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學好古詩詞的方法和技巧
之前我家孩子做了個走進小古文,還有一個閱讀的,現在孩子對古詩文這些都是還不錯的,至少沒有說看不進去了,現在做古詩題目還挺好的
B. 古詩詞學習方法
一、初讀古詩,知其概貌。
它要求從讀入手,大體了解、感知全
詩寫的是什麼內容;對不懂的字詞,可以藉助字典來解決。
二、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要從詞到句、
從句到篇連起來,由部分到整體把全詩的意思弄清楚。
三、誦讀古詩,品味詩境。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要通過誦讀,
咀嚼詩味,想像詩的意境。
四、體味情感,勾畫詩境。
俗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當你
與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鳴時,
可通過自身的豐富想像,
用筆簡要地勾畫
出詩的意境。這樣,由詩到畫,將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就會逐步取得
學習古詩的最佳效果。
C. 學習古詩的方法有哪三點
一、結合注釋,了解創作背景。
二、了解詩人的生平。
三、明確意象的象徵意義。古典詩的意象一般具有固定的象徵意義,比如松、梅象徵高尚的節操;牡丹象徵富貴;柳象徵送別、留戀等。詩人在用到這些意象時,一般都和自身聯系起來托物言志,這樣,在其固有的象徵意義基礎上,再結合具體的詩作,主旨就不難理解了。
四、善於發現「詩眼」。一首詩里,詩眼往往體現全詩的感情基調,顯示全詩的思想。它是詩中最能體現事物精神、表現詩人感懷、概括力最強的語匯。品詩眼就是抓詩句中最精煉傳神的詞語來品味,看它在拓展詩的意境、傳達詩人情感上的作用。
五、利用詩歌的結構來理解詩歌的內容。觸景生情的詩,往往先景後情;借景抒情的詩,一般是先情後景。了解了詩歌的結構,能讓我們更快更好地理解它的內容。
六、在面對古詩詞問題時,一定要把題目、作者、注釋看仔細,找出意象、詩眼,了解詩歌的結構,在縱觀全局的基礎上,再結合問題本身,相信能使問題迎刃而解。
D. 如何教學古詩詞
(一)強化吟誦,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古詩和轍押韻,字數、句數整齊、均衡。誦讀起來琅琅上口,自然而然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古詩的語言美還指語言的精確美、凝練美,一字一詞包含著極豐富的內容。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把山間煙雲冉冉上升、裊裊流動的景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古詩的語言美呢?我在古詩教學中總是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後讓學生反復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宋代方岳說:「書不厭頻讀,詩須放淡吟」。只有讓學生反復吟誦,仔細品味,而不以背誦為滿足,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語言美。
(二)啟發想像,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後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在古詩學習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如《尋隱者不遇》一詩語言相當精煉,初讀此詩,似覺平易,細加欣賞,則易中有難。尋隱者來的過程,一字未提;與童子會晤時的寒暄和問話,也一概從略;童子答問也當不少,但詩人僅摘三句,答問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詩人在松樹下問些什麼,詩中有沒有寫?你能概括童子的回答,並展開聯想補充出來嗎?假如你是書童,你會怎麼回答?」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些問話一一作答,並讓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在表演中學生思維活躍,想像豐富,對答如流,還伴有生動、有趣的動作表演,把《尋隱者不遇》中的尋訪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初步領悟到了詩的意境。
(三)披文入情,體會古詩的情感美
「情」是古詩的根源。詩是詩人「情動而辭發」的產物。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弦的詩歌。在教學中,可採用以下方法:
借景引情——在古詩中,詩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曉》一詩,句句寫景,字字含情,詩句看似寫景,實為抒情,情景交融,達到無由分解的境界。我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體會詩人是如何描寫「啼鳥」、「風雨」、「落花」等景物,再藉助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體會詩中「不覺」、「知多少」等字詞的情感色彩,從而把握詩人愛春、惜春的深情。
借曲引情——例如:《詠柳》一詩,要體會作者對春天的無限熱愛之情,對於小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學時,我首先播放一段樂曲——《春天》,這首曲子以優美抒情的曲調,輕快舒展的節奏,詩一般的音樂語言,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發了少年兒童的熱愛祖國、熱愛春天的感情。學生一聽樂曲,便置身於優美的春景之中,猶如身臨其境。這時再學古詩,學生很快進入情境。與詩人筆下美麗多姿的新柳產生共鳴。學完全詩後,再一邊聽樂曲一邊想像,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春景圖展現在學生面前。他們禁不住發出一股對春天的無限熱愛之情,深深體會到了詩中的情感美。曲情交融,為學生學好古詩創設了一個藝術的氛圍。
E. 語文的古詩詞該如何快速背下學習古詩詞有什麼技巧嗎
第一:學習語文古詩文最好方法就是學會背誦,從小學習古典文化,儒家思想,學習先人們的為人處世,就是學習優秀精神文化傳承。學習古詩詞最好的技巧就是要讓孩子去背誦,背誦是兒童的天性。
可以制定計劃,每天誦讀20分鍾
第三:要注意有聲朗讀。要讓孩子開口大聲的朗讀,平均三五天即可背誦一篇古文,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孩子在手背這些古詩文的同時,就會逐漸明白和理解古詩文的意思,這對於以後的理解能力的增強是非常有幫助。語文講究的是一種積累。如果詩詞彙的積累程度不夠,那麼在學習古詩文的時候將會非常辛苦
制定學習的計劃,堅持每天朗讀去背誦,這樣在手背的過程當中對於古詩文的理解就會越來越好。書生朗朗,開卷有益,讓我們學習古典文化,激活傳統,繼往開來。
F. 初中生怎樣學習古詩詞的技巧
內容上,1.懂得詩的意思,即懂得每句詩的意譯;2.懂得詩的主題,表現作者什麼情感;3.名句賞析,即關鍵詩句的作用分析。
寫法上,1.弄懂古詩是絕句還是律詩,哪一類詩,如:田園詩、邊塞詩、詠物詩等;2.懂得詩的平仄與押韻;3.從寫法的角度分析詩句的作用。
以上是學古詩的一些技巧,平時上課認真聽老師講,認真做筆記,下來認真復習。舉一反三應該很容易學會。
G. 學習古詩詞常用的五種步驟
學習古詩常用的五種步驟:
一、看標題拆題目。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可以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杜少府之任蜀州」我們知道這首詩是寫給即將到蜀州任職的友人杜少府的。由題目我們可以對詩歌內容有大體的了解。
二、看作者及背景。知人才能論事,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我們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經歷、詩作風格才能對其詩歌有高度的共情,同時我們只有了解了寫作背景才能知道詩歌具體要表現的內容和情感是什麼。
三、讀詩歌明詩意。首先我們要根據詩歌內容理解詩句,並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總結概括詩句內容。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悟詩情。
四、懂主旨和情感。通過詩句內容的了解,我們可以從中分析出詩人想要寫作對象或讀者傳達什麼的內容,想要表達什麼的思想感情。
五、手法作賞析。不同的詩它都會運用不同的寫作方法來表情達意,將其用於找出並逐步賞析能夠更深入地去理解詩句內容和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H. 學習古詩詞有哪些好方法
學前古詩啟蒙,我用畫的!
這是我兒子學習《如夢令》的時候畫的,我給他講解了幾遍。他按照自己的理解畫出圖畫, 不一會,就看著這幅畫就會背了。 也許,有人也許會問:為什麼選擇畫畫呢? 回答是:家有一個不愛認字,不愛英語,只喜歡各種亂畫畫的話嘮娃! (說起來都是淚,老母親心裡苦)說白了,別的進不去啊!
言歸正傳,記得曾經有次逛論壇,看到一個盛大上岸的家長總結的經驗中,出 現過「給你一個圖,讓你背誦對應的古詩」,也出現過給你一首古詩,讓你畫下 來。 由此可見,古詩光會背,似乎是遠遠不夠的。還是要基於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只有理解了,才能看到圖片就知道是哪一首,也只有理解了才能對應畫出古詩的畫面,當然了,基於小娃的認知,肯定無法理解的非常透徹,但求有個大概 的了解吧。 基於上面的思考,我決定古詩的啟蒙盡量做到有畫面、有講解、有背誦、有回 顧。 先講,讓孩子理解,然後再讓孩子按照他的理解和想法畫出來,然後就可以背 誦啦,經過長時間的探索,經驗證效果還是杠杠的,我家寶寶已經會背 100 多 首古詩啦! 我把每一首古詩學習的過程,圖片進行了整理歸檔,方便以後復習學習。
還有什麼問題,可以聯系我呀!我也可以給你我整理的資料。
I. 學習古詩文方法
快速背誦古詩文的五個方法
方法一:理解記憶法
理解是記憶的前提。
要記憶一首古詩詞,一定要理解這首詩詞的內容,了解詩詞的思想,把握內在的邏輯。這樣在用到的時候,就容易還原成詩詞的語言,使我們能夠回憶起來。
例如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這句詩,如果你不理解它的意思,是很難記住的。三秦,指長安城附近的關中之地,秦朝末年,項羽破秦,把關中分為三區,分別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所以稱三秦;而五津,泛指四川。那麼這句詩的意思就是,巍巍長安城,雄踞三秦之地,在風煙迷茫之中,遙望著四川。
用「理解記憶法」背詩,不僅記住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還學會了歷史、地理知識。
方法二:圖畫聯想法
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意境是一首好詩的標志。因此,如果我們能在理解詩意的過程中展開豐富的想像,使一首詩所反映的畫面在頭腦中再現出來,記憶就會更加牢靠,背誦時就會流暢自如。這類方法尤其適合背誦景物類詩文。
比如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空山新雨後」,寂靜的,空盪盪的,山林里剛剛下過了雨;「天氣晚來秋」,天氣到了晚秋這個時候。「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情景簡直是一個活的畫面。
方法三:對比誦讀法
相對之美是一種大自然的現象,天對地、日對月、東對西、晝對夜……中國古人把這些現象演化為文字形式來抒發情感、表達意願,可謂一種偉大創舉,其中就有很多對比。我們可以把古詩文中具有對比的部分找出來,記住這個對比的性質、特點、作用,就容易背誦了。
方法四:關鍵詞記憶法
所謂關鍵詞語,一是指需要背誦的文句、語段的領頭字詞;二是緊緊抓住容易聯想背誦內容支撐點的關鍵性動詞。如背誦《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歷數擔當大任的人遭艱難情狀的句子,可抓住「苦」、「勞」、「餓」、「空乏」、「拂亂」等意義、用法獨特和在文中作用顯著的詞語。背誦時常有這種情況,一些本來記得很熟的詩,突然在某個環節上卡殼。這時如果有人提示一下領頭字(或詞),就會很快地接上。這說明每句詩的領頭字,都具有誘發思維、幫助記憶的作用。所以,要下功夫盡可能將它記牢。
關鍵的字就像是一個漁網,漁網裡面還有繩子打結兒的地方,那些關鍵的點你提起來,所有的其他的點就能體現,這個叫綱舉目張。
方法五:邏輯順序法
任何文章,都有一個線索,都要有一定順序的,例如《桃花源記》,是以行蹤為線索,《核舟記》呢,是以描寫船空間為線索,你先把這個線索寫下來,然後接著背。桃花源記中,順著小溪走,忘了路,然後呢,到了桃花林,再按著走幾步,沒有別的樹,然後來描寫一下這個樹林,然後呢,很驚訝,穿過這個樹林,有水源,有山,有口,有光,舍船,從口入。你把這幾個重要的詞寫下來,你可能對這一段話就會有印象了,按著文章的順序來那麼你記的時候就會有邏輯,更快,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