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選擇佛教的方法和技巧

選擇佛教的方法和技巧

發布時間:2022-07-15 04:08:27

❶ 佛教各類修行方法詳細介紹分類

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

(一)布施

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無錢也無力的人從旁用嘴說兩句好話好了,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滿心歡喜。

(二)持戒

持戒不僅僅是守清規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該做的壞事應該戒除,已戒除的壞事不應該再做;沒做過的好事應該去做,已做過的好事應該持續不斷地做下去。總而言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三)忍辱

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樂。

(四)精進

精進是為了我們肉體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

(五)禪定

禪定,分成三個步驟,也可說分為三個階段,而達到三種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雙亡。

(六)智慧

智慧包括有三個項目:聞慧、思慧及修慧。

聞慧是經由眼耳所見所聞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啟悟。

思慧是看到、聽到,或學到東西以後,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

修慧是從修行前面所說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及禪定的五種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1)選擇佛教的方法和技巧擴展閱讀

對修行者而言,一位高明的師父是不可缺少的,他可使你少走許多冤枉路,更不致走錯了路。在修行的准備工夫而言,節制五欲,是很重要的。這是由於五官的媒介而產生的種種不好的心理活動。

這些由五官反應而生的種種是修行的障礙。所謂五官的反應,是指眼所見、耳所聽、舌所嘗、鼻所聞、以及身體所觸,而使心裡產生了喜怒哀樂種種情緒,這就叫做五欲。因此,修行的人,對日常物質上的生活要淡泊,不可被聲、色等五欲所迷亂,然後才能講到主要的修行方法。

大乘菩薩的主要修行方法,叫做六度。六度是用六種方法由有生死有煩惱的凡夫這一邊,到無生死無煩惱的那一邊去。也就是從生死的苦海到達涅盤;從煩惱的凡夫轉成菩提。就如乘坐一艘具有六種器具設備的船,航向對岸成佛的路上去,這就叫六度。

(一)布施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無錢也無力的人怎麼辦呢?那你從旁用嘴說兩句好話好了,啞子呢?那就只要心想這是好事,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滿心歡喜。

可是如果有人,不出錢出力,專門叫人去做好事、幫忙人,是否也算得是布施?事實上他勸人為善的行為,即是出力的布施。

世界上行善布施的人,並不全是富翁,甚至所謂同病才能相憐,自己有痛苦有困難,覺得需要人家幫助,因此見到別人有痛苦困難,便也希望有人去幫助。

有人厭惡不肯出錢做善事、布施的富人,而稱之為「為富不仁」。其實富人的錢,如果不是橫財,原是由於捨不得用錢,把一個錢一個錢省下來,積聚而成富人;如果把錢全用了出去,他就成不了富翁。所以我們應該勸富人布施,但不可挖苦他。布施有二個對象:一是布施貧窮的人,即是幫助需要救濟的人。

另一是布施宗教團體,即是佛教說的佛、法、僧三寶。我在紐約曾對學生說,你們要多多布施給三寶,有一個學生嘻嘻笑起來,我說:「你笑,是不是因為我是三寶中的出家人,我要你們布施,要你們不可貪心,結果把錢都給了我?」他說是的。

諸位有沒有想到為什麼要布施三寶?佛教說布施三寶比布施窮人功德來得大。我們用錢救助人,是希望以一個錢救十個人,還是希望一個錢救不了一個人?

布施給三寶,三寶所做的事是,幫助所有需要救濟的人得到佛法。因為人類的真正痛苦,不在於缺少物質。佛教的重點是幫助人們在心理上解決痛苦、解決煩惱,這是徹底解決痛苦的方法。布施給三寶,三寶可以幫助更多的人解決重大的問題,所以布施三寶比布施窮人的功德來得大。

也有人說,出家人不做生意,也沒有錢布施給人,是不是也修布施功德?告訴諸位,布施並不全是用錢,而且,用錢財布施只是小布施,用佛法智慧布施才是大布施。因為救濟人身的困難是小布施,救濟人心而得解脫生死的痛苦是大布施。昨天與今天,我在此地就是做的大布施。

(二)持戒

第二「持戒」,持戒不僅僅是守清規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該做的壞事應該戒除,已戒除的壞事不應該再做;沒做過的好事應該去做,已做過的好事應該持續不斷地做下去。總而言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三)忍辱

第三「忍辱」,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樂。如果能忍受痛苦、忍受快樂的話,就是我昨天所說的「八風吹不動」的境界了。

(四)精進

第四「精進」,精進是為了我們肉體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所謂肉體的生命,是指血肉之軀的生活現象;佛法的法身慧命,則是我們的信仰所賴以延續的活動現象。

為了神聖的悲願,我們要花最大的努力,不灰心、不退縮地做下去,便是精進,假若沒有精進的精神,便可能凡事虎頭蛇尾,或者一曝十寒。那麼,無論是對日常的生活,對身體的維持,以至信仰生活的修持,不是半途而廢,便是萎靡不振,無法達成預期的目的。

(五)禪定

第五「禪定」,我教禪定,分成三個步驟,也可說分為三個階段,而達到三種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雙亡。

(1) 身心平衡,就是使我們有健康的身體和健全的心理。做到了,我們便是正常而健康的人。

(2) 物我合一,是一般宗教經驗所希望達到的境界。即是我和世界萬物合而為一,凡是中西歷史上的大哲學家及大宗教家,都可能達到這一階段。

(3) 物我雙亡,只有禪才能達到這一目的。禪,就是教你達到「無」的境界,無,並非等於沒有東西,而是沒有之中,一切都存在,可又並不等於物我合一。

物我雙亡是到了真正開悟之後,覺得我們這個世界完全是假的,雖然是假的,世界還是照常

1.身心平衡是小我的階段。即是平常所感到的正常心理狀態之下的平靜安逸的自我感。

2.物我合一是大我的階段。此我的存在和宇宙萬物的存在合而為一,不管上帝在我心裡或我在上帝裡面,都是大我的觀念。

3.物我雙亡是無我的階段。既無小我,也無大我,只是清楚地、自然地、活潑地、無礙地存在。

諸位不要以為修禪定必須要坐在那裡的。修禪定有許多方法,靜坐只是一種基本方法而已,禪的開悟,並非只靠靜坐,只是開始時,需要靜坐的基本訓練。

實際上念佛、誦經、懺悔、禮拜、祈禱,無非是要使心力集中,而禪的初步工夫,便是如何訓練你的心力集中。所謂「誠之所至,金石為開」,「誠」;便是心力集中。

心無旁□,只有一個念頭,集中在一個念頭,這就禪定的初步工夫。所以諸位不可把禪定的范圍看得太狹小,禪定是包括一切修行方法在內的,禪是通於大小三乘及顯密二教的。

(六)智慧

第六「智慧」,智慧包括有三個項目:聞慧、思慧及修慧。聞慧是經由眼耳所見所聞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啟悟。思慧是看到、聽到、或學到東西以後,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修慧是從修行前面所說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及禪定的五種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以上六種修行方法,是一體的,其重心則在智慧上。不過,想要得到真正的智慧,則必須兼修其他的五種方法。如果撇開其他五種,僅修其中一種,譬如說老是打坐的話,縱能開悟,悟也不會深的。

為什麼六度把智慧放在最後,因為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無非希望修行者的最終目標是智慧,得到了智慧,即是開了悟,開悟可使人們擺脫煩惱。

如果想得到智慧,一定要解除自己的煩惱,煩惱解除了,智慧自然出現,智慧出現了,煩惱便解除,這是循環而互為因果的,所以修行越深悟境越高,智慧越深煩惱越薄。

❷ 我想信佛,誰給我講講佛教怎麼入門

想學佛就是一種緣分。每個人入門的緣分也不同。
可以到寺院結緣一些佛學入門等書看一看。也可以從念佛、誦經、持咒開始。因為這樣自然就有更殊勝的緣分引導你前行。
比如有人想學佛,但佛里的戒是要遵守的基礎,但初學者暫時做不到,就先修學准提神咒。因為這個咒不管吃不吃素,或站或躺或在什麼地方都能誦或心裡念,出不出聲都行。所以便每天誦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然後就是持這個准提咒。
過了不久的一段時間自然就遇到了一些佛學書籍,步步深入。然後在網上找到了海濤法師、慧律法師、體方法師講法的視頻。看了很受益。逐步就是十齋日吃素,然後到能守五戒。這些都是隨著緣分和精進不斷深入的。隨緣精進便好。如果家裡人反對,要隨緣找到方法,不要讓周邊的人起煩惱心,和造口業。

❸ 如何正確信佛拜佛。

  1. 勤念佛這個很好 就應該這樣。

  2. 佛珠可以佩戴 但是要恭敬 入廁時候記得先摘下來。

  3. 五戒十善 不是那麼好做的 好好學著做 平時多護生放生

  4. 可以的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可以誦《普賢行願品》《楞嚴咒》《大悲咒》等等。

  5. 吃肉是最大的惡,你第三條不是還問怎麼行善嗎 現在就告訴你 吃素就是大善,為了一己口腹眾生就得丟掉性命這樣的人能稱作是善 恐怕眾生都不會認同吧。

    另外給你附帶一段經文算是贈送

節選自《大方廣華嚴經 十惡品》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為我解說,不飲酒、不食肉者,得幾所福?
佛告迦葉:
假使有人,象馬牛羊、琉璃珍寶瓔珞、國城妻子,持用布施,猶亦不如有人能斷酒肉,百千萬分不如其一。
復置是事,假使有人百千兩金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持用布施,猶亦不如有人能斷酒肉,百千萬分不如其一。
復置是事,假使有能鑄金為人數百,持用布施,猶亦不如有人能斷酒肉,百千萬分不如其一。
復置是事,假使有人造作幡華寶蓋,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猶亦不如有人能斷酒肉,百千萬分不如其一。
復置是事,假使有人造大浮圖寶塔,檐檐相次,如稻麻竹葦,上至梵天,不如有人能斷酒肉,百千萬分不如其一。

善男子,不食肉者,現世菩薩,則非凡夫。

❹ 請問 怎麼佛教入門

南無阿彌陀佛。先贊嘆您願意學習了解佛法,能有這樣的發心,難能可貴。末學也是信佛人,可能早您半步親近佛法,所以給您推薦一些入門的書,希望有幫助。文章可能有點長,希望您耐心看完。

在推薦書之前,這些話要寫在前面:我們這個時代,佛教稱之為:末法時代。是正知正見逐漸泯滅,邪知邪見充斥彌漫的時代。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先學會如何擇法,應是首要問題。初學之人,因為還沒有建立起 正知正見,也沒有詳細讀過佛經,不了解佛教的戒律和教義,所以很難分辨對錯和正邪。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小心把錯誤的邪見當作是正法,佛法,那就糟糕了。。。比如我們人,有高矮肥瘦,果有酸甜苦澀,佛法在這個世間,也有正邪凡聖之別。如果在初學之時,就學了一些不正確的東西,先入為主地建立了一個錯誤觀念,到今後要舍棄和糾正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初學的朋友,應該先建立起一個正確的佛教認知,懂得如何 擇法,如何選擇,辨別對錯,避免誤入歧途。

很多初學的師兄,看這個說得也不錯,那個講得也在理,張三推薦這位法師,李四推薦那位居士。。。搞到頭來還是有很多選擇,如何分辨?。。。在這種情況,只有多親近經典,也就是多讀原版的佛經,才相對穩當。因為佛經里講的,都基本是釋迦牟尼佛當年的原話,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總不能欺騙咱們吧。所以首先得多讀經典,多看佛經,講法的人也是依靠佛語來講的。

但又有問題來了,佛經都是古文,難以讀懂,再加上一些佛教術語,更讀不懂了!。。呵呵,這也不必著急。我們除了要多讀佛經,以佛經為分別正邪的規矩之外,還要盡量多讀祖師和古德的著作。佛教至今已經兩三千年了,傳到現在,能在宗門教下 被公認為祖師的,那一定都是通宗達教,精通佛理,甚至是證果悟道的聖人。他們所遺留下來的著作,都是真知灼見。大多祖師都註解過重要的佛教經典,在讀經過程中,一邊學習,一邊參照古德們的淺釋去理解,這樣就容易理解得多。這些祖師在世的時候就是佛門的高僧,現在歷經了成百上千年,他們的論著依然被大眾認可,被眾人弘揚傳閱,所以祖師的知見是非常值得依靠學習。所以,您真正的第一步,就是去親近祖師古德的著作,先建立起一個正見,再慢慢讀今人的書籍。不是說現在的人不配初學人親近,現在也有很多大德非常值得贊嘆,但是畢竟有好的就有不好的,好是對立不好而存在的,現在有一些「魔子」號稱「佛子」混在佛教中,破壞佛教,讓人誤會佛教,搞一些「相似佛法」出來,有圖財的,騙色的,求名聲的。。。一個比一個會說,一個比一個演得像,初學人怎麼分辨得了?。。。。所以我們先去找一面「照妖鏡」,遵古循古,以佛言祖語為准繩,便不容易偏離真正的佛法,不被迷惑,這樣最為可靠!

下面這些書都可以在網上搜索到。您慢慢選,慢慢讀~(以下書籍的免費下載連接以短消息方式發給您,直接發到這里容易不顯示)
=============================================
《學佛群疑》和《正信的佛教》。。初學者正合適。因為是白話文,普及學佛基礎,講很多生僻術語,解答初學疑問。兩書同一作者,聖嚴法師。
=============================================
《楞嚴經四種清凈明誨淺釋》。溈仰宗祖師宣化上人講述,他用白話的。此《楞嚴經》文是佛教里的照妖鏡,一切外道邪法在楞嚴經的義理下無所遁形。
=============================================
《佛說阿彌陀經淺譯》宣化上人講解的,很好懂很有趣。也講了很多基礎知識,非常有用!千萬要有耐心去讀。可以先讀這本。
=============================================
凈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文鈔入門讀本》
《印光大師八十四題》印光法師講解的八十四道學佛念佛的疑問
=============================================
《安樂集白話》道綽大師,為學佛人揭示念佛法門的利益
=============================================
佛學常識課本(深入佛法非常好的資料,十分詳盡)
=============================================
佛教常識答問(已故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老居士的著作)
=============================================
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基礎知識的講解)
=============================================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宣化上人主講,佛陀語錄,至簡至要)
=============================================
《竹窗隨筆》有白話參考(凈土宗八祖蓮池大師的著作,後人翻譯為白話,此書一定要讀)
=============================================

先介紹這些吧。您要多關注蓮池大師,藕益大師,善導大師,印光大師,諦閑大師,倓虛大師,圓瑛大師,宣化上人(他是白話)的著作。盡量找他們的書來讀,這都是祖師,他們的話,可靠!
阿彌陀佛。希望您從此契入佛法,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成為一個正信博學的佛子。

南無阿彌陀佛。

❺ 普通人如何最好的學習佛法呢

您好,
一個普通人應該如何學佛:
)
今天在博客中有朋友問到:我很喜歡佛學,我也想學,但是初學從什麼開始?就此問題,白傘發表一下自己的拙見。
我是從2006年開始學佛的,在此之前我對佛教、佛法的認識是一張白紙,沒有什麼概念,之後因遇到了一位好師傅,一個好師兄我才開始對此慢慢了解和學習。到現在雖然自己也是一個初學者,而且學得也不好,但我自己已經明白了該怎麼學,怎麼修,我該要干什麼,怎麼讓自己沉下心幹下去。我確實經歷了由初學到入門的這樣一個過程,大致可以給問我此類問題的朋友一些幫助。
學佛要學好,學成,最重要的是要有好老師、好道友幫你改變觀念,堅定信心。這是很關鍵的,這就好像一個站在桌子上的人要把這個桌子舉起來一樣,要外力輔助他找到一個新的、正確的、牢靠的立足點,才能擺脫舊的依靠。而初學者最難的就是找到好老師、好道友。比如在陳念萱著的《尋找上師》一文中,就提到好多人為了學佛,為了尋找好的師傅,費盡千辛萬苦,幾十年如一日不曾放棄,有些「運氣好」的找到了,有些「運氣差」的不但沒找到,甚至還被騙財騙色,虛度光陰,引入邪教,凄慘無比。現實的問題是,初學佛的人有熱情,有激情,但自己還要人指點迷津,哪有一下子就能辨別誰是誰非,哪能那麼順利的,在不顛覆現有的生活環境和思維觀念的情況下找到明師明友呢?這不是空談么?不要緊,也不要急,一個一個問題來。首先我要說明的是那些「運氣好」找到了明師的,不是什麼運氣決定的,這些人可能看上去普普通通,和你沒什麼兩樣,甚至在某些方面還不如你,但這些人肯定是累生累世誠心誠意學過佛、供過佛的,不管業力讓他今生如何破落,他都能不費勁或者是很費勁、卻最終能找到好師傅的。那些不費勁或者是很費勁、卻最終被騙了的,被帶到歧途上的,肯定是在過去很多世中,由於對佛或佛法產生過歧義、惡口、不真心供養等等原因造成的。
第二個問題:「我又不知道我前世有沒有什麼不好,那我去找師傅還是不找?我現在確實想學佛,想學好,該怎麼辦呢?」確實,我們都不知道過去,但我想把握現在,把握今生,這是非常重要的,又該怎麼做呢?白傘認為,如果自己還是一個初學者,對佛教的理念、概念、歷史、文化等等還不是了解的話,不要急於或者刻意去找一個師傅。從很多佛教經典以及大德開示中我們都可以看得出,佛教基本的理念是善!基本規律是因果輪回!最終方向是解脫身心斷煩惱。作為一個初學者,可以先從最簡單的開始,以一種敢於轉變自己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勇氣來認識和了解佛教,看一些著名的佛教書籍如《西藏生死書》、《前世今生論》,著名的佛教經典如《心經》、《金剛經》等等,相信善惡因果,相信生命輪回,以一顆善心來付諸於善行:比如你某天心血來潮想吃口味蝦時,想想因為滿足自己一時口腹之慾,這么多活蹦亂跳的蝦子要剝皮抽筋,不可不可。比如你看到小孩不懂事在踩死一堆堆的螞蟻時,你心頭一緊,連忙拉住他,並對他說它們也有爸爸媽媽,也會痛苦流淚。比如你做生意完全可以弄虛作假、瞞天過海多賺錢,但你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絕不幹昧良心的事等等。這就是一個初學者最因該做的。
在保持一顆善心,堅持做這些善行的時候,初學者始終要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我所有的善舉、功德均迴向給一切有情眾生,我不為此要得到絲毫的利益和回報,我只求佛菩薩保佑,讓我今生能遇到一位適合自己的,能帶我走上正確的學佛道路的明師!如果有可能,最好在我國四大佛教名山的四位菩薩面前發此願。只有如此,才不是把學佛最重要的一條--尋明師—交給自己未知的過去,而是積極地、有效的把握在自己可以決定的當下。
第三個問題:作為一個初學者,不可能像已經皈依的佛子一樣毫無顧忌的學佛、念佛、拜佛等等,還有來自家庭、工作等外界環境的影響,也有來自自身性格、習慣、愛好、惰性等內在因素的影響,如何能兩頭兼顧,不造成麻煩?如何能循序漸進,堅持長久?
一個人學佛,最重要的修心,心修好了,自然會體現在行動上,也就是修行了。初學者有激情,但這種激情請不要表現在外面,比如脖子、手腕要戴各種佛珠,要家人都來吃素,見到同事朋友就說自己學佛,學佛怎麼怎麼好,你要不要學。見到貌似居士、和尚的人就搭訕,問有沒有好師傅,見到佛教交流學會、集會、共修等就鑽,見到各類貌似佛教書籍的就看,看了也罷,自己沒有主見和實修體驗,跟著各種論調跑,大肆幫著宣傳等。這其實給初學者學佛帶來了很大阻力,給各種違緣和各種不良個人、團體提供了利用的機會,而初學者這時的定力、包容力、信心都還不是很深,最終導致學不下去、學偏甚至反對學佛,誹謗學佛的後果。

❻ 如何是佛教的基本見地,修道技巧及目標

凈空法師---凈土法門把修行分作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到極樂世界;第二個階段,圓滿成佛。

阿彌陀佛用這個方法,把修行分作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到極樂世界;第二個階段,圓滿成佛。八萬四千法門,不走極樂世界,那是自己修,完全靠自力,靠自力要無量劫;靠佛力,一生成就。真正搞清楚、搞明白,當然放下,「信、願、持名」,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法門是「以佛果覺」,阿彌陀佛是果覺,「做我因心」。我今天修行,這個因地心是一句佛號,這句佛號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不歷三祇」,不要經過三大阿僧只劫,「頓入佛智」,入佛知見,剎那之間就成就了。你看「乃以佛之知見,開示我等,普令悟入,以佛果覺,作我因心,不歷三祇,頓入佛智。此正佛之深恩」,這是阿彌陀佛深恩,是釋迦牟尼佛的深恩。釋迦牟尼佛不介紹,我們不知道,沒人曉得;釋迦佛的介紹,阿彌陀佛的成就。

「我等遵依佛示。」

這一句話重要!一定要遵守、一定要依靠阿彌陀佛的指示。

「從文字般若而起觀照,入於實相,是名敬荷佛恩。」

我們恭恭敬敬把佛的恩德接受過來,「荷」有接受的意思。這個地方有一個術語,「從文字般若而起觀照,入於實相」,這句話很重要,參考資料里頭有:

「《法門名義集》『三種般若』:一者實相般若,二者觀照般若,三者文字般若。」

「實相般若,以理為體。」

「理」就是自性、就是真心、就是法性,中國古人所說的「本性」。「本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個善是贊美的詞,就是太好了、無法想像,為什麼?本性具足一切法。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從哪裡來的?本性本來具足。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的五句話,第三句話「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具足「實相般若」,具足無量德能、無量相好,具足遍法界虛空界,自性本自具足,不從外來。

❼ 佛教有什麼好的修行方法

可以用「五眼」「六通」來概括。
五眼:
一、肉眼,凡夫之眼。
二、天眼,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禪定可得之,不問遠近內外晝夜,都能看得見。
三、慧眼,是指二乘之人,照見真空無相之理之智慧。
四、法眼,是指菩薩為度眾生照見一切法門之智慧。
五、佛眼,佛陀身中具備前四眼者。
此五眼中慧眼為空諦一切智,法眼為假諦道種智,佛眼為中諦一切種智。

六通:
一、天眼通 能見九界眾生,死此生彼苦樂之相,及見一切世間種種形色,無有障礙。
二、天耳通 能聞九界眾生,苦樂憂喜語言,及世間種種音聲。
三、知他心通 能知九界眾生,心中所念之事。
四、宿命通 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亦能知一切眾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
五、身如意通 身能飛行山海無礙,於此界沒,從彼界出,於彼界沒,從此界出,大能作小,小能作大,隨意變現。
六、漏盡通 漏即五住煩惱惑也,如來斷五住惑盡,不受二種生死,而得神通,名漏盡通

閱讀全文

與選擇佛教的方法和技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平行四邊形abcd角度計算方法 瀏覽:90
win7系統屏幕時間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33
耳鳴手術有哪些方法 瀏覽:759
根據教學情景設計教學方法 瀏覽:670
趣讀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458
普爾茶餅如何保存方法 瀏覽:116
後手開士角炮正確方法 瀏覽:821
體院館鍛煉方法 瀏覽:548
豬肉餡快速解凍最好方法 瀏覽:562
華為p9怎麼改變輸入方法 瀏覽:154
愛心沙發安裝方法 瀏覽:417
神奇訓練方法視頻 瀏覽:622
紅米3屏保時間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3
有效高效的教學方法 瀏覽:60
數字簽名通常有哪些方法 瀏覽:640
如何增加雌性激素的天然方法 瀏覽:695
明星怎麼由黑變白的方法 瀏覽:295
切換多個手機軟體的方法 瀏覽:256
爪子抓傷用什麼方法治療 瀏覽:150
電梯無線對講安裝方法說明 瀏覽: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