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唱歌時怎麼讓喉結降下去
1、胸口放鬆。
喉結上提的人常伴隨著胸口有力量往上頂,猶如用胸口將喉結頂上去似的。因此.讓胸口放鬆下來.是克服喉結上提最根本的措施之一。
2、活動喉結。
在胸口放鬆之後,讓喉結在最自然的狀態下自如地上下活動。
3、穩定喉結。
當喉結能做自如活動之後,再嘗試讓它活動到下面時停留一會兒。然後再放鬆活動.再停留。
4、呵氣輕唱。
待喉結能穩在下方時,先輕呵氣.再隨著呵氣輕輕出聲。在保證喉結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做一些弱唱的音階練習。先練中低聲區,在有把握的狀態下再逐步擴展到高聲區。這一過程絕不能操之過急。
(1)唱高音喉結穩定方法技巧擴展閱讀:
打開喉嚨:
1、在歌唱訓練中「打開喉嚨」是十分重要的中心環節,它直接影響到聲音的好壞。不論哪種唱法,歌唱時氣息都要通暢,喉頭附近的肌肉都不許僵硬、緊張、擠卡,開嗓時千萬不要壓喉嚨、舌根,以及強制性拉下巴,要將自己全部的身體部位放鬆。
2、打開喉嚨的感覺:當喉嚨完全打開時,在歌唱時會感到頭部有一種向前和向上頂的力量,即在某種程度上有梗脖子的感覺。
⑵ 如何訓練唱歌高音和氣息穩定
多做發音訓練;
再有主要的就是做深呼吸,
一般人認為深呼吸就是進行深深的吸氣,
但是通常大家做的是不對的,平常做深呼吸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不經意的聳起雙肩,這對於歌手來說是不對的,
對於一個歌手來說標準的深呼吸是將所有的氣息,在吸的時候沉在丹田,會感覺到腹部有脹滿的感覺,然後再盡量的以最慢的速度呼出來,盡量的讓呼氣保持更長,試著如果背後有人用手按在腰的兩側的時候會發現腰部變粗了,這樣反復的練氣息,每天約十五分鍾堅持一段時間會發現過一段氣息會變得又穩又長。
參考資料:
歌唱是一門藝術,要想提高兒童表現歌曲的能力,應給予他們唱歌技巧的訓練,訓練的內容包括:唱歌的姿勢、呼吸、發聲和咬字等各方面的要求。
一、唱歌的姿勢
正確的唱歌姿勢,不僅是歌唱者良好的心態的表現,而且還關繫到氣息的運用,共鳴的調節以及歌唱的效果,在訓練時,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演唱習慣,做到兩眼平視有神,下頜內收,頸直不緊張,脊柱挺直,小腹微收,腰部穩定。
二、唱歌中的呼吸
首先是吸氣,在做呼吸練習時,先做好正確的演唱姿勢,保持腰挺直,胸肩松寬,頭自如,眼望遠處,從內心到面的表情都充滿情意,然後,「痛快地嘆一口氣」使胸部放鬆,吸氣時,口腔稍打開,硬軟齶提起,並與提眉動作配合,很興奮地以後腰為主,將腰圍向外松張,讓氣自然地,流暢地「流進」使腰、後背都有「氣感」,胸部也就自然有了寬闊的感覺,比如用「打呵欠」去感覺以上動作。
但呼氣時不準過深,否則使胸、腹部僵硬,影響發聲的靈活和音高的准確,吸氣時不要有聲響,反之不僅影響歌唱的藝術效果,還會使吸氣不易深沉,影響氣息的支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兩肋擴張,小腹微收的習慣。
三、發聲練習是歌唱發聲的一種綜合性基本技能的訓練,學習唱歌必須以最基本的發聲練習開始。
1、做獲得氣息支點的練習,體會吸與聲的配合,利用科學的哼唱方法,體會並調節自己的歌唱共鳴。
2、學會張開嘴巴唱歌,上下齒松開,有下巴鬆鬆的「掉下來的感覺」舌尖鬆鬆地抵下牙。
3、唱八度音程時,從低到高,母音不斷裂連起來唱,口咽腔同時從小到大張開。
4、氣息通暢的配合,發出圓潤通暢自如的聲音。
四、咬字、吐字准確、清晰
發音練習的目的,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完善地演唱歌曲,所以必須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正確地掌握語言的回聲,明確漢字語言的結構規律,將歌曲曲調與咬字吐字結合起來練習。練唱時,將每個字按照出聲引長歸韻的咬字方法,先念幾遍,再結合發聲練習,以字帶聲,力求做到字正腔圓,聲情並茂,演唱時發母音的著力點,應盡量接近聲區的集中點,使三個聲區的共鳴得到銜接和靈活調整。
歌唱藝術是聲音與文學相結合的藝術,我們唱好歌曲,不能只講聲音,不講感情,反之也不行,我們應對歌曲的思想內容、表現手法以及詞曲作者、歌曲的時代背景,有個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再進行適當的處理,把歌曲的藝術形象准確完整地再現出來,達到以情帶聲,聲情並茂。
怎樣唱高音
一、人類歌唱本能
你聽過雨夜盲女的哀曲吧?也聽過快樂的男女山歌對唱吧?這些人從未受過聲樂訓練,全他們的歌聲也同樣令你感動,因為他們完全發揮了自然的歌唱本能。我在前面所談的關於呼吸、發聲、共鳴、高音的問題,一切都逃不出自然的條件,連帶著一切物理條件,都是根據自然而產生的。遺憾的是,我們卻往往摒棄這種自然的條件,而去苦苦地找尋一些「捷徑」、「秘訣」,那是很可悲哀的事。
歌唱家在歌唱時,喉頭的作用雖屬,但心力也可左右它。在歌唱時,喉頭的動作完全是自發的,歌唱家歌唱時,想唱什麼音,聲帶張力與振盪次數就會完全與 思想吻合。發聲時當然還要用橫膈膜、腹肌、肋骨、喉舌等快速的力量。一個初生嬰兒,根本不知道這些事,卻能把那些力量用得很好。當他哭的時候,哭得很傷心;他笑時,又會發出悅耳的音調。由此證明,人生本來就有一種天賦的能力,能夠自由自在地並帶有表情地使用我們的嗓子。
二、先喊出高音來
我們做任何一種運動,比如推鉛球,一定要先有舉得起鉛球的力量。練武術的人為了增加手腳的力量,先練挑水,手腳有了力量後,才可以在舞大刀時不至於脫手飛了出去。
我們的聲帶,要能夠抵抗下面送上來的高壓,才能發音。有人問,在高壓的情況下,聲帶發出聲音會不會發生喊叫的情況,會不會喊破聲帶呢?不會的,只要保持正確的呼吸及歌唱姿勢,是不會喊破的。至於高音的位置及掩蓋問題,你的高音還未喊出來又怎樣去定它的位置呢?
我們先由下喊起,半音上去,#f2、g2、#g2為止,五個音成一組。開始不要喊太多,因為一上來你的呼吸和歌唱姿勢未必對,要邊唱邊糾正,等各方面都配合好了,不妨多喊一些。等#g2唱好了以後,a2是另外一種呼吸方式。我們知道唱高音時要把氣息用高壓的方式壓上去,實際上在這時要用到腰部的氣(見下節),用腰部的氣喊好了a2後,再用同樣的氣喊降b2。
一般來說,唱高音聲部的人的高音是天生的,只是我們不去用它罷了。一個女孩子從未受過聲樂訓練,一般只能唱到f2,但當她突然碰到一件恐怖的事情時,他會情不自禁地尖叫起來,而這一聲尖叫,可能到達highC的f3,但平時無論如何她也不會發出這么高的音來。所以不要有顧慮,要大膽地喊出高音,多喊是有好處的。
三、呼吸及姿勢
我們如果也有機會碰見一件十分令人吃驚的事而失聲尖叫,我們一定要記住那個喊叫的姿勢,再拿來唱高音,那就對了。
唱高音不同於唱低音,是將氣壓成一條細線,沖擊聲帶。當橫膈膜的力量已經用到頂點,而無法加壓時,就須用腰力。前面講過,肺葉比肺尖大,也即是下面比上面大,上面的肺尖被肋骨向外擴張。用腰力,是先用手叉腰(這時不必注意腹肌,在吸氣時它會自然地起作用的),把氣吸到腰的四周,感覺到前後腰部膨脹起來,然後把氣閉進來(張大口,見圖七),用力把腰及肋骨向里一收,胸部向上一挺,你會感覺到壓力壓住了上顎,這就是用腰力的方法。
前面講過,f2--#g2我們用腹肌的收縮來增加壓力,到了a2就用腰力,到降b2時,因為只需要少量的氣(但是要用高壓力的氣),只要將上唇照打呵欠的樣子張開就行了,要露出少許上面的牙齒,舌尖平放在下面的牙齒上,就能唱出降b2來了。由降b2以上,到highC以上的音,方法與降b2是一樣的。
這里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用腰產的力唱高音。
用腰部的力來唱高音,等於將一個長形的氣球充滿氣後,用手將下半部一捏,那上半訓就脹滿起來,這好比是橫膈膜已上升到頂點,不能再上升。我們將腰部吸滿了氣,然後整個腰部及下面張開的肋骨向內一收,胸部挺出,就好象用手捏氣球的作用一樣,產生了一股強烈、上升的氣流,而這正是我們唱高音要用的。
四、Close及掩蓋
從前學唱歌的時候,當唱到高音,就要Close!當時真是「如入五里霧中」。而這個字,中國至今也還有人在用。由於對Close的真正含義搞不清,不知道害了多少男高音,也糟蹋了許多好的聲音。
我對Close的見解是:關閉下面的共鳴箱,而打開上面的共鳴箱。我們唱高音時需要頭腔共鳴,那就得提高軟蓋。我們開上唇,目的是提高軟蓋,同時還要用腰力來頂開軟蓋。至於今天國內有人用「掩蓋」這個名詞,我認為比較好,它的意思是高音不可太白,要多少有點掩蓋,就好象上面有一隻碗,復蓋著高音一樣。
我曾經向許多老師求教對Close的解釋問題,但都得不到結果。後來去義大利,請教了一位老師,回答是:我們義大利從來未聽說過這個字。試問:「關閉」了怎樣唱歌?至於今天我們用「掩蓋」代替「關閉」來解釋Close,那是很明智的。當我們唱高音時,我們的上顎向上提,軟口蓋升高(打呵欠狀),氣壓向上擠,聚到上面,形成一個象教堂那樣的圓頂空間,也就是要讓氣體充滿這個空間,這樣,才會發出漂亮的高音。如果上面不打開,空氣上不去,哪裡還有高音呢?所以,用「掩蓋」也表示了聲音向上集中的意思。我們可以再作一個試驗來找到這個感覺:當我們打呵欠的時候,會感覺到上顎部分有涼颼颼的感覺(平時感覺不到的),那就是上面有了一個空間,氣息也進去了。
五、越高越容易
當我們練到降b2時,應該說已經突破了高音的困難,可以很容易地唱到b2、c3、#c3、d3了,因為唱這幾個音的方法與唱降b2的方法並無居的分別。唱降b2時喉嚨已開得比較小了,因為嘴越是張大喉嚨越小,所以,不用害怕更高的音,所需要的是急速的氣來支持高音,而急速的氣,是靠平時的刻苦的氣息練習得來的。
六、支點與對抗
如用雙手舉起一副石擔,我們的腳是向下踩的,土地是起向上托起的作用;我們的手向上推,而石擔又是向下壓。於是,這里就有四個方向的力,腳和地面產生了一種對抗,手和石擔又產生了對抗。我們人的身體等於氣柱,小腹和聲帶是氣息的兩個支點。氣息往上走被聲帶擋住,這里也有「力」的對抗問題。那麼,在歌唱時小腹的支點有無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向上,還是向下?關於這個問題是有爭論的。
唱歌時,氣息不停地向外流出,氣柱越來越短,同時,小腹也向內收進來,幫助壓迫肺中的氣產一定的流量呼出。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可能把「支點」老是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而不隨著氣息的運用向上移動呢?但我們不可忘記,雖然「支點」隨著氣息的呼出不斷地向上移,還是要保持住那向下壓的力量。試想,我們如果要拿到高處的東西,伸長了手仍拿不到時,那麼就要在腳下墊一個箱子,如果還是拿不著,只能再加一個箱子,這樣「支點」不就提高了嗎?怎麼可能停在下面不動呢?
我在新加坡聽過一個女高音獨唱,她是代表加拿大到各國作巡迴演唱的。但她唱到高音時,脖子拉得長長的,讓人看了很不舒服。原來她是專唱德國Lied的,德國派唱法主張「支點」永遠在腹部不變。試問唱高音怎麼可以把音管拉得那麼長呢?
我們再看看前面所述的打氣筒原理,活塞柄不斷向上推,活塞也隨之漸漸地上去以保持筒身的壓力,氣息則從筒口噴出。如果將氣筒打氣比作人體的歌唱活動,即是說,橫膈膜和聲帶的距離越來越短,所以支點也逐漸改變位置,怎麼可能老停在固定的地方不動呢?
七、用工具來測驗
用一塊木板,長度比我們的肩寬一些,寬度比我們的鞋子長度稍寬四角打一個洞,用兩根繩子穿過洞,繩子的長度與我們垂下的手指處相齊(參閱圖八)。我們站在木板上,吸一口氣,然後將氣閉住,張大口用力拉繩子,就可以感覺到什麼叫對抗了。這時,我們的腳增加了與地面的對抗,同時也了體內的氣息與聲帶的對抗,這樣高音更容易出來。我們還可用可口可樂的空鋁筒(空啤酒筒),剪成象郵票大小的鋁片,將兩片鋁片合起來(用手將鋁片弄得稍彎曲一些),於是合起來的鋁片當中就有一個縫。再在鋁片的一頭夾上一片舊綢布(可疊成三根火柴那樣寬),然後用鐵絲將鋁片綁起來,就成為一個哨子。你試吹一個低音,再吹一個高音,從這一比較中就可以感覺到唱高音的氣息和姿勢了
怎樣唱歌
一、氣息
說道這個話題,就有些茫然,因為這是最不好用言語表達的東西。我在唱歌之前,練美聲兩年,給我的感悟很深,氣息基礎對我的幫助很大。一般沒有學過聲樂的人發聲很平,就用平常說話的位置(嗓子)發音,我們叫它聲音發「白」,沒有色彩、沒有過濾。以下我就表述一下美聲練聲的方法。
聲音應該以小腹為根源,想像聲音透過後脊樑,到腦後,到口腔後根,整個聲音應是豎立的,靠後的。請找一找這樣的感覺:你大口咬一口蘋果,露出上牙齒,在一口咬下去的同時,發出「嗯」的聲音,感覺聲音在口腔後部和鼻腔上部的位置,這就是美聲發聲的一個共鳴點。接下來把氣息下沉,小腹膨脹,稍在小腹用力一頂,在剛才的位置發聲,男聲喉結壓下,女聲多注重聲音在腦後靠上的位置,你會發現聲音比以前要大多了。經常靠牆練習有助於發聲,因為靠牆可以接觸你的後脊樑,讓你更容易找到感覺,並且胸腔的共鳴能和牆產生共振,讓你更容易找到胸腔共鳴的感覺。先從「米~媽」的練習開始,逐步升高,有助於練習高音氣息;再從高往低練習,這樣反復,總有一天你會找到感覺的。美聲講究「通透」,經常想像自己的聲音是豎立的,而不是扁平的;另外還講究的是「共鳴」,聲音通過胸腔或胸腔以上的共鳴後,會很圓潤、飽滿。要體會共鳴,你可以這樣做:閉上嘴巴,發出「嗯」的音,稍帶點深情的感覺,「嗯」的長一點,會感覺頭和胸前在震動,如果氣息好,這種共鳴會給你的聲音添色不少。仔細聽聽一些高大的美國人講話,就會知道什麼叫胸腔共鳴了(外國人的胸腔結構更容易產生共鳴)。
另外我還要提到的是肺活量,歌手演唱需要較大的肺活量,比如一些很長、不換氣的某句旋律,可不要唱完以後面紅耳赤、只喘粗氣。肺活量要經常鍛煉身體才能保持。還有就是掌握一定的技巧可以彌補一些肺活量不足的現象。首先就要練氣息,好的發聲方法它能很好的控制聲音通過嗓門的流量,比如唱到「……不怕你背叛我……」這一句時,氣息不穩的歌手可能一下就把「怕」字的音以爆破的方式唱出來,一下就把本來肺活量不足的氣放跑了,如果後面有不換氣的長句不把他憋死才怪。而氣息功底好的歌手能控制這些爆音的流量,演唱時話筒也不會出現一些撲聲。所以我建議大家練聲的時候嘴前放一盞蠟燭,盡量練聲時保持蠟燭不搖晃吧!這樣你的氣就會保持在你的體內長一些時間。想想你是一直往外呼氣堅持得久還是憋住不出氣保持得久呢?當然這還需要歌手要放鬆,不要緊張,一緊張,心臟跳動加快,你的氣息就更穩不住了
這里我只能講這么多,這些是要靠感悟的。不過我要提醒的是,練聲是演唱流行歌曲基礎,千萬不要用練聲的方法直白的演繹流行歌,那樣就過於做作,就會像閻維文唱「一無所有」。
關於流行歌曲的用嗓,我的觀點是只要符合歌曲意境,要喊要破也未嘗不可,但這些都是美聲中絕對禁止的,所以我們要取長補短,因為我們不是為了唱美聲而練美聲,我們是為了唱好通俗才練美聲,就像武術要練馬步一樣,你見過打架的時候蹲著馬步打的嗎?
有朋友說這樣的表述很難理解,要我說說流行歌手裡誰的氣息很通透,就照著感覺去學更容易領悟,這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個人認為,女歌手你們就多聽一下「張惠妹」的吧,她可是天生通透的氣息;男歌手就多揣摩一下「滿文軍」的吧,他可是真正靠氣息在唱歌的,另外,張學友的氣息很好,但對於教學,滿文軍更適合
二、高音
這是朋友們最喜歡問的一個問題,用他們的話,因為高音「夠拽」,呵呵!再次補充一下,好的演唱要綜合很多方面,不能說高音越高就是唱得越好。確實,很好的高音能給歌曲的高潮部分增添渲染力,但奉勸朋友們不要只知道高音的價值而忽略中低音,其實飽滿的中低音也很有感染力
唱高音的時候,氣息一定是以小腹、丹田為根基的,京腔講究「丹田氣」也是指的這種發聲位置。
找找感覺1:如果你是一個女孩,鞋子上突然有一隻老鼠,你會怎樣?估計會「啊~」的一聲長鳴,並且還有「假聲」的發聲位置。等你平靜之後,你在「啊~」一下看,大多數再也「啊」不上去了。為何?因為你收到驚嚇的的那一刻,你的小腹在緊張,(想想被驚嚇的感覺,是不是全身肌肉綳緊?)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根基,加上一股強大的氣流(可以理解成唱歌的氣息),直沖嗓子眼,聲音不高才怪。所以,你可以把飆高音的感覺理解成「緊張」、「振作」,記住,一切以小腹為根基,要唱高音不是抬起頭往上扯的,是感覺重心向下的一種反彈力。
找找感覺2:見過橡皮水管嗎?要水管里的水飆向更遠怎麼辦?掐緊水管前端,縫隙一小,壓力增大,水就沖得更遠。其實高音不一定要音量很大,有些歌手演唱高音時唱出很大的聲音,我們說那是用力氣和肺活量在唱,而不是在用氣息和技巧在唱。想像水龍頭理論,應該可以悟出些道理。
找找感覺3:地上有一塊很大的石頭,把它搬起來吧。你一彎腰,嘴裡數數:「一、二、三、走……」,我想這個「走」字你一定用了氣息。我不多說了,感覺一下吧,身邊有些什麼重的……呵呵!這只是一些我創立的讓你感覺氣息的方法,不正規,但很有效。
還要告訴大家一點,表現高音的能力與你本身嗓子條件有關,如果嗓子天生高亢是很大的優勢,比如「孫楠」就是典型的高嗓子,高音演繹不會那麼費力。嗓音條件不好的歌手就要靠大量的氣息和方法了,但不管是嗓音條件好或不好,聲音都是通過氣息唱出來的,就像香煙要通過過濾嘴一樣,聲音過濾一下會更美。
另外我還告訴大家一種心理方法,高音時想像你是在面對廣闊的大海高歌,望不到邊的海天一色,這樣的風光不值得你大聲吶喊嗎?
三、鍛煉肺活量的方法
造成肺活量檢測數值連年下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的體育鍛煉方法和沒有充足的體育鍛煉時間。鍛煉肺活量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就簡單介紹三種。
方法一 經常性的做一些擴胸、振臂等徒手操練習。
方法二 耐久跑練習,注意要堅持經常、跑和呼吸配合、距離適當、強度不宜大。
方法三 練習潛水或游泳,在水中不但手臂要不停的劃水,還要克服水的阻力呼吸,是鍛煉提高肺活量的好方法。
鍛煉提高肺活量的方法還有:踢足球、打籃球、折返跑等等很多。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選擇那一種方法,都要持之以恆經常練習才能有效。
以上這些鍛煉的機制是:增加呼吸肌的力量,提高肺的彈性,使呼吸的深度加大、加深,提高和改善肺呼吸的效率和機能,從而達到提高肺活量檢測數值的目的。
⑶ 唱歌時怎麼保持喉結不動
唱歌時可以用以下方法保持喉結穩定不動:
1、盡量訓練自己從丹田處發聲,就是肚臍下三寸的位置,不要從喉嚨里發聲。
2、在歌唱的狀態下,喉結應相對穩定在稍偏下的位置,音區漸高時,喉結的位置則要再略略低一點,但不要強行壓迫喉結,至於保持它,首先要深吸氣,放平舌根,這時喉結自然就處在一個很好的位置,然後,在發聲演唱時要把它想像保持在襯衣的第二個紐扣的位置上,用氣息把它拖住不亂跑,慢慢的就保持住了,
3、放鬆下巴,那樣可以做到後頭不上升,以便於好呼吸,更利於唱好歌。
⑷ 如何穩定喉結
穩定喉結的訓練方法: 人體的發音器官—喉像個小匣子裝著兩條發聲的音弦--聲帶。喉結的上、下移動,直接影響聲帶松與緊的張力。喉結往上抬,往上跑,聲帶就會減小它的張力;喉結往下降、往下沉,就能拉緊聲帶,使用它的張力增加。 從物理聲學原理來看,一個發音體,決定音高有三個基本條件:發音體的體積、張力、厚度。在這三個條件中,改變其中一個或兩個條件,都能使發音體的音高改變。例如:同是一根琴弦,當擰緊琴弦時,音就會從低變高。當漸漸擰松琴弦時,音就會從高變低。這是使同一發音體只改變它的張力就能變化音高的情況;又如,同一厚薄的鋼片琴,音越高的體積越小,音越低的體積越大。這是相同厚度的發音體,體積大小的改變能使音高變化的情況;再如,發音體雖然體積大小相等,但它們的厚度不同,如:敲鑼時,厚的鑼聲音就低,薄的鑼聲音就高。這是發音體的體積相同而厚度不同產生不同音高的情況。 人的發音體--聲帶,在心理的支配下,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使音高從低到高、從高到低自如靈活地變化,它的發音現象,完全符合物理聲學原理揭示的規律。如果喉結能夠穩定地降低在低喉位置上使聲帶始終處於拉緊的架勢上工作,聲帶不僅拉緊了,而且,聲帶的邊緣也隨之變薄。在這種積極的狀態下工作的聲帶就可以實現靈活改變音高的目的;聲帶在改變音高的發音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即聲帶的振動面積(振動體積)也在不斷地變化:用母音變圓(a+o+u)的方法,不斷縮短聲帶的振動體積。正是因為人具有高級思維,所以能用巧妙的辦法使聲帶發音體在發音時同時改變音高變化的三個條件,因此,人可以憑著喉結裡面兩條小小的聲帶,唱出兩個甚至三個八度的寬廣音域,創造出驚人的人聲奇跡來。 然而,歌唱家對發音器官的調整,並不像小提琴家在指板上移動把位改變小提琴弦長振動的體積來變更音高那樣一目瞭然。「從人聲角度看,音高是振源體的准確長度、准確厚度和准確張力的產物。這種長度、厚度、張力在所有音高上都不相同。當振源體振動時,在每秒鍾有它准確的震動次數(頻率)。所有音高的頻率都不相同。」[1] 為了准確地發音和追求美好 的音色,歌唱者必須學會調整喉結與聲帶的發音機能。從喉部運動的情況來分析,這種機能是復雜而又微妙的;從歌唱發聲調整的方法來看,卻又是簡單而又有效的。它的一切生理變化都是在心理活動的指導下進行的。這種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喉結穩定在最合適的位置上歌唱發聲。 喉結位置一般有四種情況: 中央喉位:不發聲時,喉結位於平靜呼吸的位置。 高喉位:發聲時喉結往上提,高於中央喉位。 低喉位:發聲時喉結下沉、下降,低於中央喉位。 深喉位:發聲時喉結被強制地拉在深吸氣的位置上,比低喉位更低、更接近胸口。 人和人,特別是男人和女人相比較,喉結的生理構造有著明顯的差別:男人的喉結大而突出;女人的喉結小而隱蔽。就是在同性別的人身上,脖子有長有短,喉結有大、小、高、低之分,因此,對歌唱發聲的喉位不能硬性規定在統一的尺度上。 喉結究竟應該穩定在什麼位置上才合適?怎樣穩定喉結?是「絕對穩定」還是「相對穩定」?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認真探討、研究的課題。 歌手演唱時,將喉結穩定在低喉位上比較適宜。喉位過高(高喉位)與過低(深喉位)都不好。喉位過高,聲帶會失去與音高相應的必要的張力,對擴展音域、解決高音很不利,唱出來的聲音往往淺白、干澀、擠卡、尖亮。另外,喉結上抬時,齶舌肌與舌骨肌緊張用力會牽動杓會厭肌收縮,使喉的入口處縮小,壓縮了喉咽腔的共鳴空間,從而擠掉了豐滿的咽腔共鳴,這種聲音給人的感覺很不舒服,總覺得歌手是在「捏著嗓子眼兒唱」;喉位過低,則使喉結走向另一個極端。用強制手段迫使喉結在深喉位上歌唱發聲,往往使歌唱者在喉結下方連接胸口的地方出現過份拉緊喉頭的力量,容易造成舌根下壓、撐大喉嚨的毛病。用這種辦法唱,聲音多半空洞、暗淡,缺少明亮、集中的共鳴音色。有的音量雖然很大,但聲音粗糙、音色不純。這是男、女中低音聲部容易出現的問題。 ⑴、穩定喉結的方法與感覺: ①、不發聲,張開大嘴緩慢地深吸氣,在吸氣時注意體會喉結隨深呼吸下沉、下降的活動感覺。在心理意識上有了明確的「喉結向下沉」的感覺之後,便可以用手指摸著喉結,一下接一下地把喉結吸下來。這種輔助性下降喉結的「吸喉」功能鍛煉,可以增強環甲肌收縮、拉低喉結的力量。經常鍛煉,便成了一種習慣動作。 ②、在歌唱發聲時,用「貼著咽壁吸著唱」的感覺來唱,是穩定喉結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隨著音高上升,「吸著唱」的感覺加強時喉位自然下降。這種主動「吸著唱」被動降喉結的歌唱方法,可以避免強制性生理上的力量。 ③、在歌唱發聲的過程中,當旋律音高上行時,歌唱者可以在心理的想像中,感覺喉結隨著氣息一道往下沉。但是喉結下沉是在鬆弛的狀態中進行的:只有下沉喉結的動作而沒有下沉喉結的力量,這一點是極其重要的。喉結下沉與音高上行在感覺上呈反向運動,對於演唱高音的作用極大。 ④、歌唱者在歌唱發聲時,喉結不能跟著音高的變化亂動,應該有一種相對穩定的感覺。這種穩定的感覺,是在「吸著唱」的感覺中建立起來的。有了「吸著唱」的感覺便使氣息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喉結周圍也容易把多餘的勁兒「抖落開」。當真正體驗到喉結穩定的時候就不會感到還有喉的存在。 穩定喉結在聲樂界大致存在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喉結應該絕對穩定」,一種意見認為「喉結是相對穩定的」。實踐證明,後一種意見是正確的。喉結這個發音器官本身可以上、下移動,如果把它僵死地、一動不動地固定在某個位置上,不僅破壞了聲音的靈活性,同時,也影響到語言自然、准確的表達。實際上,喉結穩定在低喉位置時並不是一動不動的,高音區的喉位就比中聲區的喉位略有降低,從而增加了聲帶的張力,給唱好高音創造了條件。
[1] 《心的歌聲》 英·荷伯特·凱薩利著 李維勃譯
基音訓練的發聲練習: ⑴、尋找」聲門適度感」的發聲練習: ①、用咳嗽的辦法尋找正確的發聲位置: 短促而輕微的咳嗽使人能很容易地感覺到「吭吭」的咳嗽聲不是來自喉頭聲帶的地方,而是清楚地意識到:咳嗽聲發自胸口的「嗓子眼兒」(第二紐扣處)。咳嗽時,聲帶閉合擋住氣流,胸口則產生了氣息對聲門的壓力,胸口感覺短暫地憋氣。咳嗽時氣流便在剎那間沖破聲門而出,聲門的阻力立即消失,於是發出了「吭吭」的咳嗽聲。這條練習,目的在於尋找正確的發聲位置和體驗「打開喉嚨」歌唱發聲的感覺:「出聲時胸口是打開的。」 ②、「嘆氣發聲」練習(見呼吸的發聲練習4) ③、調整聲門變化音色練習。 插圖 練習要領: A、從胸口位置垂直向下(胸、腹腔)「嘆氣發聲」起音時先用氣送(以氣帶聲),音頭要虛著起,體會聲音與氣息混在一起順著氣管通道向下嘆氣的感覺將聲音嘆響。 B、在喉結穩定,嘆氣均勻的前提下,逐漸把聲音唱響、唱亮。聲音在緩慢的漸強過程中由虛轉實,由暗變亮,喉部沒有任何擠卡、用勁兒的感覺,下巴周圍是「懶洋洋」的狀態。「在嗓子眼兒上是找氣兒不找勁兒」。 C、調整聲門變化音色,最主要的方法是心理的而不是生理的。用「內視」「內聽」的感覺去調整音色的亮暗度與聲音的響度。「聲帶上不準掛勁兒,也不準掛音兒」。 D、到中、高音區,音高上行時,歌唱者用「深吸氣」的感覺使喉結自然、鬆弛地下沉、下降。「在管子里向下送氣的氣勢越來越大」。 ④、插圖 練習要領: A、起音時「把聲音落下來」。一張嘴馬上就起音,感到聲音首先「落」在了胸口「嗓子眼兒」的發聲位置上。一個圓潤、明亮、通暢、鬆弛、結實的音響,就立即以「落在管子口上」的感覺在胸腔里振動。「張開的管子口向下通著氣息。歌唱發聲,聲音的『落點』准確才是好唱法。把喉嚨周圍都解放,讓聲音鬆鬆地落底,這是『美聲』唱的好感覺。」(沈湘教授語錄) B、聲音能不能「落下來」,關鍵在於下巴,舌根、前頸這些部位是否能夠以「懶洋洋」的狀態保持放鬆的感覺,這些部位不放鬆,聲音是無法越過這些障礙「落」到理想的發聲位置上。 C、湘教授用了一句簡單而又通俗易懂的話,將獲得良好基音的方法形象地作了描述:「起音時,張開大嘴,貼著咽壁,看著『嗓子眼兒』往下吸著唱。」這是沈湘歌唱學體系基音訓練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其體的方法要領是:張開大嘴以後立即用「內視」覺從嘴向後咽壁「看」,然後從咽腔通道往下「看」「嗓子眼兒」,通過「嗓子眼兒」再往下「看」到胸腹之間的空腔,並能感到橫膈膜這個「腔底」的形態。用這種」內視覺」往後往下「看」,立刻就能使共鳴腔體在想像之中建立起來。這個腔是「看」的,不是用力「做」的。在心理上建立了這個共鳴腔的「表象」之後,就要進一步體會「貼著咽壁吸著唱」的感覺,將氣和聲音向後再向上、下兩個相反的方向「吸氣」,於是自己感到鬆弛、明亮的共鳴音響同氣息混合在一起,沿著咽壁的軌道向上通過鼻咽口通向鼻咽腔,同時,向下通向胸腔,基音的共鳴音響則「落」在了胸口上。有了這種感覺,歌唱者就能完全掌握沈先生所說的:「唱的時候,一定要感到里外通氣,上下通氣」。這就把聲音唱「通」的重要方法。 D、獲得良好正確的起音,是歌唱發聲最關鍵的方法。它的心理程序則是「一腔兒、二氣兒、三聲音」.也就說,先把腔兒准備好,然後在腔里用氣兒唱:從上到下,整個腔體是在「吸著唱」的感覺中鬆弛地張開。腔里的勁兒是向外的、是虛張的、是松開的。有了腔體良好的歌唱狀態和受控制的呼吸,就可以在諧調、平衡的狀態中歌唱發聲了。歌唱發聲時,歌唱者的注意力首先不能完全集中在聲音上,絕不是用聲音去唱聲音。心理上必須先注意整個腔體,這就是「一腔兒」的含義。有了腔兒之後;就要注意歌唱發聲的呼吸方法:是:「吸著唱」還是「呼著唱」?感覺氣兒是向前還是向後?向上還是向下?用哪一種感覺唱最舒服?唱的效果最好?這就是「二氣兒」的含義;歌唱者唱出美妙的歌聲,應該像技藝高超的小提琴大師用一把共鳴效果最好的小提琴那樣,先要准備良好的共鳴腔體,再象大師以嫻熟的技巧在琴弦上拉弓、運弓,演奏出奇妙的音樂那樣去運用呼吸技巧,於是美妙的歌聲便產生了。其實,歌聲與琴聲原理同出一轍。所以,聲音是演奏、演唱的客觀效果,美妙的樂音來自美妙的樂器和美妙的技巧。這就是「三聲音」的含義。 ⑵、穩定喉結的發聲練習: ①、插圖 練習要領: A、用「又吸又嘆」的感覺發聲。在起音之前和發音過程中心理上想好一條聲音的管狀通道(位於口腔後面的咽腔這根管子里)。 B、保持吸氣狀態。發聲時感覺喉結向胸口發聲位置下沉、下降。喉底「管子口」微微張開。 C、短促而有力的喘氣感覺,讓氣息碰響發聲位置上的「嗓子恨兒」,唱出富有彈性的a的斷音。 D、到高音區時,感到喉結下方的「管子口」有一種擴張力,這是環甲肌向下收縮時拉住喉結的力量,於是在胸口產生了演唱高音的支持感。 ②、插圖 練習要領: A、這是一條大音程的練聲曲,音程較寬。當音高上行時,始終保持平靜、鬆弛、興奮、積極的心理狀態。「用鬆弛而又興奮的心情,迎接高音的到來」「感覺高音不高,越高越容易」這是在歌唱發聲時,使喉結穩定的心理保障。 B、發聲時,只有共鳴腔體里的音響,卻沒有聲帶閉合用力以及喉部用力的任何感覺。 C、發聲時,始終要保持胸口的通氣感,音越高,氣越大。 ③、插圖 練習要領: A、這是一條快速大音階練聲曲。要求每一個經過音的音符都由心裡唱出,好像是「用一樣的感覺、一樣的氣息、一樣的勁兒來唱所有的音」。這是氣息與喉結穩定的重要方法。 B、「音高上行時,心裡想著往下唱」,「音高『上台階』,感覺『下台階』。」 尋找歌唱發聲的「聲門適度感」與穩定喉結的感覺,是演唱技巧最重要、最關鍵的方法,聲門如同「關口」,如果,聲帶充當那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勇士」,就絕難唱出優美動聽的歌聲。一通百通,一順百順,一旦聲音出了毛病,歌唱者首先要考慮的是聲門與喉結是否出了問題。無論是學唱或是教唱,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⑸ 如何運用技巧唱高音。還有怎麼控制氣息。鼻腔共鳴又是怎麼一回事。 高手幫幫忙。
先說一下呼吸技巧:首先,氣要吸得深,一下子把氣吸到小腹部(過程當中胸部不能氣伏漲大),再輕輕一憋,感覺腰部周圍漲大起來,接著利用橫膈膜的力量把氣推到口、咽、鼻、頭腔部產生共鳴,隨歌曲旋律掌握好呼吸的技巧,如此循環巧妙運用。而鼻腔共鳴自然就是氣息在鼻腔震動發出的共鳴。唱低音是利用較低位置產生共鳴作用,中高音是利用口、咽腔產生共鳴作用,而高音是利用頭腔產生共鳴作用發出。下面說一下唱高音需要把握的技巧:1、唱高音時注意把喉結放低一些,想像喉結不是長在喉嚨里而是長在更低的地方,這樣不容易破音。2、穩定喉結,把喉結固定在同一個位置來唱。3、打開喉結(即開聲),喉嚨放鬆,配合氣息去演唱。4、唱高音時嘴巴要比唱中、低音更加開放,下顎放鬆,嘴巴微微向兩邊張開,舌頭像半打哈欠的狀態配合呼吸技巧靈活運用。5、將情感融入歌聲,把共鳴點提高,感覺聲音像從頭部發出來似的。要唱好高音,必須把中聲區唱好!當有了一定的基礎後,再把中聲區漸漸提高到高聲區,要勤加練習!另外,做一些如打藍球、仰卧起坐、跑步之類的運動,增加肺活量。祝你越唱越好!
⑹ 我的嗓子為什麼高音上不去~唱高音有什麼技巧
平時生活中採用的是自然式呼吸,這種是下意識的,氣吸得少而淺,呼氣也不用控制,一次呼吸只要三秒鍾左右,不能用於歌唱。歌唱的呼吸是比較深的腹式呼吸法,既氣要吸到腰的周圍,然後利用呼氣肌和吸氣肌的對抗,找到用力的支點。一次呼吸往往長達十幾秒鍾,歌唱的高低強弱,茚揚頓挫的變化,全靠呼吸肌肉靈活有力的運動來完成。唱歌時要一直保持這種狀態,聲音完全由氣息來控制,這就是人們說的「聲靠氣傳」。
⒈吸氣
想像自己處於一個美麗的花園之中,深深地聞了一下鮮花的異香----好,這就是歌唱的吸氣,這樣吸氣得才深。吸氣要用鼻和口同時自然的進行,盡力作到平穩輕巧,柔和,不可用強制力量,不能僵,氣要吸得深,不可吸在上胸和心窩處。吸氣以後要有像打噴嚏之前那樣短暫的一憋,體會一下腰周圍的擴張,膨脹的感覺。找到這種感覺是唱歌的關鍵。
⒉呼氣
呼氣的方法就是利用橫膈膜的力量把腰腹擴張的感覺一直保持住。想像自己手裡拿一大瓶香油往另一個小瓶里灌時那種小心翼翼,憋住氣息的感覺,呼氣要均勻,舒緩。各位可以准備一張10平方大小的薄紙片,放在牆上,距離它4---6CM,吸氣後保持一下,然後用口吹氣使之不落地,半分鍾以上便為合格。也可以代之以一隻燃燒的蠟燭,對著火苗發「U」音,正確的氣息是火苗倒而不滅,時間越唱越好。
⒊怎樣訓練橫膈膜的力量
橫膈膜的力量對氣息的保持和聲音的力度都很重要。
傳統的訓練方法有;
⒈數數字;深吸一口氣,利用腰腹的力量保持住,從1開始數,數到60為合格。數數要均勻要有節奏,不能偷氣。
⒉吹灰;深吸一口氣,然後就像吹掉桌上的灰塵一樣往前吹氣,節奏是一慢而快,體會橫膈膜的力量。
⒊多做仰卧起坐,增強腰腹的力量。
顫音
顫音是利用氣息與喉結的配合,使聲音產生波動感,起伏感。這是抒情歌曲中最常用的技巧之一。顫音有很多種類。如周華健的顫音幅度適中,不大不小;齊秦愛用小顫;鄧麗君,張學友則以大顫見長;而日本歌曲的特點是「先直後顫」,即後唱一段直音,再開始顫,幅度有小到大,頻率有慢到快,這需要功夫。很多朋友不會這個技巧,不要泄氣,這完全可以練出來的。關鍵是氣息與喉頭要配合好,千萬不要只用喉頭,發出一種類似羊叫的小抖音。
⒉氣聲
在發生時,如果氣先與聲出,氣多聲少,就會發出氣聲。它使歌聲更柔媚,更動人心魄。鄧麗君的《在水一方》第一段,林憶蓮的《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第一段也是典型的氣聲唱法。
⒊哭腔
哭腔是目前通俗歌曲演唱中最流行的技巧之一,它是再喉間和用猛然加大氣息而產生的爆發力,發出一種類似痛苦的聲音。張學友,周華健是哭腔的代表人物。哭腔用的好可以增加歌曲的感染力,但也不可用的太濫。
⒋挑音
挑音是一位優秀歌手必須掌握的但往往又是最容易被忽列的小技巧。它是在字尾聲音向下滑在忽然往上一挑而發出的。周華健再歌唱時挑音用的很講究,很到位。有的歌手喜歡有大挑音,如葉倩文,她演唱的《真心真意過一生》,《明月心》等歌曲,幾乎每句歌詞的結尾都有一個幅度很大的挑音。
⒌噎音
噎音是一種在喉間發出的類似哽咽的聲音,港台歌手唱噎音最有代表的是王傑。王傑之所以給人一種悲涼滄桑之感就是因為他的歌聲中「噎音」,「哭腔」特別多。
高音是所有學習聲樂的人都很難解決的一個問題,是要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來掌握一定的方法,除非是由於聲區的原因,一般都可以唱高音的。如果你的嗓音屬高聲部,就一定能練出高音來。
演唱高音嗓子出現累、緊和"破音"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演唱者過分的用力造成的,實際上學聲樂時教師經常要求學生先唱好中聲區,然後以中聲區的感覺去唱高音,雖然你覺得中生區唱得很自然,可實際上中聲區一定是有問題的,否則高音就解決了。所謂的自然並不是指演唱者"平時"的狀態。人都有一定性格的,一般都會偏向一面,適中的性格是很少見的,自然就是指平和、中正的狀態,絕不是以帶有一定性格傾向的狀態。例如內向的人性格偏"沉",因為狀態太懶,就容易唱不出高音。外向的人性格偏"急",因為狀態過急躁,容易造成高音緊和喊。
練習高音的方法首先要找到演唱中聲區是的平和心態,然後以不變的狀態來唱高聲區。另一種辦法就是注意在演唱高音時不特意深呼吸和用力,尤其是注意喉嚨部分一定要自然,你出現的問題就是由於高音用力,使喉嚨捏緊,造成音越高,勁越大,喉嚨越緊。另外就是演唱中多注意情感的表現,實際上現在的許多歌星都沒學過聲樂的發聲方法,但他們很共同的一個特點就是演唱得很投入,當真實情感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協調演唱方法的問題。實際上聲樂演唱就是表達一定的情感,所以以情帶聲可以極大的緩解發聲方法的問題。
高音區的練習
高音區常常在作品的高潮中出現,有著激發聽眾情緒、振奮人心的力量。唱好了高音,會給整個演唱增添光彩。因此,具有響亮的、金屬般的高音對歌唱者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在找到了自然聲區,打好了中聲區的基礎,又掌握了換聲區的技巧後就可以進行高音的練習。唱高音時,兩顴骨要更積極開放,整個歌唱狀態要更加積極向上,興奮。隨著音高向上,下頜需要鬆弛地向下,向兩側向後拉;小舌頭提起如打哈欠似地吸住氣,使喉嚨更加打開,喉頭不可隨音高往上移動,而是相反,逐步下降,保持在吸氣的狀態,當然這個狀態必須有氣息的支持。唱高音的方法是訓練中的一個難點,在不斷實踐的基礎上,也已經總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每一種方法都要因人而宜,採取適合自己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第一個就是支點提法:在唱歌的時候好像聲帶不長在喉嚨里,而長在了胸口,唱每一個字都不要離開這個支點,嘴放鬆唱,這樣炎⒁飭ν�嵌�幌耄�幌倫由�艟偷玫狡膠飭恕U庵址椒?梢越餼齪眉父鑫侍猓喝綣��咭艉磽啡菀咨咸岬幕埃�鬩幌氳叫乜誥筒幌牒磽妨耍�У鬩壞停�磽芬滄勻環潘桑�路牛�磽販畔亂院螅�砹�勻淮蚩�;褂猩��加諧ぴ諦乜詿Γ��⒌比瘓筒荒艹�����且歡ㄔ諦乜詰南旅媯��⒁簿屯�魯亮耍�榷�恕U飠�臼欽業攪蘇�返姆⑸�椒ā?
第二個反向提法是「喉下換字」的比喻。喉下換字的辦法,就是說一般唱高音時喉頭都容易高,那就在喉下一寸或者二寸左右的地方換,或者「貼著肩膀換,在脖子根換」。這樣唱的時候,喉嚨最容易打開,而且聲音比較容易垂直,容易進入頭聲,容易找到高音的焦點位置。
滿意請採納。
⑺ 喉結的發聲訓練
人體的發音器官—喉像個小匣子裝著兩條發聲的音弦--聲帶。喉結的上、下移動,直接影響聲帶松與緊的張力。喉結往上抬,往上跑,聲帶就會減小它的張力;喉結往下降、往下沉,就能拉緊聲帶,使用它的張力增加.
從物理聲學原理來看,一個發音體,決定音高有三個基本條件:發音體的體積、張力、厚度。在這三個條件中,改變其中一個或兩個條件,都能使發音體的音高改變。例如:同是一根琴弦,當擰緊琴弦時,音就會從低變高。當漸漸擰松琴弦時,音就會從高變低。這是使同一發音體只改變它的張力就能變化音高的情況;又如,同一厚薄的鋼片琴,音越高的體積越小,音越低的體積越大。這是相同厚度的發音體,體積大小的改變能使音高變化的情況;再如,發音體雖然體積大小相等,但它們的厚度不同,如:敲鑼時,厚的鑼聲音就低,薄的鑼聲音就高。這是發音體的體積相同而厚度不同產生不同音高的情況。
人的發音體--聲帶,在心理的支配下,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使音高從低到高、從高到低自如靈活地變化,它的發音現象,完全符合物理聲學原理揭示的規律。如果喉結能夠穩定地降低在低喉位置上使聲帶始終處於拉緊的架勢上工作,聲帶不僅拉緊了,而且,聲帶的邊緣也隨之變薄。在這種積極的狀態下工作的聲帶就可以實現靈活改變音高的目的;聲帶在改變音高的發音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即聲帶的振動面積(振動體積)也在不斷地變化:用母音變圓(a+o+u)的方法,不斷縮短聲帶的振動體積。正是因為人具有高級思維,所以能用巧妙的辦法使聲帶發音體在發音時同時改變音高變化的三個條件,因此,人可以憑著喉結裡面兩條小小的聲帶,唱出兩個甚至三個八度的寬廣音域,創造出驚人的人聲奇跡來。 然而,歌唱家對發音器官的調整,並不像小提琴家在指板上移動把位改變小提琴弦長振動的體積來變更音高那樣一目瞭然。「從人聲角度看,音高是振源體的准確長度、准確厚度和准確張力的產物。這種長度、厚度、張力在所有音高上都不相同。當振源體振動時,在每秒鍾有它准確的震動次數(頻率)。所有音高的頻率都不相同。」
為了准確地發音和追求美好 的音色,歌唱者必須學會調整喉結與聲帶的發音機能。
從喉部運動的情況來分析,這種機能是復雜而又微妙的;從歌唱發聲調整的方法來看,卻又是簡單而又有效的。它的一切生理變化都是在心理活動的指導下進行的。這種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喉結穩定在最合適的位置上歌唱發聲。 歌手演唱時,將喉結穩定在低喉位上比較適宜。喉位過高(高喉位)與過低(深喉位)都不好。
喉位過高,聲帶會失去與音高相應的必要的張力,對擴展音域、解決高音很不利,唱出來的聲音往往淺白、干澀、擠卡、尖亮。另外,喉結上抬時,齶舌肌與舌骨肌緊張用力會牽動杓會厭肌收縮,使喉的入口處縮小,壓縮了喉咽腔的共鳴空間,從而擠掉了豐滿的咽腔共鳴,這種聲音給人的感覺很不舒服,總覺得歌手是在「捏著嗓子眼兒唱」
喉位過低,則使喉結走向另一個極端。用強制手段迫使喉結在深喉位上歌唱發聲,往往使歌唱者在喉結下方連接胸口的地方出現過份拉緊喉頭的力量,容易造成舌根下壓、撐大喉嚨的毛病。用這種辦法唱,聲音多半空洞、暗淡,缺少明亮、集中的共鳴音色。有的音量雖然很大,但聲音粗糙、音色不純。這是男、女中低音聲部容易出現的問題。
①、不發聲,張開大嘴緩慢地深吸氣,在吸氣時注意體會喉結隨深呼吸下沉、下降的活動感覺。在心理意識上有了明確的「喉結向下沉」的感覺之後,便可以用手指摸著喉結,一下接一下地把喉結吸下來。這種輔助性下降喉結的「吸喉」功能鍛煉,可以增強環甲肌收縮、拉低喉結的力量。經常鍛煉,便成了一種習慣動作。
②、在歌唱發聲時,用「貼著咽壁吸著唱」的感覺來唱,是穩定喉結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隨著音高上升,「吸著唱」的感覺加強時喉位自然下降。這種主動「吸著唱」被動降喉結的歌唱方法,可以避免強制性生理上的力量。
③、在歌唱發聲的過程中,當旋律音高上行時,歌唱者可以在心理的想像中,感覺喉結隨著氣息一道往下沉。但是喉結下沉是在鬆弛的狀態中進行的:只有下沉喉結的動作而沒有下沉喉結的力量,這一點是極其重要的。喉結下沉與音高上行在感覺上呈反向運動,對於演唱高音的作用極大。
④、歌唱者在歌唱發聲時,喉結不能跟著音高的變化亂動,應該有一種相對穩定的感覺。這種穩定的感覺,是在「吸著唱」的感覺中建立起來的。有了「吸著唱」的感覺便使氣息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喉結周圍也容易把多餘的勁兒「抖落開」。當真正體驗到喉結穩定的時候就不會感到還有喉的存在。
一種意見認為「喉結應該絕對穩定」,一種意見認為「喉結是相對穩定的」。實踐證明,後一種意見是正確的。喉結這個發音器官本身可以上、下移動,如果把它僵死地、一動不動地固定在某個位置上,不僅破壞了聲音的靈活性,同時,也影響到語言自然、准確的表達。實際上,喉結穩定在低喉位置時並不是一動不動的,高音區的喉位就比中聲區的喉位略有降低,從而增加了聲帶的張力,給唱好高音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