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與家長溝通的技巧
充分准備
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時間有限,為了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好的溝通效果,在與家長溝通前,教師應該做好充分的准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妨列一個提綱,將需要溝通的問題寫出來,做好溝通的准備。
2
/7
多途徑溝通
與家長溝通的方式很多,如果雙方都有時間,可以選擇面談。但有的家長工作繁忙,平時沒有多餘的時間,遇到這種情況老師可以採取簡訊、電話、聯系冊、郵件、QQ等方式與家長溝通。無論用什麼方式,最終目的都是盡快解決孩子教育方面的問題。
3
/7
談話技巧
在與家長溝通時,要充分運用語言技巧。每個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所以在說到孩子時,千萬不要直接說孩子這不好那不好,這樣家長很難接受。最好分兩方面來說,先客觀的評價孩子的優點,然後再說說孩子的不足之處,這樣家長比較容易接受。
4
/7
尊重家長
與家長溝通的首要問題就是尊重。雖然我們身為老師,但是我們與家長是平等的,不要總是擺出一副高高在上、讓人難以接近的姿態。要展現出幼兒教師應有的熱情、和藹可親、以及平易近人的形象。只有這樣,才能為下面的溝通打下良好的基礎。
5
/7
學會聆聽
在與家長的溝通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家長,對幼兒園的工作很不滿意,會將各種不滿和牢騷發泄在老師身上。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應該認真聆聽家長的意見,不要與家長爭執,必要時可以做好記錄,以便向上級反映。
6
/7
徵求意見
幼兒工作是很繁雜的,難免會出現各種疏漏之處。在與家長溝通時,多向家長徵求意見,了解家長的需求,以及幼兒園在孩子教育方面的不足之處。比如說:幼兒園的飯菜是否可口;孩子是否喜歡自己的老師;家長對老師的教育方式有沒有疑問等等。做到家長多提意見,老師及時反饋。
7
/7
講解教育方法
很多家長都因為工作繁忙,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問題。認為只要把孩子放到幼兒園就萬事大吉了。老師在與家長溝通時,要多給家長講一些教育的知識和方法,不但能讓家長佩服老師的專業素養,對老師增加信任感,還能讓家長多關心孩子的教育問題,最終更好的配合老師的工作。
2. 怎麼與家長溝通技巧
1.態度適當
教師與家長溝通時,家長最先注意到的是教師的態度,在家長眼中,教師應當是專業的、有規劃的,且易溝通的。在家長面前,教師既要注意規劃性和條理性,也要注意禮節。
教師聯系家長的出發點一定是為了讓家長引導孩子進步和成長。當教師抱著這種心態和家長溝通時,就不會出現態度不佳和言辭不當的問題了。請看以下兩種方式。
①您好,最近您家孩子在課堂上頻頻和旁人說笑,造成了不好的影響,擾亂了我的上課興致和其他同學的學習興致。請您多加教育,非常感謝。
②您好,您家孩子最近在課堂上頻頻和旁人說笑,可能會影響他的上課效率與課下寫作業的效率和質量,而且會導致他人對孩子有意見,影響他和其他同學的相處,給他以後的人際關系處理帶來負面影響。這是我們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所以我建議,我們分別和孩子談一談此事,希望孩子能有所改善。
第二種方式顯然是立足於學生成長而發出的言論,更容易讓家長與學生心服口服。
2.和家長口徑一致
隨時和家長溝通,目的就在於和家長取得共識。如此一來,對待同一件事,教師和家長的說法就是一致的,學生也更容易相信教師和家長。
3.不刻意迴避學生
教師在聯系或約談家長時,比較有效的辦法是不迴避學生,可以當著學生的面分析他的優缺點、優劣勢,這樣可以避免給學生帶來一種「教師和家長在自己背後說壞話」的錯覺。
此外,如果方式恰當,學生就能夠感覺到教師約談家長是真正為了自己的成長而採取的一種措施,而不是為了懲罰自己。
4.描述行為,不做評論
下面兩種溝通方式,您認為哪種更有效?
①您家孩子最近特別浮躁,上課狀態和作業落實情況都不太好,請您在家多教育、多督促。
②您家孩子最近在課上和別人說話次數有點兒多,作業落實不太好。比如,今天上課時,孩子左顧右盼,我教育多次無效,幫他調換座位,他也極不情願。如果孩子有心結的話,我們還是早點兒為他解開為好。
當學生犯錯誤時,一定要關注學生的行為本身,而不是直接用「懶惰」「不禮貌」「自製力差」等詞語來評價甚至貶低學生。
上面的第一種方式只是籠統地擺出問題,而第二種方式就有具體的事例支撐。這樣家長在和孩子談話時也有據可依,否則極容易讓孩子有一種老師故意「針對自己」「貶低自己」的錯覺。
3. 老師如何與家長溝通方法與技巧
一、真誠相待,信任尊重家長。
我們要真誠地與家長溝通交流,讓家長充分感覺到教師是真心地為學生成長和發展著想,對學生有愛心和責任感。班主任要尊重學生家長,擺正擺好自己與家長的位置。家長與教師一樣都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引路人,都肩負著教育好孩子的重任,教師與家長加強聯系,目的是共同的。教師與家長其實是同盟軍,家長和教師一樣應該對孩子的成長起教育、引導和示範作用。家長與教師之間不存在身價、地位的高低之分,教師與家長若能夠相互信任,相互激勵,則會出現友好、愉悅和互相合作的氣氛。所以教師要以真誠與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家長,取得他們的信任,爭取他們最好的配合,共同探討對孩子的最佳教育方法,以達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二、與家長溝通,要善於傾聽。
成功的老師通常是最佳的傾聽者。傾聽不意味著不說話,但傾聽絕對是少說話。在傾聽時,要聽明白家長反映的事情和此次談話的真正用意。
任何教師,無論他具有多麼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理論修養,都不可能把復雜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錯。而且隨著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家長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他們的許多見解值得教師學習和借鑒。加之「旁觀者清」,有時家長比教師更容易發現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因此,教師要經常向家長徵求意見,虛心聽取他們的批評和建議,以改進自己的工作。這樣做,也會使家長覺得教師可親可信,從而誠心誠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師的工作,維護教師的威信。
三、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對不同類型的家長採取不同的溝通方式。
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長的文化水平、素質和修養都不同,因此,我覺得要根據實際情況巧妙地運用語言藝術與不同類型的家長進行溝通。如:一是對於素質比較高的家長,我就坦率地將孩子在校的表現如實地向家長反映,並主動地請他提出教育孩子的措施,認真傾聽他的意見和適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二是對於那些比較溺愛孩子的家長,我就首先肯定其孩子的長處,給予真摯的贊賞和肯定,然後再用婉轉的方法指出其不足之處,誠懇而耐心地說服家長採取更好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三是對於那些對孩子放任不管,把責任推給學校和老師的家長,要想辦法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到教育孩子的活動中來,開始主動關心孩子,主動與子女溝通,與學校溝通,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四是對於後進生或是認為自己對孩子已經管不了的家長,我們應盡量挖掘其孩子的閃光點和特長,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長處和進步,對孩子的缺點適時地每次說一點,語氣委婉,並提出改正孩子缺點的措施,重新燃起家長對孩子的希望,使家長對孩子充滿信心,只有這樣,家長才會主動地與我交流孩子的情況,配合我共同教育好孩子。五是對於個別不太講理的家長,或是不理解學校的一些工作安排的家長。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就沉住氣,先讓家長說完,發完脾氣和牢騷,並對家長的這種心情表示理解,然後再耐心地以平靜的語氣與家長解釋、分析事情的利弊和對錯,以理服人並體現出自己的寬容大度,贏得家長的好感,從而得到家長對學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四、充分了解學生,與家長談及孩子的缺點時注意方式方法。
老師與家長的談話都是為了孩子,作為老師,我覺得首先必須充分了解孩子的情況,如:孩子的學習成績、性格特點、特長和愛好、優點和缺點等等。因此,我和家長談及孩子的發展情況時是比較具體的,從不籠統、模糊和泛泛而談,沒把握和不準確的不說,讓家長感到我對孩子的關心和重視,感覺到我工作的細致、認真和負責。而且,我與家長交流時,對孩子的評價也是客觀而全面的,既肯定孩子的優點與進步,也真誠地提出其不足之處及改進辦法。在談到孩子的缺點時,我也是根據具體情況而區別對待,與很熟悉的家長我就說得直率一些;而有些家長自尊心強的,會把談孩子的缺點視為對自己的批評而感到有壓力的,我就說得委婉一些,注意家長的可接受性,同時也表達對家長心情的理解,以心換心,坦誠地與家長交流,這樣就可以達到共同解決孩子問題的目的了。
五、教師要用行動贏得家長的信任。
教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並在作業的批改、班務的管理上,學生活動的組織等方面要認真負責,要讓家長通過這些行動看出你的能力水平,你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讓家長充分相信你,覺得把孩子放在你手裡放心,從而支持你。
總之,教師在與家長溝通交流時要真誠友好,不卑不亢,把自己對學生的那份濃濃的愛心、耐心和責任心充分地流露給家長,讓家長深切的感受到教師是真心實意地關心愛護他的孩子,老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和發展,那麼我們工作一定能夠得到家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從而獲得較好的效果。
4. 與家長溝通技巧和方法
A、尊重家長:
尊重他們的人格與觀點,耐心、虛心、誠心的聽取家長的一些合理有益的建議,努力營造一個和諧、輕松、愉快的交流環境
尊重學生家長是處理好老師與學生家長關系的首要條件,現就「請學生家長到校溝通有關學生在校問題」這一問題談一下。不論在任何情況請家長到校,應主動給家長讓座、倒水,特別是學生犯錯誤時要求學生家長到校時更應注意這一點。在學生犯錯誤要求學生家長到校的情況下,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如果能自己聯繫上的就盡量不叫學生自己回家聯系,應主動聯系以表明我們做老師的誠意和態度。
第二,學生家長來校以後不應該當著學生家長的面訓斥他的孩子,不管怎麼樣,聽別人訓斥自己的孩子肯定不好受。
第三,可先把家長叫出辦公室,在一個單獨的環境里向學生家長說明情況,形成一致意見。
另外,現在的學生家長很多都有文化,有很高的認識水平和管理孩子的水平,如能經常徵求並尊重學生家長的意見,會讓家長覺得我們當老師的比較民主、誠實可信,有利於老師和家長的聯系溝通。
B、肯定孩子:
教師一句微不足道的稱贊,都會讓家長感到高興,直至影響對待孩子的態度。
C、對家長一視同仁
家長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兒園的那一天起,家長和教師就開始了共同的歷程——教育好孩子
D、語言的藝術性
先揚後抑,即先肯定孩子的優點,然後點出不足,這樣家長就易於接受。
5. 幼兒園怎麼跟家長溝通技巧
幼兒園教師怎麼與家長溝通技巧
及時溝通,避免麻煩。幼兒園老師每天都會和家長見面,所以,最好把孩子每天的狀況及時反饋給家長,不要等一些情況發展嚴重了才想起和家長說,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糾紛。
主動溝通。教師要與家長主動交流幼兒情況,不僅能讓家長及時知道孩子每天的在校情況,作為老師,還可以從家長那裡多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有針對性的開發孩子的潛能。
尊重家長,態度友好。作為教師,為人師表,當然知道尊重別人,禮貌友好,為學生做好表率。所以,在和家長溝通時,一定要把對方放在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不能有作為教師的優越感,自認為比家長更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甚至以教訓的語氣和家長交流,這是十分不可取的。
幼兒園如何教育如何孩子
不要急著訓斥或者阻攔小朋友的「任性」小朋友再不聽話或者任性,也不過是個寶寶,他們不會有大人的思維,或者說沒有成年人的那種復雜的想法,不聽話是因為他們想達到自己的一個目的,卻沒有達成,所以小朋友才會表現出不聽話來。
抱著小朋友問問他不聽話的原因,就算你知道小朋友不聽話的原因,你也不用直接說出來,有時候小朋友會和自己的幼兒園老師玩一些「小計謀」,所以應該把小朋友攬在自己懷里,然後問問他為什麼要不聽話,再把你的分析告訴小朋友。
6. 如何與家長溝通方法與技巧
1. 第一,著急的事,慢慢說,因為在著急的情況下,很容易出錯,還有就是慢慢說可以讓自己節奏慢一下,給自己思考和應變的時間,同時慢慢的說可以給人以穩重踏實感.
2. 第二,對於大事,要清楚的說,重要的事情要說清楚,以免日後出現紕漏.
3. 第三,對於無關緊要的小事,可以幽默的說,這樣往往取得很好效果,小事解決了,關系拉近了,給人一平易近人感,好接觸,在生活中往往有一種人,小事一句話說出來,成了大事,本來輕而易舉的事,反而事態嚴重了,這就是溝通的方法不對.
7. 幼兒教師如何與家長溝通方法與技巧
1.以交流孩子情況為主的溝通策略。
在這種情況下溝通,老師最好用具體的語言進行表達,其次,要藉助具體事件反映孩子的表現。這樣會讓家長更容易理解孩子的狀況,感受到老師對孩子的關注。籠統地「很好,很聰明」,會讓家長感覺到老師在應付自己,認為孩子是被忽視的。在反映孩子在園的一些缺點時,老師更要注意措辭,避免用一些過激的詞語傷害到家長的自尊,所以,老師要多使用就事論事的評價方式以及發展性的評價。
2.以反映孩子問題為主的溝通策略。
老師切忌用「告狀」口吻,要注意維護家長的自尊,不當著其他家長和孩子的面反映孩子缺點,同時遵循「一表揚二建議三希望」的原則。比如「這個孩子在幼兒園里很喜歡參與各種幼兒園活動,這是值得表揚的,如果多學習一些與人合作的方法,就更好了。相信我們好好幫助他,他會變得合作能力更強,更加優秀」。
例如我班有一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平時家長什麼事都喜歡包辦代替,一天家長來接孩子,我對他說:「你的孩子受寵愛太多,生活處理能力稍差一點,但人很聰明,我們試著讓他學穿衣,還蠻像樣的,你們回去,也讓他多練習……。」家長聽了很高興地接受了,回到家按照我的要求,試著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見,有時講話注意一些藝術,既有利於給家長創造一個和諧輕松的環境,也有利於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
3.以布置配合工作為主的溝通策略。
老師要明確交待任務,語言要言簡意賅,任務要具體,因為:第一,家長對於幼兒園的工作不十分了解,第二,每次老師與家長見面的時間有限。同時,要盡量讓家長理解工作的目的,使家長心裡清楚,以便更好地做好配合工作。
4.孩子在幼兒園出現事故時的溝通策略。
幼兒在幼兒園可能會出現各種狀況,最嚴重的就是事故。這種情況下,老師除了判斷准確、送醫及時、處理規范外,還要安撫好家長。首先,老師要勇於承認工作中的過失或者誠心向家長表示歉意,贏得家長的理解。其次,老師要詳細向家長反映事故情況,讓家長清晰事實真相,可以降低家長因迷惑而帶來的焦慮、擔憂和不安全感。最後,和家長一起協商做好孩子恢復工作,包括以後對孩子傷口的觀察、孩子幼兒園活動時的特殊照顧等等,以此獲得家長的諒解。
5.家長因誤解情緒過激時的溝通策略。
在幼兒園由於種種原因可能會讓家長產生誤解,使得家長情緒過激。在這種情況下,老師一定要理智,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急於辯解,耐心等家長說完,然後再一一向家長解釋,盡量避免與家長抬杠。老師不分場合與家長爭執,只會讓家長認為老師對自己的孩子或者對自己有偏見,或者認為老師是不負責任的,這樣更不易於溝通。老師要從家長疼愛孩子的角度理解家長的心理,並從關愛孩子的角度談論問題,更易於家長接受。老師可以通過說「你說得很有道理。不過……」「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你看這樣如何」等這樣先認可再建議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觀點。對於蠻橫不講理的家長,老師要不卑不亢,理性地將事情解釋清楚。
8. 幼兒教師如何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
《幼兒園工作規程》第四十八條指出:「幼兒園應主動與幼兒家庭配合,幫助家長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向家長宣傳科學保育、教育幼兒的知識,共同擔負教育幼兒的任務」。在幼兒期,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是家庭,家園共育可以說是素質教育的立足點。教師要與家長建立平等合作的夥伴關系,共同生成適宜於促進每個幼兒最大限度發展的教育。 幼兒園具有雙重任務。一是實行教育與保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二是為家長參加工作、學習提供便利的條件。我園處於重建後一個嶄新的幼兒園,面對以前教師在工作中的一些舊的思想、舊的觀念我們將進行新的轉變,尤其是我園今後的發展方向是「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教師如何充分整合利用家長資源,提高教師的素質。教師們也認識到:掌握與家長溝通的藝術,對提高教師的教育素質是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因為從家長處教師可獲得許多寶貴的知識經驗與信息,對提高教師素質,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幼兒園教育必須與家庭教育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以求全面了解孩子發展的情況,在教育上取得共識,從而共商教育策略,協同進行教育。那麼,幼兒園教師該如何有效的與家長溝通呢?我通過收集有關資料及這幾年的工作經驗與大家進行分享: 一、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的技巧 (1)一句話溝通法 這種辦法是針對那些孩子本身在各個領域的各項目標發展中不存在明顯的問題而家長也很少過問的。這樣的孩子和家長是最讓老師省心的,如果我們對自己稍微放鬆一些,就可以不去和這樣的家長溝通。但我認為,家長不主動找你,並不代表家長就不想了解孩子在園的各種情況,相反,他們和其他家長一樣,渴望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及各方面發展的水平,只是由於時間關系或不願給老師添麻煩等原因而壓抑著自己。於是,我們針對這樣的家長採取了一句話溝通法,即利用接送環節用一兩句話向家長反映情況,如:今天某某學會了……今天某某吃了幾碗飯等等,當 你說完後,往往會看到家長會心的微笑。 (2)引起注意法 這種方法是針對那些孩子本身在某一領域的某一方面或多個領域的多個方面存在問題,但是沒有引起家長的重視。由於家長對幼兒教育理念不太了解,又被親情蒙住了眼睛,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即使有點缺點也會樹大自直,所以對孩子的情況不太關注。對於這樣的家長我們就採取了引起注意法,即利用半日開放、作品展示等讓家長發現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的差距,從而引起家長的關注,再根據不同的情況和家長溝通,過程是這樣的: 1、讓家長了解教育目標及幼兒應達到水平。2、這位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的差距,並逐步滲透教育理念。 3、了解家長的教育方法。 4、找出問題的原因。 5、共同制定好的解決辦法並共同努力,使家園共育取得最好的效果。 (3)真情感動法 這種辦法是針對那些孩子本身在各領域的發展中不存在問題,但家長有許多的不放心。每天圍著老師問這問那,或是站在窗外久久不願離去。對於這樣的家長我們就採用的是真情感動法,即:將孩子在各領域發展中的點點滴滴及時向家長匯報,尤其家長特別關注的問題,我們要在日常工作中認真觀察,細致指導,耐心細致的向家長反映情況,讓家長感到老師了解孩子,關注孩子。他的孩子在老師心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老師會為孩子的進步而高興,為孩子的失敗而難過,用我們細致的工作感動家長,讓家長相信我們,支持我們!讓家園共育的合力促進孩子更快 更好的發展。 二、家園溝通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要尊重家長。我們要以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家長,尊重他們的人格與觀點,要耐心、虛心、誠心的聽取家長的一些合理有益的建議,努力營造和諧、輕松、愉快的交流環境,這樣家園才能保持協調一致。 (二)要肯定孩子。教師一句微不足道的稱贊,都會讓家長感到高興,直至影響對待孩子的態度,如親親孩子的小臉蛋說:「你真棒!老師喜歡你。」而這種獎賞性的行為和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孩子繼續努力的心理。同時這種肯定也能使家長輕松、自信、愉快地面對教師,主動向教師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或育兒的困惑,期望得到教師的指點與幫助。這樣,交流的主題就會得到延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三)教師應耐心輔導家長運用科學的育兒方式。許多家長由於對孩子年齡特點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時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當,一味的溺愛,甚至放縱。而老師是有一定育兒知識的專業人員,遇到問題應通過各種方式啟發、引導家長,讓他們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正確的育兒方法。曾遇到過一個家長向我訴苦「老師,我們家孩子太任性,每天上學非要買零食,怎麼打他罵他都沒用,不買就不上幼兒園。」作為教師應該先告訴家長:吃零食過多,不但有礙於幼兒身體健康,還會造成幼兒偏食;建議家長把和孩子交流時用淺顯的語言講給幼兒聽,其效果肯定比打、罵的方式好的多。家長從我們這里了解到了正確的育兒知識,及時的改變了自己的教育方法。與此同時,我們也更加了解這個孩子,同時與家長也拉進了距離。 (四)對家長要一視同仁。家長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歷、職位、性格均有所不同。無論家長間存在什麼樣的差異,從他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兒園的那一天起,家長與教師就開始了共同的歷程——教育好孩子。因此,教師應該學會與每一位家長交流,讓每位家長都能感受教師的關注或重視。由於職業、性格、文化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教師深入地了解家長,以便有針對性地與家長溝通。 (五)教師應以「換位」的思維方式與家長溝通。我們好多老師現在還很年輕,尚沒有為人父母的角色體驗,有的即便是已經做了母親,在與家長溝通時,常常會遇到難以達成共識的局面,這就要求教師了解父母的角色,並從父母的角色去體會家長的心情和需求。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有時手或頭碰破一點皮,家長接孩子時十分驚訝、十分心痛是肯定的,這時我們要了解幼兒父母的角色,要換位思考,體諒家長的愛子之心。而有的教師表現得若無其事的態度,認為家長大驚小怪,那麼,一件小事立即會使家長覺得老師對自己孩子不夠關心,對工作不夠負責,進而影響家長與老師的關系,給家園溝通設置了障礙。如果老師從孩子父母的角色去心疼孩子,或是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受傷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那就會很自然的理解家長的心情,處事態度也會大不相同。那麼家園溝通就不會受阻。 (六)要充分發揮語言藝術的魅力。在家園交流中,雙方難免會談到孩子的缺點,作為教師,應客觀的向家長告知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而不應該摻雜主觀色彩和情緒。教師應該用平和的語氣,委婉的態度,一分為二的觀點與家長交流。可以先向家長介紹一些孩子的優點,再說孩子不足之處或須改正的地方,這樣,便於家長接受。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最棒。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犯了錯誤,只是一時糊塗,孩子的調皮,是一種可愛。孩子畢竟是孩子,我們(包括家長)都不能以成人的標准去要求孩子。家長擔心的不是孩子犯下的錯誤,而是教師對於孩子所犯錯誤的認識與態度。我們教師關鍵在於表達一種願望——讓家長明白:談論孩子的不足,目的是希望得到家長的支持,以便家園共同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以一顆真誠善良理解的心,去表現對孩子的關愛之情,以此換來家長的信賴,家長十分在意教師如何看待自己孩子的態度。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應多站在家長的角度去關心孩子,理解家長的心情,如果教師真誠對待每一個幼兒,她與家長之間的交談一定會順利進行,它會讓孩
9. 幼兒園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技巧和方法
1、根據家長性別的不同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女性家長比男性家長更多地會主動和教師交流,而且也會耐心聽取教師的意見。而男性家長則很少主動和教師交流,這其中的原因部分是因為教師也是女性。因此,女性家長與教師之間更容易溝通,也最易成為幼兒園工作強有力的支持者。對於男性家長,他們更多的是當孩子出現了急需解決的問題時希望從教師那裡獲得方法或幫助。因此教師可以用簡潔的語言給予反饋,或者直接告訴他們明確的建議和可行性的方法。
2、根據家長年齡的不同
在調查和觀察中,我們發現年紀大的家長,特別是隔代家長,更關注幼兒的身體、飲食等生活方面的情況,對孩子過於嬌慣,而很少關注幼兒其他方面的表現。年輕的家長,也就是父母,他們更關注孩子的在園表現。所以,對於年紀大的家長,教師不僅要反映孩子在園的生活情況,還要用淺顯的語言宣傳幼兒全面發展的觀念,同時,要注意保持誠懇、尊重、親切的態度.先做晚輩後做教師。
對於年輕的家長,教師要盡量爭取他們對於教育工作的支持.因為現在的家長看到激烈的社會競爭,會更理性地重視幼兒的發展,所以,教師在溝通時,可通過各種現代化的手段進行聯系,聽取他們的建議。
3、根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
在調查和訪談中,我們發現每一位家長對於自己的孩子期望值是不一樣的,有的要求很高,有的則「很低」,甚至不對幼兒提任何要求。因此,針對期望過高型家長,教師要從客觀、全面和發展的角度反映孩子,否則就會傷及家長的自尊心,使家長對孩子產生過激情緒。
在措辭方面,教師要注意委婉,運用先揚後抑的方法,讓家長便於接受。針對期望值低的家長,像溺愛驕縱型、放任武斷型的家長,教師可以提出嚴格的教育要求,闡述如此發展下去的不良後果,以引起家長的注意。
4、根據家長的受教育程度
家長受教育程度不同,對於孩子的教育觀念也不同。現在很多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關注較高,在觀察中發現,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家長教育觀念往往會出現兩個極端,一個是對孩子要求過於嚴格,他們認為以後競爭太激烈,所以,要對孩子從各個方面進行完美打造;另一個是對於孩子過於「尊重」,認為幼兒要發揚個性和自由,結果導致孩子不能融入集體生活。事實上,這樣的家長缺乏的是一個參照系數,即孩子的發展水平在群體里所處的位置。
因此,與這些家長溝通時,教師要引導家長了解客觀的評價觀和適當的教育理念,可以從整個年齡段的發展水平來談孩子的發展。對於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長,他們往往不太重視幼兒教育,所以教師要一邊和家長交流孩子的情況,一邊嘗試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宣傳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在選擇需要配合的工作時,也要量力而行,並做好簡單的解釋工作。
5、根據孩子的個人狀況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其中包括孩子的年齡、性別、性格、身體狀況、發展水平等等。孩子的個人狀況不同,家長的關注點也不同,溝通的側重點和方式也不同。因此,教師平時要善於對他們進行認真觀察,觀察不僅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同時,也能觀察出每個孩子身上顯現出的家教風格。因此,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自己對孩子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