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食品微生物檢驗的意義食品微生物檢驗的意義有哪些
食品微生物檢驗方法為食品監測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1,它是衡量食品衛生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判定被檢食品能否食用的科學依據之一.
2,通過食品微生物檢驗,可以判斷食品加工環境及食品衛生環境,能夠對食品被細菌污染的程度作出正確的評價,為各項衛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提供傳染病和人類,動物和食物中毒的防治措施.
3,食品微生物檢驗是以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方針,可以有效地防止或者減少食物中毒人畜共患病的發生,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同時,它對提高產品質量,避免經濟損失,保證出口等方面具有政治上和經濟上的重要意義.
二 食品微生物檢驗的范圍
食品微生物檢驗的范圍包括以下幾點:
1,生產環境的檢驗
車間用水,空氣,地面,牆壁等.
2,原輔料檢驗
包括食用動物,穀物,添加劑等一切原輔材料.
3,食品加工,儲藏,銷售諸環節的檢驗
包括食品從業人員的衛生狀況檢驗,加工工具,運輸車輛,包裝材料的檢驗等.
4,食品的檢驗
重要的是對出廠食品,可疑食品及食物中毒食品的檢驗.
三 食品微生物檢驗的指標
我國衛生部頒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標有菌落總數,大腸菌群和致病菌三項.
1,菌落總數
菌落總數是指食品檢樣經過處理,在一定條件下培養後所得1g或1mL檢樣中所含細菌菌落的總數.
2,大腸菌群
大腸菌群是寄居於人及溫血動物腸道內的腸居菌,它隨著的大便排出體外.食品中如果大腸菌群數越多,說明食品受糞便污染的程度越大.
3,致病菌
致病菌既能夠引起人們發病的細菌.對不同的食品和不同的場合,應該選擇一定的參考菌群進行檢驗.
4,黴菌及其毒素
我國還沒有制定出黴菌的具體指標,鑒於有很多黴菌能夠產生毒素,引起疾病,故應該對產毒黴菌進行檢驗.
5,其它指標
微生物指標還應包括病毒,肝炎病毒,豬瘟病毒,雞新城疫病毒,馬立克氏病毒,口蹄疫病毒,狂犬病病毒,豬水泡病毒等;另外,從食品檢驗的角度考慮,寄生蟲也被很多學者列為微生物檢驗的指標.
四 食品微生物檢驗染色法
微生物中細菌,致病菌是很小的生物體,必須通過染色的方法,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得清楚,並且還可以通過染色的方法鑒別革蘭氏染色特性,以及是否長有鞭毛,周毛,莢膜和芽孢等.
⑵ 臨床上常用的血清學檢查方法有哪幾種
主要有沉澱試驗、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及與標記抗體有關的試驗。
(1)凝集試驗
包括玻板凝集法、全血平板凝集法、試管凝集法和瓊脂擴散法。
①全血平板凝集反應
此法常用於傳染性鼻炎、雞白痢、雞傷寒、雞慢性呼吸道病等禽病的檢疫和監測。
②瓊脂擴散反應
當適當比例的抗原抗體在含有電解質的瓊脂網狀基質中自由擴散相遇時,形成肉眼可見的白色沉澱線。此法常用於雞傳染性法氏囊病、雞馬立克氏病、禽流感、禽腦脊髓炎、禽腺病毒感染等病的診斷,還常用於抗體監測和血清學流行病學調查。
(2)血凝與血凝抑制試驗
試驗原理:某些病毒能夠與人或動物的紅細胞發生凝集,稱為血凝反應(HA)。這種凝集反應可被加入的特異性血清所抑制,稱為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即血凝抑制反應(HI)。
此方法常用於雞新城疫、禽流感、雞產蛋下降綜合征等病毒的診斷和血清學監測。
⑶ 學習免疫學的 重要性
免疫的應用
免疫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生物科學各個領域。
一、疾病診斷
用免疫血清學方法對人和動物傳染病、寄生蟲病、腫瘤、自身免疫病和變態反應性疾病進行診斷,是免疫技術最突出的應用。尤其是酶標抗體技術,已成為多種傳染病的常規診斷方法,如已有人各型肝炎、豬瘟等ELISA試劑盒,它們簡便、快速,又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可重復性。
二、動植物生理活動研究
動物、植物體中存在一些活性物質,如激素、維生素等,它們在體內含量極微少,但在調節機體的生理活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可通過分析測定這些生物活性物質的含量及變化來研究機體的各種生理功能(如生長、生殖等)。由於這些物質含量極低,用常規化驗方法不能准確測出。目前放射免疫測定和酶免疫技術已能精確測出ng(10-9g)及pg((10-12g)水平的物質,它們已成為測定動物、植物、昆蟲體內微量激素及其他活性物質、植物生理和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
三、物種及微生物鑒定
各種生物之間的差異都可表現在抗原性不同,物種種源越遠,抗原性差異越大,因此可用區分抗原性的血清學反應進行物種鑒定,物種的分類等工作。血清學反應在細胞、病毒等微生物鑒定和血清型及亞型的分析方面已得到廣泛應用。但對動物種源、植物和昆蟲分類方面還是一個新領域。
四、動物、植物性狀的免疫標記
通過分析動物、植物一些優良性狀(如高產、優質、抗逆性等)的特異性抗原,然後用血清學方法進行標記選擇育種,這是一個很有前途的方向,它比分子遺傳標記選擇育種簡便。目前已用血清學反應分析找到了雞抗馬立克氏病的免疫標記(B21抗原)。
五、免疫增強葯物和疫苗研究
疫苗研究中需用血清學反應和細胞免疫技術測定免疫的效果。在研究一些免疫增強葯物,尤其研究抗腫瘤葯物時,需用細胞免疫技術分析測定它們對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的增強作用。因為細胞免疫是機體抗腫瘤、抗病毒後個重要機制。
六、發病機理研究
傳染病的病原從機體特定部位感染,並在特定組織細胞內增殖,引起發病。以熒光抗體染色或免疫酶組化染色,可在細胞水平上確定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細胞,還可用免疫電鏡方法在亞細胞水平上進行抗原的定位。還可用於研究自身免疫病和變態反應性疾病的發病機理,如免疫復合物的沉積部位的分析。
七、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
在基因工程中,基因的分離、表達產物的定性與定量分析、表達產物的純化等均涉及到免疫技術。如通常用免疫沉澱方法分離mRNA基因、酶標抗體核酸探針(地高辛核酸探針)檢測篩選克隆、免疫轉印技術分析表達產物的分子量、ELISA或RIA分析表達量、免疫親和層析純化表達產物、免疫方法分析表達產物的性質如免疫原性。由此可見,免疫技術是分子生物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
免疫技術發展趨向
免疫血清學試驗的發展趨向一直是高度特異性、高度敏感性、精密的分辨能力、高水平的定位、試驗電腦化、反應微量化、方法標准化和試劑商品化以及方法簡便快速。
用單抗替代多克隆血清抗體以提高特異性;用各種標記技術提高敏感性;結合各種電泳技術提高對抗原分析的分辨能力;結合激光共聚焦顯微鏡、電子顯微鏡進行亞細胞水平、染色體,甚至分子水平上的定位;一些血清學技術,如放射免疫測定、酶標抗體測定,在專門儀器上配備有電腦,使試驗操作和試驗結果處理和記錄自動化;以免疫學技術為基礎的蛋白質晶元技術,使血清學檢測技術向更加微量化、自動化和規模化集成方向發展。無論是標記抗體技術,還是常規的血清學反應目前都傾向於採用的微量反應板孔中進行,即節省材料,又提高工作效率;研製各種診斷試劑盒,其中備有各種標准抗原和參考血清,使其標准化和商品化,這是血清學試驗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向,因為它將大大促進血清學技術的普及應用。
細胞免疫技術,目前除進一步完善已建立的淋巴細胞功能性測定方法外,用血清學方法檢測淋巴細胞表面標記,與流式細胞儀、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結合,進行分型和免疫信號等研究,用血清學方法檢測分析各種淋巴因子(與免疫有關的一類細胞因子),即細胞免疫技術與血清學技術融合為一體是一個發展趨向。
免疫制備技術中,制備單克隆抗體和研製單抗檢測試劑,以代替多克隆血清抗體及其試劑,是現在和今後的發展趨向。
⑷ 如何防控雞馬立克氏病
(1)概述
本病是由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其特徵是病雞的外周神經、性腺、虹膜、各種臟器、肌肉、皮膚發生單獨的或多發的單核細胞浸潤和腫大。
馬立克氏病病毒(MDV)屬於細胞結合性皰疹病毒B群,病毒對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在常溫下可存活幾個月至數年,但常規消毒葯可以將其滅活。
(2)流行特點
雞及火雞對本病最易感;近年來,發現雉、鴿、鴨、鵝、鷓鴣、天鵝、貓頭鷹等多種禽類可感染帶毒或可觀察到病變。
2~5月齡的雞最易感,近年來,發現肉仔雞屠宰時可檢出內臟器官有腫瘤樣病變。
病雞和帶毒雞是主要傳染源,消化道和呼吸道是最主要傳播途徑。存在羽髓中的MDV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帶毒雞舍的皮屑、羽毛、塵埃、工作人員、衣服、鞋帽、籠具、車輛等均可成為傳播媒介。發病和死亡率差異較大,10%~60%不等。
(3)臨床症狀
自然感染的潛伏期因感染毒株、毒量、途徑、雞的易感性和環境的不同而異,短的3~4周,長的4~5個月。人工感染的1日齡雛雞,2周開始排毒,3~4周出現臨床症狀。根據臨床症狀的不同,可分為神經型(古典型)、內臟型(急性)、眼型、皮膚型和混合型。
(4)實驗室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特徵性麻痹症狀、剖檢所見神經侵害及內臟腫瘤等綜合分析,一般可以做出診斷。
實驗室診斷本病常用瓊擴試驗法,用已知該病陽性血清測定病雞羽髓病毒,也可以從已知病毒抗原測定被檢雞的血清抗體。
(5)防控要點
①加強飼養管理體制和衛生管理
a.堅持自繁自養,執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避免不同日齡的雞混養;實行網上飼養和籠養,杜絕雞與羽毛及糞便接觸,選用生產能力良好的商品雞抗病品系。
b.嚴格衛生消毒制度,種蛋、孵化室、出雛器等均應進行嚴格消毒,最好選用熏蒸消毒。減少應激因素,注意對傳染性法氏囊病、淋巴白血病和網上內皮增生症的免疫和預防。
②疫苗接種
本病目前尚無治療方法,預防依靠疫苗接種。
a.在尚未存在超強毒的雞場,使用火雞皰疹病毒凍干苗(HVT),對1日齡的雛雞接種。為了提高免疫效果,可適當提高免疫劑量。
b.在存在超強毒株的雞場,應該使用血清Ⅰ型疫苗如CV1988和二價苗(由Ⅱ型、Ⅲ型組成)。
③加強檢疫
定期對雞群進行疫情監測,發現病雞及陽性雞,立即淘汰,病雞作焚燒深埋。凡出現病雞或血清學檢測陽性的雞群,一律不能留作種用。被污染過的場地、雞舍、籠具、用器,應嚴格打掃、清洗、消毒後,雞舍再作熏蒸消毒,其他污染物(如墊料、飼料等)、分泌物、糞便、羽毛、皮屑、塵埃等,應打掃集中,作焚燒處理和堆積發酵處理。發病嚴重的雞場,在全雞群淘汰處理和嚴格消毒後應間隔凈化一段時間(如3個月或半年)後再進行飼養。
⑸ 馬立克疫苗稀釋液的成分
BIO MAREK』SDISEASE VACCINE CVI988 Rispens strain
主要成分與含量:含雞馬立克氏病病毒CVI988/Rispens 株,抗原含量不低於3000PFU/羽份。
性狀:本品為均一的淡紅色細胞懸液。
作用與用途:用於接種1 日齡雛雞,預防雞馬立克氏病。
用法與用量:1 每1000 羽份疫苗用200ml 無菌稀釋液稀釋。2 每次從液氮罐中取出1 安瓿疫苗,置27�0�2C 水中,使疫苗快速解凍。3 用無菌注射器將解凍的疫苗慢慢注入適量的稀釋液中,通過旋轉或倒轉容器使疫苗液。充分混勻,切勿劇烈振盪。4 對雛雞頸背部皮下注射,每隻0.2ml,針頭不可傷及頸部肌肉或骨頭。5 疫苗稀釋後應於1 小時內用完。
注意事項:1 應將接種器械於121�0�2C 高壓滅菌至少15 分鍾或置沸水浴中消毒至少20 分鍾。不要讓接種器械接觸化學消毒劑。2 本品僅用於接種健康雞。3 在接種過程中或接種後,應避免使雞群處於應激狀態。4 疫苗開瓶後應一次用完。5 疫苗容器及未用完的疫苗要及時焚毀。6 屠宰前21 日內禁止使用。
規格:1000 羽份/瓶、2000 羽份/瓶。
貯藏與有效期:在液氮中保存,有效期為1 年6 個月。稀釋液須室溫(+25℃)保存 望採納謝謝
⑹ 大骨雞主要以散養為主,常見病有哪些
大骨雞抗病能力強,以散養為主,很少生病。摘要:為了做好大骨雞的養殖管理,加強疾病防控,最大限度地減少疾病損失,本文詳細介紹了大骨雞的幾種常見疾病,並提出了防控措施,建議養雞戶重視防控。
是寄生蟲病,也是影響大骨雞的另一種重要疾病。由於大骨雞特殊的飼養條件和長期接觸土壤,在溫度和濕度合適的情況下最容易感染,可導致大量雞死亡,有時死亡率高達80%。預防是球蟲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所有雞只應保持清潔、乾燥和通風良好,糞便和濕墊應及時清除。食槽和飲水器具應經常清洗和消毒。葯物治療方面,應使用撲爾敏、秋林靈、馬杜黴素、鹽黴素等預防性葯物。治療性磺胺類葯物包括磺胺喹惡啉(飲用水或混合喂養)、磺胺甲氧嘧啶(飲用水)、磺胺甲氧嘧啶(飲用水)、磺胺二甲嘧啶(混合喂養或飲用水)。⑺ 馬立克病病毒的診斷方法有什麼
確診主要採取如下方法:
(1)病毒分離
樣品采自腫瘤細胞、腎細胞及脾或周圍血液中的白細胞,以及病雞羽毛囊髓後,經過無菌處理接種雛雞進行分離,觀察雛雞發病和死亡情況,或用免疫熒光抗體試驗檢測。
應用組織培養分離病毒,用鴨胚成纖維細胞或雞腎細胞的培養物,在37℃培養,形成單層進行接種培養。最適宜的接種物是白細胞、腫瘤細胞、胰酶消化的腎細胞或者血液。24~48h後,洗去接種物繼續培養。在5~14d內出現典型蝕斑,電鏡檢查培養物可見典型的皰疹病毒粒子。
雞胚接種:將樣品接種4日齡雞胚,通過卵黃囊膜或絨毛尿囊膜,分別於接種後4~6d或10~11d,可在絨毛尿囊膜上出現均勻分布的痘斑,這是干擾馬立克病病毒的標志。
(2)血清學試驗
多採用瓊脂擴散試驗和免疫熒光抗體試驗,以及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等。還可用MDHV抗血清確定雞羽毛囊中有無MDHV的存在。
火雞皰疹病毒1型
火雞皰疹病毒呈廣泛性分布。雖然該病毒對雞並不致病,但是可以引起針對1型馬立克病毒的保護性抗體。感染火雞皰疹病毒1型的雞表現為持續感染,並且維持長期的保護力。火雞皰疹病毒在雞皮膚中的復制能力要比1型馬立克病毒弱,因此雞群相互之間的感染情況要比馬立克氏病毒顯得輕微。
病毒基因組長159160bp,G+C含量為47、5mol%。病毒基因組結構與其他甲型皰疹病毒相似。病毒基因組有397個開放閱讀框,其中有99個可能與基因編碼有關。
⑻ 實驗室檢查包括哪些
實驗室檢查主要包括生物學檢查和理化檢查。生物學檢查又包括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它們分別確定傳染病的病原和寄生蟲病的病原;理化檢查是確定由中毒或者代謝原因導致的疾病理化因素。以下簡單介紹有關的主要實驗室檢查內容。
(1)微生物學檢查。
病料塗片鏡檢:對於一些具有特徵性形態的病原體,比如麴黴菌、巴氏桿菌、葡萄球菌等,通過取有顯著病變的特定組織器官作的塗片和染色鏡檢作出初步診斷。
用病料直接製作觸片或塗片鏡檢的方法較簡單,但因為細菌太少,常難以觀察到。有條件時應將病料接種到培養基上進行培養,然後用培養物塗片鏡檢。這樣不僅能觀察到大量細菌,還可根據培養後細菌菌落大小、形態、顏色來鑒別細菌。
分離培養和鑒定:用人工培養的方法,如用雞胚、組織培養及人工培養基培養等,將病原體從病料中分離出來,並進一步對所分離的病原體進行形態學、培養特性、生化特性檢查和動物接種以及血清學檢查等作出准確的鑒定。
動物接種實驗:將分離或可疑的病料接種於易感的實驗動物,如雛雞,小白鼠,豚鼠等,根據接種動物所出現的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等特徵來進行診斷。
血清學診斷:血清學診斷是利用抗原和抗體之間的特異性反應來進行疾病確診。該法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可用已知抗原或抗體測未知的抗體或抗原,是傳染病的重要診斷方法。常用的血清學方法有凝集反應、瓊脂擴散反應、中和試驗和免疫熒光抗體技術等。
(2)寄生蟲學檢查。雞體內的寄生蟲,如球蟲、滴蟲、蛔蟲和絛蟲等大都寄生於消化道內,它們的蟲卵、卵囊、蟲體和幼蟲一般都是通過糞便排出體外,所以采其糞便進行直接塗片,或離心沉澱浮卵、飽和鹽水浮卵和水洗沉澱等方法在顯微鏡下觀察。
(3)病理組織學檢查。一些疾病的組織器官有特徵性典型病變,比如馬立克氏病、白血病、包涵體肝炎等均可選取這些病變組織器官,通過常規病理組織學檢查進行確診。
(4)理化檢查。主要是毒理學檢查,雞的中毒性疾病可根據臨床症狀、剖檢變化並結合病因的調查作出初步診斷,但確診需要根據家禽中毒的類型,如農葯、飼料和葯物等,選用不同的檢查方法進行實驗室檢驗。
⑼ 雞臉上長瘤子怎麼辦,我家養了500左右只雞,現在有200多隻臉上長了瘤子,然後眼睛就看不到東西而絕食而死
雞的腫瘤性疫病幾乎在實行規模化養殖的國家都有發生,腫瘤性疾病一般都在1月齡以後才開始發生,發病初期死亡率並不高,只是導致雞發育緩慢,增重減慢,是一種消耗性疾
病,都在飼養一定時期後機體營養消耗性死亡,並且死亡率高,沒有有效的治療葯物,造成的經濟損失極為嚴重。一般常見的雞腫瘤性疫病包括:馬立克氏病,淋巴白血病、網狀內皮增生症三種傳染性腫瘤性疾病。由於是三種不同的疫病,所以採用不同的防制方案。所以對腫瘤的確診非常重要。三種腫瘤性疾病臨床症狀、流行病學、病理變化有許多相似之處,需要進行綜合診斷才能確診。下面對三種疾病的診斷方法、鑒別診斷和防制方法加以闡述。
一、馬立克氏病
馬立克氏病是由皰疹病毒科中的馬立克氏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外周神經及性腺、眼虹膜、各種臟器、肌肉、皮膚等組織發生增生性腫瘤病變特徵。
腫瘤病變以大小不一、種類多樣的淋巴細胞、馬立克氏細胞增生為病變特徵病變。
(一)馬立克氏病的診斷方法
1.確診馬立克氏病首先進行流行病學、臨床症狀觀察(1)本病最早發病可見於3~4周齡的雞,一般在8~9周齡發病最嚴重。馬立克氏病毒可以在羽囊上皮細胞中繁殖並且具有很強的傳染性。
可以隨羽毛和皮屑脫落在環境中,雞只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發病,一般通過空氣傳播。感染雞可以不斷排毒和病毒對外界抵抗力強是造成本病流行的原因。
(2)本病在臨床上分為四種類型:
神經型侵害神經部位不同,症狀不同;一般侵害坐骨神經最為常見,病雞步態不穩,一側神經麻痹,嚴重的不能站立,蹲伏或一腿伸向前方另一腿伸向後方的特徵性姿態。內臟型:機體消瘦,精神萎靡不振。眼型視力減退,虹膜無正常色素,呈同心斑狀或斑點狀以至彌散的灰白色,瞳孔邊緣不整齊,嚴重的瞳孔只有針尖大小的孔。
2.確診馬立克氏病時必須做病理學檢驗才能確診
(1)眼觀病理變化:受侵害的神經增粗,呈黃白色或灰白色,橫紋消失。
一般侵害單側神經,診斷時和另一側神經比較,可以看見顏色變化和增粗現象。內臟腫瘤,卵巢腫瘤常見,在腎臟、肝臟、腺胃、心臟、肌肉腫瘤增生多見,腫瘤結節大小不一,呈灰白色,質地堅硬緻密。有的毛囊形成白色結節 法氏囊萎縮。(2)病理組織(H—E染色)顯微病變: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邊界不清,腫瘤組織呈浸潤性增生,腫瘤組織細胞以多樣性細胞組成,包括大中小淋巴細胞、淋巴母細胞、馬立克氏細胞。
3.馬立克氏病的實驗室檢測方法
馬立克氏病抗原檢測(MD—AGP、ELISA、FA等):方法略
馬立克氏病病毒分離:方法略馬立克氏病抗體檢測:(包括AGP、ELISA、FA等):方法略
4.馬立克氏病的綜合判定根據流行病學 臨床症狀、病理變化結合實驗室檢測綜合分析即可確診。在3~4周齡發病,8、9月死亡最多,有神經受損病變 內臟有腫瘤結節, 有典型的病理組織學病變,檢測有病原存在即可判定確診。
(二)馬立克氏病的防制方法
1.預防:疫苗接種免疫是控制馬立克氏病的關鍵作用,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一般在1日齡進行免疫注射,在7天以後有保護力,注意「免疫空白期」時的疫病控制。科學的飼養管
理和獸醫衛生防疫制度,嚴格執行消毒程序, 消滅環境中的病原, 切斷傳播途徑,控制疫病的流行。
2.治療: 本病以預防為主,沒有有效的治療葯物, 對於感染發病的雞進行盡早淘汰處理,降低經濟損失。
二、淋巴白血病
淋巴白血病是由反轉錄病毒科中的禽白血病病毒(ALV)感染引起的,以機體器官組織產生淋巴腫瘤、產蛋下降、機體消瘦為特徵。腫瘤病變以B細胞增生為主,病變組織與正常組
織界限明顯,腫瘤呈膨脹性增生為病變特徵疾病。
(一)淋巴白血病的診斷方法
1.確診淋巴白血病首先進行流行病學、臨床症狀觀察。
(1)本病最早發病可見於3月齡的雞,一般在4—10月齡發病最嚴重,主要經卵垂直傳播,感染的雞蛋孵化的雛雞終生帶毒,有免疫耐受性,但不產生抗體。可以發生淋巴白血
病。
(2)本病在臨床上症狀不明顯:病雞機體消瘦,冠子蒼白,由於肝臟腫大導致腹部增大,用手指觸摸泄殖腔可摸到法氏囊腫大。產蛋下降。
2.確診淋巴白血病時必須做病理學檢驗才能確診
(1)眼觀病理變化:肝臟、脾臟顯著腫大,有的達正常的3—4倍,肝腎等組織有白色或灰白色的腫瘤,法氏囊切開後有小結節病灶。
(2)病理組織(H—E染色)顯微病變: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邊界明顯,腫瘤組織呈膨脹性擠壓樣增生,腫瘤組織細胞以單一B細胞組成。
5 淋巴白血病的實驗室檢測方法
(1)淋巴白血病抗原檢測(MD—AGP、ELISA等):方法略
(2)淋巴白血病病毒分離:方法略
(3)淋巴白血病抗體檢測:(包括AGP、ELISA、FA等):方法略
4.淋巴白血病的綜合判定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症狀、病理變化結合實驗室檢測綜合分析即可確診。在3月齡發病, 4~ l0月死亡最多,有內臟有腫瘤結節, 以B淋巴細胞增生為主的典型病理組織學病變,檢測有病原存在即可判定確診。
(二)淋巴白血病的防制方法
本病以預防為主,沒有有效的治療葯物,對於感染發病的雞進行盡早淘汰處理,降低經濟損失。
對種禽場進行檢疫凈化,淘汰檢測陽性雞,建立不攜帶病原的種群,提供優質雞雛是控制本病的關鍵。
三、網狀內皮增生症
網狀內皮增生病(RE)是由網狀內皮增生症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內臟器官發生網狀細胞彌散性和結節增生性腫瘤性疾病。
(一)網狀內皮皮增生症病的診斷方法
1.首先進行流行病學、臨床症狀觀察。
(1)本病最早發病可見於1月齡的雞,一般在2~6月齡發病最嚴重,主要是由於使用被REV污染的疫苗引發。建議疫苗廠家使用SPF蛋生產疫苗。
(2)本病在臨床上症狀不明顯:病雞機體消瘦,生長停滯,羽毛生長不正常。
2.確診網狀內皮增生症病時必須做病理學檢驗才能確診。
(1)眼觀病理變化: 法氏囊、胸腺萎縮,肝臟、脾、腺胃等發生網狀細胞腫瘤。
(2)病理組織(H—E染色)顯微病變:形成結節性或彌散性的網狀細胞增生。
3.網狀內皮增生症病的實驗室檢測方法:病毒分離、血清學檢驗。
4.網狀內皮增生症病的綜合判定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症狀、病理
變化結合實驗室檢測綜合分析即可確診。在1月齡發病,2~6月死亡最多,有內臟有腫瘤結節,以網狀細胞增生為主的典型病理組織學病變,檢測有病原存在即可判定確診。
(二)網狀內皮增生症病的防制方法 本病以預防為主,沒有有效的治療葯物,使用沒有被污染的疫苗是防制本病的關鍵。對於感染發病的雞進行盡早淘汰處理,降低經
濟損失。
四、三種腫瘤性疾病的鑒別診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