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布魯氏桿菌病
是由布氏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以母畜流產、不孕和公畜睾丸炎為特徵。OIE將其列為B類疫病。
1 病原學
布氏桿菌屬,為革蘭氏陰性小桿菌,不形成芽胞。根據其病原性、生化特性等不同,可分為6個種20個生物型,其中羊種布魯氏菌3個型、牛種布魯氏菌9個型、豬種布魯氏菌5個型,還有犬種布魯氏菌、綿羊附睾種布魯氏菌和沙林鼠種布魯氏菌。
布氏桿菌對各種物理和化學因子比較敏感。巴氏消毒法可以殺滅該菌,70℃10分鍾也可殺死,高壓消毒瞬間即亡。對寒冷的抵抗力較強,低溫下可存活1個月左右。該菌對消毒劑較敏感,2%來蘇兒3分鍾之內即可殺死。該菌在自然界的生存力受氣溫、濕度、酸鹼度影響較大,pH7.0及低溫下存活時間較長。
2 流行病學
布氏桿菌病廣泛地分布於世界各地,能侵害多種家畜、野生動物和人類。家畜的感染總體上可分為兩種類型:單一感染型和交差感染型。前者指家畜感染本種布氏桿菌,後者指由於牛、羊群共同放牧,通過相互間的接觸造成羊群既感染羊種布氏桿菌又感染牛種菌,或牛群既感染牛種菌又感染羊種菌等。山羊和綿羊對羊種布氏桿菌最易感。牛對牛種菌易感,也可感染羊種菌和豬種菌。豬對豬種菌和羊種菌均易感。馬和犬對羊、牛、豬三種布氏桿菌都有易感性,鹿對牛種菌和羊種菌易感。人類可以感染布氏桿菌。
病畜和帶菌動物,特別是流產母畜是最危險的傳染源。病菌存在於流產的胎兒、胎衣、羊水及陰道分泌物中。病畜乳汁或精液中也有病菌存在。
本病主要經消化道感染,也可經傷口、皮膚和呼吸道、眼結膜和生殖器黏膜感染。因配種致使生殖系統黏膜感染尤為常見。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有明顯的季節性。羊種布氏桿菌病春季開始,夏季達高峰,秋季下降;牛種布氏桿菌病以夏秋季節發病率較高。
3 臨床症狀
本病潛伏期長短不一,牛布氏桿菌病一般在14~120天之間。潛伏期的長短,視病原菌的毒力、感染量及感染時母牛的妊娠期而定。
母牛主要表現流產,可發生於妊娠的任何時期,多見於6~8個月。多見胎盤滯留,失去生育能力。公牛出現睾丸炎及附睾炎。有些牛發生關節炎、黏液囊炎和跛行。
綿羊和山羊常見流產和乳房炎。懷孕母羊易感染,常發生胎盤炎,引起流產和死胎。流產發生於妊娠後的3~4月。母山羊常常連續發生2~3次流產。公山羊生殖道感染則發生睾丸炎。有的病羊出現跛行、咳嗽。綿羊副睾種布魯氏菌感染其症狀局限於副睾,常引起附睾腫大和硬結。非懷孕母羊也可感染,但一般是一過性的。
豬的明顯症狀也是流產。出現暫時性或永久性不育、睾丸炎、跛行、後肢麻痹、脊椎炎,偶爾發生子宮炎、後肢或其他部位出現潰瘍。
犬可感染牛種、羊種和豬種布魯氏菌,但多為隱性感染,呈散發性,少數出現發熱。感染犬種布魯氏菌的母犬,妊娠40~50天發生流產,產死胎和出現不育症,淋巴結腫大。公犬常發生副睾炎、前列腺炎和菌血症。
馬可感染布氏桿菌的各個種,尤其對牛種和豬種菌最易感。多呈隱性感染,有的發生化膿性滑液囊炎,尤其在頭部和肩部,常見「馬肩瘺管」或「馬頸背瘡」。
4 病理變化
布氏桿菌最適宜在胎盤、胎衣組織中生長繁殖,其次是乳腺組織、淋巴結、骨髓、關節、腱鞘、滑液囊以及睾丸、附睾、精囊等。
特徵病變是胎膜水腫,嚴重充血或有出血點。子宮黏膜出現卡他性或化膿性炎症及膿腫病變。常見有輸卵管炎、卵巢炎或乳房炎。公畜精囊中常有出血和壞死病灶,睾丸和附睾腫大,出現膿性和壞死病灶。
5 診斷
5.1 根據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
5.2 實驗室診斷
在國際貿易中,指定診斷方法為緩沖布氏桿菌抗原試驗(BBAT)、補體結合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替代診斷方法為熒光偏振測定法(FPA)。
病原檢查:抹片鏡檢(取病畜胎盤絨毛膜表面及水腫區邊緣觸片染色鏡檢)、分離培養、動物試驗。
血清學檢查:緩沖布氏桿菌抗原試驗(虎紅平板凝集試驗、緩沖布氏桿菌平板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特異性高,但操作繁瑣)、間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競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全乳環狀試驗(可用於篩選病畜群)、血清凝集試驗、布氏桿菌素試驗(適用於流行病學調查,由於其敏感性低,不能單獨作為正式的診斷試驗)。
病料採集:通常採取流產胎兒、胎盤、陰道分泌物或乳汁。
5.3 鑒別診斷
應與彎桿菌病、沙門氏菌病、鉤端螺旋體病、乙型腦炎、衣原體病和弓形蟲病等有流產症狀的疫病鑒別。
6 防治
堅持自繁自養。必須引進種畜時,要嚴格檢疫2次,確認健康者才能混群。
在疫區,每年定期以凝集反應檢疫2次,清凈群每年至少檢疫1次,檢出病畜應撲殺並做無害化處理。陰性反應畜可預防接種菌苗進行預防。
被污染的畜舍、運動場、飼槽、水槽等用10%石灰乳或5%熱火鹼水嚴格消毒;病畜分泌物、排泄物等應做無害化處理或消毒深埋。
獸醫、病畜管理人員、接羔員、屠宰加工人員,要嚴守衛生防護制度,特別在產仔季節更要注意。最好在從事這些工作前1個月進行預防接種,且需年年進行。
吃沒熟透的肉可能染上
布魯氏菌
,這種細菌可能會導致持續性高熱、
不規則熱
或長期低熱,同時伴有關節肌肉疼痛、乏力、多汗等。在溫度高到70℃以上這種細菌就不能存活,因此建議吃肉時務必熟透後再吃。
『叄』 疫情期間什麼是雙抗檢測
目的建立一種高特異性、敏感性的ELISA方法檢測人布魯氏菌抗原。方法應用研製的針對羊布魯氏菌O鏈M抗原的單克隆抗體2D10和牛布魯氏菌O鏈A抗原的單克隆抗體4B8建立了用於檢測人布魯氏菌抗原的雙抗夾心ELISA方法。結果經檢驗該方法不與大腸桿菌O157、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O9及鼠傷寒沙門氏菌發生交叉反應,具有較好的重復性,對陽性樣品的檢測ELISA與SAT、分離培養的符合率均為100%。結論建立了高特異性、敏感性的檢測人布魯氏菌抗原的ELISA方法
『肆』 實驗室檢測家畜布氏桿菌病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1.血象白細胞半數正常或輕度減少,淋巴細胞相對或絕對增多,分類可達60%以上。血沉在各期均增速。久病者有輕或中度貧血。 2.細菌學檢查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子宮分泌物均可做細菌培養。因牛種菌初分離困難。要求嚴格的環境,故各種標本最好採集兩份,一份用含肝浸液的肉湯做培基,在CO2孵箱中培養;另一份放一般環境中孵育,培養時間不得短於2周。急性期陽性率高,慢性期低。骨髓標本較血液標本陽性率高。有人建議慢性布魯氏菌病患者的血液接種到雞胚卵黃中可獲較高陽性率。 3.免疫學檢查 (1)血清凝集試驗(Wright試驗)試管法較靈敏。患者多在第二周出現陽性反應,1:100以上有診斷價值。病程中效價遞增4倍及以上意義更大。正常人可有低滴度的凝集素;某些傳染病的假陽性率可達30%以上,如兔熱病該凝集效價升高;注射霍亂疫苗的人90%可呈假陽性;接種布魯氏菌活菌苗者,凝集效價也增高。診斷時要注意分析。另外由於抗體IgA、IgG、IgM量的比例不同,如IgA含量高則可出現患者血清低稀釋度為陰性,高稀釋度反為陽性的所謂前帶現象。因此做該實驗時應增大患者血清稀釋范圍。 (2)補體結合試驗補體結合抗體主要為IgG,出現較遲,持續較久,一般1:16以上即為陽性。對慢性患者有較高特異性。 (3)抗人球蛋白試驗(Coombs』tist)用於測定血清中的不完全抗體。不全抗體可阻斷完全抗體與抗原的凝集反應,使凝集試驗呈假陰性。Coombs試驗是使不完全抗體與不可見抗原結合的復合物通過抗人球蛋白血清結合成塊,直接可見。故凝集試驗陰性者可作此檢查。
『伍』 布魯氏菌的發現歷史
1814年Burnet首先描述地中海弛張熱,並與瘧疾作了鑒別。
1860年Marston對地中海弛張熱作了系統描述,且將其與傷寒相區別。
1886年英國軍醫Bruce在馬爾他島從死於「馬爾他熱」的士兵脾臟中分離出「布魯氏菌」,首次明確了地中海弛張熱的病原體。
1897年Hughes根據地中海弛張熱的熱型特徵,建議稱「波浪熱」。為紀念Bruce,學者們建議將該病取名為「布魯氏菌病」。
1897年Wright與其同事發現病人血清與布魯氏菌的培養物可發生凝集反應,稱為Wright凝集反應,從而建立了迄今仍用的血清學診斷方法。
1897年丹麥Bang和1912年美國學者Traum分別從流產母牛的羊水和豬流產胎兒分離到牛種布魯氏菌和豬布魯氏菌(B.suis)。
1920年由Meyer將牛、羊和豬三種菌同歸於布魯氏菌屬。
1921年南非的Bevan和1924年Keefer,以及Viviani在義大利,Evans在北美從病人身上分離到牛種和豬種布魯氏菌,從而在流行病學上首次證實了病牛和病豬是人布魯氏菌病的另兩種傳染源。
1953年、1956年和1966年,Buddle、Stoenne、Canmichael又分別發現了綿羊布魯氏菌、沙林鼠布魯氏菌(B.neotomae)和犬種布魯氏菌(B.canis)。
2007年英國科學家從海洋哺乳動物體內分離到鯨型布魯氏菌(B.ceti)和鰭型布魯氏菌(B.pinnipedialis)。
2008年,德國和捷克科學家又發現了田鼠種布魯氏菌(B.microti)。
『陸』 布魯氏菌治療方法是什麼
採用抗生素類葯物
四環素類抗生素,並用鏈黴素治療:四環素每日2克,分四次口服,21天為一療程,可重復1~2個療程,療程間隔5~7天。第一療程時並用鏈黴素。成人每日1克,他兩次肌肉注射。
利福平,並用強力黴素治療:利福平成人每天600~900毫克,分兩次口服,並且每天早晨口服強力黴素200毫克,連服6周。
磺胺治療:復方新諾明成人每次2片口服,每日3次,連服2周,以後每天2次。3周為一療程,可治2~3個療程,療程間的間隔5~7天。用此類葯治療後有一定復發率。
對症治療:除抗生素治療外,應以對症治療。如失眠者可服用鎮靜葯,關節痛、頭痛等可服鎮痛葯,高燒者可輔以物理降溫或服解熱葯等。
對慢性布病無特效葯物治療。我國一般採用中醫中葯治療。因慢性期病人的症狀復雜,不同人表現不同。有的以過敏症狀為主,有的以內分泌紊亂為主,更有的免疫功能低下等。醫生應依不同情況予以適當治療。
『柒』 布魯氏菌的具體研究
布魯氏菌部分外膜蛋白基因的克隆、表達及免疫原性研究
中文摘要:布魯氏菌是革蘭氏陰性的兼性細胞內寄生菌,可以引發世界范圍內人和牲畜及野生哺乳動物的感染,也是生物武器研究的熱點。布魯氏菌引發的傳染性疾病和巨大的經濟損失已經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常用布魯氏菌疫苗功能基因序列分析及AMOS檢測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試驗內容,AMOS-PCR是一種能夠鑒別診斷布魯氏菌病原的一種PCR方法,本試驗中對其分型鑒定進行了研究。對我國常用疫苗S2、M5、S19、104M使用該方法,並做單一基因的AMOS-P.... 布魯氏菌熒光定量PCR快速檢測方法的建立及檢測試劑盒的組裝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布魯氏菌(Brucella)基因組編碼31kDa核周質蛋白的BCSP31基因設計了布魯氏菌屬熒光定量PCR特異性引物和Taqman熒光探針,優化了熒光定量PCR反應體系和條件。
布魯氏菌BLS-L7/L12重組亞單位疫苗的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菌(Brucella.spp)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世界上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人、畜布病存在和流行。在我國布病已波及28個....
布魯氏菌種特異性抗原抗體免疫膠體金試紙條的研製及初步應用
中文摘要: 將牛布魯氏菌雜交瘤細胞株4B8、1C9、1G9、1E2和羊布魯氏菌雜交瘤細胞株3C6、2D10、1E10擴大培養,制備單克隆抗體。純化後抗體非特異帶消失,抗體效價為1×106萬....
布魯氏菌種特異性單克隆抗體的研製和抗原捕捉ELISA方法的建立
中文摘要: 本研究選用兩株光滑型布魯氏菌B.abortus 544A和B.melitensis 16M,採用熱酚法和酚-甲醇法提取純化了二者的LPS和O鏈抗原,選擇SDS-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和瓊脂糖....
布魯氏菌新型疫苗的構建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中文摘要: 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細胞內寄生的革蘭氏陰性小桿菌布魯氏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病。它以發熱,流產為主要症狀,嚴重威脅著人畜健康。全世界每年出現500,000例人布魯氏菌病....
白城地區布魯氏菌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及病原學研究
中文摘要: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是一種人畜共患疾病,流行於世界160多個國家。「近年來在我國畜牧業發展地區」,布魯氏菌病在人、畜間疫情愈演愈烈,范圍逐漸擴大,呈暴發和流行態勢,僅2006....
樹突狀細胞在布魯氏菌疫苗誘導免疫應答中的作用研究
中文摘要::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一種聳薰不即靜主要經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黏膜以及皮膚傷口感染,引起母畜流產和人的「波浪熱」等疾病。
大量研究證明:巨噬細胞是布魯氏菌的易感細胞。
奶牛布魯氏菌的PCR檢測與分子分型研究
中文摘要: 為了調查奶牛布魯氏菌病的流行和發病情況,本研究利用虎紅平板凝集試驗(RBT)和試管凝集試驗(SAT)對浙江省奶牛養殖較為集中的金華地區30個奶牛場28243頭奶牛進行布魯氏菌病原普查,結....
布魯氏菌外膜蛋白Omp39和Omp14的原核表達及其免疫原性鑒定
中文摘要: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細胞內寄生的革蘭氏陰性布魯氏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病。臨床上以發熱,流產為主要症狀,嚴重威脅著人畜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表明,全世界每年出現50萬....
牛、羊布魯氏菌單克隆抗體乳膠凝集試驗檢測方法的建立及初步應用
中文摘要: 參考已報導LPS和O-側鏈的提取方法,熱酚法、冷酚法。對牛布魯氏菌(B.abortus 544A)、羊布魯氏菌(B.melitensis 16M)的LPS和O-側鏈進行了提取純化鑒定。
羊布魯氏菌是革蘭氏陰性需氧桿菌。分類上屬於布魯氏菌屬,為非抗酸性,無芽孢,無莢膜,無鞭毛呈球桿狀。組織塗片或滲出液中常集結成團,且可見於細胞內,培養物中多單個排列。布魯氏菌在皮膚里能生存45~60天,土壤中存活40天,乳中存活數周。
對熱抵抗力弱,一般消毒葯能很快將其殺死。 布魯氏菌分子標記、毒力缺失疫苗株△YZ-2的研究
中文摘要: 當前布魯氏菌疫苗種類繁多,但各有缺陷。比如不能區分人與動物是人工免疫接種還是野生菌感染,並且病毒強,返祖現象嚴重,甚至使接種的人與動物發病,而不能廣泛應用,致使當前布魯氏菌病趨年上升。 ....
布魯氏菌的脂肪酸分型研究
中文摘要: 目的獲得布魯氏菌脂肪酸成分的數據資料,探索脂肪酸分型方法對布魯氏菌進行分型的可能性。 方法選擇布魯氏菌的19個標准株、7個疫苗株、64個野毒株,經化學方法提取菌體脂肪酸後,用氣相....
『捌』 影響布病虎紅平板凝集實驗因素有哪些
由於布魯氏菌培養的營養條件苛刻而且時間長,所以布魯氏菌病的診斷以血清學診斷為主。其原理主要是根據相應抗原抗體可以在體外發生特異性結合並呈現可見反應,用已知抗原(或抗體)檢測體液中未知的抗體(或抗原)。
虎紅平板凝集試驗(RBPT)靈敏度高,價格便宜,操作方便,檢測快速,適於群體布魯氏菌病的普查。在國際貿易中是牛、羊、豬布魯氏菌病檢測的指定試驗,在我國也用於人布魯氏菌病監測的初篩。
檢測布魯氏菌病所用的虎紅平板凝集抗原是用抗原性良好的布魯氏菌菌株經培養,滅活,離心收集菌體用虎紅染料染色後,懸浮於乳酸緩沖液中制備而成。
試驗原理:虎紅平板凝集試驗又稱為班氏孟加拉紅平板凝集試驗。由於所用的抗原是酸性(PH3.6-3.9)帶色的抗原,該抗原與被檢血清作用時能抑制血清中的IgM類抗體的凝集活性、檢查的抗體是IgG類,因此提高了反應的特異性。
虎紅平板凝集試驗具體方法如下:
一、材料准備
1、虎紅平板凝集抗原、標准陽性血清、陰性血清由制標單位提供,按說明書使用。
2、被檢血清應新鮮,無明顯蛋白凝塊,無溶血和無腐敗氣味。
3、潔凈的玻片或玻璃板,其上劃分成4cm2的方格。
4、吸管或移液器,適於滴加0.03mL液體。
5、牙簽、混合棒或火柴桿,供攪拌用。
二、操作方法
1、實驗前,應將血清和抗原在室溫放置30-60min。
2、將玻璃板上各格標記被檢血清號,然後加相應被檢血清0.03mL。
3、在被檢血清旁滴加虎紅平板凝集抗原0.03mL。
4、用牙簽類小棒攪動血清和抗原,使之充分混合,在5分鍾內觀察結果。
5、每次試驗應設陰性血清、陽性血清對照。
三、結果判定
1、在陰、陽性血清對照成立的條件下,方可對被檢血清進行判定。
2、受檢血清在4min內出現肉眼可見凝集現象者判為陽性(+),無凝集現象,呈均勻粉紅色者判為陰性(-)。
四、方法評價
1、虎紅平板凝集試驗檢測布魯氏菌病,方法簡便、快速、容易操作,適於基層大面積檢疫;
2、該方法敏感性較好,檢查牛的陽性率稍高於綿羊、山羊。
3、因為在酸性環境下IgM活性受抑,該法主要是檢查IgG類凝集抗體,所以特異性較好,與補體結合試驗、二巰基乙醇(2-ME)試驗和抗球蛋白試驗有較高的吻合率。
4、該法受制備抗原時條件影響較大,所以每批制備抗原應予以檢查、標化方可應用。
『玖』 怎麼在相關檢測布魯氏菌的文獻中查到基因序列和基因型,求求遼,急急急
摘要 布魯氏菌歷史菌株、近期分離菌株,檢測分析16SrRNA基因序列,構建遺傳進化樹,為寧夏地區布魯氏菌鑒定、傳染源追溯和分子流行病學監測體系提供基礎數據。方法利用傳統生物學方法和分子生物學方法鑒定具有代表性的20株布魯氏菌和參考菌株的種和生物型,從GeneBank下載與布魯氏菌有共同抗原細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並採用PCR擴增產物直接測序法對布魯氏菌的16SrRNA擴增、測序,用DNAMAN軟體進行序列拼接比對,構建遺傳進化樹。結果經傳統生物學方法和分子生物學方法鑒定20株布魯氏菌分別為羊種13株,牛種2株,豬種4株,犬種1株。布魯氏菌歷史菌株、近期分離菌株和部分參考菌株16SrRNA經PCR擴增均得到1 412 bp條帶,所有菌株和布魯氏菌有共同抗原細菌的16SrRNA經一致性分析,達到98.54%,進化樹顯示,選取的具有代表性的分離菌株與參考菌株在同一末端的分支上,遺傳距離十分接近。布魯氏菌與人蒼白桿菌在進化樹的同一次分支上,遺傳距離為0.019,而與霍亂弧菌、大腸桿菌O∶157、耶爾森菌屬O∶9的遺傳距離較遠,遺傳距離均大於0.02。結論從遺傳進化角度對布魯氏菌分離株與標准菌株的親緣關系進行分析,所有種型遺傳距離接近,提示16SrRNA為高度保守序列,不宜做遺傳進化分析的靶基因,可作為布魯氏菌屬的一個鑒定方法,布魯氏菌與人蒼白桿菌有較近的親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