的行為,分析的卻是某一類孩子的行為,這樣以點代面,欠客觀。
表現之二:分析觀察內容時,習慣於以靜止的觀點來看待幼兒發展中的問題,在觀察分析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句子:「該幼兒一向比較膽小、怯懦」「這個孩子一直比較霸道、不講禮貌」。教師簡單地給幼兒貼上了標簽,卻沒有結合觀察內容分析幼兒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
表現之四:教育分析中過分依賴家長的配合。例如,在對幼兒進餐環節的觀察中,教師發現部分幼兒放碗筷的動作很重,於是將「聯系家長配合指導」作為解決問題的途徑。其實,教師只需在幼兒園進餐時提出要求並有針對性地提醒幼兒,就有可能又快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可見,教師除了考慮家庭教育因素之外,應該更多地思考如何在幼兒園中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科學觀察幼兒,是需要每位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討、學習的基本功。
㈢ 如何培養學前兒童的觀察力
一、讓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認識活動,培養觀察興趣。
二、教幼兒有目的全面細致地觀察。
三、為幼兒提供良好的環境和觀察對象。
㈣ 哪些方法有助於提高幼兒的觀察力
1.鼓勵幼兒有計劃地觀察事物:觀察,需要有計劃地進行,沒有計劃,就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是不利於提高觀察能力的。如果想讓幼兒觀察家長如何做米飯,就要在觀察活動開始之前,確定觀察的目的,確定好這些問題:多少米?怎麼淘?放多少水?大火燒多長時間?小火燜多長時間……鼓勵幼兒自己觀察。除此之外,還可以鼓勵幼兒自己種一盆花,每天觀察其變化。這樣的觀察活動,既有趣,又有豐富的內容,往往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2.指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外出遊玩,可以隨時確定一種觀察對象,讓幼兒進行有目的的觀察。比如,觀察一件工藝品的形態、顏色、特點、製作水平;觀察做飯、做菜的全過程;觀察山水、樹木、花草……為了提高觀察效果,還可以讓幼兒一邊觀察,一邊用語言進行描述。
父母與幼兒還可以互相評議,看看觀察得仔細不仔細,描述得貼切不貼切。如果堅持下來,必然會提高幼兒的觀察力。
3.將觀察方法教給嬰幼兒:事實證明,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會獲得不同的信息和感受。因此,觀察事物必須掌握不同的方法。常用的觀察方法有:全面觀察和重點觀察;在自然狀態下觀察和實驗中觀察;長期觀察、短期觀察和定期觀察;正面觀察和側面觀察;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等。
觀察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目的,要事先考慮用什麼樣的觀察方法。有時候,需要幾種方法配合使用。
4.觀察事物,最好遵循感知規律:我們之所以要讓幼兒觀察事物,主要是為了讓他們認識事物。感知是有規律的,應該遵循一定的規律去進行觀察。
(1)達到一定的強度。觀察的對象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觀察得清晰、准確。因此,在觀察前,對有可能提高強度的事物,要採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其強度。比如,如果想讓幼兒觀察人的肌肉,最好等到肌肉綳緊時,看得最清楚;如果想讓幼兒觀察蒸氣的特點,最好讓水壺里的水要滿到一定程度,效果最好。
(2)關注不同物體間的差異性。研究發現,被觀察的對象與背景反差越大,觀察效果越好。因此,要設法增加觀察對象與背景之間的差異,如果想帶著幼兒觀察一種昆蟲的形態、顏色,最好把它放在白紙上,這樣反差比較大,觀察效果會好些。
(3)充分利用事物之間的對比性。事實證明,兩個顯著不同甚至對立的事物容易觀察,要想取得良好的觀察效果,可以把具有對比意義的材料放在一起進行觀察。為了提高幼兒的觀察力,可以把兩種不同的蘋果放在一起,對它們的形狀、顏色、大小進行比較。
(4)多觀察活動的物體。一般來說,運動中的對象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因此,帶著幼兒觀察某些事物時,既要觀察靜止的情況,又要查看活動中的情況,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觀察效果。
㈤ 如何培養學前兒童的觀察力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感知客觀事物的心理過程。幼兒觀察力的發展,對其獲取知識、認識世界、發展智力及良好的心理品
㈥ 如何引導孩子學會觀察
第一,要鼓勵、培養孩子觀察的興趣。一般說來,孩子都有觀察的興趣。從培養孩子觀察的興趣,發展他們敏銳的觀察力。父母們可以在家裡開辟一個生物角,讓孩子自己播下種子,看看幾天發芽,怎麼發茅。如果有條件,幫助孩子養養小烏龜、小青蛙、小鳥、小蚱蜢什麼的,這些生命會激發孩子觀察的興趣。父母可有意識地教孩子觀察它們怎麼運動,吃什麼,怎麼發聲等等。觀察興趣的培養使孩子們學會用探索和好奇的眼光觀察世界。
第二,要教孩子學會進行精細觀察,讓孩子注意通過觀察找出不同事物的相同點和同類事物的不同點。例如,父母可在孩子參觀動物園時讓孩子區分猴和猩猩的差別,雄孔雀和雌孔雀的差別。也可讓孩子觀察晚上和中午時貓的眼睛的差別,觀察各種樹葉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不同種類的魚的體形特點等。通過這種精細的比較、觀察,孩子們容易記住事物的特點和事物之間的差別。
最後,要引導孩子帶著問題去觀察。沒有問題的觀察目的性不強,收獲也不大。父母要給孩子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們通過觀察去尋找答案。例如,你可問孩子,大白菜的白色菜心放在陽光下會變成什麼顏色,放在暗處會是什麼顏色,紫色的牽牛花放在清水中是什麼顏色,放在醋中是什麼顏色,等等。觀察也需要一些工具,例如放大鏡、望遠鏡和顯微鏡;如果有條件,可以買一些觀察用具,使孩子觀察到更微妙的世界。例如,用顯微鏡觀察羽毛和蟬的翅膀,會看到一個個新的景象,大大開闊了孩子的眼界!
孩子學會了觀察,他一定會經常有新的發現、有新的問題,他一定會懂得更多,智力的發展也一定會更快些。
㈦ 結合實際經驗,論述如何指導幼兒進行科學觀察活動
觀察實質上是指從一定的目的和任務出發,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地感知某種對象的過程,是知覺的高級形態。在觀察中幼兒積極交流信息,發現和思考問題,發展了語言表達能力。通過搜尋、比較、分析對象促進了思維的發展。因此觀察可以鍛煉幼兒大腦的信息加工能力,提升其智力水平。此外,觀察也是科學探究過程中一種基本和普遍的能力,幫助幼兒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可為其進行科學探究做准備。
㈧ 引導幼兒進行觀察記錄,有哪些方法
引導幼兒進行觀察記錄,主要有兩方法:五觀感受的觀察記錄,時間過程的觀察記錄
幼兒是非常擅長學習和觀察的,他們天然對事物有很高的興趣和好奇,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幼兒進行觀察記錄,能幫孩子遠離電子產品,不再沉迷游戲,還能幫孩子集中注意力,建立和真實世界的連接,得到全方位的成長。
因為幼兒的思維和意識還很簡單,引導他們觀察記錄也主要以外在的線索去進行。
對於幼兒來說,最直接的就是觀察事物的外觀,什麼顏色,大或小,有沒有聲音,味道,觸摸的感覺如何,也就是五感,視覺,味覺,聽覺,嗅覺,觸覺,這是我們連接外界的窗口,雖然每天都在使用,但良好的觀察記錄能讓孩子的感受更加敏銳。
㈨ 如何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方法: 1、要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2、在引導幼兒觀察事物時,要幫助孩子了解觀察的目的,鼓勵孩子認真觀察,不要輕易放棄,輕易離開被觀察物,特別是幼兒自主觀察能力低,更需要家長加以指導,鼓勵孩子觀察的每一個新發現,從而能夠堅持下去,達到觀察的目的。 3、要鼓勵幼兒多角度,多方位觀察事物。 比如觀察小動物,小兔子的特徵,外形,如何喂養,喜歡什麼,為什麼跑得快,怎麼跑的等等,鼓勵孩子運用各個身體部位和器官去了解和思索,用手摸一摸,用鼻子聞一聞,並把了解到得信息表達給家長,家長可以在這個時候去肯定,或引導孩子確定正確的信息 4、要引導幼兒把類似的事物對比,比較來進行觀察,通過比照,獲取知識,然後加以印證,這樣來激發孩子的觀察興趣,培養孩子的求知慾。 5、隨著孩子的成長,要逐步培養孩子自主觀察的能力,並要求孩子能通過長期的觀察,持之以恆,達到積累更多的知識的目的。 6、幼兒的興趣也是與大人的興趣息息相關的,幼兒觀察到的信息反饋給家長,家長一定要採取積極態度,鼓勵孩子的每一步成長,並在孩子傳達的觀察到的信息時,要與孩子的興趣保持一致,並表現出很高興了解到這些信息,這將極大地鼓勵孩子的觀察興趣。
㈩ 結合教育實際,請談談如何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一、讓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認識活動,培養觀察興趣。可以為幼兒選擇一些色彩鮮明和會活動的東西作為觀察對象。在引導幼兒觀察時,力求讓幼兒的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認識活動。如觀察水果時,可以讓幼兒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口嘗,從而獲得各種水果的形狀、顏色和味道。也可以帶幼兒到大自然中去,認識大千世界,親眼看看破土而出的各種各樣的禾苗與小草;親耳聽聽優美動聽的蟬鳴鳥叫;親手摸摸飽滿飄香的麥粒谷穗;親口嘗嘗涼而爽口的雪花冰塊,從而認識春夏秋冬四季。成人還可用自己的情感和語言來感染幼兒,使他產生喜歡看的願望。當幼兒產生興趣後,注意力就會集中。
二、教幼兒有目的全面細致地觀察。幼兒觀察的條理性差,這就需要培養幼兒觀察的系統性。為此,要引導幼兒有目的的、全面而細致地觀察某一事物,就要遵循由近及遠、由表及裡、由局部到整體或由整體到局部,由明顯特徵到隱蔽特徵的觀察原則。如:觀察大公雞,可先引導幼兒觀看雞頭、雞身、雞腳,以後再進一步觀察公雞和母雞有什麼異同。邊看邊引導,還可提出一些問題讓幼兒回答。這樣幼兒的觀察力就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為幼兒提供良好的環境和觀察對象。要積極主動地為幼兒提供一些觀察條件,可在幼兒園增設自然角、種植園地、科學發現室、圖片展覽等,帶幼兒參觀商場、動物園、公園,還可以按季節組織幼兒郊遊,參加一些畫展、花展等有趣的活動,讓幼兒在實踐活動中進行觀察,提高觀察能力。
總之,在日常生活中要為幼兒提供觀察的機會,選擇幼兒容易理解的事物,循序漸進地啟發他們思考,使他們從小養成認真觀察事物的習慣,發展他們的觀察能力,有效地提高幼兒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