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運用辯證思維方法如何答政治題

運用辯證思維方法如何答政治題

發布時間:2022-07-25 22:35:29

① 政治考試的答題邏輯和技巧,如何答題才能得高分

初中政治的答題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現在初中政治是對於很多的學生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很多的學生想知道有什麼答題技巧可以使自己在考試當中取得更好的成績,一般來說教師在講題當中會說答題的技巧,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現在初中政治試卷的題目一般可以分為選擇、建議、辨別、分析四種類型,每一種都會有專門的要求以及步驟,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初中政治的答題技巧吧!

解題方式

以上就是初中政治的答題技巧,在寫這種卷子的時候需要仔細的審查題目,詳細的全面回答問題,一般可以取得比較滿意的分數.

② 政治大題說要求用唯物辯證法的原理解答,該怎麼

如果你是高考的話,辯證法包括第2到第4課的原理,要審題型,體現型,意義型,措施型,分析型,不同的題型具有不同的答題技巧。體現:原理+方法論+材料------就體現了這一點。 意義:原理+方法論+材料---------就有利於--------。 措施:原理+方法論+主語+就應該+材料。 分析:原理+方法論+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材料中有怎麼辦就不寫。

③ 大學生如何用辯證法和唯物史觀分析政治問題

學習辯證法和唯物史觀,首先要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原理看待馬克思主義。比如說,學唯物辯證法,凡事一分為二,有一利必有一弊。當有人告訴你共產主義盡善盡美時,你就會想,哦,馬克思主義不是告訴過我們,盡善盡美的東西就是徹底的不完美。

④ 怎麼回答政治客觀題,就是大題目尤其是哲學那一章的,後面題目說運用辯證的否定觀回答問題,這種題目有

注意抓住范圍:(辯證)唯物論=探索世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追求真理、(唯物)辯證法=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歷史唯物主義=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一、(辯證)唯物論(探索真理)(6個)關鍵詞:物質意識 規律 主觀能動性
1.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人、政府或國家)根據(針對)××(客觀情況)制定××(政策、方案)。
2.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指導人們能動地認識和改造世界。正確的思想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思想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制定的政策(方案)起到效果了(產生影響了)。
3.規律具有客觀性,要堅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相結合。——人(經過努力)成功完成××;人做什麼事情失敗了,或者受到懲罰。
4.意識對人體的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要重視精神的力量。——如弘揚某種精神等。
5.人能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主動創造性和自主選擇性。——目標藍圖、預測、計劃、行動步驟等。
6.人在規律面前並非無能為力,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形式和條件,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如興修水利等。

設問方式

答案組合

用物質和意識辯證辯證關系原理

1+2/4/5(看材料)

用尊重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3+6

從意識的能動作用的角度

2+4+5

用(辯證)唯物論/探索真理的知識

1+2+3(其餘看材料)

怎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發對主觀主義
2、從變化發展的實際出發,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
3、全面把握實際,做到既……又……
4、原理3

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識世界)(5個)關鍵詞:實踐 認識 真理
1.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具有主觀能動性/客觀物質性、社會歷史性。——強調實踐的計劃步驟/階段特點等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人經歷過××事情(實踐)才第一次懂得了什麼道理,獲取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人經過××事情(實踐),以前的認識進一步完善(發展)了。
(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准。——人經過××事情(實踐),已有的認識得到了證實。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為了解決××問題,國家出台××政策措施(政策措施出台後,有利於解決××問題)
3.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指導用,正確的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在××的指導下,做××事情。
4.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要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以前怎樣,現在怎樣;甲地怎樣,乙地怎樣等
5.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要求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以前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認識(而且是正確的),後來,隨著實踐的發展,又形成了新的正確理論。

設問角度

答案組合

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2+3

真理的特點/從真理的角度

1.真理具有實踐性,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追求真理
2.真理具有客觀性,堅持真理從實際出發
3.原理4
4.原理5

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追求真理的角度

2+5(其餘看材料)

用實踐的觀點

1+2+3

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角度

2(1)(2)(3)(4)

三、(唯物)辯證法(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13個)關鍵詞:聯系 發展 矛盾 創新
(一)聯系(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之一)
1.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我們要堅持聯系的觀點。——××影響了(導致了)××。比如:「美國金融危機殃及中國」「歐債危機影響世界」
2.聯系具有客觀性,我們要從事物本身固有的聯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雖然承認××與××之間的聯系,但這種聯系是本來不存在的。比如:「吉祥數」
3. 聯系的多樣性,我們要全面認識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不僅承認兩個事物之間的聯系,而且看到了多個事物對一個事物的影響(或一事物對多個事物產生了影響)。
4.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人力利用某種條件加深了聯系,如網路、交通等。
5.整體與部分
(1)整體與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我們要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材料有整體也有部分,如結構調整、各個環節等
(2)整體居於主導地位,整體統帥部分,要求我們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著眼整體,統籌全局。——(材料強調整體)
(3)整體與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關鍵部分對整體的發揮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要求我們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達到最大發揮。——(材料強調部分)
(4)當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要求我們注意事物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材料強調結構或優化組合)
6.必須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
(1)著眼於事物的整體
(2)注意遵循事物內部結構的有序性
(3)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使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
(4)用綜合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既要著眼整體,又要統籌全局,優化組合。

設問角度

答案組合

從聯系的角度

1——6(看材料)

從聯系普遍性角度

普遍性的三個表現:事物內部,事物之間,整個世界

從整體與部分的角度

5(1)(2)(3)(4)

怎麼掌握系統優化方法

6(1)(2)(3)(4)

(二)發展(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之二)
7.世界是永恆發展的,我們要堅持發展的觀點。——現在的客觀情況(認識)與過去相比進步了(深化了)。
8. 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發展過程不平坦、很艱難、有波折,當與過去相比,事物還是向前發展的。
9. 事物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要求我們重視量的積累。——事物一直在變化、在進步,但沒有發生根本性質的變化。
10.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與動力,事物發展是內因與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國家扶持與艱苦奮斗等

設問角度

答案組合

從發展的角度(用發展的觀點)

7——10(看材料)

從發展前進性與曲折性(趨勢)的角度

1.前進性
2.曲折性
3.總結:統一

從量變與質變的辯證(事物發展狀態)關系的角度

1.量變是前提
2.質變是結果
3.新量變新質變

(三)矛盾(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11. 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我們要堅持兩點論,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材料中出現反義詞;
12.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反義詞之間出現了轉化;
13.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要求我們要承認和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解決矛盾。——害怕問題,掩飾問題等
14.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一刀切,根據事物各自的特點採取不同的方法。
15.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互聯結,矛盾的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既具備同類事物的共同點,又具備自身特有的東西。比如:國慶遊行江蘇彩車「吉祥如意」、新疆彩車「天山祝福」既體現了中國元素(例如:紅色)又體現了各省特有的人文景觀(揚州五亭橋)。
16. 主次矛盾
(1)主要矛盾與次要要矛盾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2)主要矛盾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善於著重把握主要矛盾,抓住關鍵。——要做好一件比較復雜的事情,有好多任務要完成,其中一件做重要(這一件做不好,其他事情的解決也會受到影響)。比如: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牽牛要牽牛鼻子;當務之急、關鍵是等詞眼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求我們既要抓住主要矛盾,也不可忽視次要矛盾的解決,做到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材料強調細節或強調兩手都要抓等
17.主次方面
(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2)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這就要求我們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在認識或評價某事物的時候,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但是一個方面是主要的。比如:我國經濟的基本面是好的;利大於弊;總的來說等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相互依賴,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求我們分清主流和支流,不能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材料強調次要方面。

設問角度

答案組合

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矛盾的觀點/矛盾分析的方法)

11——17(看材料)

從對立統一角度,分析二者關系

1.原理11
2.分析如何對立
3.析如何統一
4.總結

運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角度

原理16(1)(2)(3)或者原理17(1)(2)(3)(看材料)

運用主次矛盾的角度

原理16(1)+(2)分析+(3)分析

運用矛盾主次方面的角度

原理17(1)+(2)分析+(3)分析

從矛盾特殊性角度(如何體現矛盾特殊性/如何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
2.同一事物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矛盾
3.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矛盾雙方)各有其他點(看材料)
4.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5.在矛盾普遍性指導下分析特殊性

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分析

1.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接的趨勢
2.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為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
3.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四)創新
18.辯證否定觀
(1)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是發展的環節。
(2)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克服舊事物中消極的因素,保留合理因素,增添新的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因素。
(3)要求我們要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揚棄、在什麼的基礎上推出,自主創新等
如辯證否定觀作為答案要點之一,該原理可簡化成:簡化成: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其實質是揚棄,要求我們要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
19.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辯證否定觀,要求我們具有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揚棄、在什麼的基礎上推出,自主創新等
20.創新的作用:(說明為何創新以及體現了創新的什麼作用)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的變革,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設問角度

答案組合

從創新的角度

18+19+20+
世界是永恆發展的,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如何體現辯證否定觀

18(1)+(2)+(3)

四、歷史唯物論(唯物史觀/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8個)關鍵詞:社會存在(意識)人民群眾 社會基本矛盾改革 價值觀
1.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社會生活中出現了客觀的事件,才有了與之相應的社會思想;社會生活中的客觀事件發生了變化,社會思想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比如:很多新的網路用語的出現,「樓脆脆」「欺實馬」等流行語。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雙重性)——在某種社會思想的指導下,社會發生了客觀的變化。
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要求通過改革使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的發展,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發展。(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與發展。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大動力)——改革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促進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的狀況時,就會阻礙以至破壞生產力的發展。——改革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又適合生產力狀況時,要保持上層建築的相對穩定性。當上層建築不適合經濟基礎的變革要求,就會阻礙生產力發展。——改革
4.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要求我們必須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5.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導向作用,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導向作用。要求我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強調價值觀帶來的結果,如科學發展觀,生態價值觀,核心價值體系,思想道德,人生觀
6.要形成正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准。(1)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作出的;(2)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說明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特徵;(3)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對其價值的評價也會不同。
7.價值的創造與實現:①人的價值在創造價值,在於對社會責任的與貢獻。要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積極投身於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②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的價值。③必須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實現人生的價值,
8.個人與社會的統一的原理:社會發展是個人發展的基礎,社會發展也離不開個人的發展。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的手段。

設問角度

答案組合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1——8(看材料)

從價值觀的角度(體現的道理或啟示)

5——7

從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角度

6

怎樣實現人生價值(或對人生價值有何啟示)

7

哲學主觀題注意事項:
一、審題
1.審范圍:——答題范圍
(1)唯物論(探索世界):物質意識規律主觀能動性
(2)認識論(追求真理):實踐認識真理
(3)唯物辯證法(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聯系發展矛盾創新
(4)歷史唯物主義(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社會存在(意識)人民群眾 基本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與改革有關 價值觀(人的價值;價值觀導向;價值判斷與選擇;價值創造與實現)
(5)從辯證唯物主義角度: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
2.審設問方式:設問是答清思路關鍵所在。——可以一般分為以下幾種設問方式。
(1)哲學依據=哲學道理=哲學觀點=哲學原理。答案結構:原理+方法+材料分析
(2)哲學啟示=措施=建議=如何做=怎樣做。答案結構:(動詞)方法論+材料分析
(3)為什麼=原因=理由=必要性=意義。答案結構:原理+方法+材料分析(原因意義) 有幾個寫幾個,做到條理清楚
二、體現了什麼哲學道理:要在材料中找原理(學會抓關鍵句,抓關鍵句中的關鍵詞)萬一不行,利用板塊記憶的方式進行羅列,最接近的用上。
三、學會抓關鍵詞
這是判斷哲學原理的關鍵所在。
四、要學會找關聯性原理
(1)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規律的客觀性與普遍生——聯系的客觀性與普遍性;
(3)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價值觀的導向;
(4)發展具有普遍性——辯證否定觀;
(5)一分為二——主流與支流(矛盾的主次方面);
(6)整體與部分——系統優化方法。

摘自李海的網路博客

⑤ 如何回答政治的大題

一.辨析題要分而析之,用辯證的思想看待問題,切忌以偏概全.
具體步驟:①表態(該觀點錯誤,該觀點正確,該觀點是片面的)
②肯定正確的,結合材料和教材知識說明該觀點正確的理由.
③否定錯誤的,結合材料和教材知識說明該觀點錯誤的理由.
④補充不足的,結合材料和教材知識補充說明該觀點不足的地方.
⑤總結:綜上,該觀點認為.是正確的,而認為.是錯誤的.
(註:一定要注意教材的主幹知識,另外不能忽視小字部分,小字部分最愛出這類題)
二.分析說明題一般提問的方式是「結合.知識,說明.體現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化生活的道理.這種題的審題是關鍵.
(1)首先要申請題干:①明確知識范圍:即運用.知識(政治/經濟/哲學/文化生活)
②明確問題的主體和對象:即該問題是針對政府,黨,公民,企業,消費
者還是其他.
(2)其次要抓住材料:①仔細研讀材料.建議一邊讀材料一邊作答,讀一句材料聯系一個教材知識點,然後再分段分點作答.注意,一個分號往往包含一個知識點.一定要對教材主幹知識比較熟悉,這樣方便看到一句材料能夠迅速地聯繫到教材知識.
(3)注意答題格式:①必須分點作答
②一行只寫一個要點
③答題必須段落化,序號化.一個要點前面必須標上序號.
④一般是先寫出教材的主幹知識,再聯系材料,即「教材知識+材料分析」
註:簡答題的答題技巧大同小異.但要注意提問方式,是問原因,問影響,體現的什麼道理,還是提建議.
三.綜合探究題,往往開放性比較大,可以根據生活經驗答題,但一定不能脫離教材泛泛而談,題目在教材外,而答案在教材內.比如設計方案,提建議等類型的題目,既要結合材料和生活經驗,但更重要的是立足教材主幹知識、
四.一定要構建知識網路,總結答題模板.下面以我總結的答題框架為例:
(1):辯證唯物主義包括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
唯物論:①物質決定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
②意識反作用於物質,正確的意識促進物質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物質的發展,要樹立正確的意識.
③事物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反對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④規律具有客觀性,辦事情要遵循客觀規律.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人能夠能動地認識和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要堅持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統一.
辯證法:聯系觀:①事物是普遍聯系的,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②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原理,整體統帥局部,關鍵部分對整體起決定作用.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尋找最佳方案,尋求最優目標.同事重視部分的作用,恰當處理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③系統要素的原理
發展觀:①事物是普遍發展的,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②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③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④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
矛盾分析法:①矛盾即對立統一,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們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④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⑤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連接的原理.
認識論:實踐決定認識: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檢驗標准,目的和歸宿
②認識反作用於實踐,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發展
真理觀
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
(2).歷史唯物主義: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
②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③改革
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⑤堅持正確的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符合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樹立群眾觀點群眾路線.
五.關於記憶方法:抓主幹,重聯系,記關鍵詞(縮句).
註:至於么時候用課本上的理論知識,什麼時候自己答,我可以非常明確的告訴你,能用教材知識就盡量用教材知識,不要主觀臆斷地用自己的話回答,答大題最好用學科術語,一般教材主幹知識到位了就能夠拿到高分.除非你實在想不出教材知識點了,這時候才用自己的話答.還有就是提建議的時候可以用自己的話答,但是所提的建議同樣來自教材知識,只是用自己的表述方式表達出來而已.

⑥ 高中政治哲學題中「從辯證唯物論的角度回答」和「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回答」分別需要寫哪些要點才能不丟分

你用的是新課標還是老教材,我教的是老人教版教材的,你看下能用不!
辯證唯物論是強調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唯物辯證法強調用聯系的、發展的、矛盾的觀點看問題。
詳細原理如下:
唯物論:
原理
1、世界的物質性
原理:①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識
為轉移 ②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也是客觀的,不以人
的意識為轉移的。③總之,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方法論:人們改造自然、變革社會的活動要以承認自然、
社會的客觀性為前提。
其中:自然界的客觀性:
①原理: 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識
為轉移的,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 。
②方法論: 要求我們在利用,改造自然時,要尊重,順應,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2、原理:物質決定意識
【原理內容】世界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在人腦中的反映
【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切從世界出發,實事求是
3、原理: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反作用
【原理內容】①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 ②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正確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發展;錯誤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發展
【方法論】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
【反對】反對否定意識能動作用的形而上學和片面誇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心主義觀點
4、原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①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即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這種特殊物質的機能,是客觀物質對象在人腦中的反映。 ②意識具有能動性。A、意識能夠正確認識客觀事物。B、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意識一經產生就反作用於物質,加速或延緩客觀事物的發展進程。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推動人的實踐活動順利開展,從而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地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從而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方法論】 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客觀事實決定我們的工作方針、計劃方案等主觀的東西,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視和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用正確的思想和科學理論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5、原理:規律的客觀性
【原理內容】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存在和作用、不能被創造和消滅、不可抗拒性,但人在規律面前不是無能為力,人們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能認識和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
【方法論】要求我們尊重自然、順應客觀規律,從規律出發,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既要實事求是,又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
6、原理:客觀因素(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辨證關系
第一, 發揮主觀能動性受客觀因素(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的制約(原理)
人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尊重客觀規律,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從客觀條件出發(方法論)。
第二, 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和從客觀條件出發,也離不開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原理) 把尊重客觀規律,從客觀條件出發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辯證法:
1.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事物的聯系又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不能否認和割斷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也不能主觀臆造聯系。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改變條件創造條件),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2、聯系的多樣性、具體性、條件性原理
【原理內容】
事物聯系的內容、形式、性質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聯系具有具體性、條件性。
【方法論】:
要求我們必須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真實聯系,必須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各 種不同的聯系,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2.因果聯系原理
【原理內容】:唯物辨證法認為,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就是因果聯系,任何事物都處於因果聯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條件性。
【方法論】:這就要求我們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要求我們善於總結、善於反思找原因,提高人們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3.整體和部分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1)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2)整體居於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當各部分以合理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就會大於部分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3)整體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部分也制約著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
【方法論】:(1)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2)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4.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原理(發展觀原理)
【原理內容】: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1>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 。<2>要明確事物處於怎樣的階段和地位。 <3>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5.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原理和方法論
【原理內容】:<1>事物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2>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3>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4>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6、量變和質變相互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狀態<2>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3>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方法論】: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1>堅持適度原則,控制量變的限度<2>在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3>要重視量的積累,為質變創造條件。
7.事物發展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和方法論
【原理內容】: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則是迂迴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
【方法論】:既要堅定信心,又要准備走曲折的路。要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遇到的困難。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8、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即對立統一。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方法論】: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善於全面分析矛盾,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反對片面性、一點論

下次在傳 困困了

閱讀全文

與運用辯證思維方法如何答政治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疤怎麼去除最有效方法 瀏覽:660
cfoutofmemory解決方法 瀏覽:705
惠普m436列印機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522
c型鋼的安裝方法 瀏覽:491
中醫治濕疹有哪些方法治療 瀏覽:356
小烏龜怎麼養在家的方法 瀏覽:309
聯想的設備中心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99
雙電機順序控制接線方法圖片 瀏覽:309
扣費失敗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383
腰疼什麼方法治療快 瀏覽:660
化學葯物分析評價方法 瀏覽:544
資源稅計算方法 瀏覽:525
海蜇頭的製作方法步驟 瀏覽:861
如何做腰背肌鍛煉方法 瀏覽:544
用什麼方法教大班二十內加減法 瀏覽:974
土壤doc的計算方法 瀏覽:454
毛巾折的方法視頻 瀏覽:149
快速治療寶寶便秘的最佳方法 瀏覽:14
如何判斷議論文論證方法 瀏覽:976
撲克牌魔術方法大全視頻教程 瀏覽: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