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才能真正的預防疾病
疾病預防有哪些好方法
1、經常洗手
您是否知道微生物可以在惰性表面生活幾分鍾到幾個月?想像一下,這些致病微生物可以生活在計算機鍵盤里,電開關上, 甚至在人行道的扶手上! 令人驚訝的是,大多數人不知道有效洗手是最好的預防措施。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議使用肥皂和水徹底清洗,然後用紙巾擦乾手。在沒有流動水的地方,基於酒精的凝膠可以滿足洗手的要求,盡管它不如肥皂和水好用。
2、不要共享個人物品
牙刷,毛巾,剃刀,手帕和指甲刀都可以是傳染因子(細菌,病毒和真菌)的來源。在幼兒園,孩子通常會被教導共享玩具,但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手。嘗試記住不要把自己的個人物品與別人共享。
3、咳嗽和打噴嚏時掩住嘴
本著同樣精神,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不僅僅包括個人清潔,還包括在咳嗽和打噴嚏時掩住嘴巴的傳統做法。為什麼這在沒有生病時也很重要?因為對於大多數傳染,致病微生物在症狀出現很久之前就已經開始增長和分裂。咳嗽或打噴嚏可以通過空氣傳播這些病菌。建議用手臂,袖子遮住嘴,而不是用手。
4、注射流感疫苗
人體免疫系統被設計的具有「記憶」先前感染的功能。當身體遇到了以前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時,它會提高生產白血細胞和抗體,以防止二次感染。因此,通過接種疫苗,可以欺騙身體,讓它認為曾經感染過某些特定微生物,從而提高自己的傳染病防禦能力。
5、使用安全烹飪方法
不良食品製作和飲食習慣常常是造成食物性疾病的主因。事實上,微生物喜歡所有食品,特別是放在室溫環境下時,冷藏可以減緩或阻止大部分微生物生長。給熟食和生食准備單獨的砧板,並在吃之前確保清洗所有水果和蔬菜
㈡ 怎樣才能增強抵抗力,才能少生病呢
增強抵抗力的方法:均衡膳食、良好的心態、適度的鍛煉、培養廣泛的興趣等等
1、多吃大蒜
大蒜具有抗氧化的作用,有提升免疫力及抗病毒的功能,對於巨細胞病毒有抑製作用,可促進T淋巴細胞轉化,增加白血球及巨噬細胞的活性,對於細菌DNA和蛋白質的合成,也具有延緩和部分抑制的效果,而達到抗菌殺菌的作用,可提前防止及改善多種感染性疾病。
因此,如果可以每天吃大蒜,大約兩個蒜瓣的份量,不僅可以增強免疫力提前防止生病,更可以降低因感染SARS而死亡的機會。
2、適量運動
研究表明,運動不僅可以使免疫系統的功能增強,而且還會增加免疫細胞的數量,從而增強免疫力,運動也不一定要做一些特別劇烈的活動,例如爬樓梯、餐後散步也是不錯的。
3、注重心理素質
要學會養成樂觀、開朗和寬容的性格,要笑口常開;100歲的健康老人有兩個共同點,即心胸開闊、性格隨和、心地善良、愛勞動和愛運動。
平時要學會發泄:快樂時可以跳跳舞或者唱唱歌,有苦悶的時候也不要憋在心裡,要找到合適的途徑將不良情緒宣洩出。良好的人際關系:有益於免疫力增高、健康長壽的生活
4、培養廣泛的興趣
研究已證明,選擇適當的音樂聆聽,可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沃維納格說,騰不出時間娛樂的人,早晚會被迫騰出時間生病。
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年人身各方面機能以及免疫力都有所減弱。此時,老年人怎麼增強免疫力呢?這不僅需要老年人自身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子女的陪伴也有利於老年人放下心理負擔。
5、合理膳食
食品多樣,谷類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每天吃奶類、豆類或豆製品;經常吃適量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腥;食量與體力勞動要平衡,保持適宜體重;
吃清潔少鹽的膳食;應適量飲酒;吃清潔衛生、不變質的食物。食品要有精有細,粗細搭配,不甜不咸,少脂富營養。要適當補充蛋白質,要補充維生素,更要補充必要的微量元素。
㈢ 如何不讓自己生病
按時吃飯,不要受凍受寒,營養要能跟上,加強體質鍛煉,這樣身體一般都會說得過去。
㈣ 如何不生病
人吃五穀雜糧,那能不生病。只要在這個世間,還食人間煙火,就擺脫不了生老病死的規律。 不論是誰,一生當中或多或少都會生病。為什麼要生病呢?其實生病就是外界的干擾刺激超過了人體自身的調節能力,沒有外界的刺激干擾,或者自身調節能力足夠強大,一般是不會生病的。其實在這方面中西醫的認識是差不多的。中醫認為人體生病無非三種因素,第一外感邪氣,就是風寒暑濕燥火。第二內傷七情,就是喜努憂思悲恐驚等情緒過極干擾人體氣機從而生病。第三不內外因,比如蟲獸、金刃、房室所傷等。西醫也認為人體生病與情緒、飲食、衛生、意外傷害等有關。其實這些致病因素大都屬於外界干擾。沒有這些干擾人體不可能自己生出病來。只要在這個世界存活的生物說明老天爺已經把它造的很完美了。所以人是否生病主要受外界干擾力和自身調節力兩方面影響。干擾力大或者自身調節能力差都會病。所以要想不生病一個是消除外界干擾,再一個就是增強自身的調節能力,這種自身的調節能力也可以稱之為本能。 消除外界干擾一個是預防外感邪氣,比如不要受涼、中暑啊等等,這個容易做到。比較不容易預防的是內傷七情,因為人有思想,所以人是最容易被情緒困擾的,心兵難防啊,人心是最難控制的,你如果真能控制住那也就成佛了。從古到今所有的修行其實都是修心。俗話說「心是根身是莖」,所有的情緒要起來之前都是心先動,不管是那一種情緒如果過極就會影響人體氣機。黃帝內經里說「百病皆生於氣」,所以心病最難治,得了這樣的病光靠葯物是無能為力的。心病還需心葯醫。這是消除干擾的方面。那如何增強自身的調節能力呢? 現代醫學認為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就是「新陳代謝」。也就是細胞納營養和排除廢物的能力。中醫學認為人的身體離不開經絡的通暢和氣血的滋養。《內經》中說「經絡者,所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其實人的身體健康用現代比較容易理解的話來說就是與「血液循環」有關。人體只有一個器官是不得癌症的,那就是心臟。西醫認為它是一個泵血的器官,血液循環的好壞當然就與它有關了。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以此養生則殃」。也就是說心在所有臟腑當中的地位像皇帝,如果它有了問題,其它臟腑得不到氣血的滋養那就要出問題了。小孩子生命力很強,有點外傷什麼的修復的很快,大冬天的光著屁股也不怕冷,主要就是血液循環好。人老了以後就很怕冷,包了一層又一層還動不動受涼,得了病也好的慢,其實就是血液循環差。大部分的中醫的治病方法比如中葯、膏葯、針灸、推拿、拔罐、刮痧、艾灸等等,無一不是促進血液循環。萬法一理,明白了這個道理治病其實就很容易了。那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呢?我還是推薦運動。生命在於運動,這是從古至今顛撲不破的真理。「流水不腐,戶樞不蛀」,運動可以促進氣血循環,細胞修復,華佗講五禽戲的時候認為它可以使「經脈得通,谷氣得消,自然百病不生」。 運動方式的選擇上還是應以緩慢的促進血液循環為主的運動,而不要選那些比較劇烈的以練肌肉塊為主的。比較好的運動推薦瑜伽、太極、氣功、慢跑等。在做這些運動時首先要注意要講究科學,所以最好要有經驗的老師指導,否則錯誤的方法會適得其反。再一個選擇一種運動方式一定要堅持到底,持之以恆才能達到由量變到質變,徹底的改善身體健康。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一種方法是可以一勞永逸的。
㈤ 如何能不生病啊
要想不生病,必須多運動,鍛煉身體,提高身體免疫力。
說說我平時是怎麼練的:
早上6點左右起來跑步,起碼20分鍾左右。
下午健身,一個星期起碼堅持3次。
1:腹肌:我個人覺得我自己的腹肌練的還是比較好.不過還得堅持.每周做3--4次,但是練腹肌和別的肌肉不一樣,得不斷的刺激它,所以就得每次做到筋疲力盡,才能達到效果,中間的間隔最好在一分鍾左右.做到6組左右.練腹肌最好的辦法還是仰卧起坐,每次做100-200個,20-30個為1組,最少要做5組,具體的要看個人情況。可以適當增加點重量,手拿個啞鈴或鐵餅什麼的,放在腦後,效果更好。俯卧撐也可以鍛煉腹肌。記住健身的時候一定不要一次性做到累,要分組做,才有效果,一般也是每次做100個左右,至少分5組,具體看自己情況而定。
手抓在高處,使身體垂直懸空,腰腹用力往上抬,使雙腿與上身呈90度,注意身體不要晃動,其他地方不要用力,也是分組做。
2:胸肌:平躺,舉杠鈴,重量以自己的情況為准。每組10個,每次3-5組。
俯卧撐,每組30個,做3-5組。
3: 啞鈴,臂力器,拉力器,也是要分組做,根據自己的情況,3-5組,啞鈴每組50個,臂力器,拉力器每組15個。
4:如果脂肪比較多,要堅持有氧運動,跑步很有效,可以減去多餘脂肪,使肌肉更好的展現出來。
5:飲食方面得注重加強高蛋白和高脂肪.在每次運動完後半個小時到1個小時左右是蛋白質攝入的高峰.注意吃點高蛋白的食品.做到以上幾點,並且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我相信你會達到自己的目的的.
㈥ 我要怎麼樣才能不得病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是:所謂健康,並不僅僅是不得病,還應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會交往方面的健康。也就是說,健康是在精神上、身體上和社會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狀態。 怎樣准確描述人體的健康狀況,日本有的學者提出了健康條件的四快。所謂四快,即吃的快、便的快、睡的快、說的快。四快雖有概括上的簡單片面之嫌,卻有認識上的明快形象之感。就是說一個人食慾好,消化能力好,思維敏捷,反應能力強,神經系統功能好,即可基本反映出他的身體是健康的。 為了進一步使人們完整和准確理解健康的概念,世界衛生組織又規定了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的十大准則: 1.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且不感到過分緊張與疲勞。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大小,不挑剔。 3.善於休息,睡眠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 5.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6.體重適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臂位置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瞼不易發炎。 8.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10.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亞健康是指處與健康和疾病兩者之間的一種狀態,即機體內出現某些功能紊亂,但未影響到行使社會功能,主觀上有不適感覺,是人從健康到疾病的中間階段。調查人員將人體的精力充沛、處是樂觀、睡眠良好、適應能力強、能力抗一般性疾病等10個標准和「亞健康的渾身乏力、容易疲勞、失眠多夢、頭昏頭痛等34中表現印發給被調查對象。結果顯示,除患病人員外,僅有19.6%的受訪者表示無「亞健康」徵兆。在52.7%的自認為健康的人中,按照標准衡量,完全健康的比例僅佔17.37%;另有73.31%的人處於不同程度的亞健康狀態。 醫學家把健康稱為人體「第一狀態」,把身患疾病稱為「第二狀態」。亞健康的特徵是患者體虛睏乏、易疲勞、失眠、休息質量不高、注意力不易集中、適應能力減退、精神狀態欠佳、甚至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在心理上的具體表現為:情緒低沉、反應遲鈍、失眠多夢、白天睏倦、記憶力減退、煩躁、焦慮、易驚等。亞健康狀態是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 人們如果長期處在高度緊張的工作學習環境中,常會感到壓力很大,覺得無法承受,這種狀態久了,會使人意志消沉,產生無聊感,因此,必須掌握調試的方法。 首先,必須學會科學的休息和調控情緒,這可以使人從容不迫的處理在工作、學習和人際關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要敢於正視自己,用積極的態度和有效的行動去面對客觀現實。如在保證充足睡眠的前提下,獨自靜思,做一次「精神旅遊」,與自己的內心進行交談;或找一個可信賴的朋友傾訴內心的疲乏與煩躁,在友人幫助下分析、接受現實、要用於調整工作和生活方式,張弛有度。人之所以感到疲勞,是情緒是我們的身體緊張,因此要學會放鬆,讓自我從緊張疲勞中解脫出來。 其次,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和娛樂活動。這是提高和放鬆情緒的良葯。可以制定一個鍛煉計劃,或慢跑,或騎車,或體操等等,通過軀體運動來轉移疲勞。 另外,還可以在閑暇時投身於自己感興趣的愛好當中,如聽音樂、聊天、旅遊及收藏,和朋友去看場電影等等,以此為寄託而忘卻疲勞。 在飲食上也以應注意調配,宜食清淡。節日的膳食多油膩,多食後,會增加體內的疲勞感。因此應盡量選擇含脂肪低的食品。對那些已進入或即將進入慢性疾病狀態的人群,應採用中醫條理的方式,可在醫生指導下,根據個人的體質狀況,適當選用一些調節免疫功能或強化體質的中成葯制劑或保健食品。 心理壓力產生時,如果不做調試與疏導,就會產生不良反應。因此,當你感到煩躁、郁悶、緊張時,不妨採取正當的宣洩法、運動法、旅遊法、傾訴法等進行疏導。
㈦ 如何提升自身免疫力,讓自己不生病,或盡量不生病
科普視頻
Play Video
如何增強抵抗力
劉宗蓮
主任醫師
綜合科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2020-12-06
視頻內容
第一個,要提高八小時的睡眠質量,睡眠質量不高會導致身體抵抗力明顯下降。第二個,要保持樂觀的心態和愉快的心情,相對來說,樂觀的人面對生活和工作壓力的時候,更能從容對待,壓力也會降低。這樣身體的免疫系統,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才能增強抵抗力。第三個,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尤其是有氧運動,可以將白細胞帶入血液循環系統,提高抵抗力。像散步、慢跑、游泳,或者是騎自行車等等,不但可以鍛煉身體,還可以放鬆心情緩解壓力。第四,要調整好日常飲食,不但要營養均衡,而且要有規律。飲食營養均衡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力,不妨多吃一些牛奶、蛋、大豆等富含蛋白質的食品,以及西紅柿、胡蘿卜、紅棗等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這對提高抵抗力有很好的作用。另外,要多喝水,在人體的生命活動中水是最重要的媒介,當一個人身體缺水的時候,就會覺得口渴疲勞抵抗力下降。另外,還要戒煙、限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