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後澆帶、施工縫留置形式、位置和處理措施
對後澆帶、施工縫的要求:
(1)、按照設計及規范要求,伸縮後澆帶在二側砼齡期達到60天後,經設計部門認可後進行澆築。
(2)、沉降後澆帶在主體結構完成、沉降穩定後,提供沉降觀測數據,後澆帶後澆時間一般為兩個月,沉降後澆帶在主體封頂並滿足沉降穩定標准(兩側沉降差小於1~2mm/月),經設計院認可後進行澆築。
(3)所有後澆帶應採用微膨脹砼澆築,後澆帶砼強度等級比二側砼高一級(+C5)。
(4)後澆帶留置部位鋼筋應連續不斷,為防止鋼筋因銹蝕而削弱,後澆帶的板中均布置雙倍鋼筋。
(5)後澆帶企口採用粗糙的木模,本工程採用市場的商品"快易收口鋼網"支擋,使界面保持粗糙。
(6)地下室後澆帶必須採取覆蓋保護措施,凡因留置後澆帶而形成較大懸臂的部位應加支撐,待後澆帶砼澆築後強度達到100%時才能拆除。
(7)後澆帶填築前必須全面進行清理干凈。如地下室積水,應抽排干凈並清除干凈該處余泥渣物,用水沖洗干凈後,方能澆築砼。
(8)施工縫應根據圖紙有關規定留置,留置在次梁跨中1/3處,主梁一不留施工縫。
4.2 後澆帶的留設
(1)、後澆帶的留置和模板支設方式
1)地下室底板後澆帶的留設:
本工程地下室底板後澆帶按結構平面位置尺寸留設,構造如圖:
2)留設方法如下:地下室底板底筋綁紮好後,按設計圖的位置出200mm拉通長線,架沿止水鋼板中心線(即後澆帶邊線)與底筋焊接加固,支架完成後,下部用800目鋼絲網帖成雙層沿支架敷設並扎牢,止水鋼板沿支架中心布置,與鋼筋支架焊成整體,施工中注意控制鋼板中心必須在一條線上且必須水平。板麵筋綁扎完成後,緊貼止水鋼板上部用800目鋼絲網扎緊。
3)後澆帶部位的模板支承體系應以其兩側軸線為界,自成一獨立體系,同時又要確保與整體支承系統共同受力,即當相鄰結構施工時,後澆帶部位的支承架參與整體支承系統共同受力,但當相鄰結構模板及支承架拆除後,後澆帶部位的支承架及模板獨立工作的性能不變,後澆帶兩側混凝土結構與模板間應不產生間隙,後澆帶混凝土澆築後接縫平順。
4)後澆帶部位的模板支承體系必須在後澆帶部位的砼達到設計要求的100%後,方可拆除,板部位的後澆帶模板支撐時,兩側考慮採用1.8cm~2.0 cm厚開槽木模板,其安裝方法按常規操作。
(2)頂板後澆帶的留置:
1)頂板板後澆帶的底模與支撐系統與兩側現澆板模板分離。後澆帶混凝土澆築前,後澆帶位置的頂板模板與支撐系統不得拆除。模板支設方式與構造作法見下圖示意:
本項目地下室底板高為4.1m,後澆帶支模體系步距為1.2m,縱橫距為1000mm。模板下部使用50x100木凜墊住,間距為200。
2)構造作法:
3)混凝土澆築28天後,下方模板與支撐方可拆除。
4.2 施工縫的留設
(1)塔吊穿結構的留置方式:
1)由於C組團塔吊基礎位於車庫底板位置,需對頂板部位進行留設洞口,為滿足施工場地布局以及塔吊節部位拆除需要,留設洞口范圍及做法如下:
塔吊底座部位標准節尺寸為2000x2000,為滿足拆除需要,故頂板洞口尺寸為3000x2400,詳見下圖。
2)塔吊四周框架梁需進行鋼筋綁扎並砼澆築,梁側及甩項板中間設置止水鋼板,且進行預留樓板插筋並上翻500,插筋須進行防銹處理。
(2)塔吊穿結構的留置方式:
1)為滿足10#棟、11#棟施工電梯安裝及使用條件,現對南側商鋪二層、三層進行預留洞口處理,洞口具體尺寸及做法如下:
2)由於10#棟施工電梯平面尺寸為3500mmx5400mm,為保證施工電梯與樓板不發生碰撞,預留洞口大小設置為4000mmx6200mm,具體預留洞定位如下圖陰影部分所示。
10#棟施工電梯預留洞
為滿足11#棟施工電梯安裝及使用條件,現對南側商鋪二層、三層進行預留洞口處理,洞口具體尺寸及做法如下:
由於施工電梯平面尺寸為3500mmx5400mm,為保證施工電梯與樓板不發生碰撞,預留洞口大小設置為4000mmx6200mm,具體預留洞定位如下圖陰影部分所示。
11#棟施工電梯預留洞
3)施工電梯預留洞口四周須設置止水鋼板(3厚),後期封堵時,要求鑿毛徹底,保證新舊混凝土結合密實,避免施工縫部位出現滲水現場,同時甩出鋼筋長度需滿足16G101-1圖集要求。
(3)後甩主體結構的留置要求:
甩項部位懸挑結構底部支模架不得拆除,要求單獨成支撐架體,立桿縱橫距為900mm,步距1200mm,掃地桿距地不大於200mm。
B. 後澆帶的留設位置和後澆帶處的鋼筋預留怎麼處理
後澆帶的留設位置的處理:
按照設計或施工規范要求,在基礎底板、牆、梁相應位置留設的臨時施工縫。後澆帶的留置寬度一般700-1000mm,現常見的有800mm、1000mm、1200mm三種。
後澆帶處的鋼筋預留:
後澆帶內的鋼筋,有全斷開再搭接,有不斷開另設附加筋的規定。
(2)後澆帶如何處理方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 、後澆帶的設置應遵循「抗防兼備,以防為主」的設計原則。因為普通混凝土存在開裂問題,用膨脹混凝土填縫以抗衡殘余應力。
2 、結構設計中由於考慮沉降原因而設計的後澆帶,在施工中應嚴格按設計圖紙留設;由於施工原因而需要設置後澆帶時,應視工程具體情況而定,留設的位置應經設計單位認可。
3、後澆帶的間距應合理,矩形構築物後澆帶間距一般可設為30~40m,後澆帶的寬度應考慮便於施工操作,並按結構構造要求而定。
C. 後澆帶如何設置及其要注意的地方
後澆帶的設置:後澆帶分為伸縮後澆帶和沉降後澆帶。
1、伸縮後澆帶一般間距30~40m,貫通結構的基礎、頂板、底板和牆板,最小寬度800mm,在兩側混凝土澆灌兩個月以後澆灌(防水規范要求42天,高層建築在結構頂板澆築混凝土14天後進行),混凝土標高一般比兩側提高一級。牆板的鋼筋要求錯開搭接,梁主筋要求貫通。
2、沉降後澆帶除澆築時間和伸縮後澆帶不一樣以外,其餘兩者相同,沉降後澆帶的澆築時間宜根據實測沉降值並滿足設計要求後方可施工。
注意事項:
1、後澆帶的平面位置應結合基礎及其以上結構布置綜合考慮,宜設置在柱距三等分線附近,以避開上部樓板的最大受力部位。
2、後澆帶應設置在鋼筋最簡單的部位,避免與梁位置重疊,上部框架結構後澆帶可與基礎後澆帶平面位置錯開,但必須在同一跨內,可曲折而行,應注意地下室與上部結構設縫位置的一致性原則。
3、後澆帶的間距應合理,矩形構築物後澆帶間距一般可設為30~40m,後澆帶的寬度應考慮便於施工操作,並按結構構造要求而定,一般寬度以700 ~1000mm為宜。
(3)後澆帶如何處理方法擴展閱讀:
後澆帶的主要作用在於減少施工階段的結構長度,以減少施工階段的收縮應力和施工階段的差異沉降,但其並不能減少使用階段的溫度應力,不宜使用施工後澆帶解決結構超長的溫度應力問題。
後澆帶只能用來消除或減少混凝土的收縮應力,不能直接解決溫度應力的問題,對溫度應力應採取綜合措施加以解決。
後澆帶的澆築時間宜選擇氣溫較低時,可用澆築水泥或水泥中摻微量鋁粉的混凝土,其強度等級應比構件強度高一級,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間出現裂縫,造成薄弱部位。
D. 澆築混凝土時如遇到後澆帶該如何處理
可以採用用鋼板網或鋼絲網把後澆帶位置格出來。
E. 後澆帶澆築前應怎樣處理
一 設置後澆帶的一般規定
1. 後澆帶間距
後澆帶間距首先應考慮能有效的削減溫度收縮應力,其次考慮與施工縫結合。通過計算及實踐經驗調查,在正常施工條件下,後澆帶的間距約為20~30 m。當房屋長度大於40 m時,可在樓面中部設置後澆帶
2. 後澆帶保留時間
後澆帶保留時間當然越長越好,但必須保證項目總工期要求,一般不應少於40天,最宜60天
3. 後澆帶的寬度與構造
後澆帶的理論寬度,只須25px已足夠保證溫度收縮變形,但考慮施工方便,並避免應力集中,一般寬度應在1750px~2500px左右,實踐中較多採用2500px。後澆帶處鋼筋連續不斷,為便於清理鑿毛亦可斷開鋼筋。後澆帶可做成企口式。無論何種形式,後澆帶都必須清理干凈。
4. 後澆帶的填充材料
最宜採用澆築水泥及其他微膨脹水泥,亦可採用普通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但要求混凝土比原結構強度等級高C5~C10,長期潮濕養護不少於15天。
後澆帶的模板過去都用木模,支模拆模都比較麻煩。近年來,國內外成功地採用了不必拆除的,以鋼筋為骨架製成的鋼板網模板。
當地下地上均為現澆結構時,後澆帶應貫通地下及地上結構,遇梁斷梁,遇牆斷牆(鋼筋不斷),遇板斷板。施工中還應注意拆模後支撐。牆的後澆帶與底板相同,可作企口式。有防水要求的結構宜作企口式。後澆帶應盡力設在梁或牆中內力較小位置。
F. 後澆帶做法
你怎麼能弄到烹飪里了,在校學生嗎?後澆帶是指有一部分原本要澆築的砼,留在以後澆,該有的鋼筋還得有,多到現場看看就明白了
G. 後澆帶怎麼處理
後澆帶內的後澆混凝土,應使用無收縮混凝土灌實。無收縮混凝土可以採用膨脹水泥拌制,也可以採用摻加具有膨脹作用的外加劑的普通水泥拌制,混凝土強度至少與先澆混凝土相同或提高一級。
後澆帶內的後澆混凝土的澆灌時間,按不同類型的後澆帶選擇不同的澆灌時間。伸縮後澆帶——根據先澆灌混凝土的收縮完成時間而定。不同水泥品種,不同水灰比,不同的溫度條件養護的混凝土要區別其收縮完成的時間而定,一般為澆注施工後60d 進行後澆帶混凝土澆灌,在工期要求緊迫和有特別困難時,也不應少於30d。留置沉降後澆帶,一般宜在建築物沉降穩定後,再澆注後澆帶的混凝土。
後澆帶的接縫形式,必須嚴格按施工圖施工。施工縫施工時要用堵頭板或根據介面形式在堵頭板上裝凸條。在澆注混凝土前要進行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的清理、鑿毛、濕潤,對該處的混凝土一定要振搗密實,以使混凝土與已硬化混凝土緊密結合。尤其是地下室底板更要注意提高其結構自防水能力,避免滲水現象。
後澆帶的先澆混凝土完成後,應設法進行防護,採用頂部遮蓋,四周用臨時欄桿或圍護砌體圍護等方法。防止後澆帶內垃圾堆積難以清理及施工過程中鋼筋被污染、踩踏。
後澆帶後澆部分混凝土一定要用無收縮混凝土,有條件的最好摻入一些早強減水劑,施工前應做試配,拌制要認真,精心澆搗密實,事後還要注意養護。
後澆帶跨內的梁板在後澆混凝土尚未澆注前,兩側結構長期處於懸臂受力狀態。在施工期間本跨內的模板和支撐不能拆除,必須在後澆混凝土設計強度達到其強度值的75 %後,再按由上往下的順序進行拆除。在後澆帶混凝土澆注後,要確定時間間隔進行監測,將此數據與同時間內的沉降觀測記錄。
H. 混凝土工程的後澆帶應該怎樣處理啊特別是有地下室防水的,謝謝了!
我給你把後澆帶的施工工藝標准發去吧,郵箱
I. 後澆帶的做法
後澆帶是在建築施工中為防止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於自身收縮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產生的有害裂縫,按照設計或施工規范要求,在基礎底板、牆、梁相應位置留設的臨時施工縫。
後澆帶將結構暫時劃分為若幹部分,經過構件內部收縮,在若干時間後再澆搗該施工縫混凝土,將結構連成整體的地帶。
後澆帶的澆築時間宜選擇氣溫較低時,可用澆築水泥或水泥中摻微量鋁粉的混凝土,其強度等級應比構件強度高一級,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間出現裂縫,造成薄弱部位。設置後澆帶的部位還應該考慮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
(9)後澆帶如何處理方法擴展閱讀
後澆帶施工的注意事項:
1 、後澆帶的設置應遵循「抗防兼備,以防為主」的設計原則。因為普通混凝土存在開裂問題,設置後澆縫的目的就是將大部分的約束應力釋放,然後用膨脹混凝土填縫以抗衡殘余應力。
2 、結構設計中由於考慮沉降原因而設計的後澆帶,在施工中應嚴格按設計圖紙留設;由於施工原因而需要設置後澆帶時,應視工程具體情況而定,留設的位置應經設計單位認可。
3、後澆帶的間距應合理,矩形構築物後澆帶間距一般可設為30~40m,後澆帶的寬度應考慮便於施工操作,並按結構構造要求而定,一般寬度以700 ~1000mm為宜。
J. 對後澆帶該如何處理
正確定位後澆帶部位,寬度(按圖施工),注意後澆帶在同一橫斷面上要部位一致,所有板、梁要全部斷開,不可局部未斷,如果是高層的,也要注意每一層,同一位置設置後澆帶,這個必須要注意;後澆帶處板、梁一般多要鋼筋加密,要按圖施工,配合相關圖集一起正確綁扎;後澆帶處模板支設相當關鍵,如不密實有縫隙在澆築時會漏漿,造成板梁斷面處蜂窩,也給後期澆築後澆帶處清理工作造成困難,按我經驗,一般後澆帶處梁底板先斷開不要鋪上,這樣斷面處砼即使有漏出來也不會停留在梁底,給清理工作帶來困難,特別是高度較大的梁,砼結硬後去用撬棒清理相當吃力的,後澆帶處梁側板也斷開,用垂直於梁斷面的模向模板支設加固,容易加固,支設出來的模板也較密封,漏漿情況較輕;樓面砼澆築約1個月後達到設計強度後(規范上要2個月,一般工期有限,不可能)再澆築後澆帶砼。先支設後澆帶處梁底板及側板,對接縫處鬆散砼顆粒進行清除並澆水濕潤,採用較樓面砼高一級強度的微膨脹商品砼進行澆築。加強養護,至設計強度後拆除模板,施工結束。後澆帶是在建築施工中為防止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於溫度、收縮不均可能產生的有害裂縫,按照設計或施工規范要求,在基礎底板、牆、梁相應位置留設臨時施工縫,將結構暫時劃分為若幹部分,經過構件內部收縮,在若干時間後再澆搗該施工縫混凝土,將結構連成整體。後澆帶的澆築時間宜選擇氣溫較低時,可用澆築水泥或水泥中摻微量鋁粉的混凝土,其強度等級應比構件強度高一級,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間出現裂縫,造成薄弱部位。超長基礎底板施工中後澆帶的留置有利於解決超長結構溫度應力及高低層差異沉降應力導致底板裂縫,但影響結構安全及防水質量。後澆帶部位填充的混凝土強度等級須比原結構提高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