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分析多義短語如何消除歧義
歧義句是在理解上會產生兩種以上可能的句子,換句話說,就是可以這樣理解也可以那樣理解的句子.要辨析歧義句首先得弄明白產生歧義句的原因.產生歧義句的原因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多義詞造成的歧義,一種是句子結構的不同停頓組合造成的歧義.很多教育專家認為,歧義句主要有語音歧義、詞彙歧義、語法歧義三種類型.
一、語音歧義能夠導致歧義的語音特徵主要有重音、停頓、聲調、語氣和語調.句子的輕重音、停頓點、語調等的不同均可以使句子意思有所變化,所以考生在運用漢語時,一定不要陷入誤區.
例如:選出沒有歧義的句子().
A.
反對你的遊行的人不少B.
我們計劃請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來我校作報告
C.A
國對B國的進攻早有準備D.
學生的成績好壞並不能反映其素質的高低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因停頓的不同而造成的歧義.A項「反對你/的遊行的人/不少」與「反對/你的遊行/的人不少」,停頓的不同,造成兩種意思;B項「著名」是用來修飾「學者」還是「教育家」還是兩者兼有,不明確;C項「A國對B國/的進攻/早有準備」與「A國對/B國的進攻/早有準備」,可有兩種理解.只有D項是沒有歧義的.故選D.
二、詞彙歧義詞彙歧義大多都是多義詞或多義短語使用不當造成的,如果一個句子里有某個詞是多義的,那麼這個句子可能成為多義句.
例如:請選出有歧義的句子().
A.
在大多數人眼裡,他是一無所有的B.
去趟西安,他就買了三件禮品回來C.
成功是贏得了整場戰爭,而不是贏得每一場戰爭D.
他叔父原來在上海一所不錯的中學里當數學教師
剖析:「原來」有兩層意思,既可以表示「以前」,也可表示「原來如此」,則D項句子既可理解為「他叔父以前在上海當教師」,又可理解為「突然知曉了他叔父在上海當教師」.故選D.
三、語法歧義語法歧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1)定語修飾指代不清.同一個短語或同一句話,在語法結構上有不同的劃分,指向不同的修飾成分就會產生歧義.
(2)主謂賓搭配歧義.同一個語言形式,它內部的結構關系可能有多種,不同的機構關系表示的意義也不一樣.
(3)指代不明造成歧義.如「他的笑話講不完」中的「笑話」既可是關於「他」的,也可理解為是「他」講的.
例如:選出沒有歧義的句子().
A.
沒有人相信他的話B.
我和小王已經商量好了,下了課去打球C.
最後出席會議的教授的弟子作了精彩的發言D.
我們需要相信自己的人解析:A項相信的對象可能是「他的話」,也可能是「他的行為或其他」,「話」在這里做口頭語;C項最後出席會議的到底是教授還是他的弟子,表意不明;D項相信的對象是我們,還是指個人的自信,不明確;B項其實表述也不清楚,「和」既可理解「與」,也可理解為「向」.相較而言,B項正確.故選B.
練習下列句子,分析它的歧義.1、3乘4加22、六(1)班打敗了六(2)班獲得了冠軍.3、行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
2. 英語中的歧義如何產生,如何消除語法歧義
歧義是人類語言所共有的一種特性。歧義的產生涉及多種因素,如語音、詞彙、語法結構、習慣用語等。按照不同的標准和角度,歧義可作不同分類。就觸發歧義的語言層面而言,歧義可分為:構詞歧義、語音歧義、語義歧義、句法歧義和語用歧義(邱述德 1998: 20) ,其中以句法歧義現象最為復雜。對此,國內學者(林洪志 2001;馬登閣2003)等多採用生成語法模式對英語句子結構歧義進行了分析和剖解。與一味追求結構形式描寫的形式語言學不同,以Halliday為首的功能語言學派強調語言成份的功能,主張通過語言的使用來解釋語言結構。功能語法在解釋歧義現象方面顯現出了一些優勢,這為歧義的分析開拓了一條新路(邱述德 1998: 584)。但目前在學術界,僅有少數學者選取功能語言學視角對英語歧義進行過分析(馬博森1995;孔亞明 2007) ,這方面的研究還較少。筆者擬從功能語言學視角出發,主要以Halliday系統功能語法為理論框架,重點討論英語名詞片語和限定動詞產生的歧義,並嘗試對這些結構歧義現象進行分析解讀。
2.名詞片語產生的歧義
2. 1形容詞作前置限定詞產生的歧義
英語中, 名詞片語通常由「修飾詞 +中心詞」構成。我們以一首英文歌曲的名稱Red Red W ine為例。這個歌名存在歧義:它既可以被理解為「紅紅的酒」,又可被解釋為「紅色的葡萄酒」。類似這樣的歧義例子還有許多。Halliday在論述名詞片語的經驗結構(experiential structure)時,提出了類屬詞(Classifier)和修飾語 (Epi2thet) 的概念(1994: 184)。類屬詞的功能是說明事物類別:例如, bus station, railway station, train station 中的bus, railway和 train這些詞的功能是區分車站的不同種類;修飾語的功能是說明所修飾物體的特徵,例如:在new station, noisy station這兩個片語中,形容詞 new和 noisy的功能只是展現車站的某些特點,而不是對「車站」這個概念進行精細分類。
Bloor和Bloor認為類屬詞和修飾語都可用於名詞片語中,對中心詞進行限定。如果脫離語境,在類屬詞和修飾語的功能區分方面,許多表達都是歧義的(2001: 138)。據此,上文提到的例子Red Red W ine可被作如下分析:
(1) Red Red Wine
(a) Red Red Wine
修飾語 類屬詞 事物
紅葡萄酒
(b) Red Red Wine
修飾語 修飾語 事物
紅紅的酒
例 (1)的兩種解釋分別是「紅葡萄酒」和「紅紅的酒」。〓24〓作前一種意思 (a) 講時,第一個Red的語義功能為修飾語,第二個Red的語義功能是類屬詞,表明事物的種類,整個片語的意思是「酒類的一種———紅葡萄酒」;作後一種意思 (b) 理解時,兩個Red的語義功能均為修飾語,表明事物的特徵,整個片語的意思是「紅顏色的酒」。如此,Red RedWine這個片語的歧義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釋。請看另一個例子的分析:
(2) small children』s cot
(a) smal children』s cot
修飾語 類屬詞 事物
小型兒童床
(b) small children』 cot
類屬詞 事物
幼兒床
例(2)的兩種解釋為「小型兒童床」和「幼兒床」。作前一種解釋 (a) 時, small一詞的功能成分為修飾語,說明床的尺寸大小;作後一種意思(b)理解時, small和chil2dren聯合起來作類屬詞,說明床的類別。
我們在英語當代語法中可以發現類似的表述:特性修飾語(qualitative modifiers)和類別修飾語( classifying modifiers)。這兩個概念可以互相轉化。通常表示大小、顏色、特徵等的形容詞為特性修飾語,當它們說明中心詞的本質屬性時,便轉化為類別修飾語; 通常表示處所、國別、原料和用途的修飾語為類別修飾語,當它們用來說明中心詞的風格、式樣、特徵等意義時便成了特性修飾語(張克禮 2005: 460)。但是這樣的分類和表述很容易使學習者感到困惑。與之相比,Halliday提出的類屬詞和修飾語這兩個概念概括性更強,在實際語言分析過程中更簡便更易於操作。
2. 2 V2ing形式作前置限定詞產生的歧義
英語中經常出現動詞2ing形式作前置限定詞的結構。這種結構也易產生歧義。Halliday在其功能語法體系中使用名詞性片語(nom2inal group)這個術語來統括傳統語法中的普通名詞、形容詞、數量詞和限定詞,把它們都視為名詞片語的下屬類別(1994: 185)。不僅如此,可以充當類屬詞和修飾語的動詞2ing和2ed形式也被韓禮德歸入到名詞性片語這一類。Bloor和Bloor在論及類屬詞和修飾語的功能區分與歧義的關聯時,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some dancing girls(1995: 138)。他們認為這個名詞短語存在歧義,它的意思
既可以指「一些以跳舞謀生的姑娘———舞女」也可以指「一些正在跳舞的姑娘」。
傳統語法在解釋 some dancing girls的兩種含義時,往往引入動名詞和現在分詞的概念。如果把 dancing當動名詞,片語的意義為「舞女」;如果將 dancing視為現在分詞,整個片語的意思就是「正在跳舞的姑娘」。但是這種解釋很難讓學習者理解。我們如果依照功能語法的觀點對此進行分析,情況便會簡單許多。
(3) some dancing girls
(a) some dancing girls
指示詞 類屬詞 事物
一些舞女
(b) some dancing girls
指示詞 修飾語 事物
一些正在跳舞的姑娘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片語作 (a) 解釋時, danc2
ing的功能是類屬詞,指明這些姑娘的職業是跳舞;作 (b)解釋時, dancing的功能是修飾語,所說明的是這些姑娘正在進行的動作。通過界定 dancing一詞的雙重功能, some dancing girls這個片語的兩種含義就得到了非常清晰的展現。
在傳統語法框架內,學習者區分歧義往往需要藉助復雜的語法范疇和項目。在 some dancing girls這個例子里,學習者需要詳述現在分詞和動名詞這兩個語法范疇的差別來解釋這個片語的歧義。而對於大部分中國學生來說,區分動詞的這兩種非限定形式歷來都是非常困難的。這無疑會加劇學習者對上述歧義現象的解析難度。相反地,如果我們依據功能語法的理論對此進行解釋,情況會有很大不同。學習者依託系統功能語法知識,明了 danc2ing這個單詞的雙重功能———既可作類屬詞又可作修飾語,再充分考慮到語境因素,就能夠識別和剖析片語歧義。由此,功能語法的優勢可見一斑。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3.限定動詞產生的歧義
傳統語法將英語動詞分為限定性和非限定性兩類。通常,限定性動詞充當句子的謂語,是整個句子的核心成分之一。謂語動詞的句法功能不同,其他關聯成分的句法地位也隨之改變 (邱述德 1998: 344)。謂語動詞本身的多重含義必然會導致整個句子產生歧義。國內學者秦洪林早在1991年分析謂語平面上的歧義時,就注意到了行為動詞與系動詞、系表結構與及物動詞進行時態之間的歧義現象(1991: 24428)。
在系統功能語法框架內,沒有謂語動詞、系表結構等概念。Halliday 率先提出語言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謀篇功能。在概念功能中,小句通過及物性系統 (transitivity system) 來表述語言使用者對主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Halliday 1994: F25)。及物性是一個語義系統,其作用是把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分成若干種「過程」(process) ,即通過語法形式對經驗進行范疇化,並指明與各種過程有關的「參與者」(partici2pant)和「環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胡壯麟,等〓34〓2005:75)。Halliday把人類經驗分為六種不同的過程: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其中,前三種過程是英語及物性系統中主要的類型過程。但是,上述各個過程之間的界線並非涇渭分明,某些過程既可以被歸入一種類別同時又可以被歸入到另一種類別。這種情況下,歧義的產生就在所難免。英語結構歧義較多的發生在對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這三種主要過程的判定。有時,一個小句既可以解讀為物質過程又可以解讀為關系過程;既可以解讀為心理過程又可以解讀為關系程。這種判定上的模稜兩可直接造成了句子意義的多種解釋。
下面我們依據系統功能語法來辨析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句子中的歧義現象。
3. 1主動語態產生的歧義
3. 1. 1簡單結構:不及物動詞產生的歧義
在英語句法中,「名詞短語 +不及物動詞」結構是常見的一種句式。它所產生的歧義現象層出不窮。我們以
Mary looked very hard為例說明。按照轉換生成語法的分析,這個句子的結構歧義是與某個短語的范疇地位相關聯的(Radford 2000: 66)。在這個句子里,歧義涉及到的是 very hard這個短語的范疇地位。當very hard被視為形容詞性的短語時,它的意思是「非常嚴厲的」;當它被看作是一個副詞短語時,其含意
是「非常使勁地」。如此,Mary looked very hard這句話的雙重含義即得以展現。
這種理論指導下的分析方法固然可行,但它的不足之處是將句子中的一些組成成分單獨進行了語法分析,割
裂了局部語法結構與整體語義構成的邏輯關系。如果我們依照功能語法對此例句進行分析,情況會得到很大改觀。
(4) Mary looked very hard.
(a) Mary looked very hard.
行為者 過程:行為 環境的:方式
瑪麗非常努力地看。
(b) Mary looked very hard.
載體 過程:關系 屬性
瑪麗看起來非常嚴厲。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例(4)作(a)解釋時,是一個行為過程。其中,Mary是行為者, very hard是環境成分,表示行為的方式,整個小句的意思是「瑪麗非常努力地看」;作(b)解釋時,小句展現的是一個關系過程。其中,Mary作為過程的載體, very hard表示屬性,整個小句的意思是「瑪麗看起來非常嚴厲」。
這個句子歧義產生的根源在於 look一詞的多重意義。傳統語法中, look一詞可用作不及物動詞,也可用作
系動詞。功能語法認為,關系過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間處於何種關系的過程;行為過程指的是諸如呼吸、咳嗽、做夢等生理和心理行為。Halliday在對關系過程的論述中把look一詞歸入到表達感覺—感知一類的動詞裡面(1994:120)。在論述行為過程時,他又把 look一詞歸入到出現在行為過程中的幾類典型動詞之列(1994: 139)。正是由於動詞look的這兩種功能使小句Mary looked very hard產生了歧義。此外,在例(4)的(a)和(b)這兩種解讀中,我們仔細觀察還會發現,不僅動詞 look的意義區分明確:在(a)釋義中是指行為過程,在(b)解釋中是指關系過程,句子中的其它成分Mary和 very hard也分別具有不同的功能。
Mary在(a)釋義中的語義功能是行為者,但在(b)釋義中的語義功能是載體; very hard在 (a)釋義中表示方式而在
(b)釋義中則說明載體的屬性。這些詞彙功能方面的細微差異,在傳統語法的框架內很難體現出來。
3. 1. 2復雜結構:及物動詞產生的歧義
我們再來分析一個形式較為復雜的例子: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這個句子有兩個意思:「他們正在嚼
煙 」,和「它們是嚼煙」。傳統語法的解釋需要首先確定they是指代有生命力的人還是指代無生命力的物。如果確定 they是指代人,那麼這個句子結構就是現在進行時態,表示一些人正在做chewing「咀嚼」這個動作。如果they指代的是一種無生命的事物,那麼這個句子是一個主系表結構, chewing在這里作動名詞,表示煙草的用途。很明顯,這種傳統的分析方法較為繁瑣。下面我們嘗試從功能語法角度來進行析解。
(5)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
(a)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
動作者 過程:物質 目標
他們正在嚼煙。
(b)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
載體 過程:關系類屬詞 中心詞
屬性
它們是嚼煙。
如上所示,例(5)既可以解讀為(a)物質過程,也可以解讀為(b)關系過程。在(a)解讀中,小句表達的是「發生
某事」,其中they是動作者, tobacco是動作的目標,整個小句的意思是「他們正在嚼煙」;在(b)解讀中,小句表達的是關系過程。they作為載體, chewing tobacco表示屬性(其中, tobacco是中心詞, chewing是類屬詞,表示煙草的一種) ,整個小句的意思是「它們是嚼煙」。如此一來,學習者不必確定 they是指人還是指物,更無須明辨現在進行時態和主系表結構的差別,就可以解析例(5)展現出的雙重含義。這樣的操作較之於傳統語法顯然簡便了許多。又例如: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我們對其進行如下分析:
〓44〓
(6)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
(a)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
3. 用轉換方法分析歧義句的步驟有哪些
所謂句子的歧義,就是指一種語言表達形式產生兩種或兩種以上可能的理解。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小學語文做歧義句的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藉助口語方法消除歧義
譬如可以利用句子中詞語讀音的變化、重音的差異和停頓的不同等方法來消除歧義。例如:
小學語文做歧義句的方法
①他一個星期就寫了三封信。
可以利用重音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達清楚。「他一個星期就寫了三封信」或「他一個星期就寫了三封信」。前者表示「只寫了三封信,其他什麼事情也沒做」;後者表示「他一個星期里寫信的數量多」。
②這種糖五毛五十粒。
可以利用停頓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達清楚。「這種糖五毛 / 五十粒」或「這種糖五毛五 / 十粒」。
2、藉助書面方法消除歧義
譬如可以通過增設語境、調換詞語、變更語序、增加修飾語、添加標點符號和添加關聯詞等方法來消除歧義。例如:
①我去上課。
可以利用加插詞語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達清楚。「我去(給學生)上課」或「我去(聽老師)上課」。
②他站在廣場上,一邊站著一個孩子。
可以利用改換詞語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達清楚,「他站在廣場上,兩邊各站著一個孩子」或「他站在廣場上,旁邊站著一個孩子」。
③我要熱飯。
可以利用創設語境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達清楚。「我要熱飯,(不去洗菜)」或「我要熱飯,(不要冷飯)」。
④圍剿土匪的部隊。
可以利用改變結構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達清楚。「土匪的部隊被圍剿」或「部隊圍剿土匪」。
我想,只要我們熟練地掌握有關歧義知識,弄清歧義產生的常見原因,在閱讀中能識別歧義句,在自己平時寫作過程中避免出現歧義現象,做到邏輯思維嚴密,用語科學准確,就必定可以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靈活地解決有關歧義問題。
2
小學語文做歧義句的方法一
一、停頓不確定引起歧義
停頓歧義指的是,說話或朗讀時,需要在句子中間作停頓,停頓的地方不同,往往會引起句子意思上的差別,從而導致歧義,如:
1、山上的水寶貴,我們把它留給晚上來的人喝。
分析:本句中「晚上」停頓不同,存在歧義。「晚」和「上」連讀,意與「白天」相對;「上」和「來」連讀,意即「後上來的」。
2、要說小莉的媽媽不愛她家裡人誰也不相信。
分析:例句後半部分由於停頓位置不確定,既可以理解成「要說小莉的媽媽不愛她,家裡人誰也不相信」,也可以理解成「要說小莉的媽媽不愛她家裡人,誰也不相信」。
二、重音不同產生歧義
重音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語法重音,一種是邏輯重音,我們平常所說的重音通常指邏輯重音。重音不同,語意的側重點往往不同。
1、我想起來了。
分析:例句中「起來」讀qǐlǎi時,表示「我想起身了」;若讀qilai時,表示「我想到了」。
2、一個季度就生產了五百台錄音機。
分析:重音落在「就」字上,表示生產太少了;重音落在「五百台」上,則表示生產太多了
4. 通知學生的條子,分析歧義,並消除歧義,
以下是個人理解,大家互相探討。先把條子換成紙條,聽起來順口。我認為一個意思是「通知給學生(相關內容)的紙條」。第二個意思是「負責通知別人的那個同學的紙條」,主語是「(負責)通知學生」,主語不明確,造成歧義。如果要消除歧義,可以改為「通知給學生的條子」。更簡單方法: 第一種意思 這里我們簡單理解為「學生被通知了」,區別與第二種「學生主動通知」,就可以判斷出錯了,但這種想法不利於理解真正的問題。
5. 如何消除句子歧義
反復斟酌,,,只有當多思考才能讓自己所說之話准確
6. 怎樣才能消除歧義,表意明確
以我來看,歧義句就是有兩種理解的句子,先面是專業的理解和修改方法
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類:
(1)一詞多義造成表意不明。如:「他走了一個多鍾頭了。」「走」可理解為「行走」了一個多鍾頭,也可理解為「離開」一個多鍾頭。
(2)詞語兼類造成表意不明。如:「他背著總經理和副總經理偷偷地把這筆錢分別存入了兩空銀行。」「和」如作連詞,「他」的行為是背著兩位經理的個人所為;如作介詞,「他」的行為是和副總經理一起乾的。
(3)指代不清造成表意不明。如:「當他把證書發給小錢時,他對他笑了笑。」誰對誰笑?怎麼理解都可以。
(4)結構切分不同造成表意不明。如:「誇獎小李的作文。」如作動賓結構,該句表示小李的作文受到了誇獎;如作偏正結構,則作文的內容是誇獎小李的。
(5)標點不當造成表意不明。如:「只要你單位同意,報銷旅差費,安排住處,領取大會出席證的問題可由我們解決。」既可理解為會議組織都只解決出席證問題,其餘不管;也可理解為所有問題會議組織都全部解決。
(6)詞語限定模糊造成表意不明。如:「縣里通知他10月5日前去報到。」由於「前」在此處限定模糊,以致產生誤解,是10月5日前的任意一天,還是10月5日這一天去報到?
(7)動詞的施受方向不確定造成表意不明。如:「巴勒斯坦游擊隊對以色列的進攻是早有準備的。「進攻」的施事者是誰?可理解為巴勒斯坦,也可認為是以色列。
(8)多項定語或狀語不當造成表意不明。如:「局長囑咐幾個學校的領導,新學斯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幾個」放在「學校」之前,既可理解為是幾個學校的領導,又可理解為一個學校的領導。
(9)語序不當造成表意不明。如:「這個精緻的燈籠將作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賓的禮品贈送給他。」這個句子「作為」之後由於語序不當,讓人誤解為「得分最高的嘉賓」和「他」是兩個人。
(10)成份省略也能造成表意不明。如:「我看到你那年才六歲。」可理解為「我」六歲,也可理解為「你」六歲。
(11)邏輯重音不同也能造成表意不明。如:「一個季度就生產了500台錄音機。」如把重音放在「就」上,表示生產得少;如把重音放在「500台」上,表示生產得多。
造成歧義的原因還有其它現象,但主要的常見的是以上幾大類。怎樣才能消除歧義,表意明確呢?可用以下幾種方法:
1、更換詞語。把容易產生歧義的詞語換成意義單一的詞語,歧義現象便消除了。(1)(3)(6)可用此法,如(3)改成「當他把證書發給小錢時,小錢對他笑了笑。」
2、增設語境。給歧義句增設上下文,可以消除歧義。(2)(4)(10)(11)可用此法,如(11)改成「一個季度就生產了500台錄音機,真了不起。」
3、調整語序。把句內的詞語位置互動一下,歧義即可消除。(8)(9)可用此法,如(8),把「個個學校的領導」改成「學校的幾個領導」,就表意明確了。
4、改動標點。如(5),把「報銷旅差費,安排住處」後的逗號 成頓號,即消除了歧義。(2)句也可用此法,在「總經理」或「副總經理」後加上逗號,也沒有了歧義。
5、重新造句。如(7),改成「巴勒斯坦游擊隊早就作好了進攻以色列的准備。」
7. 這是賣蘋果的籃子的理解
1、這個籃子是用來賣蘋果的。
2、這個籃子屬於賣蘋果的人。
這是2020統編版三年級上冊語文試題題目,漢語的句意有些是不確定的,考查對句意的理解,要求寫出兩種意思。
讀過語句會發現語句中沒有對籃子的歸屬加以說明,因此來理解籃子歸屬問題上會有歧義,答題從這方面回答即可。
(7)如何消除歧義的方法擴展閱讀:
消除歧義的四種方法:
1、利用語境消除歧義。給歧義句增設上下文,創設一個具體的語言環境。
例:「我去上課」可以改為"我去聽老師上課」或「我去給學生上課」。
2、通過換用或添加適當的詞語消除歧義。如果造成歧義的原因是詞語的多義性,將容易產生歧義的詞語換成意義單一的詞語,歧義現象便消除了。
例:「我要炒肉絲」可以改為」我要去炒肉絲」或「我要吃炒肉絲」。
3、通過調整詞語之間的順序消除歧義。有時把句內有關詞語的位置改動一下,歧義即可消除。
例:「這個人誰也不認識」改為」誰也不認識這個人」或「這個人不認識誰」就行了。
4、通過增加或改變標點符號消除歧義。
例:"這封信我讀不好」可以改為"這封信,我讀不好」,表示我能力有限,或者改為」這封信我讀,不好」,表示不應該由我來讀。
8. 語文題:在下面句子前面或後面加一句話,消除歧義
1. 我要一盤炒肉絲
2. 這個房子沒有上鎖
祝你學習進步O(∩_∩)O哈!
如果對你有所幫助,還望採納O(∩_∩)O哈!
如還有不懂的,還可以繼續追問哦\(^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