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比較優勢在哪裡什麼是比較優勢陷阱中國應如何避免陷入比較優勢陷阱
談到中國的比較優勢,很多人會提到的是人口優勢,勞動力成本雲雲,但是,那種包容並蓄的文化可能才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攻城為下,攻心為上,這是諸葛亮在出征南夷之前定下的策略,七擒七縱孟獲,最終使西南成為了蜀國持久而堅固的後方。 在我們五千年的歷史中,兵戈並起,四分五裂的狀態很常見,但是最終仍然凝聚在一起,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所謂「比較優勢陷阱」是指一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完全按照比較優勢,生產並出口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則在與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經濟發達國家的國際貿易中,雖然能獲得利益,但貿易結構不穩定,總是處於不利地位,從而落人「比較利益陷阱」。 中國必須要調整自己的貿易發展戰略,突破比較優勢戰略的束縛,實行競爭優勢戰略。 所謂競爭優勢戰略就是指以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結構升級為特徵,全面提高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以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參與國際競爭,分享國際貿易利益的一種強調貿易動態利益的貿易發展戰略。它強調貿易利益的動態性和長期性,為了獲得穩定的、長期的貿易利益,甚至可以犧牲一些中短期的比較優勢。競爭優勢戰略注重產業內部的交換關系和產業的生產率以及產業替代的因果關系,能適應當前國際貿易中產業內貿易不斷上升的趨勢,它所關心的是如何將一國的潛在優勢轉變成現實的競爭優勢。競爭優勢戰略是發展中國家(也包括我國)改變在國際貿易中不利地位,充分發揮對外貿易作用的一個必然選擇。
❷ 如何在工作中有效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短板
第一,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優勢領域上。
一個人也許會有很多優勢,但一定是有一個最突出的優勢,並且是你自己身喜歡的領域。個人在職業規劃中要根據自己的優勢選擇工作內容,你能夠在哪個領域發揮優勢並且創造出優異的業績和成果,你就集中精力在哪個領域去工作。專注在某個你擅長的領域則是發揮你優勢的有效策略。
第二,不要強迫自己做不擅長的工作。
很多人會有這樣錯誤的想法:希望通過工作來完善自己個性中的不足,於是拚命的做自己不擅長的工作,最後工作做不好,自己還過的不開心。其實,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因此沒有必要把自己的缺點放大,去強迫自己做自己不擅長的工作。
正確的做法是把工作以及學習、成長集中在自己優勢所在的地方,能夠讓自己成為某一個方面的大牛或者是極客!那麼你離成功就近了一大步。
第三,不要將短板與陋習混為一談。
有些人會習慣性的縱容自己的不足,並安慰自己說是自己天生不適合怎麼樣,其實很多人都是將自己的陋習視為短板,這是一個借口,也是一種自我逃避的方法。例如你天生不善言辭,邏輯能力差,是你的短板。
但是如果你喜歡拖延,害怕挑戰,這其實並不是你的短板,而是你的壞習慣。如果將兩者混為一談的話,你將會有更多借口來逃避自己的不努力。
發揮自己優勢的作用:
諾貝爾獎獲得者無疑都是取得傑出成就的人士,總結其成功之道,除了具有超凡的智力與努力之外,他們善於職業生涯設計不能不說是十分重要的一環。他們在職業生涯設計中把握住了關鍵的一條,就是根據自己的長處決定終身職業。
如愛因斯坦的思考方式偏向直覺,他就沒有選擇數學而是選擇更需要直覺的理論物理作為事業的主攻方向。
專注員工之所以能高效地完成工作,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優勢何在,並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優勢。因為,他們在長期的專注工作中能夠體會到自己的優勢與短處。對於自己具有優勢的工作,在做這類工作時幾乎是自發地、無師自通地就能將其完成得很好。
❸ 在工作中的如何避免自己的劣勢和繞開威脅
1、改變工作觀念
反省自己是不是工作觀念上有問題,找出這方面的原因,下定決心改掉。自己樹立正確的工作觀念:要干就干好,要干就干出個樣來,一定要正視自己的工作,有這個信念,一定會干出成績來,不管這個成績是大還是小,大的成績也是由小的成績積累的。
2、提高自己的素質
素質包括兩方面,一個是心理素質,一個是能力素質。心理素質要靠自己調整,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使自己能夠抵抗不良影響,使自己能夠承受住失敗的挫折,堅決做到越挫越勇。能力素質提高,首先要不斷地學習和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
3、能抵制不良影響
工作環境肯定有好有壞,但不能因為工作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良好工作態度。一定要向工作好的同志學習,不受工作不良同志的影響。以積極工作的同志為榜樣,並向他看齊。
(3)如何避免敗在優勢的方法擴展閱讀:
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1、做好時間規劃
先要提高結賬的工作效率,首先要做的就是規劃好時間,安排好工作的總體時長。根據公司自身的條件、性質等規劃好總時長後,再進行詳細工作的時間劃分以及先後順序。這樣既可以保證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財務工作,又能規劃好不同時間的具體工作,保證不會有所遺漏。
2、做好人員安排
不同的財務人需要負責哪部分財務工作,給予其完成該項財務工作的時長,完成後的交接人員,以及下一項工作內容都需要進行規劃。要求每一位財務人員都能夠按照指定的工作時間以及人員工作安排進行。
這樣可以最大限度防止意外情況的發生,每個人在指定的時間內只需要專注於自己分內的工作,能夠保證對工作的高度集中。
3、做好事先准備
財務工作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核對賬目等事項都需要涉及多個方面,因此,想要提高效率,還需要做好事先准備。
❹ 如何擺脫比較優勢陷阱
就目前中國的情況看,擺脫比較優勢陷阱我有幾點小想法:
1. 降稅。提高企業活力,讓企業有更多的資本空間去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
2. 切實投入教育。在GDP年年猛漲的背景下,依然有很多孩子上不起學;在文憑滿天飛的現實中,大學已經淪為賺錢的工具。
3. 重生產輕投資。目前國內資本更願意選擇財富分配,而不是財富創造,結果比較優勢陷阱越陷越深。
比較優勢陷阱最大的根源在於科技力量薄弱,科技力量短期看來自於企業的創新,長期看來自於民族的教育。而目前我國最大的問題在於國民效率低下,比較優勢總是體現在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而且重投資輕生產,擺脫比較優勢陷阱任重道遠。
❺ 如何利用優勢轉化劣勢
正確對待自身的優勢和劣勢,發揮長處,轉換弱點,優勢和劣勢都不能決定成功,決定成功的因素是人。換句話說,成功取決於人如何使用優勢和轉化劣勢。
動物園買回一批狼,外帶兩只小狼,小狼一時無處可放,飼養員突發奇想,將小狼關進猴子的大籠子里。小狼雖小但畢竟是狼,所以開始時,它們那尖牙利齒的樣子,嚇得猴子尖叫著爬到籠子頂上躲起來。等小狼崽長大點,就開始沖著猴子耍抖狼氣,它們跳起來,卻總也夠不著躲在籠頂上的猴子。兩只漸漸長大的狼,盡管一直在跳,卻永遠無法用自己尖利的牙齒咬住猴子。
聰明的猴子,很快就發現了狼的這個弱點,於是開始向狼發起進攻,它們一有機會就跳下來咬兩口狼,然後迅速爬到籠子頂上躲起來。如此試驗了多次,見狼無計可施,它們的膽子也就壯起來,折騰的狼覺不敢睡,食也不能安心吃。萬般無耐只好向猴子「俯首稱臣」。
從此遊客給的食物,狼休想得到,猴子不順心可就拿狼出氣。天冷了,猴子還要睡在狼的懷抱里取暖。狼稍有不從,便會遭到毒打,其中一隻狼的耳朵都被揪裂了。
從猴子怕狼到狼怕猴子,這其中奧妙只在於猴子發現了狼的弱點,並避開自己的弱點,狼無法克服自己的弱點,便只好變成小綿羊,任猴子欺辱。
可見勝負不僅僅取決於技藝的高低,它還由諸多因素牽制。如果不是在籠子里。猴子是打不過狼的,可處在那樣一個特殊的環境里,狼的優勢不再是它取得成功的條件,而猴子的劣勢反而成為它們打敗狼的優勢。所以,如果想要取得成功,不但需要揚長避短,更需要充分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並創造條件實現優勢和劣勢的轉化。
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許多人最後之所以敗,就是因為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又拿自己的弱勢沒辦法。克服不了自身弱點,就沒有優勢,也就不能取得成功。
有這樣一個故事,三個旅行者早上一同外出,一個人拿了把雨傘,一個人拿了根拐杖,第三個人什麼也沒有拿。晚上回來時,拿傘的渾身是水,拿拐杖的渾身是傷,而什麼也沒有拿的卻安然無恙。於是前兩個旅行者不解地問第三個旅行者為什麼會這樣,第三個旅行者回答說:「當大雨來臨時,我躲著走;當路不好走時,我細心地走。所以,我既沒淋濕,也沒跌傷。」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個中原因無非是:拿傘的依仗有傘,不在乎大雨;拿拐杖的依恃有拐杖,不在意路滑;而什麼也沒拿的,遇上大雨就躲著走,面臨路滑就小心走。
如此說來,前面兩個人的失敗倒是因為憑借了優勢。是的,許多時候,優勢並不能使人成功,反而會使人敗倒。
所以我們就需要正確地看待自己的優勢和缺陷,優勢對一個事物的成敗是兩面性的。正如上面故事中所提到的,前兩人因為優勢反而導致失敗,證明了優勢利用不當,也會成為劣勢。因為優勢與成功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優勢往往是客觀存在的,若想藉助優勢而成功,必須付出艱辛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打個比方說,優勢如同高樓大廈的基礎,但它不是高樓大廈。由基礎變成高樓大廈,就必須在基礎之上添磚加瓦,付出勞動,流出汗水。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恰當利用優勢,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過去的優勢未必是現在的優勢,而現在的優勢又未必是將來的優勢。我們要正確認識到這個變化,不能僅停留在優勢的基礎上,還要通過不懈的努力,審時度勢,將劣勢轉化為優勢,充實現有優勢,使劣勢不「劣」,使優勢更「優」。
優勢僅僅是成功的條件,並不意味著成功。成功需要的條件有許許多多,優勢只是其中的一種,最多隻能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但處於劣勢的人,只要不懈努力,善於轉化,也同樣可以獲得成功。
有一個12歲的小男孩,在一次車禍中折斷了左臂,然而他卻很想學柔道。最終,他拜一位大師為師。可是半年過去了,大師只教給了他一招,但在幾個月後的一場比賽中,小男孩輕松地贏得了冠軍。他問師傅為什麼自己能取得勝利,師傅答道:「第一,你幾乎完全掌握了柔道中最難的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對付這一招的惟一辦法就是對手抓住你的左臂。」小男孩的生活缺陷在比賽中變為了優勢,也並不誇張。
所以說,優勢並不是取得成功的惟一條件,弱勢經過合理的轉換,也可以實現成功的夢想。
優勢和劣勢都不能決定成功,決定成功的因素是人。換句話說,成功取決於人如何使用優勢和轉化劣勢。如果優勢使用恰當,就會加速成功的進程,促進事物的發展,甚至創造出最大的成功,但如果優勢使用不當,就會減緩成功的速度,與成功擦肩而過,弄不好還帶來嚴重後果;如果能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劣勢,並找出避免劣勢的途徑,劣勢就不會成為影響成功的因素,如果能根據現實環境,合理地轉換劣勢,那麼劣勢還有可能成為促進成功的積極因素。所以,無論是擁有優勢者,還是處於劣勢者,只要正確認識自己的處境,發揮自己的優勢,轉化自己的劣勢,就能取得成功。
我們每個人都有優勢和劣勢,關鍵是我們如何對待它們,是做被猴子欺辱的狼。還是做征服狼的猴子,決定權在我們自己!
❻ 如何避免摔倒在優勢和經驗上
許多時候,我們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優勢和經驗上。
野兔是一種十分狡猾的動物,缺乏經驗的獵手很難捕獲到它們。但是一到下雪天,野兔的末日就到了。因為野兔從來不敢走沒有自己腳印的路,當它從窩中出來覓食時,它總是小心翼翼的,一有風吹革動就會逃之天天。但走過一段路後,如果是安全的,它也會按照原路返回。獵人就是根據野兔的這一特性,只要找到野兔在雪地上留下的腳印,然後做一個機關,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去收獲獵物了。
兔子的致命缺點就是太相信自己走過的路丫。許多時候,我們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優勢上。因為缺陷常常給我們以提醒,小心翼翼,而優勢和經驗卻常常使我們忘乎所以,麻痹大意。
三個旅行者早上出門時,一個旅行者帶了一把傘,另一個旅行者拿了一根拐杖,第三個旅行者什麼也沒有帶。
晚上歸來,拿傘的旅行者淋得渾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滿身是傷,而第三個旅行者卻安然無恙。前二個旅行者很納悶,問第三個旅行者:「你怎會沒有事呢?」
第三個旅行者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問拿傘的旅行者:「你為什麼會淋濕而沒有摔傷呢?」
拿傘的旅行者說:「當大雨來到的時候,我因為有了傘,就大膽地在雨中走,卻不知怎麼淋濕了;當我走在泥濘坎坷的路上時,因為沒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細,專揀平穩的地方走,所以沒有摔傷。」
然後,他又問拿拐杖的旅行者:「你為什麼沒有淋濕而摔傷了呢?」
拿拐杖的說:「當大雨來臨的時候,我因為沒有帶雨傘,便揀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沒有淋濕;當我走在泥濘坎坷的路上時,我便用拐杖拄著走,一時大意,不知道怎麼搞的就摔了好幾跤。」
第三個旅行者聽後笑笑說:「為什麼你們拿傘的淋濕了,拿拐杖的跌傷了,而我卻安然無恙?這就是原因。當大雨來時我躲著走,當路不好時我非常小心,所以我沒有淋濕也沒有跌傷。你們的失誤就在於你們有憑借的優勢,自以為有了優勢便可大意。」
從上面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優勢不但靠不住,有時候反而還會起反作用。相比之下,經驗同樣也是靠不住的。
許多人喜歡登山這項運動,因為可以挑戰自己,挑戰極限。當人們把自己的足跡留在山頂上的時候,一種征服的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登山的過程中時刻伴隨著危險,這是勇敢者的運動。但是只靠勇敢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力量、細心等等多種因素。在登山運動中,攀登雪山更是危險。
在亞洲,著名的喜馬拉雅山每年都會迎來許多勇氣可嘉的人來征服它。
有一年,一個登山隊來到了這里。在他們准備好了食品、葯品及其他登山器材,即將上山的時候,一位專家提醒他們說:「多帶幾根鋼針,燃氣爐的噴嘴在嚴寒的狀況下極易堵塞,只有鋼針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不要小看了這根鋼針,如果燃氣爐堵塞的話,就意味著全隊的生命將要受到威脅。」
遺憾的是沒有人聽專家的話,因為按照經驗,他們認為帶一根鋼針就夠了,何必再多此一舉呢!
到半山腰的時候,燃氣爐真的堵塞了。帶著鋼針的人把鋼針拿了出來,但是天氣太冷,鋼針變得很脆,他一不小心把鋼針崩斷了——全隊的飲食從此就斷絕了。最後,登山隊沒有一個人從山上走下來。
經驗確實很重要,但不要只相信經驗,完全憑自己的經驗辦事。經驗不足或是經驗過多都會導致失敗,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有的時候,優勢是靠不住的,經驗是會欺騙人的。所以要相信事實,多做准備,絕不能偏信所謂的經驗,更不能依賴自己的優勢。能正確看待自己的優勢、懂得如何利用經驗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❼ 經驗主義有什麼優勢和不足該怎樣發揮優勢,避免不足
經驗主義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在面對新事物的時候找到一個抓手,遵循自己曾經成功或完成的經驗,去指導對於未知事件的進行方式。而它的最大劣勢也恰恰如此,即所謂形成路徑依賴,面對新生事物和未知事物時,往往想要把它套進自己已知的條條框框中缺乏創新力與開拓精神。
如果對經驗主義揚長避短,就是讓一個人審時度勢,能夠面對新生事物,保持開放和吸收的態度,不要總沉溺於自己過去成功的經驗,時刻保持謙虛與開明的心態,多吸收多採納,多思考,多實踐,並且要不怕失敗,不能保守,才能走出舒適區,創造更多更大范圍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