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醫生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和方法

醫生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和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08 10:16:53

『壹』 怎麼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1、平等的對待孩子。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蹲下來,和孩子保持平視,可以避免居高臨下,給孩子不好的感覺,大人同樣需要尊重孩子。

2、得到孩子的認同。用商量的態度跟孩子說明事實,而不是武斷的允許或者不允許,這樣的效果不佳。

3、避免對孩子的否定。可以多給孩子一些選擇,而不是告訴他不要怎麼樣,你可以告訴他應該要怎麼樣。一般人都不喜歡被否定,對孩子要多些肯定。

4、避免嘮叨。有時候家人,反復說的可能只是表達同一個意思,對孩子來說,就會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聽進去的效果也有限,應該言簡意賅的表達出中心思想。

5、不要拔苗助長。孩子畢竟不如大人心智成熟,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適可而止,說些孩子可以聽懂的,否則孩子似懂非懂,反而適得其反。

6、避免突然發脾氣。如果孩子哪裡做的不恰當,應該平緩的跟他說明,而不是劈頭蓋臉的責罵。

7、降低音量。跟孩子交流的時候,切忌大吼大叫,讓孩子感受不到你對他的關愛,只能體會出你在發脾氣。

(1)醫生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和方法擴展閱讀:

更好的教育孩子的技巧:

當孩子正在因為什麼人或者什麼事鬧情緒的時候,家長最好從後面把孩子抱走,不要正面的和孩子發生沖突,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再慢慢開導孩子。

不要整個家庭的大人每天都圍著孩子,要讓孩子學會一些獨立性。但是每周也要抽出時間和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培養。和孩子一起做游戲、陪孩子去游樂園等。

孩子是整個家庭中的中心,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長到之後成為有出息,家長的付出很多,孩子應該體會到父母的苦心。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還有脾氣,所以家長要了解自己的孩子,這樣在與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才會更加的簡單,適當的情況下與孩子談談心也很關鍵。

『貳』 和孩子溝通技巧

和孩子溝通的8種技巧

1、和孩子平視,蹲下來看

家長不要居高臨下,老是指責孩子你這不對、那不好。現在國內和國外的少兒節目中,很多主持人都是坐在地上,說話時與孩子平視,讓孩子感覺我們是平等的。所以當家長的也得這樣,要養成一個習慣,牢記家長跟孩子在人格方面是平等的。

2、和孩子商量,相互尊重

凡是有事的時候家長都要跟孩子商量: 「你看咱們這樣行不行?今天我們去這兒成不成?」耳濡目染,孩子也會變成尊重別人的人,養成有事商量的習慣。

3、讓孩子學會選擇

選擇是求生的一種能力。當孩子有事的時候,比如說小學升中學,很多媽媽會說:「我為了把你弄進這個重點學校花了大力氣,投入了很多錢,所以你必須去。」這樣一來,孩子就會特別痛苦。此外,學校組織的一些社會活動,包括課外輔導班等,都應該讓孩子決定要不要去,讓孩子學會選擇也是家長對他的信任。

4、給孩子寫信,巧妙地表達

進入青春期以後,有的孩子會羞於表達,這時就可以通過寫信這種方式巧妙地表達感情。

5、給孩子留點面子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不要當眾揭短,這也是維護孩子心理健康的一個方面。

6、放孩子出去認識社會

現在的社會實踐活動這么多,我們要讓孩子多接觸社會,廣泛地鍛煉自己,這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好處。

7、向孩子道歉,說聲對不起

化解家庭矛盾的時候,說一聲對不起,不但不會降低家長的威信,反而會提升孩子對你的信任。所以,當我們做錯事兒的時候,要勇敢地跟孩子說一聲「對不起」。

8、向孩子學習,能者為師

現在的孩子確實有很多優點,比如獲取信息的手段就比家長強。所以家長不妨在孩子擅長的領域里拜孩子為師,經常問點問題。實際上這也為家長提供了請教孩子的時機,家長的這種做法會提升孩子的自信。

『叄』 和孩子溝通的技巧和方法

談起跟孩子溝通的問題,很多家長會覺得,這有什麼技巧?不就是和孩子說話嗎?我每天都在和孩子溝通啊,送他上學的時候、吃飯的時候、學習的時候....總是告訴孩子很多。

有孩子媽媽說:「我每天都想跟孩子聊聊,但是他根本不想和我說話,我只好每天在孩子上學前跟他叮囑幾句,可是他好像不太喜歡聽。」孩子剛上學的時候還願意跟她說說一些學習的事情,但是慢慢的孩子就單方面拒絕跟她交流了。

這位媽媽的言語中傳遞的是滿滿的焦慮的情緒,和不恰當的言辭,言語中不時夾雜著:

「我說的這些都是為他好啊!」

「我讓他好好學習把名次提高也是為了以後升學能夠順利些......」

「他不好好吃飯,餓壞了怎麼辦?」

……

這位媽媽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所以孩子會很反感。常聽不少父母抱怨:現在的孩子真是很不聽話,好好地同他講道理,他卻不以為然,道理比你還多,有時還把我們父母的話看成是沒有意義的嘮叨,總之一個字---煩!父母為孩子煩,孩子嫌父母煩。這樣,父母和孩子能坐下來交流才怪!

但問題出在哪裡?這是孩子的問題,父母的問題,還是溝通方法的問題?

也許孩子不是一點問題沒有,但更多的問題可能出在父母身上。父母內心的擔憂和語氣的急促,使談話變得不講究方法和效果,而只有情緒的宣洩,如此,便容易使聽者產生排斥、逆反心理,溝通被迫受阻。尊重和信任是溝通的前提,交流只能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和完成。這一基礎意味著溝通雙方是平等的,代表著彼此是可以相互接納的,如此才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

什麼是有效溝通?

對於我們家長來說,孩子的教育和生活的管理就是我們的溝通目標,而有效溝通就是必備的素質之一。溝通不善,會出現交流障礙,造成誤會和曲解,有效溝通是孩子和家長雙方語言和情感交流的橋梁,幫助你雙贏解決問題沖突,輕松實現目標方式。

你聽到別人說話時……你真的聽懂他說的意思嗎?

如果不懂,就請聽別人說完吧,這就是「聽的藝術」:

1. 聽話不要聽一半。

2. 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說的話上頭。

大家看完這個故事後,就能夠了解,有效溝通的第一技巧:善意的聆聽

你是否誠心交流,並且是否能夠善於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並進行有效表達,不僅包括理解孩子的處境、思想狀態、同時包括維護孩子的自尊,加強孩子的自信,再請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聆聽期間,雙方應相互正視,相互傾聽,神情專注。不要左顧右盼,不要有一些不必要的小動作,更不要漫不經心的對待,不要在孩子說話時喋喋不休的插嘴,尖酸刻薄的評價,這些都不是好的傾聽表現,

真正的溝通高手是一個熱衷於聆聽的人。善於傾聽,才是父母對於孩子最基本的素質。如果你在聽孩子說話時,可以聽懂他話里的意思,並且能夠心領神會,同時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思而予以回應,表示你掌握了傾聽的要領,那麼跟孩子的溝通也會更加有效。

有效溝通第二大技巧:良好的情緒

作為父母在溝通中要盡可能地避免使用太強烈的詞彙。不要在生氣時溝通,有的家長因為暴怒的情緒無法控制自己,容易語無論次,說很多傷害到孩子心靈的話。當父母陷於不良情緒中的時候,是無法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這時候的「溝通」,往往是父母發泄了情緒,卻給孩子背上了精神的包袱。

如果你經常說:「你讓我很難過」;「你傷了我的心」;「你把我逼瘋了」。這容易讓孩子產生被指責的感覺,很容易使孩子反感,也許還會讓孩子反唇相譏:「是你自己要生氣的」,或「你難過可不幹我的事」。如果你對自己的情緒反應沒有辦法負責,就不要在這個時候指責孩子,因為你這個時候的狀態是不適合進行良好溝通的。

父母的語言,總是表達著父母的情緒、心態。幼小的孩子,雖然語言的理解能力不及成人,但對於情緒卻十分敏感。即使是襁褓中的嬰兒,聽不懂媽媽的話,但是媽媽說話時是充滿耐心的關愛,還是很不耐煩的厭倦,小嬰兒都能體會。

如果爸爸把在單位里的不公待遇的情緒帶到語言中;如果媽媽把在家庭中的疲憊感或者對配偶的不滿帶到語言中;這都是你們自己的情緒問題,你的言語中的破壞性情緒孩子是無法理解的。孩子只是聽見父母對自己的批評,要麼是心裡不服激起強烈反抗,爆發親子矛盾;要麼是照單全收無限懊惱,減低對自己的評價。

與孩子說話,父母自己的情緒至關重要,很多父母因為一心想要教育好孩子,當看見孩子一些不如人意的表現,著實的著急,恨鐵不成鋼就會出現焦慮情緒。焦慮的情緒會傳染,會增加孩子的情緒波動,更難以專注於自己的發展。

欲速則不達,人處於焦慮狀態中,不要說發揮潛能,往往連原有的能力都無法正常發揮。父母對孩子的焦慮,常常讓孩子對自己有更多的負面評價,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是好父母最要緊的功課。

有效溝通第三大技巧:准確的表達

成人面對幼兒完全按照自己的語言習慣這樣表達,就很難保證有效溝通。孩子根本沒有聽懂,自然沒有任何教育效果可言。因此,父母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和理解力。盡量把話說得明白准確,少繞彎子。

如果您想表揚一下孩子說:「你的學習真棒!」。你用這樣的方式表揚孩子,他定會不痛不癢的。

但是你如果這樣說:「媽媽對你昨天寫作業的表現非常滿意,這樣做節省了1個小時的時間」。這樣孩子的感覺就不一樣了,他能夠明確知道學習方法對自己的重要性,也知道尋找更好的學習途徑,自我成長。

父母平時對孩子說話,語言越准確越好。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提升親子溝通的有效性,確保孩子聽懂父母的意思。而且,對於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也是一種很好的培養。

有效溝通第四大技巧:巧妙的說話

說話的內容固然重要,但相同內容的話,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即使成年人也會有這種感覺,更何況年幼的孩子,他根本沒有能力分析父母說話的良苦用心。父母如果對自己的語言方式作些講究,可能教育的效果就會大不一樣。如果你想看到一件事情的結果,你就要把你想要的結果表達給對方。

比如,你想讓孩子幫你洗碗。如果你說「你去把碗給我洗了」,這種命令性的言語總是讓人不舒服有抗拒感。同樣的意思換一成巧妙的表達:「如果有人幫我洗碗,我會很高興」,那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所以說,如果直接要求別人做某件事,通常會遭到拒絕。但如果你清楚地說出你希望的結果,對方就會知道怎麼做,還會樂意去做。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親子溝通,也適合夫妻之間的良好表達。

我們還可以巧妙地使用反向表達和反向思考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語言:

比如,你這么問孩子:「作業還沒有做完嗎?」,他肯定會說「沒有,還差一點!!」這可不是您想要的結果。但若換句反向表達或反向思考的提問方式,說:「作業全做完了吧?」。那麼孩子也會給你一個明確的答復,我已經完成了多少,離全部還差多少。

家長要做一個彈性溝通者,談話中就要避免使用「但是」、「不過」,這樣的詞語。我們經常跟孩子說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之類的話後,很容易會再加上「但是」或「不過」這樣的字眼。如果使用這些字眼,你給孩子的印象,就是你認為他的觀點在你的眼中是「錯的」,或者不關注他所說的問題。

舉個例子,如果你說:「媽媽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是……」,這句話的意思讓人聽起來就變成「你說的沒有道理」。

如果把「但是」換成「也」,這么說:「媽媽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我這里也有一個很好的主意,不妨我們再討論討論?」。

大家是不是覺得這樣聽起來就舒服多了呢?不同的說話方式,能夠獲得不同的溝通效果。這就是說話的藝術和技巧,我們作為父母首先要學會這種有效的語言表達方式,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跟父母交流的輕松和愉快,而不是出現了不滿或者抵觸的情緒。

有效溝通第五大技巧:真誠的贊美

人性的弱點是喜歡批評人,卻不喜歡被批評;喜歡被人贊美,卻不喜歡贊美人;因此,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如果把我們親切的眼神帶給對方,冷漠就會因此而消失。

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有甲乙兩個獵人,有一天他們都打了兩只野兔回家。甲的妻子看見甲後冷冷的說:「就打到兩只嗎?」。甲聽了心理埋怨到:「你以為很容易打到嗎?」。第二天甲照常去打獵,但這次他故意兩手空空回家,讓妻子覺得打獵是很不容易的事。

而乙的情形正好相反。

乙的妻子看見乙帶回兩個兔子,驚訝的說:「哇,你竟然打了兩只?」,乙聽了心中大喜,洋洋自得地說:「兩只算什麼!」。第二天,乙也照常去打獵,這次乙卻帶回了四隻兔子。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父母一副冷漠的面孔和一張缺乏熱情的嘴是最令孩子失望的,他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而發自內心的真誠贊揚,卻能給孩子帶來快樂,會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家長會習慣性的誇贊:「寶寶你真棒!」那麼孩子聽多了這樣不走心的誇獎,其實沒有任何的教育意義。

如果兩個孩子在爭奪玩具,哥哥看到妹妹哭了,就把玩具讓給了她,這個時候你一句誇獎:「你真棒」,是沒辦法撫慰孩子的內心的。不如說:寶貝,你能夠跟妹妹分享玩具,你很為他人著想,真是個好哥哥(具體,贊美孩子的品質,讓孩子明白自己被誇獎的意義,這才更真誠)。

很多年幼的寶寶都喜歡吃飯的時候把筷子扔在地上,如果你總是馬上批評,說'這樣可不好,不要這樣做。」他就會很生氣,也並沒有改變行為的意願。如果你試著說:「我家寶寶最懂事了,知道筷子是不可以扔在地上的。」那麼你多觀察下,是不是他會順著你的意思,就真的不再扔筷子了。

這就是所謂批評什麼得到什麼,而贊美什麼得到什麼。好的贊美開始於細節,有細節說明你用心,仔細,真正地關注孩子。所以,爸爸媽媽要在贊美孩子的時候多放一份用心和真誠在裡面。

以上五個技巧,希望在生活中家長們巧妙的去運用,跟孩子良好而有效的溝通,讓我們的孩子無論是在年幼的時候,還是在進入青春期後都能願意跟我們交流,把自己的心裡話對你說出來,成長為一個心理健康,學習優秀的孩子!

『肆』 跟孩子溝通技巧

在親子溝通中,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

1.平等交流,互相尊重

家長首先要把孩子當作是一個平等交流的個體。凡事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見、接納孩子的感受,放棄「高高在上」的說教式、命令式、威脅式、忠告式等語氣和姿態去和孩子進行溝通。

2.懂得傾聽,鼓勵表達

親子之間的溝通中,家長更應該學會聆聽,擅長傾聽,鼓勵孩子多說。在孩子表達的過程中,不要輕易打斷,更不要輕易給出對與錯的判斷,只需要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回應,讓孩子知道你在認真地聽,積極地想。

3.理解共情,換位思考

面對一個問題,家長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場,設身處地、耐心地去分析孩子的心理情緒狀態、為孩子著想。懂得換位思考,才能在溝通中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4.積極鼓勵,經常表揚

不管在學習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小孩子都喜歡被誇獎和被鼓勵。家長應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多去肯定和誇獎孩子的做法或想法,在我們不斷地誇獎和鼓勵下,孩子的成就感不斷得到滿足,也會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願意溝通和表達。

5.愛的語言,多多益善

與孩子的溝通中,話語的交流不是唯一的方式,有時一張小紙條或一封信可能更能打動孩子的心。而對於低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適時地一個擁抱、或者充滿愛意地拍拍小腦袋等也許是溝通更好的方式。最後,還要提醒家長們別忘了,游戲,是孩子的第一語言,也是親子溝通的橋梁。我們想要更好地與孩子溝通,走進孩子的世界,其實最好用的方法是培養自己的游戲力,站在孩子的角度和TA對話。

『伍』 跟孩子溝通需要一定的技巧,那麼如何跟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

父母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形式,就是和孩子說話。要想和孩子之間建立一種平等的、朋友式的溝通,父母就一定要對孩子有一種無私的愛,並且彼此之間有良好的親子關系。在此基礎上,父母再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和情感狀況,就會很容易,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就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陪孩子一起經歷不好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理解他們,孩子才願意將心裡話告訴我們。

『陸』 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和方法ppt

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和方法

1、建立信任要由陪伴開始

陪伴是建立信任感好的開始!多陪伴孩子及多聊天,尊重孩子有興趣的話題或事物,增加與孩子之間的話題。

2、換位思考了解孩子感受

家長要嘗試理解與接受孩子的想法,不要直接拒絕。家長最常遇到孩子吵著想要買玩具的狀況,家長可先和孩子說之前已有了約定,再提醒孩子家中已有類似的或下次有更棒的再買。接受孩子情緒後,再一起溝通和解決問題。

3、了解身心理發展的能力

用問答題來簡化具體問題,「寶貝你理解媽媽說什麼嗎?」要確認孩子是否聽得懂,最後給予適當承諾及合理選擇,每個孩子在不同階段都需要了解其能力可及之處,才不會過於著急或生氣。

4、父母信賴度及說話態度

父母應傾聽孩子聲音,不急於表達或添加自己的意見,一味聽話的孩子,不見得是好的,父母應該要傾聽想法及尊重孩子,才會帶來好效果,讓孩子也相對尊重父母,並且和孩子說話時,堅定眼神、姿勢、聲調及語氣都比說話內容還重要,若說話的態度很隨便或很強勢,恐怕會帶來反效果。

親子間要能夠溝通無礙,務必要多陪伴建立信任,家長一定要換位思考,接受孩子情緒並跟孩子溝通,了解他的能力可及之處,讓孩子可以有選擇的機會。此外,父母更要做好榜樣,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小,就不跟孩子溝通,更重要的是,說什麼不是最重要,重點是要怎麼說。

『柒』 怎樣與孩子溝通最有效

坦然面對溝通難的困境

現在的孩子是伴著「聲光電」誕生並成長的,與他們家長年幼時候的接收系統完全不一樣。如果家長還只用嗓子單聲道地告訴自己的孩子應該怎麼做,他們就會感覺特別枯燥沒意思。好多孩子在今天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聽音樂,而又一邊寫作業,因為他自小就在一個擁有各種各樣的家電的家庭環境里長大,因而產生了這種多點接收的習慣和技能。這樣的系統刺激遠比單純的語言符號刺激要強烈的多,有效的多,所以家長如果固步自封,仍然用原來自己受教育的模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必然不可能引起孩子的興趣,相反,甚至在孩子的眼裡,家長往往都成了厭煩的符號;另一方面,層出不窮的高科技產品,深刻地影響著孩子的生活環境和思維習慣;今天的孩子還有了接受國際超前意識的能力,比如說對於性知識的認識,家長可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難以啟齒,而孩子卻實際已經懂了很多。溝通的困境是每個家長必須正視的現實前提。

學會設計啟發式問題

很多家長對於溝通問題的認識往往處於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只要家長說的話孩子聽了,這就是溝通。家長由於他們成長年代的各種因素的限制,使得他們教育自己孩子的語言和思維是很貧乏的。比如有個孩子抱怨說自己的母親一天就和自己說六句話:早晨說「快點快點,要不就上學遲到了」;第二句是「早餐怎麼也得吃點,要不上午的課頂不住」,第三句是「過馬路要小心,看著點車」,第四句是「到了學校你千萬努力」,第五句是「中午學校的飯不太好吃,但你正在長身體,一定要多吃點」;第六句「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別著急看電視」。這樣日復一日的說,作為孩子自然而然的會感到厭煩,結果反倒事與願違。所以作為家長應該注意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方法,學會設計問題,用問話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盡量不要用陳述句,而要盡可能的讓孩子說。「問」在今天是一種高級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問也應該是具有很強的技巧性的,家長在這方面應該加強。

溝通的問題要具化

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說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在今天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效的,也是無益的。因為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作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的與孩子溝通。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將孩子的行動目標分成許多的小台階,每一步都具體而又相對容易的能夠達到目標,讓他們每一步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開拓孩子的生活范圍

值得家長注意的一點是不能過分的溺愛孩子,這樣只會縮小孩子的生活半徑。這樣的孩子心理素質必然很差,承受能力被大大的弱化,無法承受更多的壓力,承擔更多的責任。

單一的環境缺少很多的體驗,造成太多的人生空白。心理學上提倡「共情」,只有處於同樣的情況境遇下才能感同身受。很多溝通都必須有過相應的體驗,才能夠理解,才會有效果,只講道理孩子是很難聽進去。

創造多元化的溝通渠道

家長不能僅僅立足於語言的溝通,應該採取多種方式。孩子比較喜歡音樂,那就採取音樂的方式,要循循善誘。心理學上有「對立違抗」的說法,就是孩子首先會將攻擊面設定為他最親近的人。家長需要認真思考一下,作為一種符號的出現,是否有些東西是不能為孩子接受的。家長的語言符號用多了,往往容易引起逆反心理。而多種新穎的溝通方式,比如生日蛋糕,可以插一面小旗子,寫著「孩子我愛你」,容易增加情趣。常規的溝通方式往往引不起孩子的興趣和能動性。

充分認識人格類型

作為家長既要認識到自己的人格類型,也要充分理解孩子的人格類型。比如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比較外向,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很難更改。因為他就是這樣一種類型。人格類型大體可以分為四類:驅動型人格,這樣的人有思想,有主意,比較適合做領導;分析型人格,像陳景潤一樣的比較扎實,能夠坐下來認真研究事物的人;表現型人格,自身有一些優勢,善於利用各種機會來展示自己;親切型人格,以自己的品質取勝,但不懂的要求別人,培養孩子的時候也往往不會要求孩子,所以有這樣人格的孩子比較容易出問題。但是所有的這些同樣離不開人的成長環境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讀書的好習慣,從中獲得熏陶。

抓住人生關鍵期

人一生是有幾個關鍵期的,孩子一般2歲學語言效果很好,3-4歲是樹立權威的關鍵期,如果在關鍵期內不能充分的把握,那過後對於孩子的培養就會費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家長在相應的關鍵期內應注意強化孩子相應的能力,這種強化應該通過鼓勵的形式,培養孩子的自覺意識。

家長生活的情趣化示範

家長首先自己需要活得比較有模範性,孩子希望自己的家長生活的非常有品位,不是落伍的。他們那對外來的物質、精神的影響特別敏感。家長自己表現的有追求,有品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生活設計好,比如穿很好的衣服去聽音樂會,告訴孩子只有到自己的年齡這樣的生活條件才能接觸到高雅的東西,給孩子形成一種心理的觸動。

追求做人的高度與目標

家長培養孩子的目標不要集中在對孩子的技術學歷教育上,現在的社會,高學歷教育隨時都可以獲得,而未來真正具有競爭力的是孩子自己的人格,在於「人品制勝」,在於孩子是否懂得關心別人、關注別人。重視自己給別人的感覺,首先自己的心裡要有別人。好多孩子得到過多的物質享受,往往對別人沒有感覺,變得麻木而自我,在成年以後便不可能塑造良好的人格,實際上已經自小就淘汰了自己。

『捌』 如何與孩子溝通,孩子才不會反感和抵觸有什麼技巧

今天我給大家講5個溝通的小技巧,用好這5個技巧,可以輕松讓孩子按你說的做。

第四個:說出你的感受。比如你會說紗門開著蒼蠅就會飛進來,讓我覺得非常煩,我不想讓他在食物上飛來飛去。不是告訴孩子,你到底怎麼回事啊,總是不記得關門,吃忘狗屎了?例子:衣服到處扔, 我看到你脫了衣服就隨時隨地的放,睡房,客廳到處都可以看到你的臟衣服,我心裡很煩燥,也有些生氣,我多麼希望你能把該洗的衣服放到洗衣盆里,這樣我洗的時候就不用到處找,會節省我很時間。

第五:寫便條你有時候覺得口頭說不太方便。比說貼在電視機上的便條在開電視之前想一想說的作業完成了嗎?別說在房間門上貼便條,說噓!爸爸在睡覺。說在冰箱門上貼便條剛運動完不可以喝冰的飲料哦。

這五個技巧可以幫助你很好的鼓勵孩子合作,並且不會留下負面的感受,所以給各位的作業就是在家裡去好好練習,這五個技巧,並且在群里給我們分享一下你得用的效果。謝謝大家的認真聆聽,我們下次課程給各位相見。

閱讀全文

與醫生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和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土豆釀酒方法和步驟 瀏覽:661
月嫂培訓方法與技巧學習 瀏覽:840
沖米粉的正確方法玉米餅的做法 瀏覽:480
口風琴吹管使用方法 瀏覽:748
航空電纜對接插頭包紮的方法步驟 瀏覽:620
積分電路計算方法 瀏覽:350
如何用最簡便的方法做倉鼠窩 瀏覽:395
辦公軟體使用方法 瀏覽:679
如何知道車輛轉向燈的使用方法 瀏覽:241
用什麼方法化解尿酸 瀏覽:321
hiv抗體檢測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51
摩托真空胎安裝方法 瀏覽:591
有什麼方法比較快入眠 瀏覽:416
研究一般課題的科學方法 瀏覽:454
女生自助購物正確方法 瀏覽:155
急性鼻炎咽喉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927
大金過橋檢測方法 瀏覽:756
碳酸鈉和硫酸銨鑒別方法 瀏覽:209
如何區分家長類型和溝通方法 瀏覽:588
秦艽的種植方法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