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用心理學方法認識自己

如何用心理學方法認識自己

發布時間:2022-07-29 08:48:26

如何正確認識自我認識自我途徑有那些

第一,通過自我觀察認識自己。我們對自己各種身心狀態和人際關系等的認識,即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會自我。如自己的身高、外貌、體態、性格、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等方面的認識。在自我認識過程中伴隨著情感體驗,如由身高外貌等引發的自豪、自信或自卑情緒情感。以及,在自我認識、自我情感體驗過程中,我們是否有目的、自覺的調節和控制我們的行為和想法。我們要善於剖析自我,深刻認識自我,更好地認識外在形象和內在自我。
第二,通過他人評價認識自己。我們都知道「旁觀者清」、「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我們要主動向他人了解自己。我們要虛心聽取他人的評價,同時又要客觀、冷靜地分析他人的評價,以便我們從多角度來認識自己。
第三,通過社會比較認識自己。自我觀察和他人評價難免會有各自的主觀投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合理的社會比較更好地認識自己。我們現在的自己與自己的過去、未來進行縱向比較,與同齡人或者有類似條件的人進行橫向比較,通過更全面的縱橫社會比較來正確認識自己。
第四,通過社會實踐認識自己。我們可以通過參加各種活動,根據各種活動過程與結果來認識自己。通過與他人的合作分析自己的人際溝通能力,通過組織開展活動來分析自己的組織管理能力,通過讀書活動,發現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及時的查漏補缺等等。通過具體的活動分析自己的表現及成果,更加客觀地認識自己。

㈡ 自我覺察的心理學方法

「認識你自己」,意味著一個人不是單純活在直覺里,而是要與自己拉開一點距離,從自己之外來審視自己,包括自己的慾望和情感。自我覺察是一個相對復雜的概念,自我覺察不僅是自己看自己的此時此刻的「狀態」,更涉及一個人在其文化背景熏陶、社會變遷的影響、家庭的結構與家人互動模式、個人遺傳特質等因素與此交互影響的結果,更能對一個人的情緒、行為、信念、價值觀等等方面有深入與完整的了解。它的核心定義為一種清晰地認識自我的意願和能力。這種意願和能力包括了解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別人眼中的我們是怎樣的。

榮格說:「你的潛意識會指示你的人生,而你稱其為命運,除非你能意識到你的潛意識。」這個「意識到你的潛意識」其實就是自我覺察,而自我覺察是自我成長的第一步。自我覺察的最高境界便是「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一. 提升自我覺察和自我認知7個方法

1. 對自我價值觀的覺察—關鍵詞「價值觀」

這是認知自己的價值觀、人生方向和目標,認知自己的性格特徵,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察覺自我情緒變化和原因,就是你需要明了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這套價值觀既能幫我們定義自己想成為的的樣子,也為對自己行為的評估提供標准。

2. 對自我興趣和熱情的覺察—關鍵詞「興趣」「熱情」

了解到自己在那些方面,做那些事情有興趣、有熱情,有意願去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即明白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是什麼?找到自己的熱愛和興趣點也是對自己生命的一個探索的過程,自知的人會不斷尋覓它,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你會越來越接近自己,回過頭來看你會發現所謂職業規劃僅此而已。

3. 對自我抱負的覺察—關鍵詞「抱負」

意思是遠大的志向、理想。抱負與目標、成就是不同的。我們通常會在目標達成後感到失落,僅有目標並不能通向真正的洞察。比起問自己「我想達成什麼?」更好的問題是「我想從生活中獲得些什麼?」,它指向的是一種遠大的志向,所以抱負是持續的,它可以每天在你醒來再次感覺到被它激勵。

4. 對自己與環境匹配度的覺察—關鍵詞「環境」

在U型理論中有一個概念叫「社會場域」,是指引發集體行為的溝通、群體、組織和系統之間的關系結構,揭示了在人任何環境中,都會有很多眼睛看不到的內容,可是身體卻完全可以體會到的部分,這就需要我們用自己的身體感知環境的能力。

5. 對自己行為模式的覺察—關鍵詞「模式」

行為模式是人類從大量實際行為中概括出來作為行為的理論抽象、基本框架或標准。它是具有一種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持續性和一致性的思考、感受和行為模式。

6. 對自我反應的覺察—關鍵詞「反應」

這里說的是內在反應,人們在各種情境下思想,情感和行為上會有不同的反應。比如,我在有壓力時會產生對別人的評判和指責,會變得暴躁,那這些就都是我在高壓下的反應。區別在於當你能夠覺察到當下你自己的狀態就會知道自己是在指責和暴躁中。

7. 對自我影響力的覺察—關鍵詞「影響力」

影響力是用一種別人所樂於接受的方式,改變他人的思想和行動的能力。影響力又被解釋為戰略影響、印象管理、善於表現的能力、目標的說服力以及合作的影響力等。每個人的行為都會有意無意地給他人造成影響。明白自己行為對他人的影響力,這也是自我覺察的標志之一。

㈢ 心理學中提供的自我認知的方法有哪些

普通的自我認知,可以通過自我看,即你自己眼中的自己。通過詢問他人認知「客我」,即他人眼中的你是什麼樣的。最後把自己放在所處的環境中,在社會中,自我是什麼樣的。這三者綜合來看。
需要具體參數的話,建議用測量量表,對你的智力能力,人格等多角度、多維度的進行測量。這個要找專業測評人員。

㈣ 在心理學中如何認識自我,有幾種方法

認識並不是智性活動。汲取認識自己的知識和認識自己是兩回事,因為你所累積的有關自己的知識,都是基於過去的往事,而沉溺於往事的心時常是失意與哀傷的。認識自己和學習語言或科技完全不同,後者必須累積知識,記住一切,因為你不可能凡事從頭證明起;然而,從心理層面來認識自己,所面對的卻是目前的人,知識則屬於過去。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活在過去,而且對於活在過去已經感到滿足了,知識對我們才變得那麼重要,我們也因此而崇拜那些博學、聰慧、精明的人。如果我們能時時刻刻都在學習,從觀察、聆聽、注視和行動中學習,那麼你會發現,學習是不斷進展,永無過去。」、「如果你說你要慢慢地學習認識自己,一點一滴地累積,這表示你並不在認識目前的你,你只是在累積有關自己的知識罷了。學習的本身需要一顆極其敏銳的心,如果你任憑過去的觀念駕馭現在,你就根本敏銳不起來,你的心智也不可能迅捷、柔軟、機警。我們大多數連身體都不夠敏感,我們飲食過量,我們不注意營養的均衡,我們煙酒無忌,因此身體變得粗糙而遲鈍,我們這個有機體的注意力也減弱了。如果這個有機體的本身都如此遲鈍沉重,心智怎能保持敏感清澈?也許我們對那些和自己有關的事很敏感,但是要對生命涉及的一切都完全敏感,就不能把這個有機體和它的精神層面分開,因為那是整體性的活動。」

㈤ 如何認識自己和他人從心理學角度分析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指出:人類有五大類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看上去,這里似乎沒有交往需要的位置。可仔細想想,哪一種需要離得開人際交往呢?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涉及的物質資料(如食物、住房)的取得離不開人際關系;生理需要中性的需要涉及男性女性的交往;安全感也離不開他人,恐懼而缺乏安全感的人有企盼同類群體的傾向;個體的歸屬就是個體對另—個體或群體的某種依屬關系,這種關系只能是交往的產物;愛的感情一—不論是愛誰和被誰愛——同樣是與人交往的產物;對他人的尊重只能在交往中產生,自尊也不可能在人際交往之外形成;自我實現無非是個人潛能的發揮和事業的成功,而發揮和成功的舞台是人際交往之社會。
上述每一種需要的滿足都離不開人際交往。交往活動伴隨人的一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缺乏或被剝奪了正常的交往活動,個體就會出現消極情緒反應和心理紊亂,久之便導致心身疾病。因此,人際交往是維持人的正常心理、生理健康的必要因素。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可以分為三個方面:本能、自我肯定的需要和合群需要。
1.本能需要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交往需要是在個體發展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是—種通過遺傳直接傳遞給後代的本能。這恐怕得從人類的祖先古猿說起。他們的個體自我保護能力很低,在危機四伏的自然界中,必須採取集體行動,依靠大家的力量來抵禦外敵的侵害、保持種族的繁衍。經過漫長的進化和演變過程,古猿逐漸形成了群居習性並遺傳給後代。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類個體早期的社會性交往是以後適應社會生活的基礎,也是個體的個性發展的基礎。人類個體最早形成的社會性交往是嬰兒和母親的交往:嬰兒一出生就需要周圍環境能為其提供溫暖、舒適、食物和安全,以保證其健康成長;通常母親能為其提供這些需要,於是嬰兒與母親進行了積極交往和情感聯系。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嬰兒通過和母親的積極交往,學會和形成了團結、同情、關心、幫助他人、與人分享、合作、謙讓、尊敬長輩、文明禮貌等等大量的社會行為規范和許多良好的社會行為,習得了最初的社會交往技能,如學會了如何參與交往、發動交往、維持交往和解決交往中的沖突和矛盾等,並積累了社會交往經驗。因此可以說,母嬰關系是諸多其他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嬰兒以後人際關系的形成和質量。
人類天生就有與別人共處、與別人交往的本能需要;只有在與別人的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聯系、形成親密的人際關系,人才會有安全感;人類的這種本能需要影響和制約著個體的健康成長和發展。
2.自我肯定的需要
隨著自身生理方面的成熟、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加深,嬰兒逐漸能夠區分開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系、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也就產生了自我意識。但個體對自己真正的了解,還必須依賴於與他人的交往。
二十世紀初的社會學家發現,個體的自我認識開始於認識別人的評價。個體可以從別人對待自己的評價、態度、行為方式之中了解自己、界定自己,形成相應的自我概念。例如,如果一個孩子被他的父母所鍾愛、被老師所重視、被朋友所喜歡和尊重,那麼他就—定會認為自己是—個具有某些令人喜愛的品質的人;如果個體從出生起就沒有接觸人類社會,沒有與人正常交往的機會,那麼他的自我概念發展就會受到抑制,盡管其各方面的生理機能可能發展正常。個體的自我概念會引導個體塑造實際的自我。所以,在有效的社會人際交往中了解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我們就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確立在群體中的地位、樹立相應可行的奮斗目標。
一般地,我們不會滿足於只知道自己的一些品質或某些特徵。心理學研究發現,個體總喜歡選擇—些心理上願意接受的群體,將自己的態度、價值觀和行為等都與這些群體對照,並接受這些群體對自己的影響。這個過程離不開社會人際交往。比如,當—個人知道自己的身高達到170厘米的時候.他—定還會產生同齡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自己在同齡群體中是高還是矮等等問題,而這必須和別人去交流才會獲得答案。與他人比較,不僅限於自己生活周圍的同齡人,我們有時也會與一些理想中的人進行比較,比如自己的父母、老師、英雄人物、青春偶像等,比較之後往往就會受到他們的影響。
與他人比較並不是最理想的了解自己的方法,因為別人不—定完全了解我們的內心世界,或者心存偏見,其評價也不—定正確、客觀、公平。過分依賴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會形成不恰當的自我概念和不良的行為方式。正確的做法是,既要與別人相比以了解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和自己的獨特之處,同時又要與自己相比以看到自己的進步和發展。如此這般,我們才會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3.合群的需要
個體的合群需要也是產生人際交往的心理需要之—。每一個人都具有合群需要,適當的人際交往是個體滿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實驗:將試驗對象分為高恐懼組和低恐懼組。在高恐懼組條件下,實驗對象被告知,他們將參加一項電擊實驗,電擊會很痛,但不會留下永久性傷害;在低恐懼組條件下,實驗對象被告知,電擊只是有些輕微的震動,不會有任何傷害性後果。然後,在被試等待接受電擊的時間里,研究者逐個詢問他們是願意獨自等待還是想與其他人一起等待。結果發現,高恐懼組個體傾向於尋求與他人在—起、傾向於尋求他人伴同;低恐懼組個體的這種傾向沒有那麼強烈。可見,與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何嘗不是如此,在漆黑的夜晚,當你—個人走在一條小路上時,你是不是很渴望有人來做伴呢?如果突然聽到人的說話聲,你是不是頓時覺得輕鬆了許多?

㈥ 如何從心理學方面認知自己,認識他人

1、看看心理學的書;
2、和親朋好友交流;
3、重視總結自己感悟。

㈦ 用心理學論述如何正確認識自我

「認識並不是智性活動。汲取認識自己的知識和認識自己是兩回事,因為你所累積的有關自己的知識,都是基於過去的往事,而沉溺於往事的心時常是失意與哀傷的。認識自己和學習語言或科技完全不同,後者必須累積知識,記住一切,因為你不可能凡事從頭證明起;然而,從心理層面來認識自己,所面對的卻是目前的人,知識則屬於過去。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活在過去,而且對於活在過去已經感到滿足了,知識對我們才變得那麼重要,我們也因此而崇拜那些博學、聰慧、精明的人。如果我們能時時刻刻都在學習,從觀察、聆聽、注視和行動中學習,那麼你會發現,學習是不斷進展,永無過去。」、「如果你說你要慢慢地學習認識自己,一點一滴地累積,這表示你並不在認識目前的你,你只是在累積有關自己的知識罷了。學習的本身需要一顆極其敏銳的心,如果你任憑過去的觀念駕馭現在,你就根本敏銳不起來,你的心智也不可能迅捷、柔軟、機警。我們大多數連身體都不夠敏感,我們飲食過量,我們不注意營養的均衡,我們煙酒無忌,因此身體變得粗糙而遲鈍,我們這個有機體的注意力也減弱了。如果這個有機體的本身都如此遲鈍沉重,心智怎能保持敏感清澈?也許我們對那些和自己有關的事很敏感,但是要對生命涉及的一切都完全敏感,就不能把這個有機體和它的精神層面分開,因為那是整體性的活動。」
摘自《重新認識你自己》,我看過的書之中最有價值的一本!

㈧ 如何用心理學的知識進行自我認知

第一,要認識到「物-我」二分的大幻境。
第二,要認識到,五感聚合由意根所生的意識,是如夢般來去皆無蹤影的妄識。人的心如蹦跳抓撓不停的猿猴般毫無定性,是人們受苦的根源。
第三,認識到人的意識有不同的層次,人對能觀、觀性、所觀的執有,形成執著的「我」。這個「我」是因為「所觀」而生的一種幻覺,否則是誰在看著並擁有現在所看到的感受呢?
第四,把第三和第一結合起來,便發現,正是因為所看不全,才有了「我」的幻覺。「我」成為利己主義的中心,而利己主義不是形容這個世界最為貼切的辦法。因為他看到的不是實際。
第五,沒有一個安全的、只屬於自己的「我」,因為任何「我」其實都不能不沾染周圍事物、思緒的像,由此並沒有「我」,而只有「我執」。譬如角色層次,滿足來源於尤順所在系統的良知和認知,而將陰影擴散到不屬於系統認知為好的事物上。譬如形式反思(個體化)階段,滿足來源於對法的執著,如追求金錢、名利、地位而所動思維、意願、動機。
第六,人活在心理里,既不在物質里,也不在精神里。人活在自己所能影響的效力里。人依靠利己的願心所造滿足會消退,由此再追求更多,直到超過自己能力,而因心之不滿生匱乏,生匱乏而作惡。人依靠文字、意識思考,永遠得不著真理,只有提升靈魂的質量,進入精神的層面,方能看到真理。
第七,利他主義的原理在於,當周圍充滿了滿足的人,滿足感會形成流動的系統,被這系統包圍的人將體驗到永恆的滿足感。這種滿足因人們不封閉自己的滿足而得到。
第八,凡所有像,皆是虛妄。是說,以像為真的狀態下,能看到什麼像是源於人們的意識印染在五感所成的無意的畫面上的。人的天性是依慾望而行,以臭為香,以災禍為樂事。當人毀壞靈命,所信不實,成就事情的能力也就不靈了,因為乃是力量流經人,人才有了點石成金的神力。
第九,最樂乃是能自由選擇苦樂喜憂。
第十,始終記住我們人是在用意識和五感看待事物,真實事物由於其本身模樣與我們的認知格式不符太多,實在不是我們感知方式所想像的那樣。譬如我們的感知方式是圓形,而實際上事物都是無數嵌套的球體。
十一,人實際上是由肉體的力量(大地)和精神的力量(名為天空的像)所合而成,即我們所見的時空。如果跳蘇菲旋轉舞入定,可以深有體會。
十二,人的一個念頭剛過去,另一個念頭還未來到,之間的間隙叫一念的世界,是實相所在之地。這個間隙為天文數字之一秒。

閱讀全文

與如何用心理學方法認識自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腕腱鞘囊腫治療方法 瀏覽:304
一般分析化學的方法 瀏覽:248
如何用數數的方法做減法 瀏覽:454
水彩碼頭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345
如何激勵孩子的學習方法 瀏覽:995
八年級物理學中常見的測量方法 瀏覽:150
防蚊扣使用方法 瀏覽:320
夏天洗衣服衣領技巧方法 瀏覽:105
球囊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580
電腦關機關閉鍵盤燈光的方法 瀏覽:905
什麼方法去額頭皺紋 瀏覽:860
如何在初中時學習好的方法 瀏覽:448
硅化木的鑒別方法 瀏覽:252
無創呼吸機的使用方法 瀏覽:859
香葯炮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432
數據沖突的四種解決方法 瀏覽:554
帕金森的治療方法和注意事項 瀏覽:419
色素胎記治療方法 瀏覽:232
50歲治療白發的方法 瀏覽:304
男士怎麼能瘦下來的方法 瀏覽: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