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練氣養生方法

如何練氣養生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20 06:19:08

1. 強身練氣,內功練習的基礎方法

內功心法之秘要訣竅
千百年來,太極拳的內功心法之秘要很少形成文字,形成文字的東西永遠表述不清身心的感覺和身心的獨特體驗。這些感覺和體驗是內向性運用意識引起的內氣催姿勢的變化規律,這些規律,就是拳家們所說的內功心法。現在,我們擇其要地簡述其中的部分內容。
1 周身一家。周身一家是傳統太極拳家最為推崇的太極境界之一。周身一家就是時刻保持周身的整體性,不顧此失彼。任何動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後,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個方面。如何做到周身一家呢?太極拳老前輩們留下了許多方法。第一,身如鍾鼎。要求不管坐著還是站著,都要意念像一口鍾一樣把整個身體都罩起來,這樣周身的氣也會整起來。第二,內外相合。傳統的養生法要求周身一動無不動,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內三合和外三合。內三合要求把神意氣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連上,把肘和膝連上,把手和腳連上。意念這樣一連,百會再一提,感覺就不一樣了。此外,內外相合的方法有3圈相摞等。第三,一身備五弓。「一身備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張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閭,弓背是脊中到陽關(這個弓背較長一點);上肢一張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別是弓梢,肘關節是弓背;下肢是張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腳分別是弓梢,膝關節是弓背。每個弓梢都不是一點,而是展開的。如何做到「一身備五弓」呢?關鍵是用五弓之意來代替軀體。
2 內外相合。隨著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內三合」有了基礎,還必須做到內外相合。如何做到內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辦法,假想自己的身體是一個大圓氣球,在球內有一個水平線和垂直線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處在圓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點。練拳時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橫豎線的四個端要保持平衡。找平的要領是:十字的橫線標志著兩肩相平,保證人體不致傾斜;十字的豎線垂直在百會穴與尾閭之間,從而就能體現出「虛領頂頸」和「尾閭松垂」的內涵。胸椎前側的十字線交叉點即是身體的中心點,這是練習太極拳必須注意的關鍵之處。內外相合要求把身形和內勁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出太極拳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但是,這種結合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只有通過認真鑽研和刻苦磨練才有可能實現。
3 鬆散通空。有的老師講鬆散「就像十三層塔層層疊疊」,有的老師比喻鬆散「像煙灰一樣鬆散」,而汪永泉所傳揚式太極拳老六路的秘法就是練「三道氣圈」——這是直接練習鬆散通空的保密之法。經常進行三道氣圈的訓練,逐漸就會「氣遍周身不稍滯」,不光能感覺到自己身上的三道氣圈,甚至能感到對方的三道氣圈(這還只是初級的神明),揉手時可以運用這三道氣圈,比如,用自己的氣圈或者自己的意念非常快地碰對方的肩圈或者胯圈,則對方會被彈到拙力所遠不能及的距離等。當然,我們現在練三道氣圈主要還是為了養生。如何進行三道氣圈的訓練呢?用「意念造型」的方法——用意念道出一個三道氣圈的形象來——等練得有了基礎,自然就會有感覺。剛開始只能是想像(意識導引的意識圈),然後是氣的因素強化,到最後自然而然形成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彌漫圈。

2. 怎樣練好練氣八法

八法是智能氣功專門練氣的八種方法,是氣功練「氣」的精華和基本功,也是有助於開發超常智能的便捷功法
練氣八法的很多內容體現在智能氣功的捧氣貫頂法、形神庄、五元庄等功法中。智能氣功的幾大功法都有很強的整體性,練時一般都是整套練習或抽出幾節練習,而「八法」則可以單獨練習(吃氣法除外),因而較之幾大功法來說,練氣八法顯得更簡單、更具體,便於隨時鍛煉
練氣八法中的前四法包括吃氣、揉氣、抻氣、拉氣。吃氣法是通過吃氣動作,把大自然界的混元氣吞咽到人體裡面,變外氣為內氣,從而強化人體功能。揉氣法是配合吃氣的,是使吃進體內的氣真正能和人自身的氣相混化,從而強化吃氣的作用。抻 氣法的目的是使人體的內氣更加通暢。拉氣法可加強人體內氣、外氣的混化,這個混化著重在人體混元氣上。前四法比較簡單,無論初學者還是練功有一定基礎的人都可以練,它可以使我們內氣充足。後四法是內氣、外氣並用的,包括聚氣、斂氣、混氣、化氣。它和前四法雖是一完整體系,但按道理來說,沒有很好地練五元庄,是不適合練後四法的。練後四法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問題。如果沒有通過五元庄把五臟臟真之氣強化起來,練後四法的作用就不會很明顯,假設再練得不得法,弄不好練混氣和化氣時就會沖得難受。因為後四法第一個就是聚氣法,聚氣法是往混元竅聚氣的,如果混元竅在哪兒都不清楚,裡面連動觸的感覺都沒有,就不知道把氣往哪兒聚,聚氣法應該起的作用就不夠了。那麼現在為什麼要教練後四法呢?因為我們要推出智能氣功的第四步功–中脈混元。練五元庄再加練練氣八法的後四法,就可以為練中脈混元打基礎了。必須要好好練五元庄和練氣八法,只有功夫達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學練中脈混元。智能功的中脈和道家、佛家的中脈不一樣,與瑜珈功的中脈也不一樣。智能功的中脈是混元竅開了之後,慢慢上下走,一直到胳膊、腿上去,是一個內在的真實存在。經常練五元庄開混元竅,練得好可以影響中脈。另外,練中脈還有一定的方法。練功要想快點進入高境界,就要從練氣八法入手,認真練、刻苦練。
一、吃氣法吃氣可以增加人體內氣。過去武術氣功、硬氣功里都有吃氣的內容。這里所說的氣主要是大自然的混元氣,也包括空氣。練功一般練無形的氣,但吃氣主要是藉助吃空氣,通過吃氣動作把大自然的混元氣吃到人體裡面,從而震動整個消化道壁,使腸胃道內人體混元氣的形成過程強化起來。再就是通過吃氣的動作可以把人體的很多功能調動起來。吃氣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意念不要放在空氣上,要意想把大自然界無形無象的混元氣吃進體內。二是發「喝兒食吾母」音時,「喝兒」實際應發成「喝啊兒」。因為只發一個「喝」字,口形張開的小,再加上「啊」字,喉頭那兒撐開大了,有利於把氣吃進去。一張嘴吸氣是個「喝」,「啊兒」喉頭張開;「食」發音在喉部,配合著頭的動作(頭後仰,收下頦)喉頭向後拉開,口形縮小,氣流湧向喉部;「吾」,聲音越來越小,會厭打開;「母」字音不發出來,口閉合同時往下咽氣。一吸氣發音「喝兒食吾母」(鼻子也要同時吸氣),緊接著往下咽氣,這是吃氣發音的整體動作,是很自然地完成的。過去《文始真經》中講:「萬物付之以息。」用鼻子–中天門一吸氣,把自然界萬事萬物的混元氣吸到身體里邊去,這是個調息的方法。我們練功時反復體會「食吾母」三個字,用發音法把氣吃進去。平時大家一吸氣吸到肺里,因為會厭把食管堵住了,發「喝兒食吾母」可以把會厭打開,使氣能夠透過會厭進到食管里邊,再咽口唾液,連氣一起送到胃裡去。咽氣時不是從上往下壓,而是從混元竅那兒似乎有個東西往下拽,這樣膈膜那兒就不容易隔住了。同時意念跟著往下想,想到命門上面來,這樣氣可以一下咽到肚臍里邊先天腎氣氣場那兒。氣咽下後,要憋住,停一停,意念往肚臍命門中間送,身體向後坐三次,命門向後突三次,可把一口唾液分三部分,配合三次後突分別咽下。憋不住了再慢慢把氣吐出來。意念注到命門那兒,氣收到命門那兒,這樣氣的先天性、全息性比較強,容易往周身運行。過去吃氣是按天乾地支來練,默念「甲子、乙丑……」,每到「亥」時吃氣,不到「亥」不吃,搞得挺神秘,其實就是為了讓你集中精神,這個「亥」字應該是「喝兒」。以前講發「喝兒」音通關竅,但一般只知道呼氣發,懂發「喝兒」音吞氣的,在國內不太多。吃氣時張大嘴一吸氣必須是個「喝兒」,我們有意識地發這個「喝兒」音,吃進的氣量就大了,所以餓了用這個吃氣法吃七到九口氣就不餓了。吃氣法過去稱為服氣法,如果經常練服氣,是可以慢慢減食的。一般空腹吃氣比較好,早晨起來吃幾口氣;身體疲乏時也可以吃吃氣,把全身震動一下,就不感到累了。吃完氣把肚子揉一揉,再練抻氣,肩關節就不會那麼疼了。另外,哪個關節比較死,吃氣時用意念把氣往下一咽,使之一下子沖到那個關節那兒去,反復幾次,關節很快就開了。開始吃氣,氣到了胃裡不好好獃著,一打嗝又出來了,所以吃完氣之後一般要安安靜靜練功,通過揉氣把氣化開。吃完一口氣後不要馬上吃第二口,要做三個自然呼吸,呼氣發「淵yuan」,吸氣發「奄yan」。吐氣發「淵」字音時要慢,口形張開很小,同時注意體會體內的變化,剛開始有兩個地方應該有感覺:一是頭頂天門,一是山根,如能體會到氣向全身散就更好了。「奄」這個字過去有三種念法:按佛教正規念法念「eueng」,佛家咒個別也有念「an」的,在中國道家咒里邊念「yan」。一吸氣時默念「奄」, 發「奄」吸氣的時候,要發短音的「「奄、奄……」。過去講一個呼吸要發49個「奄」,我們不要求那麼多。發「奄」吸氣時,要從子宮(子宮不是女同志的子宮,而是九宮十三門的一個宮位)把氣提起來,即從會陰把氣提起來。發短音默念「咽」時,氣就會從會陰裡面突、突、突地上來。吸氣時是鼻子和口同時吸,不是只用嘴,也不是只用鼻子。氣從會陰提起來,能夠一直提到頭頂。發「奄」時不是一個長音的「奄–」,而是很短促地發「奄、奄、奄……」,發「奄」字音時口、鼻同時吸氣的,一吸氣意念從會陰把氣提起來。吃氣之後發「淵」、「奄」,聲音要細、要柔、要小,自己能聽到就可以了;會陰要微微上提,這樣把下邊的氣閉住,不讓它跑了;而且意念活動要往後收,不要腆著肚子,腰向後放鬆,方法是咽氣時命門往後突。這個動作可以起到松腰作用。站著命門能往後突了,腰就松得比較好了。一般吃完氣以後呼氣發「淵」,吸氣發「奄」,這樣三呼三吸,最後呼氣發「淵」,再吃氣。這就等於四個呼吸為一個周期。自然呼吸是讓氣平穩一下,把吃進的氣消化、消化,如果連著吃氣,胃口那兒要發脹。如果吃進體內的氣還沒有平穩,一個周期五個呼吸也可以。吃氣是把氣吃到胃裡邊,但發「食」、「吾」時喉嚨那兒一振動,能夠從喉頭、會厭振動到食道的管壁,這個氣機振動就會順著食道管壁向下一直傳到小腸、大腸,甚至將來有的人連肛門都有感覺。這就是說吃氣發音可以對整個消化道內壁氣的傳導起強化作用。發「淵」音時,要注意體會身上兩點變化:一是注意頭頂百會、天門那個地方,一是注意山根那個地方。一般來講這兩個地方有感覺、有變化。如果能體會到全身氣往外一散,那就更好。身上無感覺就注意那兩個地方。只要加個意念,肯定有感覺。練吃氣法是為了添氣的。練功一般練的是無形無象的混元氣,但我們可以藉助吃空氣(意念不要放在吃空氣上)來震動整個消化道內壁,使人體里邊的混元氣強化起來。「喝兒食吾母」,氣往下咽,意念氣往肚臍丹田那兒咽;再從肚臍丹田那兒往後送,送到命門那兒。在命門那兒坐一坐,可以坐一次,也可以坐三次;用意念把氣收到命門那兒去。命門那兒的氣全息性比較強,氣聚集多了也就強化了人的生命功能。另外,還可以使氣往周天走。吃氣還能加強腹膜的鍛煉。氣吃進去後到了混元竅,從五臟里邊的膜往外面充。練武功的人吃氣後肚皮馬上就脹起來,用手摸摸肚子,硬了。這是少林武功「神勇餘力」的練法。吃氣後加上揉氣,很快就會先從腹里邊把內氣壯起來。腹肌本是一塊一塊的,吃氣後就不是一塊一塊的了,而是整個的一個大餅子。一揉,腹肌當中一個腱環一個腱環的膜就起來了;不揉,當中的膜就起不來。運動員的腹肌是一塊一塊的,而練武術氣功的人就不是這樣,它的膜是騰起來了的。吃氣還可以通關竅。吃氣對全身的震動很大。哪個關節比較死,要開關節,一吃氣,「喝兒食吾母」;一咽氣,意念一下子把氣充到哪個關節上去。反復三次,很快就可以把關節沖開了。像劈叉,年歲大的同志照樣可以搞劈叉;一組場,加個意念,吃氣後往往當場就可以劈下去。劈立叉一般都能劈下去,劈橫叉也行。有的人說年歲大了劈不了叉了,其實不是那回事;六七十歲的人都可以劈下去,掌握了吃氣開關這一竅門就行

3. 怎樣才能練氣

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
1. 方法。做好練功准備,放鬆身心,集中思想,精神內守,在呼氣的同時,意念隨呼氣趨向心窩部。
2. 時間。如果要如期完成第一步的練習,在時間上就要有一定的安排。假若條件許可的話,每天固定時間練功,養成習慣,對穩定思想更有幫助。沒有固定的時間也不要緊,只要抽空抓緊練功就行。要求每日早、中、晚練習三次,每次二十分鍾。如認真操作,一個星期左右就可完成第一步的功候。
3. 效果。開始幾天由於不習慣,姿勢也不夠准確,有的同志會感到頭暈,腰背酸痛,呼吸也不自然,舌尖抵不住上齶等,這都是自然的現象。不要有顧慮,只要按要求堅持鍛煉慢慢就會好了。
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
1. 方法。每次呼氣都從心窩部開始,呼氣注意下丹田。
2. 時間。每天依法練三次,每次二十五分鍾或者半個小時,一星期左右就可以氣沉丹田。
3. 效果。由於真氣已通過胃區,脾胃功能已有改善。真氣沉入丹田後,丹田周圍的臟器,如大小腸、腎、膀胱等都逐步發生生理上的改變,一般都會感到食慾增進;大小便異常現象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第三步,凝神調息守丹田。
1. 方法。呼氣注意丹田,但要避免過份用力呼氣往下送,以造成丹田發熱太過,耗傷陰液。
2. 時間。每天三次或者再多一些。每次半小時以上。這一段是培養丹田實力階段,需要時間較長,一個月左右可以感到小腹充實有力。
3. 效果。由於任脈通暢,心腎相交,中氣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靜。凡患有心火上炎,失眠多夢,以及心臟不健康的人,都有好轉。通過練功不斷的給腸胃增加熱能,脾胃消化吸收能力增強,體重增加,精神充沛,元氣充足,腎功能增強。患有陽痿病症的大有好轉,女子月經不調均有程度不同的改善。腎水旺盛,肝得滋榮。因此,在這一階段,患有慢性肝炎和初期肝硬化的都有明顯好轉。堅持鍛煉,自然痊癒。
第四步,通督勿忘復勿肋。
1. 方法。原則上還是按照第三步操作,真氣沿督脈上行的時候,意識應該跟隨上行的力量。這就是勿忘。若行到某處停下來,不要用意念去導引。這就是勿肋。
2. 時間。每天練功次數可適當增加,每次的時間也應延長到四十分鍾或一小時左右。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通督的時間和力量不可能一樣。有的人一剎那就通過了,而且力量很猛,震動很大。有的人通督時間稍長,並且力量也不大。大多數在十天左右通督。
3. 效果。通督之後,一呼真氣入丹田,一吸真氣入腦海,但不可有意追求,一呼一刻形成任督循環,養生界稱此為「小周天」。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感覺到「呼吸精氣,獨立守神」的實際情況。真氣不斷地補益腦髓,大腦皮層的本能力量增強。凡是由於腎精虧損和內分泌紊亂所引起的頭暈耳鳴、失眠健忘、腰酸腿軟、月經不調、精神恍惚、易喜易怒、心慌氣短、性慾減退等神經官能症狀,都可得到改善。長期堅持,可以康復。因練功經絡通暢,有些多年不愈的頑症也可霍然而愈,效果明顯。一般情況表現為精力充沛,身體輕捷。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
所謂元神,就是大腦調節管制的本能力量。與識神對立。識神是有意識的精神狀態。元神和識神是體和用的關系,元神為體,識神為用。第四步功已通督脈,腎氣不斷灌溉腦髓,元神的力量不斷得到補充。心主神明,心氣上照於腦,才能發揮其全面的調節管製作用。
1. 方法。原則上還是守下丹田。丹田是長期意守的部位。通督後各個經脈相繼開通。如果頭頂百會穴(上丹田)處有活動力量,也可以意守頭頂。可以靈活掌握,這叫「有欲觀竅,無欲觀妙」。
2. 時間。每天三次,或更多些,每次一小時或更長一些。總的說時間越長越好。大約一個月左右,身體內的各種觸動現象才能逐漸消失,只剩下下丹田和上丹田的力量更加集中旺盛的現象。
3. 效果。根據身體的表現,尤其是丹田與頭頂百會穴互相吸引的磁性力量說明,大腦皮層的本能力量增強,內分泌協調而旺盛。這種力量有形有色,功夫越深,表現的越明顯活潑,對全身的生理生活機能調節就更好,真氣也就更加充實,不斷地補償和增強身體的代謝機能,可充分發揮機體的潛在力量。因活力旺盛,抗病免疫力就增強了,一般致病因素就可減少甚至避免,原有的沉痾痼疾也可以得到改善或痊癒。堅持鍛煉,就可以達到身心健康、益壽延年的效用。
以上五步,是真氣運行法靜功鍛煉過程中的基本概況。在實踐中,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具體條件又不一樣,所以效果與表現也是因人而大同小異。鑒此,練功時既要順乎自然,靈活運用,不能刻意拘執;又要本著一定的要求,耐心求進,持之以恆,不可自由放任,實為成功之要訣。
練功姿勢
初學真氣運行法要有正確的姿勢,作為初學者的規范。練習真氣運行有行、立、坐、卧四種形式,其中以坐式為主,其他姿勢為輔。為有效地促使真氣運行不斷進步,除坐式以外,還可隨時隨地採取多法進行。
1、坐式。坐式有盤腿和垂腿兩種姿勢,主要按照個人習慣和環境條件,自行選擇。一般認為盤腿坐過於形式化,且易麻腿。因此,一般採用垂腿(坐椅凳)坐式較為便利。
(1)盤腿坐式。「雙盤式」是把左腳放在右大腿上面,再把右腳搬到左大腿上,兩手相合置於小腹前面。這個坐法只是為了坐得穩固不易動搖,但沒有相當功夫不易做到。「單盤式」是把右腿放在左腿上面,手勢如前法。這比雙盤易於做到。「自由盤腿」是將兩腿互相交叉而盤坐,是一般人習慣用的坐式。
(2)垂腿坐式。坐在高低適宜的椅凳上,以坐下來大腿面保持水平為度,小腿垂直,兩腳平行著地,兩膝間的距離以能放下兩拳(拳眼相對)為准。兩手心向下,自然的放在大腿面上。兩肩下垂,腰須直,勿用力,不要挺胸駝背、仰面低頭。下頜略向回收,頭頂如懸。體態以端正自然為標准。
2、卧式。右側著床伸下腿屈上腿,右手曲肱將手置於頭之前下側枕上,左手放在左胯上,此式應用為坐功之輔助,或體弱不能坐者採用之圖。
3、站式。站式有各種姿勢,在這里不一一介紹。茲介紹方便易行的一個姿勢,以為坐功之輔助功。兩腳並立,兩手覆於丹田(左手掌心覆於丹田,右掌心覆於左手背上)。松肩垂肘,含胸拔背,虛心實腹,眼半垂廉一切要求同坐式。
4、行式。行路和散步時,目視前方三五步處,意守鼻尖,神不外馳,依行路的速度,一般為三步一呼,一步一吸,四步一個呼吸。如能長期鍛煉此法,對走長路很有幫助,可以久行不倦。
五官要求:
1、口腔。口唇自然閉合,上下齒相對,將舌上卷約成九十度,用舌尖輕輕地抵往上齶。唾液分泌得多了,將舌放下慢慢地咽下去。
2、眼睛。閉目內視,練哪一步功就內視哪一部位。如第一步注意心窩部,就內視心窩部。
3、耳朵。用耳朵留意自己的呼吸,使呼吸不要發出粗糙的聲音。保持從容自然,不可憋氣使呼吸不暢,這是集中思想的好方法。
4、呼吸。在練習真氣運行法的過程中,一直是注意呼氣,吸氣任其自然,不加註意,自無流弊。丹田真氣充實後,自然地貫通督脈。那時即感到一呼真氣入丹田,一吸真氣沿督脈入腦。

4. 人怎麼練氣就像是練硬氣功,怎麼把氣憋的更久

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
1. 方法。做好練功准備,放鬆身心,集中思想,精神內守,在呼氣的同時,意念隨呼氣趨向心窩部。
2. 時間。如果要如期完成第一步的練習,在時間上就要有一定的安排。假若條件許可的話,每天固定時間練功,養成習慣,對穩定思想更有幫助。沒有固定的時間也不要緊,只要抽空抓緊練功就行。要求每日早、中、晚練習三次,每次二十分鍾。如認真操作,一個星期左右就可完成第一步的功候。
3. 效果。開始幾天由於不習慣,姿勢也不夠准確,有的同志會感到頭暈,腰背酸痛,呼吸也不自然,舌尖抵不住上齶等,這都是自然的現象。不要有顧慮,只要按要求堅持鍛煉慢慢就會好了。
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
1. 方法。每次呼氣都從心窩部開始,呼氣注意下丹田。
2. 時間。每天依法練三次,每次二十五分鍾或者半個小時,一星期左右就可以氣沉丹田。
3. 效果。由於真氣已通過胃區,脾胃功能已有改善。真氣沉入丹田後,丹田周圍的臟器,如大小腸、腎、膀胱等都逐步發生生理上的改變,一般都會感到食慾增進;大小便異常現象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第三步,凝神調息守丹田。
1. 方法。呼氣注意丹田,但要避免過份用力呼氣往下送,以造成丹田發熱太過,耗傷陰液。
2. 時間。每天三次或者再多一些。每次半小時以上。這一段是培養丹田實力階段,需要時間較長,一個月左右可以感到小腹充實有力。
3. 效果。由於任脈通暢,心腎相交,中氣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靜。凡患有心火上炎,失眠多夢,以及心臟不健康的人,都有好轉。通過練功不斷的給腸胃增加熱能,脾胃消化吸收能力增強,體重增加,精神充沛,元氣充足,腎功能增強。患有陽痿病症的大有好轉,女子月經不調均有程度不同的改善。腎水旺盛,肝得滋榮。因此,在這一階段,患有慢性肝炎和初期肝硬化的都有明顯好轉。堅持鍛煉,自然痊癒。
第四步,通督勿忘復勿肋。
1. 方法。原則上還是按照第三步操作,真氣沿督脈上行的時候,意識應該跟隨上行的力量。這就是勿忘。若行到某處停下來,不要用意念去導引。這就是勿肋。
2. 時間。每天練功次數可適當增加,每次的時間也應延長到四十分鍾或一小時左右。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通督的時間和力量不可能一樣。有的人一剎那就通過了,而且力量很猛,震動很大。有的人通督時間稍長,並且力量也不大。大多數在十天左右通督。
3. 效果。通督之後,一呼真氣入丹田,一吸真氣入腦海,但不可有意追求,一呼一刻形成任督循環,養生界稱此為「小周天」。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感覺到「呼吸精氣,獨立守神」的實際情況。真氣不斷地補益腦髓,大腦皮層的本能力量增強。凡是由於腎精虧損和內分泌紊亂所引起的頭暈耳鳴、失眠健忘、腰酸腿軟、月經不調、精神恍惚、易喜易怒、心慌氣短、性慾減退等神經官能症狀,都可得到改善。長期堅持,可以康復。因練功經絡通暢,有些多年不愈的頑症也可霍然而愈,效果明顯。一般情況表現為精力充沛,身體輕捷。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
所謂元神,就是大腦調節管制的本能力量。與識神對立。識神是有意識的精神狀態。元神和識神是體和用的關系,元神為體,識神為用。第四步功已通督脈,腎氣不斷灌溉腦髓,元神的力量不斷得到補充。心主神明,心氣上照於腦,才能發揮其全面的調節管製作用。
1. 方法。原則上還是守下丹田。丹田是長期意守的部位。通督後各個經脈相繼開通。如果頭頂百會穴(上丹田)處有活動力量,也可以意守頭頂。可以靈活掌握,這叫「有欲觀竅,無欲觀妙」。
2. 時間。每天三次,或更多些,每次一小時或更長一些。總的說時間越長越好。大約一個月左右,身體內的各種觸動現象才能逐漸消失,只剩下下丹田和上丹田的力量更加集中旺盛的現象。
3. 效果。根據身體的表現,尤其是丹田與頭頂百會穴互相吸引的磁性力量說明,大腦皮層的本能力量增強,內分泌協調而旺盛。這種力量有形有色,功夫越深,表現的越明顯活潑,對全身的生理生活機能調節就更好,真氣也就更加充實,不斷地補償和增強身體的代謝機能,可充分發揮機體的潛在力量。因活力旺盛,抗病免疫力就增強了,一般致病因素就可減少甚至避免,原有的沉痾痼疾也可以得到改善或痊癒。堅持鍛煉,就可以達到身心健康、益壽延年的效用。
以上五步,是真氣運行法靜功鍛煉過程中的基本概況。在實踐中,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具體條件又不一樣,所以效果與表現也是因人而大同小異。鑒此,練功時既要順乎自然,靈活運用,不能刻意拘執;又要本著一定的要求,耐心求進,持之以恆,不可自由放任,實為成功之要訣。
練功姿勢
初學真氣運行法要有正確的姿勢,作為初學者的規范。練習真氣運行有行、立、坐、卧四種形式,其中以坐式為主,其他姿勢為輔。為有效地促使真氣運行不斷進步,除坐式以外,還可隨時隨地採取多法進行。
1、坐式。坐式有盤腿和垂腿兩種姿勢,主要按照個人習慣和環境條件,自行選擇。一般認為盤腿坐過於形式化,且易麻腿。因此,一般採用垂腿(坐椅凳)坐式較為便利。
(1)盤腿坐式。「雙盤式」是把左腳放在右大腿上面,再把右腳搬到左大腿上,兩手相合置於小腹前面。這個坐法只是為了坐得穩固不易動搖,但沒有相當功夫不易做到。「單盤式」是把右腿放在左腿上面,手勢如前法。這比雙盤易於做到。「自由盤腿」是將兩腿互相交叉而盤坐,是一般人習慣用的坐式。
(2)垂腿坐式。坐在高低適宜的椅凳上,以坐下來大腿面保持水平為度,小腿垂直,兩腳平行著地,兩膝間的距離以能放下兩拳(拳眼相對)為准。兩手心向下,自然的放在大腿面上。兩肩下垂,腰須直,勿用力,不要挺胸駝背、仰面低頭。下頜略向回收,頭頂如懸。體態以端正自然為標准。
2、卧式。右側著床伸下腿屈上腿,右手曲肱將手置於頭之前下側枕上,左手放在左胯上,此式應用為坐功之輔助,或體弱不能坐者採用之圖。
3、站式。站式有各種姿勢,在這里不一一介紹。茲介紹方便易行的一個姿勢,以為坐功之輔助功。兩腳並立,兩手覆於丹田(左手掌心覆於丹田,右掌心覆於左手背上)。松肩垂肘,含胸拔背,虛心實腹,眼半垂廉一切要求同坐式。
4、行式。行路和散步時,目視前方三五步處,意守鼻尖,神不外馳,依行路的速度,一般為三步一呼,一步一吸,四步一個呼吸。如能長期鍛煉此法,對走長路很有幫助,可以久行不倦。
五官要求:
1、口腔。口唇自然閉合,上下齒相對,將舌上卷約成九十度,用舌尖輕輕地抵往上齶。唾液分泌得多了,將舌放下慢慢地咽下去。
2、眼睛。閉目內視,練哪一步功就內視哪一部位。如第一步注意心窩部,就內視心窩部。
3、耳朵。用耳朵留意自己的呼吸,使呼吸不要發出粗糙的聲音。保持從容自然,不可憋氣使呼吸不暢,這是集中思想的好方法。
4、呼吸。在練習真氣運行法的過程中,一直是注意呼氣,吸氣任其自然,不加註意,自無流弊。丹田真氣充實後,自然地貫通督脈。那時即感到一呼真氣入丹田,一吸真氣沿督脈入腦。

5. 練氣怎麼練

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練氣其實就是養生。老子曾說呼吸於踵。練氣的時候應該是注重呼氣,用一個恰當的比例就是呼和吸的比例應該是九比一,吸氣時從鼻子開始吸到頭頂,停留幾秒鍾再從頭頂呼出到腳跟,這個過程要用意念作為導引。不要鼻吸嘴呼,要鼻吸鼻呼。吸的時候要急促,呼的時候要綿長,這才是真正的練氣。

6. 如何調息、練氣(不詳細、無效的不要!)

氣功鍛煉的基本方法——調息

調息是自覺地意守呼吸或調控呼吸,以達到和氣養生的目的。它是練功的重要環節和方法。就其實質而言,就是應用意念,去改變呼吸的節律、頻率和深度,從而來調和陰陽,協調臟腑,疏通經絡。

調息的重要性

初步的實驗研究已經證明,調息對機體植物神經系統有明顯的調節作用,呼吸的變化也可以通過影響呼吸中樞,進而調整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的張力,最終達到調整相應內臟器官(組織)的功能。調息的重要意義還在於作為調心的重要手段,可寄心於息,使心息相依,意氣相隨,氣血調暢,五志舒和。如此則氣機升降出入正常,才能健脾養氣保精養神。

調息的方法

氣功調息方法很多,概括起來不外口鼻的運用,呼吸肌的運用,意念的配合,動作的配合,讀字的配合,呼吸時相和呼吸速度的調節等。應用時可根據功法和練功者的具體情況而選擇。

1、自然呼吸法

由於人們的習慣不同及男女生理上的差異,自然呼吸可分為胸式、腹式及胸腹混合式三種形式。成年男子以腹式呼吸多見;女子以胸式呼吸較多;運動員、演員、歌唱家則多是腹式呼吸。初練氣功者,一般採用自然呼吸。即在平時習慣的自然呼吸的基礎上,身體放鬆入靜,然後將呼吸調整得柔細、勻暢、自然。開始調息時,可採用吸氣時默念「靜」字,呼氣時默念「松」字,以助調息入靜。

2、鼻吸口呼法

有口吸鼻呼法、鼻吸鼻呼法、口吸口呼法。在練功時多採用鼻吸鼻呼法或鼻吸口呼法。鼻吸鼻呼法多用於靜功,太極氣功、行步功等多採用鼻吸口呼法。有少數練功者,因鼻病、感冒及其他疾病時,偶然以口代替鼻呼吸,但口宜微張。除此之外,口吸鼻呼與口吸口呼法均不宜提倡。

3、大呼大吸法

用鼻使勁地大呼大吸,或以鼻使勁地吸氣,用口呼氣,每一呼一吸要求盡量延長時間,並且還要求發出呼吸聲,以達到「出入有聲」。該法對增強體質,調動機體內氣,以及對某些慢性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在學練此法時,聲音應從小到大,並注意在空氣新鮮的曠野地帶鍛煉。

4、練呼練吸法

古人講「凡入氣為陰,出氣為陽」,因此『陽微者不能呼,陰微者不能吸」。說明應用練呼法或練吸法要注意陰陽辨證。一般而言,練呼對上實下虛的高血壓、肺氣腫、青光眼以及頭痛、頭脹、胸腹脹滿者較為適用:練吸對某些胃腸功能差、陽虛怕冷者較為合適。練呼可採用延長呼氣,呼——停——吸,呼後念字等法,以加強呼氣,延長呼氣時相;練吸時,可採用延長吸氣,吸——停——呼,吸後念字等方法,以突出吸氣。
5、腹式呼吸

這是氣功調息中最常用的呼吸方法。它有利於內氣的聚集、貯存與調動。腹式呼吸一般分為自然腹式呼吸和深長腹式呼吸,後者由前者過渡而來。深長腹式呼吸又可分順式和逆式兩種。吸氣時腹肌放鬆,隨著橫膈的下降,腹前壁逐漸鼓起;呼氣時腹肌收縮,腹壁回縮或稍凹進,橫膈也隨之上升到原來水平,此為順式腹式呼吸(生理學上稱為等容呼吸)。逆式腹式呼吸(也稱變容呼吸)則相反,吸氣時腹肌收縮,腹壁回縮呈凹狀,加之橫膈收縮向腹腔下降,使腹腔容積變小,呼氣時腹肌放鬆,腹部隆起,橫膈也上升,使腹腔容積變大。故逆式腹式呼吸對腹部臟器的壓力影響較大,因而對促進氣血運行,提升陽氣,改善腸胃功能有較大的幫助,適用於內臟下垂、腸胃功能失調者。但對年老體虛及高血壓患者,各類心臟病患者和孕婦均應慎用或禁用。另外,逆式腹式呼吸難度較高,初練者不宜馬上應用。

7. 怎麼練氣!(新手)

歷代氣功家多主張意守下丹田;因為這個部位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它位於人體中心,是任脈、督脈、沖脈三脈經氣運行的起點,十二經脈也都是直接或間接通過丹田而輸入本經,再轉入本臟。下丹田是真氣升降、開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養胎的地方。《難經》認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所以氣功家多以下丹田為鍛煉、匯聚、儲存真氣的主要部位。人的元氣發源於腎,藏於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動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人體的強弱,生死存亡,全賴丹田元氣之盛衰。所以養生家都非常重視保養丹田元氣。丹田元氣充實旺盛,就可以調動人體潛力,使真氣能在全身循環運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調節陰陽,溝通心腎,使真氣充實暢通八脈,恢復先天之生理機能,促進身體的健康長壽。

意守丹田的時候,總是胡思亂想不能集中注意力到丹田怎麼辦?怎樣把注意力集中到丹田?
想著有氣順著任脈進入下丹田 你當先以舌扣齒三十六 再赤龍攪水三周 以津液導氣神入丹田 再數息後自然而然 進如天人合一 不要克意去想丹田 要順氣而行氣到哪神到哪 因為氣最後會下歸丹田

如何意守丹田
方法是兩眼輕閉,意想雙眼順著鼻尖,輕輕「內視」肚臍里的「下丹田」,每次練功半小時到一小時。我是採取直立的姿勢練功的,剛開始學功,意守丹田沒有明顯的感覺。但是兩腳經常發癢,收功後就不癢了;有時候兩手掌很重,有時候整個人也好象很重,不知不覺變成站樁形式;有時候兩腿發抖……收功的方法是兩手掌輕壓下丹田位置,心裡反復的默念:我要收功了、我要收功了
直到精神恢復正常、輕輕活動一下關節就行了。

丹田出現熱感之後,許多疑問就迎刃而解了:丹田在什麼位置?發熱的那個地方就是丹田。怎麼意守?保留住丹田部位那種溫熱感,就是意守。丹田發熱之後,接下來該怎麼煉呢?還是意守丹田。這個「意守」不是全神貫注的意守,是「似守非守」,也即是心理清清楚楚知道丹田部位有溫熱的感覺就行了。是意守那個溫熱的感覺,不是意守丹田那個位置。到這個層次的煉功者,隨時隨地都可以意守丹田。我這樣說是方便說,說「意守」,其實不必很用意,是自然而然的感知,這就叫「似守非守」。
練功歷程1\2
意守下丹田的奧秘

意守丹田,簡單地說,就是排除雜念,全神貫注到丹田的部位,耳無聞,目無視,鼻無嗅,心不外馳,專心體會真氣之活動。
在煉氣功時,首先要注意精神集中,意守丹田。丹田在小腹正中,臍下三寸,為吾人生命力的泉源。在調整呼吸以後,由呼氣運動,推動真氣下行,集中在丹田之內。丹田內真氣充滿,則可以貫通督脈,所謂「積氣沖關」則可以進入高深之境界。
所謂意守,就是心不外馳,精神集中。守字有定的意義在里,也就是《尚書》說的「唯精唯一,允執厥中」;《大學》上所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佛家說的「止觀」,孟子提出「求放心」都是指意守而言。俗語說「鎖心猿、拴意馬」,也是意守。《內功經》上說得更具體:「泰出崩於前而不動,猛虎嘯於後而不驚」。《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精神內守,就是意守丹田。孔子告訴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四個勿字,也就是意守的具體辦法。《書經》所雲:「念茲在茲,釋茲在茲,永言茲在茲」,更指出意守之辦法。

答案補充
丹田二字始自道家,儒、釋並無此語。按丹田的釋義,是一種奇妙的品,它是由許多健身祛病的品中,提煉出來的精華,療效極高的物質。所以世傳為「妙靈丹」,因為它能祛病延年,所以在人身機體中經過生理變化所產生的生活動力——真氣,道家與醫家也稱之為「丹」。所謂「丹田」就是匯集丹的處所,在人體中是一個最重要的部位,為生命動力的泉源。
「丹田」的位置,一般文獻記載,在臍下三寸,小腹正中線,為任脈之關元穴。居膀胱之後,直腸之前,有腹壁下動靜脈,分布著第十一、十二肋間神經前皮枝,深部容小腸,為小腸經之募穴;是三陰任脈之會。類似一個夾室,氣沖則升,氣虛則合,為任、沖、督三脈之發源地。是全身經氣聚集之處,故又名「氣海」。也叫血室、命門、血海、大海、子宮、關原、下紀、精露、大潤、大中、丹田。
「丹田」為男子藏精之所,女子受胎之地,人的性命由此產生,發育、成長,故又名生門、胞門。在《針灸經》上注釋:能治帶下經病、不孕無子、惡露不盡、尿血、卒中、脫症、淋濁、疝痛、遺精、遺尿、虛勞、 羸弱。 另外有一說:兩眉中間天心穴為上丹田。《內功經》雲:「氣沉海底,光聚天心。」因為氣功到一個相當階段,兩眉中間會發現亮光。又有一個說法,心口窩巨闕穴處為中丹田。因為氣功練習,初步要注意氣下到心口窩。在巨闕穴上,首先有發熱感。而巨闕穴又為心經之募穴,主治心痛、反胃、驚搏、健忘。《內功經》雲:「目視心宮,氣注大海。」《針灸學》上也有臍下寸半氣海穴和臍下二寸石門穴為丹田之說。《中國醫
學大詞典》說明:臍下三寸為丹田。在氣功實踐中,也體會到,大氣沉到臍下三寸處,才活潑撥,圓滾滾,團聚旋轉有無限生機

快速找丹田【】
丹田是什麼,這個如同計算機硬體,可以不清楚構造和原理,能運用就行了。但丹田在哪裡,許多初學者並不知道,或者說無從把握,只好自行摸索。
如果你要用一個工具,最好還是拆開包裝殼,然後用,這樣效果最好。當然你不知道如何拆,直接拿來用,許多次後,自然包裝殼被磨損到打開。掌握丹田的位置也是如此。
很多人練氣功或者武術或者其他,有些練習要把握到下丹田。

8. 求道家煉氣方法

真氣運行學五步功成(五步功法)
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
1. 方法。做好練功准備,放鬆身心,集中思想,精神內守,在呼氣的同時,意念隨呼氣趨向心窩部。
2. 時間。如果要如期完成第一步的練習,在時間上就要有一定的安排。假若條件許可的話,每天固定時間練功,養成習慣,對穩定思想更有幫助。沒有固定的時間也不要緊,只要抽空抓緊練功就行。要求每日早、中、晚練習三次,每次二十分鍾。如認真操作,一個星期左右就可完成第一步的功候。
3. 效果。開始幾天由於不習慣,姿勢也不夠准確,有的同志會感到頭暈,腰背酸痛,呼吸也不自然,舌尖抵不住上齶等,這都是自然的現象。不要有顧慮,只要按要求堅持鍛煉慢慢就會好了。
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
1. 方法。每次呼氣都從心窩部開始,呼氣注意下丹田。
2. 時間。每天依法練三次,每次二十五分鍾或者半個小時,一星期左右就可以氣沉丹田。
3. 效果。由於真氣已通過胃區,脾胃功能已有改善。真氣沉入丹田後,丹田周圍的臟器,如大小腸、腎、膀胱等都逐步發生生理上的改變,一般都會感到食慾增進;大小便異常現象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第三步,凝神調息守丹田。
1. 方法。呼氣注意丹田,但要避免過份用力呼氣往下送,以造成丹田發熱太過,耗傷陰液。
2. 時間。每天三次或者再多一些。每次半小時以上。這一段是培養丹田實力階段,需要時間較長,一個月左右可以感到小腹充實有力。
3. 效果。由於任脈通暢,心腎相交,中氣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靜。凡患有心火上炎,失眠多夢,以及心臟不健康的人,都有好轉。通過練功不斷的給腸胃增加熱能,脾胃消化吸收能力增強,體重增加,精神充沛,元氣充足,腎功能增強。患有陽痿病症的大有好轉,女子月經不調均有程度不同的改善。腎水旺盛,肝得滋榮。因此,在這一階段,患有慢性肝炎和初期肝硬化的都有明顯好轉。堅持鍛煉,自然痊癒。
第四步,通督勿忘復勿肋。
1. 方法。原則上還是按照第三步操作,真氣沿督脈上行的時候,意識應該跟隨上行的力量。這就是勿忘。若行到某處停下來,不要用意念去導引。這就是勿肋。
2. 時間。每天練功次數可適當增加,每次的時間也應延長到四十分鍾或一小時左右。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通督的時間和力量不可能一樣。有的人一剎那就通過了,而且力量很猛,震動很大。有的人通督時間稍長,並且力量也不大。大多數在十天左右通督。
3. 效果。通督之後,一呼真氣入丹田,一吸真氣入腦海,但不可有意追求,一呼一刻形成任督循環,養生界稱此為「小周天」。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感覺到「呼吸精氣,獨立守神」的實際情況。真氣不斷地補益腦髓,大腦皮層的本能力量增強。凡是由於腎精虧損和內分泌紊亂所引起的頭暈耳鳴、失眠健忘、腰酸腿軟、月經不調、精神恍惚、易喜易怒、心慌氣短、性慾減退等神經官能症狀,都可得到改善。長期堅持,可以康復。因練功經絡通暢,有些多年不愈的頑症也可霍然而愈,效果明顯。一般情況表現為精力充沛,身體輕捷。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
所謂元神,就是大腦調節管制的本能力量。與識神對立。識神是有意識的精神狀態。元神和識神是體和用的關系,元神為體,識神為用。第四步功已通督脈,腎氣不斷灌溉腦髓,元神的力量不斷得到補充。心主神明,心氣上照於腦,才能發揮其全面的調節管製作用。
1. 方法。原則上還是守下丹田。丹田是長期意守的部位。通督後各個經脈相繼開通。如果頭頂百會穴(上丹田)處有活動力量,也可以意守頭頂。可以靈活掌握,這叫「有欲觀竅,無欲觀妙」。
2. 時間。每天三次,或更多些,每次一小時或更長一些。總的說時間越長越好。大約一個月左右,身體內的各種觸動現象才能逐漸消失,只剩下下丹田和上丹田的力量更加集中旺盛的現象。
3. 效果。根據身體的表現,尤其是丹田與頭頂百會穴互相吸引的磁性力量說明,大腦皮層的本能力量增強,內分泌協調而旺盛。這種力量有形有色,功夫越深,表現的越明顯活潑,對全身的生理生活機能調節就更好,真氣也就更加充實,不斷地補償和增強身體的代謝機能,可充分發揮機體的潛在力量。因活力旺盛,抗病免疫力就增強了,一般致病因素就可減少甚至避免,原有的沉痾痼疾也可以得到改善或痊癒。堅持鍛煉,就可以達到身心健康、益壽延年的效用。
以上五步,是真氣運行法靜功鍛煉過程中的基本概況。在實踐中,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具體條件又不一樣,所以效果與表現也是因人而大同小異。鑒此,練功時既要順乎自然,靈活運用,不能刻意拘執;又要本著一定的要求,耐心求進,持之以恆,不可自由放任,實為成功之要訣。
練功姿勢
初學真氣運行法要有正確的姿勢,作為初學者的規范。練習真氣運行有行、立、坐、卧四種形式,其中以坐式為主,其他姿勢為輔。為有效地促使真氣運行不斷進步,除坐式以外,還可隨時隨地採取多法進行。�
1、坐式。坐式有盤腿和垂腿兩種姿勢,主要按照個人習慣和環境條件,自行選擇。一般認為盤腿坐過於形式化,且易麻腿。因此,一般採用垂腿(坐椅凳)坐式較為便利。
(1)盤腿坐式。「雙盤式」是把左腳放在右大腿上面,再把右腳搬到左大腿上,兩手相合置於小腹前面。這個坐法只是為了坐得穩固不易動搖,但沒有相當功夫不易做到。「單盤式」是把右腿放在左腿上面,手勢如前法。這比雙盤易於做到。「自由盤腿」是將兩腿互相交叉而盤坐,是一般人習慣用的坐式。�
(2)垂腿坐式。坐在高低適宜的椅凳上,以坐下來大腿面保持水平為度,小腿垂直,兩腳平行著地,兩膝間的距離以能放下兩拳(拳眼相對)為准。兩手心向下,自然的放在大腿面上。兩肩下垂,腰須直,勿用力,不要挺胸駝背、仰面低頭。下頜略向回收,頭頂如懸。體態以端正自然為標准。此式為現代習慣採用之姿勢(圖6-4)。�
2、卧式。右側著床伸下腿屈上腿,右手曲肱將手置於頭之前下側枕上,左手放在左胯上,此式應用為坐功之輔助,或體弱不能坐者採用之圖。�
3、站式。站式有各種姿勢,在這里不一一介紹。茲介紹方便易行的一個姿勢,以為坐功之輔助功。兩腳並立,兩手覆於丹田(左手掌心覆於丹田,右掌心覆於左手背上)。松肩垂肘,含胸拔背,虛心實腹,眼半垂廉一切要求同坐式。�
4、行式。行路和散步時,目視前方三五步處,意守鼻尖,神不外馳,依行路的速度,一般為三步一呼,一步一吸,四步一個呼吸。如能長期鍛煉此法,對走長路很有幫助,可以久行不倦。
五官要求
1、口腔。口唇自然閉合,上下齒相對,將舌上卷約成九十度,用舌尖輕輕地抵往上齶。唾液分泌得多了,將舌放下慢慢地咽下去。
2、眼睛。閉目內視,練哪一步功就內視哪一部位。如第一步注意心窩部,就內視心窩部。
3、耳朵。用耳朵留意自己的呼吸,使呼吸不要發出粗糙的聲音。保持從容自然,不可憋氣使呼吸不暢,這是集中思想的好方法。�
4、呼吸。在練習真氣運行法的過程中,一直是注意呼氣,吸氣任其自然,不加註意,自無流弊。丹田真氣充實後,自然地貫通督脈。那時即感到一呼真氣入丹田,一吸真氣沿督脈入腦。這是真氣五官要求
1、口腔。口唇自然閉合,上下齒相對,將舌上卷約成九十度,用舌尖輕輕地抵往上齶。唾液分泌得多了,將舌放下慢慢地咽下去。
2、眼睛。閉目內視,練哪一步功就內視哪一部位。如第一步注意心窩部,就內視心窩部。
3、耳朵。用耳朵留意自己的呼吸,使呼吸不要發出粗糙的聲音。保持從容自然,不可憋氣使呼吸不暢,這是集中思想的好方法。�
4、呼吸。在練習真氣運行法的過程中,一直是注意呼氣,吸氣任其自然,不加註意,自無流弊。丹田真氣充實後,自然地貫通督脈。那時即感到一呼真氣入丹田,一吸真氣沿督脈入腦。這是真氣的自然活動狀態,無須追求。外呼吸則綿綿密密,若存若無,呼吸表現的更加自然。這時外呼吸就無須注意了。�
5、收功。真氣運行五步功法收功的時候,慢慢睜開眼睛,搓搓雙手,再用雙手搓面,最後用十指梳頭片刻,再慢慢站起來活動。
什麼叫丹田?
其部位有三:在臍下的叫下丹田,在心窩的叫中丹田,在兩眉間的叫上丹田
人身雖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說,但實際練功時,除特殊情況之外,一般所說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認為下丹田和人體生命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是真氣升降開合的樞紐,是匯集烹煉、儲存真氣的重要部位。當然,從現代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觀點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並未發現有特殊的形態和功能。但是,通過意守丹田來促進練功人的意識達到入靜狀態,取得療效,則早已被實踐所證實。其中的機理,有待於人們進一步研究、揭示
任脈,督脈在體內的走向,牽扯到哪些內臟連說都沒說,就讓人家練,不是誤導,是什麼???
<<真氣運行法>>中的方法已明確規定了真氣在任脈,督脈中的走向,大家按方法做是不會錯的,大家不必太在乎經脈分布,練到第三步意守丹田真氣滿了自己就會沿任脈而下,而後經會陰穴沿督脈而上,這就像自來水多了就會沿水管流動,而不需讓水知道路線,因為水管已經規定了路線
具體的經脈分布大家大可以自己查找,一般網路上就可查到。

大家如果縣樓主的不太好理解可按下文練習
第一步、呼氣時注意心窩部
①方法:練功條件准備好,縮小視野,心不外馳,注意鼻尖少時,即可閉目內視心窩部,用耳朵細聽自己的呼氣,約一兩分鍾後平靜下來即可沒有粗糙的聲音。在呼氣的同時意念隨呼氣趨向心窩部。吸氣時任其自然,不加任何意識作為。久久行之,真氣就在心窩部聚集起來。而且這個方法本身就是排除雜念的好辦法。
呼氣時真氣下行進入丹田,為達此目的,必須先聚集真氣,這就是為什麼第一步時並不意守丹田的原因。如果開始就氣沉丹田,初學不易掌握,一時見不到效果,就有可能因此而終止。
②時間:如果想如期完成這一階段的練習,在時間上就要有一定的安排。如果條件許可,每天在固定的時間練習,沒有固定時間也不要緊,抓緊練習即可。要求每天早、中、晚三次,每次20分鍾。認真練習10天左右即可完成第一步。
③反應:練功三到五天,即感到心窩部沉重;五到十天,每一呼氣就有一股熱流注入心窩部,這是真氣集中的表現。

第二步、氣沉丹田
①方法:當第一步做到每一呼氣即覺心窩發熱時,就可以意息相隨,在呼氣時延伸下沉的功夫,慢慢向小腹推進。不可操之過急,用力過大將產生高熱,很不舒服。
②時間:依法每日三次,每次25~30分鍾,10天左右即可氣沉丹田。
③反應:每次呼氣一股熱流送入丹田,小腹汩汩作響,腸蠕動增強,矢氣增多。

第三步、意守丹田
①方法:當第二步做到丹田有了明顯的感覺,就可以把呼吸有意無意的止於丹田。不要再過分注意呼氣時把氣往下送,以免發熱太過,犯「壯火食氣」之弊。呼吸放自然,只將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溫養。「少火生氣」正是此義。
②時間:每日三次,每次30分鍾以上。者一步功法是在丹田培養實力階段,需要時間較長,40天左右可以感到小腹充實有力。
③反應:基於第二步氣沉丹田,小腹發熱明顯,十數日後小腹形成氣丘,隨著時日和功夫增長,氣丘增大,小腹力量增強。力量足夠時會向下遊走,有時陰部作癢,會陰跳動,四肢腰背發熱等。

第四步、通督
①方法:意守丹田40天左右,真氣充實到一定程度,即沿脊柱上行。在上行的時候,勿忘勿助!意識跟隨上行的力量(勿忘)若行到某處停下來,也不要用意識向上引導(勿助)。上行的速度是由丹田的力量大小決定的,若力量不夠,它就會停下來,待丹田力量充實再繼續上行。如果上行到玉枕關通不過,內視頭頂即可。
②時間:每天可增加練功次數和時間(40~60分鍾)。有人一霎那就可通督,這樣通過力量很猛,震動很大。有人經過數小時、數天,大多是一周左右。通關過程為正常生理現象,人人可通,極個別通不過的另有原因。
③反應:在第三步的基礎上丹田充實,小腹飽滿,會陰跳動,後腰發熱,名門處感覺真氣活躍,自覺有一股力量沿脊柱上行。有的真氣培養充足,一股熱力直沖而上,勢頭很猛,一次沖過督脈;有的行行駐駐,數日方過;有的像水銀柱一樣,隨呼吸上下活動,漸次上行。通督前後身體可能不穩,注意及時調整。頭部感覺箍緊,有時沉悶不適,為正常現象。此階段異常關鍵,不可疑慮放鬆。

第五部、小周天成
①方法:真氣過玉枕、百會後,向下經鵲橋(舌抵上顎)入壬脈。小周天就已經通了!此時,一吸氣真氣入腦海,一呼氣真氣入丹田。此後,原則上還是意守丹田,丹田是長期意守的部位。如果百會出現活動力量,也可以意守百會,靈活掌握。
②時間:每日三次,每次60分鍾或更長。 ③反應:此步初期,可能各種觸動現象不斷,十餘天即可消失

9. 氣功 到底 該怎麼練

中國關於氣功的典籍多如牛毛,而很多人將氣功神化了,其實氣功是一種養生的手法,怎麼練氣功與練習氣功的要領有哪些呢?下面就來為大家介紹下真氣運行法,以及練習氣功常見的注意的方面問題。

一、姿勢

(1)盤腿坐式:分雙盤、單盤、自由盤。雙盤為左腳放在右大腿上,右腳放在左大腿上,雙手相合置於小腹前。這個坐法只是為了穩固不搖動,沒有相當功夫不易做到。單盤為左腿在上右腿在下,手勢如前,是一般人習慣坐法。

(2)垂腿坐式:坐在高低適宜的椅子上,以坐下來大腿保持水平為度。小腿垂直,兩腳平行著地,兩膝間可放下兩拳(拳眼相對)。

二、對五官的要求

(1)口腔:自然閉合,舌尖上卷九十度輕抵上顎。唾液分泌得多了,將舌放下,慢慢咽下,此謂「吞津」。

(2)眼睛:閉目內視,練到那一步就內視那一部位。若練功時心猿意馬,思如潮湧,就睜開眼睛,注視虛空或鼻尖少時,打斷思路,閉目再坐。此謂「慧劍斬亂絲」。

(3)耳朵:用耳朵留意自己的呼吸,保持從容自然,沒有粗糙的聲音。

(4)呼吸:呼吸是真氣運行法的關鍵問題,在後面的練功過程中,一定注意自然呼吸,不可有意深呼吸或快、慢呼吸。在貫通壬脈的一、二、三步過程中,一直注意呼氣,吸氣時任其自然,自無流弊。注意,不可用口呼吸。

三、練功須知

(1)環境:練習此功法,因要集中精神,所以要有一個安靜的環境。但是也不必過分強調這個問題,沒有他人干擾即可。

(2)不要在:大飢、大飽、大怒、大驚等情志沖動時勉強練功;風雨雷電時暫且不練。此功法大成者,不遵此例。

(3)真氣的運行不比勉強引導,當其充盈時自會運行,勉強引導易出偏差。

(4)幻覺和觸動:練功時,由於真氣活躍,經絡開啟,會出現各種幻覺和觸動,請勿驚慮。經常出現的有:大、小、輕、重、涼、熱、癢、麻。出現以上情況時,不可好奇追求,更不必恐懼憂慮。

四、功法

第一步、呼氣時注意心窩部

①方法:練功條件准備好,縮小視野,心不外馳,注意鼻尖少時,即可閉目內視心窩部,用耳朵細聽自己的呼氣,約一兩分鍾後平靜下來即可沒有粗糙的聲音。在呼氣的同時意念隨呼氣趨向心窩部。吸氣時任其自然,不加任何意識作為。久久行之,真氣就在心窩部聚集起來。而且這個方法本身就是排除雜念的好辦法。

呼氣時真氣下行進入丹田,為達此目的,必須先聚集真氣,這就是為什麼第一步時並不意守丹田的原因。如果開始就氣沉丹田,初學不易掌握,一時見不到效果,就有可能因此而終止。

②時間:如果想如期完成這一階段的練習,在時間上就要有一定的安排。如果條件許可,每天在固定的時間練習,沒有固定時間也不要緊,抓緊練習即可。要求每天早、中、晚三次,每次20分鍾。認真練習10天左右即可完成第一步。

③反應:練功三到五天,即感到心窩部沉重;五到十天,每一呼氣就有一股熱流注入心窩部,這是真氣集中的表現。

(6)固定功法,功時適宜。

當前各地流傳的功法甚多。有的功法已在臨床廣泛採用,效果不錯;也有些功法,僅限於個別人練習,尚未完全公開,或使用之人甚少,功效究竟如何,尚難定論。練功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病情、體質和日常習慣等,選擇1~2種合適功法,進行鍛煉,這樣既便於掌握,又易獲效果

(7)總結經驗,避免偏差。

氣功療法主要是患者自行掌握練功要求和方法,不斷地進行鍛煉。在鍛煉中大都不能一帆風順,嚴重者可產生偏差。造成這種情況,最常見的原因是急於求成,不能循序漸進,呼吸用力過大,一味追求深長緩慢,或意守強度太大,或盲目追求某些感覺,結果造成呼吸不暢,胸悶氣短甚則呼吸紊亂,頭痛頭昏,精神緊張等。

偏差的形成,往往是由微至顯,由輕到重,當開始有所表現時,糾正比較容易,需時也短,如果偏差已經形成,糾正起來就比較費力。因此練功之初,一定要深入細致地體會,總結經驗,找到不足,及時糾正,以免形成偏差。

閱讀全文

與如何練氣養生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可口可樂解決負面影響的方法 瀏覽:614
膝關節檢測方法養生堂 瀏覽:372
餓了么引流有哪些方法 瀏覽:381
扣安全帶方法圖片 瀏覽:637
冰箱的冰快速溶解的方法 瀏覽:54
紅茶的製作方法發源地是哪裡 瀏覽:605
正確的科學發聲方法是哪裡用力 瀏覽:400
高效溝通技巧和方法圖片 瀏覽:292
初五接財神正確方法動圖 瀏覽:720
動物胃腸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358
高冰岫玉的鑒別方法 瀏覽:87
聚氯乙烯膠水快速乾的方法 瀏覽:363
飛機合頁的安裝方法 瀏覽:637
華為平板電腦錄音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74
燃燒成分分析方法分為哪幾種 瀏覽:940
鋁合金門鉸鏈安裝方法 瀏覽:458
光合酒花的鑒別方法 瀏覽:305
如何找到自己的賺錢方法 瀏覽:275
SL是什麼教育方法 瀏覽:690
導線測量計算表計算方法 瀏覽: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