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論述怎樣正確理解學前教育與兒童發展的辯證關系
①發展決定教育。 兒童發展的狀況制約著學前教育的難易程度, 決定了教育的內容和方 式,兒童發展制約著教育,教育從屬於發展。比如,3-6歲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 尚未達到抽象邏輯思維的水平,因此,幼兒園的教育就最好是建立在表象水平的基礎之上。 又比如,幼兒園孩子的生活能力還沒有發育成熟,因此,在生活與游戲中進行隨機的教育成 了最恰當的教學方式。
②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教育可以創造發展。沒有教育,兒童無法成為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只能是一個純粹的生物體,所以教育決定了發展,制約著發展。
③教 育對發展的創造並不是任意的, 教育所創造的發展必然遵循兒童發展的自然規律, 符合發展 的自然進程。因此,教育與兒童發展相互制約,相互決定。(聯系實際,闡述恰當加2分)
Ⅱ 孩子早期教育時,家長應如何辯證地看待孩子的青春叛逆期
早期教育我通常理解為孩子出生到學前階段的教育,而青春叛逆期是10~20歲之間的青少年以性功能為主的發育階段。 早期教育應以情感、興趣、意志、情緒等非智力因素為主,以觀察、注意、記憶、想像、思維等智力因素為輔;以家長的榜樣示範為主,以說教、控制等為輔。 辯證地看待青春叛逆期,要知道這一時段是我國、尤其...是當今青少年成長中的大問題,一方面孩子自身身體在變化中、人格在破壞與重建中——自身的煩惱就很多;另一方面,家長甚至學校針對青春期的知識貧乏,輔導、教育、幫助的措施不力等,使得叛逆期更明顯。青春叛逆期孩子的問題都是成長中的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關照、疏導、支撐。「青春無罪、需要傾聽、引導、關懷……」
Ⅲ 如何教育孩子辯證地看問題
所謂辯證地看問題就是指對一切事物都要一分為二地去分析,並且了解任何事物在一定條件下都會向相反的方向轉變。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對問題的看法就不一樣,所以我們必須學會辯證看問題。
Ⅳ 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成長教育
第一:正確的感受父母要敏感的體察,積極的抓住孩子每一次挫敗經歷,幫助孩子認識到挫敗的存在,正確的感受挫敗帶來的感覺和不愉快.不要迴避,也不要放大.客觀幫助孩子描述和認識內心真實的感受.這其間要溫柔,充滿著愛意.讓孩子感覺到你是多麼的愛他.你的愛可以幫助孩子從挫敗糟糕的情緒中走出來.第二:勇敢的面對用父母溫暖的愛意幫孩子走出挫敗帶來的糟糕情緒之後,再用你的愛和智慧引導孩子去勇敢的面對挫敗這個事實的同時,在孩子心裡做一個積極的心理建設和引導.第三:積極的處理積極的心理建設和引導孩子認識到, 一次的挫敗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在這個世界上,第一永遠只有一個,而卻有那麼多人同時去爭第一,所以成功的機率遠遠的大於了失敗,因此成功了應該感到光榮和 喜悅,但失敗了也並不需要感到可恥和難過,因為這次失敗,總結經驗教訓,還可以下次繼續努力,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總有成功的一天.退一萬步,就算這件事上沒 有機會了,但我們的人生還是有價值的,不要太在呼一時一事的得失與成敗.勇敢面對,快樂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第四:樂觀的總結哲學家科林斯曾經說過:「不經歷挫折,成功也只能是暫時的表象,只有歷經挫折的磨難,成功才能像純金一樣發出光來。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經歷了挫折卻不知道總結挫折的教訓,暫時的挫折不應該是消沉的原因,而應該是繼續奮斗的起點"。所以,父母應引導孩子積極樂觀的與挫敗相處,使孩子養成不怕挫敗,勇於面對挫敗,接受挫敗,並能不斷從挫敗中吸取人生成長的經驗與營養的優秀習慣,為孩子在將來不斷的經歷和克服挫折的過程中逐漸成長,壯大,直至走向成功,邁向卓越的打下堅實的基礎.
Ⅳ 面對孩子的問題,隔代教育分歧大,怎樣做是正確的
每一個新生命的降臨都是給予這個家的禮物,除了享受孩子帶給全家人的新希望和喜悅之外,也要面對養育孩子的責任。
據調查顯示,現在中國大概有五成的孩子都是由「隔代」看護教育的,「隔代」也就是說這些孩子日常是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的。
俗話說「隔代親」,隔代的老人對孩子的親情和呵護,是任何保姆都不可比擬的,甚至有時會比父母對孩子的感情還深。
為什麼會有隔代教育的家庭?年輕的夫妻正處於事業打拚的關鍵時期,男性必然選擇是工作賺錢養家,有小部分女性會因為生子而放棄自己的職場生涯,但大部分女性都在休完產假之後還是要繼續回到工作中拼事業。
短暫的產假後,父母們繼續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孩子,又由於經濟能力有限,或者對雇保姆帶孩子不放心,只好把孩子的這個重任交到了夫妻雙方的父母身上。
其實,教育孩子方式上沒有百分之百的權威,哪裡有「哪個對,哪個錯」之分呢,要把父輩的創新教育與祖輩的傳統教育觀念結合,促進孩子的全方位成長。
Ⅵ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好的教育觀念是什麼
1、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這句話的大意是,榜樣的教導比文字的教導更重要,這一點我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有著深刻的體會。其實生活中有很多時刻,我們可以在孩子的動作語言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他很像我們平時的樣子。孩子在模仿我們,最終會內化為自己的模式。如果孩子是復製品,那我們就要努力做出更好的原作。
3.教孩子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
我們難免會被外界否定,孩子也一樣。當我們在第一時間收到這樣的負面信息時,我們應該自己判斷它是否真的像他們說的那麼糟糕。他們為什麼這么說?你不能因為有人否定你,就懷疑或者否定自己。
「有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用自己的缺點來毀滅自己的方式。」只有正確認識自己,足夠接納自己,才不會輕易被別人的否定傷害,或者不屑別人的評價。
Ⅶ 幼兒教育活動中的辯證原則
一、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原則的定義 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原則,是指導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一般原理和對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據幼兒園教育的目的、任務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制定的,反映了幼兒園教育教學過程的客觀規律,是幼兒園教師長期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 幼兒園教育教學原則貫穿於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指導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各方面,是幼兒園教師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 二、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原則 (一)科學性和思想性相結合的原則及運用 科學性原則是指向幼兒傳授的知識、技能應該是正確的、可靠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組織形式選擇和教學方法的運用應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認識事物的規律,是切實可行的。也就是說要保證幼兒園教育教學全過程的科學性。 思想性原則是指在幼兒園全部教育教學活動中,必須向幼兒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教育,貫徹完成幼兒園德育的任務。也就是說要寓德育於各項教育活動之中。 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科學性和思想性是有機結合的,它們統一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科學性是思想性的基礎,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是建立在科學知識的基礎上的。向幼兒傳授粗淺的知識,有助於幼兒形成對事物的正確態度,為今後形成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奠定基礎。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科學性和思想性是緊密結合的。沒有科學性,思想性就無從談起;沒有思想性科學性就難以保證。 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是為了實現我國的社會主義教育目的,培養體、智、德、美全面發展和具有創造才能的人才打下基礎。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不僅使幼兒學習簡單的知識技能,還要進行道德品質教育,促進其個性的形成和身體的發展。又因幼兒期是一個人身心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人一生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幼兒年齡小,經驗少,判斷能力差,模仿性強,容易接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和外部刺激,而且這一時期形成的認識和道德品質,對其以後進一步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如果在幼兒園教學中違背教育性和科學性原則,不顧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識事物的規律組織教學,向幼兒灌輸一些似是而非、不切實際、非科學性的知識,不僅影響幼兒現在的進步,也會給以後的發展造成障礙。 貫徹科學性和思想性相結合的原則應注意: 1. 在組織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時,不僅傳授的知識應當符合科學性和思想性,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也應合乎這條原則。 2. 在組織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教育教學內容的特點自然地進行思想教育。既防止品德教育脫離教學內容,牽強附會地空洞說教,又防止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忽視品德教育的偏向。 3. 教師的思想水平及業務能力是實現教育教學活動中科學性和思想性相結合的原則的重要條件。教師的教學態度、思想作風、科學文化知識的素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會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 (二)直觀性原則及運用 直觀性原則是在向幼兒傳授知識技能時,應當通過實物或教具材料,讓幼兒獲得直接具體的感知。 直觀性原則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有特殊意義,因為幼兒生活經驗貧乏,思維具體形象,他們是通過直接感知認識周圍事物,形成表象並發展為概念的。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運用直觀性原則,能使教育教學活動進行得生動活潑,激起幼兒活動的興趣,加深幼兒的印象,有助於理解和形成具體概念,發展能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貫徹直觀性教學原則應注意: 1. 根據教育教學活動的任務、內容及幼兒實際恰當地選擇直觀手段 幼兒園直觀手段有實物直觀(指觀察實物、標本、實地參觀、小實驗等)、模具直觀(是 觀察圖片、圖書、模型、貼絨教具、沙盤、玩具)電化教具直觀(包括幻燈、錄像、錄音、唱片、電視、電影等)、語言直觀(教師語言的形象性描述)。 不同學科、不同教材、不同年齡班、不同要求選擇的直觀手段也有所不同,以利於培養幼兒注意力、分析、比較、分類、歸類及創造能力。比如常識教育活動常常運用實物、標本、模型。語言教育活動常常運用圖片、玩具等。要了解事物內部結構及發展變化的過程則可運用小實驗,放幻燈、錄像等方法。 小班幼兒選用直觀教具應注意色彩鮮艷、能發音、會動、重點突出的教具;大班幼兒則更多地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直觀。但不論採用哪種直觀手段,都要符合教育教學要求,能有效地形成幼兒清晰的表象。 2. 直觀手段要與訓練幼兒感官結合 教師運用直觀手段時,應讓幼兒有較多機會擺弄物體、看、聽、模、聞、嘗、做,供給的材料力求人手一份或小組一份,以訓練幼兒感官和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要讓幼兒由表及裡,從多種角度去感知和擺弄,以及加深幼兒對事物及現象的較全面、正確而深刻的印象,幫助幼兒認識和理解事物。 3. 運用直觀手段特別要注意與教師語言指導和動作示範相結合 教師要用簡明、生動、形象、帶有啟發性的語言和准確的動作示範引導幼兒觀察和操作,以強化直觀教具的作用,獲得正確的結論、表象、概念。同時要教會幼兒用語言表達觀察到的現象,有意識地形成幼兒的概念,發展幼兒抽象思維。 4. 恰當地運用直觀教具,講求實效,克服形式主義 直觀教具要有典型性、代表性、實用性、給幼兒留下深刻印象。直觀教具要緊扣教學要求,教具不宜過多,出示時機要適當,以免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妨礙智力的發展。 5. 使生動形象的直觀、抽象的思維活動和實際操作相結合。 通過直觀活動使幼兒對教學內容有一個清晰的印象。幼兒本身還要通過思維活動比較、分析、綜合、概括,形成比較完整的正確的概念或觀念。然後經過實踐操作,加深理解,鞏固概念,豐富知識,發展智力。 (三)發展性原則及運用 發展性原則指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必須促進幼兒知識水平和體力、智力、情感、道德、個性等方面的發展,使幼兒從現在的發展區域向最近發展區域發展。現在發展區域是指幼兒現有的發展水平。最近發展區域是指幼兒經過努力所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也就是說,教學不僅要適應幼兒當前的知識水平和能力,而且還要有一定的難度,要向幼兒提出經過努力才能達到的要求,從而促進幼兒知識水平和能力不斷向前發展。 發展性原則反映了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教與學、教學與發展統一的規律,體現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需要。一般來說,在一定階段、一定條件下,人的認識是有限的,而認識能力發展的潛力是很大的。在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對幼兒提出的要求與幼兒原有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和斗爭,促進了幼兒向更高的水平發展。「跳一跳,把果子摘下來」,這一比喻形象地提出了教育教學活動促進幼兒發展的思想。只有走在發展前面的教學,才是良好的教學;也只有這樣的教學,才是有發展價值的教學,才能促進幼兒身心不斷向前發展。教學不應當跟在發展的後面,不應當在已達到的發展水平上進行,而應當在沒有完全成熟的,但是正在形成的心理功能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應當促進幼兒從現在發展區域向最近發展區域過渡。 貫徹發展性原則的要求: 1. 深入調查幼兒的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對於幼兒的學習能力作出科學的估計。 2. 教育教學內容深淺難易要適當,充分考慮幼兒的可接受性。一般應有一定的難度,略高於現有的發展水平,又不超過發展的可能性,要求幼兒經過一定的努力才能掌握。 3. 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感知到理解、由已知到未知、從模仿到創造,按照知識的順序和幼兒心理發展的順序,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學內容,要求幼兒不斷努力,從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
Ⅷ 教育孩子應當揚長避短,家長該如何辯證地去評價孩子身上的優缺點呢
孩子身上有優點,父母一定要表揚他,要通過舉例證明。孩子身上有缺點,父母要溫柔提醒他,然後幫助他改正。
Ⅸ 我們如何用辯證的眼光看待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爺爺奶奶對孩子無底線的溺愛,總是把誇孩子,還有把順著孩子當成培養孩子。
舉個例子,小可小區里有很多奶奶帶孩子的,而孩子與孩子在一起玩,多少都會有一些小矛盾,你碰我一下,我打你一下,其實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可是有些奶奶就不是這認為的,當自己的孩子打過別人的孩子時,她會笑眯眯的,嘴上可能會道歉,但是等到被打的孩子的親人帶著孩子走了以後,奶奶就會一個勁的親自己的孩子,誇他太棒了,太厲害了,能打過別的小朋友,不會被欺負,以後如果別人打他,就一定狠狠打回去之類的話。
而這樣被培養長大的孩子,他會越來越難以管束,他覺得打人是對的,他覺得搶人家東西也是對的,他覺得只有他是對的,只要他想得到的東西,別人就必須給他,讓著他,不給就會動手搶或者打別人。
小可想你身邊應該也會有這樣的孩子,很多家長總是問,自己的孩子總是主動攻擊別人,或者很自大,這就是因為他們從小被過份認可,沒有被正確教育對錯認知而養成的。
還有一些爺爺奶奶,總是誇自己的孩子,其實誇孩子認可孩子是對的,但是有時候他們的處理方式,會讓孩子根本就認識不到自己的不足,認識不到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只是知道自己非常厲害,自己很棒,可是實際上,別人的孩子也跟她一樣。
有時候隔代教育真的存在很多問題,所以小可才會選擇自己教育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