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篆刻的步驟方法
推薦鄙人的心得(初學者適用):把石頭要刻的一面印在紙上,描出輪廓。在紙上的輪廓中寫入篆字(自己布局好),把紙翻過來,在背面仔細描出字來。為什麼要仔細呢?因為這一步很容易讓篆字走形,當心當心!描完後,用軟鉛筆(B字頭的),把你看到的反字慢慢畫到石頭上,當然,這一步也會讓字走形,不要怕,取一面鏡子,對著鏡子看字,這樣看就看到正的字了,走形了,不好看就注意修整,直到滿意為止。然後用刻刀的刀尖部分,沿你寫在石頭上字的各個筆畫勾個邊(刀具中應該有那種沒有刀刃,象錐子一樣的刀頭,用以勾邊最宜!)。然後用刀頭較薄的那種刻刀對著你剛才勾邊的痕跡刻下,便利得多。也許你在用鉛筆將字描上石頭的時候筆畫寫得粗了,沒關系,勾邊一樣勾下來,刻也這樣刻下來,字刻完後可以慢慢用鏟、刮等方法把筆畫修細,但在刻的時候主要用切刀。
供你參考!
B. 怎麼學習篆刻需要注意什麼
具體方法如下:
1、准備好要刻橡皮章的工具和材料,以及要刻的圖案。
C. 篆刻的詳細步驟
篆刻,是一種我國特有的傳統藝術. 是集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結合的藝術品.具有實用與欣賞的雙重價值.從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歷史。隨著篆刻藝術的內容與形式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篆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和關注。在此我們將以石材為例,通過刻朱文印、白文印、刻邊款及拓邊款來給大家講講篆刻的基本技法。
一.工具:
刻刀、印泥(書畫專用印泥)、印床、毛筆、墨、拓包、拷貝紙、砂紙、牙刷、鏡子、剪刀、膠水、宣紙。
二.選材:
適宜學刻用的常規石印材有:壽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初學者可以用青田石來練習。
三.畫中畫:
學習篆刻的基本步驟是:磨章料、寫引稿、鐫刻、刻邊款、拓邊款、鈐蓋(刻邊款、拓邊款要依據印章的風格來定,不是每方印章都需要的)等等。
步驟一
章法的籌布:亦即打稿,與作品的好壞息息相關。有人說:治印之難,不難於刻,而難於章法。
步驟二
印石的整平:印石在裁割時有傾斜,或上蠟磨光時,印面留有蠟,這時要用砂紙整平,以利上石刻制。
步驟三
上石:通常上石有二種方法:一為把印稿用毛筆反寫在印面刻制;二為用耐水紙反拓上石。
步驟四
刻制與修整:依據印文選用合適的刀法來刻制,刀法可分切刀與沖刀二種。
步驟五
邊欄的處理:印文工整,邊欄要工整;如印文斑剝,邊欄也要寫意自然。作邊之法有:刻、作、磨等法 。
步驟六
邊款:刻印之後,在印章左邊刻上作者字型大小、刻制年月等,謂之邊款或具款。
步驟七
邊款的拓制:拓款的方法與古銅器的拓法相似。拓款的方法有濕拓、乾拓、油墨拓等。
步驟八
印泥的使用:鈐印時,左手持印泥盒右手將印面輕輕擊打在印泥上蘸均,切忌把印面注印泥上擠壓。
步驟九
鈐印:將蘸好印泥的印章,對准應鈐蓋部位輕輕落下,用力鎮壓。
步驟十
鈐畢:印章用過後,應用棉花擦拭乾凈,收存起來備用,並小心勿使碰撞。
D. 初學篆刻要注意哪些篆刻有哪些方法怎麼刻
新手玩篆刻首先是要注意自己的手,別被刻刀刻著嘍。除了自己的手需要特別注意外,還需要提防著某寶上的各種新手篆刻套裝和石料套裝。這些個新手套裝和石料套裝不是說不好,如果你要是僅僅想體驗一下這個篆刻的話,這些套裝是個好選擇,相對便宜,東西還全。但是想要認真玩下去的話,那這些套裝就太雞肋了。
在回答的最下面我推薦了一百多冊篆刻書籍你可以看一下,在最上面這張篆刻圖的右下角可獲得這些所有篆刻書籍
剛開始學篆刻,你得配一把好刀。刀分鎢鋼和白鋼。鎢鋼刀硬,不容易磨損,但是它也脆,一些磕碰就可能導致刀刃崩碎掉,刀刃壞了之後還不好磨,因為它太硬了。白鋼刀相對較軟,容易磨損,但它韌性好,磕碰大多也就是導致卷刃,而且白鋼刀因為它軟,所以好磨刀。還有就是白鋼刀一般比鎢鋼刀便宜。我接觸鎢鋼刀多一點,白鋼刀接觸少,不了解,所以我只能推薦鎢鋼刀。鎢鋼刀就選最普通的永字刀,不用那麼花里胡哨的,一般買個八毫米的或者六毫米的就行,也可以配個三毫米或者兩毫米的來清底或刻一些細朱文。一般永字刀兩把最多七十塊錢,不摔的話用幾年沒啥問題。
石頭的話買青田石或者紅石就行,我推薦青田石,因為青田石便宜好刻。店鋪去淘寶搜「青田金石坊」(我沒拿錢)。我經常在這個店買石頭,價格便宜,石頭質量也好。
然後就是印泥,印泥的話可以先買個便宜的,「雙維」就可以,便宜實惠(我也沒拿錢)。後期可以買點好的,比如上海西泠的印泥。
最後就是印譜,這是個重點,剛開始買個漢印印譜就行,淘寶上也就一二十塊錢就能買到了。漢印入門要多臨,後期深入學習也要臨,有名的浙派,海派,皖派,京派都跟漢印脫不了干係。
最後的最後,就是記得多寫篆字,畢竟「印從書出」,篆字寫多了對於印面布局和篆字使用作用很大。
最後的最後的最後,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小東西,比如連史紙(蓋印花用的),轉印紙(把印文轉到石頭上用的),鬃毛刷(拓邊款用的),小楷筆,墨汁啥的。
估計剛開始買工具大概需要一兩百塊錢,前期投入較多,但後期花費絕對很少,注意,千萬別買淘寶上的各種新手套裝,把所有工具分開買。(我沒有拿錢宣傳,也沒有拿錢當水軍)
以上是我的一些個人見解,希望能提供幫助。
注意看圖片中右下角,此所有篆刻書籍資料均出自於此處
推薦篆刻工具書目錄:
│山西博物院藏歷代璽印.pdf
│嶧山碑.pdf
│嶧山碑與篆書技法.pdf
│嶧山碑及其筆法.pdf
│張遴駿道德經.pdf
│影印古本篆刻學鄧散木.pdf
│徐正濂談刀法與線條.pdf
│戰國文字編.pdf
│戰國璽印字根研究.ZIP
│明清著名藏書家-藏書印.pdf
│明清著名藏書家[1].藏書印..pdf
│來一石先生篆刻.pdf
│來楚生自用印存 [原石精拓].pdf
│西泠印社藏印選 [第一冊].pdf
│西泠印社藏印選 [第二冊].pdf
│西泠四家印譜.pdf
│西泠秋拍陳巨來精品.pdf
│趙之謙印譜原印本.pdf
│邊款知識和鈐印法.pdf
│送給篆刻新手的禮物 臨摹教程.pdf
│逍遙-武陵老井近作十數方.pdf
│鄧散木原拓印稿.pdf
│金意庵篆刻.pdf
│漢玉印精選(正).jpg
│漢瓦當精品.doc
│漢私印.pdf
│汪關印譜.pdf
│沉陽古籍:百體千字文.pdf
│沙孟海印學史.pdf
│沙村印話-沙孟海.pdf
│河南駐馬店的新蔡地區出土的戰國封泥.pdf
│古璽匯編.pdf
│古璽鑒賞150例.pdf
│古肖形印臆釋.pdf
│古陶文匯編.pdf
│高清漢代私印印譜2.pdf
│方介堪精品鳥蟲篆印.pdf
│施曉峰篆刻網路展.pdf
│篆刻技法-如何用刀.pdf
│篆刻技法圖典.pdf
│篆刻愛好者最易進入的四個誤區.pdf
│篆刻病印評改200例_韓天衡.pdf
│篆刻病印評改摘要.pdf
│篆刻藝術中不可忽視的另一面 邊款.pdf
│篆刻針度.pdf
│羅福頤+漢印文字征補遺.pdf
│ 篆刻編 先秦璽印.pdf
│ 《古璽匯編》
│ 《古鉨文編》羅福頤.pdf
│ 《古籀匯編》.pdf
│ 篆書的辨識與寫法.pdf
│ 篆字印匯.pdf
│ 篆字匯.pdf
│ 集古印篆增補六書通.pdf
│ 鳥蟲書通考.pdf
│戰國璽印文字考釋七篇.pdf
│戰國鉩印分域編.pdf
│掌上金石大字典.CHM
│故宮博物院藏古璽印選.pdf
│故宮博物院藏肖形印選.pdf
│方介堪《心經》原列印譜.pdf
│方介堪篆《心經》.pdf
│大千印留.pdf
│天津博物館藏印.pdf
│安持精舍印冣.djvu
│寶子碑.pdf
│封泥匯編-福庵.pdf
│將軍印100方.rar
│履盦三代朱跡.pdf
│篆刻印史編年.txt
│篆刻四大家印譜.pdf
│玉印集存.pdf
│玉印(反).jpg
│玉印(正).jpg
│王福庵.pdf
│王福庵印存.pdf
│王福庵原印拓片.rar
│王福庵篆書千字文.pdf
│王福庵篆書說文部目.pdf
│古璽文編.pdf
│古璽匯編 釋文訂補及分類修訂.pdf
│羅福頤印選.pdf
│虢季子白盤清末朱拓.pdf
│西夏官印匯考.pdf
│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pdf
│西泠印社社員袁道厚作品欣賞.pdf
│西泠印社藏-西泠八家篆刻.pdf
│百扇齋主手拓悲鴻用印.pdf
│福庵印綴.pdf
│秦印文字匯編.pdf
│秦漢鳥蟲篆印選.pdf
│簡明中國文字學 [修訂版].pdf
│篆書技法百日通.pdf
│篆書的辨識與寫法.pdf
│王綿之方劑學講稿.pdf
│甘氏集古印正.pdf
│印面.pdf
│歷代千字文真跡比較·篆書卷.pdf
│歷代印風系列 漢印.pdf
│歷代篆刻作品精選 .doc
│古圖形璽印匯.pdf
│吳昌碩臨石鼓文.pdf
│吳頤人篆刻作品展示.pdf
│圖釋古漢字.pdf
│基礎漢字形義釋源.pdf
│增補徐三庚印譜.pdf
│壬辰年迎春篆刻展.pdf
│金文大字典.pdf
│金文編(四版).pdf
│陳巨來治印墨稿選.pdf
│青泥遺真-新出秦漢封泥特集.pdf
│篆書章法.pdf
│篆刻.doc
│篆刻五十講_吳頤人.pdf
│篆刻入門.pdf
│篆刻刀法常識.pdf
│魯迅美術學院藏《嶧山碑》.pdf
│鳥蟲印精選(反).jpg
│齊白石印存 [原石精拓].pdf
E. 篆刻的篆刻技法
石章拋光就是把表面粗糙的印石經過處理,使之細膩光潔的簡單工藝。
方法如下:
(一)先把經過600號水砂紙打磨過的石章,用0.02左右的金相砂紙打磨至細潔無紋路,然後在一塊豬、羊皮里層塗上一層極薄的上光膏(俗名拋光綠油),最後把細石洗凈石粉,稍干後在膏面快速擦試至光亮即可。
(二)把經過600號水砂紙打磨過的石章,在金相砂紙上加一滴工業油液,將細石反復摩擦至光亮即可。
石章拋光的首要條件是砂除表面紋路,其細膩程度決定印石的光亮度。無鈕印石宜磨成平頂的「六面光」形式,除篆印的一面,各棱宜以砂紙輕抹至不刃手為度。 寫印稿前須磨細面,如磨石時力度不無法均勻,會出現印面傾歪斜,須注意變換印石方位,初學者寫印稿方法如下:
一、反寫法:先將印稿設計透明度較好的紙上,翻過紙側依照「反稿」用鉛筆摹寫上石,再用毛筆復寫一遍。如臨印,可將印譜倒頭放置,在選臨的印拓邊置一小鏡,即依鏡中印章樣摹寫上石。印稿上石後,宜用鏡子對照原作仔細審視,作進一步的修正。
二、水印法:1、先將毛邊紙(或毛太紙等)復於印面,在手掌中壓一痕跡,然後在紙透上壓痕范圍內用濃墨臨寫或設計印稿(初學者可先用鉛筆)2、將墨跡干透的印稿復於印面。注意固定不使紙石浮移位。3、用干凈毛筆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濕的清水,再用干凈的毛邊紙吸干多餘的水分。4、復二三毛邊紙於印稿上,用指甲均勻地研磨後揭去印稿便成。(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筆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關鍵是:經細砂紙磨平後印面殘剩的粉質不要去。以濃墨寫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後再濕水,以微濕均勻為要,刻者可不斷實踐中逐漸改進方法。
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在臨刻前,我們應做一項重要的基本訓練──摹印。方法是幾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圖紙工蒙於印拓上,用手輕輕壓住紙不使移動,然後用小號圭筆蘸墨(或碳墨水、繪圖墨水),依原印線條摹寫。要盡量將每個字中筆畫的起筆、收筆、轉折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精神的細節,摹寫和接近原作,同時細心體會,記住一些有規律性的東西,這對於以後創作是大有益處的。(摹前須以肥皂洗手,並用紙墊手,以免油膩污紙而難以上墨)。
摹印右列各印,白文摹字的線條,以細線勾邊。如果用臘紙坯或透明又微透水的紙摹印,只要將紙與印花大小相等的印石在掌上壓下痕跡,(摹印紙與印譜間可襯托一層不透水的透明玻璃紙以保護印譜)摹下後用水印法翻印上石,並且用墨筆稍加修描,即可臨刻。初學宜選工整一點的滿白文入手。 執刀如同執筆,一般是無定法的。各種執刀都有利弊。無非是適應刻者的習慣。看篆刻作品的好壞,並非觀摩操作表演。但採用適合自己習慣的執刀法可有助於刻好印。編者喜歡採用的執刀法,如同執鋼筆。一般青少年都易接受。是以拇指、食指、中指執定,無名指、小指輔於中指之後,角度約45°。靠上述三指的關節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運刀方向不變,象打拳一樣便於向外發動。熟練後還可變換刀刃角度、方向,隨意運刀加工細節之不足。另外,三指包抄的方法也被很多人接受。
篆刻是書法與雕刻藝術的結合,故前人稱刻刀為鐵筆。前人談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虛,實際上運刀法不外沖刀和切刀兩種。
[沖刀]以刀角須要刻之線條推刀向前,並用無名指緊抵石章邊緣,以控制運速度,但這「沖」並非一沖了事,而要一節一節地沖,可免直沖不夠凝重之弊,沖角度較小,約30左右。
[切刀]執刀角度較沖刀直,至60左右,切刀所切線條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將長線條分段,以若乾重復動作完成。因純用切刀缺乏氣勢,一般宜沖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虛勁,通過肘腕運到指間,而不是靠手臀大動作來完成。刻制邊款時一般選用切刀 運刀又有單刀、雙刀之分。單刀即一刀直沖而下(如果刻完後反過來,順刀痕正中帶一刀,略微帶刻掉筆畫中的一部分鋸齒形裂痕,則可不致太單薄)?不宜初學,這里不作重點介紹。
刻滿白文用雙刀法刻去筆畫,即用流水作業法將一方印分四次刻成:①依次將橫劃的下部刻完,將石章轉動180°。②將橫劃上部全部刻完,輕轉刀角修好筆畫兩終端。③④豎線也依上述辦法兩次刻成,最後收拾印邊及部分不夠之處。刻時「寧使刀不足,莫使刀有餘」,因為不足可補,超過則不可補救。 初學者臨刻印章,一般不能一次奏效,盡管刻時小心,或許還會有不到之處。這時可用於指薄蘸墨的輕拍印面,然後用小鏡對照原印,尋找不似之處加以修改,努力做到酷肖原印。並可用敲擊、研磨等手段摹仿原印的殘破效果。對照原印的過程是提高的過程,要花全部時間的三分之一來研究對照。
前人說:「小心落墨,大膽奏刀」,修改是次要的。如果是創作,則更應把精力化在構思章法上,章法不好,全印失敗,再怎麼也改不好了。
以後在寫印稿時要做到:印寫得不滿意,寧可磨去重寫,也不隨便動刀,如該印實在寫不好,不妨留作下次選用,這次可別選一方印練習。 傳統認為,篆刻必先篆後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說。篆刻本身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藝術。可以說,篆刻藝術是用刻刀在石頭上寫書法。篆刻家的作品與刻字鋪師傅刻出的領工資用的印章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是「寫」的,講究章法篆法,後者是靠「描的」,並不計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講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學習篆刻的同時一定要十分認真地選擇篆書碑貼臨寫,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便會明顯覺得篆印時的便利,不少初學者重刻輕寫,往往事倍功半。
F. 篆刻的方法要領
運用刀法
篆刻是書法與雕刻藝術的結合,故前人稱刻刀為鐵筆。前人談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虛,實際上運刀法不外沖刀和切刀兩種。
[沖刀]以刀角須要刻之線條推刀向前,並用無名指緊抵石章邊緣,以控制運速度,但這「沖」並非一沖了事,而要一節一節地沖,可免直沖不夠凝重之弊,沖角度較小,約30左右。
[切刀]執刀角度較沖刀直,至60左右,切刀所切線條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將長線條分段,以若乾重復動作完成。因純用切刀缺乏氣勢,一般宜沖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虛勁,通過肘腕運到指間,而不是靠手臀大動作來完成。
白文刻法
運刀又有單刀、雙刀之分。單刀即一刀直沖而下(如果刻完後反過來,順刀痕正中帶一刀,略微帶刻掉筆畫中的一部分鋸齒形裂痕,則可不致太單薄)?不宜初學,這里不作重點介紹。
刻滿白文用雙刀法刻去筆畫,即用流水作業法將一方印分四次刻成:①依次將橫劃的下部刻完,將石章轉動180°。②將橫劃上部全部刻完,輕轉刀角修好筆畫兩終端。③④豎線也依上述辦法兩次刻成,最後收拾印邊及部分不夠之處。刻時「寧使刀不足,莫使刀有餘」,因為不足可補,超過則不可補救。
G. 篆刻的基本技法,請詳細說明一下唉!
篆刻的基本技法
篆刻,是一種我國特有的傳統藝術,是集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結合的藝術品,具有實用與欣賞的雙重價值,從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歷史。學習篆刻,首先要准備刻刀、印泥(書畫專用印泥)、印床、毛筆、墨、拓包、拷貝紙、砂紙、牙刷、鏡子、剪刀、膠水、宣紙。
選材
適宜學刻用的常規石印材有壽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初學者可以用青田石來練習。
畫中畫
學習篆刻的基本步驟是:磨章料、寫引稿、鐫刻、刻邊款、拓邊款、鈐蓋(需要注意的是刻邊款、拓邊款要依據印章的風格來定,不是每方印章都需要的)
篆刻章法
章法主要是指如何設計和布置印文,一字印,主要是把筆畫均勻分開,二字印分左右式和上下式,左右式要以右向左進行,筆畫均勻、平整,上下式要注意字與字之間的疏密關系。對印面文字筆劃多寡差別較大的印,古人有時以「寬可走馬,密不容針」的方法處理,對多劃字不讓其佔地多,對少劃字反給予較多的地位,從而使疏密對比更強烈,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時還可調整文字的異體和繁體,人為地安排疏密要彼此統一。三字印分為右一左二式、右二左一式、右至左三字排列式。布局的時候,可根據印面的大小,改變字體的形狀,使空間顯得相對協調。四字印分為:順序式,由右向左和由上到下。右一左三式、右三左一式、右一中二左一式。右一左三式和右三左一式布局,都需要拉長一個字,另外三個字響應縮小,右一中二左一式需要拉長兩邊的字,中間的字要縮小。要做到均勻,恰當、得體。使印文安排得勻稱妥貼。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將筆劃故作盤曲的姿態填滿空間,也不能如鉛字一樣呆板。一般以筆劃繁者不覺其繁,筆劃少者不覺其少的處理手法為主。
寫印稿
寫印稿時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書法好的可根據印面的大小,直接在印面上寫或寫到拷貝紙上,書法不好的,可把拷貝紙直接放在要描的字上,進行描摹。以「印」字為例,描的時候要用鉛筆,依著印字的輪廓邊緣描下來(注意:小的細節千萬不能漏掉)。然後,依著「印」字的輪廓塗上墨,注意一定不要超過輪廓線。按順序把「印」字塗抹好。然後要把印稿的上的字,上在石面上,上石的方法有兩種:
1、水印法,方法是:首先准備一張透明的拷貝紙,然後把拷貝紙覆蓋在印石的石面上,用手掌沿著印石的邊緣在紙上壓出痕跡,接下來在壓痕范圍內、用濃墨寫下要刻的印稿,之後把印稿晾乾;然後把墨跡干透的印稿(把描好的「印」字)翻過來覆蓋在印面上,用毛筆蘸些清水塗抹在拷貝紙上,再用干凈的宣紙或手紙吸干多餘的水分;之後,在印稿上覆蓋上一張宣紙,用指甲蓋兒在毛邊紙上輕輕的用力均勻地刮幾遍,完畢後把宣紙和拷貝紙取下來就可以了。這樣,就把字印在石面上了。拓上後,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再用毛筆均勻地描以下。初學篆刻時,基本上都用水印法寫印稿。
2、反寫法的具體方法是,先將印稿寫在透明度較好的拷貝紙上,然後把拷貝紙翻轉過來,用印石壓著,上面放一個鏡子,依照反寫的印稿,在印石上用毛筆臨摹一遍,力求寫得與原稿接近,然後對著鏡子比較印稿,對不足之處作適當的修改。
直線練習
學會了基本的章法和寫印稿之後,對於初學者來說,可以先從刻直線來練習。拿一塊青田石,先在玻璃上墊上砂紙,用中指和拇指拿住印章的兩面,中指按住印章的頂面,在砂紙上摩擦,因為從市場上買來的石料都含有蠟,需要將其磨掉,否則不容易上墨(注意:磨的時候,只能單向摩擦,不能來回磨),磨平後,拿起來看是否平整;如果還不能確認印面的平整,要平放在玻璃上進行比對,看是否平穩。然後,用毛筆在石料上畫直線(直線比較簡單,直接畫在印面上即可),畫的時候要沿著石料左側邊緣畫一條,然後轉一個方向,還是在左側的邊緣畫線,這樣畫出第一個大的正方形,然後,再畫出第二個,第三個,按照同樣的方法,畫出許多個正方形,把印面充滿,然後把印石放在印床上加緊。(切記:初學者一定要把印石放在印床上,以免傷著手。)接下來,就可以開始刻了,刻的方法有兩種(握拳式切刀法和執筆式沖刀法。)
握拳式切刀法的操作方法是:大拇指與其他四指握成拳狀,把刀桿捏在掌心,執刀角度較沖刀直,至60度左右,用刀方向向下,向外,刀桿向外傾斜,由外點入刀。刻一點起來,再刻下,再起來。一點點向前推進。切刀所切線條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將長線條分段,以若乾重復動作完成章,這種方法通常用來刻巨型印章或質地堅硬石材。
執筆式沖刀的方法是:中指要頂住刻刀的側面,離刀刃約1厘米處,食指和拇指指捏住刀桿,小指輔於中指之後,角度約45度,以刀角須要刻之線條推刀向前,並用無名指緊抵石章邊緣,以控制運速度,沖角度較小,約30度左右,刀尖入印章的外側邊緣向前沖。運刀的方式是由右側向左側。石材可以不停的轉動方向。這種方法也是最常用的刀法。
用執筆式沖刀法進行直線的練習刻印時,無名指要頂住印章,刀尖入印面的外側邊緣向前沖,一直都要由右側向左側運刀,刻完一筆,就可以轉動印章,刻下一筆。這種方法是最常用的,它比較容易把把直線刻直,刻下來的石屑要用無名指輕輕抹掉,切記不能用嘴吹,以免影響健康。用這種方法,直到把印面上所有的直線都刻好。然後檢查角落裡是否刻干凈了。如果沒有再作以修整,最後用牙刷把印面上的石屑刷干凈。這樣一方練習印就刻好了,接下來就要鈐蓋了,方法是:找一張宣紙,下面墊上一摞紙或一本書,用右手拿印章,左手拿印泥,把印章在印泥里,輕輕地多沾幾下,爭取每個角落都能沾到印泥,把刻好的直線印蓋上去。蓋的時候,用力要勻,要穩,用力向下壓。
刻白文印
印章鈐蓋出來的效果印底呈紅色,文字呈白色,就叫白文印,也叫陰文印。拿一個剛才寫好的印面,以單字「印」字為例,來給大家講解如何刻白文印,我們用切刀法,刻單字印,首先刻直線,從「印」字最上邊一筆橫劃入刀,切下一點,起刀,再向下切一點,由點連成線,把筆畫內的印材刻掉,在拐彎的時候,由小點切入,並轉動石頭,刻完一刀後,換一個方向,第一刀是由內側向外側運刀,每個拐彎處和起筆處,都要用刀小心刻掉。用同樣的方法,刻掉這條線的另一邊。遇到拐彎處和細小的部分,要小心的刻掉。起筆處不要出現丁頭和燕尾,刻白文印的時候,刻刀刀口沿著印文的內側向里刻,把印文的筆畫刻去,刻完的印章文字是凹陷下去的。初學刻白文的時候可以適當留一點量,以免刻得太多無法彌補,用同樣的方法把這個字刻完(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方法在刻大印章或硬石頭時用的較多,最常用的還是沖刀法)。刻完之後,用鏡子比對以下,或者用手指沾上濃墨,塗於印面上,沒有授刀的地方是黑色的,刻過的地方是白色的。對於有不滿意之處,可略做修改。然後用牙刷把石屑刷掉,這樣,一方白文印就刻好了。
刻朱文印
朱文印是是印章鈐蓋出來的效果印底呈白色,文字呈紅色,也叫陽文印。以「修庵」為例,首先把石料磨平,按照前面講過的章法和如何寫印稿的方法,比照著原稿將「修庵」兩字,直接寫在印面上。首先要把邊框描出來,描的時候,要用毛筆的右側邊緣貼住印章的左側。把四邊描好。然後用鉛筆把印面分為左右兩部分,從右向左寫。由於「庵」字比較密,並且密的地方又集中在下部,所以,寫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疏密關系,寫修的時候要注意和「庵」字的相互協調關系。「修」字最上面一橫和最下面一橫,一定要和「庵」字同樣位置的橫劃在一條水平線上。字與字之間的比例要恰當,得體,寫好後,用執筆式沖刀法先從邊框內部的空白處入刀,刀慢慢的由右向左推進,如遇到推進困難,可微微晃動刀桿,刻朱文印是要刻掉除了字之外的多餘部分,依照寫印稿時的筆畫順序,遵循從上到下,由右至左的原則,把空白部分刻掉,每一筆快要結束時,手上用的力度要收住。遇到筆畫連接處要格外小心。刻到大面積空白的時候,注意要刻的深一些,避免在沾印泥的時候,鈐蓋出多餘的點。按照同樣的方法,把「修」字也刻好,由於要做出石骨文的效果,所以刻完後,要做殘破處理,首先要用刀,在筆畫的密集處,把筆畫刻斷一點,隨後,就是用刀桿敲擊印面。首先從四個角敲起,然後,再敲擊印中筆畫和邊框,平行或者重復的部分。這樣人為的造成印章圖案及邊角等處類似自然磕碰的痕跡。有一種古色古香的自然美。做好後,用牙刷把石屑刷干凈。
刻肖形印
肖形因印一般以畫像石的風格為主,所以從畫印稿到用刀都是以隨意靈活為主。不要求每一點都很精緻,但印面上的圖畫,一定要顯得和諧、生動。以「倒騎毛驢」為例。先准備一幅圖樣,根據上面講過的寫印稿的方法,把它寫在磨好的石面上。在這里,選擇根據圖樣,直接畫在石面上的方法。先畫出邊框,接著用鉛筆構出圖象的輪廓,先在印面的空白處,畫幾點,當作地面。然後再依著圖樣,勾勒出「倒騎毛驢」的輪廓,然後用毛筆把輪廓描黑。寫完印稿後,我們用刻朱文印的方法,用執筆式沖刀法先從邊框開始刻起,把白色部分刻掉。然後,從動物的頭部開始入刀,因為頭部是橢圓形的,所以用刀依著橢圓的輪廓慢慢向前推進,方向是由右向左,遇到弧線處,要微微轉動章料。然後小心的刻出弧線刻動物的腿部和刻直線的方法是一樣的。刻人物的方法和刻動物相似,留下的空白部分,要大膽的刻掉,不要留下多餘的殘點。刻完之後,也要做殘破處理,方能顯出古樸的風格,然後用牙刷把石屑刷掉。
刻邊款
一方印科好之後,有時需要刻上邊款。邊款是指刻在印石的側面或印石頂部上的文字,也是篆刻的一項重要內容,刻邊款所用刀法和刻印一樣。邊款文字都是正著寫的漢字,字體一般用行楷小字。寫印稿的方法,可以用毛筆直接寫在印石上,注意:不論在印章的哪一側面寫,都要從右面開始,結束與左面。以「丙戌冬末,士乾刻於雲水齋」為例,用執筆式沖刀法刻,但是刀刃和中指是垂直的。另外行楷筆畫的具體刻法要遵循這樣的原則:刻 「點」的時候,將刀角插入石內,自下而上用力一按即可。刻 「橫」的時候,先用刀角在石面上一按,刻出橫畫收筆的韻味,然後,自右向左橫向行刀,至筆畫終點,用右刀角向左略微彎曲一按即可。刻筆畫「豎」的時候,先將右刀角鍥入石面,自上而下向前行刀,至筆畫終點便可。筆畫「撇」的刻法也是將右刀角入石,先重後輕向左一沖即可。刻豎勾的時候,由上部入刀向下劃,在最末處,刀尖想下按下。壓出上勾的效果。刻橫折彎勾的時候,要分解成幾部分完成。先刻橫,再刻豎,再刻一橫化,共同完成橫折彎勾。行楷中很少有「捺」這個筆畫,邊款中的筆畫「捺」多用長點代替。刻邊款的時候,要注意發力適度,否則,會因用力過猛而刻「花」。按照這樣的方法,依次把這些字都刻好,用牙刷刷掉石屑。
印章的養護
刻好的印章如果長時間不用,我們就要用毛筆沾一些核桃油,把印章的幾個面都刷以下,然後放到特製的盒子里保存,這樣會防止印章產生裂紋。
H. 誰會篆刻,能告訴我技巧嗎
篆刻技巧 基本刀法 執刀法 書法講究筆法,需要有正確的執筆姿勢:刻印講究刀法,也要注意執刀姿勢。前二種刀法,本文將著重就這二種刀法加以解說。執刀之法,也因沖、切之不同,而稍有差異。刻沖刀時,常見的是以拇指和食指夾住刀把,中指承於下方,無名指與小指疊起緊貼中指下,一起發力撮定。刀桿橫卧於掌骨之上,使之穩定。其式略似執鋼筆,但五指稍為伸展。刻切刀時,常見的是將刀把豎起,略似執毛筆的樣子,而手指應向掌心收縮,虎口閉攏,掌須豎直,同時使用腕力鍥刀入石。執刀的姿勢正確與否,主要是看這種執法,是否能使手腕的動作利索,使腕力能得道盡量發揮。例如,在以上二式以外,也有人作捏拳式得,只要能達到滿意得效果,也可以使用。 起刀法 運用沖刀刻印,不要用刀刃正鋒直入。刀桿與印面須成三十度交角。刀刃一般應向內傾,即以外刀角接觸印面,里刀角向身。起刀時,用外刀角使勁鍥入。這種起刀謂之(側入法)。若用切刀刻印,刀桿先偃後起。起刀時,刀桿與印面約構成四十度交角,先將刀角似正鋒鍥入,而後使勁旋動腕力將刀把扶起,使刀刃全部入石為止。這種起刀謂之(正入法)。 沖刀必須(側入),刀刃與印面約成二十度交角,刀過之處,靠身一緣刀痕成斜坡狀,外緣刀痕自然爆出。沖刀切忌(正入),尚正鋒前沖,則刻痕必細,且毫無意趣。 運刀法 (一)、沖刀:刀角入石後,就按一定方向奮力運刀沖進,指與腕須密切配合,用力要均勻,行動宜果斷。這是篆刻用刀得關鍵,必須反復練習。在逐步提高得基礎上,務求在鐫刻中做到(以刀代筆)的作用,將篆法得筆意充分體現出來。在正常得情況下,大都是左手撮住印章(也可納入印床),右手執刀,刀鋒指向左方。起刀後,不但要大膽運刀,而且要目標准確,沿筆畫邊緣運進,做到絲毫不爽。最好能避免復刀重刻。(穩、准、狠)三字,乃用刀的基本要求。為了能做到這一點,可在奏刀時,除以拇指、食指、中指撮住刻刀外,以無名指和小指頂住在石章的右側一邊,可使運刀比較穩當,且能防止因用力過猛而失去控制。在用力沖進過程中,要注意刀角不使深陷,就不得更進了。 (二)、切刀:按上述起刀法起刀,先伏後起,(指刀柄)在一起一伏的連續動作下,一個刀痕接一個痕地連綴而成筆畫之一緣。在一起一伏之間,刀痕十分清晰,要求前後銜接得渾成自然,切忌矯揉造作,刻成規律性的鋸齒之狀在我國篆刻史上被稱為(皖派)的作品,是善於運用沖刀刻印的典型流派。(浙派)諸家的作品,是善於運用切刀刻印的典型流派。 (三)、雙刀法:凡把筆畫周圍空隙部分刻去,蓋出印來的印文呈紅色的稱(朱文)(陽文);反之,把印章文字刻去,而保留筆畫之外的部分,蓋出印來,印文呈白色的稱(白文)(陰文)。 刻朱文時,應從緊沿筆畫外緣之右端起刀,向左方或沖或切,刻至筆畫之盡頭為止。再將印石倒旋過來。如上法刻另一緣,順手在筆畫之兩端各施一短刀,就刻成了一筆。凡每一筆畫至整個印章,用這樣方法刻成的,稱為(雙刀法)。 刻白文時,則從筆畫內緣之右端起刀,向左方或沖或切,刻至筆畫的盡頭收住。這時需要防止過頭,因為不足還可以補刀,過頭就難於收拾了。一緣刻好,再倒旋過來刻另一緣,最後以刀角輕切兩端完成一筆。這同樣是(雙刀法)。 (四)、單刀法:凡刻白文,可用雙刀,也可用單刀。所謂單刀,即每一筆畫基本上用一刀刻成,並不倒旋過來,再刻一刀。單刀刻印多用沖刀。運刀須果斷而力猛,不滯不澀,刀過之處,內緣平齊,外緣糙裂,不加修琢,自然成趣。但初學者宜先學雙刀,因單刀成型,短期內不易掌握。用切刀連貫成筆畫的細白文,也稱(單刀法)。
I. 篆刻什麼是陰刻陽刻 陰刻陽刻的技巧詳細說下!好的我加分!!
一、陽刻又稱朱文,即紅字白底;陰刻又稱白文,即紅底白字。陰刻就是將書寫的文字筆畫刻去,陽刻則是把文字筆畫留住,將其餘刻去。
二、篆刻的刀法有很多,清朝的時候有人竟然總結出來了幾十種,但是歸納來看就兩種:沖刀和切刀。我觀察了國內很多篆刻高手的操作,加上自己對篆刻20年的探索,發現主要用途最廣的是沖刀。切刀的高手都是出在清末的浙派,現在這樣刻的人已經不多見了。
三、沖刀的手法很簡單,以一指、二、三指捏住刀柄,四指抵住石頭就可以刻了。一般來講沖的時候白文刻出的筆畫橫切面呈v字形,樓主知道用刀是有角度的了吧?陽文刻出的筆畫橫切面成倒的v字形。用刀的時候要一鼓作氣,不可以猶豫和過多的修飾,以免線條孱弱。當然要注意收的住刀,避免將手刻傷。
講述畢竟很難講的清楚,這都是我的經驗,樓主可以找一段視頻看看,就一目瞭然了。網上有韓天衡等的篆刻教學視頻,可以參考一下。提供一個網址:http://www.56.com/u11/v_MzU4MzMxNz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