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注釋】回樂蜂:指回樂縣的烽火台。回樂縣故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蘆管:樂囂名,以蘆葉為管,管口有哨簧,管面有孔,下端有銅喇叭嘴。
【解釋】沙白似雪,白了回樂峰,月色如霜,茫茫受降城,是何處響起蘆笛聲,喚起徵人的悲傷,整夜把家鄉盼望。
【解析】本詩前兩句寫景,烘托出荒涼的邊寒景象。在這樣的背境下,傳來悲涼的蘆笛聲,怎能不揪起徵人的思鄉之情。
本詩真切地再現了徵人凄楚痛苦之情,感人至深。
B. 夜上受降城聞笛古詩
夜上受降城聞笛
作者: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夜上受降城聞笛》是唐代詩人李益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蘊藉含蓄,將所要抒發的感情蘊涵在對景物和情態的描寫之中。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觸發徵人鄉思的典型環境。環境的描寫之中現出人物的感受。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裡,夜風送來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徵人望鄉之情。「一夜徵人盡望鄉」,不說思鄉,不說盼歸,而是以人物的情態行為展現其心理,寫出了人物不盡的鄉愁。
望採納!
C. 古詩夜上受降城聞笛帶拼音版
1
古詩夜上受降城聞笛帶拼音版
yè
shànɡ
shòu
xiáng
chénɡ
wén
dí
夜上受降城聞笛
lǐ
yì
李益
huí
lè
fēnɡ
qián
shā
sì
xuě
回樂峰前沙似雪,
shòu
xiáng
chénɡ
wai
yuè
rú
shuānɡ
受降城外月如霜。
bù
zhī
hé
chǔ
chuí
lú
ɡuǎn
不知何處吹蘆管,
yī
yè
zhēnɡ
rén
jìn
wànɡ
xiānɡ
一夜徵人盡望鄉。
2
古詩夜上受降城聞笛翻譯
注釋
⑴受降城:唐初名將張仁願為了防禦突厥,在黃河以北築受降城,分東、中、西三城,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另有一種說法是: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來。
⑵回樂峰:唐代有回樂縣,靈州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回樂峰即當地山峰。一作「回樂烽」:指回樂縣附近的烽火台。
⑶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
⑷蘆管:笛子。一作「蘆笛」。
⑸徵人:戍邊的將士。盡:全。
譯文
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一夜間徵人個個眺望故鄉。
12
D. 夜上受降城聞笛的古詩
夜上受降城聞笛
唐 · 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譯文:
回樂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一夜間徵人個個眺望故鄉。
E. 《塞上聽吹笛》和《夜上受降城聞笛》的古詩鑒賞
你找的是這個吧!!
例:
塞上聽吹笛
高適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1)比較兩首邊塞詩的思想感情:
答案:高詩寫景,表現將士歸來、胡馬北去的和平寧謐;寫笛聲,表現盛唐豪情和些許懷鄉之情。李詩寫景,表現邊塞環境的險惡和景象的荒寒;寫笛聲,表現懷鄉的迷惘和悲涼。點撥: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脫離內容孤立分析,內容凸顯情感,景物孕含情感,在對內容的比較上引出思想情的不同才水到渠成。(2)比較兩首詩的表現手法:①煉字角度:高詩一個「滿」字,既寫牧馬時節梅花該落的合情合理,也漾溢「埋骨豈需桑梓地」盛唐豪情,更隱含全體將士懷鄉的不傷之思。李詩的一個「盡」字,寫了將士懷鄉的無一例外和綿綿不盡的鄉愁。②修辭角度:高詩妙用通感,將《梅花落》笛曲的聽覺轉化為梅花飄落的視覺,邊地無梅引發故鄉梅聯想。李詩恰切比喻,「沙似雪」、「月如霜」,寫出邊塞環境的險惡和荒寒。③情景角度:高詩寓情於景,和平寧謐和思鄉之情蘊於「雪凈」、「牧馬」、「月明」、「羌笛」和「梅花」的意象中。李詩寫景兼抒情,前三句寫景、寫聲,後一句抒情。④技巧角度:高詩虛實結合、象徵暗示,「雪凈」寫春來,象徵這危化解的和平,「月明」暗示邊塞安靜,「牧馬」暗示胡馬北還和將士牧歸。「羌笛」暗示邊烽暫息的安閑;前兩句實寫表邊塞和平生活,後兩句虛寫抒將士心志。李詩烘托鋪墊,「沙似雪」、「月如霜」渲染環境艱險,襯托思鄉悲涼。點撥:對手法的分析可以多角度分析,但是注意無論哪一種分析都不能脫離詩句,手法的表現技巧在詩句之中,關鍵在於抒情。
除了比較不同之外,兩首詩還可以比較內容、技巧上的相同之處。答案:(1)徵人思鄉的主題相同。(2)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相同,(3)樂聲傳情的表現手法相同。(4)明月寄情的手法相同。
總之,題不一定多,但要精,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拓寬思維,深挖要點,學有所獲。
F. 古詩《夜上受降城聞笛》
夜上受降城聞笛
類別: 七言絕句
體裁: 詩
年代: 唐
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註解】:
1、回樂峰:唐代有回樂縣,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回樂峰即當地的山峰。回樂峰指城東的烽火台。
2、受降城:唐代有東、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
3、蘆管:笛子。
【韻譯】:
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
一夜間徵人個個眺望故鄉。
【評析】:
��詩意在抒寫邊防將士之鄉情。前二句寫月下邊塞的景色;三句寫聲音,聞見蘆管
悲聲;四句寫心中感受,蘆笛能動徵人回鄉之望。全詩把景色、聲音,感受融為一
體,意境渾成。《唐詩紀事》說這首詩在當時便被度曲入畫。仔細體味全詩意境,確
也是譜歌作畫的佳品。
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詩題中的受降城,是靈州治所回樂縣的別稱。在唐代,這里是防禦突厥、吐蕃的前線。
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遠望回樂城東面數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積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近看,但見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滿是皎潔、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樣令人望而生寒。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觸發徵人鄉思的典型環境。而一種置身邊地之感、懷念故鄉之情,隱隱地襲上了詩人的心頭。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裡,夜風送來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徵人望鄉之情。「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不知」兩字寫出了徵人迷惘的心情,「盡」字又寫出了他們無一例外的不盡的鄉愁。
從全詩來看,前兩句寫的是色,第三句寫的是聲;末句抒心中所感,寫的是情。前三句都是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鋪墊。開頭由視覺形象引動綿綿鄉情,進而由聽覺形象把鄉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經蓄勢有餘,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寫出。李益卻蹊徑獨辟,讓滿孕之情在結尾處打個迴旋,用擬想中的徵人望鄉的鏡頭加以表現,使人感到句絕而意不絕,在夏然而止處仍然漾開一個又一個漣漪。這首詩藝術上的成功,就在於把詩中的景色、聲音、感情三者融合為一體,將詩情、畫意與音樂美熔於一爐,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意境渾成,簡潔空靈,而又具有含蘊不盡的特點。因而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成為中唐絕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陳志明)
本詩的註解是舊注,對「受降城」的解釋與「解析」有矛盾。其實,本詩中的「受降城」不是指張仁願築的「三受降城」,而是指回樂城(唐靈州城)。因為,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二十年(646年)曾親自到靈州(回樂)接受11個少數民族部落首領的歸附,史稱「靈州受降」,所以,靈州城(回樂城)又叫受降城。當時,唐太宗李世民高興地寫了好幾首詩以記其盛,其中有一首詩還被刻成石碑,豎立在靈州城內,詩曰:雪恥酬百王,除凶報千古。昔乘匹馬去,今驅萬乘來。近日毛雖暖,聞弦心已驚。…解析部分對了,注釋部分沿用舊說,錯了。唐代回樂(靈州城)在什麼地方呢?就在今寧夏吳忠市。
(1).前兩句用"沙似雪"和"月如霜"營造了怎樣的環境氣氛?
(2).作者通過"聞笛",感受到吹笛人的什麼感情?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
1、「沙似雪」、「月如霜」兩個生動的比喻,營造了邊塞的荒涼、凄冷的環境氛圍。
2、通過"聞笛",感受到吹笛人濃烈的鄉思和滿心的哀愁之情。
G. 《夜上受降城聞笛》全文漢字加拼音
《yè shàng shòu jiàng chéng wén dí 》
《夜上受降城聞笛》
táng dài :lǐ yì
唐代:李益
huí lè fēng qián shā sì xuě ,shòu jiàng chéng wài yuè rú shuāng 。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bú zhī hé chù chuī lú guǎn ,yī yè zhēng rén jìn wàng xiāng 。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