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國標中黴菌的快速檢測方法

國標中黴菌的快速檢測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30 04:20:45

⑴ 食物中的黴菌可以用什麼方法檢測出來

我們說的黴菌類食物就是需要通過發霉腌制的食物,這類食物包括豆腐乳,臭豆腐,黃豆醬,西瓜醬,腌製品內一般也會含有部分黴菌。

⑵ 耐熱黴菌國標檢測法

耐熱黴菌的檢測(可口可樂方法)
介紹:
這些步驟描述了果汁或飲料中存在的耐熱黴菌的檢測方法
儀器和試劑
1.
儀器
a)
溫度調至77℃的水浴鍋
b)
溫度設定在30℃±1.0℃的培養箱
c)
標準的99ml的玻璃稀釋瓶
d)
10ml的寬口移液管
2.
試劑
a)
酵母浸膏
步驟
1.
採集樣品
a)
樣品可以是濃縮果汁、飲料的主要成分或者是香精。
b)
收集樣品的容器沒必要無菌,但一定干凈。
2.稀釋液的准備
a)
向980ml的水中加入20g的酵母浸膏。
b)
用磁力攪拌器攪拌10
min。
c)
向99ml的玻璃稀釋瓶中移取50ml。
d)
塞緊瓶塞。
e)
120℃下滅菌25min。
f)
冷卻至室溫,儲存。
3.
稀釋樣品
a)
吸取20ml的樣品放入稀釋瓶中。
b)
蓋好瓶塞。
4.
熱處理樣品
a)
打開水浴鍋,將溫度調至77℃。
b)
將稀釋好的樣品放入水浴中30min。
c)
取出樣品,在室溫下冷卻。
5.
培養樣品
a)
將樣品放入30℃的培養箱中,培養4星期。
b)
每星期觀察黴菌生長情況。
c)
四星期後,將樣品倒在一個20目的篩板上,觀察黴菌生長情況。黴菌可能以毛絨狀生長在瓶中液體表面,或者在篩板上呈現膠狀物質。

⑶ 大腸桿菌和黴菌的檢測方法

請參照;
GB4789-2003《食品微生物檢驗方法》中大腸菌群和黴菌檢驗。

⑷ 食品微生物檢測國家標准

法律分析:1.2016版新標准解讀 1、GB4789.2-2016菌落總數測定 2、GB4789.15-2016黴菌和酵母計數 3、GB4789.3-2016大腸菌群計數 4、GB...

2.微生物快速檢測技術 1、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快速檢測食品及水中致病菌(示範操作) 2...

3.微生物實驗室質量控制與管理

4.生產環境監測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三條食品安全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式控制制、社會共治,建立科學、嚴格的監督管理制度。

⑸ 食品黴菌和酵母分別計數是怎麼樣的

黴菌和酵母計數 1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本標准規定了各類糧食、食品和飲料黴菌和酵母菌計數的檢驗方法。

本標准適用於各類糧食、食品和飲料中黴菌和酵母菌的計數。

2引用標准

GB 4789.28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染色法、培養基和試劑

3設備和材料

3.1溫箱:25~28℃。

3.2振盪器。

3.3天平。

3.4顯微鏡。

3.5玻塞三角瓶:300mL。

3.6試管:15mm×150mm。

3.7平皿:直徑9cm。

3.8吸管:1mL及10mL。

3.9酒精燈。

3.10載物玻片。

3.11蓋玻片。

3.12廣口瓶。

3.13牛皮紙袋:121℃滅菌20min。

3.14金屬勺、刀等。

3.15試管架。

3.16接種針。

3.17橡皮乳頭。

4培養基和試劑

4.1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附加抗菌素,按GB 4789.28中4.79規定。

4.2孟加拉紅培養基:按GB 4789.28中4.81規定。

4.3高鹽察氏培養基:按GB 4789.28中4.78規定。

4.4滅菌蒸餾水。

4.5乙醇。

5檢驗程序

檢驗程序如下:

(圖略)

6操作步驟

6.1采樣:取樣時須特別注意樣品的代表性和避免采樣時的污染。首先准備好滅菌容器和采樣工具,如滅菌牛皮紙袋或廣口瓶,金屬刀或勺等。在衛生學調查基礎上,採取有代表性的樣品。樣品採集後應盡快檢驗,否則應將樣品放在低溫乾燥處。

糧食(包括糧庫貯糧,糧店或家庭小量存糧)樣品的採集,可根據糧囤或糧垛的大小和類型,分層定點取樣,一般可分三層五點,或分層隨機採取不同點的樣品,充分混合後,取500g左右送檢。小量存糧可使用金屬小勺採取上、中、下各部位的混合樣品。

海運進口糧的采樣:每一船倉採取表層、上層、中層及下層四個樣品,每層從五點取樣混合,如船倉盛糧超過10000t,則應加采一個樣品。必要時採取有疑問的樣品送檢。

穀物加工製品(包括熟飯、糕點、麵包等)、發酵食品、乳及乳製品以及其他液體食品,用滅菌工具採集可疑霉變食品250g,裝入滅菌容器內送檢。

6.2以無菌操作稱取檢樣25g(或25mL),放人含有225mL滅菌水的玻塞三角瓶中,振搖30min,即為1:10稀釋液。

6.3用滅菌吸管吸取1∶10稀釋液10mL,注入試管中,另用帶橡皮乳頭的1mL滅菌吸管反復吹吸50次,使黴菌孢子充分散開。

6.4取1mL1∶10稀釋液注入含有9mL滅菌水的試管中,另換一支1mL滅菌吸管吹吸5次,此液為1∶100稀釋液。

6.5按上述操作順序做10倍遞增稀釋液,每稀釋一次,換用一支1mL滅菌吸管,根據對樣品污染情況的估計,選擇3個合適的稀釋度,分別在做10倍稀釋的同時,吸取1mL稀釋液於滅菌平皿中,每個稀釋度做2個平皿,然後將涼至45℃左右的培養基注入平皿中,待瓊脂凝固後,倒置於25~28℃溫箱中,3d後開始觀察,共培養觀察5d。

6.6計算方法:通常選擇菌落數在10~150之間的平皿進行計數,同稀釋度的2個平皿的菌落平均數乘以稀釋倍數,即為每克(或毫升)檢樣中所含黴菌和酵母數。

6.7報告:每克(或毫升)食品所含黴菌和酵母數以個/g(個/mL)表示。

⑹ 黃麴黴毒素怎麼檢測

檢測方法

1、薄層分析法(TLC)

TLC法是檢測黃麴黴素最為經典的方法,也是以前最為常用的方法,至今仍為一些檢測機構所用,也是一種國標方法。其原理是針對不同的試樣,用適宜的萃取溶劑將黃麴黴素從試樣中萃取出來,經柱層析凈化後,再在薄板上展開後分離。

利用黃麴黴素的熒光特性,根據熒光斑點的強弱與標准比較確定其含量,對於一些組分很復雜的試樣要雙向展開,才能獲得較高的靈敏度。

TLC法設備簡單,檢測費用低,但操作繁瑣、費時,萃取和凈化效果不理想,靈敏度差,對操作人員的身體健康存在較大程度的危害。

2、液相色譜法(HPLC)

HPLC法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檢測方法。其原理是在高效液相色譜儀上添加柱後衍生系統分離,再用熒光檢測器測定。與其配套的柱後衍生系統有碘衍生化法、溴衍生化法及較為先進的電化學衍生化法和光化學衍生化法。當前,該方法大多用免疫親和柱來凈化、分離,其凈化效果優異。

該法能准確地分離不同種類的黃麴黴素(例如:AFB1、AFB2、AFG1和AFM1等),檢測速度快且定性與定量准確,檢測限低,可作為仲裁法使用,但儀器設備價格昂貴,前處理方法相對繁瑣,若用到免疫親和柱則會使試樣檢測費用增加,對操作人員的身體健康仍存在一定的危害。

3、酶聯免疫法(ELISA)

ELISA法也是近年來研究開發出來的一種較為新穎的方法。其原理是根據抗體和抗原之間特異性的免疫學反應,最後用測定酶活力的方法來增加測定的靈敏度。

該方法檢測速度快、對人體危害小、但重復性差、試劑壽命短、需低溫保存、假陽性概率較高、需要配置專門的酶標儀,且對一些富含鹽和脂肪的試樣需進行額外的處理。

4、毛細管電泳法(CE)

毛細管電泳(CE)也是一種新發展起來的分析黃麴黴素的方法。該方法與激光減弱熒光檢測器(LIF)連用可很好地提高靈敏度。

Wei等用毛細管電泳一激光減弱熒光檢測器測定AFB1、AFB2、AFG1和AFG1,取得了較為理想的分離效果,其中對AFB2的測定最為靈敏。但CE法的成本較高,操作復雜,不適宜在試樣檢測中廣泛應用。

5、熒光光度法(IA C/S FB)

IA C/SFB法也是一種常用的國標方法。該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各種黃麴黴素的熒光特性差異用熒光光度計測定試樣中黃麴黴素的含量。

該方法對檢測人員身體健康無危害,檢測速度迅速,靈敏度高,適用於大量試樣檢測,且定量准確,但檢測費用較高,需要配置專用設備,且不能對單一的毒素進行檢測。

6、金標試紙法

金標試紙法,實際就是一種固相免疫分析法。其原理是利用抗體與抗原的特異性結合反應,可一步檢測黃麴黴素。

該法可在5~10 min內完成對試樣中黃麴黴素的定性測定,具有簡單、快速的特點,且無須其他儀器設備的配合,既可在實驗室中進行檢測,也可在現場進行實地測定,但是其檢測的准確度、精度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7、生物感測器法

生物感測器是使用固定化技術將具有分子識別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質與物理化學換能器結合,可以用來探測生物體內外的環境化學物質或與之起特異性交互作用後產生響應的一種裝置。其中利用分子間特異親和性制備的親和型生物感測器為免疫感測器口。

根據能量轉換器所傳導的物理或化學信號的不同,免疫感測器可分為電化學免疫感測器、光學免疫感測器、壓電晶體免疫感測器等。由於生物感測器具有選擇性高、響應快、操作簡單、攜帶方便和適合於現場檢測等優點,因此各國科研工作者正積極探索研製新型生物感測器用於檢測黃麴黴素。

(6)國標中黴菌的快速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黃麴黴毒的危害

1993年黃麴黴毒素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足以說明黃麴黴毒素對身體的危害是極大的。黃麴黴毒素毒性遠遠高於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機農葯的毒性,其中黃麴黴毒素B1毒性最大。

黃麴黴毒素進入體內後,主要在肝細胞內質網微粒體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作用下進行代謝。因此,黃麴黴毒素的危害性在於對人的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嚴重時可導致肝癌甚至死亡。 當然,黃麴黴毒素沒有經過代謝活化是無致癌性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

⑺ 黴菌和酵母菌的測定還有什麼方法

黴菌和酵母菌介紹及檢測方法
一、黴菌和酵母菌介紹:
黴菌和酵母菌及其檢驗酵母菌是真菌中的一大類,通常是單細胞,呈圓形,卵圓形、臘腸形或桿狀。黴菌也是真菌,能夠形成疏鬆的絨毛狀的菌絲體的真菌稱為黴菌。
黴菌和酵母廣泛分布於自然界並可作為食品中正常菌相的一部分。長期以來,人們利用某些黴菌和酵母加工一些食品,如用黴菌加工乾酪和肉,使其味道鮮美;還可利用黴菌和酵母釀酒、制醬;食品、化學、醫葯等工業都少不了黴菌和酵母。但在某些情況下,黴菌和酵母也可造成中腐敗變質。由於它們生長緩慢和競爭能力不強,故常常在不適於細菌生長的食品中出現,這些食品是pH低、濕度低、含鹽和含糖高的食品、低溫貯藏的食品,含有抗菌素的食品等。由於黴菌和酵母能抵抗熱、冷凍,以及抗菌素和輻照等貯藏及保藏技術,它們能轉換某些不利於細菌的物質,而促進致病細菌的生長;有些黴菌能夠合成有毒代謝產物-黴菌毒素。黴菌和酵母往往使食品表面失去色、香、味。例如,酵母在新鮮的和加工的食品中繁殖,可使食品發生難聞的異味,它還可以使液體發生混濁,產生氣泡,形成薄膜,改變顏色及散發不正常的氣味等。因此黴菌和酵母也作為評價食品衛生質量的指示菌,並以黴菌和酵母計數來制定食品被污染的程度。目前已有若干個國家制訂了某些食品的黴菌和酵母限量標准。我國已制訂了一些食品中黴菌和酵母的限量標准。
二、檢驗方法:
黴菌和酵母的計數方法,與菌落總數的測定方法基本相似。主要步驟為:將樣品製作成10倍梯度的稀釋液,選擇3個合適的稀釋度,吸取1mL於平皿,傾注培養基後,培養觀察,計數。對黴菌的計數,還可以採用顯微鏡直接鏡檢計數的方法。
具體檢測標准參見:
GB4789.15-9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食品衛生微生物檢驗黴菌和酵母計數》
三、說明:
1.樣品的處理。為了准確測定黴菌和酵母數,真實反映被檢食品的衛生質量,首先應注意樣品的代表性。對大的固體食品樣品,要用滅菌刀或鑷子從不同部位採取試驗材料,再混合磨碎。如樣品不太大,最好把全部樣品放到滅菌均質器杯內攪拌2min。液體或半固體樣品可用迅速顛倒容器25次來混勻。
2.樣品的稀釋:為了減少櫚稀釋倍數的誤差,在連續遞增稀釋時,每一稀釋度應更換一根吸管。在稀釋過程中,為了使黴菌的孢子充分散開,需用滅菌吸管反復吹吸50次。
3.培養基的選擇:在黴菌和酵母計數中,主要使用以下幾種選擇性培養基。
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PDA):黴菌和酵母在PDA培養基上生長良好。用PDA作平板計數時,必項加入抗菌素以抑制細菌。
孟加拉紅(虎紅)培養基:該培養基中的孟加拉紅和抗菌素具有抑制細菌的作用。孟加拉紅還可抑制黴菌菌落的蔓延生長。在菌落背面由孟加拉紅產生的紅色有助於黴菌和酵母菌落的計數。
高鹽察氏培養基:糧食和食品中常見的麴黴和青黴在該培養基上分離效果良好,它具有抑制細菌和減緩生長速度快的毛霉科菌種的作用。
4.傾注培養。每個樣品應選擇3個適宜的稀釋度,每個稀釋度傾注2個平皿。培養基熔化後冷卻至45℃,立即傾注並旋轉混勻,先向一個方向旋轉,再轉向相反方向,充分混合均勻。培養基凝固後,把平皿翻過來放溫箱培養。大多數黴菌和酵母在25-30℃的情況下生長良好,因此培養溫度25~28℃。培養3d後開始觀察菌落生長情況,共培養5d觀察記錄結果。
5.菌落計數及報告:選取菌落數10~150之間的平板進行計數。一個稀釋度使用兩個平板,取兩個平板菌落數的平均值,乘以稀釋倍數報告。固體檢樣以g為單位報告,液體檢樣以mL 單位報告。關於稀釋倍數的選擇可參考細菌菌落總數測定。
6.黴菌直接鏡檢計數法:對黴菌計數,可以採用直接鏡檢的方法進行計數。
在顯微鏡下,黴菌菌絲具有如下特徵:
平行壁:黴菌菌絲呈管狀,多數情況下,整個菌絲的直徑是一致的。因此在顯微鏡下菌絲壁看起來象兩條平行的線。這是區別黴菌菌絲和其他纖維時最有用的特徵之一。
橫隔:許多黴菌的菌絲具有橫隔,毛霉、根霉等少數黴菌的菌絲沒有橫隔。
菌絲內呈粒狀:薄壁、呈管狀的菌絲含有原生質,在高倍顯微鏡下透過細胞壁可見其呈粒狀或點狀。
分枝:如菌絲不太短,則多數呈分枝狀,分枝與主幹的直徑幾乎相同,有分枝是鑒定霉功得出可靠的特徵之一。
菌絲的頂端:常呈鈍圓形。無折射現象。
凡有以上特徵之一的絲狀均可判定為黴菌菌絲。
觀察視野中有無菌絲,凡符合下列情況之一者為陽性視野。
一根菌絲長度超過視野直徑1/6;
一根菌絲長度加上分枝的長度超過視野直徑1/6;
兩根菌絲總長度超過視野直徑1/6;
三根菌絲總長度超過視野直徑1/6;
一叢菌絲可視為一個菌絲,所有菌絲(包括分枝)總長度超過視野直徑1/6。
根據對所有視野的觀察結果,計算陽性視野所佔比例,並以陽性視野百分數(%)報告結果。計算公式:
每件樣品陽性視野(%)=(陽性視野數 / 觀察視野數)×100

⑻ 微生物檢測-黴菌

黴菌和酵母計數操作細則
1 設備和材料
1.1 溫箱:25~28℃。
1.2 振盪器。
1.3 天平。
1.4 顯微鏡。
1.5 玻塞三角瓶:300mL。
1.6 試管:15mm×150mm。
1.7 平皿:直徑9cm。
1.8 吸管:1mL及10mL。
1.9 酒精燈。
1.10 載物玻片。
1.11 蓋玻片。
1.12 廣口瓶。
1.13 牛皮紙袋:121℃滅菌20min。
1.14 金屬勺、刀等。
1.15 試管架。
1.16 接種針。
1.17 橡皮乳頭。
2 培養基和試劑
2.1 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附加抗菌素,按GB 4789.28中4.79規定。
2.2 孟加拉紅培養基:按GB 4789.28中4.81規定。
2.3 滅菌蒸餾水。
2.4 乙醇。
3 操作步驟
3.1 采樣:取樣時須特別注意樣品的代表性和避免采樣時的污染。首先准備好滅菌容器和采樣工具,如滅菌牛皮紙袋或廣口瓶,金屬刀或勺等。在衛生學調查基礎上,採取有代表性的樣品。樣品採集後應盡快檢驗,否則應將樣品放在低溫乾燥處。
糧食(包括糧庫貯糧,糧店或家庭小量存糧)樣品的採集,可根據糧囤或糧垛的大小和類型,分層定點取樣,一般可分三層五點,或分層隨機採取不同點的樣品,充分混合後,取500g左右送檢。小量存糧可使用金屬小勺採取上、中、下各部位的混合樣品。
穀物加工製品(包括熟飯、糕點、麵包等)、發酵食品、乳及乳製品以及其他液體食品,用滅菌工具採集可疑霉變食品250g,裝入滅菌容器內送檢。
3.2 以無菌操作稱取檢樣25g(或25mL),放人含有225mL滅菌水的玻塞三角瓶中,振搖30min,即為1:10稀釋液。
3.3 用滅菌吸管吸取1∶10稀釋液10mL,注入試管中,另用帶橡皮乳頭的1mL滅菌吸管反復吹吸50次,使黴菌孢子充分散開。
3.4 取1mL1∶10稀釋液注入含有9mL滅菌水的試管中,另換一支1mL滅菌吸管吹吸5次,此液為1∶100稀釋液。
3.5 按上述操作順序做10倍遞增稀釋液,每稀釋一次,換用一支1mL滅菌吸管,根據對樣品污染情況的估計,選擇3個合適的稀釋度,分別在做10倍稀釋的同時,吸取1mL稀釋液於滅菌平皿中,每個稀釋度做2個平皿,然後將涼至45℃左右的培養基注入平皿中,待瓊脂凝固後,倒置於25~28℃溫箱中,3d後開始觀察,共培養觀察5d。
3.6 計算方法:通常選擇菌落數在10~150之間的平皿進行計數,同稀釋度的2個平皿的菌落平均數乘以稀釋倍數,即為每克(或毫升)檢樣中所含黴菌和酵母數。
3.7 報告:每克(或毫升)食品所含黴菌和酵母數以個/g(個/mL)表示。

⑼ 食品安全中微生物檢測有哪些國家標准

GB 4789.1‐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總則
GB 4789.2‐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菌落總數測定
GB 4789.3‐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菌群計數
GB 4789.4‐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沙門氏菌檢驗
GB 4789.5‐2012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志賀氏菌檢驗
GB 4789.6‐2016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檢驗
GB 4789.7‐2013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驗 副溶血性弧菌檢驗
GB 4789.8‐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檢驗
GB 4789.9‐2014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空腸彎麴菌檢驗
GB 4789.10‐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金黃色葡萄球菌檢驗
GB 4789.11‐2014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溶血性鏈球菌檢驗
GB 4789.12‐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檢驗
GB 4789.13‐2012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產氣莢膜梭菌檢驗
GB 4789.14‐2014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蠟樣芽胞桿菌檢驗
GB 4789.15‐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黴菌和酵母計數
GB 4789.16‐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常見產毒黴菌的鑒定
GB/T 4789.17‐2003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肉與肉製品檢驗
GB 4789.18‐2010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乳與乳製品檢驗
GB/T 4789.19‐2003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蛋與蛋製品檢驗
GB/T 4789.20‐2003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水產食品檢驗
GB/T 4789.21‐2003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冷凍飲品、飲料檢驗
GB/T 4789.22‐2003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調味品檢驗
GB/T 4789.23‐2003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冷食菜、豆製品檢驗
GB/T 4789.24‐2003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糖果、糕點、蜜餞檢驗
GB/T 4789.25‐2003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酒類檢驗
GB 4789.26‐2013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罐頭食品商業無菌的檢驗
GB/T 4789.27‐2008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鮮乳中抗生素殘留檢驗
GB 4789.28‐2013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培養基和試劑的質量要求
GB/T 4789.29‐2003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檢驗
GB 4789.30‐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檢驗
GB 4789.31‐2013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和致瀉大腸埃希氏菌的
腸桿菌科噬體檢驗方法
GB/T 4789.32‐2002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菌群的快速檢測
GB 4789.34‐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雙歧桿菌的鑒定
GB 4789.35‐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乳酸菌檢驗
GB 4789.36‐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埃希氏菌 O157:H7/NM 檢驗
GB 4789.38‐2012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埃希氏菌計數
GB 4789.39‐2013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糞大腸菌群計數
GB 4789.40‐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克羅諾桿菌屬(阪崎腸桿菌)檢驗
GB 4789.41‐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腸桿菌科檢驗
GB 4789.42‐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諾如病毒檢驗
GB 4789.43‐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微生物源酶制劑抗菌活性的測定

⑽ 微生物限度檢查的細菌,黴菌方法

黴菌檢測方法:稱25g樣品,加入生理鹽水或PBS緩沖液225mL.選擇適宜的稀釋倍數,吸取1ml加入無菌平板,然後加入孟加拉紅培養基,29攝氏度培養5-7天.從第三天開始計數.

閱讀全文

與國標中黴菌的快速檢測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腕腱鞘囊腫治療方法 瀏覽:304
一般分析化學的方法 瀏覽:248
如何用數數的方法做減法 瀏覽:454
水彩碼頭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345
如何激勵孩子的學習方法 瀏覽:995
八年級物理學中常見的測量方法 瀏覽:150
防蚊扣使用方法 瀏覽:320
夏天洗衣服衣領技巧方法 瀏覽:105
球囊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580
電腦關機關閉鍵盤燈光的方法 瀏覽:905
什麼方法去額頭皺紋 瀏覽:860
如何在初中時學習好的方法 瀏覽:448
硅化木的鑒別方法 瀏覽:252
無創呼吸機的使用方法 瀏覽:859
香葯炮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432
數據沖突的四種解決方法 瀏覽:554
帕金森的治療方法和注意事項 瀏覽:419
色素胎記治療方法 瀏覽:232
50歲治療白發的方法 瀏覽:305
男士怎麼能瘦下來的方法 瀏覽: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