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自學中醫有什麼快速學習的竅門
自學中醫,還真沒有什麼快速學習的竅門。
中醫主要流派有幾大流派,根據你的個人情況,可以選擇一個流派,下功夫主攻。
傷寒派因張仲景的《傷寒論》著作而聞名於世。傷寒派是問世最早的中醫流派。傷寒派以六經辨證為特點,其有具體的葯證辨證和方證辨證以及體質辨證例子。張仲景的傷寒論對於中醫的發展興旺有著極其重要的貢獻。許多歷史上的名醫都承認他們得益於對傷寒論的研究。可以說不懂傷寒論,難以成名醫。
二、脾胃派
健胃派也叫補土派。由李東恆創立《脾胃論》學說,認為脾胃是水谷氣血之海,後天之本,虛則百病叢生。主張疾病由補脾胃著手,辯證論治。
三、滋陰派
滋陰派治療以滋陰為主。滋陰派腔調保護陰氣的必要性,以「滋陰降火」為治病原則。創始人朱丹溪的醫學成就,主要是「相火論」、「陽有餘陰不足論」,並在此基礎上,確立「滋陰降火」的治則,倡導滋陰學說及《局方發揮》一書,對疑難雜症有氣、血、痰、郁等辨證方法。其他,如惡寒非寒、惡熱非熱之論,養老、慈幼、茹淡、節飲食、節情慾等論,大都從養陰出發,均對後世有影響。
四、寒涼派
本派為金元四大醫學家之一劉完素(劉河間) 首創。以研究五運六氣為主。他發揮《內經》理論,提倡火熱論,並重視針灸治法,臨床施治重視井穴、原穴,以火熱論思想指導針灸臨床,形成了以清熱瀉火為基點的針灸學術思想,對金元以後的醫家影響很大。他還提倡傷寒火熱病機理論,主寒涼攻邪,善用防風通聖散、雙解散等方治療。
五、溫補派
指由張景岳、薛己主導的溫補陰陽的「溫補學說」。該學說提出「陰常不足,陽本無余」的著名論點。認為人的生氣以陽為主,難得而易失的為陽,既失而難復的也是為陽。他主張補益真陰元陽,攻邪必先扶正,反對輕率地使用寒涼葯和攻伐方葯,而以溫補為宗。
六、溫病學派
該學派以葉天士為代表。用葯多以寒涼輕靈為特點。崇尚陰柔,恣用寒涼,治病喜補而怕攻下,喜輕避重,講究平和。該派對現代中醫的影響極深。
七、火神派
該派脫胎於傷寒派,但主張補陽為先。所以該流派也叫作溫陽派和扶陽派。代表人物是鄭欽安。後人有吳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盧崇漢等。現在山西的李可老先生也屬於這一派。該派辨證特重陰和陽。用葯特點是用大量的附子,乾薑,肉桂,麻黃等等。
八、學院派
所謂學院派是指那些按照中醫教材所學的中醫知識行醫的醫生。這個派沒有領頭人,對中醫理論發展上的貢獻,沒有扎扎實實讓人能服氣的臨床療效,沒有死心踏地的弟子輩不斷傳承其精神衣缽。
小編需要給你提醒的是:
隨著科學認知的提高和普及,隨著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中醫理論幾千年不變,在陰陽五行理論《黃帝內經》和》《傷寒論》基礎上派生出來的各個流派,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尤其在與科學認知的矛盾與沖突上,有很多重大不同。這個在學習中需要格外注意。
獨立思考、邏輯思維在學習中醫中格外重要,但也格外致命。你選擇自學中醫這條路,必然是一條很艱難的荊棘之路,會走的非常辛苦。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你感興趣,才能把這條路走得更遠更長!
② 學習中醫的方法
一、堅持終身學習——完善知識結構,不斷更新知識 年輕中醫在校讀了很多書,畢業之後走上工作崗位,要把學校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仍然需要讀書,仍然需要繼續學習。
1.學好基礎理論:縱觀歷代名醫的形成,都是在學好中醫基礎理論之後,通過拜師學習而成名的。因此,畢業之後,要重溫教科書,包括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臨床各科知識和現代化科學及西醫學有關知識。
2.學好經典著作:古代的經典著作是醫學發展的源頭和基石,是中醫學知識寶庫的核心內容。因此,學中醫,精讀經典尤為重要。《內經》、《傷寒雜病論》、《溫病學》、《神農本草經》等經典著作,是古代醫家的智慧結晶,也是從醫者必讀的典籍。由於這些著作文簡理奧,只有反復閱讀,才可能理解透徹,掌握其要義,才可能從「心悟」到臨床有所得。同時,對後世歷代名著也要進行泛覽,在其泛讀的基礎上,可擇其優而從之。
3.學好哲學:哲學是各門學科的思辨基礎。中醫葯學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哲學內涵。如中醫基礎中的「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理論,中醫認識疾病的「司外揣內」、「比類取象」、「由臆達語(心悟)」法,中醫診斷疾病的「四診合參」法,中醫治療疾病的「辨證論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哲學內涵。這種思維方式作為說理工具,已經融化在中醫學理論中。正因為如此,才有 「沒有中國古代哲學就沒有中醫葯學」的說法。所以,一代名醫朱良春講,「繼承中醫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是造就一代名醫的鑰匙」。
4.學習中醫醫案:歷代名中醫的醫案,是老前輩畢生從醫經驗的積累和總結,如《名醫醫案》、《臨證指南醫案》等,思路獨特,療效卓越,各有特色。學習這些經驗對年輕中醫的成長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臨床上,只有精讀名醫醫案,才可能揣摩到歷代名家的臨床技巧。
5.向病人學習:病人是醫師實踐的對象。病人對疾病的感受、對症狀的演變、對治療效果的感覺、對毒副作用的體會等,都是極為重要的第一手資料。所以,每一位中醫師都要關心病人。在尊重病人的實踐活動中得出新體會,解決新問題。帶著臨床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再去讀書,才能得到更大的收獲,成長更快。
6.學習邊緣學科知識:包括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兩個方面。如中醫史學、中醫心理學、社會醫學、行為醫學、心身醫學、環境醫學、中西醫比較學、醫學方法學、醫學哲學、醫學文化學、醫學生態學、計算機、醫學統計學等。泛覽以上知識,可以拓寬醫者的視野,激活醫者的思路。可以在不同學科之間互吸所長,互補所短。可以將不同學科的理論與技能或滲透、或交叉、或融合,這些方法是年輕中醫創新思路的源泉。
7.更新知識:年輕中醫除了不斷積累知識外,還應不斷地更新知識。更新知識的方法有三種:一是看最新出版的專著,因為圖書是系統、全面、成熟的知識;二是讀原始論文期刊、核心期刊,因為科技期刊是新知識的來源;三是要參加學術會議,因為參加學術會議和閱讀會議資料是走向學科前沿的重要途徑。
8.學習如何利用醫學參考資料:醫學參考資源有詞典、術語、網路全書、年鑒、國內外醫學文獻、會議文獻等。可以通過計算機檢索,從浩瀚的文獻中獲取有用的東西,了解需要的專業知識,解決工作中的各種難題。
9.學習醫學文獻的寫作和作學術報告的技巧:學習醫學文獻的寫作利於寫出優秀的科技論文,學習作學術報告的技巧利於進行學術講座和科普宣傳,利於帶徒和講課。因為,吸收知識是為了創造知識,學術交流是吸收知識和創造知識的紐帶。一個年輕醫生只有掌握了學術交流的方法,才能進入醫學知識的大循環。總之,作為一名中醫,在當今知識社會里必須持之以恆地終身學習。只有把學習和積累知識的過程擴展到一生,才可能有所成就,在學習中創造,在擴展中加深。
二、堅持終身實踐——練就扎實的基本技能,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 醫學生大學畢業之後進入社會,成長為一名獨立工作的醫生,要有一個實踐的過程。這一成長過程就是提高實踐工作能力的過程,成為有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1.拜名師:中醫學自古以來,多是以師帶徒的方式傳授。因為,中醫學的許多實踐技能不是全然規范化可以照本宣讀的「技術」,而是高度個體化、靈活性很強的「技藝」。因為,中醫學的思維方法是直覺體悟、取象比類,如果沒有大量的實踐經驗,這種思維方式就無法進行。所以,師承是年輕中醫師成長過程最重要的一環。首先要找名師。我們要謙虛請教,勤奮學習,堅持臨證抄方,有疑必問,有聞必錄,認真分析體悟老師的辨證思路和用葯特色,往往能舉一反三,得到真傳。湖南省岳陽市中醫院的尚品潔醫師說得好,年輕中醫要放下科班出身的架子,虛心向本地區、本單位威望高的老中醫學習臨床經驗,哪怕是一技之長也好,積少成多,終成大器。拜名師不一定只拜一位名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拜名師是我們成才的一種理想選擇。因為多拜名師,可多有收獲,可多得真傳。清代名醫葉天士先後拜師達十七人之多,現代名醫陳可冀院士,先後拜冉雪峰、趙錫武、岳美中等名家為師。當然,拜師要與自己所學專業方向一致。縱觀歷史,不論是古代名醫,還是現代名醫,只有多拜名師,方可能匯各家之長,才可能成為中醫大家。
2.接受正規的住院醫師培養:醫學生畢業之後,最好能在一個正規的教學醫院接受幾年有計劃的住院醫師培養,在有經驗的醫師指導下從事醫療實踐。一般而言,正規的教學醫院,有豐富的圖書資料,有較為先進的設備,更主要的是有一套比較完善的以中醫葯為主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和經驗。在這樣的環境里鍛煉幾年,實踐幾年,肯定能在實踐中強化中醫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就能基本掌握臨床診療程序和技術操作方法,就能學習一套處理常見病、多發病的經驗,就能在觀察、思考、推理、判斷方面養成嚴謹求實的作風,就能使自己逐漸成熟,盡快步入成才的道路。同時,也可以避免一些純中醫只可坐門診,不能管住院病人的弊端。
3.接受專科專病培訓,進行專科專病研究:名醫的最重要的指標是臨床療效,但臨床療效必須體現在治療某一種或某一類疾病的獨特經驗上。所以,選擇好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接受專科專病培訓,終身堅持專項或專病的研究和實踐,是成為中醫大家的必經之路。接受專科專病培訓,可以到國家中醫研究院或省級中醫醫院的國家重點專科進行培訓或進修,選擇的醫院在本專業領域內一定要有權威,治療上一定要有優勢與特色。總之,一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能來自實踐,必須把實踐放在第一位,離開了實踐,就不能真正懂得前人實踐中所總結出來的經驗,更不能掌握知識為自己所用。
.
③ 自學中醫興趣如何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自學中醫的入門先要培養興趣。
培養學習中醫的興趣有兩個途徑:
第一,聽中醫的傳說故事,在故事中感受中醫的神奇;
第二,掌握一些常用中醫保健技法,切身體會中醫的治病效果。
④ 中醫養生方法有哪幾種
人們常常把養生分為生理、心理、哲理養生三個層次。對於一般人,注重身體的健康,接觸最多的就是生理養生。那麼,其他的兩種養生方式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益處呢?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下三大中醫養生法。
三、心理養生
一是調攝情志,二要修養德行。因為人的情志活動和道德修養,對人的身心健康關系極大。
所謂“情志”,就是中醫所說的“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精神因素,是人受外在環境各種刺激所引起的反映。既是生理反映,也是心理反映。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疾病,但過於激烈或持久,或自身過於敏感,都會導致疾病。如喜傷心、思傷脾,怒傷肝,悲憂傷肺,驚恐傷腎,所以要重視調攝情志。
⑤ 想讓小孩學中醫,該怎樣著手
對中醫而言,有時候間接經驗比直接經驗還重要,比如,在年輕時,因為參加臨床的時間短,見識少,必然有很多病從未見過,完全靠自己從頭摸索,會耽誤病情,走許多彎路。如果讀的書多,發現古今名醫有類似的治療經驗,拿來運用,則可以用之彌補自己直接經驗的不足。即使到老了,臨床經驗豐富了,也不可能所有的病都見識過,旁人的經驗永遠是值得珍惜的。這就需要讀書,不斷地讀書,不斷地吸取他人的經驗。我認為,一輩子埋頭臨床,只重視自己的經驗,或家傳的經驗,而不肯花時間多讀書,多吸取他人經驗的人,只能是一個平庸的醫生,是決不可能成為一個有成就的臨床家的。
當然,讀書是有訣竅的,要有計劃地讀,有選擇地讀,分階段讀。
第一,要熟讀幾本書。《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成為新的「四大經典」。這幾本書是一個中醫臨床醫生的安身立命之本,在讀書階段,就要背誦,至少《傷寒論》、《溫病條辨》要背熟,其他要熟讀。可以一輩子受用無窮。為什麼一定要熟讀、背誦呢?因為這幾本書解決了中醫臨床方法論的問題,體現的是活的辨證論治思想,表達的是一個體系,不是一方一法,何況《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提供了四百餘首久經臨床考驗的、內在聯系緊密的、療效卓著的系列方。只有爛熟於胸,在一輩子的臨床中實踐、體會、印證,才能使自己的臨床水平得到升華。
我學中醫是從讀《傷寒論》入手的,感到最大的收獲是其中的思維技巧,臨床方法論,這是中醫臨床的靈魂。條文要記得熟,臨床才用得活。才能掌握到中醫臨床的精髓。舉一個最近的例子:我治療一個中年糖尿病人,用了各種西葯,血糖始終降不下來。患者表現的症狀主要是胃腸不適,胃脘飽脹,咕嚕作響,大便時干時稀,舌苔薄黃。我用半夏瀉心湯、調中益氣湯、烏梅丸等,先後幾個月,不見大效,血糖仍然踞高不下,但始終不敢貿然去芩連,因為考慮到黃連有降血糖的作用。幾乎黔驢技窮了,卻偶然一次切脈時,發現雖然時值夏天,但患者整條手肘都是冷的,這不正是《傷寒論》中的「四逆」證嗎?腹中咕嚕作響,即腸鳴音亢進,不正是《金匱要略》中的「水飲」證:「水走腸間,瀝瀝有聲」嗎?舌苔薄黃只是有熱的假象。改用大劑量四逆湯合己椒藶黃丸,取效了,血糖也開始降了。我出了一身冷汗,覺得慚愧,對不起病人,還是《傷寒論》條文不熟,自己辨證論治的功夫沒有到家,受到了干擾。
⑥ 學中醫有什麼好的方法
「先從《中醫基礎理論》開始,首先要弄明白中醫最基本的理論,比如陰陽、五行、精氣血還有中醫的整體觀念中醫對五臟的認識等等。弄懂了這些,就可以適當看一看《黃帝內經》了,因為中醫的理論基礎就源於《內經》,當然,在這期間應該先學一下醫古文,方便之後的閱讀,要學好中醫,熟讀典籍是非常必要的。然後是《...」
⑦ 如何學好中醫學
平時我們一旦說到大學里哪個專業最難學,必定有醫學的一席之地,可見,這個令眾多學習聞風喪膽的專業是有多折磨人。
那到底怎麼去學好醫學呢?
一、形象思維
首先醫學是一個很大的范疇,我們把它分為兩大類的話,就是基礎課與臨床課這兩個了。形態學課程包括解剖學(系統、局部、斷層)、組織學與胚胎學、病理學、影像學。
每一塊骨頭、每一幅切片,要學會識圖、識物。在學習這一類的課程中,學生一定要注意就是想學習地理一樣,要把知識放到圖中去記憶。同時要積極使用回憶法,就是合上書,把標本圖放在那裡,自己去寫下各部位名稱,然後再與標准答案比對。
系統性的學習是大家都非常需要的,在醫學中,從解剖、病理、診斷、內科、外科知識串聯起來理解、記憶,這樣的知識會得到整體的強化與提升,對你的學習非常有幫助。
⑧ 中醫養生技巧
吉益通健康管理咨詢中心認為:
一、早起早睡。祖國醫學主張秋季「早起早睡,與雞俱興」。早睡可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可舒達陽氣。現代科學研究證實,秋天適當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同時起床時不宜過急,適當懶床幾分鍾,舒展活動一下全身筋骨,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義。腦血管疾病在秋末冬初發病率極高,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這是因為在睡眠時血液在腦血管的流動速度變慢,血栓容易形成之故。
二、調理飲食。秋季膳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年老胃弱者,可採用早餐食粥法來益胃生津,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還應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這對護肝益肺是大有好處的。
三、增強抗病能力。俗話說得好:「春捂秋凍,不生百病」。秋天氣候漸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過多,有意讓機體凍一凍,經受一些寒涼之氣的鍛煉,也是增強機體對冬季寒冷氣候適應能力的重要方法。金秋時節天高氣爽,是運動鍛煉的好時期,尤其應重視耐寒鍛煉,如做早操、慢跑、冷水浴等,可提高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