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醫怎麼養脾胃呢
現在不管是老中青,有胃病都不是新鮮事。在中醫看來,有胃病的人,雖然病的起因、變化有個體差異性。但發病關鍵在於其元氣不足,因而使胃喪失活力,功能失調,外邪乘虛而入,進而發病。因此,治胃病的第一步就是恢復胃氣。
二、不要渴了才喝
不少人一工作就忙昏頭,常常連喝水也記不得。
體內一旦缺水,不但會讓人渾身乏力、精神不振、口乾舌燥、消化不良等,而且還會使肝、腎功能下降,毒性物質蓄積體內,抵抗力一旦下降,各種疾病也會不請自來。
三、不要累了才休息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累了就是該休息的信號,其實這已經是身體相當疲勞的表現,此時才休息往往已經太晚。
研究顯示,過度勞累會引起胃腸供血缺少,分泌功能失調,胃酸分泌過多,使得胃黏膜受到傷害。
四、不要困了才睡
由於工作忙碌、家務繁瑣,失眠成了不少人常年的困擾之一。
而睡眠不足會引起迷走神經興奮,使壁細胞與G細胞大量分泌胃酸。
也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胃酸增多,胃血流量減少,從而讓胃的自我修復能力下降,胃黏膜變薄,最終導致胃病。
Ⅱ 補好氣血,首先得養好脾,堅持做好哪幾件事,脾胃一天天強壯起來
對於脾胃的治療問題,中醫上一直流傳著一句話「脾胃三分靠吃葯治,七分靠自己保養」,其實保養自己的脾胃有很多簡單的小方法,下面小編為大家推薦幾個。
4.日常中喝水可以多用陳皮泡水。陳皮也就是曬乾的橘子皮,是一味我們經常見且經常用到的中葯,陳皮水可以理氣、祛燥濕、化積痰,如果出現了脾胃虛寒等病症,可以選擇使用陳皮。除了陳皮泡水喝,也可以在炒菜的時候加入一些陳皮用於調味道,也是很不錯的。
Ⅲ 血液引入脾胃的方法是什麼~
每天分為12個時辰,氣血分別在這12個時辰注入12條經絡。胃經辰時(7點到9點)旺相,脾經巳時(9點至11點)旺相。在脾經和胃經仔細巡經找痛點進行按摩疏通,就可以將氣血引入脾胃,增強其氣血生化功能。
Ⅳ 如何將氣血引到脾胃
氣是機體的動力,血是機體的基礎,人除了先天之本外,要靠後天之本來供養,脾胃即後天之本,人體的營養物質需要脾胃來消化、吸收,進而轉變為血、為氣。是脾胃將氣血引入機體,而非將氣血引入脾胃。
Ⅳ 氣血不足和脾胃有沒有關系,想要補氣血應該怎麼做
氣血不足和我們的脾胃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來說,脾胃虛弱的人都會氣血虧虛。中醫認為,脾胃是我們的氣血生化之源,脾虛使我們進食的食物沒有辦法很好的轉化為氣血津液。所以脾虛久了,人就會氣血雙虛,面色萎黃,無血色,沒精神,整天乏力困頓,睡覺愛流口水,食慾很差的等表現。氣血不足,在中醫上稱為氣虛血虛,氣虛會導致身體器官缺少營養物質的滋潤,容易怕冷畏寒,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而血虛會導致皮膚乾燥,指甲裂紋,手腳麻木,氣和血是相輔相成,相互依靠的。若是想要補氣血,應該怎麼做呢?
三、吃好,睡好補氣血離不開吃,對於氣血不足者,中醫認為應氣血雙補,可多使用紅糖,桂圓,黑棗,紅豆等。對於氣虛者,應該多吃補氣,容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如牛肉,雞肉,人參等;而對於血虛者,應該多吃補血養血的食物,如花生,紅棗,桂圓等。人們常說睡覺是天下第一大補,補氣血也要通過睡。長期熬夜的人面部發暗發黃,是因為熬夜導致氣血不足,肝血得不到補充。中醫認為,滋養氣血在於良好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時間包括子午覺和亥時覺。
Ⅵ 中醫怎麼調理脾胃
一、調脾胃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靈樞·決氣》中認為血液是通過脾胃運化而生成,所以如果治療血證就需要重視調理脾胃!飲食調養可多吃南瓜、山葯、蓮子、扁豆、薏米等健脾益胃的食材。此外,還可煎服「參芪術茶」:取黨參5克、黃芪5克、白術3克、淮山葯3克、升麻3克,取其煎煮液400克,泡花茶5克,沖飲至味淡,有補脾益氣、升陽止瀉之效。二、養肝血中醫認為「肝鬱則脾虛」,肝藏血,主疏泄,有助脾胃運化,所以養肝血也是調氣血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暴怒的情緒會傷肝傷脾,導致氣血損耗,所以我們應該注意切記生氣,熬夜,多注意睡眠,並且「久視傷血」,經常用眼的人也需要注意眼睛的保養,防止耗傷氣血。三、食葯膳葯膳補氣血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方式,見效也是比較快的,補氣可食「四君子湯」,取人參10克、白術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與羊肉燉食即可。補血可用「四物湯」,取白芍、當歸、熟地黃、川芎各9克,放入250毫升水中,煎至150毫升時,空腹熱服。(本文旨在科普,患者需在醫師指導下用葯。)
例外在中葯當中也不乏一些可以補氣養血的佳品,例如當歸、川芎、熟地、枸杞、黃芪等等均有很好的調節機體補氣益血的功效!四、遠寒邪中醫認為,「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寒邪會讓血液瘀滯,導致經絡不暢,氣血生化受阻,這樣會給我們身體帶來比較大的傷害。我們應該注意遠離寒邪,冬季應注意保暖,夏季切勿貪涼,經常溫水泡腳,經常做一做按摩,對身體比較好好處!五、多運動
運動對身體健康非常重要,我們都知道經常運動的人面色紅潤有光澤,看起來生機勃勃,這是因為運動有助於脾胃將營養物質轉化為氣血,供身體所用,還可以疏通經絡,讓氣血充盈!我們在選擇運動的時候最好選擇一些慢運動,切記劇烈的運動,如慢跑、游泳、打球、瑜伽、太極拳等。這樣才對身體健康更加有利!氣足則血盈,氣血健旺,經絡順暢,則百病不生。所以氣血也是養生過程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身體健康至關重要!
Ⅶ 中醫怎麼養脾胃
脾胃在中醫五行學說里屬土,屬人體的中焦,不斷為人體提供氣血,是人體的後天之本。如果脾胃虛弱,則生化無源,正氣日虛,營養匱乏,病難痊癒。所以自古以來調理補胃一直受到中醫名家重視,也有很多種方法,包括飲食方面的,生活起居上的,針灸方面以及葯物調理等方法。
這里我重點推薦一個調理脾胃、培補後天的經絡穴位方。因為我始終相信人生來便具有修復身體、對抗疾病的力量,這也叫自愈力,那麼如果經絡穴位通暢,則人體氣血運行通暢,人體的自愈力也就越強。
六君子方,包含中脘、天樞(左右兩個)、氣海、足三里(在側,主升)、陽陵泉(右側,主降),共六個穴位。
這個六君子方跟六君子丸作用相似但更綠色環保、更方便、作用更廣。它主要作用為:脾胃虛弱、虛勞百傷、氣血虧虛、筋骨無力等症狀。
中脘穴,是任脈上的穴位,位於上腹部,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上。它是胃的募穴,所謂募穴就是指臟腑之氣輸注於胸腹部的腧穴,它對與其相關臟腑的疾病有很好的療效,那麼中脘就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用。
這個六君子方通過調補脾胃來調理全身氣機升降,不僅可以保健更能提高人體的自愈力。平時我們可以針刺(建議專業人士操作),也可以自己以指代針按摩。每天早上按照從左至右、從上至下的順序按摩這六個穴位,每個穴位兩到三分鍾,只要堅持下來,我們的脾胃、我們的身體一定會越來越好!
Ⅷ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補氣血最快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
補氣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服用一些補氣血的葯物,同時再加上吃一些補氣血的食物,比如動物的內臟、魚類、蝦類海鮮類的食物,而且也可以多吃一些雞蛋紅棗或者是喝一些紅糖水,這些食物中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能夠補充氣血。
身體內如果氣血不足,可能會出現頭暈、頭痛、身體四肢疲乏無力以及食慾下降的不良症狀,出現這些症狀的時候就應多吃一些補氣的食物。
氣血虛的症狀枸杞子適合體質虛弱、抵抗力差的人服用。但服用過程,一定要長期堅持,每天吃一點,才能見效,枸杞子含甜菜鹼、氨基酸、胡蘿卜素、維生素B1、B2、C、鈣、磷、鐵等成分。對人體健康有益,但是要注意把握用量。過量食用枸杞子會使人上火、流鼻血、甚至造成眼睛紅脹不舒服等。
三七的化學成分、葯理作用和臨床應用與人參有相似之處。其人參總皂甙含量超過人參。三七可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輸出量,減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在心血管病防治方面比人參有明顯的優勢。
黨參為橘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黨參的根,能興奮中樞神經,使精神振奮,消除疲勞,亦可增加紅細胞和血色素,並能增加免疫力;此外,對化學療法及放射方法引起的血細胞降低也有升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