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復方木芙蓉塗鼻軟膏用什麼塗本人得了鼻竇炎然後醫生開
復方木芙蓉塗鼻軟膏裡面有U型棉簽,把軟膏塗抹在棉簽兩頭,然後插進鼻孔中停留三到五分鍾就可以了,效果很不錯,三分鍾就可以緩解症狀,一個療程就可以標本兼治,前提是需要遵囑醫生交待的注意事項,食物有些禁忌,鍛煉身體增強免疫力也是關鍵!
② 芙蓉膏能敷臉嗎臉上診斷是過敏性皮炎,有點紅腫,發熱
引起發熱的疾病很多,根據致病原因不同可分為兩類。
一、感染性疾病
在發熱待查中占首位,包括常見的各種病原體引起的傳染病、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以細菌引起的感染性發熱最常見,其次為病毒等。
二、非感染性疾病
1、血液病與惡性腫瘤 如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惡性淋巴瘤、結腸癌、原發性肝細胞癌等。
2、變態反應疾病 如葯物熱、風濕熱。
3、結締組織病 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IE)皮肌炎、結節性多動脈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MCTD等。
4、其他 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危象。嚴重失水或出血、熱射病、中暑、骨折、大面積燒傷、腦出血、內臟血管梗塞、組織壞死等。
③ 芙蓉雲菱膏減肥葯調節內分泌
吃減肥葯對身體危害:
一、頻繁上廁所。如果減肥葯裡面含有羅氏鮮,那麼在服葯的過程中,就會出現肚子脹痛、頻繁上廁所的現象,而且大便里還會帶有一層油。這種葯物是腸胃道脂肪分解酵素的抑制劑,副作用較小,但需要控制好劑量。建議在正餐進行中或最遲在進餐後一小時內服用一顆120毫克的膠囊。如果不吃飯就不必服用,一天最多服用三次。
二、晚上睡不著。有些人在服用減肥葯的過程中會出現晚上睡不著的情況,每天晚上都特別興奮,躺在床上也睡不著,而且吃的東西也比以前少了。出現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減肥葯裡面含有安非他命,這是服用這種葯的初期症狀。隨著身體抗葯性的產生,還會出現情緒不穩定、妄想、產生幻覺、睡眠出現障礙等症狀。
三、嘔吐、拉肚子。如果在服用減肥葯的過程中出現狂拉狂吐的症狀,那麼減肥葯中有可能含有番瀉葉等瀉劑。在醫學臨床上,「瀉劑」是不屬於減肥葯物的,如果沒有正確使用,所帶來的後果也是相當嚴重的。長期服用番瀉葉,輕者有可能引起腹痛、惡心、嘔吐等,重者甚至可能誘發消化道出血、女性月經失調等。
四、口乾舌燥。當減肥葯中含有西布曲明的時候,服用期間就會出現口乾舌燥的症狀。它的作用原理是通過抑制神經傳導物質的再吸收來達到抑制食慾的效果,口服吸收效果比較良好,6個月內就能看到明顯的減重效果。但這種葯物有可能導致記憶力受損,同時還會出現其它腦血管問題。
五、食慾下降。如果你在吃減肥葯期間胃口變得很差,而且感覺頭痛、目眩、嗜睡、心悸,那你所服用的減肥葯中有很有可能含有芬芬,這是國際禁葯,它的副作用很大,長期服用甚至會造成心臟瓣膜損傷及肺臟高血壓等問題。建議立刻停止服用。
六、影響生育。減肥西葯,主要通過作用於神經中樞,抑制食慾,達到減肥目的。研究證明,長期或過量服用芬氟拉明可能引發心臟瓣膜疾病。若孕婦有心臟瓣膜疾病,會增加生育的危險。
④ 丹毒偏方能不能治療
丹毒是皮膚及其網狀淋巴管的急性炎症。丹毒好發於下肢和面部,致病菌為β-溶血性鏈球菌,通過皮膚、粘膜的破損或從足癬處入侵,發病急,蔓延快,但很少有組織壞死或化膿。足癬或血絲蟲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的反復發作,有時並可導致淋巴水腫,甚至發展為橡皮腿。中醫認為丹毒發病均與火毒密切相關,可由風濕熱邪化火而致。
本病多經2~5天的潛伏期後,突然急性發病,伴有高燒、寒戰、頭痛及嘔吐等全身症狀。初起的皮疹為一個有灼熱感的紅斑,迅速向周圍蔓延成為一片紅色損害。局部紅、熱、腫有觸痛。表面緊張而有光澤,輪廓鮮明可分,嚴重時患部可發生水皰和大皰,甚至發生壞疽,皮膚由發紅變成暗紅及青黑色,以後皮膚組織壞死脫落,露出皮下組織;敗血病可使病人短期內死亡。復發性丹毒是一種慢性丹毒。是在原發損害部位上,每隔幾天、幾周或幾月甚至幾年再發一次。再發的症狀較一般丹毒為輕,每次發作時,患部稍微紅腫、病人輕度發熱和周身不適,往往在數日以後自然痊癒。復發性丹毒的好發部位是下肢,其次為面部,反復發作後,患處組織往往肥厚成為慢性淋巴水腫。雖然嬰兒也可發生丹毒(臍感染),但一般說來,青春期後發病率為高,在20~60歲之間有幾個高峰,70歲以後發病較少。
血常規檢查:白細胞增多。血沉加快,抗鏈球菌溶血素O增高。
【方一】拔毒消腫膏【來源】路西明,王淑英,王學廷。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18(5):43。
【組成】青黛300克,冰片100克,珍珠30克(研末過120目篩),優質香油3000克,紅丹1600克(烘乾,過120目篩)
【功用】清熱解毒,祛瘀消腫。
【主治】丹毒。
【用法】將香油放入鐵鍋中加熱,放入紅丹不停攪拌,使其在油中充分化合,待熬至泡沫消退,滴水成珠(約2~3小時),繼而將上述3味中葯放入鍋中攪拌均勻,趁熱將鍋中葯膏緩慢倒入盛冷水的瓷盆內,待葯膏冷卻後棄上冷水,放置15天即可使用,用時將葯膏攤在直徑10~15厘米的圓形白布上,每張重8~10克,外敷時把葯膏適度加熱熔化,覆蓋創面,4天換葯1次。
【方解】拔毒消腫膏中青黛、冰片、珍珠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其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消炎等作用。
【方二】蒼術膏【來源】中醫雜志,1988,29(8):26。
【組成】蒼術1000克,蜂蜜250克【功用】健脾化濕。
【主治】慢性丹毒及預防反復發作之慢性丹毒。
【用法】先將蒼術煎煮取汁,濃縮成稠膏,再加蜂蜜調勻,日服1次,每次1匙,開水沖服。
【按】須待丹毒急性期紅腫消退進入慢性期後,方可服蒼術膏。蒼術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芳香燥烈,內可化濕濁之郁,外能散風濕之邪,故能燥濕健脾,祛風除濕。
【方三】浮萍酊【來源】民間。
【組成】浮萍適量。
【功用】清熱利濕,消炎散瘀。
【主治】丹毒。
【用法】將浮萍洗凈,以75%乙醇浸泡20分鍾,取出待干後放入消毒容器內加適量生理鹽水浸泡10分鍾,其後置缽內研磨成泥漿,裝入消毒大口瓶中,密封備用。用時以紗布1塊,塗上浮萍泥貼患處,每日換葯1次。
【按】浮萍辛寒,歸肺經。功能宣散風熱,透疹,利尿,有托毒外出之功效。
【方四】二石散【來源】民間。
【組成】生石膏100克,寒水石30克,桐油適量【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消炎。
【主治】丹毒。
【用法】石膏、寒水石研細末,加桐油調勻備用。每日1~2次塗擦患處。
【按】桐油味甘辛寒,有毒,具有較強的活血、化瘀和收斂作用,外用治疥癬、燙火傷、凍瘡皸裂等。寒水石辛咸寒,可清熱瀉火,多用於丹毒。【方五】四黃散【來源】《中醫外科學》【組成】黃芩、黃連、黃柏、大黃各90克【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丹毒。
【用法】共研細末,蜜水調敷。
【方解】四者均苦寒,可清熱解毒瀉火;大黃還可涼血活血。
【方六】紫草油【來源】福建中醫葯,1985,16(5):25。
【組成】紫草30克,黃連3克,冰片0.3克,茶油500毫升【功用】清熱涼血,消炎殺蟲。
【主治】面部丹毒。
【用法】前3味共研細末,茶油調勻外敷,每日2~3次。
【方解】紫草甘寒,可涼血活血,解毒透疹;黃連苦寒,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按】茶油外用能消紅、退腫,民間常外用野山茶油治療燙傷、燒傷、疥瘡、皮炎等。
【方七】木鱉子膏【來源】浙江中醫雜志,1983,18(1):39。
【組成】木鱉子適量【功用】清熱瀉火,散結消腫,解毒。
【主治】下肢丹毒。
【方解】苦、微甘,涼;有毒。歸肝、脾、胃經。散結消腫,攻毒療瘡。用於瘡瘍腫毒,乳癰,瘰癘,痔漏,干癬,禿瘡。
【用法】研末,醋適量調勻外敷,每日3次。
【按】治療期間忌辛辣,魚腥,宜清淡飲食。
【方八】馬黛洗劑【來源】民間。
【組成】馬齒莧30克,青黛30克【功用】清熱解毒,涼血化瘀。
【主治】丹毒初起。
【用法】煎湯洗患處,每日2~3次。
【按】青黛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外用消各種無名腫毒等。馬齒莧性寒,味酸。可清熱,解毒,止痢。
【方九】蜈蠍散【來源】《效方拾萃》【組成】蜈蚣、全蠍、冰片、樟腦各等份【功用】祛風涼血,清熱解毒。
【主治】丹毒。
【用法】蜈蚣、全蠍瓦上焙酥,加冰片、樟腦,共研細末,裝入瓶內備用。用時取細末2~3克,用麻油適量調成稀糊狀,患處皮膚經淡鹽水洗凈後,外敷本散,再用紗布蓋好,每日換1次。
【按】蜈蚣咸、辛,溫。有毒。歸肝、脾、肺經。可敗毒抗癌、息風解痙、退炎治瘡。樟腦辛溫,外用治疥、癬、齲齒作痛。
【方十】芙蓉膏【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黃柏、黃芩、黃連、芙蓉葉、澤蘭葉、大黃各250克【功用】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主治】丹毒(火丹),蜂窩織炎,癤、癰、乳腺炎初起等。
【用法】以上共研細面,過篩,用凡士林調成20%軟膏。外敷患處。
【按】芙蓉葉與花的功用相似,一般常作外用,能消腫定痛,適用於熱癤、疔瘡、癰腫等。澤蘭葉可活血化瘀,通經利尿,健胃舒氣。
【方十一】消瘀膏【來源】中醫葯學報,1990,3:21。
【組成】梔子50克,木瓜100克,大黃250克,蒲公英100克,黃柏150克,姜黃100克【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主治】術後丹毒,軟組織損傷,未破潰之腫瘍。
【方解】梔子苦,寒。歸心、肺、三焦經。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木瓜性溫,味酸。可平肝舒筋,祛濕和胃。大黃苦寒,可清熱涼血活血。蒲公英苦甘寒,可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姜黃辛苦,溫。可破血,行氣,通經,止痛。
【用法】將上葯研磨為細末,過篩去渣,用適量蜂蜜和水(蜂蜜、水比例為2:1)將葯粉調勻成膏,裝瓶備用。使用時把本膏均勻地攤塗在丹毒紅腫部位,稍超出紅腫邊緣,厚度為2毫米即可,再用敷料蓋其上,1日或2日換葯一次。
【按語】此葯劇毒,不可內服。局部外用可有輕度癢感,或微熱感,但無其他不良反應。搗膏時不可使用鐵器。
⑤ 木芙蓉葉的葯用價值
木芙蓉葉(《綱目》)
【異名】芙蓉葉、拒霜葉(《世醫得效方》),芙蓉花葉(《普濟方》),鐵箍散(《湖南葯物志》)。
【來源】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葉片。
【採集】夏、秋二季,剪下葉片,曬干。須經常復曬,存放乾燥通風處。
性味:辛,平。
①《本草圖經》:味辛,平,無毒。
②《綱目》:微辛,平,無毒。
歸經:《玉揪葯解》:入手太陰肺、足厥陰肝經。
功用主治:
涼血,解毒,消腫,止痛。治癰疽焮腫,纏身蛇丹,燙傷,目赤腫痛,跌打損傷。
①《本草圖經》:敷貼腫毒。
②《滇南本草》:可箍瘡出頭。
③《綱目》:清肺涼血,散熱解毒。治一切大小癰疽腫毒惡瘡,消腫排膿止痛。
④《玉楸葯解》:清風泄熱,涼血消腫。
⑤《民間常用草葯匯編》:外用接骨。
用法與用量:
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干品研末油調或熬膏。 1、陽瘡腫瘍,根腳散漫:五倍子一兩(微炒),生大黃四錢,秋芙蓉葉六錢。醋一鍾入杓內熬滾,投葯末攪勻,敷患上留頂,以紙蓋之,干則以醋掃之。一方加寒食麵五錢。陰疽以及皮色不變、膿腫無頭者,不可敷。(《瘍醫大全》吳氏鐵箍散)
2、陽瘡紅焮,收根束毒:芙蓉葉(秋采)六錢,榆面二兩,生大黃五錢,皮硝一兩。研細,蔥汁、童便調敷留頂,不特收束根腳,初起敷之可消。(《瘍醫大全》芙蓉膏)
3、癰疽腫毒:重陽前取芙蓉葉(研末),端午前取蒼耳(燒存性,研末)等分,蜜水調塗四圍,其毒自不走散。(《簡便良方》鐵井闌)
4、纏身蛇丹:纏身蛇丹即帶狀皰疹。木芙蓉鮮葉,陰干研末,調米漿塗抹患處。(《福建中草葯》)
5、湯火灼瘡:油調莢蓉末敷。(《奇效良方》)
6、赤眼腫痛:芙蓉葉末,水和,貼太陽穴。(《飛鴻集》清涼膏)
7、小兒患鎖喉:芙蓉葉搗汁,和雞蛋煎成小塊,貼囟門及肚臍。(《嶺南采葯錄》)
8、久咳羸弱:九尖拒霜葉為末,以魚鮓蘸食。(《世醫·得效方》)
9、偏墜作痛:芙蓉葉、黃柏各二錢。為末,以木鱉子仁一個,磨醋調塗陰囊。(《簡便單方》)
10、小兒驚風肚痛及急驚風:木芙蓉嫩葉,搗爛,和入雞蛋煎熟作餅,貼兒臍上,冷則隨換。(《嶺南采葯錄》) 1、局部化膿性感染:取木芙蓉葉、花曬干,研粉過篩,加凡士林調製成1:4軟膏,外敷患處(已潰者敷四周);亦可製成紗條用作瘡口引流。每日或隔日換葯1次。治療癤、癰、蜂窩織炎、乳腺炎、深部膿腫等外科感染,早期能消腫、止痛、促進吸收,中晚期可加速局限,破潰排膿。應用過程中未發現有中毒、局部皮炎或其他並發症。
2、燙傷:用木芙蓉葉1斤(鮮葉加倍),加凡士林2斤,文火煎熬至葉枯焦,過濾去渣,攤於消毒敷料上,或製成芙蓉葉膏紗布外敷,每日換葯1次。治療133例,燙傷面積最小為1%,最大為30%,多數為Ⅰ~Ⅱ°。除少數患者由於感染等原因配合其他中草葯及抗菌素治療外,均單用外敷。治療時間最短3天,最長68天。芙蓉膏對燙傷具有收斂作用,能促使創面滲出液吸收,分泌物減少;用葯後局部涼爽舒適、能迅速止痛。創面癒合很少瘢痕,無副作用。
3、流行性腮腺炎:取芙蓉葉曬乾粉碎,過80號篩,將細粉用雞蛋清調勻,塗於油紙上,貼於患處,外用紗布覆蓋固定。每日換葯2次,直至腫消。經治16例,用葯後平均2~3天體溫降至正常,4~6天腫脹消退;並發睾丸炎3例,平均10天治癒。平均住院7.5天。 1、體外抑蟲、抑菌:林浩然等運用木芙蓉葉水煎劑及粉劑對滴蟲的作用進行實驗研究,研究表明40g·L-1管中滴蟲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80g·L-1管中未見活動的蟲體,經傳代培養48h也未見活動蟲體,說明木芙蓉對滴蟲具有良好的抑製作用;同時體外抑菌實驗結果也顯示,木芙蓉對綠膿桿菌及大腸桿菌1∶2有抑製作用,對葡萄球菌1∶4有抑製作用,對白色念珠菌無抑製作用。
2、抗非特異性炎症:木芙蓉葉中有效組分為總黃酮,張鳳華等經過大鼠鹿角菜致腫實驗、大鼠蛋清致腫實驗、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實驗和小鼠耳腫脹實驗,對木芙蓉葉有效組分抗非特異性炎症的作用進行評定。結果表明木芙蓉葉有效組分對於鹿角菜及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腫脹具有良好的抑製作用;對於乙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也具有良好的抑製作用;同時木芙蓉葉有效組分對於二甲苯造成的小鼠非特異性耳腫脹也有明顯的抑製作用,以上各實驗與空白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有顯著意義(P<0.05) ,與陽性對照組(鹽酸表藤鹼)相比有同樣的抗炎消腫作用。林浩然等研究木芙蓉水煎劑對角叉菜致大鼠足腫脹有明顯抑製作用;切除大鼠雙側腎上腺後木芙蓉水煎劑對角叉菜所致大鼠足腫脹仍有顯著抑製作用,說明木芙蓉具有明確的抗非特異性炎症作用。
3、保護腎缺血再灌注損傷:腎缺血再灌注損傷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病理現象,觀察大鼠的腎缺血再灌注模型在缺血狀態下木芙蓉葉有效組分對腎臟的保護作用,李孝鵬等研究木芙蓉葉有效成分對大鼠腎缺血再灌注損傷中TNF-α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在灌注24h後,ECHM治療組和對照組大鼠血BUN和SCr水平均較假手術組大鼠明顯升高,腎組織中炎性細胞浸潤明顯。但ECHM治療組大鼠血BUN和SCr水平明顯低於對照組(P<0.05),在腎臟恢復血流灌注的1、3h,ECHM治療組和對照組大鼠血清中TNF-α含量均較手術組明顯升高,且ECHM治療組血清中TNF-α含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在相應的時間點,ECHM治療組大鼠腎組織中TNF-α的mRNA表達也明顯較對照組為低。
⑥ 芙蓉葉子外敷患處多久有效
用木芙蓉葉1斤(鮮葉加倍),加凡士林2斤,文火煎熬至葉枯焦,過濾去渣,攤於消毒敷料上,或製成芙蓉葉膏紗布外敷,每日換葯1次。治療133例,燙傷面積最小為1%,最大為30%,多數為Ⅰ~Ⅱ°。除少數患者由於感染等原因配合其他中草葯及抗菌素治療外,均單用外敷。治療時間最短3天,最長68天。芙蓉膏對燙傷具有收斂作用,能促使創面滲出液吸收,分泌物減少;用葯後局部涼爽舒適、能迅速止痛。創面癒合很少瘢痕,無副作用。
⑦ 芙蓉膏塗在頭皮上的紅腫處好痛啊是副作用么還是正常現象,沒塗葯膏前沒這么痛,塗上之後好痛啊,
趕緊停止用,真正合適的產品塗上去會感覺舒服和清涼
⑧ 治療火癤子最有效的葯物最好是外用。
火癤子療法
三種人要特別注意,第一是幼兒,第二是老人,第三是體弱多病者。小孩與老人本身的免疫力差,小孩子又好動,經常會碰到局部皮膚擦傷等情況,都可導致癤的發生。預防秋癤主要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保持皮膚清潔,及時洗去皮膚上的污垢和致病菌。其次要搞好個人衛生,勤剪指甲。第三,加強飲食調理,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綠豆、冬瓜、海帶等性味甘、涼,具有清火明目、清暑止渴、疏解熱毒等功效,可讓孩子適當多吃些。第四,癤子早期,可採用熱敷,或外塗1%~2%碘酒等,可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切忌針刺或手擠,因為手擠會使癤腫細菌隨血流而擴散,致使感染加重。至於癤腫晚期,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正確用葯。
癤子,夏天尤其多見,俗稱「暑癤」。中醫認為是毒侵入皮膚而發病,屬於瘡瘍熱證,所以又稱「熱癤」。細小如釘而反應較重的癤子,則稱為「疔瘡」。癤子隨處都可發生,以頭、面、頸、背、臀等處最為多見;疔瘡主要見於顏面及手指、足趾。
癤子初起時如黃豆大或梅子大,發紅,發熱,又腫又痛,逐漸向四周擴大。數天後,在中央出現一個黃白色的小膿頭,潰破出膿後就逐漸癒合。但是往往這里好了那裡又發,頑固難愈;特別是當病人正氣虛弱,或擠壓癤子,還會引起「瘡瘍內陷」,「疔毒走黃」,也就是敗血症。所以,不能忽視對癤子的預防和治療。
預防癤子要注意皮膚的清潔衛生,否則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膚腺及皮下組織,就會化膿而發病。
用野菊花、金銀花、蒲公英、綠豆衣各12克、甘草6克,煎水代茶飲用,也有助於預防癤子的發生。在暑天也可以少量服用六神丸。
一旦發生癤子,宜內外兼治。內服清熱解毒中葯,可用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馬齒莧各15克水煎服用。
外敷清熱解毒中葯,可用新鮮馬齒莧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或用敗醬草60克,或用芙蓉花嫩葉60克,加少許食鹽,搗爛,外敷患處,每日換2~4次,對尚未化膿的效果較好。已經化膿的,須癤腫成熟潰破,膿液流出,才能逐漸癒合。
在癤子初起時,要及時熱敷,周圍皮膚可常用75%酒精消毒,以利於癤子的局限化;當癤子形成時,可用10%魚石脂軟膏或中葯芙蓉膏外敷;若癤子成熟,表面柔軟,並出現波動感時,可以切開排膿,排膿後,再上復方新黴素軟膏至痊癒;但對於外耳道、鼻、上唇部的癤子不可切開,更不要擠壓,以防感染擴散蔓延。
若發生癤病,疼痛顯著,並伴有發熱、局部淋巴結腫痛時,應口服或注射抗菌素治療。必要時,可口服清熱解毒中葯五味消毒飲。對一些癤病患兒,還應檢查有無糖尿病,並經常服用綠豆湯,或用金銀花,野菊花煎湯代茶飲。
⑨ 芙蓉膏治療乳腺炎每次敷多長時間
乳腺炎治療首先輸液抗感染治療,局部熱敷,
或用鮮蒲公英,銀花葉各60克洗凈加醋或酒少許,搗爛外敷.用寬布帶或乳罩托起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