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如何把水變成雪
把水撒到冰箱壁上 等到它結成冰後在撒一點水到冰上 如此反復幾次 就有雪在冰的最上面 不過這個時間要長一點才有雪 還有就是把冰箱溫度調低一點 時間長了就自然會有雪!
B. 這問題有關於化學,怎樣把水變成雪
花形成的條件:
天空中的雲是由無數的水蒸氣和小水點所組成。在內陸上的雲層,大部分的小水點的直徑要比千分之四毫米還要少!可能很多人會認為水是在攝氏零度時凝結成冰,但其實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正確, 以下是大部分科家相信雪花形成的基本條件:
在一般的情況下,水點並不會互相黏在一起,它也需要一些基本條件配合。首先,大氣里需要有著大量的水點,是要令大氣飽和;同時,大氣溫度要徘徊在水凝結的溫度 ,也即是攝氏零度。不過,純正的水點並不會在這溫度下凝固,這是因為水點里沒有包含一種名為凝固核的粒子。這種凝固核通常會在攝氏零下十度形成,並會被水點所包圍和凝固。在天空中,水點需要黏附在一些物質才能凝固,大氣里最容易找到的應該是塵埃了,不過煙霧甚至細菌也可以作為所需的凝結粒子呢!
曾經有一班蘇聯人對雪花進行了研究,結果也支持了以上的說法。他們使用飛機在天空中投放一些以塵埃做成的人工粒子,然後收集和量度冰核 (凝結核),證實了利用人工粒子形成的雪花比那些天然形成的更大。
雪花形成的過程:
當凝結核在攝氏零度以下時,水點便會開始凝結成冰晶。由於那些水點是非常細小並且是看不到的,很多人誤以為這是升華作用。升華作用是指水蒸氣沒有經過液態的過程而直接變成冰。
當冰晶形成後,圍繞冰晶的水點會凝固並與冰晶黏在一起,細小的冰晶會吸引更多的水點而逐漸長成更大的冰晶,直至二至二百個冰晶連系在一起,形狀不同而且獨一無二的雪花便會根據大氣環境而形成。
雪粒子由天上降至地上的度快慢各異,極小的晶體下降度近乎零,一般雪花則以每秒一米的速度,溶化中的雪還要快好幾倍。每當雪晶碰到過冷的水點時 ,它們會立刻凝固在一起,形成的軟粒子便是雪小球,而整個過程被稱為「蒙霜」。在溫和的區域里,水分子的增加造就了冰晶的生長,從而形成了雪花。它那巧奪天工的六角體成為了雪花生長的奧秘,每個雪花有著至少上億個水分子,冰晶就是從水平和垂直的方向,生長成更大更厚的晶體了。不過 ,整個過程都是有著六角對稱的特性,確是不可思議呢!
雪花的生長:
雪花形成的時候,大氣里水氣是飽和的,溫度則在攝氏零度以下。微細的冰晶會漸漸圍繞著凝結核。然後,冰晶連結在一起而雪花亦隨之誕生。這過程被稱為「結晶」。在結晶過程中,水分子會以它們的基本排列方式從液態變成固態。由於冰晶的基本模式是六角棱體,大部份冰晶的雛形都是六角形的。當更多的水分子與冰晶結合後,,他們會由第一個六角形開始保持冰晶的形狀繼續向外生長。
雖然大部份冰晶形成時有著六邊對稱的特性,但是它們會因應溫度的改變而做成很多不同形狀的變化。若溫度低於攝氏零下三十度,六角柱體的冰晶便會形成,典型的六角形的扁平片狀雪花會在攝氏零下十五度左右時形成。當溫度上升至攝氏零下五度,無論針狀、柱狀抑或一些不能估計的形狀的雪花便會產生。由於雪層越高,溫度越冷,因此六角柱狀的雪花通常會在高雲形成。較低的雲層通常會形成六角平面的片狀雪花,而不同形狀的結晶會在低雲中產生。不過現實的情形更加復雜、不為人所知呢!
* 雪花的大小
很多人會把雪花想像成從天而降的雪,因此他們會假設雪花會和雪球差不多大小。事實上,雪花一詞是指個別的雪晶,而從天空降下來的雪稱為雪球,它聚集了數百甚至數千個細小雪花黏在一起。現在,你可以想像得到一個雪花有多大吧。
一般來說,雪晶的直徑介乎半毫米至三毫米,而雪花的大小大概是十毫米,在一克里有著三千至一萬個這些雪花,有些較大的雪花直徑可能達到二厘米至四厘米(0.79英寸至1.57 英寸),但偶爾也有一些巨型的雪花,有些特別大的雪花的直徑能超過五厘米(2英寸)和包含在數百個晶體。不過,要長出巨大的雪花是需要完美的條件配合的。
周邊的溫度是影響雪晶大小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攝氏零下三十六度,雪晶很小,只有0.017平方毫米,這時它們是看不見的。在攝氏零下二十四度,雪晶的大小是0.034平方毫米;在攝氏零下十八度,雪花的大小增加至0.084平方毫米。處於攝氏零下六度的溫度下,它們平均有0.256平方毫米。在攝氏零下三度,雪花的大小增加至0.811平方毫米。
* 雪花的六角形狀
我們知道雪晶的六角形狀能細分為兩大類,一是片狀,另一類是柱狀。我們經常看到比較美麗的雪花便是那些六邊對稱的片狀雪晶。它們通常會在溫度介乎攝氏零下五度至零下二十度之間形成,柱狀雪花包括了針狀和中空柱狀,針狀雪晶在溫度介乎攝氏零度至攝氏零下五度形成,中空柱狀在是低於攝氏零下二十度形成。
如果我們希望找出大部分冰晶是六角棱體的原因,我們或許應該首先了解一下水分子。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以及一個氧原子(這便是我們常把水稱為H2O的原因),它們以一種很強的鍵——共價鍵, 黏合在一起。
當液態的水分子被冷卻至凝固點,水分子會互相碰撞,形成固態冰晶,然後它們會利用氫鍵結合在一起。若分子與分子之間結合,便會更穩定。相對來說,最穩定的排列方式是以六角形狀把六個水分子黏在一起,這也是為什麼大部份冰晶是六角形的。
很多水分子從冰晶周圍黏在一起的時候,它們大部份會黏在六角形冰晶元的角上,這是由於六角形的角比邊更容易吸引水分子。因此,角會是雪花生長的起步點呢!
* 雪花的獨有性
很久以前,一位科學家曾作一個有關雪花的研究,他使用顯微鏡來觀察大約五千個雪花的形狀。令他感到出奇的是,竟然找不到任何兩個形狀完全相同的雪花,每一個雪花都擁有自己的獨有圖案而從不重復的。
科學家其後嘗試找出這個雪花的奧秘,結果他們發現雪花對於大氣環境的改變是極度敏感的。即使氣溫或水份子飽和度出現微小的改變,雪花生長的圖案也可能有很明顯的改變。在大氣里,氣溫和飽和度是不斷改變的,因此我們很難找到兩個完全相同雪晶。
事實上,雪花有多尖銳能反映其生長環境。例如,我們能夠看到一個片狀主體時,溫度大約介乎攝氏零下五度至零下二十度,如果溫度變暖至介乎攝氏零度至五度,針狀分支便會形成。 此外,雪花在空氣中飄浮的時間越長,圖案會越復雜。
C. 水是怎麼變成雪花的
當水凝結核在攝氏零度以下時,水點便會開始凝結成冰晶。當冰晶形成後,圍繞冰晶的水點會凝固並與冰晶粘在一起,細小的冰晶會吸引更多的水點而逐漸長成更大的冰晶,直至二百個冰晶連系在一起形成雪花。
雪花也稱銀粟,玉龍,玉塵,是一種晶體,是天空中的水汽經凝華而來的固態降水,結構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多呈六角形,像花。
D. 在秋天用什麼方法可以造出雪來
人造雪
人造雪又稱人工造雪,是指人為地,通過一定的設備或物理、化學手段,將水(水氣)變成雪花或[1]類似雪花的過程。人造雪製造方式分為炮筒式與冰片粉碎式。自然雪花密度約為328公斤/立方,而人造雪密度約為856公斤/立方。從本質上看,人造雪和自然雪是相同的,但人造雪的密度更大。因此在相同條件下,同體積人造雪比自然雪融化慢。
中文名
人工造雪
外文名
artificial snow making
快速
導航
張致恆演唱的歌曲
人為製造的雪
人造雪性質
非自然性降溫,人工方式利用換熱技術實現水變成雪。
與自然界的自然雪相比,無論哪種形式的造雪設備,造出來的雪的形狀都無法與其形狀相似,無法實現6面菱形狀自然雪。
自然雪花輕盈,可以緩慢地從天而降,美感十足。而所有的人工造雪設備造出的雪花,更類似雪珠,因此更類似冰晶,不能做到6面體雪花。
自然雪花密度約為328公斤/立方。而人造雪密度約為856公斤/立方。
人造雪應用領域
應用於滑雪場、人造自然飄雪景觀、娛樂舞台造景、影視拍攝飄雪景觀、實驗室飄雪、汽車低溫耐寒性能測試。
人造雪歷史
1950年3月,美國人韋恩·皮爾斯(Wayne Pierce)利用一個油漆噴霧壓縮機,噴嘴和一些用來給花木澆水的軟管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造雪機。他將水注入一個專用噴嘴或噴槍,在那裡接觸到高壓空氣,高壓空氣將水流分割成微小的粒子並噴入寒冷的外部空氣中,在落到地面以前這些小水滴凝結成冰晶,這也是槍式(炮筒式)造雪機的祖先。
1972年8月,德國Külinda(柯琳德)公司利用其領先的製冷技術,獨樹一幟,在水轉化為冰後,通過完善機械、傳動、液壓、流體等技術,將冰片現行儲存,然後粉碎,通過高速的冷風機機吹出,實現階段性的類似雪花的造雪設備。
2002年,上海弗格森製冷設備有限公司(FOCUSUN REFRIGERATION)作為德國Külinda(柯琳德)公司的子公司改進了人造雪系統的關鍵冷卻和傳動工藝,實現了密閉式干狀雪花夏天造雪的功能。
2014年,弗格森製冷(FOCUSUN)作為俄羅斯索契冬奧會冰雪項目設備的供應商之一,為冬奧會提供了7套日產300立方的人工造雪系統。
人造雪與奧運會
1980年2月,第13屆美國普萊西德湖冬奧會,財大氣粗的美國人在冬奧會歷史上首次採用了人工造雪機來造雪,冬奧會「靠天吃飯」的困惑得到了根本緩解。
1988年在加拿大卡爾加里舉行的第15屆冬奧會期間,組織者花了近400萬美元購得電子計算機控制的造雪機,並在所造的白雪中加入一種類似酵母的細菌,使晶瑩的雪花更大、更結實,即使颳起暖風也不易融化。該屆冬奧會進行期間,氣溫曾高達18℃,虧得特殊的人造雪幫了大忙,因而得名「人工冰雪運動會」。
1998年在日本長野舉行的第18屆冬奧會,鑒於長野滑雪場嚴重缺雪,組委會負責人紛紛到當地一個有1400年歷史的寺廟祈禱降雪。不料祈來的是大雨,國際雪上運動聯合會秘書長自嘲:「滑雪賽該變成滑水賽了。」最危險的是,雪面上的雨水凍成了一層硬殼,變得異常光滑。長野運動會是史上最糟糕的一次冬奧會。
2014年索契奧運會組委會在賽場附近修建了大型儲雪設施,緊急儲存了45萬立方米的積雪。這些積雪用40厘米厚、特別處理過的鋸末層遮蓋起來。光這一項的花費,就達到了2.5億盧布 (約合人民幣4600萬元)。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組委會還從美國、中國、瑞士購進了約500套造雪機,利用附近兩個工人湖以及一個山脈中溪流的自然水資源,可以把將近9萬立方米的水變成雪,足夠將500個足球場覆蓋兩英尺深。
人造雪實現方式
炮筒式
目前國內滑雪場都採用零下溫度造雪的雪炮方式降雪。因受氣溫及濕度的影響很大,暖冬現象嚴重,冬季造出來的雪量有限,滿足不了滑雪場的正常營業。人工降雪機受環境的影響太大,大氣溫度達不到-3℃以下,溫度60%以上就造不出雪。
其工作流程是,來自高壓水泵的高壓水與來自空氣壓縮機的高壓空在雙進口噴嘴處混合。利用自然蒸發和空氣出噴嘴後的體積膨脹帶走熱量而使霧滴凝結成冰晶。但存在的問題是霧滴越小,其蒸發量越大,水的損失越多,造雪效率越低。此外,只能在冰點以下工作,對外界環境溫度的依賴性很強,造雪效率低。
冰片粉碎式
隨著溫室效應逐漸加劇,冬天氣溫升高,只靠人工造雪機造雪,已達到了極限,部分地區滑雪場甚至已無法繼續營業。如何克服雪量的不足,成為各滑雪場最大的難題。
冰片粉碎式造雪機的工作流程是,先將水製成片狀的冰(1.5MM-2.0MM),儲存於帶有製冷系統的容器中,在需要使用雪花的時刻,通過高壓的密閉風機,經粉碎腔體快速輸送到指定需雪區域。與炮筒式造雪機相比較,有如下優點:
1,大量制雪,高效率—達到1000立方/day的製冰量。
2,雪形更類似自然雪,美感超過炮筒式。
3,符合超遠距離輸送—能達到200M以上。
4,自動製冰,自動蓄積—夜間無人狀態下,自動製冰口蓄積。
5,無天氣氣溫的限制,無水溫的限制,無濕度的限制。全年360天常態化造雪。
6,減少水的浪費。
7,減少人工成本。
8,無任何污染。
全球知名廠家
1- 美國SMI公司,是全球偉大的炮筒式造雪機製造商之一。
2- 德國弗格森(FOCUSUN),是全球領先的人造雪製造商。
3- 德國INNOVAG公司,全球室內造雪先驅。
4- 奧地利Technoalpin公司,槍式造雪機領先企業。
E. 可以使水瞬間變成雪的化學試劑
硝酸銨,硝酸銨溶於水中會大量吸熱,使水瞬間凝固
F. 如何把水變成雪
額……雪是氣態直接變固態
你要是想水變雪,的兩個連接在一起的裝置,首先水變氣,然後氣變雪,一個加熱,一個冷凝
G. 為什麼能5秒把水變冰誰能用科學的道理告訴我這不是腦筋急轉彎喔!
盡管很清楚其中的原理,我們看到水瞬間結成冰,還是會感到震撼。這一次,我們來看看一種更簡單的方法,它也能使水瞬間結冰。你所需要的只是一個打火機,一根吸管,一杯水及一些鹽。做法也非常簡單,先把一些鹽撒進水裡,然後再用手指封住吸管的一端,用打火機燒一下吸管的另一端,然後再快速將吸管插入水中,再把手指放開,5秒鍾後,快速把吸管抽離水面,這樣杯子里的水就會在數秒鍾內結成冰。
嗯,這樣說可能有點模糊,直接看演示吧:
成功的關鍵在於你是否在5秒鍾後及時將吸管抽出水面,可能需要多試幾次才能掌握。
一個奇怪的生活常識,沒學過物理,不知道原因,哪位達人給解釋一下。冰箱里拿出來尚未結冰的飲料(紅茶、綠茶類的飲料,無氣體非碳酸飲料)在桌子上,上下撞擊幾下飲料瓶,瞬間瓶內的飲料就變成雪泥一樣的了!這是為什麼?沒見過的可以親自試試,,最近剛發現這個現象,誰給上一課?
水迅速結冰的藝術
H. 水結成冰的原理是什麼
水結成冰的原理是物理現象凝固。許多液體在凝固時會結晶,形成晶體的固體。
凝固是指在溫度降低時,物質由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物質凝固時的溫度稱為凝固點。目前已知的液體幾乎都可以在低溫時凝固成為固體,氦是唯一的例外,常壓下在絕對零度時仍為液體,需加壓才能凝固為固體。
許多液體在凝固時會結晶,形成晶體的固體。結晶的過程是一階的熱力學相變化,在液態固態共存的期間,系統的平衡溫度不變,等於凝固點。結晶主要包括二個現象,成核和晶體生長。
(8)如何用科學的方法把水變成雪擴展閱讀:
純凈的水是一種無色、無臭、無味、透明的液體,純凈的水不易導電,在常壓下水的凝固點(冰點)是0℃,沸點是100℃。
在4℃時,1立方厘米的水的質量為1克,此時密度最大.將水冷卻到0℃,可以結成冰而體積增加,它的體積為原來的1.09倍。如果加熱到100℃,使水變成水蒸氣,體積增加1600多倍。
水對很多物質的溶解能力很強。水中含有溶解的空氣,水中生物的生活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氣。
I. 在家裡怎麼做水變雪
在家裡怎麼做水變雪,那需要有冰箱啊。把水放進冰箱裡面去冷凍,尤其是冷凍櫃裡面就可以變成雪了。根據你需要的多少放多少水決定變成多少雪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