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用驗證性因子分析共同方法偏差
我使用的Lisrel,設定 1 個公因子數,使研究中的所有測量項目負荷於這一共同因子,如果模型擬合良好就可以說明存在一個可以解釋大多數變異的公共因子。如果分析結果發現所用測量項目負荷於共同因子時的各項擬合指數都不好,則說明研究的共同方法偏差屬於可接受范圍。
㈡ 怎麼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控制SPSS反向題
多來源獲取數據。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共同方法偏差的定義:共同方法偏差指的是因為同樣的數據來源或評分者、同樣的測量環境、項目語境以及項目本身特徵所造成的預測變數與效標變數之間人為的共變。
同一數據來源或評分者。由於數據從相同被試中獲取而導致預測源和效標變數之間的人為共變。比如採取自我報告法測量帶來的偏差。造成這種差異的機制主要有:一致性動機,內隱相關偏差,社會稱許性,寬大效應,默認傾向,心境狀態,短暫情緒的影響。
㈢ SPSSAU共同方法變異偏差
共同方法偏差(同源方差,CMV)是指測量方法(比如問卷收集數據)帶來的可能潛在誤差。通常情況下是使用Harman單因子檢驗方法。即:把所有量表項進行因子分析時,如果只得出一個因子或者第一個因子的解釋力(方差解釋率)特別大SPSSAU【具體多大建議以文獻為准,通常50%則非常大】,此時可判定存在同源方差(共同方法偏差)。 同源方差的檢驗還有其它方法,比如驗證性因子分析(CFA),可通過SPSSAU【問卷研究-驗證性因子分析】進行研究。同時建議點擊右側"燈泡"這個按鈕,對應有詳細幫助說明SPSSAU【視頻、例子,疑惑和理論等】。
㈣ 怎樣減少兩台設備的偏差
這個問題比較含糊,是指測量設備偏差還是其它設備偏差?
1、測量設備偏差也包括很多種,有儀器儀表類、檢測控制類等,其中:
A、儀器儀表類:這類設備有如實驗室測量儀器、工廠生產線數據採集儀表等;
B、檢測控制類:這類設備通常用在自動控制設備上的檢測部分;
測量設備的偏差除了注重保存、使用環境的要求外,通常還要採用定期檢測、調校的方式來解決偏差;
2、除了測量設備以外,其它設備偏差通常與裝配、包裝/儲存/運輸、使用三個因素有關,其中:
A、裝配:除了零部件嚴格按照工藝要求生產以外,裝配也必須按照設計的工藝要求和裝配流程嚴格執行,且要加強質量檢測管理;
B、包裝/儲存/運輸:主要是指適應儲存/運輸的條件,按照設備技術參數所制定的包裝和儲存/運輸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照以及碼放要求等,必須按要求執行;
C、使用:主要是使用環境、操作/使用規范/方法、保養/存放要求等,應該按照設備技術參數所制定的使用手冊嚴格執行。
基本就這些,希望有用。
㈤ 社會認知中的四種偏差分別是什麼如何避免
社會認知中的四種偏差分別是第一印象、暈輪效應、刻板印象、近因效應。
避免方法:在生活中,我們要嘗試利用各種方法,提升自己的科學認知能力。比如,我們要有意識地了解認知偏差的類型,並時刻提醒自己警惕陷入認知的陷阱中。又比如,我們可以利用思維工具,快速提升認知能力。像交叉思維、故事思維、矩陣思維、肯定式探尋思維,都能幫助我們從直覺思考上升到理性思考。
在今天這個信息化時代,各種信息撲面而來。我們最不缺的就是信息獲取,而最稀缺的,就是科學認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不要高估自己的認知水平,我們很容易會陷入認知的誤區中。但我們也不要低估自己的認知能力極限,通過學習、思考並在實踐中修正認知偏差,我們的科學認知能力一定能不斷提高。
社會知覺常出現的四種主要偏差
1、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指與陌生人初次相見給自己留下的印象。第一印象鮮明、深刻而牢固,會形成一種固定的看法,影響甚至決定著今後的交往關系,在社會知覺中起重要作用,常常造成「先入為主」的偏差。
2、暈輪效應。暈輪效應是指對人的某些品質、特徵形成的清晰鮮明的印象掩蓋了其餘品質、特徵的知覺。這是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一壞百壞」的主觀傾向。
3、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對社會上的各類人群所特有的固定的看法,或是對人概括、泛化的看法。刻板印象能潛在於人的意識之中。一旦形成了刻板印象,個體在對人認知中就會不自覺地、簡單地把某個人歸入某一群體中去,給對人的認知帶來偏差。
4、近因效應。近因效應,是指在時間上最近獲得的有關信息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強烈影響。在與熟人多次交往中,近因效應起很大的作用。熟人行為上表現出來的某種新異性會影響或改變第一印象的影響。
㈥ 2010版GMP提到偏差處理,在生產中如何避免偏差的產生,出現偏差時的糾正措施
1.目的
本文件規定了產品生產全過程和各經營工作中出現偏差的處理程序及要求,以加強對偏差的反饋處理,促進生產和經營工作正常進行。
2.范圍及職責
本文件適用於產品生產檢驗工作的全過程和各經營工作系統出現的偏差。在出現偏差時各部門應嚴格按此文件執行,本文件正式執行前由各部門經理負責培訓本部門員工。
3.定義
偏差:在生產、經營工作中不論什麼原因所發生的偏離標准(包括物料標准、質量標准、工作標准等);違反各項規程、規定的一切不正常現象,均為偏差。如:生產操作、產品檢驗、設備運行、產品銷售、物資采購等各方面。根據在生產、經營工作中發生偏差的現象,將其分為以下四類:
3.1物品管理工作中的偏差,如:物料的采購、驗收、儲存保管、領用發放,包括生產過程中的中間產品、半成品、成品,檢驗用試劑,留樣等各類物品的管理。
3.2儀器、設備、公用系統使用,操作運行中的偏差,如:各部門儀器,設備的使用、操作,空調制水系統的運行,作業環境潔凈度、溫濕度控制等。
3.3產品生產、檢驗中的偏差,如:工藝規程、工藝參數、檢驗規程的制定、執行,產品質量、收率偏離標準的現象等。
3.4業務工作中的偏差,如:工作差錯、失誤以及違反管理制度規定的工作現象。
4. 處理程序
出現偏差應立即進行處理,根據不同類別採取不同的處理程序。
4.1物品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偏差
4.1.1物資部庫管員在到貨驗收時發現不合格,及經質量檢定部門判定不合格時,按照《不合格物料的管理辦法及處理程序》進行處理。
4.1.2 各物品使用管理部門的庫管員,對其所管理的物品同樣要做好入庫物品品名、規格、數量等驗收,記錄等工作,如發現不符有權拒絕入庫。
4.1.3由於倉庫貯存條件達不到物料的貯存條件或發生突然變化時,庫管員應及時通知本部門領導和設備部、質保部,由質保部組織分析原因,可能產生的影響和解決措施,設備部負責具體的處理解決工作。對庫存物品需進行復檢的,由質檢部負責物品檢驗。
4.1.4各物品庫管員應經常檢查所保管物品情況,如:發現物品數量、質量等方面發生偏差,應及時報告本部門領導和質保部。質保部和本部門領導要及時組織、分析原因和解決措施,對物品質量可能發生變化的應進行檢驗。
4.2設備操作、公用系統運行中出現的偏差
4.2.1生產作業檢驗等工作中,儀器設備的使用操作者在操作中出現偏差時,操作者應及時報告本部門領導,同時根據該設備操作維護保養規程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予以處理;對自己無法處理的情況應及時通知設備檢修人員,設備檢修人員應及時到達現場,了解故障情況、分析原因、採取措施予以解決,並做好相關記錄。
4.2.2對於生產過程出現象設備故障,導致停止生產作業等較重大故障,操作者除按上述報告之外,應及時報告質保部,質保部按規定程序組織處理。
4.2.3空調、制水等公用系統,出現偏差時,操作者應及時報告本部門領導,質保部和受其影響的相關部門,由質保部組織分析原因,制定解決措施及處理好相關工作。
4.2.4生產、檢驗、物品保管等,受公用系統影響的部門在發現其作業環境條件出現偏差時,應及時通知本部門領導,公用系統運行部門和質保部。質保部按規定程序組織解決處理。
4.3生產檢驗過程中的偏差
4.3.1生產操作人員,檢驗人員在作業前應認真核對作業指令,所加工對象,作業環境,使用儀器設備等是否符合要求,如發現偏差應及時報告本部門領導和有關部門。
4.3.2生產、檢驗人員在作業過程中,發生工藝參數出現偏差但又不能停止作業的,應根據工藝規程檢驗規程等指導,及時進行相應調整並在作業記錄中如實記載反映。在生產作業中能及時通知本部門領導和工藝技術部門的應及時報告,其他於班後報告。
4.3.3產品生產中各工序嚴格執行「工序質量標准」,對超出「質量標准」的偏差,各操作者除自己要認真總結分析外,要及時向本部門領導,工藝技術部質保部報告,由工藝技術部按規定組織處理。
4.3.4質檢部檢驗人員、審核人員應嚴格執行檢驗規程,確保檢驗報告的准確,如:發現檢驗數據、檢驗結果出現偏差,應及時進行復檢,不能將錯誤的檢驗報告提供生產。同時報告工藝技術部、質保部和相關部門。工藝技術部組織分析原因,改進完善檢驗方法,相關部門根據復檢時間,調整相應生產安排。
4.4產品銷售過程中的偏差
4.4.1產品出庫、發貨過程中保管員、發貨員及現場監控人員應認真核對《發貨申請單》確保品種、規程、數量、發貨地點等准確無誤並做好相關記錄,如發現偏差應及時向本部門領導報告,待明確有關事項後,再組織發貨。
4.4.2葯品發生退貨,庫管員應及時報告本部門領導和質保部、質檢部。並按《葯品退回管理制度》規定進行相關工作。
4.4.3葯品使用過程中出現用戶投訴、不良反應等偏差,銷售及相關部門應認真執行《用戶投訴,管理制度》《葯品不良反應管理制度》。
4.5業務工作中出現的偏差
4.5.1各部門業務工作人員應熟悉本崗位工作要求,認真執行各項規程、規定對本崗位工作中出現的偏差,應及時向本領導報告,對涉及到其他部門的或較重大的偏差應同時向質保部和相關部門報告。
4.5.2各部門的領導應經常或定期檢查所屬員工工作,對發現的偏差及時按規定處理解決。
5偏差的記錄
5.1出現偏差,責任人員及相關人員必須做好相關記錄,記載偏差發生和持續時間;偏差的具體表現(設備、人員物料、質量、工藝等各方面);所採取的措施辦法;可能引起偏差記錄可附於生產作業記錄設備操作記錄等工作記錄之中。影響以及對今後該方面工作的建議。
6.偏差的報告
6.1報告時間:各類偏差發現後,責任人(當事人)必須於發現後10分鍾內向本部門領導和主要處理解決部門口頭報告。
6.2白班作業於二小時之內,夜班作業於第二天9:00時之前,由當事人填寫後班組長向本部門和本文件規定的相關部門提交書面《偏差報告》。
6.3出現較重大偏差,如造成停產一天以上;產品質量超出標准偏差30%以上;產品收率連續二批低於標准30%以上;檢驗規程或檢驗結果出現較大偏差;產品銷售出現較大批退貨或不良反應等。責任部門和質保部應及時向公司主管領導及總經理報告。
6.4偏差的發生部門和接收部門都應建立「偏差登記表」(附表二),以便於偏差的匯總,處理解決的跟蹤和偏差的統計分析及其他的管理工作。
7.偏差的處理解決
7.1責任部門在發現偏差後要遵循「三不放過」的原則:①不查清原因不放過;②不查清責任者並按規定予以處罰不放過;③不落實改進的措施不放過。及時解決問題,不將故障帶到下次生產工作中。
7.2偏差處理解決的責任部門
7.2.1由於設備因素導致生產過程出現偏差的,由設備動力部負責組織處理解決。
7.2.2由於人為因素導致生產過程出現偏差的,由本部門負責組織處理解決。
7.2.3由於物料因素導致生產過程出現偏差的,由物資部負責組織處理解決。
7.2.4由於工藝因素導致生產過程出現偏差的,由工藝技術部負責組織處理解決。
7.2.5由於質量檢驗導致生產過程出現偏差的由質檢部負責組織處理解決。
7.2.6由銷售過程中出現的偏差,由銷售部門組織處理解決。
7.2.7上述各部門在組織處理解決偏差過程中,質保部要始終跟蹤了解情況,監督「三不放過」的具體貫徹落實情況。對較重大的偏差由質保部牽頭,會同責任部門共同組織處理解決。
7.3偏差處理過程中,偏差發生部門和處理責任部門應對此偏差進行追蹤檢查,直至使偏差回歸到正常范圍內,從管理工作上能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為止。
7.4偏差處理結束後,各責任部門應將從偏差發生、報告、責任,原因分析及解決措施等全過程資料整理匯總,並進行趨勢分析,形成偏差處理報告,由QA批准簽字後,完成文件修訂、人員培訓等後續工作。
8. 各部門應對偏差定期進行匯總,從中吸取教訓,積累經驗,將相關規程制度進一步完善,並作為員工培訓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9.造成偏差的處罰
9.1生產操作過程,檢驗過程中造成偏差的直接責任人和相關負責人按《生產過程工藝參數管理制度》予以處罰。
9.2對於違反工藝規程、檢驗規程、操作規程等造成重大損失的按公司《生產事故》管理規定予以處罰。
9.3對於一般工作造成偏差的責任人及相關領導按公司《工作失職失誤處罰管理制度》予以處罰。
9.4對未認真執行本文件,造成或未及時發現,未及時報告偏差的當事人,每次處罰10-100元;當事人未按規定記錄偏差和提交偏差報告的每次處罰20-50元;
9.5偏差發生部門領導未按規定組織相關報告、分析、處理工作的,每次處罰部門領導50-100元;
9.6偏差處理責任部門的處理責任人和部門領導未按規定組織分析、處理工作,或工作不完善,沒有跟蹤檢查處理結果的,每次處罰50-100元;
9.7質保部生產現場監控員和各部門工作監控員,未及時了解所負責部門偏差,並參與或組織,跟蹤偏差處理解決結果的,每次處罰20-50元;
9.8對較重大偏差,質保部未引起重視,組織有關部門研究處理措施處罰意見的,每次處罰部門負責人200-500元;
9.9對發生較重大偏差,未按規定及時報告公司主管領導和總經理的,每次處罰偏差處理責任部門和質保部負責人500-1000元;
9.10對較重大偏差未及時組織質保部和責任部門研究處理解決的公司主管領導,每次處罰1000-2000元。
10.為更好地貫徹本制度,各部門應結合本部門工作實際,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在充分征詢部門員工意見和質保部、主管領導意見後,頒布執行。形成與本制度相配套的系統文件。
㈦ 如何應對群體思維偏差
應對群體思維偏差需要不偏向任何立場、設置一個魔鬼代言人、將群體分成幾個小組,然後再重組在一起表達意見等。
1、不偏向任何立場。在集體討論時,一開始先不要讓大家站隊。讓個人首先表明立場也很容易壓制不同想法。如果希望自己的產品、創意得到支持,在會前就需要准備好介紹文檔和預想各種問題質疑出現後的回復,並用數字作為支撐依據。
2、設置一個魔鬼代言人。這個魔鬼代言人可以是客戶,也可以是競爭對手。每個決策一定要把客戶體驗放在首位,而不是僅僅從自身立場出發,否則得出的結論往往偏頗。沃爾瑪在周一到周四的時候,會把總部的人派到各地,目的之一是為公司帶來競爭對手的新動向。
3、將群體分成幾個小組,然後再重組在一起表達意見。不同小組之間不同觀點的碰撞,可以避免一些認知偏差,從而產出高質量的決策。
4、歡迎局外專家提出意見。同事之間相處太久,思維容易趨向統一。如果決策內容對安全度要求沒那麼高,或者有可靠的專傢夥伴,可以盡量聽聽他們意見,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群體思維偏差出現的原因:
1、群體傾向於支持極富挑戰性的信息。在豬灣事件中,肯尼迪及其顧問團試圖以1400名古巴流亡者顛覆古巴政權。這本身就是個極富挑戰的事情,決策時所有人都認為可以嘗試。但眾所周知,這次襲擊最終以失敗告終。
2、個人希望得到集體接納時,容易壓抑自己的想法。每個人都渴望融入團隊,在異議想法產生時,大多數人都會猶豫要不要表達出來,最後因擔心自己的標新立異會被團體不容,而選擇了沉默。
3、群體共識的觀點容易在討論中占據主導地位。群體普遍接受的觀點正如社會熱點,很容易吸引更多的關注。
㈧ 共同方法偏差超過40怎麼辦
共同方法偏差(commonmethod biases) 指的是因為同樣的數據來源或評分者、同樣的測量環境、項目語境以及項目本身特徵所造成的預測變數與效標變數之間人為的共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