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哪三件事很重要)
能夠較好的使用電子課件,做好授課的PPT是能提高授課效率的很重要的一點。
PPT課件能夠將授課內容以大綱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節省教師書寫板書的時間,以便有更多時間進行講解、與學生交流,教師可以很容易地使用和支配更多的信息資源,增大了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控制范圍,並且為教師控制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幫助。 一方面,能呈現形象的視、聽覺刺激,以起到突出重點、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作用。生動活潑的畫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學習內容的印象和理解:另一方面,多媒體課件還能使教學內容一目瞭然,使學生很自然地抓住重點、難點。自從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以來,課堂氣氛活躍了許多,而且豐富的畫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聽課效率提高了許多。
101教育PPT是一款備授課一體的軟體,裡面有海量優質的免費PPT課件、教案、電子教材資源,還有圖片、視頻、動畫等素材,不管是自己做課件還是調用現成課件都很方便快捷。除此之外,還有學科工具和互動工具用於課堂授課,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強化知識點,推薦老師們試試。
② 如何提高課堂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在《數學課程標准》中,要求學生學習具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對學習的良好發展,同時也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有所提高、有所進步、更有所收獲.這樣,它既關注了學生當前的發展,又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都有所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對於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重視情境創設充分調動學生有效的學習情感?
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對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情境創設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在數學教學中,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情境的創設是一個涉及素材的選取、內容的組織和呈現的過程.如同橋梁建造一樣,把情境的合理性看做是對建築材料的質量要求,把問題導向性看做是對橋梁功能的設計要求,那麼有效性則可看做是對橋梁工程質量的總體考慮.情境創設是教師在一定的教學目標要求下,以促進學生數學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能力協調發展為目的的設計過程.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更應引起我們關注的是,情境的創設並不時時處處需要,而是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有時候,我們需要創設現實的生活情境;有時,數學化的情境反而會有更好的的效果;還有些時候,通過現實情境引入教學內容卻會引起邏輯的混亂.我們在選擇是否創設情境或創設什麼樣的情境時,應以該情境能否很好的承載數學知識作為標准,否則將是舍本求末.
2.教學情境應具有時代氣息?
作為教師,應該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在當今的信息社會里,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大量信息,教師創設的情境也應具有一種時代氣息,讓他們學會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發展.如在一堂有關無蓋長方體盒子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探討小正方形的邊長與無蓋長方體盒子的體積關系,給學生長為10的正方形紙片,在四個角上分別減去一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形,摺合成一個無蓋的長方體盒子.要求學生通過折紙活動,提出一些用已有信息能夠解決的數學問題.情境創設讓學生經歷了數學化的學習過程,不僅使學生在知識的主動建構中,通過對知識的理解、發現與生成,體驗數學的再創造的過程,而且情境創設自身也成為一種基本的教學要求.
3.情境的內容、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多樣,比如:故事情境、問題情境、活動情境、競爭情境、實驗情境等等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級、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於低、中高年級的兒童,教師可以通過講講故事、做做游戲、直觀演示等等的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 二)深入鑽研教材,確保知識的有效性.
知識的有效性,起到了一個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重要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的觀點、新的材料.教學內容是否有效和知識的屬性以及學生的狀態有關,關系至關重要.首先,學生的知識增長取決於有效知識量.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增長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其次,學生的智慧發展取決於有效知識量.發展是教學的主要任務,知識不是智慧,知識的遷移才是智慧.總而言之,在個體的知識總量中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具有同樣的遷移性,而是其中內化的、熟練的知識,才是可以隨時提取,靈活運用,這一部分知識稱為個體知識總量中的有效知識,是智慧的象徵.再次,學生的思想提高取決於有效知識量.這種知識是指教學中學生獲得的、融會貫通深思熟慮的、實在有益的內容,即有效知識.最後,教學的心理效應取決於有效知識量.通過對知識的獲取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才能成為活動的原動力和催化劑.
( 三)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在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為教師,我們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利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主動探究,從而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發展智力,提高能力.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處於成長發展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於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發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點拔者的作用,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尤其在學生疑難處、意見分歧處,或在知識、方法歸納概括時,更要教師及時加以點拔指導.有效的學習過程還可以通過游戲實施.小學生注意的特點是無意佔優勢,尤其是低年級往往表現出學前兒童所具有的那種對游戲的興趣和足勁要求,他們能一連幾小時地玩,卻不能長時間地一動不動地坐在一個地方.新課程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因此針對差異性,可以實施分層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教學過程分層,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展示學生個性,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數學課堂教學真實有效.
(四)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
情境應貼近學生的生活,生活是學生數學現實的重要源泉.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是一種基於特定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的需要,以學生的經驗為著力點,以數學初始條件的創設和生活素材的選取為主要環節的信息加工過程.它不僅為學生提供一個主動參與於數學活動的經驗平台,同時也架設了一座聯系數學與生活的橋梁.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在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時,一要選取現實的生活情境.教師可直接選取教材中提供的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進行加工或自己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素材作為課堂情境.二要構建開放的生活情境.教師要對課內知識進行延伸與拓展,將抽象知識學習過程轉變為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大膽提出猜想,不斷形成、積累、拓展新的數學生活經驗.三要創設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了解,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創設生活情境.
生產和生活實際是數學的淵源和歸宿,其間大量的素材可以成為數學課堂中學生應用的材料.教師要做有心人,不斷為學生提供生活素材,讓生活走進課堂.真正讓文本的靜態數學變成生活的動態數學.要讓學生覺得數學不是白學的,學了即可用得上,是實實在在的.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
( 五)注重教學反思,促進課堂教學質量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當然,無論是運用行動研究法還是比較法,我們都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我們自己每上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吻合、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我們反思的主要內容有:思考過程、解題思路、分析過程、運算過程、語言的表述、教學的思想方法進行反思等.以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也一定會更好. 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恆的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③ 淺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如何依據教材實施有效拓展
一、英語課堂拓展的原則 (一)拓展既要基於教材,又要高於教材 教材是教師進行課程設計的主要依據,是教學大綱的具體體現。教師的課堂活動設計應該以教材主要內容為中心,但又不能僅僅局限於教材,而是應該在教材的基礎上大膽突破,有所創新。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和聯想能力,打開思路,拓寬視野,使語言學習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拓展需要情景真實、貼近現實生活 任務型教學設計原則之一就是要求語言、情景真實。設計任務時要提供給學生明確、真實的語言信息,語言情景和語言形式要符合語言實際功能和語言規律,要使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景中體會和學習語言。各種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接近生活實際的語言情境的創設將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學生運用英語進行想像、表達、交往和創作的願望,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體驗成功喜悅! (三)拓展需要達到學生對於目標語言「學了就用」的目的 英語課堂拓展並非憑空想像或隨意抓取現實生活實例來讓學生進行拓展練習,而是通過學生完成現實任務來完成對英語目標語言的掌握。因此,教師在設計任務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能夠達到怎樣的效果,即教學目標能否實現。 (四)拓展需要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創造條件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必須著眼於學生潛能的發揮,促進學生有特色的發展,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在英語教學方面,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成為教師工作的重要目標。因此,教師可利用課堂拓展的機會盡可能多地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並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機會和條件。 (五)拓展需要尊重學生的觀點、鼓勵學生各抒己見 從教育學專業角度說,有效性指通過課堂教學學生所獲得的發展。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教師更多地是作為組織者、促進者和監控者參與其中。因此,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需要教師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這就要求培養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尊重學生以及學生的觀點,不能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武斷地評判。 二、英語課堂拓展的方式 以教材為基礎的英語課堂拓展形式有多種多樣的形式。筆者依據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實踐經驗總結出一些方法措施,以求拋磚引玉。 (一)報告拓展(report) 對於初中英語課堂來說,報告主要可以分成兩種形式,一種是單人進行的報告,另外一種是兩個或兩個人以上的小組合作形式。在學習完教材內容之後,教師可以根據話題和目標語言給學生布置做一個報告的任務。比如,《劍橋中學英語教程》第一級第二主題是要求學生了解並掌握世界上野生動物的類型及特點。在課堂拓展(progress)一步中, 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任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了解了這些動物類型嗎?即哺乳動物(mammals)、爬行動物(reptiles)、昆蟲(insects)、鳥類(birds)及魚類(fish)。 你能夠舉例說明各類動物的特點嗎? 這個任務可以由單人完成,讓學生自主選擇一類動物做一個報告,在課堂上給學生三到五分鍾的准備時間。同樣,也可以小組合作,即將班級分成若干四人小組,每個人負責一方面的內容,比如一人負責介紹名稱及特點,一人介紹主要有那些常見的動物,一人負責介紹這些動物有那些生活習性如食物等,一人負責介紹這些動物的居住國家等。以報告形式拓展對學生來說不但鞏固復習了課本知識,同時增強了概括、總結歸納能力。用流利的語言表達出來也是對學生的一個挑戰。 (二)對話拓展(conversation) 學習語言的目的在於交際。現代英語教材的編排大多側重語言的交際功能,很多的英語語言知識在對話中呈現出來。除了教材本身所提供的可模仿的對話範例之外,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篇章內容重新組織,讓學生以對話的形式呈現出來,即生動活潑,又可以幫助學生加深記憶。例如,《劍橋中學英語教程》第一級第二單元中有這樣一段短文: India is a very big country. There are over 1 billion people there. The capital of India is New Delhi. There are 16 languages in India. There are elephants, lions and tigers. There are also very high mountains. India i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t is near China and Pakistan. 在進行必要的講解呈現之後,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加深對印度一些情況的消化吸收,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任務: What differences can you find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你認為中國與印度有哪些不同?) Suppose one of you is from India and of course the other one is from China. Please work in pairs and 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假設你們其中一個人來自印度,一個人來自中國。請兩個人一組談論這些不同之處。) These questions may help you with your conversation: (這些問題可以幫助你們來完成對話) l Is China/ India a big country or a small one? l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China/ India? l What is the capital of China/ India? l How many languages are there in China/ India? l What animals has China/ India got? l Is China/ India in the Northern or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l Has China/ India got any neighbours? 學生通過老師的問題提示可以輕松地完成對話任務,不但掌握了課本上印度國家的知識,而且通過對比了解了中國與其差異,拓展了學生視野。 (三)短劇拓展(mini-play) 英語短劇以其形式活潑有趣、參與性高、語言操練切實有效等特點越來越受到廣大中學英語教師的青睞。英語課堂上利用英語短劇進行拓展,不但能夠有效的檢測學生對於目標語言的掌握效果,而且可以大大地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表演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同時又能夠增強英語課堂的趣味性。英語教材中可供拓展為短劇的材料很多,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設計角色,進行角色扮演。 在《劍橋中學英語教程》第五主題中有關於洞穴人(cavepeople)生活狀況的描述,通過對遠古生活與當代生活的強烈對比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明白社會的飛速進步以及今天生活的得來不易。通過學習,學生對洞穴女孩Nogoba的生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筆者在接下來的課堂拓展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請學生扮演洞穴人,再現遠古生活場景,如取水、狩獵、取火、製作燃料和畫壁畫等等。學生通過在短劇中扮演角色中不但完成了學習任務,而且在情感、態度方面也深受教育。 (四)討論、辯論拓展( discussion& debate) 《標准》對各級英語語言學習目標以學生「能做什麼(can do)的形式具體描述該級別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操作性要求。學生的產出成果要在實踐中檢驗。教師為學生提供具有現實意義的討論、辯論機會將大大促進學習目標的實現。在《劍橋中學英語教程》第三主題中關於飲食方面有這樣一篇文章: Eat well, stay healthy! Good food has seven important things. Carbohydrates give you energy. There are carbohydrates in bread, sugar, potatoes, pasta and rice. Fats make you strong and give you energy. There are fats in meat, butter and cheese and oil. Vitamins are important for your eyes, your skin, your bones, you hair and for other parts of your body. There are 13 types of vitamins (A, B, C, and so on). There are vitamins in many types of food. Protein… 本課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了解食物中所包含的七大元素。對於初學者來說具有相當大的難度。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這七大元素呢?筆者讓學生在課堂上展開了討論和辯論。首先,筆者讓學生說出平時都喜歡吃哪些食物,並就這些食物中包含哪些營養元素進行討論,並最終對大家平時的飲食是否健康得出結論。其次是讓學生展開一場辯論,話題是 Do you think hamburgers are good or bad for us? (你認為漢堡對我們來說是好還是不好?) 根據學生舉手錶決結果將學生分成兩方------正方和反方。學生們通過分漢堡成分以及人們對其喜愛程度等多個方面進行辯論,最終得出結論:Hamburgers are not good for us. (漢堡對我們是不好的)。 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大膽地讓學生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讓他們在復習鞏固知識的同時來積累經驗。 (五)寫作拓展 (writing) 寫是運用書面語表達思想,輸出信息的能力,是語言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寫作拓展也是幫助學習者更好地掌握目標語言的必要手段。但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對於寫作的要求也勢必要降低。為了培養學生規范的書面表達用語及模仿策略,筆者在課堂上鼓勵學生進行仿寫。《劍橋中學英語教程》第四主題活動課中要求學生寫關於宇宙的詩歌,課本所提供的範本如下:I am old. / I am very old. /Millions of people live on me.I give them food. / I give them air. / I give them life.I can see the stars in the sky.Millions of stars. The moon looks at me. / The sun shines.I can see space. / Space, space, space. / Lots of space. 在課堂上,筆者幫助學生理出黑體字部分所顯示的框架結構,鼓勵學生模仿寫出關於其它宇宙天體的小詩。下面是一首學生在很短時間內完成的小詩: I am old. / I am very old. / Nothing and nobody live on me. I give heat. / I give light. / I give life. I can see the planets in the sky. / Millions of planets. The earth goes around me. / The moon moves. I can see space. / Space, space, space. / Lots of space. 這對初學者來說是個很好地嘗試。在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肯定之後,學生將這項寫作任務拓展到課外,並將話題靈活延伸,呈現出許多優美的小詩。 另外,改寫、續寫等對初中階段的英語寫作教學也大有裨益。
④ 如何讓語文學習從課內走向課外——淺談語文課堂中的拓展延伸
淺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拓展是根據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展開的。「潤物細無聲」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經意間的拓展延伸,卻能夠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深化文章主旨,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我們在實踐中努力追尋著。
關鍵詞:課堂教學 把握時機 行之有效 類型豐富 方式多元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大多數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都能抓住「大語文」的特點,充分挖掘、利用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課外拓展,在教學中不再把教材作為「聖經」進行解讀。
什麼是「課堂教學拓展」? 一位教育專家是這樣說的:「根據教材要求、文本特點、教學目標、學生基礎、教師個性,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適量、適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關內容,其中包括文字、音樂、圖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讀寫思的教學策略,促進感悟,促成建構。」
小學語文教學要真正發揮葉老所說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的作用,必須將活的語文資源引進課堂,讓學生的語文學習真正得法於課內,增加拓展閱讀興趣並學會拓展閱讀,再從課外閱讀中有所收獲。
一、拓展延伸——把握時機
拓展性閱讀作為課內教材的補充、延伸,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類型及教學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時段。為此,教師可從課前拓展性閱讀、課中拓展性閱讀、課後拓展性閱讀三個角度來談談其具體操作。
1.課前拓展性閱讀。課前拓展性閱讀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能量。如蘇教版四年級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禮》一課,上課伊始,老師可請學生談談課前通過查資料(包括上網)所了解的瀑布形態,如何形成的。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為下文學習埋下伏筆。
2.課中拓展性閱讀。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疑難,適時地利用拓展性閱讀材料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釋疑解惑。
蘇教版三年級教材中的《菩薩兵》一課,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讓學生了解藏族同胞聽說又有部隊開進自己居住區,便躲進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這里老師可簡介軍隊是如何對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請學生們談談自己在電視上、電影中所看到的相關內容。學生對第四自然段中翻譯說的「一定是烏雲遮住了他們的眼睛」這句話就容易理解了。
3.課後拓展性閱讀。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證課堂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練習,進行課外讀寫。恰倒好處的拓展延伸能讓語文課堂更開放!
蘇教版新教材課後思考練習中多了一些 「搜集資料」的要求。如四年級教材《人類的「老師」》一文,課後要求「你還知道哪些人類以生物為『老師』的事例?搜集有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在小組里跟同學們交流。」;《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課後要求「搜集宋慶齡的有關資料,說說人們為什麼總愛在她故居的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又如《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的課後要求「中葯是我國寶貴的遺產。你知道哪些中葯?說說這些中葯的葯效。」這些都表明,實行課程改革,要不斷增強課程的資源意識,加強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所以,一篇課文教好後,學生應當感到意猶未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課後延伸,並及時地進行反饋、交流,這樣,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並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說語文課堂教學拓展已經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但是由於我們缺乏對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經驗,因此在教學中不免出現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說是無效的拓展。
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的時候,一位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引入科學常識,說明壁虎的特點,觀察壁虎的捕食錄像,了解壁虎的生活習性;一位教師上《荷花》一課,講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大」一句時,說這個畫家就是大自然,然後開始拓展問「大自然還畫了哪些美麗的圖畫」;一個教師上《水上飛機》一課,只花近20分鍾的教學時間,讓學生讀課文並總結出水上飛機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後就補充了網上搜集來的大量的有關水上飛機的圖片、種類及用途介紹等等。對於文質兼美的課文是如何以童話的形式、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介紹出水上飛機的廣泛用途的,不再研讀、品味,課文的語言特色幾乎完全被忽略,這顯然是有悖於語文課的初衷……
語文課堂教學就如一道道菜餚,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就如燒菜用的鹽,沒了少了,這道菜則給人感覺淡而無味,多了亂了同樣讓人無法入口。因此,適量、適度的進行拓展才是真正的有效拓展。
1.自然拓展
有效的拓展應該是跟文本之間有一種「互文性」的關系。拓展的內容和教學需要達成的目標也應該有一種密切的聯系,因此在拓展時,也應該是自然的、不露痕跡的。
古人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課堂導入時,教師不露痕跡的運用拓展教學往往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整個課堂教學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可愛的小蜜蜂》教學中,一位教師這樣引出問題:
(1)出示蜜蜂采蜜畫面。最吸引你的是什麼?為什麼?
(2)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一篇描寫小蜜蜂的課文——可愛的小蜜蜂(齊讀)
(3)課題直接告訴我們什麼?
(4)這篇課文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楊朔寫的,它的原文叫《荔枝蜜》,其中原文的開頭是這樣的。(課件:出示原文的開頭,讓學生自由讀)
(5)同學們看了這段話,你認為作者對蜜蜂是懷著怎樣的感情?(不喜歡)
(6)是呀,為什麼從開頭的不喜歡到這里的覺得可愛呢?接下去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從上述案例中看出,教者引用了作者原文開頭的一段話,讓學生從這段話中了解作者對蜜蜂的感情是不甚喜歡的,甚至是帶有害怕情緒的。那麼為什麼作者能從「害怕」到課文中的覺得「可愛」呢?一次簡單的不露痕跡的拓展,讓學生很快產生疑惑,同時也讓學生產生學文的慾望。
2.適度拓展
拓展延伸應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對文本進行有效的拓展與超越,因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和語文學習能力的發展最終必須超越課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應該圍繞課文的主題和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任何離開課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樓閣,不著邊際的。為了拓展,將課上到野外去,新是新了,卻沒了原則和規矩;為了創新,囫圇吞棗學習課內知識,忙於拓展中的「表演」和「作秀」,新是新了,卻多了幾分浮艷。因此,只有文字才是教學之本,才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憑借,也才是最好的課程資源。拓展延伸是為深入理解教學內容服務的,不能讓內容為拓展延伸服務。正如於漪所說:「離開文本去過度發揮,語文課就會打水漂。」所以在對課文拓展延伸時,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緊扣文本,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
同時,拓展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包含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閱歷、認知水平、知識積累、學生能力發展水平、地區差別和特徵等。做到切合學生實際,因材施教。因此,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適當變換內容或改變難度,使每一位學生都感到很親切,都有話可說。每一節語文課,教師都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教學目標,而且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也是衡量一節語文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因此,拓展延伸時教師應注意照顧學生個性差異,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多設置一些難度各異的學習內容,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訓練項目,以供學生自由選擇,各取所需。立足課堂實際,考慮時間、場地、情景的限制。否則,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過是一種表演或作秀,比作一隻「綉花枕頭」恐怕並不為過。
特級教師秦詠中在教學《三顧茅廬》一課時,隨著學生學習的深入、情感的漸漸推進,一點一點地把劉備和諸葛亮的生平資料引入進來,把與文本相關聯的資料滲透到學習過程中。此時的拓展在教師一張一弛的把握中,彷彿落花般悄無聲息地飄落,使得原本在學生心目中陌生而遙遠的三顧茅廬的故事,一步步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領悟到了劉備「求賢若渴」的內涵。
再如一位老師在解讀千古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候,沒有單純地在「綠」字上做文章,而是設計了想像說話環節:「 又 江南岸」,讓學生仿照詩句展開豐富的想像。一石激起千層浪,由於學生對春天太熟悉了,一至六年級也積累了大量的描寫春天的詞句,於是他們很快調動了自己的生活體驗,喚起相似的記憶,用鮮活的語言,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他們心中江南岸的春天美景:「桃花又紅江南岸」「蝴蝶又舞江南岸」「小鳥又唱江南岸」……
就這樣,教師沒有多餘的講解,更沒有採用花俏的課件,而是採用一次簡單的說話訓練環節,讓學生在適度的拓展中明白:在春風的吹拂下,江南又顯現出一片綠色的、充滿生機的景象。
從學生的閱讀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閱讀基礎、閱讀心理,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乘勢引入相關資料,能保證學生面對重點難點疑惑點時,有充分的自主思考、自我發現、自我收獲的空間,促進學生視野融合。
3.巧妙拓展
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課內外的適度拓展延伸,可以讓語文更加充盈和豐富!教師在課堂上恰當地選擇拓展的內容,適當地選擇拓展的時間,則有助於喚醒學生沉睡的心靈,撥動學生內心的感情之弦。
例如在教學《一夜的工作》這篇文章時,為了讓學生能深刻體會周總理的不辭勞苦,有位教師在學了課文之後引入「總理最後一段日子的工作時間表」。在悲涼的音樂聲中,在教師動情的朗讀中,學生完全進入了情境。學生深深地被總理的頑強,被總理的不顧個人身體所感動,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淚水,聽課老師也無不為之感動。此時大家內心都充滿了對周總理的崇敬愛戴之情。可以說這樣的「拓展」讓人心動,令人拍手稱快。
教師的恰到好處的引領和延伸,可以讓課堂變得更加美妙,可以讓學生的練筆在情感的鋪墊和知識的積累中進一步得到訓練,使得此時的拓展體現出「畫龍點睛」的效果。一位教師在教學《我們愛你啊,中國》一課時是這樣拓展的:
在學習「山河壯麗」這一部分之後,讓學生說說自己還知道的祖國著名的風景,然後讓學生試著仿照第二自然段寫一寫;在教學「文化燦爛」這一部分的時候,這位教師沒有給孩子們講四大發明、、文房四寶、三皇五帝、唐詩宋詞……而是利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教者更多地引導學生回憶奧運會開幕式中所出現的那些中國元素,學生的表現很是興奮。記載中華民族非凡智慧的「四大發明」、美輪美奐的中國畫卷軸、浩瀚星河中飛舞的天女、多種多樣的戲曲……盡管孩子們說的不是怎麼太完整、太精彩,但是從他們興奮的臉上可以看出他們更加關注祖國、關心祖國了!祖國燦爛的文化在一次次交流與碰撞中更加深深地印入學生的心中!
接下來教者引導學生聊如今祖國的各種巨大的變化,聊神州、聊高樓、聊文化、聊「嫦娥」(飛船)……在聊的過程中體會到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偉大成就!
適逢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課後,教者布置了一個作業——仿照課文,也創作一首詩歌,贊美祖國,表達對祖國的無比熱愛之情。
這樣的拓展方式,是對課文的延伸和拓展,是對課堂教學的總結和提升,進一步豐富了課文的內涵,使學生在拓展中了解了課文的寫作特點,使學生在情感體驗和人文感悟的同時,語言也進一步得到訓練,在教學中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類型豐富
小學語文拓展閱讀的主題是由語文閱讀教材而來。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文體類型和不同的學習方法設計教學,開展活動。拓展閱讀的類型往往分為三種:情境欣賞類拓展閱讀、感悟哲理類拓展閱讀、文學欣賞類拓展閱讀。
1.情境欣賞類拓展閱讀
情境欣賞類拓展閱讀,就是通過收集閱讀大量與課文主題相關的資料,讓學生進入到主題情境中去,了解並體驗某一名勝的地理環境與人文景觀、歷史故事及文化信息,從學生的視角形成獨特的感受與觀點。
如蘇教版四年級語文教材中《九寨溝》主要介紹了九寨溝蔚為壯觀的自然景色。學習課文後,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虛擬網上游——《中國名勝任我游》,讓學生扮演導游或遊客,通過大量資料的收集閱讀,了解、體驗某一名勝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歷史故事、文化氣息、風俗習慣等,從自己特定的視角形成獨特的感受與觀點,向大家描繪和闡述,在拓展閱讀的主題活動中進一步鞏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感悟哲理類拓展閱讀
感悟哲理類拓展閱讀,就是通過收集閱讀大量與主題有關的「寓言」、「成語故事」等文體特徵的文章,感悟其中所蘊涵的哲理,並聯系生活實際加以體會。如《感受中國寓言》是學生學習了蘇教版五年級教材中的《成語故事》後的拓展閱讀,主要學習目標為:閱讀某一類寓言故事,了解寓言故事作涉及的背景和典故,理解體驗寓言的寓意,並聯系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
3.文學欣賞類拓展閱讀
學生通過搜集並閱讀欣賞散文、詩歌、隨筆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並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如冰心的《只揀兒童多處行》學習後的《冰心散文鑒賞》就屬於欣賞式拓展閱讀。五年級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了冰心的散文《只揀兒童多處行》,感受到冰心的文筆之獨特,筆下的意蘊之美。後續的拓展閱讀可以開展《冰心散文欣賞》的主題學習,主要了解冰心散文的特點和進一步感受冰心散文的內在美和外在美。
四、拓展延伸——方式多元
隨著信息技術逐步與學科教學相整合,各種新穎的閱讀方式也隨之出現,如音像閱讀,這種閱讀方式更多藉助於現代音像技術,如電影、電視、廣播、錄像等,比較直觀,它通過畫面、聲音來展示內容,能強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網路閱讀,這種閱讀方式主要藉助於網路技術,通過上網瀏覽或在線閱讀來達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閱速度是其它閱讀方式無法比擬的,也是現在學生較感興趣、極易接受的閱讀方式。因此拓展閱讀開展過程中同樣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資料的拓展、圖片資料的拓展,通過「屏幕閱讀」來拓展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其體驗感悟能力。
此外,與任何教學活動一樣,對於拓展閱讀同樣需要及時的檢查反饋,需要適當的評價。只是在評價中,更應該傾向於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生生互評,評價的內容要以閱讀的興趣和自主性為主,使我們的學生通過拓展愛上閱讀,使閱讀成為每個學生的愛好。
提倡教育創新的今天,學習語文再不能局限於課堂,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不斷引入來自奧妙無窮的大自然、紛繁復雜的大社會的源頭活水,讓學生在開放的、無比豐富的教學內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擊!課堂是語文教育的主陣地,有效的教學拓展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新的提升,使學生學語文的興趣有新的提高,所以它是語文課不能缺少的環節,而它首先應立足於課堂,再向課外拓展延伸。在課堂中要充分利用這些空間,盡可能地讓語文課堂更開放,將教學內容變得更充實,將教學思路變得更寬廣,將教學方法變得更靈活。
參考文獻:
1.劉五生,淺談古詩教學的拓展,小學語文教學,2007年第1期。
2.陳永林,讓資料交流更有效些,小學語文教師,2008年第3期。
3.符煜,發散——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小學語文教師,2005第9期。
4.陶靜,語文教學要把握好拓展的「度」,江蘇教育,2006年第3期。
5.周成平,中國著名教師的精彩課堂小學語文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⑤ 如何拓展音樂課堂教學方式
一、唱歌教學中的拓展教學方式
唱歌教學主要解決的內容是讓學生唱會歌曲,一切手段和方法都是為了刺激學生的注意力。當然會唱歌曲並不是最終目的,但是學生首先必須學會歌曲。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走進音樂的更深層次,這就是唱歌教學的拓展。音樂課的拓展內容應該與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相聯系。拓展後最終要回到音樂中。
1.讓音樂與生活溝通起來,拓展廣闊的教學空間。
音樂本來就是從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我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實現教師、學生、教材、教具、教學環境與生活的多方面橫向聯系,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讓音樂回歸生活、回歸自然。例如:學唱歌曲《數蛤蟆》時,歌曲學會演唱後,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出「狗」、「羊」等動物的圖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創編歌詞,拓展思維,以達到優化教學過程的目的。教師為學生創造新的空間,讓學生親身體驗、主動參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音樂與美術學科聯系起來,拓展學生的藝術思維。
音樂(四年級)培訓資料音樂與美術同屬於藝術這一大家庭,音樂是聽覺藝術,美術是視覺藝術。繪畫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繪畫的芳姿倩影。這些足以說明美術、音樂間是有著一種必然的聯系的。在課堂教學中,當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結合在一起時,它會同時刺激人的不同感官,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互相影響,發揮著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的思維力、創造力的作用。例如:在教授歌曲《動畫城》這首歌曲時,導入歌曲環節中,我製作了動畫城片頭中的許多的圖片,設置了跟隨歌曲《動畫城》的動畫播放,一下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們在愉快的氛圍中很快就學會了歌曲,學生學會歌曲後,我展示動畫城10歲生日的圖片,引導學生為動畫城生日製作賀卡,讓學生在歌曲《動畫城》的伴奏下,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動畫形象,學生們立刻拿出紙和筆興奮地畫起來,歌曲的伴奏既達到了復習歌曲的目的,又達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這樣相關藝術間的橫向聯系和相關學科的整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拓展了學生對不同藝術的綜合感受,使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得以體現,教學過程的結構更加合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的效率。
3.舞蹈表演是「音樂想像」的拓展。
自古以來,舞蹈與音樂就是一對有機的結合體,是形體美與音樂美的交融。《樂記.師乙篇》記載道:「故歌之為言也,……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則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說的是唱歌唱到激動時,不知不覺手也舞起來了,腳也跳起來了。由此可見,舞蹈是唱歌時感情的升華。如果音樂教學中,能做到根據歌曲的內容,創作一些舞蹈動作,讓學生邊唱邊表演,定能加深學生對歌曲的內心體驗與理解,拓展學生的「音樂想像」。例如,學習一年級下冊《螢火蟲》這首歌曲時,可以根據歌曲的律動,編一些螢火蟲飛的舞蹈動作讓學生模仿。演唱時,隨著歌曲的節奏與旋律,學生們揮動手臂,如同一隻只小螢火蟲上下飛舞。
二、欣賞教學中的拓展教學方式
1.與音樂大師對話,拓展學生欣賞能力。
教科書只是學習音樂的例子而非全部,它給孩子的學習提供了一個選擇的文本,而不是唯一的範本。教師應根據學校、學生和自身的實際,給學生提供、介紹一些豐富多彩的音樂作品,讓其聆聽、感悟。可以讓學生把他喜歡的名曲拿到課堂上,進行介紹、播放、講解。在這過程中,學生猶如和音樂大師對話,猶如在人類音樂文化的長河中暢游。每學期給孩子們布置幾首名曲的欣賞任務,幾年下來,就會有很多名曲裝到孩子的心中。不要說孩子們聽不懂,在我們按部就班教育中出來的孩子又有幾人真正理解和喜歡上了音樂?廣泛的欣賞和與音樂大師們的直接對話,對孩子的熏陶是潛移默化和不可估量的。
2.在欣賞教學中,拓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音樂教學中,還經常採用非音樂的教學方法,把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音樂與文學、音樂與身體運動等很好地結合起來,把這些多樣的方法統一於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上。如在教完《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曲時,我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這首歌曲進行改編。為了完成改編的任務,各組都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並紛紛根據歌曲的主題、內容、情感特色來編排舞蹈動作、創作旁白、製作道具、設計人物造型等。在各組的「匯報演出」中,每位學生盡管在其中擔任了不同的角色,獲得了不同經驗,但都能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像,最大程度地接受藝術的熏陶。學生在這種自編、自導、自演的實踐活動中,既激發了對音樂的濃厚興趣、樹立了自信心,又發展了創造性思維。雖然學生們的「作品」質量參差不齊,重要的是學生已能在課堂中自主地獲取知識,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教師這時則變成了整個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服務者(伴奏、播放音樂、組織評比等)。長期進行這樣的引導和鼓勵,我相信在學生心中播下的音樂的種子總有一天會生根、發芽、開花。
三、音樂活動中拓展教學的方式
讓音樂與活動溝通起來,給予自由的音樂想像空間。音樂最具不確定性,解釋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音樂可以讓每一位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想像、解釋,來宣洩自己的情感,它最能體現人的個性。而主題活動恰恰就能提供這樣的自由。游戲、表演等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方式。我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通過音樂活動過程的展開,來激發學生創新的潛能,給他們探究問題、探詢知識的空間,讓他們大膽想像,自由創造。
1.角色性體驗,拓展學生的表演能力。
音樂本來就是從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我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實現教師、學生、教材、教具、教學環境與生活的多方面橫向聯系,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讓音樂回歸生活、回歸自然。如《搖籃曲》一課,我抓住小朋友很想做爸爸媽媽的特點,准備了很多娃娃,讓學生親身體驗做一天爸爸媽媽是多麼辛苦,從而進行愛父母、尊敬長輩的教育,在活動中巧妙地將歌曲教學、創編、表演、打擊樂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親身體驗、主動參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在情景劇中,拓展藝術活動的空間。
情景劇的表演與創作是典型的藝術綜合的過程。美術與音樂交融的前提是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像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分、土壤和特定的生態環境一樣,人的藝術能力的發展也需要適合條件和環境。例如小小音樂劇《蝸牛與黃鸝鳥》的教學中,課前布置學生分組分角色自己動手製作小猴子、小鹿、小鳥、蝸牛的頭飾。課堂上,先播放准備好的幾段小音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和畫面,選擇一首清新優美的音樂來表現音樂劇開始的情形,選擇一首緩慢、穩健的樂曲表現慢吞吞的蝸牛的形象,選擇一首活潑歡快的樂曲表現小猴子、小花鹿、小鳥等形象。出示響板、木魚、舞板、串鈴等打擊樂器,然後用正確的方法、適當的力度示範演奏,讓學生有一個比較感性的印象。再請學生選擇恰當的樂器表演音樂中描繪的情形:舞板表現小猴子的笑聲,響板表現小鹿在笑和跳動,串鈴表現小鳥在笑和飛的樣子。在教師的指揮下,學生戴上自己製作的頭飾表演真是惟妙惟肖,展現了音樂劇的故事情節。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是開心有效的,同時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拓展了學生藝術活動的空間。
四、豐富多彩的評價中,拓展學生的藝術表現力
1.音樂會中的特長展示。
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音樂長處及短處,讓他們自主選擇音樂學習的評價方式,使其真正地通過音樂來培養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這也正是我們選擇教育的出發點:尊重學生的發展,主動發展,有個性的發展,為他們拓展空間,挖掘學生的潛能。音樂會上,可吹、可拉、可彈、可唱,可以一人獨演,也可以雙人、多人合作演出,評委和主持人都由學生自己擔任,評出的分數作為綜合分,和平時的分數一起評出一學期的成績。
有些同學性格內向,不喜歡獨立表現;有些同學的音樂表現力差,但是喜歡與同學共同參與音樂活動,因此「音樂活動的集體形式齊唱(奏)、合唱(奏)等為學生表現自我創造了條件,而且感人至深,影響巨大,極有益於個體與群體的交往、合作,能融洽人際關系,超越小我、融入大我,從而領悟共處的真諦」。
2.唱歌練習中的激勵性評價。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某一事件注意力時間短,容易對各種事件發生興趣,分散學習精力,而且課堂教學不容易組織,尤其是對於反復較多的歌唱練習的知識等,更是難以達到活而不亂的效果。例如學生在反復練習唱歌時,會因為多次的反復而失去興趣,就可以採取分組競賽的辦法:將學生分成幾個大組,分組情況寫在黑板上,每一組唱完後,分別有教師和部分學生參與評價該組的演唱情況,等學生都唱完後,教師作一次比較性的評價,最後分別為每一組學生發獎,唱得最好的一組得一朵大紅花,稍差一點的得一朵小紅花,再差一點的得一朵黃花,很差的得一棵小草,以此激勵學生為了小組的榮譽唱好。再者學生會在參與評價時發生隨便說或者吵鬧的現象,教師可以同時評出紀律紅花,有些組就會演唱、紀律紅花雙豐收,有些唱得不好但卻得到了紀律紅花,這樣會達到活而不亂的效果。
3.觀察與談話參與到評價之中。
在課上有許多學生不願積極主動地去表達自己的意願,顯得膽小、害羞。遇到這種情況,一般可採用觀察與談話的方法對他進行評價。時間則選在小組創編或討論時,觀察各組的每一個人,找到那個不愛討論的同學與他談話。請他說說對歌曲的理解及創編的動作,並和他一起練習。同他一起唱、跳,帶動起他的情緒,使他高興地唱起來跳起來。同時教師對他的評價也會有新的認識。
另外,運用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可以融聲匯色,拓展審美視野;設境悟情,深化思想教育等,具有其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但是,它並不能解決教學中的一切問題,如果使用不當,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在教學中,必須特別注意適時適度使用,多種媒體優勢互補、發揮人機交互功能等,以使教學取得最佳效果。
新課程的實施,給我們每一個音樂教師提供了拓展教學天地、開發學生智力的舞台。實現了教學的內容從統一到多樣,教學的方式從模式化到多樣化。音樂教學的方式正在日新月異地發展。
⑥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有效拓展延伸
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證課堂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練習,進行課外讀寫。恰倒好處的拓展延伸能讓語文課堂更開放!比如說在教學第一單元「我愛閱讀」的主題時,課後我安排了一個關於讀書的綜合性學習,讓學生自由組成小組收集有關讀書的名言或者是故事,也可談一談自己的讀書感受,了解圖書的種類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又組織學生進行了讀書匯報。給了他們展示的平台,結果令我很是欣慰,有詩歌朗誦的、有談讀書感受、讀後感的、有表演課本劇的也有講名人讀書故事的。形式多樣,出乎我的意料。
當我們遇到了應用文,說明文時不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課後的拓展延伸也要穩步進行嗎?
五年級上冊第三組《鯨》《松鼠》等這類的說明性文章,在課堂上的學習多少有些不夠盡興,所以應該讓學生根據課文的路途繼續下去,去尋找科學的路徑。適時推介課外讀物法布爾的《昆蟲記》布封的《自然史》。一篇課文教好後,學生應當感到意猶未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課後延伸,並及時地進定製HR最喜歡的簡歷我要定製簡歷行反饋、交流,這樣,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並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從文本空白、懸念處拓展延伸
些文章結尾戛然而止,耐人尋味,留給了學生極大的想像空間,這給學生順著課文思索帶來了機會,可以啟發學生對課文內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發展,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如在學習《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後,要求學生根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充分發揮想像,續寫一個片段:小木偶在賦予了人世間所有的表情後又會遇到什麼人,發生什麼事。
方式多元的拓展延伸
隨著信息技術逐步與學科教學相整合,各種新穎的閱讀方式也隨之出現,如音像閱讀,這種閱讀方式更多藉助於現代音像技術,如電影、電視、廣播、錄像等,比較直觀,它通過畫面、聲音來展示內容,能強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學《開國大典》和《最後一分鍾》時我組織學生觀看了1949年的閱兵儀式及1997年的香港回歸時的交接儀式。再如網路閱讀,這種閱讀方式主要藉助於網路技術,通過上網瀏覽或在線閱讀來達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閱速度是其它閱讀方式無法比擬的,也是現在學生較感興趣、極易接受的閱讀方式。因此拓展閱讀開展過程中同樣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資料的拓展、圖片資料的拓展,通過「屏幕閱讀」來拓展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其體驗感悟能力。
同時,拓展閱讀一定要注意要適度,要適合文本,適合學生,適合的時機,適當的數量,合適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在紛繁復雜的語文的學科資料中,找到更多更好的學習資料給學生。
⑦ 教師授課常規就是上面講下面聽,該如何開拓新的教學方式
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很多老師一直在積極的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上,一般是老師在講台上講課,學生在下面認真聽講,做筆記或者回答問題,通過這種方式達到傳授知識的效果。但是現在有人提出能不能採取一些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更加提高教學效果呢?
現在學校的教學條件都越來越好了,在硬體提高的基礎上,老師在課件設計上也應該形式多樣化,讓孩子們真正的喜歡上這門課,提高學習成績。
⑧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
小學語文是小學生涯中的一門主要科目,對於不少的老師來說都比較困難,如何快速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呢?要正確的方法與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小學語文常見的教學方法,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課前做好教學准備
教師在進行課前准備的時候,應該做到合理搭配、統籌兼顧,既要保證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能夠盡量多的教授知識,也要保證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悟。另外,老師要最大程度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能局限在課本,要多教一些課外的知識,比如:通過互聯網、校圖書館等途徑獲取豐富的教學資源,經過整理然後在課堂上進行教學。教師通過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教學准備,使課堂教學更加具有計劃性,能夠有條理的進行教學,避免了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有利於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
二、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進行課前的預習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教師應該做好學生課前預習的工作。教師可以在每堂課結束之後,為學生布置預習的任務,也可以組織學生組成合作小組,進行小組課前預習。課前預習的好處在於,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對於將要學習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個系統的了解,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會比較輕松,並且能夠和教師進行緊密的配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學習的效率,更有效的掌握老師所講述的教學知識。
三、不斷增設課外教學內容
教師還應該不斷增設課外教學內容,不斷的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的教學內容不應該局限於課本上的內容,應該將教學內容進行不斷的拓展,讓學生不僅能夠全面的學習到課本上的知識,還能夠最大程度的學習到課外的知識。例如:在學習有關於李白的詩歌的時候,教師可以找一下有關於李白的比較著名的詩歌,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進行欣賞,進而使學生對於詩仙李白的詩歌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增大課外教學內容的比例,讓學生在課堂中最大程度的學習語文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的語文知識能夠更加的豐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創設有趣的課堂教學情境
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的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問題。首先,教師應努力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積極的開展一些語文比賽或者語文游戲的環節,由於小學生正處於好動活潑、好奇心強的階段,對游戲有著由衷的熱愛,因此,教師可以創設游戲的情境,讓學生在游戲中進行教學知識的學習。
例如:在學習《伊索寓言》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根據語言故事分成小組進行表演。其次,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特點以及接受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創設的情境應該具有創新性、啟發性、目的性,不能創設一個學生不清楚、不認識、抽象的情境,這樣不僅起不到優化教學的目的,反而讓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有一種枯燥乏味的感覺,會嚴重的打擊小學生對小學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創設的課堂情境應該根據學科特點以及學生的特點創設科學化的情境,不斷的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進行優化,促進學生的發展。
五、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創新教學輔助工具,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輔助工具就是黑板和粉筆,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學的輔助工具也在不斷的更新中,因此教師應該把先進的輔助工具帶到小學語文課堂中來。一些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的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進而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我們應該高度的提倡諸如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使用。使用多媒體工具的優勢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生對於一些圖文並茂的東西非常的感興趣,教師將一些與課堂教學有關的動畫以及圖片等通過多媒體進行播放,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二是,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將教學資料利用多媒體呈現,進而減少了在黑板上書寫的時間,能夠節省很多的課堂時間,有利於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例如:在進行《秦兵馬俑》教學的時候,教師的可以將兵馬俑的圖片通過多媒體呈現出來,能夠不斷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常用教學方法有哪些一
1、教學目標要明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以生為本,根據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理解能力等制定科學、系統、全面的教學目標,合理分配課堂的教學時間,准確把握課堂節奏,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講解精要的課堂內容,根據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學習目標。教師與學生之間首先要建立和諧、融洽的關系,教師要做到一視同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以成績的好壞劃分學生等級,使學生保持健康的學習心態。
針對某一個知識點,教師也要盡可能多地列舉例子,補充其他相關的知識,讓學生既學會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也學會用類比的方法解決問題。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學生有著終生的意義,他們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總結能力等對他們以後的學習和工作都相當重要。所以,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的潛力,提高課堂效率。
2、渲染課堂氣氛的方法
2.1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一個自由學習的機會。語文課最怕的就是教師一個人把課堂時間全部佔用,而學生只能認真聽講。長期這樣下去,學生的學習效率將會越來越低。所以,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為主體。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更需要自由學習的時間。以課文《飛向月球》為例,在進行本課的教學時,老師應該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
月球上有太多神秘的東西,小學生對月球也充滿了好奇,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一點給學生一個自由想像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在發言過程中,教師可以起帶頭作用,然後再讓全班學生都參與進來。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對月球上的事物進行猜測、想像,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聲講出自己的想像。用這樣的方法,可以讓整個課堂顯得自由活潑,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表達能力。
2.2角色體驗,點燃學生的激情。角色表演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小學生的表演慾望比較強,而且通過角色表演可以培養學生對課文的情感,可以讓學生在表演中把握住語言的節奏,使學生在表演中逐漸對課文產生感情。《牛郎織女》是一個千古傳唱的神話愛情故事,像這樣的故事光靠教師的講解是很難讓學生感受到它的美的。所以,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牛郎織女的故事,當然,學生也可以發揮想像,豐富故事內容。比如,當牛郎織女分別多年後,在鵲橋上相見後會說些什麼,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情境模擬相關的對話。筆者相信用這樣的方法,肯定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的樂趣,使他們在以後的語文課上更有激情。
3、巧妙設計疑問,激發學生好奇
心理學認為,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才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入門的向導。"語文老師在課堂上所提的問題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學的效果。因此,老師所提的問題要與學生的興趣緊密相連,投其所好,巧妙設計疑問,讓他們的好奇心成為語文課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劑。我在教學《"兩彈元勛"鄧稼先》時,以"我的偶像"引入,接著把鄧稼先的圖像掛出來,讓學生們猜猜他是誰,講述一下他的故事,學生情緒高漲,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紛紛在書上找答案,較短時間里找到文章中心句,了解鄧稼先是我國傑出的愛國的科學家,順理成章地為老師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做好鋪墊。
在教學《人類的朋友》時,老師運用多媒體在屏幕上出現茂盛的大樹、碧綠的草地、清澈的山水、活潑可愛的小動物生動的畫面配上輕松悅耳的音樂,為學生營造出和諧歡快的學習氛圍,接著教師問學生:"你們想去這個美麗的樹林嗎?願意成為小動物們的朋友嗎?"以此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指導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了解,進而啟發:"這節課我們要開動腦筋,怎樣使大自然更美麗?比一比,看誰的辦法多,誰的辦法好?"學生們在情景的創設下饒有興趣地展開豐富想像,想出了很多好辦法,促使了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展,有效培養學生的好奇心。
4、鼓勵質疑
學貴有疑。"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生閱讀產生疑問時,正是他們積極參與學習,認真思考,主動探究,使思維向深入發展之際。因此,訓練學生生疑、質疑、釋疑,是語文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以及自主意識的重要手段。平時,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從課題發問;從課文內容發問;從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發問;在教學結束前留出適當時間讓學生發問;從標點符號的運用發問;從課文的中心發問;從某些修飾詞語發問,訓練學生從敢問到善問的能力。
如學習《靜夜思》這篇古詩,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了第一句話後,帶領學生歸納學習方法:①讀詩句;②講字義;③連成句。然後讓學生運用學法自學第二句,有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學生自學後提出:不懂"疑"和"霜"是什麼意思。老師便針對學生問題,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解疑,這樣,教師的思維活動與學生思維活動協調一致,使教師思維暴露在學生思維最恰當的地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了學習動力,而學習第三、四句時,老師則採用夥伴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四人一組,運用學法自學,互相質疑、解疑,然後向全班匯報學習過程。這樣學習,用時少,負擔輕,效益高,學生獲得了知識與能力,取得了最優化的學習效果。
⑨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與途徑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與途徑研究》的 實施方案一、課題提出的背景與意義。 1、課題背景。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數學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有專家深刻指出: 「高技術本質上是數學技術。「數學是核心技術。「數學:關鍵技術 」 」 的關鍵。 」面對數學的急劇變化,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數學教育 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學,數學學習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學會建 立數學模型,用以解決實際問題。然而,在我們的數學教育中,數學 成了封閉的系統,成了固定的邏輯聯系。不是數學成為人的工具,而 是數學教育使人成了數學的工具,成了解題的工具。因此,面對科學 技術的迅速發展,面對需要每個人發揮創造力的現實社會,我們只有 改進數學課堂教學的方法與途徑,才能使數學教育適應學習化社會的 需要,也才能為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做出積極的反映。 2、課題研究的意義。 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能促使教師從教育教學 工作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揭示提高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 途徑和方法,改變以往陳舊的課堂教學方法,從而引起學生學習方式 的改變,這對於提高課改的實效性、提升教師自身的素質以及促進學 校發展都具有很高的實踐意義。 我國新一論課改的實施要求,教學就是要按照一定的價值標准, 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和途徑,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每一方面都 有所發展。數學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學到有用 的數學,使每一個學生的數學能力都有所發展。教育全球化及國際教 育理論的研究成果的影響,國內實施新課改的要求,促使我們對有效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和途徑進行研究。 二、課題趨勢分析及可行性分析。 1、趨勢分析。 有關有效教學的理論和實踐在國內外已有一定的基礎。孔企平教 授在《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學課程改革》一書中,比較系統地論述了 有效教學與學生參與的關系,從中指出了有效教學的特徵、原則和研 究的具體內容。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崔允崔允漷在 《有 效教學策略的建構》中,對有效教學策略的理論和教學三階段的實施 策略作了一定的闡述。此外,鍾啟泉教授在《教師之友》2002 年 11 期中對有效教學的背景、核心思想和教學理念也作了簡單的論述。以 上這些國內專家學者的理論對本課題具有直接理論指導的意義。 就國外研究來看, 有效教學理念源於 20 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 學化運動, 「有效教學」的提出還是當時「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爭 的產物。我國學者張璐在《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 年第 11 期中指出 了國際有效教學的四條標准:教學對話、語言發展、挑戰性的活動和 學習背景化。 從國內外專家和學者對有效教學理論的具體論述中可以發現:兩 者都比較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教學效益的提高,以及教師的反思 意識和效果的可測性或量化。但國外學者比較側重於從學校、家庭、 社會三個方面進行整體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論普遍性很強,但缺少 實踐的針對性。而我國學者相對於課程改革以前來說,現在更加關注 新課程觀念下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如有效教學與轉變學生的學習方 式,有效教學與學生參與等。然而,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缺乏學科 針對性,未能根據課程特點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缺乏具體課程的實踐 應用性,尤其缺乏一線教師作為教育的實踐者所積累起來的具有切身 體會的課堂教育教學經驗。 2、可行性分析。 基於國內外研究經驗、理論積累以及我們教師自身的特點,本課 題緊緊扣牢新課程的相關理念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在教師原有知識結 構及個人業務素質的基礎上,以小學數學課堂為主陣地,以課例為載 體,通過課堂觀察、案例分析、實踐研究和更新教育觀念、深刻自我 反思等方面的教師自身的行動研究,來探究課堂有效教學策略,從而 促進教師轉變觀念,建立起新的適應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學方法和途徑 的策略。 我校共有教師 14 名,其中本科 2 人,專科 4 人,中師 8 人;小學 高級教師 8 人,小學一級教師 6 人;鄒城市教學能手 3 人,鄒城市優 質課執教者 5 人,鎮級學科帶頭人 4 人。教師年齡結構合理,理論水 平較高,有較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有能力完成本課題的研究任務。 二、課題界定與解決的主要問題。 1、課題界定。 滿足某種需要,這樣才認可這種教學活動「有效」 。教學有效性的 實質是教學活動的目的性,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是合規律性。教學活動 的有效性正是在教學效果中體現出來的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引起學生 身心素質變化並使之符合預定目的的特性。具體說來, 「教學有效性」 這一概念包括如下三重意蘊:⑴有效果;⑵有效率;⑶有效益。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一定的教學內容,通過互動,主動進 行探索與研究,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創造力,去尋找、體驗、認 識數學問題和數學概念。組織討論、交流、驗證,從而由感性認識發 展到理性認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同時也逐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究 方法、態度、習慣和能力。 2、解決的主要問題。 縱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主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重 (1) 「教」 輕「學」(2)重結果,輕過程; ; (3)重知識掌握,輕探究能力; (4) 重智力因素,輕非智力因素。面對陳舊的課堂教學模式,面對新課程 改革的發展趨勢,我校教師都迫切希望改變如今的課堂教學現狀,提 升教育教學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體提高,促 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四、課題實施的幾條原則。 ⒈目標性原則; ⒉有效性原則; ⒊過程性原則; ⒋主體性原則; ⒌綜合發展原則。 五、課題研究目標、內容及方法。 (一)研究的目標。 以現代教育理論和素質教育要求為依據,充分發揮老教師的示範 和「托舉」作用,充分調動中、青年教師活躍、敏銳和進取探索等積 極因素,科學開辟多種能被事實證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途徑。 以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新世紀人才為總目標,強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的實踐,優化多種途徑的諸要素,以課堂教學為載體,最大限度地開 發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研究的內容。 1、課堂教學特色研究。如何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實施非同步教學、 分層教學、趣志分班等教學與指導,關注個性化、個別化學習 2、課堂教學目標策略研究。探索三維目標的最佳結合點,從而達 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最終目標。 3、課堂教學教學手段和方法的策略研究。優化教法,指導學法, 營造師生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 4、課堂教學過程的策略研究。預設與生成的研究,尊重學生個性 特長的發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開放的教學內容 與開放的教學形式相得益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效。 5、課堂教學場境創設的研究。探索教學場境優化因素對學生學習 效率的影響。 6、課堂教學的評價策略研究。關注過程評價和終結評價。 7、課堂教學的拓展策略研究。通過教師優化教學設計、強化教學 基本技能、運用教學輔助手段等拓展研究,探索相關因素對課堂教學 效益的影響。 轉載僅供參考,版權屬於原作者。祝你愉快,滿意請採納哦
⑩ 如何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用真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力所能及的幫助引導學生學習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教師要精心設計好教學環節的各個部分,這對於我們教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我認為教學環節應該做到以下幾點才能更好地優化課堂教學:
一、備課
1、認真學習課程標准,認真鑽研教材,圍繞三個維度,即「態度與價值、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制定教學目標。
2、備課做到「五備」,即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備學法、備情境。
3、集體備課,認真參與研討,再根據自己班實際再進行補充完善教案。
二、上課
突出教學理念與課堂教學的實質性結合,凸現學生的學生主體地位;強調教學是師生互動、自主合作、動態生成的過程;強調課的呈現方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把握程度。在教學中努力做到:
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營造民主、溫暖、和諧的氣氛,使學生愉悅、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
2、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運用各種手段、方法,激發學生參與和認知的興趣,恰如其分地點撥與學生主動嘗試,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相結合。
3、努力做到「三、二、五」要求。
「三個為主」——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
「二個教」——教方法、教規律。
「五個精心」——精心鑽研教材、精心教學環節、精心設計板書、精心練習和作業。
「三個凡是」——凡是能讓學生動手、動腦、動眼進行自學的問題,不要用小組學習代替;凡是小組學習能解決的問題,教師不要代替;凡是自學或小組學習解決不了的重點、疑點、難點問題,教師要講、導、撥、練。這樣既有利於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又有利於打下扎實的基礎。
⑴先學後教的基礎是學生自學新知。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強調指出,語文教學「要著眼於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習獨立思考,學習怎樣讀書。」使預習成為小學語文教材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實際教學中,通過「預習」這一環節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重視預習的個體差異,強化訓練、引導學生運用已經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嘗試學習,自讀自悟,使主體地位得到落實,自學能力得到培養,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課堂效率。按照「先學後教,小組合作」的課改實驗,我認為特別要重視學生的預習工作,將課外預習和課內預習結合起來,做到不預習不上課,加強教學設計,特別是教學的情景設計。通過科學的教學設計,嚴密而靈活的施教方式,引導學生實現教學目標;
⑵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和活動做及時的評價,特別是後進學生的鼓勵,讓所有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
4、優化、美化課堂教學語言。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應該規范、優美,一些優秀的語文教師能夠出口成章,用自己精練而優美的教學語言將學生帶入語言學習的殿堂,讓學生如沐春風,樂此不疲。我想以此為追求目標,上課時盡量放慢語速,注意遣詞造句,言語之間滲透情感,努力成為學生學習、應用語言的榜樣。
5、繼續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打造語文教學的網上平台。將信息技術整合進語文課堂教學,在課上、課下與學生們一起嘗試基於網路的語文學習,豐富的資源整合,全新的課堂模式,不僅激發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而且拓展了學生語文學習的時空,接受式學習方式與探究式學習方式的有機融合卓有成效。
6、運用多媒體教學資源,擴大學生的信息量。
運用了文字、色彩、圖片、視頻等信息元素,通過網路互動,師生探究和深入討論,擴大了學生的信息量,刺激學生的學習慾望,做到了師生在探索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
我想只用心,用情的付出,學生會懂得老師的一片苦心,會主動自覺的學習並養成好的習慣和學習方法,這樣就得到老師的要求,老師教學、學生學習自然就變輕鬆了許多。把握好各個環節,及時掌握學生的情況,以平等式的心態與他們相處,構建起一個和諧的氛圍來,讓學生在溫馨的環境之中輕松的學習成長是學校的要求也是家長夙願和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