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冬季如何養生
冬季養生包括精神調養、起居調養、飲實調養、運動調養、防病保健等方面!
冬三月,從立冬至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是一年中氣候最寒冷的季節。嚴寒凝野,朔風凜冽,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用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好准備,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也處於相對緩慢的水平,成形勝於化氣。因此,冬季養生之道,應眼於一個「藏」字。
方法/步驟
一、精神調養
為了保證冬令陽氣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擾,首先要求精神安靜。為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冬三月,此為閉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之說。意思是欲求精神安靜,必須控制情志活動。做到如同對待他人隱私那樣秘而不宣,如同獲得了珍寶那樣感到滿足。如是,則「無擾乎陽」,養精蓿銳,有利於來春的陽氣萌生。
二、起居調養
冬季起居作息,中醫養生學的主張,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也說:「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泄陽氣,有損於人也」。在寒冷的冬季里,不應當擾動陽氣,破壞陰成形大於陽化氣的生理比值。因此,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利陽氣潛藏,陰精積蓄。至於防寒保暖,也必須根據「無擾乎陽」的養藏原則,做到恰如其分。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則既耗陽氣,又易感冒。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寒邪亦易於入侵。《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說明冬季節制房事,養藏保精,對於預防春季溫病,具有重要意義。
三、飲實調養
冬季飲食對正常人來說,應當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的原則,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熱,最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為避免維生素缺乏,應攝取新鮮蔬菜。從五味與五臟關系有之,則如《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腎主冬……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這是因為冬季陽氣衰微,腠理閉塞,很少出汗。減少食鹽攝入量,可以減輕腎臟的負擔,增加苦味可以堅腎養心。
具體地說,在冬季為了保陰潛陽,宜食谷類、羊肉、鱉、龜、木耳等食品,宜食熱飲食,以保護陽氣。由於冬季重於養「藏」,放在此時進補是最好的時機。
四、運動調養
「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葯一碗」。這句民諺,是以說明冬季鍛煉的重要性。
冬日雖寒,仍要持之以恆進行自身鍛煉,但要避免在大風、大寒、大雪、霧露中鍛煉。還須指出,在冬天早晨,由於冷高壓的影響,往往會發生逆溫現象,即上層氣溫高,而地表氣溫低,大氣停止上下對流活動,工廠、家庭爐灶等排出的廢氣,不能向大氣層擴散,使得戶外空氣相當污濁,能見度大大降低。有逆溫現象的早晨,在室外進行鍛煉不如室內為佳。
五、防病保健
冬季是進補強身的最佳時機。進補的方法有兩類:一是食補,一是葯補,兩者相較,「葯補不如食補」。不論食補還是葯補,均需根據體質、年齡、性別等具體情況分別對待,有針對性,方能取效。具體補法詳見「葯物養生」和「體質養生」等有關章節。
冬季是麻疹、白喉、流感、腮腺炎等疾病的好發季節,除了注意精神、飲食運動鍛煉外,還可用中葯預防,如大青葉、板藍根對流感、麻疹、腮腺炎有預防作用;黃芩可以預防猩紅熱;蘭花草、魚腥草可預防百日咳;生牛膝能預防白喉。這些方法簡便有效,可以酌情採用。
冬寒也常誘發痼疾,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腦血管病,以及痹證等,也多因觸冒寒涼而誘發加重。因此防寒護陽,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要注意顏面、四肢的保健,防止凍傷。
② 冬季想養生該怎麼做
冬季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此時天寒地凍人體血液循環減慢。中醫認為,此時寒邪強盛,易傷及人體陽氣,因此,冬季養生重在滋補。
冬季飲食宜滋補。冬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要順應體內陽氣的潛藏,斂陽護陰。可適當選用羊肉、狗肉、蝦、韭菜、桂圓、木耳、栗子、核桃、甲魚等食物;多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蔬菜類如大白菜、圓白菜、白蘿卜、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
冬季忌食寒性物。冬三月草凋零、冰凍蟲伏,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的陽氣也要潛藏於內,脾胃功能相對虛弱,若再食寒涼,宜損傷脾胃陽氣。因些冬季應少吃荸薺、柿子、生蘿卜、生黃瓜、西瓜、鴨等性涼的食物。同時,不要吃得過飽,以免引起氣血運行不暢,更不要飲酒禦寒。
③ 冬季養生方法
『冬季對症養生小秘方』1.嘴唇乾裂:黃瓜獼猴桃榨汁;2.皮膚干癢:紅薯炒乳瓜;3.頭發乾枯:蜜棗核桃羹;4.鼻子出血:水果西米露。5.喉干嘶啞:淡鹽水、梨膏、橘皮糖茶;6.咽喉腫痛:生梨、食醋、絲瓜汁漱口;7.口中長皰:嚼生薑
。祝願盆友們擺脫冬季乾燥上火,水潤健康一整冬哦!
④ 冬天適合什麼樣的養生方式
冬季如何養生
1、冷水洗臉、熱水泡腳
早晨使用冷水洗臉,不僅能改善臉部血液循環,同時也能增強皮膚彈性,避免皺紋產生。另外也能增強抵禦寒冷能力,降低患上鼻炎以及感冒的幾率,同時緩解了神經衰弱所引起的神經性頭痛,但是水溫不能太低,在10℃左右即可。睡覺前一個小時使用熱水泡泡腳,不僅能緩解疲勞感,而且能促進睡眠。腳底有很多的穴位,使用熱水泡腳能舒筋活絡,加快了腳部血液循環,輔助治療凍瘡以及靜脈曲張。
2、合理進補
根據自身體質選擇合適的進補食物,寒性體質可適當的吃牛羊肉生薑以及蔥等。熱性體質可選擇百合鴨肉、甲魚蘿卜以及白菜。一般體質可選擇魚類豆類瘦肉類等含優質蛋白質食物,能增加營養,增強抵禦寒冷的能力。另外在冬季多喝熱粥比如小麥粥、蘿卜粥、胡桃粥以及大棗粥,分別起著養心除煩、消食化痰以及益氣養陰的效果。
3、按摩腹部
把兩手重疊在一起放在肚臍部位,保持自然呼吸順時針和逆時針的方向,各按摩30圈,能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輔助治療肥胖症、高血壓高血脂以及動脈硬化,同時能促進食物消化。
4、推擦胸部
把左手按在左乳房上方,手指斜向下適度的用力推擦到右下腹,來回摩擦50次,然後再換右手,使用同樣的方法摩擦。最後讓手掌交替對前胸後背拍打,每次拍打100下,具有寬胸理氣效果,能改善心肺功能,同時也能延年益壽。
5、做好身體保暖
頭部容易受到寒冷刺激時血管收縮,頭部肌肉緊張,容易引起感冒就頭痛。另外背部受到寒冷刺激時,會通過背部穴位進入內臟,不僅引起腰酸背痛,同時也會傷害到關節以及上下肢肌肉。腳受寒時會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內毛細血管收縮,讓線毛擺動速度減慢,導致抵抗力下降,容易誘發感冒。所以要做好頭部、背部以及腳部保暖。
⑤ 冬季如何養生
冬藏是指在寒冷的冬季,天寒地凍,我們需要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冬季是養腎的季節,對於房事需要收斂。肥甘厚味可以在冬季品嘗以便於保暖,但是運動還是應當堅持。
《黃帝內經》對於養生指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對於冬季養生這本古老的養生書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這段經文精闢地論述了精神調養、起居調養和飲食調養的方法,並根據自然界的變化引入人體冬季養生的原則,就是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由於陽氣的閉藏,人體新陳代謝水平相應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動力「腎」來發揮作用,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變化。中醫認為,人體能量和熱量的總來源在於腎,就是人們常說的「火力」。「火力」旺,反映腎臟機能強,生命力也強;反之,生命力弱。冬季時節,腎臟機能正常,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否則,將會使新陳代謝失調而發病。 那麼,怎樣才能保證腎氣旺呢?關鍵就是要防止冬季嚴寒氣候的侵襲。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常傷人陽氣。人體若沒有陽氣,體內就失去了新陳代謝的活力,不能供給能量和熱量,這樣,生命就要停止。
因此,冬季養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斂陰護陽、養腎防寒。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斂陰護陽、養腎防寒呢?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養心在靜。嚴寒的冬季,朔風凜冽,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自然界的蟄蟲伏藏,用冬眠狀態養精蓄銳,以便為來春生機勃發作好准備。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也處於相對緩慢的水平,成形勝於化氣,因此,冬季養生,要著眼於「藏」。《黃帝內經》指出,「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其主要意思就是說:在冬季人們要把神藏於內,做到含而不露;要保持精神安靜,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動。 冬季藏神
如何才能做到「神藏於內」呢?也就是要做到淡泊「六欲」,養氣安神。
《太上老君養生訣》里清楚指出:「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後可以保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嫉。」我國儒、釋、道三教都力主共戒一個「欲」字。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說明「色、斗、得」為人之「三戒」。
莊子提出,「人慾不可絕,亦不可縱」、「清靜養生」、「寡慾多壽」,說明人對名利地位看得淡漠些,心理才能平靜。如若不然,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慾望太高太多,達不到目的,就會產生憂郁、幻想、失望、悲傷、苦悶等不良情緒,從而擾亂清靜之神,使心神處於無休止的混亂之中,導致人體氣機紊亂而發病。倘若能減少私心、慾望,從實際情況出發,節制對私慾和名利的奢望,則可減輕不必要的思想負擔,使人變得心地坦然,心情舒暢,從而促進身心健康。儒家創始人孔子早就提出「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這是很有道理的。現代醫學也證實,道德高尚、性格豁達、心理寧靜,人體生理就能正常而有規律的進行,免疫功能也會增強,人就會神志安定,氣血調和,精神飽滿,形體健壯。
冬季多運動
冬天,因為氣候寒冷,許多人不願意參加體育運動,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葯一碗。」這說明,冬季堅持體育鍛煉,非常有益於身體健康。 冬季到戶外進行體育運動可提高人的抗寒能力。冬季到戶外參加體育運動,身體受到寒冷的刺激,肌肉、血管不停地收縮,能夠促使心臟跳動加快,呼吸加深,體內新陳代謝加強,身體產生的熱量增加。同時,由於大腦皮質興奮性增強,使體溫調節中樞的能力明顯提高,有利於靈敏、准確地調節體溫。這樣,人的抗寒能力就可明顯增強。據測定,參加冬季鍛煉與不參加冬季鍛煉的人的抗寒能力,有時相差10倍以上。
冬季到戶外進行體育運動還可提高人的抗病能力。由於不斷受到冷空氣的刺激,人體造血機能也發生變化,血液中的紅、白細胞,血紅蛋白及抵抗疾病的抗體增多,從而大大提高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有助於預防感冒、氣管炎、貧血和肺炎等疾病。
⑥ 冬天有哪些養生好方法
冬天養生好方法:
1、精神調養
精神調養主要也就是幫助情緒恢復平靜,因為在冬季氣候變化較大,對於人的精神會有較大的影響,這種時候也就需要能夠調節不良情緒,控制好情緒,就可以避免疾病加重或者是反復發作。情感失調症在冬季是常見的一種情況,患有情感失調的人群還會出現抑鬱和嗜睡的現象,所以這種時候調節心情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2、早期保暖
中醫的養生方法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主要也就是順應季節來進行調整,到了冬季溫度明顯降低,這種時候也就需要盡早的添加衣物來進行保暖。因為在保暖的時候,可以在人體皮膚之外形成一個小環境來抵禦外界的寒氣入侵,對於中醫來說這是一種很好的疾病預防方法。
3、維持氣血運行
維持氣血運行是保證身體健康的基礎,因為氣血運行決定了人的身體機能,只有保持充足的氣血運行才可以抵禦疾病入侵。在冬季維持氣血,一般就可以通過運動的方式來進行,因為身體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在運動的時候不僅可以抵禦寒冷,還可以促進身體的氣血加快流動。
4、注意飲食
由於冬季非常寒冷,對於體能的消耗也會比較大,這種時候最好就是增加食物的熱量,補充充足的熱量才可以保證身體功能運行。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在冬季腎臟的功能比較旺盛,這種時候也就需要加強對心臟的保養。可以選擇一些味偏苦或者是能夠保養心臟的食物來進行調理。
⑦ 冬季我們該怎麼養生啊
1.補充足夠的能量
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的支出准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冬季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適當增加產熱營養素的攝入,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的耐受力。尤其應注意補充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魚、肉、蛋、奶、豆類及其製品等。
2.補充蛋氨酸
冬季寒冷的氣候使得人體尿液中肌酸的排出量增多、脂肪代謝加快,而合成肌酸以及磷脂在線粒體內氧化供能都需要一種物質——甲基,蛋氨酸在體內通過轉移作用可為人體提供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應適當多補充含蛋氨酸豐富的食物,如葵花子、芝麻、乳製品以及葉類蔬菜等。
3.補充維生素
寒冷氣候易使人體氧化增加,機體對維生素的需求也發生一些變化,冬季飲食應多補充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A、維生素C以及維生素B2。維生素A可以增強人體的耐寒能力,動物肝臟、胡蘿卜、南瓜、紅薯等食物含量豐富;維生素C可以提高人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以及免疫力,對血管也有良好的保護作用,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含量豐富;維生素B2可以有效防止口角炎、舌炎以及口腔潰瘍的發生,動物肝臟、牛奶、豆類等食物含量豐富。
4.適量補充無機鹽
有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飲食中缺少無機鹽有一定關系。鈣、鎂、鈉、鉀等無機鹽在體內含量的多少可以直接影響人體的心肌、血管以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保證此類無機鹽的充足可提高機體的禦寒能力。含鈣豐富的食物包括奶及其製品、豆類、蝦皮、海帶等;含鎂豐富的食物包括魚、肉、蛋、奶等動物性食物以及谷類和堅果;鈉和鉀一般情況不易缺乏。
5.增苦少咸
冬季腎功能偏旺,如果此時口味過重,多吃了鹹味食品,會使腎氣更旺,有可能對心臟造成傷害,影響機體健康。因此,冬季應盡量少食用鹹味食品,多增加苦瓜、芥藍、萵苣等苦味食物的攝入,以補益心臟,保證腎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