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文言文解詞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解詞技巧和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12 03:55:06

⑴ 文言文翻譯技巧和方法

一、 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 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嬰」、「晏子」等不用翻譯。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討沒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連詞,可不譯,整句意思是「子猷與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一詞是「妻子、兒女」的意思;(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語時了不悲」,翻譯為:(子猷)說話時候完全不悲傷。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聞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為什麼」。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子猷問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對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弧,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三、中考文言文翻譯方法十字訣例析 隨著《語文新課程標准》的全面實施,中考文言文翻譯也隨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絕大多數的試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譯題型。這既能考察學生對實詞、虛詞、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識和句子間語意關系的掌握和領會,又能考察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這比以往的選擇題型,難度加大了許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就必須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 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例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譯句:「(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裡來的。」例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後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例3:「君與具來。」「與」後省略了賓語「之 」。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詞。例:「不治將益深」是一個假設句,譯句:「(如果)不治療就會更加深入」。 (二)刪。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例1:「夫戰,勇氣也。」 譯句:「戰斗,靠的是勇氣」。「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例2:「孔子雲: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刪去不譯。例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譯句:「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很久不存在了。」 「也」為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 (三)調。就是調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大體有四種情況: 1、前置謂語後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調成「汝之不惠甚矣」。 2、後置定語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可調成「能面刺寡人之過群臣吏民」。 3、前置賓語後移。例:「 何以戰?」可調成「以何戰」。4、介賓短語前移。「 還自揚州。」可調成「自揚州還」。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譯句:「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慶歷四年」為年號,「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擴。就是擴展。 1、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例:「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譯句:「變更你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那麼怎麼樣呢?」「役」、「賦」擴展為雙音節詞。 2、對於一些緊縮復句或言簡義豐的句子,在翻譯時,要根據句義擴展其內容,才能使意思表達清楚。例:「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譯句:「使敵人降服,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六)縮。就是凝縮,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實用繁筆,在翻譯時應將其意思凝縮。例:「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譯句:「(秦)有吞並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譯,就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詞句進行對等翻譯的今譯方法。對於文言文的實詞、大部分虛詞、活用詞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譯的,否則,在考查過程中是不能算作準取得翻譯。例:「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譯句:「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八)意。即意譯,就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為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辭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譯的要恰當處理,將其意譯。 1、互文不可直譯。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並合而完整達意。例1:「秦時明月漢時關」譯句:「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例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譯為:「將軍和壯士身經百戰,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而歸。」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築的城」或「金屬修築的城」,可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萬鍾於我何加焉」中的 「萬鍾」代高官厚祿等。「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中的「黃發」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還有把上廁所說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換, 1、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把古詞替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代詞或片語。例1:「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這句中的「愚」,要換成「我」;「悉」,要換成「都」;「咨」,要換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換成「出身卑微,見識短淺」。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替換成現代詞或結構。例:「然則……」:換成「 既然這樣,那麼……」;「何以………?」換成「 根據什麼……」。 (十)選。就是選擇,文言文中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現象很常見,因此要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才能使句子正確。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個多義詞,它有「兵器;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等義項。例句中的「兵」翻譯時應選擇「兵器」。 為便於同學們記憶,特將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編成一段順口溜: 文言語句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 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 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 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增、刪、調、留、擴、縮、直、意、替、選」是中考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在具體運用時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的,我們要根據表達需要靈活運用。 四、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譯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是指譯文要准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後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最近兩年高考對文言文翻譯的考察由選擇正誤改為筆譯。這就增加了答題難度,而且所出試題均出於課外,彷彿無跡可求,無從下手。其實,還是可以講究一點技巧,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1. 翻譯要注意補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現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語、省略謂語動詞、省略介詞、省略賓語等。在大家做翻譯題時,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充完整,否則譯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譯要注意調整語序。文言文中變式句時常出現,有主謂後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等四種類型。翻譯時調整好語序,才能便於翻譯,否則譯文易顛三倒四,給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3. 翻譯要注意活用現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實詞可以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用法,這就是活用。主要有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動詞,名詞作狀語等。翻譯時要抓住詞語的臨時含義。 4. 翻譯要抓住關鍵詞,聯系語境,重點突破。在文言文閱讀中,有些句子往往因為個別詞而影響全句的理解。這個詞就是一個關鍵詞。對於它,我們要聯系語境去理解、參悟。 綜上所述,文言文翻譯,只要平時努力,並注意以上四點,加以靈活掌握,要翻譯正確是不難的。 五、文言文翻譯得分點把握技巧 「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試范圍,對這一知識點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譯題中體現,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已成為考生們關注的焦點。 1、看詞性——從詞類活用現象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主要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的活用。翻譯時,對活用的詞要善於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來確定它的詞性及詞義。 2、觀句式——從文言句式特點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文言句式已納入高考考查范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點,特別要掌握好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而這些句式一般說來都有語言標志,因此,可以通過對這些語言標志的識別,來判斷它們是屬於哪種句式特點。 3、悟詞義——從關鍵實詞意義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所謂關鍵實詞,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關鍵意義的、解釋通常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或有多個義項的詞語。句子中的關鍵實詞,以動詞最多,形容詞、名詞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 4、辨用法——從主要虛詞用法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虛詞是句子構成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試大綱18個文言虛詞中經常考的有「而、以、於、因、用、乃、其、為、則、之」等,考前應當注意把它們的用法進行歸納並強化訓練以加深印象。翻譯時,要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注意上下文的關系,注意意思的銜接和連貫。 所以,在文言文翻譯中,一定要注意通過看詞性、觀句式、悟詞義、辨用法等方法,敏銳地發現這些得分點並准確地把它們翻譯好,翻譯得通順流暢。這樣,才能在文言文翻譯中得到高分。

⑵ 文言文解詞方法(舉例可以么

汝——你
予 ——我;給
夫——那;句首發語詞;
丈夫;成年男子的通稱,人
奉——通「俸」侍奉;接受、奉行;供養
妻子——妻子和孩子
曰——說
睡——坐寐,即坐著打瞌睡
股——大腿
謗——指公開批評錯誤
愛——古代有兩個常用義項,一是親愛義,古今相同;一是吝惜義,今已消失
謫——貶官
謝——感謝;道歉
雖——雖然;即使
慍——怨恨
遂——於是就
一、詞語解釋
(一)《論語八則》
1、習:溫習、實踐。
2、不亦說乎:通「悅」,愉快。
3、朋:同門(師)為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慍:了解。
5、慍(yùn):惱怒。
6、君子: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7、罔(wǎng):通「惘」,迷惑。
8、殆(dài):疑惑。
9、誨女知之乎:通「汝」,你。
10、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懂;或智慧。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愛。
12、吾日三省吾身:反省。
13、為人謀而不忠乎:策劃,考慮。
14、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誠信,真誠。
15、傳不習乎:傳授。這里指老師傳授的知識。
16、不患人之不己知:擔心。
(二)《小石潭記》
1、篁(huáng)竹:叢生的竹子。
2、水尤清冽:水格外清涼。尤,格外。
3、坻(chí):水中高地。
4、嵁:高低不平的岩石。
5、蒙絡搖綴,參差(cēn cī)披拂:意思是(樹枝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6、佁(yǐ)然,獃獃的樣子。佁,一本作「怡」。
7、俶(chù)爾:忽然。
8、翕忽:迅速。
9、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樣曲折。
10、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樣參差不齊。
11、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悄愴,憂傷的樣子。
12、隸:跟隨。
(三)《陋室銘》
1、德馨:指品德高尚。馨,香氣。
2、鴻儒:學識淵博的學者。鴻:大。
3、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4、金經:古代用泥金書寫而成的佛經,一說《金剛經》。
5、案牘(dú):公文、文書。
(此文摘自《網路文庫》的兩篇章節部分,希望對你有用處。)

⑶ 文言文翻譯方法和技巧是什麼

文言文翻譯方法:首先要把每個實虛詞的解釋了解透徹,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樣,如果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認識,那麼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

剩下的時間看一下並用筆標記一下不會的那些實虛詞並把它背誦下來(這里說的是注重平時練習所得,並非考場)。

文言文的翻譯技巧:

1、保留法:

即文言文中的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謚號、廟號、年號、書名,等等,不必翻譯。

2、加字法:

即在單音節詞前或後加字,使之成為雙音節詞或短語。

3、解釋法:

即對某個詞怎麼解釋就怎麼翻譯。

4、轉述法:

用符合現代漢語習慣的詞語來表述用了某種修辭格的詞語。

5、改寫法:

即將文言文中習慣用語改譯為現代說法。

6、補充法:

即先補上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然後再翻譯。

7、調序法:

即把文言文中的倒裝句(主謂倒裝句、賓主前置句、定語後置句、狀語後置句)譯成非倒裝句。

⑷ 文言文閱讀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閱讀技巧和解題方法
文言文閱讀是中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難點,有些時候是因為讀不懂內容犯錯,有些時候是因為字詞的用法不恰當犯錯,下面就為大家提供了文言文閱讀技巧及方法,希望大家能夠耐心閱讀,進而提升文言文閱讀能力。

如何提升文言文閱讀能力?

1、要理解中心思想

文言文閱讀也是閱讀,所以,首先就要弄清楚中心思想是什麼?文章寫的是哪些人、哪些事?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是什麼?如果是議論文言文,就要了解作者的核心觀點是什麼?有哪些論據?

2、劃分層次、結構

很多同學覺得劃分層次比較麻煩,對於文言文來說恰恰要通過劃分層次來幫助了解文章思想,文章結構,這樣才能提升對材料的理解,降低出錯率。

3、敢於直譯

直譯就是直接翻譯,平時學習中,很多學生讀古文都是「一邊看文章、一邊看譯文」其實這樣很不利於考試答題,因為,一旦到了考場同學們很容易失去答題信心,總覺得自己答的不對,所以,在平時要多練習直譯,幫助提升文言文閱讀理解自信。

4、多讀幾遍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當我們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文言文時,不妨先不看問題,靜下心來多讀幾遍文章,或許從中能找到解題靈感。

5、圍繞核心思想作答

在做主觀題時通常會用這三種方式來回答:(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3)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目的就是要圍繞核心思想來回答,即使有一些瑕疵,也不會影響總體得分,但是,如果撇開核心思想,就會離題萬里,不僅浪費了時間也得不到高分。

文言文閱讀解題方法

1、要善於藉助。例如,善於藉助字形分析和鄰里相推,來正確判定實詞詞義,觀照語言環境掌握虛詞用法。這一階段要有排除干擾的意識,例如古今異義的干擾,防止望文生義,以今釋古。

2、代入法----知識遷移。高考文言段不會脫離課本知識另起爐灶,所以要善於知識遷移,聯系已有知識尤其是常用詞的常用義項和常見虛詞的一般用法來推出新知。

3、排除法----信息篩選題。根據陳述對象可以排除干擾項,確定答案范圍

4、析結構。推斷它在文章中的結構來推斷它的詞性,進而推斷它的詞義。

文言文翻譯的易錯點

1、專有名詞,強行翻譯。文言文中的一些國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號以及一些稱號等專有名詞可不翻譯。有些考生對此強行翻譯,從而「畫蛇添足」。

2、文白摻雜,該譯不譯。翻譯講究字字落實。有些考生在翻譯句子時往往有個別的詞翻譯不徹底或者不翻譯,導致文白摻雜,不倫不類。

3、脫離語境,誤譯詞語。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現象很多。有些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意義。因此,考生翻譯時一定要結合上下文語境,以免誤譯詞語。

4、當刪不刪,成分贅余。在文言文中,有些詞語只是語氣詞,或者只有語法功能而沒有實際含義,那麼考生在翻譯時就應把這些詞語刪去。

5、當補不補,漏掉得分點。成分殘缺的句子或省略句,翻譯時必須添加其殘缺或省略的成分,將句子補充完整。

6、句式不明,不合規則。比如,文言文中,倒裝句是一種常見的特殊句式。翻譯時,考生應將其恢復成現代漢語的正常句式。而有很多考生弄不懂句式特點,從而使譯文不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則。

⑸ 高中文言文答題技巧與方法

1解題技巧:一個原則,四種方法

原則:自下而上的原則

做文言文閱讀題,首先應對文段用心精讀一遍,文段後的注釋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關注。文段中出現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暫不去管它。我們在大腦中應快速存貯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經歷、官運仕途、從政業績、人品性格以及其他與之相關的人和事(可以在試卷上圈點勾畫),但我們如果做完其他題再考慮「信息篩選題」與「分析概括題」,又必須重讀選文,費時費力。同時,「分析概括題」不管是「正確的一項」,還是「錯誤的一項」,錯誤的只在一小點,換句話說,選擇項中絕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內容都是正確的,這就大大有助於我們理解閱讀文段,有助於我們理解解答文言實詞、文言虛詞以及信息篩選題時所應該掌握的具體的語境。因此,精讀原文之後,接著我們就應該趁熱打鐵,從後往前做題,這就是所謂的「自下而上」原則。

方法1.文言實詞題—詞性法

解答此題,我們可以析字形,明字義;可以將給出的詞義代進原文,通順就對,不通就錯;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辨別實詞的詞性來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擾項。眾所周知,漢字的詞性不一樣,字義也就不相同,我們可以運用這一特點來幫助解題。

方法2.文言虛詞題—代入法

課外知識是課內知識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課內知識點,特別是掌握了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我們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虛詞這一小題時自如地運用代入法。高考考查文言虛詞的題型絕大部分是將每個虛詞都放在兩個句子中加以比較來考查其異同,並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學課本。答題時,可以先從課內的那一句入手,把這句中該詞的用法和意義代入另一句解釋,看是否通順,通那麼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則不相同。

方法3.信息篩選題—排除法

⑴根據陳述對象可以排除干擾項,確定答案范圍

在人物傳記類文言文閱讀選文中出現的人名不止一個,而我們在答題時需要熟悉的僅是題干中的這個人(也可能是兩個人,2002年考題中的父子)的行為舉止,此時我們可以根據主人公來做初步的篩選:把羅列的句子中不是「這個人」

所說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應的,包含這個句子的選項也就可以排除了。

方法4.分析概括題—對照法

此類題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可能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等,所以,對句意的理解,我們就可以先通過對照,找准選項中與原文的不同點,之後,把難以區分的地方向原文詞語上靠,找到對應的詞彙,看看人物事跡的敘述注意是否張冠李戴、事件的時間是否准確、人物性格是否准確等,同時,主旨性的選項要結合全文,重點分析議論的語句要總體把握文意。

2高中文言文答題套路

第一部分:讀懂文言文

口訣:務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一、怎麼去讀

(1)先讀最後一道題目,了解大致內容和主要事件。(此題如果要求「選擇正確的一項」則除外)

(2)然後帶著「何人?」、「何時何地做何事?」、「結果怎樣?」、「為什麼?」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文章,以「事件」為依據對文章分層,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後聯繫上下文進行推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變遷及官吏行為詞:

1.表被任以官職的: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

2.表官職變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遷。

(3)表調動的:調、徙、轉、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職的: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

(5)表罷免的:奪、黜、罷、免、去、廢、蠲;

(6)表恢復的:復、還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領(兼代);權,行,假,署(代理);

(8)表辭去的:辭、致政、告退、退、歸故里

(9)跟俸祿有關的:俸、祿、秩、餉

(10)知(典、主)、視事、用事、下車(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三、其它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

(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余吾予);第二人稱(爾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稱(之其彼渠厥)

(2)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焉安奚惡

(3)謙敬詞語:請謹竊忝辱敢幸

(4)修辭詞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詞:諸焉盍旃叵

第二部分:如何答題

一、文言實詞釋義題:本題往往考查多義實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偏義詞及詞類活用等知識點。

答題技巧:實詞理解題不完全在於考你是否記得實詞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會利用上下文進行推測。

掌握常見的理解和推斷實詞在文中含義的方法:

第一種: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

第二種: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

第三種: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

第四種: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

第五種: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

第六種: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

第七種: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

⑹ 文言文詞語解釋方法

文言文詞語解釋方法
•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而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也指重溫歷史可以認識現在。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則》)
•不恥下問: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三人行必有我師:在一起行走的許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十則》)
•諱疾忌醫:有病不肯說,又怕見醫生。比喻有了錯誤、缺點,生怕別人批評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無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發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鵲見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環境或境界的驟然轉變。多指由逆境轉為充滿希望的順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撲朔迷離:模糊不清,很難辨別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錯綜復雜,不易看清底細。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木蘭詩》)
•熟能生巧:熟練了就能找到竅門。(無他,但手熟爾。——《賣油翁》)

⑺ 文言文的解詞方法

)《公輸》
1、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解詞:為:給
2、子墨子聞之,起於魯。
解詞:起:動身,出發
3、夫子何命焉為?
翻譯:你有什麼見教?
4、公輸盤不說。
解詞:說:通「悅」,高興。
5、請獻十金。
解詞:獻:奉送
6、請說之。
解詞:說:解釋
7、宋何罪之有?
翻譯:宋國有什麼罪呢?
8、殺所不足而爭有餘,不可謂智。
翻譯:犧牲百姓的生命去爭奪本來就有餘的土地,這不能說是聰明。
9、然,胡不已乎?
翻譯: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不停止攻打宋國呢?
10、胡不見我於王?
翻譯:為什麼不引見我給楚王呢?
1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翻譯:我認為您所派去攻打宋國的官吏是和這些人同一類。
12、公輸盤為我為雲梯。
解詞:為:給;為:造
13、子墨子解帶為城。
解詞:為:當作
14、子墨子九距之。
解詞:距:通「拒」,抵擋。
15、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解詞:圉:通「御」,抵擋。
16、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翻譯:我知道你想用什麼辦法對付我,但我不說出來。
17、雖殺臣,不能絕也。
翻譯: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宋的守御者)。
18、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翻譯:好,那我就不攻打宋國了。

⑻ 文言文技巧方法總結

文言文是我們古代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和知識上的精華,但是文言文的學習對於很多同學來說都是一件讓人頭痛的事情。下面小編總結了一些學習文言文的使用方法,一起來看一下吧!

文言文「三步走」學習方法
在文言文學習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養成良好的學習文言文的習慣,那麼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按照「三步走」的學習方法,更快速地提取出文言文中的有效信息。那麼,「三步走」究竟怎麼走呢?

第一步:不求甚解識大意。當拿到一篇文言文時,我們要先粗讀一遍,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遇到不會的字詞跳過去,直接閱讀下文。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能夠培養學生對於一篇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二是當遇到不會時,學生會糾結在那裡,失去了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那麼,當我們大致讀懂了一篇文言文之後還是不能完全地理解文言文的深意,這就需要我們進行第二步。

第二步:咬文嚼字解字詞。第一遍粗讀之後,不會的字詞就像是平坦路上的小石子一樣,把我們的雙腳咯的生疼,在這一步中,我們要掃除這些限制我們的障礙,徹底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在這一步中,學生要結合書下注釋,理解重點字詞的含義,並積累這些字詞,為以後的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三步:深入思考求真意。我們閱讀文言文是為了讀懂它,並且明確它告訴我們的關於人生的道理。我們古代的祖先是非常具有智慧的,這種智慧往往通過文言文和漢字傳遞給我們,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掌握古人的智慧,把它應用到作文或是生活中去。

學習文言文的實用方法
1、重視課前的預習工作

預習是一項多重要的工作呢?當老師讓大家集體讀一遍的時候,不預習的後果是——咦,這個字是啥玩意啊!怎麼讀啊?然後其它同學讀完一段了,你才剛找到這個字的讀音。別急,這還只是開始,老師接著問,在上一段中,文章交待了這些事項1…2…3…而你還在一臉茫然,這篇文章說了個甚?

所以,在課前預習的環節中,我們要自己藉助注釋逐字逐句地翻譯文本,對重點字詞進行歸類整理,有很多文言文實詞都是一詞多用、一詞多義的。

在遇到疑難字句的時候,拿不準它的確切含義,做好標注課堂上向老師請教。

總之,文言文一定要「搶先學」!

2、字不離句

其實,在文言文中,不管是實詞還是虛詞,其意義與用法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顯示出來,積累文言文字詞要學會多去揣摩作者的意圖。

語文與文言文關注日常的積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文。從文章中,要學有所得、學有所感、學有所思、學有所悟。積累常用的文言文字詞,識別通假字和詞類活用現象。

3、牢記主要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種: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每種有不同的形式,熟練了這幾種形式,文言文的理解便簡單了。

就像「為……所」常見被動句句式。倒裝句分很多種情況,有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以及句子中的省略成份,把握好了省略的內容,對於把握句子整體的意思大有裨益。

4、朗讀與背誦

通過多次的朗讀與背誦,既掌握了文言知識,理解文章大意,還可以培養我們對文言文的感知能力。

文言文和現代文在語言形式上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在大量的反復誦讀過後,一方面是古漢語的語感養成,另一方面是了解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之間的傳承,在現代與傳統的迭代過程中,領悟中華傳統文明之美。

如何朗讀呢?首先是粗讀文章,熟悉文章的大意,知道這篇文章介紹了哪些人和事。其次是對每段細讀,推敲個別字詞的意思,換個其它的詞或句是不是更好。最後是在領悟文章的精髓後,進行總體全局性的評價鑒賞。

共2頁:
文言文提分的四個基本方法

1.轉變閱讀觀念

一些同學在復習文言文時的做法是,將文言知識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文言句式等一項一項分類背誦並在做題時死摳字詞,一個勁兒地挖通假、活用,反復辨識文言句式。這樣做,很費時費力,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原因何在?在於路子不對。因此要「轉變閱讀觀念」,所謂「轉變閱讀觀念」首先要把古文當作文章來閱讀,因為古文也是「文」,是一個整體。不能把它切割成零碎的分支來機械地識記。而應該強調根據語境答題,所謂「詞不離句,句不離文」,不直接考查文言句式,自然也說明要把古文當作文章來閱讀,而不能只把它當作學習古漢語的材料來對待。

2.重視回歸課本

有些人認為高考文言文材料多出於二十四史,考試不考課本,就沒有必要再回歸課本復習。只要對學生實行「題海戰術」自然就「無師自通」了。我認為這種做法是極不恰當的。磨刀不誤砍柴工,文言文復習,不應當繞過課本回歸這道坎兒。

選入語文課本的文言文,都是名篇,努力學好這些精華,就是打好了扎實的基礎。而復習教材中的文言文,必須要有「老老實實」的態度,要仔細認真地落實到字句篇章,理解透徹,反復熟讀精思。課本中經典的文言文,如《勸學》《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師說》《六國論》等,都有著典型的全面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和用法的範例,可用於對文言文的全面、綜合復習,這對積累語言材料,增強文言語感,提高閱讀和解題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

⑼ 文言文解詞方法(舉例可以么)

記憶解詞法
識記是理解的基礎,課本出現的常用文言文實詞的基本詞義一定要牢記,在考試過程中才能將知識遷移,轉化為能力。這種考題在高考中經常出現。如今年試題中四個詞有三個詞(義項)在課本里出現過:「固」作動詞體現在「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一句中,「濟」作「成功」講體現在「事又不濟,反為所笑」(《群英會蔣干中計》)中,「相與」為「一起」之義包含在「於是舍人相與諫曰」(《廉頗藺相如列傳》)一句中。其他如2008年春考的「屬」、「懌」、「彌」,在教材中都能找到依託的語句,句子雖不同,但詞義相同。
組詞解詞法
古代漢語大多是單音詞,發展到現代漢語基本上都演變成了雙音詞,有的詞語只是在文言詞前面或後面加上一個字便是現代漢語的雙音詞。掌握了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這一聯系,將文言文中單音片語成現代漢語的雙音詞或合成詞,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解詞。如2008年春考的「屬」(下屬)、2006年秋考的「排」(排擠)都可依此法得到答案。另外,還有一些由兩個單音片語成的詞語,在解釋時要分別組詞,如2007年秋考第18小題D選項的「可以」一詞是由有單獨意義的「可」和「以」構成的,解為「可以用來」。
成語解詞法
現代漢語的很多成語都是由古代漢語中的詞直接繼承下來或由某個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語中個別字詞的解法就是古漢語的解法。所以在解釋中碰到不懂的字詞不妨聯想一些包含此詞的成語,問題有時便能迎刃而解。如2008年春考的「彌」,我們可以聯想成語「彌天大謊」的「彌」來理解,2006年秋考的「躋」,可以藉助成語「躋峰造極」的「躋」來理解。又如一則文言文里有「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的句子,這里「登」的含義也許不好理解,如能聯系成語「五穀豐登」,那麼這句話里「登」的意思就可以確定了,即「莊稼成熟」。
對文解詞法
也叫互文解詞法。古人行文,往往採用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用同義、反義或相關聯的詞語。根據這一點,有些詞語依據上下文就能斷定其含義。如2001年秋考的「再」一詞,「再」有兩個基本含義:「第二次」和「兩次」,據上文「一射而矢墮」一句,「一」與「再」應為對文,「一」為「第一次」之義,所以「再」解為「第二次」。又如此文中「身不暇騎,騎不暇彀,彀不暇的」加點字也可藉助此法理解。教材中的對文現象更是不勝枚舉,茲舉兩例:①「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與朱元思書》);②「於是六國之士,有……之屬為之謀;……之徒通其意;……之倫制其兵。」(《過秦論》)。
活用解詞法
在古漢語中,某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可以靈活運用,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當其他類詞,詞的這種臨時靈活運用,就叫做詞類活用。根據詞類活用這一特殊用法,在碰到有活用現象的詞語時,必須解釋它活用後的意義。如2007年春考的「寶」字,在「至今寶之」中後還跟代詞「之」,為意動用法,應解釋為「把……看作珍寶(像珍寶一樣收藏)」;2006年秋考的「冠」一詞,在「文章冠世」一句中明顯作動詞用,意為「居於首位」。類似的情況如「甲」(「最餘杭而甲靈隱也」)解釋為「居於第一」、「是最好的」(2005年春考)。
語境解詞法
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詞的多個義項只有在語境中才能得到過濾,沒有語境,有時便無法分析詞的含義。推斷詞語含義,要結合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有時甚至要通觀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語言環境。如今年高考試題中的「乘」字,在教材和平時的訓練中多為「趁著」「乘機」義,但這里解不通,根據前文項城為叛軍圍困,縣令李侃婦楊氏激勵大家「宜相與致死以守其邑」的敘述和後文「項城,小邑也,無長戟勁弩、高城深溝之固,賊氣吞焉,將超城而下」等的描寫,可以推斷出「乘」為「防守」、「登」義。其他諸如2007年秋考的「矜」(注重),2005年秋考的「峻」(高傲),都必須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分析,才能准確理解和翻譯

⑽ 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方法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之、其、而、以、於、乃、雖、為、者、且、則、何、焉、與、所、因)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和用法。

3.理解並翻譯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歸納文章內容要點。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達的作者的觀點態度。

6.對文章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體會和見解。

題型一:斷句

方法指導:斷句分為二種:一是句子與句子之間的停頓,二是句子內部的停頓。

1.結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確,斷句也越准確。

2.翻譯成現代漢語,根據現代漢語的停頓,對應原句標出停頓之處。

3.朗讀停頓與節奏劃分的基本方法:

(1)主謂之間、謂賓之間、謂語中心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

(2)句首發語詞後要停頓;

(3)句首關聯詞語後要停頓;

(4)句首狀語後要停頓;

(5)「古二今一」詞語之間要停頓;

(6)表轉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則前」的原則劃分朗讀節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頓;

(8)「也」「乎」等語氣助詞後要停頓;

(9)古人的姓、名、字、封號、謚號、謙稱、自稱、別稱、尊稱、官名、文體名稱等的後面要停頓。

題型二:文言虛詞和實詞

方法指導:

1.文言虛詞。常見的文言虛詞有14個,我們要熟記每一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根據這些虛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結合例句進行歸類積累,在此基礎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虛詞的相關考題。

2.文言實詞。實詞的考查集中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幾個考點,理解時必須結合具體語境。實詞解釋的方法:

(1)擴詞法。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給單個的文言字片語詞,把單音節詞變為雙音節詞。注意擴詞要結合具體的語境。

(2)積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學的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一詞多義字積累起來,以便自如地理解運用。

(3)揣測法。有些文言字詞,用擴詞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只能聯繫上下文揣測其意義,用這種方法時切忌脫離文本,毫無根據地隨意猜測。

課外文言文雖然考查的是對課外文言詞語的理解,但是考點都在課內,它往往與已學過的課文中的文言詞彙有聯系,遵循的是「題在課外,答在課內」的原則。所以,在復習時,要對這些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進行歸類整理並識記。

題型三:文言句子翻譯

方法指導:

1.文言文翻譯的兩個原則: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2.文言句子六字翻譯法:對、換、留、刪、補、調。

(1)對,就是對譯,逐字逐句落實。

(2)換,就是用現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詞彙和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年號、政區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稱以及古今意義不變的詞語等。

(4)刪,就是刪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虛詞。有些文言虛詞在句中只起語法作用,在翻譯時不必也不能翻譯,只要不影響語氣,就可以刪去。一些句首的發語詞、在句中表順接的一些連詞、起補充音節或停頓的結構助詞等,均可略去不譯。

(5)補,就是補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調,就是調整語序。如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主謂倒裝等,在翻譯時就要把這些倒置的成分調整過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語法。

題型四:內容理解與概括

方法指導:

形式:第一,從原文摘取信息點;第二,用自己的話回答對個別語句的理解。

內容:第一,概括選文內容;第二,對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結合選文,藉助文中的語句或詞語提出問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

解題方法:

首先,讀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後,盡量從原文中尋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關的句子再進行翻譯。

題型五:合理想像式描寫

方法指導:

一般描寫方法包括人物描寫和景物描寫。人物描寫又包括: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

這些描寫都不難,關鍵是設身處地地把自己放到那個環境中去想像,再結合自己的寫作功底,就不難寫出。要注意:文字簡練,生動形象。

題型六:人物分析

方法指導: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點。其中包括了對人物性格特徵的分析、形象意義的評價,還有對人物形象的認識。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寫(通過描寫主人公自己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表現其性格)、側面描寫(通過描寫他人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表現主人公性格)、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對比襯托。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兩個基本點: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話,要從文章出發,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語言,這樣才能保證對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確;二是用語准確,符合人物所處的環境和時代特點。

題型七:比較探究

方法指導:

對文言文比較閱讀材料的基本內容(觀點、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進行比較分析,在此基礎上比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傾向,比較寫作手法及藝術特色的異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較閱讀材料鏈接相關資料,在比較的基礎上結合課內所學進行探究。認真分析題目要求和比較的內容,反復閱讀相關文字,逐項進行「異中求同」或「同中求異」。

「異中求同」是指通過比較閱讀,進行甄別、篩選和提煉,找出兩文共同的特點,揭示一般規律。「同中求異」則是從現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達的內容,找出各自的個性,揭示個性特徵。(1)求異型,首先認准「同」的是哪個方面,然後同中求異,找出相應的內容;(2)求同型,先明確「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點,然後從「異曲」中感悟「同工」之妙;(3)互解型,先明確所要解釋的對象,再弄清從哪裡去尋找相應的解釋;(4)綜合型,前一題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後一問題的先決條件,因此解題的關鍵是循序漸進。

閱讀全文

與文言文解詞技巧和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玉米和仙人掌的食用方法 瀏覽:967
手機種子下載方法 瀏覽:833
北京兒童多動症治療方法 瀏覽:719
快速畫圓的封口方法 瀏覽:677
手錶鋼化膜怎麼貼方法 瀏覽:471
機械盒子連接方法 瀏覽:554
如何在大學生活中獲益的方法 瀏覽:161
廚房鋼架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207
鑽石怎麼折立體方法圖解 瀏覽:308
6歲兒童專注力訓練方法 瀏覽:715
魅族鬧鍾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85
道教改名快速轉運的方法 瀏覽:199
內存卡不夠怎麼辦用什麼方法 瀏覽:486
用肉皮做皮凍方法視頻 瀏覽:142
科比不眨眼鍛煉方法 瀏覽:353
正規減肥方法有哪些 瀏覽:856
如何快速祛痘印的小方法 瀏覽:76
胱氨酸的檢測方法 瀏覽:737
57x7的正確計算方法 瀏覽:887
雀斑怎麼治療適合的方法 瀏覽: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