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脾虛濕氣重怎麼辦
脾虛是中醫上的概念,是一種很常見的病症。脾虛者常常存在濕氣過重的問題,平時經常感覺到身體沉重,下肢有浮腫現象,舌苔厚膩。脾虛濕氣重多見於女性群體,與很多因素有關,包括飲食習慣、生活環境等。這種病相當於西醫上的慢性胃腸炎、慢性痢疾等,嚴重程度不一。那麼脾虛濕氣重怎麼治療呢?
1、飲食調理。脾虛濕氣重可以通過飲食來調理,患者可以吃一些祛濕食物,比如紅豆、薏米。這兩種食物比較適合女性群體,能夠有效去除體內的濕氣,還可以補充多種營養物質,對身體健康有益。但是紅豆和薏米偏寒,適合濕熱體質者,不適合寒濕體質。患者一定要根據自己的體質來調整飲食,平時盡量不要吃寒涼肥膩食物。其他有利於改善脾虛濕氣的食物有山葯、茯苓等。
2、艾葉泡腳。艾葉是一種中草葯,日常應用比較廣,安全性較高,既可以外用也可以內服,具有驅寒除濕的作用。脾虛濕氣重者平時可以用艾葉來泡腳,艾葉能夠促進身體血液循環,去除體內濕氣,有良好的保健價值。
加強體育鍛煉,增強免疫力。3、體育鍛煉。脾虛濕氣重者,平時還要多鍛煉身體,鍛煉能夠促進身體新陳代謝,使濕氣通過汗水的形式排出體外。鍛煉還能促進體內廢氣和毒物的排泄,減輕身體負擔。但是應盡量選擇有氧運動,不要操之過急,注意勞逸結合。
脾虛濕氣重是中醫上的病症名,多見於女性群體,與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有很大的關系。患者要積極改善生活方式,平時不得吃寒涼食物。平時多吃去濕食物,比如紅豆、薏苡仁等。患者也可以選擇一些燥濕中葯,比如陳皮、蒼術、厚朴等,這些中葯還有化濕補脾的作用。
㈡ 脾虛濕氣重該怎麼調理
這種情況可以說是一種常見現象,從中醫的角度來講,如果該情況比較嚴重的話,可能需要通過吃一些中葯來慢慢調理,不過這種疾病會根據不同的情況,服用的中葯也不同,我建議你到正規的中醫治療機構做一下相應的檢測之後,根據醫生的指導下來服葯,一般情況下只要對症下葯的話,可能只需要1~2個療程就會完全治癒,所以我們也不需要太過擔心。那麼除了通過中醫醫療手段來治療的話,在日常生活當中,脾胃本身就非常虛弱的人,同時還伴有濕氣較重的情況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3、保持良好的睡眠
熟悉健康管理學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良好的睡眠是健康的根本人類在進入睡眠狀態之後,身體的功能會得到非常好的調節,體內的濕氣也會慢慢的隨著調節而排出到體外,雖然這個過程比較緩慢,但是卻沒有任何的副作用,是最天然的養生方法之一,因此我建議大家每天在11點之前一定要進入睡眠狀態。
㈢ 怎麼才能徹底去除濕氣
方法一、越懶越要運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方法二、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關繫到營養及水分代謝,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方法三、避環境的濕氣
我們人體內產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體內。
日常生活中應留心下列事項:1.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2.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3.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濕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發。4.房間內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藉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方法四、妙用蔥、姜、蒜
蔥、姜、蒜不僅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葯用價值。例如我們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姜湯,用姜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方法五、薏米煮粥,淮山煲湯
祛除體內的濕氣,其實有很多我們常吃的食物可以起作用。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功效,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後食用,可以利尿、除濕,甚至還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
此外,還可以選擇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或者煲成粥、煮水喝,都可以利尿、除濕,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適宜尿多的人食用。
㈣ 脾胃虛弱濕氣重,該怎麼辦
要先補脾,中醫保守治療一般都是先調理脾胃,建議喝德甫腸胃寶茶一天兩袋改善脾胃虛弱問題。脾胃就相當於大城市的機場,火車站,地鐵,城市要發展就得首先讓交通通暢,人身體也是一樣,首先補脾是效率最高的,提高身體運化能力,對以後的恢復打了基礎,補脾注意多喝熱水,吃點大棗(把核去了,吃棗補脾,棗核對腎不好,具體原因不贅述。。)脾虛的話容易口乾,嘴唇乾,脾喜溫,不要吃冷飲,喝涼水,在補脾的時候可以用熱水泡腳(水溫以腳剛放下去的時候有點燙能夠忍耐)對腎有好處,身體是一點點從小地方養回來的,不是一下子就能好的,一下子感覺好很多那隻是你的精神作用。
脾虛吃什麼?脾虛的人免疫能力差,臉色萎黃,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下。那麼脾虛吃什麼好呢?吃什麼可以補脾呢?下面小編就分門別類為您介紹一些補脾的食物。
最能補脾養脾的食物:
補脾食物:糯米
性溫,味甘,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脾虛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孫思邈說:「糯米,脾病宜食,益氣止泄。」所謂脾病,乃指脾虛為病之義。《本經逢原》說得好:「糯米,益氣補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滯。若作糕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
補脾食物:紅薯
俗稱甘薯、山芋。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綱目拾遺》認為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
補脾食物:粳米
性平,味甘,有補脾益氣之功。《食鑒本草》即有記載:「粳米,皆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本草經疏》亦雲:「粳米即人所 常食米,為五穀之長,人相賴以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無毒,雖專主脾胃,而五臟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
補脾食物:薏苡仁
俗稱苡仁米、六穀米。有補脾健胃的作用。明·李時珍說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經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補脾」的記載。脾虛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1/2
補脾食物:白扁豆
性平,味甘,能補脾胃虛弱。《本草綱目》中說:「白扁豆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泄瀉,暖脾胃。」《本草求真》還解釋道:「扁豆如何補脾?蓋脾 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於脾而有益也。」《會約醫鏡》認為:扁豆「炒用健脾止瀉」。對於脾虛嘔逆,食少久泄、小兒脾虛疳積、婦女脾虛帶下者,最宜食之。 或炒熟食用,或用白扁豆煮粥服食,均有裨益。 補脾的3個食療偏方推薦
蓮子山葯粥:蓮子30克,山葯80克,粳米50克。將蓮子去心,與山葯、粳米、水共煮粥食用。此方適用於消瘦、食慾不振的脾胃虛弱患兒。
紅棗小米粥:紅棗10個,小米30克,先將小米清洗後,放入鍋內用小火炒至略黃,然後加紅棗及水適量,用大火燒開後再改用小火熬成粥食用。此方適用於消化不良伴有厭食的脾胃虛弱患兒
麥冬沙參扁豆粥:沙參、麥冬各10克,扁豆15克,粳米50克。將沙參、麥冬加水煮20分鍾取汁,用此汁液與粳米、扁豆共煮粥食用。此方適用於手足心熱、大便乾的脾胃虛弱患兒。
㈤ 體內的濕氣怎樣才能排出
想要排出體內濕氣最好的方法,我個人認為是利用薏米,因為薏米是所有除濕食物當中最好的食物之一,我們只需要將薏米加上紅小豆和赤小豆一起煮成粥,這種粥叫紅豆薏米粥,是除濕的最好食品,每天服用一些紅豆薏米粥,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將體內的濕氣排出到體外,一般情況下只需要持續服用三個月到半年左右就可以了,不過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們體內比較燥熱的話,那麼是不適合使用這個方法的,因為燥熱的體質碰到薏米的時候可能會加重病情。當然,除此之外,以下幾個方法同樣可以幫助我們祛除體內的濕氣:
3、經常喝薑茶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薑茶,其實這個名字聽上去雖然比較別致,但是說白了薑茶就是用姜泡一些熱水,千萬不要小看這種做法,因為經常喝薑茶是可以幫助我們去除體內當中的濕氣的,不過這個方法只適合在夏天使用,冬天是不利於吃薑的。
㈥ 祛濕氣,有什麼好辦法啊
中醫把濕氣分為外濕與內濕兩種,外濕是由於外部的環境潮濕而侵入人體,內濕是由於攝入寒涼的食物而導致的。濕氣重如果不及時的調理會導致各種各樣的疾病,去濕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越懶就越要運動:體內濕氣重的病人,大多是由於飲食油膩,缺乏運動所引起,而這些人往往會感覺到身體很沉,這時體內淤積的濕氣就會越多,久而久之就會導致濕氣侵入脾臟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症。而運動可以緩解人體的壓力,促進器官的運作,從而加速濕氣的排出,例如跑步、瑜伽、太極等運動,都有助於活化氣血、血液循環,從而增加人體的水分代謝,促進濕氣的排出;2、飲食清淡、適量:腸胃系統因為關繫到營養和水分的代謝,最好的方式是進行適量均衡的營養,酒、牛奶等肥甘厚味等油膩的食物不容易消化,會造成腸胃的悶脹、發炎,甜食、油炸的食品也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而加重發炎出現反應。像生冷的食物,如冰鎮的飲料或涼性的蔬菜、水果,也會讓腸胃的消化的功能出現停滯。
㈦ 去除濕氣有哪些小方法
去濕氣最好的辦法第一個是可以食療,食療可以喝一些薏米紅豆茶或者是薏米紅豆粥。因為薏米、紅豆可以健脾益胃,可以治療濕氣引起的一些疾病。第二可以通過運動排汗,運動排汗是一種很好的祛濕的方法,特別是夏天的時候,適當的運動可以達到排汗的目的。第三個方面可以利用一些電器,如空調本身就有排濕的功能。這樣在潮濕的環境可以利用空調的除濕功能來達到環境中排濕的功能。第四個方面,我們還可以適當的吃一些葯物,如我們臨床常用的一些四妙丸,或者是參苓白術散,這些本身就有除濕的功效。體內如果有濕氣的話,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進行去除。第一,食療。我們很多的食物都能起到祛濕的作用,如薏米、淮山煲湯。薏米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的功效;第二,通過運動。可以緩解壓力,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步走、游泳等運動,有助於體內的血液循環,增加體內水分的代謝;第三,清淡飲食。保護好腸胃最好的方法就是清淡,適量,均衡飲食;第四,調味料祛濕。蔥姜蒜不僅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代替的葯用作用。例如,在家裡煮一碗熱姜湯,用它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汗以後,體內的濕氣就會有所緩解。也可以通過艾灸、刮痧等療法,幫助排濕氣。
㈧ 脾胃虛弱濕氣重怎麼辦
濕氣重的情況是現在不少人都存在的問題了,這樣的情況對於我們的影響是比較大的了,對於不少人的身體健康也是存在影響的了,所以大家都想要讓自己可以把體內的濕氣去除了吧,那麼祛濕的方法都有哪些呢,一起看看這些祛濕的小技巧吧。
少鹽,幫助腎排水
吃太多鹽必導致更多的水攝入,很多口重的人都不苗條。許多人都覺得夏季要多補充淡鹽開水或含鹽飲料,這種提示是沒錯的。但這主要是針對夏日從事劇烈運動、體力勞動的人,對很少出汗的白領們來說則未必合適。因為攝入體內的鹽主要通過腎臟排出,當攝入的食鹽太多或腎臟有病變的時候,就不能及時將攝入體內過多的鈉排出。血液中鈉離子濃度升高時較多的水進入血管,極易造成水鈉瀦留,水腫也就不請自來。你雖沒多吃,看上去卻比別人大一號。如果不是出汗太多,我們還是應該建議大家選擇多喝白開水了,這樣的話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的腎臟排水了,否則是容易導致體內的濕氣沒有辦法排出。
按摩排水
說起排水,最容易讓人聯想到的懶人招數就是洗桑拿。不過蒸桑拿雖可以加快血液循環,排除體內的濕邪,但因在洗桑拿的過程中,出汗過多,並不利於心臟健康。其實相對於桑拿,洗個溫水澡並稍事按摩是更健康的排水方式。溫水澡能讓身體微微汗出,配合簡單的按摩手法,不僅可以起到排出體內濕邪的作用,也是一種很好的放鬆方式。如果有時間,我們每周都是可以選擇進行全身按摩的了,可以得到更佳的排毒排水效果。最適合我們的祛濕方法就是按摩了,如果我們感覺自己體內的濕氣是比較重的,南無就不妨試試按摩吧。
規律作息時間
放一放你的工作、你的學業 ,事實上,在深夜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是效率極低的,但是如果您選擇睡眠,確實對身體非常好的。所以要想有效的治療體內濕氣過重,先要合理安排一下你的時間概念,比如早上幾點起床,晚上幾點入睡,一開始可能你會不習慣,但是久而久之的就會形成一個生物鍾,這時候你會發現你每天都是精神煥發。
注意飲食和飲食治療
注意飲食即指在平常的吃飯中,不要經常吃辛辣的食品,也不要經常吃油大鹽大的食品,還不要經常吃肥肉,這些都是導致體內濕氣重的重要原因,要多吃一些治療濕氣的食物,比如雞爪子湯,大棗紅豆薏米粥等。這些都可以有效的幫助治療體內的濕氣重,還可以補血益氣,幫助調理身體。不過這些食療法見效比較慢,如果想快點恢復,也可以抓一些對症的中葯服用。
㈨ 請問脾虛濕氣重怎麼調理
脾胃調理推薦四個按摩法。
1、捏脊。
捏脊療法通常用於小兒,但對成年人一樣有效,適用於消化不良、口臭、胃脹、胃痛、腹瀉、萎靡不振、乏力等患者。每日捏1~2遍,堅持1周即可見效。
操作方法:先在背部輕輕按摩幾遍,使肌肉放鬆,然後用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同時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膚,沿脊柱自下而上,雙手交替向前捻動。
每捏三下將皮膚提一下,這叫「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膚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適當,不可擰轉;且要直線前進,不可歪斜。
2、揉臍。
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5分鍾,每日1~2次。此法能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多用於消化不良、胃寒、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的患者。按摩歸按摩,中草葯調理建議使用德甫的常渭寶茶深度滋養,養陰益脾。
3、擦小腹。
兩手分別緊貼肚臍兩側,上下來回擦動,發熱為止。胃脹、腹痛的病人可選用,每日2~5次。肚臍兩側旁開2寸為天樞穴,這個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及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積食、嘔吐、腹瀉、便秘等。
4、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體的保健要穴,位於膝眼外下方。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適用於各種類型的脾胃病變。
5、灸法補氣健脾滋腎。
愛喘的人多是由於腎陽虧虛,不能納氣,所以容易出現喘息氣短,呼多吸少的症狀。要想改善動則氣喘的狀況,可以通過灸法、食療等方法助力,以提升運動能力。
艾灸是不少人常用的保健方法,可以用艾灸盒、隨身灸等來灸大椎穴(第7頸椎棘突下)、定喘穴(第7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2厘米)、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肺俞(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脾俞(11胸椎棘突旁開1.5寸)、腎俞(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這些穴位或要定喘順氣的要穴,或為補脾益肺健腎的強壯穴,以艾灸之可振奮陽氣,改善虛勞氣喘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