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月人均工資計算方法人數如何算

月人均工資計算方法人數如何算

發布時間:2022-07-28 03:24:31

⑴ 月平均職工人數怎麼

月平均職工人數=(月初職工人數+月末職工人數)/2。

從最低工資增長幅度看,最低工資平均漲幅較往年出現下降。人社部透露的數據顯示,19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准,平均增幅在14.1%。

雖然增長幅度達到了兩位數,但14.1%仍是近年最低水平。人社部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24個省份調整最低工資標准,平均增幅22%;2012年25個省份調整最低工資標准,平均增幅20.2%;2013年全國27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准,平均調增幅度為17%。

19地區上調最低工資標准平均增幅收窄:

25日,人社部年終會議上透露的數據顯示,已經有19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准。分別為:重慶、陝西、深圳、山東、北京、上海、天津、山西、青海、甘肅、雲南、四川、江西、貴州、內蒙古、河南、浙江、江蘇、河北。

調整之後,從最低工資標準的絕對數上來看,全國月最低工資標准和小時最低工資標准最高的仍然是上海,分別達到1820元和17元。

⑵ 知道家庭月總收入,怎麼算人均月收入

家庭人均月收入計算如下:

例如一家4口

爸爸:5000元一個月媽媽:3000元一個月兒子女兒還在讀書。家庭人均月收入:(爸爸的收人+媽媽的收人)/(爸爸+媽媽+兒子+女兒)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3000)/ 4 = 2000元

如果爺爺奶奶和你們住在一起的話,除以的數人還需要加上爺爺奶奶,以此類推,外公外婆也是一樣的。

(2)月人均工資計算方法人數如何算擴展閱讀:

上海地區主要以家庭成員總收入達不到上海地區政府所規定的叫低收入家庭,家庭成員是指具有法定贍養、撫養或繼養關系並共同生活的人員。

居民須有當地正式戶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特困職工家庭可直接認定為城市低收入家庭,不再重復進行家庭收入核定。民政部表示,低收入家庭的認定,主要是作為城市居民家庭在申請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兩限房等保障的依據,以後將有望擴大到社會救助等其他保障領域。

低收入家庭的出現與存在並不是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夠高,而是高收入的工作或條件與那些家庭存在相當的距離。如果我國實行高低經濟家庭互助政策,我國會很快減少低收入家庭的數量,從而減少國家與社會的包袱。


⑶ 單位月平均工資總額怎麼算

法律分析:月平均工資=(前12個月工資+獎金+補貼+津貼+加班加點工資)/12,社會平均工資通常指某一地區一年全部職工工資總額除以這一時期內職工人數後所得的平均工資。通過該時期該范圍全體職工的工資總額與職工平均人數之比而得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⑷ 個人平均工資怎麼算出來的

一、個人平均工資怎麼算出來的
1、個人的月平均工資的計算方法是個人當年的工資總額除以12個月,日平均工資的計算方法則是月工資收入除以月計薪天數。個人的工資總額則包括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和獎金等收入。
2、法律依據:《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第四條
工資總額由下列六個部分組成:
(一)計時工資;
(二)計件工資;
(三)獎金;
(四)津貼和補貼;
(五)加班加點工資;
(六)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
二、遼寧省平均工資多少
1、遼寧省人社廳公布:全省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49110元,月平均工資為4100元,全省職工年平均工資48190元,月平均工資為4019元
社平工資月增223元增幅回落
全省在崗職工
年平均工資為49110元
月平均工資為4093元
與月平均工資3859元相比,月均增長233元,增幅約6%。
全省職工
年平均工資為48190元
月平均工資為4015元
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社平工資,與月平均工資3792。08元相比,月均增長223。75元,增幅約5。9%。
與的增幅相比,無論在增加金額或者增幅比例上,均有明顯回落。
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名義增長9。0%,全省職工年平均工資名義增長8。7%,雙雙降3個百分點左右。

⑸ 月平均收入怎麼計算

計薪天數=(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計算方式一:月標准工資-月標准工資/應出勤天數×(應出勤天數-實際出勤天數)或實際出勤天數/應出勤天數×月標准工資。

計算方式二:月標准工資-月標准工資/21.75×(應出勤天數-實際出勤天數)。

計算方式三:實際出勤天數/21.75×月標准工資。

所謂的月平均工資,是指職工領取的總工資數除以月數。

其他情況,如果是2天的話,算成月份,則為2/30=(1/15)月(按每月為30天計算),所以你要計算這個職工的月平均工資。

將這兩天的工資加進工資總額中,這一個月不能算成整月,只能算成十五分之一月,在實際工作中這是可以省略不計的。

(5)月人均工資計算方法人數如何算擴展閱讀:

平均工資指企業、事業、機關單位的職工在一定時期內平均每人所得的貨幣工資額。它表明一定時期職工工資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職工工資水平的主要指標。

計算公式:

計算公式為:職工平均工資=報告期實際支付的全部職工工資總額/報告期全部職工平均人數。

解釋:平均工資是單位工資總額除以年內(季度內)平均職工人數得出的。

根據現行統計制度,工資總額是本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

不論是否計入成本,不論是以貨幣形式還是以實物形式支付,均包括在內。

同時,根據國際慣例,工資總額統計的是個人稅前工資,並且包括個人交納的養老、醫療、住房等個人賬戶的基金。

⑹ 人均月工資的計算公式

您好,人均月工資=每月實際支付的全部職工工資的工資總額/全部職工的平均人數。

⑺ 平均工資計算

平均工資分很多種,可以按照公司、行業、地域、國家來計算人員的平均工資,也可按時間來計算平均工資,比如小時、日、月、年的平均工資。常用的平均工資的演算法有兩種,一種是計算平均數,還有一種是計算眾數。

我們先以一個公司為例,簡單的說一說平均工資如何計算(以計算月平均工資為例):

按平均數來計算的話,平均月工資的計算公式為:公司某時期工資總支出除以這一時期的總月數就等於公司這一時期平均月工資。比如某公司一年內共計支出人員工資120萬,那麼這個公司的平均月工資支出就是10萬元。個人認為這個平均月工資沒有太大的價值,價值更高一些的人均月工資。

人均月平均工資計算起來就稍微有些復雜了。

最簡單的一種演算法就是計算單月的人均月工資:當月公司工資總支出除以當月領工資的總人數。這里需要注意當月上班時間不足一個月的人員工資對人均工資的影響。假如一個人,當月僅工作了2天,那他本月的工資收入其實僅有兩天的,如果把他按整月工資進行計算,必然會影響人均月工資的結果。嚴格的意義上講,需要把這名員工的兩天折算成月,一般的計算方法是2/30。現實中,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捨。對於一個人數眾多的公司來說,計算人均月工資時,有時是可以忽略這種僅上幾天班人員的工資支出的。

人均月工資復雜一點的計算就是計算一個時期內的人均月工資,比如計算一年內的人均月工資。這里會有很多種演算法,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一種演算法是:先計算有多少人在這一年內領了多少月次的工資:年度內僅領過1個月工資的人數加上年度內領過2個月工資人數乘以2,一直加到年度內領過12個月工資的人數乘以12,得出一個數值。為了計算的方便,我們把這個數值,簡稱為M。 這個公司一年內的人均月工資就等於公司年度內支出的工資總額除以M。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計算也涉及到上班不足一個月的人員工資的折算問題。

另外,有些公司還會計算另外一種人均月工資,就是剔除年度內新入職或年度內離職人員,僅計算12個月均在職的人均月工資。這里的M就變得簡單了:M=年度內12個月均在職的人數乘以12。這時的人均月工資就是公司年度內12個月均在職的人的工資總支出除以M。

計算小時、日、年的平均工資的方法與計算月平均工資的方法是相似的。

計算一個行業、地域和國家的平均工資的方法與計算一個公司的平均工資的方法也是類似的。唯一的區別就是在於取樣量上:一個公司可以使用公司的全員作為樣本,計算結果相對是精確的,但對於一個行業、地域和國家來說,多數都是抽樣,抽樣方法的科學性直接影響著計算結果的可信性。關於抽樣方法,國家已經出台了相應的標准和法規。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國家統計數據覆蓋全員也將成為一種可能。將來的平均工資的計算可能會更精確。

採用平均數法計算平均工資非常簡單,但容易受到極端值得影響。比如一個公司有100人,每月的工資支出100萬元,那麼人均月工資就是1萬元。可是公司有3位高管,月工資每人15萬,每月的100萬被3位高管領走45萬,剩下的97人分那55萬,人均5670元。這就是極端值對平均數的影響。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計算眾數的方法。

眾數(Mode)是統計學名詞,在統計分布上具有明顯集中趨勢點的數值,代表數據的一般水平。眾數的計算方法非常簡單,這里就不贅述了。

⑻ 人均月工資收入怎麼計算

農村居民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有何區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以前的人均生活費收入有何區別?

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家庭在支付個人所得稅之後,所餘下的全部實際現金收入(不包括借貸收入)。

(以前的)生活費收入:指調查戶實際現金收入中能用於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不包括借貸收入)

計算公式為:

可支配收入=實際收入-家庭副業生產支出-記帳補貼-個人所得稅

生活費收入=實際收入-家庭副業生產支出-記帳補貼-贍養支出-贈送支出-親友搭夥費

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人均生活費收入)即用家庭可支配收入(或生活費收入)除以家庭人口。

目前,國家統計局規定的農民純收入指標,是指農村居民家庭全年總收入中,扣除從事生產和非生產經營費用支出、繳納稅款和上交承包集體任務金額以後剩餘的,可直接用於進行生產性、非生產性建設投資、生活消費和積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它是反映農民家庭實際收入水平的綜合性的主要指標。農村居民家庭純收入包括從事生產和非生產性的經營收入、取自在外人口寄回帶回和國家財政救濟、各種補貼等非經營性收入;既包括貨幣收入,又包括自產自用的實物收入,但不包括向銀行、信用社和向親友借入等屬於借貸性的收入。

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是指被調查的城鎮居民家庭在支付個人所得稅、財產稅及其他經常性轉移支出後所餘下的實際收入。

農民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區別在於:

從指標的含義上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鎮居民的實際收入中能用於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它是用以衡量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標。而農民純收入,則是指農民的總收入扣除相應的各項費用性支出後,歸農民所有的收入。這個指標是用來觀察農民實際收入水平和農民擴大再生產及改善生活的能力。

從形態構成上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有一種形態,即價值形態。它只是反映城鎮居民的現金收入情況。而農民純收入的實際形態有兩種,一種是價值形態,另一種是實物形態,主要是指農民自留的糧食、食油、蔬菜、肉禽蛋等。它不但反映了農民的現金收入情況,也反映了農民的實物收入情況。

從可支配的內容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全部用於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而農民純收入除了用做生活消費,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要留做追加的生產費基金,用於農民的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另外,從兩者所反映的實際收入的角度看,農民純收入基本上反映了農民收入的真實水平。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沒有包括城市居民在醫療、住房等方面間接得到的福利性收入部分。因此,在運用上述兩項指標進行城鄉居民收入對比時,要充分考慮兩者的區別,全面正確地加以分析。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職工平均工資有什麼區別?

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勞動工資統計中的職工人均工資是統計工作中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統計指標,兩者的主要差別在於調查的范圍不同、統計口徑不同:

(1)調查的范圍不同。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調查統計的范圍是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收入,包括家庭成員中的職工與非職工的收入;勞動工資統計中的職工人均工資調查統計的范圍是城市在職職工的工資性收入,不包括其他社會成員的收入。

(2)反映的內容不同。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現金收入中能用於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即用家庭中得到的全部現金收入減去個人所得稅、減去記帳補貼及家庭從事副業生產支出的費用。職工人均工資是反映在一定時期內職工工作單位以貨幣形式或實物形式實際支付給職工的勞動報酬,即包括計時工資、基礎工資和職務工資、計件工資(包括超額工資)、各種工資性的獎金和津貼、加班加點工資、附加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等,但不包括職工從工作單位得到的福利費(如洗理費等)、生活困難補助費、上下班交通費、自行車補助費、獨生子女費、保健用品費、文娛費、差旅費及會議補助費、誤餐補助費等。

城市居民家庭按收入水平分成幾組?貧困戶的標準是怎樣確定的?

根據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總隊規定,城市居民家庭按生活費收入的高低共劃分為八大組,各組家庭占調查總戶數的比重分別為:

最高收入戶 占調查總戶數的10%

高收入戶 占調查總戶數的10%

中等偏上收入戶 占調查總戶數的20%

中等收入戶 占調查總戶數的20%

中等偏下收入戶 占調查總戶數的20%

低收入戶 占調查總戶數的10%

最低收入戶 占調查總戶數的10%

其中:更低收入戶 占調查總戶數的5%

居民貧困戶是指在居民整體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仍處於貧困狀況下的居民戶。貧困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絕對和相對之分。在這里,貧困的概念是指狹義的相對貧困,也就是指物質生活資料上的匱乏,指個人或家庭所得到的全部收入不能維持基本的生存需要,物質生活極端困苦。

測算居民貧困戶的核心是確定最低生活標准(也稱貧困線)。當前,國內外最低生活標準的測算方法很多。國家統計局在結合了我國國情,並對城市居民貧困問題進行了長期的深入探討和研究的基礎上,經過對多種方法的篩選和完善,總結出以下四種主要的測算方法:

(1) 基本需求法:這種方法是針對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習慣,完全依據滿足最低生活需要,確定消費的商品項目和需求量,並分別按同期的混合平均單價折成貨幣,加總計算最低生活標准。

(2)比例法:依據相對貧困的概念和居民收入的調查資料,把調查樣本中一定比例的最低收入家庭視為相對貧困層,考察他們的平均消費狀況,將消費結構中不合理的部分予以調整,得出這部分居民的消費支出額,作為最低生活標准。或直接把他們的收入水平定為貧困線。

(3)恩格爾系數法:以居民維持最低需要的食品支出為依據,除以同期最低收入水平組的恩格爾系數,得出最低生活標准。

(4) 數學模型法:利用現有的調查數據,由收入指標與食品、衣著等八大類支出建立一個擴展的線性支出系統模型,推導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以此確定貧困標准。

以上四種方法在理論上和操作上各有所長,又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市政府為解決低收入戶的困難,制定了社會保障線標准,從1999年7月1日起,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273元/月;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286元/月;失業保險金291-374元/月;從1999年9月1日起,最低工資標准400元/月。

計算人均工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長時為什麼要扣除價格因素?用什麼方法扣除?

人均工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反映職工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標。在分析兩者增長狀況時,如果只是簡單地用報告期與基期進行對比,只能是反映貨幣收入數量的增長,不能體現收入水平增長的真實情況。這是由於在一定時期內,由於物價上漲的因素,使得相同的貨幣所能購買到的生活消費品和社會服務的數量與基期相比相應減少,造成貨幣的購買力下降,貨幣貶值。因此,計算人均工資和人均生活費收入的實際增長時,必須要扣除價格因素的影響。在目前國家統計部門所編制的各種價格指數當中,最能反映物價對人民生活影響程度的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計算人均工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長時,都是扣除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具體的扣除方法,用公式表示為:

人均工資(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速度(%)= 報告期人均工資(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工資(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0%

城鄉居民收支情況是怎樣調查出來的?

目前,在我國對城鄉居民收支狀況的調查,採用的是國際上通用的抽樣調查方法。在進行城鄉居民收支狀況調查之前,首先要進行經常性記帳戶的抽選工作。在調查樣本的抽選上,城市和農村均是採用多階段抽樣的方式。所不同的是,城市在一次性調查樣本抽選前先將樣本的街道、居委會的居民家庭底冊即總體單位按無關標識排隊,用等距抽樣的方式抽選出調查戶,然後對抽中戶進行家庭基本情況和收入為內容的一次性調查,然後將抽中調查戶按人均收入水平標識排隊,再用等距抽樣方式抽選出經常性記帳戶。而農村是採用按收入標識排隊,對稱等距抽樣的方式分階段抽選出記帳戶。

在完成了經常性記帳戶的抽選工作後,要取得完整的居民收支調查資料,城市和農村均需經過以下幾個相同的步驟:

第一步:布置任務(或稱開戶)。向記帳戶布置記帳任務,一般是以政府的名義召開記帳戶和有關領導參加的動員會。闡明意義,要求記帳戶記好收、支帳,向政府提供決策所必需的真實可靠的家庭生活狀況變化的資料

第二步:試記帳。記帳戶在正式記帳之前要進行試記帳。目的是通過輔導和糾正差錯,把記帳錯誤消滅在正式記帳之前。

第三步:訪戶調查。就是調查員深入調查戶實地調查,訪戶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調查初期尤為重要。它可以了解和幫助記帳戶解決記帳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同時逐步加深與記帳戶的聯系,取得進一步的支持配合。

第四步:輔導記帳。調查員具體指導被調查戶記帳,這是提高調查工作質量的重要的環節。針對有些記帳戶,特別是農村記帳戶中負責記帳的人員,文化程度可能較差等情況,幫助其提高記帳能力,以保證基礎資料的可靠性。

第五步:集中記帳。由專職或兼職調查員直接入戶收取記帳資料。每月分兩次收帳,月中和月底各一次。

第六步:審查帳本。調查員收回記帳資料後要進行審查,發現問題要及時訪戶查證落實或電話查詢。審查記帳資料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基本要領主要有:

(1) 就業人口和收入的對應關系。

(2) 記帳分類是否准確無誤。

(3) 支出項目中單位、數量、金額及購買來源是否分清。

(4) 進行邏輯關系檢查。

(5) 平衡關系檢查。

第七步:編寫代碼。由於各地城鄉住戶調查報表基本上實現了微機匯總,在上機錄入匯總前,應將記帳戶記帳的每個項目按規定要求進行編碼,以便匯總。

在實施了以上步驟以後,就基本上取得了城市居民收支狀況的調查資料。但是,在進行農村居民收支狀況調查時,在經常性調查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年末的一次性調查作為補充。因為經常性調查項目較少,不能反映農村居民收支狀況的全貌。例如,根據農村的生活特點,經常性性調查資料只能反映農民純收入中的現金部分,而不能反映農民的實物(指自留糧油等)情況。因此,必須通過年末的一次性調查來補充經常性調查資料,以全面了解農村居民收支狀況。

⑼ 如何計算職工月平均工資

計薪天數=(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計算方式一:月標准工資-月標准工資/應出勤天數×(應出勤天數-實際出勤天數)
或實際出勤天數/應出勤天數×月標准工資
計算方式二:月標准工資-月標准工資/21.75×(應出勤天數-實際出勤天數)
計算方式三:實際出勤天數/21.75×月標准工資

所謂的月平均工資,是指職工領取的總工資數除以月數。其他情況,如果是2天的話,算成月份,則為2/30=(1/15)月(按每月為30天計算),所以你要計算這個職工的月平均工資,將這兩天的工資加進工資總額中,這一個月不能算成整月,只能算成十五分之一月,在實際工作中這是可以省略不計的。

(9)月人均工資計算方法人數如何算擴展閱讀:

平均工資指企業、事業、機關單位的職工在一定時期內平均每人所得的貨幣工資額。它表明一定時期職工工資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職工工資水平的主要指標。

據現行統計制度,工資總額是本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不論是否計入成本,不論是以貨幣形式還是以實物形式支付,均包括在內。同時,根據國際慣例,工資總額統計的是個人稅前工資,並且包括個人交納的養老、醫療、住房等個人賬戶的基金。

參考資料:平均工資-網路

⑽ 公司職工的年平均工資和月平均工資是如何計算的

年工資總額是1000萬元,年平均職工人數是200 人。那麼員工年平均工資=1000/200=5(萬元/年),月平均工資=年平均工資/12=5/12=0.4167萬元。

員工平均工資計算方法:

平均工資指企業、事業、機關單位的職工在一定時期內平均每人所得的貨幣工資額。它表明一定時期職工工資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職工工資水平的主要指標。

計算方法:職工平均工資=報告期實際支付的全部職工工資總額/報告期全部職工平均人數。

擴展材料

平均工資,是一項反映工資總體水平的指標,指企業、事業、機關單位的職工在一定時期內平均每人所得的貨幣工資額。它不同於每一個人的具體工資水平。

2015年5月2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調查數據,全部調查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49969元。其中,中層及以上管理人員平均工資最高,是全部就業人員平均水平的2.20倍。

參考材料

網路-平均工資

閱讀全文

與月人均工資計算方法人數如何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戒酒什麼方法最快 瀏覽:336
拉力測試儀使用方法 瀏覽:245
電子放大鏡使用方法 瀏覽:971
冰梯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684
榻榻米和床連接方法 瀏覽:192
雜土渣土的鑒別方法圖解 瀏覽:698
冰用哪些方法溶化 瀏覽:633
中國移動寬頻電視網線連接方法 瀏覽:816
簡單有效的去扁平疣方法 瀏覽:526
鳥簡便方法怎麼畫 瀏覽:831
選擇高層管理者最常用甄選方法 瀏覽:220
機械硬碟放在光碟機位置安裝方法 瀏覽:805
外部存儲的計算方法 瀏覽:741
金剛石液壓塊安裝方法 瀏覽:113
資金貨物比例計算方法 瀏覽:270
快速削水果皮的方法 瀏覽:827
路燈電壓過低閃爍解決方法 瀏覽:500
掛車改短方法圖片 瀏覽:443
嘴上起皮用什麼方法能治好 瀏覽:440
礦泉水桶鍛煉方法圖解 瀏覽: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