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氧化焰、還原焰和中性焰
1、氧化焰:是指燃料完全燃燒的火焰,火焰完全燃燒必須有大量空氣供給,這時窯中的氧氣充足,CO較少。為了使坯中水分及一切有機物都蒸發和揮發排出,使坯體得到正常的收縮,所以在燒窯過程中必須有氧化焰階段。適用於焊接銅、錳鋼等金屬材料。
2、還原焰:還原焰是不完全燃燒的火焰。這時窯中所產生的一氧化碳和氫氣多,沒有或者極少游離氧的存在。還原焰能使坯體內的高價鐵得到充分還原變為氧化亞鐵,而變成青色,消滅瓷色發黃的現象,在日用瓷的燒窯過程中,多採用還原焰燒成。
3、中性焰:燒中性焰時,窯內所產生的一氧化碳加氫氣與進入窯中的空氣化合量幾乎相等,處於平衡狀態,其作用是使氧化亞鐵不再受氧化作用而恢復成高價鐵,最後使坯體達到完全玻化的目的。
(1)氧化焰快速燒成方法擴展閱讀:
氧化焰的溫度可達3100-3400。氧化焰的溫度很高,在火焰加熱時為了提高效率,常使用氧化焰。氣割時,通常使用氧化焰。
還原焰是在空氣供給不充分,燃燒不完全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火焰。它的特徵是有煙、渾濁,燃燒產物中含有一定數量的可燃物質。火焰的組成決定了火焰的氧化還原特性,影響到待測元素化合物的分解及難解離化合物的形成,進而影響到原子化效率和自由原子火焰區中的有效壽命。
中性焰是氧與乙炔體積的比值(OZ/CZHZ)為1.1-1.2的混合氣燃燒形成的氣體火焰,中性焰在第一燃燒階段既無過剩的氧又無游離的碳。當氧與丙烷容積的比值(OZ/C3Hs )為3. 5時,也可得到中性焰。
B. 氣焊、氣割時如何調火如何最容易的區分碳化焰、中性焰、氧化焰
點火後調節低壓氧氣,碳化焰(蠟燭焰)就是剛點火時的,加氧氣時就出現中性焰,超過了就是氧化焰,正常工作時用中性焰。
C. 什麼是"還原焰"和"氧化焰"用來做什麼
還原焰
還原焰是不完全燃燒的火焰。這時窯中所產生的一氧化碳和氫氣多,沒有或者極少游離氧的存在。由於還原焰能使坯體內的高價鐵(Fe2O3)得到充分還原變為氧化亞鐵(FeO),而變成青色,消滅瓷色發黃的現象,因此在日用瓷的燒窯過程中,多採用還原焰燒成。
氧化焰
是指燃料完全燃燒的火焰,火焰完全燃燒必須有大量空氣供給,這時窯中的氧氣充足,CO較少。為了使坯中水分及一切有機物都蒸發和揮發排出,使坯體得到正常的收縮,所以在燒窯過程中必須有氧化焰階段。
日用瓷快速燒制
D. 還原焰和氧化焰怎麼調節
還原焰和氧化焰調節需要通過調整氧氣和乙炔的比例來進行。
還原焰就是燃燒時生成還原性氣體的火焰,在燃燒過程中,由於氧氣供應不足,而使燃燒不充分,在燃燒產物中含有一氧化碳等還原性氣體,火焰中沒有或者含有極少量的氧分子。這種還原性火焰,在瓷器的燒制過程中有特殊的作用。
還原焰是在空氣供給不充分,燃燒不完全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火焰。它的特徵是有煙、渾濁,燃燒產物中含有一定數量的可燃物質,如CO、H2、CH4等。按照CO含量的多少,又可把還原焰區分為強還原焰和弱還原焰。強還原焰的CO含量為5~7%,弱還原焰的CO含量為2~5%。還原焰的空氣過剩系數應小於1,過剩氧的含量應在1%以下。
還原焰的濃度主要應根據坯體含鐵量的多少來確定。如含鐵量較大,還原焰就應濃些;反之,就可以淡些,甚至不燒還原焰。我國北方各瓷區,由於原料中含鐵量較少,一般都採用氧化燒成。而陶器產品,因為表面白度等要求不高,故一般都採用氧化燒成。
E. 自己燒制陶瓷的方法
以做陶瓷碗為例,具體步驟如下:
1、首先要把陶瓷泥壓出空氣,放到一個可以旋轉的盤子上,啟動馬達,讓這個盤子旋轉起來。這樣,方便於製作碗體。
(5)氧化焰快速燒成方法擴展閱讀
保養方法:
一、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時應注意防震、防擠壓、防碰撞。鑒賞藏品時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盡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時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絨布墊好,賞看時不要互相傳遞,一人賞看結束應重置於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觀賞。
二、瓶、罐、 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兩段拼接而成,移動時不能一隻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確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裝飾有雙耳,在取放時 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或損壞。
三、剛買回來的高溫釉或釉下彩瓷器,應先放在清水中浸泡1小時,再用洗潔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乾水分後用盒子裝上,盒中應有泡沫充墊,且加了泡沫後直徑不能超過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應松緊適當,同時應避免擠壓,以防損傷藏品。
四、 出土的低溫釉及釉上彩。在釉彩上會滲入很多雜物,甚至會出現脫釉脫彩的現象,應先在胎釉之間加入少量的粘合劑,在彩上再塗較軟的粘合劑以防彩釉大面積脫落。
五、在洗刷油污等積垢時,應掌握以下技巧和方法:
1、一般的污漬可以用鹼水清洗,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再用凈水沖凈。
2、冬季洗刷薄胎瓷器,要控制好水溫,以防冷熱水的交替使瓷器發生爆裂。
3、彩色瓷器,有的因色彩中鉛的成分較多,出現泛鉛現象,可先用棉簽蘸上白醋擦洗,再用清水洗凈。
4、如果瓷器有開片或沖口裂紋等現象,污漬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體刷洗。
F. 我國古代陶瓷發展三大突破及三大階段
決定陶瓷器本質的條件除了內在的原料成分外,還同外在的窯爐有無乃至燒成方法分不開。換言之,一定的窯爐結構和燒造技術才能生產一定品質的陶瓷。我國古陶瓷窯爐的發展直接關繫到古陶瓷性質的變化。總的看來,是由升焰式逐步發展為半倒焰式與平焰式。由於結構的限制,升焰式窯爐的溫度、氣氛都不具備燒成瓷器的條件。而半倒焰式窯爐既可燒陶也可燒瓷。例如前面所說的無窯「累坯露燒」和「穴窯」以及升焰式圓窯、方窯等都屬於升焰式,「饅頭窯」屬於半倒焰式,「龍窯」屬於平焰式。
原始的燒陶方法是不用窯的。不僅從文獻上得知的唐代西北一帶曾保留過這種古老的燒法,而且根據最近的實地調查,至今我國西南某些少數民族地區,如雲南西雙版納傣族的「無窯燒陶法」仍然持續未變。這種方法是在地面上鋪放適當的柴草,放置曬干或烘乾的陶坯後再用乾柴草包圍四周及頂部,外面塗抹一層薄黃泥漿(約1厘米),並留有通風小孔,以免燃燒過快。然後將地面柴草點燃,任其自然升溫,約經二至八小時便可燒在陶器。由於這種燒陶法不能控制升溫速度,尤其當周圍柴草燃燒時,使陶坯直接暴露在空氣中,只能燒低溫(約800℃以下)的氧化氣氛,所以燒成的陶器呈紅色或褐色。而一部分和草木灰接觸的陶器則因受煙熏而成灰陶或黑陶。
從無窯到有窯燒制陶器,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其中以「穴窯」出現最早,今日考古發掘所見,我國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以及南北各地商代以前的陶窯,大多屬於這一類型,至少已有一萬年左右的歷史。穴窯有豎穴、橫穴之分,小的只燒一件陶器,大的直徑可達一米。有的穴窯底部分布進火孔( 孔),孔下是火道。從發掘的古窯址看來,進火孔的形狀有圓形、橢圓形、方形,大小及數目各不相同。火道的排列各地方也不一樣,有的圍繞窯床一圈呈環形(如陝西汾縣下孟村陶窯),有的並列分支(如河北邯鄲澗溝村陶窯),有的呈非字形(如陝西客省庄二期文化陶窯)。還有的穴窯並無帶 孔的窯床,火膛和窯室是連成一體的,陶坯放在墊柱上(如河南陝縣三里橋與山西芮城東庄村的陶窯)。
雖然穴窯四周有窯壁,可以避免大量的冷空氣,使燒成溫度略有提高,但也很難控制空氣量,所以仍是燒1000℃以下的氧化焰。產品多為紅陶、褐陶。如果投柴過多,或將窯頂封閉,就會產生大量的游離碳素,使陶器薰煙而成灰陶、黑陶。例如仰韶文化時期的紅陶、灰陶、黑陶往往同時出土,而龍山文化時期的灰陶、黑陶也不例外。這些都可說明它們在氧化氣氛而且熏煙的情況下燒制出來的。
這種挖在地下的圓窯直到商代仍在使用。但窯室直徑逐漸增大,有的達到1.5米(如河北邢台曹演庄陶窯)乃至1.8米(如河南鄭州碧沙崗陶窯),而且多數將燃燒室的位置移至窯床的正下方,容積也比較寬大。由於當時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陶窯在結構上有了許多改進,從而才有可能提高燒成溫度。如鄭州二里崗早期紅陶的燒成溫度為1000℃上下,而硬陶的燒成溫度竟達1180℃左右。同地出土釉陶的燒成溫度也與此相近。這種「釉」是用鐵作為著色劑而燒成的鐵青釉,釉的熔劑主要是氧化鈣,屬於石灰釉范疇。由於各窯的燒成氣氛不盡相同,或為氧化,或氧化與還原兼而有之,所以呈淺黃綠或灰青色。它的出現標志著我國陶瓷史上一次很大的飛躍。
進入周代前後,陶窯結構的變化尤為顯著。根據多年來發表的考古資料來看,陝西一帶的西周窯爐在結構上又有了較大的改進。如窯後有煙囪,有窯頂、窯床平坦,無出火孔,窯壁近於垂直,燃燒室移回窯床前下方,有窯門和通風道,以及窯形近於橢圓等。但是,這些優點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在同一座西周窯址上。據推想,著名的灃西張家坡的西周窯很可能就具備了這些特長。因而具備了提高燒成溫度的條件,方能燒出那種基本上燒結,礦物組成接近於瓷器,燒成溫度近於1200℃的器物。其它如山西侯馬東周窯址出土的已經燒結,燒成溫度高達1230℃的釉陶,當然也應具備了這樣的技術條件。這樣結構的窯,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饅頭窯」,或者說它是挖在地下的饅頭窯(參見表17)。
值得注意的是,東周時期的湖北江陵毛家山窯的設計,已在地面上建窯床,床面平整,無火道及出火孔,其前方設燃燒室,呈扇形,窯室呈橢圓形,並用窯室將燃燒室包圍在內,窯後設一煙囪,窯前設窯門,門前設有通風坑道,兼用於存灰,有窯頂。這種建在地面上的鏝頭窯,更為後世窯爐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應該說,由穴窯到將窯建在地面上,又是一大進步。
這種「饅頭窯」的特點是,火膛和窯室合成一個饅頭形的空間。當火焰自火膛噴向窯頂時,因為頂上沒有出路,便倒向窯床,流經坯體而將它們燒熟,煙氣從排煙口、豎煙道排出窯外,所以是半倒焰式。
饅頭窯靠夾牆豎煙道產生的抽力來控制一定的空氣進窯,因而燒成溫度較高,可以達到1300℃,可以燒還原氣氛。發掘結果證明,我國北方不少古瓷都是在這種窯里燒成的。例如著名的鈞窯、定窯、磁州窯、博山窯以及耀州窯等。其中耀州窯早自北宋時期就已經使用煤作燃料,而且用耐火材料砌築爐柵。博山窯在北宋早期雖然燒柴,實際上已是全倒焰的圓窯。可見我國用煤燒窯和倒焰窯的發明都比歐洲早以一千年以上。
我國南方並非沒有此種饅頭窯,例如在南京雨花台眼香廟就曾發現過六座直徑約三米的饅頭窯,而且也是全倒焰的圓窯。然而,更多的還是「龍窯」。
龍窯的歷史據現在所知,最早的為廣東增城的戰國時代龍窯,其次為浙江上虞的東漢、三國、兩晉龍窯,麗水的南朝龍窯,江蘇宜興的唐代龍窯,浙江龍泉、廣東潮安、福建建陽、德化的宋代龍窯,以及雲南建水、四川榮昌、廣東石灣等地的明、清時期龍窯。可以說是兩千年來廣泛應用,連綿不絕,直到今天仍在許多地方繼續保留,並有所發展。
根據推斷,那種火膛與窯室連成一體的升焰式方窯發展到後期,將窯頂封閉,窯身傾斜,最低的一端為火膛,最高的一端開排煙口,便成為龍窯。由於窯身為長條形,依山傍丘傾斜構築,猶如一條火龍自空而下,因而有「龍窯」之稱。窯身的長度隨同生產的發展而逐漸增加,例如上述的占國龍窯長不足10米,三國龍窯長約13米,到唐代為40米左右,南宋時期更發展到45~53米。
由於龍窯坡度的大小直接影響燒成時間和產量,因此古代勞動人民經過了長期實踐和反復思索,終於摸索了比較合理的一種形式,使窯頭坡度大,易於上火,窯尾坡度小,易於存火。否則坡度過大就會增加抽力,使大量的冷空氣進入窯內而降低溫度,不易維持還原氣氛,影響產品質量。例如從考古發掘的古窯址來看,東漢的兩條龍窯後段斜度和為21和14度,均比現代龍窯大。三國時期的龍窯前、後段的傾斜度同現代龍窯正好相反。只是西晉龍窯的後段斜度為10度(前段窯址因遭破壞無從得知),比較趨向合理。
龍窯的主要優點是升溫快,降溫也快,可以速燒。尤其是使用松柴的揮發分多,灰分熔點高,著火溫度低,燃燒速度快,而且火焰較長,便於快速燒成,並維持還原氣氛。我國古代著名的青瓷、影青瓷、黑釉瓷(如建窯「兔毫」、「油滴」,以及吉州窯的「玳皮」「鷓鴣斑」等)大多是用這種窯燒成的。
我國古代聰明的制瓷工匠們充分利用了龍窯的這些優點,掌握了它適合於焙燒坯胎較薄、粘度較小的石灰釉瓷器的規律,終能燒成所謂「類冰」、「類玉」那般純凈瑩沏的越窯青瓷,乃至所謂「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那樣空前精緻的影青瓷器。尤其這種體薄色青、具有半透明性的瓷器的製作成功,除了具備龍窯的優良燒成條件外,當然也關繫到瓷土純度的高低,坯胎玻璃相的多少,以及白度、強度、透明度與吸水性如何等一系列問題的合理解決。它的出現,可以說是我國陶瓷史上又一次質的飛躍。
幫你找了一些兒資料 不知道和你意不
G. 什麼叫氧化燒
陶瓷的燒制中有兩種火候,氧化焰和還原焰
氧化焰是指燃料中全部可燃成分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達到完全燃燒,燃料產物中沒有游離C及CO ,H2,CH4等可燃成份的一種無煙火焰。
在陶瓷產品燒成時,火焰的性質會對產品的顏色和性能產生重大影響。例如我國的傳統建築用青磚,就是在燒成臨近結束時,有意識減少助燃空氣量,使火焰中有不完全燃燒的還原性氣體產物CO和H2等,在高溫下磚坯中的高價的紅色三氧化二鐵被還原為低價青色氧化亞鐵,磚也因此而呈青色。而在紅磚的燒成過程中,始終保持氧化焰燒成,磚坯中的紅色三氧化二鐵沒有發生還原應,所以燒後產品為紅色。 在陶瓷釉料中,許多色釉的發色也與火焰性質有關,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名貴的銅紅釉。在良好的還原火焰中燒成為紅色,稱為銅紅釉,但在氧化焰中燒成時卻為綠色稱為銅綠釉。
在氧化焰中燒制就是氧化燒
順便再向你介紹一下還原焰
還原焰是指在燃燒過程中,氧氣供應不足,燃燒不充分,在燃燒產物中有一氧化碳等還原性氣體,沒有或者極少游離氧的存在的火焰。 又稱"還原氣氛"即在燒窯時,窯內通風不良,缺少氧氣,含銅的釉,在還原焰中會出現紅色。 由於還原焰能使坯體內的高價鐵(Fe2O3)得到充分還原變為氧化亞鐵(FeO),而變成青色,消滅瓷色發黃的現象,因此在日用瓷的燒窯過程中,多採用還原焰燒成。我國南方各瓷區燒窯一般都採用還原焰燒成.
希望採納,謝謝
H. 誰能說下陶瓷燒制中氧化焰和還原焰有什麼不一樣!怎麼控制啊
一、產生原因不同
1、氧化焰:當氧氣和乙炔混合的比例大於1.2時,燃料中全部可燃成分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達到完全燃燒,燃料產物中沒有游離C及CO ,H2,CH4等可燃成分的一種無煙火焰。
2、還原焰:燃燒時生成還原性氣體的火焰,在燃燒過程中,由於氧氣供應不足,而使燃燒不充分,在燃燒產物中含有一氧化碳等還原性氣體,火焰中沒有或者含有極少量的氧分子。
二、作用不同
1、氧化焰:適用於焊接銅、錳鋼等金屬材料。
2、還原焰:使坯體小的氧化鐵還原成氧化亞鐵,再與二氧化能反應生成青白色的亞鐵硅酸鹽,使瓷件顯現白里泛青色調,且生成較多的液相,促進瓷件緻密;並使硫酸鹽提前分解,二氧化硫、三化硫干釉而玻化前逸出,避免產生高溫火泡。
三、特點不同
1、氧化焰:燃燒過程中空氣過剩系數大,火焰清澈透明,煙囪不冒黑煙。
2、還原焰:還原焰的濃度主要應根據坯體含鐵量的多少來確定。如含鐵量較大,還原焰就應濃些;反之,就可以淡些,甚至不燒還原焰。
控制:「還原焰燒成」是坯胎人窯焙燒,升溫至940~1050℃時採用空氣供應不足,在缺氧條件下進行強還原焰燃燒至1 200℃左右改為弱還原焰;在南方由於坯體中含有較多鐵質,因此必須使還原焰燒成使得坯料中高價鐵( Fe2 03)還原為低價鐵(Fe0),再與坯體中的二氧化硅(S102)超作用。
I. 氣焊的基本操作方法有哪些
(1)氣焊點火和熄火操作
點火時,先將焊炬的氧氣閥調到很小的氧氣流量,再緩慢地打開乙炔氣閥,點燃,再調節氧氣和乙炔氣的流量,直到將火焰調到所需大小為止,即可進行焊接操作。熄滅火焰時,應先關閉乙炔氣閥,後關閉氧氣閥。
(2)調節氧-乙炔火焰的方法
乙炔與氧氣混合燃燒成生的火焰,稱為氧-乙炔火焰。根據氧氣和乙炔氣混合比例的不同,氣焊火焰可分為:氧化焰、中性焰、炭化焰3種(圖5-10)。
表5-7 不同金屬氣焊時應採用的火焰
J. 一般的瓷器 上完釉燒多久能燒成瓷器 需要多少步
瓷器澆完釉之後,就可以開始燒造了。
首先裝窯。瓷窯主要有龍窯和饅頭窯兩種。龍窯一般都依山坡建成,較低矮,呈長條形,如龍一般;饅頭窯較高大,形狀有如饅頭。裝窯時為了防止沾粘,窯底放有陶制的墊足或墊餅,壘裝的器物之間加有陶制墊圈。細瓷一般都裝入陶制的匣缽中,以保護器物,防止粘上雜質、灰土。
之後開始燒窯。瓷器是在一千二百至一千四百攝氏度的高溫下燒成的,溫度的上升速度、火焰的性質以及冷卻的方法等,都直接關繫到瓷器的質量。故制瓷工匠中有「一燒、二土、三細工」之說。火焰的性質有氧化焰和還原焰之分。氧化焰是讓窯室中有充足的氧,造成氧化氣氛;還原焰是讓窯室中氧氣不足,造成還原氣氛。青瓷一般是用還原焰燒成,而白瓷則是用氧化焰燒成。燒制時間主要與瓷器的種類,窯內的溫度上升時間有關,一般都在1小時--3天。
最後出窯、質檢,這樣一件瓷器基本上在上完釉之後經過這么幾步瓷器就算是完工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