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結構分為三部分: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詞(表示比喻關系的詞語)和喻體(打比方的事物)。
1、本體和喻體不是同一類的事物。
舉例:
①小明長得很像他的爸爸。小明和爸爸是同一類事物,是將小明與爸爸作比較,不是比喻句。
2、這二者之間有相似之處 把一種事物比作另一種事物。
舉例:
①平靜的湖面,猶如一面碩大的銀鏡。這里將平靜的湖面比作一面碩大的銀鏡。
相似點:形態。
②有的槐花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圓球。這里將抱在一起的槐花比作玉雕的圓球。
(1)比喻句理解的技巧和方法擴展閱讀:
一般有本體、喻體和比喻片語成,又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
明喻:是常用as或like等詞將具有某種共同特徵的兩種不同事物連接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明喻的表達方法是:A像B。(會出現明顯的比喻詞)
暗喻:是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它們之間在形式上是相合的關系,說甲(本體)是(喻詞)乙(喻體)。喻詞常由:是、就是、成了、成為、變成等表判斷的詞語來充當喻詞。
借喻:是以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直接把甲(本體)說成乙(喻體),沒有比喻詞。
作用:
(1)比喻說理淺顯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像的東西具體地說出,借其他類似事物加以說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狀物能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飾文章的作用。
(5)使事物形象,生動,突出特點,渲染氛圍,側面烘托。
2. 怎樣辨別比喻句
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句,關鍵要看句子里是不是有本體或喻體。其實比喻句就是把本體比喻成喻體組成的。就是把一個物體或人比喻成另一個物體。構成比喻內容上有三個要素:一是思想的對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兩事物的類似點,(共同處和相似處)。
文辭上分為三個成份,即:本體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詞 (表示比喻關系的詞語)、喻體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有的辭書又將其構成增釋到四個成份,即:本體、喻體、喻詞和喻解。基本以3部分為主。
比喻按三個部分的異同和隱現來看,其基本類型有三種:明喻、暗喻、借喻。除此三種基本類型之外,根據比喻的三個部分的結合情況,其變化形式有:博喻、倒喻、反喻、縮喻、擴喻、較喻、回喻、互喻、曲喻。
例如:
一、明喻
本體、喻詞和喻體同時出現。常用的喻詞有:像、就像、好像、好比、好似、恰似、如、有如、猶如、彷彿......
例句:
1、他(本體)動也不動,彷如(喻詞)石像(喻體)。
2、葉子(本體)出水很高,像(喻詞)亭亭的舞女的裙(喻體)。(朱自清《荷塘月色》)
二、隱喻(又稱暗喻)
本體、喻體同時出現,但用「是」、「成」、「成為」、「變為」等系詞代替「像」一類的喻詞。
例句:
1、母親啊!你 (本體)是 荷葉(喻體), 我(本體) 是 紅蓮(喻體)。(冰心《荷葉母親》)
2、霎時間,東西長安街(本體)成了喧騰的大海(喻體)。(袁鷹《十月長安街》
三、借喻
應當注意不要與現在所說的隱喻(即暗喻)相混淆。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級形式,運用它時要求本體與喻體的關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語境中,由喻體就可以直接領會到本體。
例句:
1、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喻體)了,我再也說不出話。(魯迅《故鄉》)
2、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喻體)。(李賀《楊生青花紫石硯歌》)
四、回喻
又名互喻,是一種先用喻體作本體,再用本體作喻體,互相設喻的比喻形式。它曲折有致,能夠加強藝術感染力。
例句:
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五、擴喻
本體和喻體都是短句,它們常常組成平行句式,有的本體在前,有的本體在後,不用喻詞,但其比喻的含義卻很明朗,這種比喻的擴大形式叫做擴喻,又叫類比。
例句:
1、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歌頭》。
2、一朵花,我們不大覺得它香,但是從許多花朵提煉成的香精,只要一滴,我們就感到它的濃郁了。許多詩歌、戲劇、小說,所以有強烈感人之處,和作者正確地把素材表現出來不是關系極大么!(秦牧《北京花房》)
六、較喻
較喻的句子有下列幾種情況:
1、您說,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誼,我們怎麼會忘記?——作者把中朝人民鮮血凝成的情誼比作高山和大海,然而在相似點「高」和「深」上本體「情誼」又超過了喻體「山」和「海」,形象地表達了志願軍戰士對朝鮮大娘感激、崇敬和依依不捨的心情。
你這種用「比……還……」、「賽過」、「勝過」等詞連接,表示本體在相似點上超過喻體的較喻,也可稱為「強喻」,強喻一般帶有褒義色彩。
2、我的生活沒指望了,連狗都不如!——作者將狗的境況作為喻體,與凡卡的遭遇比較,相比之下,本體「我的生活」還不如狗的境遇。這就強烈控訴了沙皇制度下的舊俄羅斯兒童的命運。像這種在相似點上比不上喻體的較喻,又可稱為「弱喻」。弱喻多數帶有貶義色彩。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個句子用的喻詞是「不及」,形式上看似為弱喻,但從意志上分析,詩人是用「桃花潭水」與汪倫之「情」相比,本體「情」在相似點「深」上超過了「桃花潭水」,因此也是強喻。
4、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這是在一句話中,從正反兩個方面交替使用強喻和弱喻的例子。
作者先以「泰山」為喻體,從正面極言「人民利益而死」的意義比「泰山」還重;又從反面用「鴻毛」設喻: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賣力,就比「鴻毛」還輕。兩相對照,全面深刻地闡明了為人民服務應該具備的生死觀。
七、縮喻
是比喻修辭的一種,本體和喻體都出現,但不出現比喻詞,本體與喻體極其緊密地連在一起的比喻形式叫縮喻。可分為:
1、並列式縮喻。即本體與喻體在結構形式上是並列關系。如:「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本體是「彎彎的月兒」,喻體是「小小的船」,中間沒有喻詞,二者構成復指短語。
2、偏正式縮喻。即本體與喻體組成偏正關系的名詞短語,形式上是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如「黃金季節」就是兩個名詞直接連在一起,前者修飾後者,而修飾語是比喻性質的,只是沒有用「像、似的」之類的比喻詞罷了。
八、博喻
極光有時出現時間極短,猶如節日的焰火在空中閃現一下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有時卻可以在蒼穹之中輝映幾個小時;有時像一條綵帶,有時像一團火焰,有時像一張五光十色的巨大銀幕;有的色彩紛紜,變幻無窮;有的僅呈銀白色,猶如棉絮、白雲,凝固不變;
有的異常光亮、掩去星月的光輝;有的又十分清淡,恍若一束青絲;有的結構單一,狀如一彎弧光,呈現淡綠、微紅的色調;有的猶如綵綢或緞帶拋向天空,上下飛舞、翻動;有的軟如紗巾,隨風飄動,呈現出紫色、深紅的色彩;有時極光出現在地平線上,猶如晨光曙色;
有時極光如山茶吐艷,一片火紅;有時極光密聚一起,猶如窗簾慢帳;有時它又射出許多光束,宛如孔雀開屏,蝶翼飛舞。(「極光」是本體,「綵帶」「火焰」「銀幕」「青絲」等都是它的喻體,屬於一個本體可以帶多個喻體的類型。)
九、引喻
是引用一種事物來比喻另一事物,本體、喻體都出現,但把喻體作為「引子」而不用喻詞的一種比喻。它經常構成排比、對偶等平行的句式,整齊而富有節奏感。民歌、新詩(包括歌詞)常採用這種隱喻。其表現形式是「引乙喻甲」或「以甲引乙」。例如:
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寫文章做演說倒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聽眾么?(《反對黨八股》)該例作者引用射箭、彈琴等事情,通俗淺顯的道理,深刻闡明了寫文章做演說一定要看對象的道理。
十、約喻
是用一個比喻體來比喻幾個本體的修辭格。它與博喻是比喻修辭中互相對應的兩種表現方式。博喻的功能在於揭示一個事物的多方面特徵;約喻的功能在於突出一組事物的共同特徵,能使行文簡潔,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1、這是梅花,有紅梅、白梅、綠梅,還有硃砂梅,一樹一樹的,每一樹梅花都是一樹詩。(《茶花賦》)把「紅梅、白梅、綠梅、硃砂梅」,每一種梅都比做「一樹詩」,四個本體用一個喻體設喻,集中的描繪了詩情畫意的境界。
2、岸邊的漁火,江心的燈標,接連地亮起來;連同它們在水面映出的紅色光暈,使長江像是眨著眼睛,沉沉欲睡。(《三峽之秋》)。把「漁火」、「燈標」和它們映在水面的「光暈」一並喻為長江眨著眼睛,突出地渲染了夜晚長江上安謐、寧靜的氣氛。
3. 比喻句理解方法
比喻句的三要素無外乎本體喻體相似點,所以你要先找到這三點。本體是什麼,喻體是什麼,為什麼要用這個喻體來比喻本體,他們之間有什麼相似之處。有的時候,結合文章或段落的大意來理解會更容易,因為比喻句是為大意服務的,所以它的作用:『形象生動的表現了……』必然是聯系中心的,你可以從這里下手
4. 如何正確使用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結構分為三部分: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詞(表示比喻關系的詞語)和喻體(打比方的事物)。
一、表示比較
1.江上的輪船像一葉葉扁舟。(《南京長江大橋》) 句中的「輪船」和「扁舟」是同一類事物,通過比較,突出長江水的浩大。
2.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賣火柴的小女孩》) 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現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的比較。
3.他還是像過去一樣喜歡打乒乓球。這句中的「像」表示相同,故不是比喻句。
二、表示舉例
1.「你騙誰,像你這樣的大官會沒有錢?」(《「你們想錯了」》)句中用「像」字引出方誌敏作為例子,說明凡是當官的就一定有錢。
2.「像您這樣的高個兒幹不了這重活兒……」(《挑山工》)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為例子,說明凡是「高個兒」都當不了挑山工。
3.「老師就像我們的媽媽一樣」句中的「像」字引出我只是把老師看成媽媽,而並非是比喻句。
三、表示猜測
1.珊迪聽了,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好像表示感激。(《小珊迪》)句中的「好像」前後不涉及兩項事物,只是表示猜測。
2.小麗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可愛的草塘》)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測,是為了加強語氣,說明估計的准確性,只是猜測而已。
3.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兒見過。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測、判斷,不是比喻。
運用比喻句應該注意
感情色彩
(1)比喻要有感情色彩。更重要的是要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突出事物的特點
(2)在習作中,用上比喻的修辭手法,能夠突出事物的特點,把事物刻畫得入木三分。
比喻原理
(3) 了解比喻的特點不要隨便寫要遵守 把什麼比作什麼 的比喻原理
生動
(4)使文章更生動
5. 比喻句的答題技巧
比喻答題格式: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什麼比作什麼,)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有時還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經典實例:從未見過開得這么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
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茂盛的藤蘿比做瀑布,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藤蘿的茂盛。表達了作者對藤蘿花的贊美之情。
(5)比喻句理解的技巧和方法擴展閱讀:
在語文答題中,比喻句的作用詮釋,成為了閱讀題的重要題點。一般來講,是應該這樣答的:
「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將——(本體)比作——(喻體),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句子表達)」
例如:
關愛是一個眼神,給學生無聲的祝福;
關愛是一縷青風,給學生身心的舒暢;
關愛是一場春雨,給學生心田的滋潤;
關愛是一句問侯,給學生春天的溫暖
這里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把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分別比作眼神,清風,春雨,問候,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關愛對於學生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網路-比喻句
6. 比喻句怎樣教給學生才能讓他們更好的理解
比喻就是兩不相關的物體之間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只要找出一些相似的東西交給學生們去想像,比如:紅蘋果和臉蛋的圖片放在一起,讓小朋友們找到它們的有什麼一樣的地方,即紅色的,圓圓的。再引出比喻的定義,以便學生理解。
望採納
7. 怎樣理解比喻
舉例】
語文課上,老師在黑板上寫出一個比喻句:「夕陽照在小湖上,沒有什麼風,綠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鏡子。」接著,老師問同學,這個句子「把什麼比作什麼」和「用什麼比喻什麼」?不少同學搞不清這兩個問題。
【解答】
1.首先要認識比喻句的構成。一般的比喻句都由三部分構成,即一部分是被比喻的事物,叫作本體,它們都是實實在在的事物;另一部分是作比喻的事物,叫作喻體,它們都是聯想到的事物;還有一部分是表示比喻關系的詞,叫比喻詞,常用的比喻詞有:「像」、「如」、「好像」、「彷彿」等等。舉例中的比喻句,平靜「湖面」是本體,「鏡子」是喻體,「像」是比喻詞。
2.如果問「這個比喻句把什麼比作什麼」,應該回答:這個比喻句把「湖面」比作「鏡子」。回答時,本體在前,喻體在後。
3.如果問「這個比喻句用什麼比喻什麼」,應該回答:這個比喻句用「鏡子」比喻「湖面」。回答時,喻體在前,本體在後。
記住了本體和喻體的前後區別,我們就能夠搞清楚比喻句「把什麼比作什麼」和「用什麼比喻什麼」這兩個問題。
8. 什麼是比喻句如何正確辨別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結構分為三部分: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詞(表示比喻關系的詞語)和喻體(打比方的事物)。
明喻:是常用as或like等詞將具有某種共同特徵的兩種不同事物連接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明喻的表達方法是:A像B。(會出現明顯的比喻詞)
暗喻:是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它們之間在形式上是相合的關系,說甲(本體)是(喻詞)乙(喻體)。喻詞常由:是、就是、成了、成為、變成等表判斷的詞語來充當喻詞。
借喻:是以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直接把甲(本體)說成乙(喻體),沒有比喻詞。
9. 改比喻句的方法和技巧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 物。即用某些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明的事物。 (以甲事物來比擬乙事物)物。即用某些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明的事物。 (以甲事物來比擬乙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結構分為三部分: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詞(表示比喻關比喻句的基本結構分為三部分: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詞(表示比喻關 系的詞語)和喻體(打比方的事物)。 句子的形式:本體+ 喻詞+ 喻體。 : 比喻詞:「?? 像??」、 、「?? 好像??」、 、「?? 如同??」、 、「?? 宛如??」、 、「?? 彷彿??」 、 「 像?? 似的??」 、「 像······ 一樣」 、「 好比」 、「 是」 、 「 變成」等。 順口溜: 比喻手法真形象,本體喻體比喻詞。 本體喻體性不同,本體喻體有相似。 修改句子睜大眼,首先本體來找出。 接著比喻詞添加,好像同彷彿似的。 成了變成是構成,喻體確定由本體。 比喻的條件: 1 、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性質不同....的兩類事物。 如:他長得像他爸爸。(不是比喻句) 露似珍珠月似弓。(比喻句) 2 、本體和喻體之間必須有相似點 。 雲像棉花。
如何判別是不是比喻句 有「 好像」「 像」「 是」一類詞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斷一個句子一類詞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斷一個句子 是不是比喻句,關鍵要看句子里是不是在「 打比方」 。 例句賞析: 一塊塊拔地而起的巨石像一支支巨大的竹筍。 (外形相似) 小河如同一條透明的藍帶子。(外形、顏色相似) 雲彩像一朵朵潔白的羽毛,輕輕的飄浮在空中。(外形、顏色相似)雲彩像一朵朵潔白的羽毛,輕輕的飄浮在空中。
(外形、顏色相似) 用比喻的方法把下列句子寫具體、寫生動。 雨下得很大。 眼睛明亮。 天氣悶熱。 閃亮的小露珠。大象的耳朵真有趣。閃亮的小露珠。大象的耳朵真有趣。 樹葉一片片落下來。 2 、鳥兒啼轉起來。 3 、金秋十月,桂花開了。 4 、洞庭湖的水真綠啊! 5 、奔騰的湖水從大壩的進水口直沖下來。 6 、他飛快地跑過來。 7 、秋天,楓樹的葉子紅了。 8 、排著隊的遊客走進展覽廳 篇二:比喻句修改方法 比 「 變成」 等。 順口溜: 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即用某些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明的事物。
10. 比喻句的賞析
解題方法:
1、這個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2、把……比作…… 或 用……比喻……
3、 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網路上的定義是「用跟 甲事物 有相似之點的 乙事物 來描寫或說明 甲事物。」當然,這樣理解起來有點深奧。
舉個例子來說,「太陽像個大火球。」這個句子里,「太陽」就是甲事物,「大火球」就是乙事物,太陽和大火球有相似之點,因此,用大火球來描寫太陽。這個句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所以,它是一句比喻句。
在小學階段,常見的比喻句主要是由本體(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詞(表示比喻關系的詞語)和喻體(用來打比方的事物)這三部分組成。
「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摘自《頤和園》)
參考答案
答:我覺得這句話寫得很好。因為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鏡子,形象地寫出了昆明湖靜的特點;用一塊碧玉來比喻昆明湖,生動地寫出了昆明湖綠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昆明湖的喜愛之情。
答題思路解析
《「賞析題」解題思路技巧》這篇文章里說過,遇到「句子賞析」這樣的題型,首先應該判斷句子的特點。以比喻句為專題,因此,出示了一句比喻句作為例題。
接著,按照上面賞析比喻句的解題方法,按點作答就行。
在上面的例題解答中,我用了兩種方法來表述句子中的比喻句,是為了讓讀者能更明白比喻句如何表述。在考場上,用其中一種方法來表述兩句比喻句即可,不用特意用兩種方法來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