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生最怕的懲罰方法
如何懲罰小學生較有效
1、事先把合理的懲罰後果告訴孩子
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給予一定的處罰,能夠使孩子明白行為和後果的關系,同時也可以教會他什麼是責任--承擔這個後果就是他的責任。然而,有時我們對孩子的行為並不能先知先覺,那該怎麼辦呢?合理的反應是,看到孩子有了不好的行為,父母就必須針對這個行為想出一 個適度的處罰結果,然後馬上執行,決不能緩行。比如說,你帶兒子去超市買東西,他總是在貨架的過道跑來跑去。此時錯誤的做法是,對他說:「下一次買東西你必須坐在購物車里了!」,正確的做法是,馬上就把他抱進購物車里,告訴他這一次就必須坐在裡面了。
2、失去某些特別待遇
你的孩子是否也有他最喜歡的一些特別待遇呢?比如看哪一個動畫片,玩某個玩具,或者想晚上9點上床睡覺而不是8點半?如果有,一旦你的孩子有了不好的行為,你也可以剝奪這個特權。但是,父母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剝奪太多,時間過長。對於那些6歲以下的孩子,使用這種處罰方式僅限於1天,而不是一個星期,甚至更長時間。1天的處罰是讓孩子每天都約束自己,知道該 如何選擇,是選擇和同伴打架呢,還是選擇和睦相處。處罰時間不宜過長的另一個原因是,通常父母在幾天過後就心慈手軟了,這就會危害到處罰方式的有效性了。
3、事不過三
如果想讓孩子事先認識到一個重大的必須承擔的後果,比如得不到他最喜歡的玩具,失去他的最愛,那麼「事不過三」處罰方式的效果就更好。每次孩子調皮搗蛋了,不必說教,只要告訴他:「我們都不該打人。這是第一次!」,然後明確警告孩子重大的後果是什麼。當他下一次又打人的時候,就告訴他:「這是第二次!」,第三次打人的時候,告訴他:「這是第三次!」,然後馬上實施預先警告的那個處罰。也有人嘗試過對於3到6歲的孩子有效方式是:在一張紙上畫3個笑臉,然後把它貼在牆上顯眼的地方或者其他孩子能夠經常看見的地方。 當孩子有了一次不好的行為,就在一個笑臉上畫個『X』,並且在下面寫明他的不良行為是什麼。如果所有的笑臉上都畫了叉,那麼孩子就會失去他的一個最愛。一些父母嘗試這種做法後,驚奇地發現在笑臉上畫叉,對孩子來說效果太強大了。
4、對於好的行為有所獎勵
也有的父母把獎勵方法和畫3個笑臉的方法結合起來了:他們先把一些獎勵品放在盒子里,如果一天下來三個笑臉全都被畫了叉,就 拿走一個獎勵品。目的是讓孩子有一種渴望,期望自己一天的行為使所有獎勵品都完整無缺。總而言之,無論父母選擇哪種獎勵方法,都必須確保獎勵的物品適宜孩 子的年齡,而且能夠足夠吸引孩子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在給孩子獎品的時候,不要忘記表揚他的好的行為。
5、對於不好的行為開罰單
如果孩子的年齡足以使他明白好的行為會有獎勵的含義,那麼他也就會懂得自己要為不好的行為支付罰金。通常5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接受金錢的獎懲方法了。著名教育專家蒙謹認為,孩子們非常渴望能夠用自己的錢去買玩具,所以這種方法也很有效果。父母可以張貼一張表格,說明各種不良行為的罰金各有多少。比如,不收拾玩具罰金為一枚一角硬幣,和同伴打架罰金為兩枚一角硬幣。如果孩子打架了,或者說臟話了,就讓他上繳罰金,放在一個預先准備的罰金儲存罐里。
6、追加一些家務活
有的孩子會為了躲避他不喜歡的家務活,就選擇服從於父母的規矩,表現得很合作。當然,給孩子加的家務活要與他造成的後果相聯系比較好,別讓孩子認為家務本身是一種懲罰。也可以讓孩子做一些他以前沒有做過的家 務,當作對他不良行為的一種懲罰。例如事先准備好一列家務清單,羅列出3~4個孩子最不喜歡的家務活--掃地或者把玩具分類收拾好等等,那麼孩子就能預先 知道自己的不良行為將會招致哪種後果。
7、引導孩子把注意力轉換到其他事情上
有時候,父母把孩子帶走,離開當時的處境,反而能夠使他冷靜下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一旦孩子犯錯,有些父母就喜歡針對問題喋喋不休地說教。與其這樣,還不如帶他出去走走,換個環境。走一段時間過後,再告訴他:「我很愛你,但是我決不允許你打人。」有的人或許會產生疑問:這就是對孩子打人的懲罰?這明明沒有任何懲罰呀?確實沒有任何懲罰,因為父母用各種方式管教孩子的最終目的 是給孩子的過激行為降降溫,使他不要再有這些不好的行為了,所以,一些低調的緩和方式有時也可以試用,也許就足以達到你們期望的效果呢
② 如何調節小學生的情緒
心理學上有一個關於情緒的效應叫做踢貓效應。指的是個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系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泄的最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後被人們引申為:
人的不良或消極情緒,如果得不到合理的控制,會影響周圍的人,導致周圍的人也產生這種不良情緒。
踢貓效應來自一個生活中的場景:
一天,某公司的董事長在家和妻子吵了一架,耽誤了上班的時間,這違背了自己親自規定的不能遲到的公司紀律,他為此非常憤怒,他剛到辦公室,銷售經理過來讓他審批一項工作,他不耐煩地說:這只不過是一件小事情,你連這點決定都做不了,還能做其他決定嗎?銷售經理垂頭喪氣地走出董事長辦公室,他回到辦公室剛坐下,正巧秘書過來說有事要請示,他用挑剔的口吻說道:這種事情不是一向都不請示嗎?還挑剔他上個月的銷售報表做得不清晰。秘書無緣無故被經理挑剔,碰了一鼻子的灰,自然一肚子的氣,她剛走出辦公室,正巧清潔工在拖地,她就對著清潔工說:這地拖得也太濕了,容易滑倒,以後拖布要擰干點再拖。清潔工無可奈何地回到家後,對正在玩的兒子大發雷霆,兒子莫名其妙地被母親痛斥之後很惱火,狠狠地踢了一腳地上的貓。
這個真實的生活場景告訴我們:個人情緒會隨環境和其他外在因素的刺激而發生變化,當不好的事情使自己的情緒變壞時,要在潛意識中控制自我的情緒,不要將這些不良情緒發泄到他人身上,讓他人產生和你一樣的不良感覺。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情緒還在發展和完善中,對自己情緒的調節和控制能力比較缺乏,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善於把情緒的易變性、識別與控制、調節情緒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都有良好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方法如下:
第一、引導小學生保持愉快的情緒
首先幫助小學生建立適當的需要。家長要幫助小學生確定符合他們實際情況的奮斗目標,切忌期望過高;要引導他們實事求是,不作非分之想,不苛求自己,尤其是優等生或爭強好勝的小學生,不要為小事而過於自責,凡事要放寬心,想得開。
其次讓小學生懂得尋找生活中的樂趣。家長要讓小學生保持兒童天真活潑的個性,對各種活動都傾注熱情,積極參與,享受生活中的樂趣。小學生還要培養自己廣泛而穩定的興趣,從中獲得快樂。
再者要培養小學生的自信心。自信是保持愉快情緒的重要條件。家長要教會小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悅納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憐、不自責。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他可愛和可塑造就的一面,要經常肯定他們,鼓勵他們。
最後要鼓勵小學生多與人交流。許多小學生還不善於與人交流,其實小學生多與家長、教師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長知識,受到啟迪,增進友誼,能給自己帶來意外的收獲和快樂。
第二、引導小學生控制和調節消極的情緒
首先讓小學生懂得宣洩自己的情緒。宣洩調節就是當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產生消極情緒時,把它釋放出來。有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直接宣洩即針對引發情緒的刺激來表達情感,間接宣洩是通過其他途徑使情緒得到釋放。家長要教會小學生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可以自已痛哭一場或把心中的不平事向教師、家長或好朋友說出來,請他們開導,也可以在他們面前哭一哭,以減輕心理壓力。
其次讓小學生學會遺忘引起不良情緒的事件。遺忘調節就是當某種事情引起你的消極情緒時,最好能把這件事盡快地遺忘掉,不要老去想這件事。不愉快的情緒郁積於心,耿耿於懷,只能使這種消極情緒不斷蔓延且日益加重,久而久之會影響身心健康,影響學習。所以,家長要教會小學生善於遺忘消極情緒。
最後讓學生學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到其他方面以擺脫不良的情緒。轉移調節就是當人處於消極的情緒狀態時,可做一些別的事情,通過注意力轉移而使消極情緒得到緩解。家長要教會小學生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不要老想這件事,可以看電影、打球、下棋、唱歌、畫畫等,通過其他活動來緩解消極情緒。
情緒輔導並不僅僅意味著幫助孩子宣洩排解劇烈情緒,同時還能做到幫助學生正確面對自己,正確面對自己的情緒失常狀況,使學生在學習知識之外,學習如何將自己的心理調至最佳狀態。學會寬容,學會交往,繼而可以有更多的朋友,更廣闊的空間。自己也會生活得很快樂。總之,家長在學生情緒失調時若懂得將學生快速引回正常心態,將決定著學生能否更好地學習、生活。
③ 小學生常見的幾種情緒及處理方式
(一)恐怖症
小學兒童的恐怖主要針對某一特定的物體、活動或處境,如黑暗、各種超自然現象(鬼怪等),具有持續時間短暫和很大的強度差異性等特點,一般會伴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由針對現實對象轉向針對想像的或未來的對象。如果對特定對象產生持續和不必要的恐懼,而不得不採取迴避行為時,就構成了恐怖症。恐怖症包括社交恐怖症、疾病恐怖症、境遇恐怖症等,在小學兒童中常見的是學校恐怖症。
在小學階段,由於兒童過分依賴父母,自控較差,行為退縮,在學校缺乏交際能力而受到嘲笑、輕視,或在學校中受到威脅和被毆打;也可能是由於兒童個人或家庭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如父母離異或再婚、經濟問題等,家庭生活不穩定,氣氛壓抑;學校中教育定位不當,學校中存在讓兒童感到為難或恐懼的事情,如當眾運動、朗讀等,過高的期望或者壓力,以及教師的不當教學方式,都可能導致學校恐怖症。兒童的分離焦慮也是學校恐怖症的誘因之一。
一般而言,學校恐怖症表現為:對到學校上學存在持久的恐懼、焦慮情緒和迴避行為,甚至存在心因性疾病,如到上學時間則表現出腹痛;對學校環境感到痛苦、不適,表現為哭鬧、不語或退出;不在學校環境或不上學,並與家人或熟悉的人在一起時,表現正常。
由於目前尚未開發出權威的恐怖症鑒定量表,大多數時候需要教師憑借經驗進行判斷。在判斷時,要注意認知因素、生理因素、行為反應因素三者的綜合考察。比如,兒童自述對上學非常害怕,強度很大;通過血壓、心率、皮膚電等測查,發現兒童在學校中有異常生理表現,或者通過肉眼觀察即能發現兒童在學校中表現出心悸、呼吸加快、出汗等,而在學校外症狀消失;在行為方面,兒童上學總是表現出退縮、發抖等。幾個方面綜合考慮,才能增加判斷的准確性。
另外,要注意分清恐怖和恐怖症的區別。恐怖是一種意識到危險或面臨某些危險時產生的一種強烈的不愉快的合理情緒,是人類四種基本情緒之一。只有當個體表現出對於情境有過分的需求,恐怖反應超出正常表現范圍而無法合理解釋,超越了意志控制,且導致迴避這種可怕的情境行為時,才發展成為情緒障礙,導致恐怖症。
(二)過度焦慮
恐怖症的核心症狀是焦慮,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情緒障礙,是指即將面臨或預期可能出現的問題或痛楚,所產生的悲傷、憂慮及不安等感受交織而成的復雜情緒狀態。這種情緒狀態的基本內心體驗是沒有明確對象和具體內容的害怕,總體上體現出不快和痛苦的性質,嚴重的可以有一種迫在眉睫或馬上就要虛脫昏倒的感覺。焦慮症是一種以發作性或持續性情緒焦慮和緊張為主要特徵的神經症,它指向未來,意味著某種威脅或危險即將到來或馬上就要發生,但實際上並沒有任何威脅和危險,或者用合理的標准來衡量,誘發焦慮的事件與焦慮的嚴重程度不相稱。
小學兒童常見的過度焦慮包括分離焦慮、考試焦慮等。所謂分離焦慮就是在離家或與所依戀的人分離時,出現不適當的和過度的焦慮,如出現過度的痛苦和憂傷,表現出頭痛、胃痛、惡心、嘔吐等軀體不適,因而持續不願或拒絕上學。而考試焦慮則是由於面對考試所導致的緊張、頭腦一片空白、尿頻甚至窒息的神經症。
保持適度的焦慮對於提高學習效率,保證學習的質量是非常必要的。但過度焦慮將直接導致任務質量下降,難以勝任工作,甚至產生心身疾病。因此,處理焦慮的核心不是不要焦慮,而是降低過度焦慮的水平,使之保持在一個恰當的程度上。
(三)小學兒童情緒障礙的處理建議
對於過度焦慮、恐怖症的處理多採用系統脫敏技術。簡單地說,系統脫敏就是使用放鬆的辦法以減弱引起不良情緒的敏感性,鼓勵個體逐漸接近他所憂懼的事物,直到不再憂懼。因此,系統脫敏的關鍵在於有步驟和逐漸接近恐怖或焦慮等不良情緒。系統脫敏的步驟一般有三個。首先,讓兒童在一個舒適的位置上,指導並幫助其掌握放鬆技術,反復訓練,多次練習,直到掌握為止。常用的放鬆技術包括冥想放鬆、呼吸放鬆、暗示肌肉放鬆等。一些程度不甚嚴重的焦慮在這個環節即可能得到緩解。其次,根據焦慮水平建立兒童對事件的焦慮層次量表,一方面可以了解兒童的焦慮影響程度,另一方面也為系統脫敏建立基礎。最後,根據焦慮層次量表的事項用語言模擬焦慮情境,在兒童進入放鬆狀態後,要求根據焦慮或恐怖等級量表中的情境進行想像,越具體越好。一旦表示出焦慮,則馬上停止並指示其放鬆。三次成功面對這一等級的事件後,進行下一個事件的模擬。反復多次後,焦慮症狀可能減輕。
④ 小學生被老師罵忍住眼淚的10種方法
做錯了受批評教育是正常的,記住下回不要犯類似的錯誤就好了,忍住就忍住,忍不住就哭出來。
⑤ 爸爸神操作把娃氣哭,辛苦寫完的作業「消失」了,怪文具太高級,你怎麼看
咱們總是能看到「坑爹娃」,比如,用馬桶里的水洗蘋果,然後給爸爸吃,毫不知情的爸爸吃著蘋果感嘆:「真是我的貼心小寶貝」。
不過,有坑爹的娃,自然就有「坑娃的爹」,不靠譜老爹的每一次坑娃,都給孩子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⑥ 小學生脾氣暴躁易怒怎麼辦
小學生脾氣暴躁易怒,平時家長要多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內心和需要,孩子的內心都是敏感的,家長一定要及時的體會到。
1、訓導並非懲罰
小孩犯錯、淘氣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了解清楚孩子犯錯的原因。孩子可能出於幼稚、嫉妒、恐慌、疲勞、壓力或者挫折感而犯錯。我們應該多花點時間陪孩子玩,一起看書,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深入了解孩子的心靈有助於我們選擇適當地訓導方式。預料孩子可能出現的淘氣行為,可以幫助我們對症下葯。例如,如果害怕孩子在超市發脾氣,在出門前,我們最好先和他說明我們的購物計劃以及我們所期望的孩子的表現。
2、冷處理很重要
別以為小孩子只顧著發脾氣,他其實也在偷偷地觀察你的反應。遇到這種情況,你一定要做到「威武不能屈」。別理他,要讓孩子明白,你已經看穿了他的把戲,這一套不管用了。為了讓冷處理有效果,一定要事先做好老一輩的思想工作,千萬別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另外,爸媽們要提醒自己,別被孩子的壞脾氣傳染,如果孩子不聽你的勸,告訴自己人在氣頭上都是這樣的,給他一點冷卻的時間吧。
3、食物調整性格
孩子的食物不僅決定了他們的體重,還決定了他們的感覺和行為良好的程度。對於這類孩子,父母要格外留意他們是否缺乏了富含鈣鎂的食物。由於鈣有助於神經刺激的傳導,缺乏鈣,令孩子的神經無法鬆弛下來,造成精神緊張,脾氣暴躁。同樣,缺乏鎂會干擾神經活動傳導,引發暴躁和緊張。父母在膳食中可增加牛奶、豆製品、海帶、小魚干、泥鰍、香蕉、蘋果與堅果和深色綠葉蔬菜。
4、轉移注意力
很多小孩子都喜歡無理取鬧,想引起大人的注意或得到某些獎勵,起因有很多。比如有些小孩子不喜歡刷牙,所以每次刷牙的時候,他就故意搗亂或吵鬧;有些小孩子不讓父母離開,爸爸媽媽急著去上班,他就是不讓等。對待年齡比較小的小孩子,書上說的要講道理這一套,肯定是行不通的。小孩子比較在乎自己的感受,如果態度強硬地逼他就範,也會搞得大人和小孩都非常生氣。比較好的辦法就是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既讓他有新鮮的感覺,又不會違背父母的原則。
5、培養孩子做事的靈活性
當孩子玩玩具、吃飯或穿衣服時都不要只「固定」一種方式、方法和模樣,要從小盡量使其「多樣化」,任其有挑選的餘地。特別是當一種東西、食品、玩具不存在了,就應及時引導孩子轉移到別的東西、食品、玩具上去,這種調節能力越好,其靈活性也就越好。當孩子的興趣增加了,對困難和問題的處理態度也靈活了,他發脾氣的習慣也就會隨之減輕。
⑦ 小學生如何控制情緒
小學生控制情緒的方法,下面就教你幾招,不妨一試。
當情緒將爆發的時候,我們可以用這樣的話暗示自己:「不能再繼續了。」「不要發怒。」「我現在心情很平靜。」「我不會發怒的。」這樣的自我暗示比別人勸你作用好得多。聽著自己心中這樣的聲音,你的情緒自然就會漸漸緩和,最終把激動的情緒控制好,從而避免與同學的沖突。 跟同學發生沖突,情緒不能控制,有時往往只是為了自己的一點面子,覺得在這個時候已經下不了台了。在這種時候,我們要善於看準時機,為自己尋找下台的機會。比如,當時如果有好心的同學前來相勸,那我們就可以抓住這個機會,跟自己說:「我可以利用同學的相勸體面地下台了。」這樣,將要爆發的情緒自然就會控制。
情緒激動的時候,我們如果總是想著眼前發生的事情和跟你發生矛盾的人,那我們本來激動的情緒會越來越厲害。如果能採用注意轉移的方法,激動的情緒就會逐漸平穩下來。
2、注意轉移的方法有好多種,比如可以把目光從對方身上移開,看看遠處的景物;想想自己最喜歡的小吃,那味道有多美;默默地在心裡哼唱最近流行的歌曲,回憶昨天看過的動畫片等。這樣,你流動的情緒就能得到有效的緩沖。 激動的情緒往往因為我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在和同學鬧矛盾的時候,如果總是想著自己,這樣就會越想越生氣。
3、如果換位思考一下,也就是把自己看作對方,就會覺得與自己鬧矛盾的同學也是很有理由的,他也受到了委屈,如此換位思考後,我們的情緒就不會那麼沖動了。 如果在離開現場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離開現場,當我們的情緒不久久不能平靜的話,我們可以尋找自己喜歡的東西緩和情緒。比如,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看動畫片,聽音樂,唱喜歡的歌曲等。這種自得其樂的方法能起到很好的「撫慰心靈」的作用。 這是一種以緊張對付激動情緒的好方法。
4、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以後,情緒如果還沒有穩定,那就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中去。比如,給自己規定,在半小時之內必須做完多少數學題目,或者必須背完多少文字等。等我們從緊張的學習中走出來的時候,就會發現,激動的情緒已經遠離了自己。
總之,激動的情緒一直悶在心裡,這對我們的心理和身體健康都有損害。這時,我們可以採用情緒宣洩的方法把激動的情緒驅逐出去。我們可以找一個肯聽你傾訴的好朋友,把自己的心理話盡情地告訴給他聽,甚至可以講得淚流滿面。 肌肉放鬆也能有效地緩和激動的情緒。我們可以微微閉上雙眼,做幾個深呼吸,默默地對自己說:放鬆,放鬆,再放鬆......然後睜開眼睛,對自己說:我比剛才舒服多了。然後再重復著這樣做。
⑧ 如何懲罰不聽話的小學生
小學生不聽話,不一定要懲罰。懲罰不是一種好的方法。畢竟他們還小,不懂得東西有很多,於是你教什麼,他們就跟著學什麼,會養成不好的習慣。所以在他們調皮時,要有耐心的去教導他們,不能動不動就罵孩子或者體罰孩子。(一般體罰好像不太可能!)對他們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才能管理好孩子!
Ps:並非專業的說法,只是表達自己的觀點。
如有用詞不當之處,請諒解!
⑨ 小學生情緒管理的方法
小學生控制情緒的方法。小學生因為年齡小,一般都很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尤其難以控制自己激動的情緒。在調整小學生的情緒方面,需要從學校和社會以及家庭當中入手,這樣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學生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呢?
1、注意轉移
小學生在情緒激動的時候,總是想著眼前發生的事情和發生矛盾的人,那本來激動的情緒會越來越厲害。如果能採用注意轉移的方法,激動的情緒就會逐漸平穩下來。注意轉移的方法有好多種,比如可以把目光從對方身上移開,看看遠處的景物;想想自己最喜歡的小吃,那味道有多美;默默地在心裡哼唱最近流行的歌曲,回憶昨天看過的動畫片等。這樣,學生流動的情緒就能得到有效的緩沖。
2、自尋樂趣
離開現場,當我們的情緒不久久不能平靜的話,我們可以尋找自己喜歡的東西緩和情緒。比如,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看動畫片,聽音樂,唱喜歡的歌曲等。這種自得其樂的方法能起到很好的「撫慰心靈」的作用。
3、緊張沖擊
這是一種以緊張對付激動情緒的好方法。在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以後,情緒如果還沒有穩定,那可以選擇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中去。比如,給自己規定,在半小時之內必須做完多少題目,或者必須背完多少文字等。當我們完成自己給自己訂下的目標之後,就會發現,激動的情緒已經遠離了自己。
4、適當宣洩
激動的情緒一直悶在心裡,這對小學生的心理和身體健康都有損害。這時,我們讓學生可以採用情緒宣洩的方法把激動的情緒驅逐出去。讓他們找一個肯聽傾訴的好朋友,把他們的心理話盡情地告訴給他聽,甚至可以講得淚流滿面;也可以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對著遠處大聲叫喊一會兒;還可以對著不會損壞的東西重重地給它幾拳頭或者幾腳。
5、加強青少年體育鍛煉,提高身心素質。
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現在的小學生心理壓力過大,通過體育運動,可以使學生釋放自己的壓力,宣洩不良的情緒。同時,學生在經歷體育運動時的挫折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而提高抗挫折和調控情緒的能力,減少不良情緒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