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算安忍的方法

如何算安忍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02 20:52:05

① 佛經中說,「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是什麼意思請詳細解釋和說明。

「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來自於《地藏十輪經》。

地即土地,具有七義:

(一)能生義,土地能生一切生物、植物,喻菩薩能生一切善法。

(二)能攝義,土地能攝一切生物,令安住自然界中。喻菩薩能攝取一切善法於大覺心中。

(三)能載義,土地能負載一切礦、植、動物、令其安住世界之中,喻菩薩能負載一切眾生,由眾苦交煎的此岸,運載到清涼的彼岸。

(四)能藏義,土地能含藏一切礦、植等物,喻菩薩能含藏一切妙法。

(五)能持義,土地能持一切萬物,令其生長,喻菩薩能總持一切妙善,使其增長。

(六)能依義,土地為一切萬物所依,喻菩薩能為一切眾生所依。

(七)堅牢不動義,土地堅實不可移動,喻菩薩的菩提妙心,堅如金剛,不可破壞。

藏者,具有秘密包容含育等義。指地藏菩薩處於甚深靜慮之中,能夠含育化導一切眾生止於至善。世有秘密庫藏,蘊藏許多金銀財寶,則能濟諸貧乏,利益人寰。喻菩薩具有如來三德秘藏,無量妙法,則能救脫無數眾生,咸登覺岸。《地藏十輪經》雲:「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

② 生西法師答:什麼是菩薩的安忍

凈空法師---『忍力成就』。忍有三種:一者安苦忍,謂於世違事能受故。二、他不饒益忍,謂他於己有違損能受故。三、法思維忍,謂於法無分別故。此三忍成就,故曰忍力成就」。

『忍力成就』。「忍力者,忍辱之力。法住師雲:忍有三種:一者安苦忍,謂於世違事能受故。二、他不饒益忍,謂他於己有違損能受故。三、法思維忍,謂於法無分別故。此三忍成就,故曰忍力成就」。

法住師說的三種對我們初學非常重要。安苦,心要安住在苦諦上,這是世尊教給我們,苦集滅道,生到這個世間來就是受苦的。為什麼要受苦?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所造一切不善業之所感召來的。所以苦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招來的。正是古德所說的,人一生當中的際遇,一定要自己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決定不能夠怨天尤人。為什麼?與一切人不相關,是自己業力所感的。這是個明白人,這是覺悟的人。不明白、不覺悟的,他受了這些苦,不甘心、不情願,為什麼你們享樂,我在受苦?這一種怨恨心是俱生的煩惱習氣,人人都有。一定要有善知識把它講清楚、講明白,我們才能夠安分守己,不怨天、不尤人,這個業障才能消除。

受苦報就是消業障,業障消盡了,苦就離開了。如果在消業障,你不接受,你還怨天尤人,是苦上加苦,罪上加罪。受苦是消業障,又不斷在造罪業,這個苦永遠離不開,永遠受不盡,這就錯了。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住世八十年,為我們做出的示現,第一個就是安苦忍,他做給我們看。其實佛哪有業障?都消盡了。表演,叫代眾生苦,演出這個樣子,讓我們看了覺悟。不覺悟,他的表演就不停止,讓我們看,常常看,多看之後,慢慢就覺悟了,佛做的是對的,是正確的。不但要忍,還要生出懺悔心、恭敬心,我們的業障就除得快、除得干凈,善福自然就興起來了,這就是所謂改造命運。於世間一切違背自己意願的,那就是對自己來講不喜歡的、討厭的,這些統統都要能受。這個里頭有人、有事、有物,千差萬別,統統都要能夠忍受。

念佛人他有善巧方便,把一切順心的事情、違背心的事情,統統換成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善巧到極處,全歸到阿彌陀佛去了。自己的心恢復到清凈平等,這真正的安忍。也就是外面境界接觸了,善緣、惡緣,善緣是喜歡的人,惡緣是討厭的人;順境、逆境,境是外面環境,順心的環境,逆境,非常不好的環境,統統能受。在這些環境里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一句佛號念到底,這叫真功夫,這叫真修行,叫真實的成就。

第二種是他不饒益忍,你干什麼事情,外緣都是找麻煩來障礙你的,這個要忍。這是他於自己有違背、有損害,違背我的意願,對我有傷害的,能忍受。後面還說得很詳細,《會疏》里頭講十種忍。

第三種法思惟忍,謂於法無分別故。法是佛法,我們展開經卷,有很多的經文我們看不懂。看不懂怎麼樣?要能夠忍耐,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一直往下看,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字不認識的查字典,意思不懂的沒有關系,久久自然就明白了。不必向外求,向外求有麻煩,為什麼?每個人說的不一樣,你聽了幾個人解釋,到底依誰的?所以還不如不要問人。真正修行人,現在我們終於是搞明白了,求諸於自性本具的智慧,一切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無不如是,他們不請教別人,也不貢高我慢,以真誠心、恭敬心、慈悲心。功夫到純極了,純凈純善,智慧就現前了,到那個時候就看清楚、看明白了,聽清楚、聽明白了。

尤其是凈土宗的方法,把一切不明了的統統換成阿彌陀佛,不僅恢復自己的清凈平等覺,同時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靠自己自覺需要十年,這樣依靠阿彌陀佛,大概一年就行了,本來十年開悟,現在一年就可以開悟。我說這個話,有沒有人相信?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我有理由相信,真干,一年決定會開悟。一年開悟不了,是你不是真干,為什麼?你的心不清凈,有妄想、有雜念。一年開悟不了,得要十年。為什麼要十年?十年的時間就磨鍊你,把你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的習氣磨掉,什麼時候磨掉什麼時候就開悟了,不開悟就是這些東西障礙住。所以真肯放下,開悟是很容易的事情,也是家常便飯,一點都不稀奇。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要相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不要懷疑。既然是心是佛,我們的真心就是佛,現在是心作佛,這就是必定成佛的原理,就這么個道理,他不是隨便說的,必定成佛。是心作佛,就是我心裡頭念佛,念佛為什麼?念佛就是想作佛。凈宗,念佛專指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的好處,這一部經里講得非常清楚、非常明了。此三忍成就,這三種忍你都做到了,這叫忍力成就。

③ 安忍水是什麼

安忍水是由《宅運新案》一書傳出來,用以化煞,安人水究竟是什麼?又如何使用?看下文自然知道。 安忍水的的用法及作用 安忍水是用一玻璃瓶,先放粗鹽至半瓶,然後在鹽面放一個銀幣(同常用龍銀)及六個銅幣(通常用六帝錢),然後再盛清潔之水,最後便用蓋蓋著
本文轉自360星座網,原文地址:http://www.xingzuo360.cn/fengshuiyongpin/huashalei/42710.html

④ 安忍水怎麼做

「安忍水」又叫「地藏王安忍水」,它除了化煞外,還有驅邪的作用。標准「安忍水」的製作方法:用一醫用500ml大口磨砂玻璃瓶,裝入500ml的生理鹽水,加純銀一兩(31.25g)、乾隆錢六枚,將蓋密封好即成。先天一六共宗為北方之水,一兩白銀代表「一白」,六枚乾隆錢代表「六白」。一六作合為北方之水,再加上生理鹽水長期活養,源源不斷。 放置方法:在犯67交劍煞、75同宮、777(包括年星)同宮、三運與四運遇7赤等的方位的牆上或地板或窗檯下挖一個洞,埋入做好的標准「安忍水」即可。例如:七運子山午向兼向替卦,坐山與向首均犯67交劍煞,為凶。主傷殘、槍殺、撕殺、車禍、開刀等受傷之災。這樣的局,必須用「安忍水」化解方吉!三、四運遇七赤,為最凶之煞氣,要用「安忍水」化解方可。取水化金而生木之義。例如:四運坤山艮向為旺山旺向,但向上飛星四綠財星被山星七赤及父母卦七赤剋死,為大凶。如果不化解,不但不發財,還會因財而死傷!這種情況下,用「安忍水」化解即可。它能化七赤而生四綠木旺星,反凶為吉。

⑤ 思考題:你如何以眾理勸說自己修安忍

如何以中里勸說自己修安忍呢?我覺得這個情況肯定是自己遭遇了什麼事情。凡事要想得開,比如說看一些書籍或者是心靈雞湯。

⑥ 生西法師答:何為真正的安忍

生西法師答:何為真正的安忍?

生西法師:安忍屬於六度中的安忍度,在修菩薩道的過程中是很重要的,尤其對於修學大乘利他心、菩提心的菩薩來講,安忍的修法非常重要。平時我們提到安忍,總是想到如果別人侮辱自己、欺負自己的時候不能發脾氣就是安忍,其實安忍的本體有三個方面:
第一是耐怨敵忍,忍耐怨敵對我們的傷害。如果怨敵或其他人侮辱、打罵我們,或者給自己造成很多不方便、障礙,讓自己很不舒服等等,對這些都進行忍受、安忍;
第二是忍耐苦行忍。它和別人是否欺負自己沒有關系,是另一個側面的安忍,這是什麼呢?比如我們在學法過程中,夏天很熱,冬天很冷,有時因為天氣的緣故我們就不想學法修法了,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安忍,這是一種苦行;或者講課的時間比較長、修法過程中出現心煩意亂等種種狀態,我們都要安忍;
第三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對於佛法中比較甚深的內容,如一切萬法無自性、一切萬法是空性等等能忍受、能接受。不要對無生法產生一種畏懼心,不接受或者沒有真正正確地接受空性法,覺得一切因果不存在,然後開始胡作非為。實際上,只要正確地認知了無生法沒有不能安忍的,所以菩薩的安忍分為三類。
我們主要講第一種耐怨敵忍。耐怨敵忍就是忍受怨敵造成的傷害。安忍還包括苦行和無生法忍,但對耐怨敵忍講得比較多,為什麼有這種必要呢?因為嗔恨心就是修持大乘菩薩道最主要、最大的障礙,它與菩提心、利他心、大悲心是直接矛盾相違的,如果我們產生了嗔恨心,就會導致菩薩道沒有辦法修持下去。基於以上這些理由,我們對於安忍的教法要認真地學習、實踐。
世間人對安忍有一些錯誤觀念,認為修安忍是膽小怕事或者軟弱無能。其實在菩薩道中,安忍是對待事物的一種正確方法。世人不了知安忍的真正意義,當然會產生誤解。而我們深入學習安忍後,就知道它不但不是一種軟弱的表現,而且是一種大無畏的表現——對於煩惱、障礙的生起能夠忍受,不讓自己產生嗔恨的煩惱。
安忍其實是非常積極、向上的一種狀態;反之如果我們面對逆境馬上產生嗔恨心,才是一種消極的表現。通過分析來看,真正的安忍是對於怨敵、障礙表現出的一種非常正確的態度和觀念。無論暫時或長遠,安忍對自己有非常積極、正面的作用;對他人也是非常有益的一種表現;對教法或整個世間,都有非常積極的貢獻。所以我們不能只看到世人對安忍教法的誤讀,擔心修安忍會不會讓別人認為是軟弱。世間人不學佛法,沒有深邃的智慧,看問題很偏頗、膚淺。作為修行者,應該以佛菩薩的智慧教言為准繩和方向,不應該聽從分別心或者世間人的錯誤看法——因為他們認為修安忍很消極、很軟弱,我們就不修了。實際上,如果我們不修安忍,雖有可能迎合了某些世間人的觀念,但其實受損害的還是自己和其他眾生,對自他沒有任何真正的利益。下面開始學習安忍。

⑦ 佛弟子修持安忍的方法有哪些

方法非常多,不過最直接的方法是從諸佛菩薩的教言中直接了知。

我推薦您看《入菩薩行論廣釋》安忍品,記得是第八品吧,非常殊勝,沒有摧毀不了的煩惱。

在 智悲佛網 上有。

⑧ 佛緣知識:如何用慈悲之心面對他人的嗔怒造業

一個人如果用言語或肢體傷害了你,你可能會做以下選擇:1、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即用同樣的方法去還擊對方。2、以德報怨。用寬廣的胸懷去包容這一切,忍辱負重,熄滅自己心中的怒火。換做你,你會如何做?
其實,這兩種都是人的正常的一種處事反應,對於第一種,當別人傷害了我們,我們就用同樣的方式去激怒對方,讓對方也受到同樣的苦頭,這樣讓自己心裡舒服一些,看起來是為了自己的心裡平衡而做出的舉措,其實不然,當你讓對方痛苦之後,對方同樣也會反擊,最後的結果就是雙方的痛苦不斷的加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傷人傷己,這就是嗔怒帶來的結果。
從佛學角度來講,嗔怒是十分嚴重的罪業,《入菩薩行論》有雲:「罪業莫過嗔」,自己的嗔怒之心,可以摧毀自己上供諸佛菩薩和下施六道眾生的一切功德與福報。產生嗔怒的原因就是我們人會因為別人的好與惡,產生不同的情緒,會因為世間的得、失、稱、譏、毀、譽、苦、樂而有所起伏,一旦收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我們的心態與忍耐力就會變得十分脆弱。

人的每一次情緒的波動即種下了一個「因」,如果所種下的嗔怒的「因」越多,那麼這些「因」將會慢慢積累,你的嗔怒之心將會越來越強,越容易收到外界的影響,一旦嗔恨起來,就是幫助別人來傷害自己。並且還把自己所造的罪業反倒說成是別人造的。因為人總是只觀察別人,卻鮮有觀察自己的內心,所有的情緒都是自己產生的,自身不進行控制。佛法常常講,要放下我執,放下執念,並不是失去自我,而是要把對自我的執著放下。既然看到了別人做下了罪業,那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樣的呢?
面對外界的惡行,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的慈悲心,菩提心。如果能散發出自己的慈悲心,那就能很快的調節嗔怒。這也是一種忍辱。修安忍之心,可以清凈很多罪障。佛陀也把此方法交與了我們,即:念念分明地呼吸與走路、擁抱憤怒、深層地觀照認知的本質。

1、何為「念念分明地呼吸」呢?就是可以很清楚的感覺空氣如何進入自己體內,以及如何排出去。這樣可以將自己的心與外界遇到的事情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這也是一種「行禪」。
2、「擁抱憤怒」,可以讓你看清憤怒的本質,讓自己的心得到釋放,獲得心靈的解脫,好好照顧自己憤怒的種子,我們就會舒坦很多,但這時你生氣時的對象可能仍在地獄之中,他(她)還不知如何修行。一旦你明白如何照顧憤怒,就會覺察到對方正在受苦,此刻便可將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如此,將自己的憤怒轉化為慈悲,幫助那個讓你生氣的人,停止嗔怒的惡性循環。這即是佛法賜予我們的能量,是一種正念。
學會忍辱,消除自身嗔恨,勝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功德。修自身的安忍之心,積累自身福田,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以德報怨,關懷與幫助也是一種無形的布施,莫讓自己一時的嗔怒讓自己的心迷失。

⑨ 佛教中的忍辱怎麼修

力忍忘忍反忍觀忍喜忍慈忍...
修忍耐、包容。當然這個忍的功夫分幾個階層,有力忍、有忘忍、有反
忍、有觀忍、有喜忍、有慈忍。這個力忍就是發現要發脾氣了,壓下來不要發。第二個忘忍,宰相肚裡能撐船,算了、算了,不要計較。再來反忍,要發脾氣以前,
首先想我自己有沒有不對,馬上火就下來。當我們覺得別人脾氣不好,保證自己脾氣也沒有好到哪裡,真的,心中有佛,見人是佛,心中有糞,見人是糞。往往我們
都會看,覺得另外一半脾氣不好,很可能確實他脾氣比我們不好,可是他的脾氣假如有八分不好,保證我們還有二、三分,兩個人一吵,你罵他兩分,他罵你八分,
沒完沒了。人跟人能沖突得起來,叫水平差不了多少。所以不要盯著另一半、盯著別人的缺點,要想一想他的缺點我有沒有?不然統統在那裡互相挑毛病,沒有好日
子過。
觀忍,這個觀當中,人世間短暫幾十年,有什麼好計較的?什麼都是假的,帶都帶不走,有什麼好爭的?包含觀裡面,觀因緣的發展,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你跟
他計較幹啥?你悲憫他都來不及。「先人不善(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他的父母、祖先沒教他,他也不懂,可憐的人你跟他計較幹啥?喜
忍,喜忍是什麼境界?布袋和尚的涕唾在面上,隨它自幹了。他來給我考試的,看我最近功夫怎麼樣。他看每一個人監考老師來了,發考卷來了,跟監考老師一鞠
躬:辛苦你,還為我操心,趕緊用功做考卷。最後慈忍,「凡是人,皆須愛」,就好像孩子對父母發脾氣,父母完全不放在心上。你看我們從小到大,犯那麼多錯,
有時候爸爸媽媽對這些親戚朋友講:孩子很好,沒操到心。哪沒操到心,是父母沒放心上,完全的慈愛。你看我們小的時候沒有行為能力,到哪都撒泡尿什麼的,父
母搞了半天。媽媽煮半天,幾個小時才煮好的東西,我們一下就把它給翻倒了,統統沒有放在心上的,這慈忍,慈母,效法父母的心對一切的人。

⑩ 如何修行禪定

森林寺院內觀法---阿姜摩訶布瓦 一、持續的注意
(一)坐姿
1)時間與地點
1. 當坐著時,可達成將心聚焦於身體。你須要找一段時間和一個地點使你寧靜並且免於干擾。
2. 一個安靜的房間,其內沒有很多東西使人分心,這樣最為理想,要有光的設備並且具有足夠空間,會有明亮清凈的效果;凌亂而暗的房間就只有反效果。時間也很重 要,特別是大多數人的日子都安排固定的日常工作。當你正有一些事必須做,或者當你處在時間的壓力時,禪修就沒有用。騰出一段時間,例如一早或工作完後的晚 上,你能真正全心注意練習,這樣最好。開始時,一次約十五分鍾。在限定的時間及力氣內認真練習,並避免機械性做法。禪修的練習,若以誠意來檢查自己並使自 己安詳,將自然而然地坐得久而好。
2)覺知身體
1. 寂止的培養是依於平穩以及一種持恆安詳的精進。如果心不安頓,就沒有安詳。如果沒有實用感就會變成白日夢。為了培養適當的動靜結合,最有效的姿勢之一就是坐姿。
2. 採用使你背部挺直而沒有壓力的姿勢。可用簡單的直椅或用蓮花坐姿的一種。這些最初看來笨拙,但久了會穩而平衡,使心喜悅且身體不累。
3. 下巴略為內縮是有幫助的,但是頭不要往前傾,這會促成昏沈。手放腿上,雙掌向上,一隻輕放於另一隻之上,指尖輕輕接觸。悠閑地做,會得到好的平衡。
4. 現在,集合你的注意力,開始慢慢地往下注意整個身體。注意感受。鬆弛任何緊張,特別是在臉、頸、手。眼可合著或半開。
5. 檢查你心裡的感覺是如何,有所期待或緊張?略為鬆弛一下你的注意力。如此,內心將寧靜下來。你可能發現有些念頭生起:反省、幻想、記憶、或懷疑自己是否做得正確。不要跟隨或滿足於這些念頭,要多一點注意身體,這是停止妄念的一個有用的錨。
6. 你的禪修態度,要培養一種探討的精神。慢慢地做。例如,規律地移動你的注意力從頭頂往下遍及整個身體,注意不同的感受—例如,暖熱、脈動、麻木、敏感度— 在每一個指頭的關節、手掌的濕氣、手腕的脈動。即使有的部位沒有特別的感受,例如,前臂、耳垂,也用注意力掃過它們。要注意即使這些缺乏感受的地方,仍然 可以被心覺知到有某些東西。這種恆常而持續的檢查,叫做正念,這是內觀禪修的主要工具之一。
3)正念於呼吸(入出息念)
1. 可以不用「掃描身體」,或可以先做完一段預備練習之後,注意於呼吸來培養正念。
2. 首先,當呼吸通過鼻孔、充滿胸腔及腹部時,跟隨你自然呼吸的感受。而後,試著保持你的注意力在一點:不是橫膈膜,就是在鼻孔附近更小的一個位置。呼吸具有鎮靜的性質,如果不強迫呼吸,就會平穩而放鬆,直的姿勢有助於此。有時你的心會跑掉,但要耐心地移回到呼吸上。
3.並不須要發展專注到除了呼吸以外沒有其它東西的程度。這兒的目的是允許你注意到內心的運作,並帶來內心安詳清明,而不是出神的狀態。整個過程是集中注意力,注意呼吸、注意到妄念,而後重新建立注意,這個過程培養出正念、安忍和洞察的了解。
4. 如果你很浮躁、激動,只要放鬆。安詳地練習,傾聽內心的聲音—不需要相信它。
5. 如果你感到昏沈,那麼,多將注意力擺在你的身體與姿勢。若在此時加強注意或追求平靜,將使事情弄得更糟。
(二)行走與站立
1. 「正念於呼吸」這類禪修練習是採用坐姿。但是,常常也以行走來交換作為禪修的一種。當坐禪的寧靜效果使你滯鈍時,行禪除了給你不同的東西去注意,它也是強化練習的一個善巧方法。
2. 在一個開闊的地方,量約25-30步的距離(或兩棵樹中間的明確路徑)做為禪修的路徑。站在路徑的一端,並由身體的感受使心平靜。首先,站直,上臂自然下垂,雙手輕握於胸前或背後,將注意力置於身體的感受。
3. 眼睛看著前方三公尺處的地面,如此可免於分心。現在,輕柔地走,以從容而「正常」的步伐,走到路的終端停下來。在數個呼吸的期間內,站著注意身體。而後, 轉身再走回原點。走時,覺知身體感受的一般流通,或者,將注意力仔細擺在腳上。對心的訓練是:不斷將注意力帶到腳觸到地面的感受、每一步伐的空間,以及停 止與開始時的感覺。
4. 當然,心會起念頭。因此,培養耐性是很重要的,並且下決心再開始。調整步伐以配合當時的心態—當昏沈或糾纏的念頭強時步伐用力些,當浮躁或不耐煩時,步伐 要穩定而輕柔。在路徑的終點停住,吸入並呼出氣息,放下任何浮躁、憂慮、平靜、喜樂、記憶、意見。內心的交談會自動停止片刻,或減弱。再開始走。如此,你 連續使心清新並允許依它的步調安定下來。
5. 在受限的場地,調整所允許的路徑長度。或者,你可以在室內繞著走,每圈都要站著停一會兒。站時可以延長到掃描身體幾分鍾。
6. 行走的練習帶來能量與流動,因此,保持步伐穩定,並且只讓變化的現象流過內心。審察現象的流過,而不要期待內心將像坐著時那麼寧靜。很多次我們被妄念之流 所佔據,走到路徑的終端,再重新開始。但這是很自然的,一個未訓練的心會捲入念頭和情緒之中。因此,不要沒有耐心,要學習如何放下並重新開始。安適感和寧 靜就會生起,在自然而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允許內心變得開放與清明。
(三)躺卧
1. 晚上卧下,側卧一邊,花幾分鍾來禪修。身體伸直,將一臂折起,用手支持頭部。
2. 將注意力掃遍整個身體,以鬆弛壓力。或者,將你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要想今天過去的事,也不要期待明天如何,以幾分鍾清靜的心,你將休息得很好。
(四)培養慈心
1. 培養慈心是將內觀練習推到另一個視野。禪修中自然教導耐心、安忍,或者,至少示出這些品質的重要。你很希望培養出對自己和別人更友善與照顧的態度。在禪修中,你可以很實際地培養出慈心。
2. 將注意力集中於呼吸,用呼吸做工具來散布慈心與善意。從你自己、你的身體開始。觀想呼吸像光一樣,或者將你的覺性想成溫暖的光線。輕輕地將你的注意力集中 於胸口心臟附近。當你吸氣時,將安忍的慈悲導入你自己,也許這樣想:「願我安好」或「安詳」。當你呼氣時,將這念頭或覺性之光,由內心經過身心往外散布, 想著:「願別人安好」。
3. 如果你正處於負面心態,你就(想著)吸入安忍與原諒。觀想氣息具有一種治療的色彩,對自己有所幫助。呼出時,放出一切壓力、憂慮、負面心理,並且經過整個身心往外釋放,就像前述一樣。
4. 這個練習可用整座或其中一部分的時間來做,你要自己決定什麼才恰當。在禪坐開始時,禪修的寧靜效果配合慈心會很好,而長時間用這方式深入內心,也沒問題。
5. 永遠要從你所覺知的對象開始,不管它是多麼平凡或雜亂。將你的心平靜地擺在那上面,不管它是令人厭煩的,例如疼痛的膝,或者感覺自己不夠仁慈而有挫折感。要允許這些存在著,對他們安詳地練習。要認知懶惰、懷疑、罪惡的心理傾向,並且輕輕地放下他們。
6. 如果你首先全面接受你所不喜歡的東西現前,內心的安詳就能發展成一種對自己的深度慈悲。穩定地保持注意力,並以開放的心胸面對任何所經驗到的。但這並不表示認許負面的心態,而只是允許它們有個空間來去。
7. 用同樣的方式,對自己以外的世界生起善意。散布慈心的一個簡單方式是按階段來進行。從自己開始,將慈心配合氣息的運動:「願我安好。」而後,想到這些你所 喜愛和尊敬的人,願他們安好,一個個進行。接著移到好朋友們,而後是泛泛之交,「願他們都安好」。最後,內心想到這些你害怕、不喜歡的人,對他們繼續一直 散布你的慈心。
8. 這個禪修可以經由慈悲的波動而擴大到包含世上各種環境中所有的人們。
9. 慈悲來自善意的共同源流,並且擴展自己超越了單純的個人領域。如果你不再使事情永合己意、如果你能接受自己和別人的如實樣子,那麼,慈悲就會自然生起。慈悲是心的自然感應。
二、省察
(一)沒有選擇的覺知
1. 禪修也可以進一步沒有禪修的對象,而處在一種純粹審察的狀態,或「沒有選擇的覺知」。
2. 用前述的方法之一,使心寧靜下來後,將禪修對象(所緣)放在一旁。內心的影像與感受的流動,當它們生起時,觀察它們而不要捲入批評或稱贊。注意任何厭惡和 著迷的心理,審察任何生起的懷疑、快樂、掉舉或寂靜的心。每當內心的清晰感消失時,或被過去的印象籠罩時,就回到注意禪修的對象(例如呼吸)。當穩定感又 回復時,將這對象再放舍。
3. 這種「單純注意」的練習很適合於審察心理的過程。在觀察心內的特殊成份外,同時去注意「容器」(指心)的性質。關於心的內容,佛法特別指出如下三個簡單而基本的特性。
4. 首先,是「無常」--所有事物沒有終止地起滅,心的內容不停變動。心中的成員是愉悅或不愉悅,永不停止。
5. 還有持續而微細的不滿意感--「苦」。不愉悅的感受容易激起這種感受,但是當快樂的經驗消失後也會在內心生起拉力。因此,即使在最好的時辰,對內心所體驗的,仍有一種沒有終局的失落感。
6. 當熟悉這些不斷生滅的體驗與情緒後,就變得很清楚了:在它們之內沒有永恆的東西,因此,它們都不是真正屬於你的。而且,當心內的成員安靜下來,呈現出一顆 光明空闊的心,於此找不到純粹的個人特性。這點不易了知,但實際並沒有「我」、沒有「我的」,這是「無我」的特性。
7. 在所有身心事物上,仔細檢查並注意這些特性。不管你的經驗是喜悅或難受,經由審察將在你的生命中帶來寧靜與平衡。
(二)審察你的練習
1. 整個禪修練習是為了建立起對事物如實的覺知。全心投入經驗中,你更清晰覺察自己內心的狀態,例如,在練習中是否太懶散或過分期待。用一點誠實的評估,可以 明顯看出,禪修練習的品質不是決定於所用的練習方法,而是決定於你的投入。以這方式省察,你將對自己的個性與習性得到更深入的洞察。
2. 每當你禪修時,一些有用的重點要記在心裡。想想自己是否每次重新開始注意每一呼吸或步伐。如果你不以開放的心來練習,你將發現你重復過去的觀點,或者,沒 有意願從你的錯誤中學習。當你全力以赴,是否用功正確、平衡而沒有透支?你是否一直觸及內心正在實際發生的現象?或者,你正使用一個遲鈍、機械式的方法? 至於專心,要好好檢查你是否放下那些無關的事物,或者,你讓自己徘徊在念頭與情緒之中?或者,你試著壓抑感覺而沒有認清它們並且善巧地對待它們?
3. 正確地專注是將心與腦統一起來。以這方式省察,促使你培養出善巧的前進。當然,省察將使你的禪修更上一層:它將使你清晰地了解你自己。
4. 記住,一直到你對禪修培養出善巧並感到安適之前,你最好用到禪修的對象,例如呼吸,作為覺知的焦點,也作為內心散亂難以掌控時的對治物。不管練習中有多少 體驗,回到覺知呼吸或身體,一直是有所幫助的。培養這種能力,重新開始,可以導致穩定與安適。以平衡的練習,你對身心會有愈來愈多的體悟,並且知道如何以 更多的自在與和諧來生活。這是內觀禪修的目的與結果。
(三)活在內觀中
1. 經由內觀禪修的練習,你將更清楚看到自己的心態,知道那些是好的,那些會製造麻煩。一個開放的心態將洞察不愉快的體驗,例如,了知內心對痛苦或疾病的反應 方式。當你以這方式接近這些體驗,你經常可以解除對痛苦的壓力與抗拒,並且大幅度地舒緩。相反的,不耐煩的心情將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別人干擾你的禪 修,你就對他們生氣;如果你的練習不如預期進步,你就失望;對沒意義的瑣事生起不快的情緒。禪修教導我們內心的安詳與否,主要是決定於是否能以省察與開放 的心,來審視生活的種種事件。
2. 在禪修的寧靜中,觀察自己的意念與心態,你能檢查貪愛與痛苦的關聯。看清痛苦的原因:希求你所沒有的東西;排斥你所不喜歡的東西;不能保有你所要的東西。 當這個痛苦和貪愛的主題是你自身時,就顯得特別有壓迫感,對個人的缺陷,沒有人能容易處於安祥,特別是:當社會強調好的感覺、領先潮流和擁有最好的東西 時。這種期待確實難以使人接受如實的自己。
3. 然而,經由內觀禪修的練習,你發現了一個空間,使你從所期望的、所想要的自己後退一步。檢查這些想法,將逐漸明顯地看出你並沒有擁有「我」或「我的東 西」,只有心中來來去去的簡單體驗而已。因此,例如你觀察自己易怒的習性,你不因而沮喪,你不加強它,這習性就逐漸滅去。它可能會再回來,但這次會弱些, 你也知道如何去處理。經由培養安詳的注意力,情緒靜了下來,並且消逝,留下清明、鮮活的心。這就是內觀往前的道路。
4. 在日常生活的變動中,能夠走到一個寧靜的覺醒中心,就是一個成熟練習的徵兆,因為內觀已經深化而能用到所有的經驗中。不論你做什麼:日常家事、開車、喝 茶,要將內觀用上。提起覺知,將它穩定地擺在你所做的事上,並且在動作中探究內心的性質。集中練習於身體的感受、心理的狀態,或眼、耳、鼻識,能培養出進 一步的審察,這將使世間的工作轉成內觀的基礎。
5. 愈來愈集中於覺性,內心就善巧於當下的自在應對,生活中有了更高的和諧。這是以禪修做「社會工作」的方式:將覺性帶入你的生活之中,將安詳帶入世界之中。當你能對心識上生起的千變萬化的感覺和平相處,你就能與世界更開放地住在一起,也能和如實的自己相處在一起。
三、進一步的建議
(一)個人的行為
1. 當我們的內觀加深後,我們更看清我們行為的結果:由於善意、誠實與正知的提升,就會得到安詳;由於愚痴、疏忽的生起,就會惹來麻煩。以較高的敏感度,我們 觀察出造成自己和別人的苦惱,由此常激勵我們要更有智慧地生活。為了內心的真正安詳,不可或缺的是要將形式的禪修結合到熱心於職責,以照顧自己和別人。
2. 內觀之道一點也不神秘。用佛陀的話來說,只是簡單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它是一個長期遵守的傳統。走在精神練習的人都把「正確的行為」擺 在重要的地位。許多禪修者受持實際的戒律:例如,不殺生、不邪淫、不飲酒、不猗語等,使自己內心清凈,並且鼓勵別人也如此。
(二)友伴與常課
1. 定期與一些朋友禪修非常有助於練習的持續與智慧的增長。
2. 單獨的禪修者最終會面臨意志力的減弱,因為常常有其它的事,看來比觀察呼吸來得重要或有趣。定期集體共修一段時間使參與者前進,不受情緒之流的影響。[檢 驗自己性情的移動,常常導致重要的內觀洞察力,但是我們自己不易堅持去做而已。]共修除了有個人的效益,你想到你的努力也有助於別人繼續練習。
(三)姿勢附註
理想的姿勢是直而警覺。過度鬆弛只增加腿部的壓力與背部的不舒服。要以智慧注意自己的姿勢,不是遲鈍的意志力。姿勢會隨時間而改進,但是你要與身體一起工作,不要用力強迫它。
1. 檢查姿勢
- 臀部後傾了嗎?這將產生過度鬆弛。
- 腰部要保持自然而沒有壓力的曲線,使腹部向前而松開。
- 保持肌肉放鬆,想像有人輕輕在兩肩胛骨之間前推。這使你有個觀念,知道你是否無意地彎下雙肩而封閉胸部。
- 注意並輕輕放鬆頸肩區域的壓力。
2. 姿勢過僵過弛
- 想像頭頂由上吊起,使脊伸直。這也使下巴略微縮回。
- 雙臂保持輕放並在腹後,如果在前會使你不平衡。
- 使用一個小而穩的坐墊,置於臀部的後部以支撐臀部的角度。
3. 腿:
- 做一些伸展練習(例如,坐著伸直兩腿,用手去觸腳尖)。
- 坐時如果很痛,就改變姿勢或坐在小凳或椅子上,或站起來一下子。
- 如果你經常坐在地板上,就試用不同大小、硬度的坐墊,或選用一個禪修凳子。
4. 昏沈
- 試著張開眼晴來禪修。
- 將你的注意力有次序地掃過你的身體。
- 注意整個身體和身體的感受,而不是一個小對象(如呼吸)。
- 站起來,在新鮮空氣處以正念行走一會兒。
5. 緊張或頭痛
- 你可能過份用功,這是不正常的。因此,放鬆你的專注力。例如,你可以將注意力移到腹部處呼吸的感受。
- 生起善意(慈心)並將它導向緊張的部位。
- 觀想光遍布身體,這有助於舒緩疼痛。實際試著將慈悲的光聚集於痛苦的部位。
本冊子並不是一個廣泛的或唯一的指導,而是一個建議用的練習提要。為了進一步的指導,禪修者要去尋找一位可靠並有經驗的善知識或老師。
願一切眾生安詳!
願一切眾生脫離痛苦!

閱讀全文

與如何算安忍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陽光過敏的治療方法 瀏覽:25
用有限元的方法分析應力張量 瀏覽:807
簡單實用減肥小方法 瀏覽:175
治療腋臭的小方法 瀏覽:801
油豆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774
缺鈣最佳鍛煉方法 瀏覽:168
快速收集寶箱的方法 瀏覽:300
下橫叉的正確方法男生 瀏覽:264
手機合成足球形狀的圖片方法 瀏覽:22
香梨鑒別方法 瀏覽:296
噴槍噴漆槍的使用方法 瀏覽:597
檢測水泥的含泥量的方法 瀏覽:351
餐廳排長隊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534
節稅十種方法和技巧 瀏覽:492
土方計算方法的適用范圍和條件 瀏覽:33
名人有哪些讀書方法 瀏覽:569
茶室泡茶的方法步驟 瀏覽:938
清洗消毒後病毒的檢測方法 瀏覽:24
緩解女性衰老有哪些方法 瀏覽:632
種植罌粟的方法 瀏覽: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