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兩根木方如何用燕尾榫連接在一起成一條直線
利用凸凹燕尾形狀的燕尾榫連接,讓兩塊木板通過燕尾榫連接在一起成一條直線。
通過燕尾榫器,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模板完成標准燕尾榫、直角榫、各類花榫的製作。而標準的D4R 燕尾榫器套裝中包含了標准燕尾榫模板和對應的刀具。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通過這套燕尾榫
一
② 怎樣疊燕尾服呢
西式禮服於一般的套裝不同,高貴滑爽而又柔和的面料和那合體莊重的造型相輔相成,創造出禮服獨有的優雅氛圍。這里介紹一下燕尾服的造型特徵。 ?
燕尾服一般用黑色或藏青色的精紡禮服呢(dress worsted)或駝絲錦(doeskin)來做。其正面造型為:寬寬的槍駁頭上蒙一層無光澤的平紋綢或塔夫綢面,前門襟的扣子也是用同樣的平紋綢包起來的包扣,左右各有三粒,袖口處的三至四粒裝飾扣也是同樣的小包扣。駁頭上有插花用的扣眼,左胸前有手巾兜。肩較寬,肩頭較方,胸部的放鬆量較大,有英國式西服的造型特點。前衣片在腰圍處收緊後向外張,也就在這種外張的感覺剛剛開始就被切斷了。燕尾服從前面看,很象流行於30至50年代的夏季用晚宴服「麥斯·茄克。(mess jacket,也稱作military mess dress,麥斯是會餐的意思,這是在1889年駐南非的英國陸軍士官會餐時作為禮服穿的一種白色無尾短茄克,到本世紀30年代才作為夏季略禮服流行於民間,美國人也非常喜用這種茄克)。 ?
燕尾服的後衣片長垂至膝部,後中縫開衩一直開到腰圍線處,形成兩片燕尾。後背兩側有公主線構成,使其造型非常合體,腰部有橫向切斷線,與前面的衣擺切斷線相接,在橫切斷線下連接著燕尾部分,這是維多利亞時代男裝基本裁法的繼承。後腰橫切斷接縫上裝飾著兩粒包扣,後中縫和兩側的公主線均採用劈縫做法,不緝明線。
燕尾服的袖子很細,袖山很高,袖窿較小,在袖根內側的腋窩部分有一塊做成雙層的三角形墊布,以增加耐磨性和吸汗性。 ?
燕尾服衣身部分的里子一般為黑色緞子,袖裡子則是白色的人字形斜紋綢。為了使胸部富有體積感,同時又有柔和的懸垂感,在前胸要用彈性較好的馬尾襯,後背部分一般用棉布襯或縮絨襯,駁頭上要用八字形的針腳來納,以增加駁頭的折返彈性。
與燕尾服相搭配的禮服褲也不同於一般的西褲,立襠較深,一般不用腰帶,而用背帶「薩斯噴達「(suspender)。褲子前面有兩個活褶,褲腿從臀到膝較寬松。褲長略長一些,但沒有卷褲腳。外側褲縫處裝飾兩條與燕尾服駁頭同色同質的絲帶。兩側的褲兜為直開兜,前腰省的旁邊有單開線的表兜,一般沒有後褲兜,要有也只是一側有,是雙開線的挖兜。因使用背帶,故褲子前後都裝有背帶扣。後腰中央有三角形缺口,這里保留著過去定做時代的痕跡。
③ 木傢具有幾種榫卯結構,哪一種最牢固
木傢具有三種榫卯結構,其中燕尾榫最牢固。在現代實木傢具的生產中,榫卯仍然大量使用。它的基本形式是:一個零件的榫眼插入另一個零件的榫眼,然後形成連接。其中,榫眼是最重要的受力和連接部位。根據榫眼的形狀,榫卯可分為直角榫卯、燕尾榫卯、圓棒榫卯等形式。
在框架式結構傢具中,榫可用於結構連接和接合,而在板式結構傢具中,榫通常用於板之間的固定接合和定位。用於榫的材料通常是密度高,紋理直而細,無節結,無蛀蟲的木材。根據榫頭的數量,榫接合的方式又有單榫、雙榫、多榫三種方式。其中,單榫和雙榫常用於實木方材接合成傢具的框架,多榫則常用於板件間的接合。
④ 古人運用傢具木頭與木頭連接用了什麼方法
古人運用傢具木頭與木頭連接用了卯榫連接方法。通過卯與榫的契合,達到緊密穩定結構。經久而不松動,愈用而愈緊湊。
卯榫的經典與巧妙之處在於區別於現代結構連接方式,不使用鐵釘固定而比之更牢固耐用,而卯榫的結構也演化為多種方式出現於我們的生活應用中。
而其中最為顯眼的便是斗拱,在中式古建築中,華夏大地,南北東西,處處可見房屋中大量使用的斗拱,復雜而唯美,繁瑣而堅固,成為廊檐中式結構經典。
這一創造性的發明自出現後便大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經千年以上的傳承後不斷發揚光大,並在勤勞智慧的人們手中不斷改善和創新,最後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卯榫在傳承過程中也銜生出了多種用途,並在材料使用方面也不再拘泥於木材,而是發展到了石材,玉器,紡織等多種材料之上。
(4)老式燕尾連接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卯榫結構大致分類:
1、棕角榫:棕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從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線的是45度的斜線,又叫「三角齊尖」。多用於框形的連接。另外,明式傢具中還有「四平式」桌,其腿足、牙條、面板的連接均要用棕角榫。
2、栽榫:又叫「樁頭」、「走馬銷」,是一種用於可拆卸傢具部件之間的榫卯結構。
由於要拆卸,榫頭易磨損,甚至損壞,出於維修方便,也避免因榫頭損壞而使傢具部件報廢的情況,一般都採用另外一種木料來製成榫頭,然後將榫頭栽到傢具部件上。栽榫多採用掛榫結構。羅漢床圍子與圍子之間及側面圍子與床身之間,多用栽榫。
3、楔釘榫:是用來連接圓棍狀又帶弧形的傢具部件,如圓形扶手的榫卯結構。雖然也是兩根圓棍各去一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半片榫頭的前端,都有一個台階狀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這樣便使連接部不能上下移動。
4、暗榫:兩塊木板兩端對接,使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叫「暗榫」或「悶榫」,是製作幾、案、箱子之類必用之榫。
5、套棒明清椅子的搭腦不出挑,與腿交接處不用夾頭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腦部位則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
⑤ 清朝女子燕尾的戴法
滿族婦女不僅很講究發式,也很注意頭飾。在眾多頭飾中,大扁方頭飾最為普遍。這是一根長約30厘米,寬約2、3厘米的銀簪子,橫於發髻之中。在清朝滿族婦女的上層中,不僅要帶旗頭(一種用青絨、青緞做成的扇形頭冠),而且要插上各種各樣的銀飾,如花針、壓鬢針、大、小耳挖子等。滿族婦女的耳環也與眾不同,他們在耳朵上要扎三個耳眼,戴三隻耳環,這種古老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j頭,式樣簡朴。皆以真發挽玉或翠之橫『扁方,之上。」橫插於發髻之上的類似發冠一樣的扁方長三十二至三十三點五厘米,寬四厘米左右,厚零點二至零點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圓,另一端似卷軸。如一變相橫簪,無論是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連接真、假發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類似古代男子束發時用的長簪,也許扁方就是由此而演變過來的。扁方的質地多為白玉、青玉,少數為金、銀製品。
旗頭,主要指滿族婦女的發式。滿族已婚婦女的發式多是綰髻。
其中主要的幾種發式有「軟翅頭」、「兩把頭」、「一字頭」、「架子頭」、「大拉翅」、「燕尾」、「高粱頭」等等,其間名稱不同,形式稍異。如「兩把頭」和「架子頭」等。有的是在其他發式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即保留了原來發式的基本形狀,又在某些地方有所創新,如從「兩把頭」到「大拉翅」等。還有的在其他民族習俗影響下,即保持自己民族發式。發式特徵,又融進了其他民族的風格,形成了新的發式,如漢族的「如意縷」與滿族的「如意頭」。
清代中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就是以頭頂發髻為座,上面放置旗頭。
(1)皇後、太皇太後、皇太後朝冠,2)皇貴妃朝冠,形制與皇後朝冠相同,差別的只是7隻金鳳上沒有貓睛石,翟鳥下所垂珠結不是五行二就,而是「三行二就」,三行共用珍珠192顆。
(3)妃、嬪朝冠,頂都是二層而不是三層,每層承以金鳳,每鳳飾東珠9,珍珠17,妃冠頂上銜貓睛石,嬪上銜 子。朱緯上周綴金鳳5,每鳳飾東珠7、珍珠21。後金翟1,妃翟上飾貓睛石1,珍珠16,嬪翟上只有16顆珍珠,沒有貓睛石
⑥ 燕尾榫的力學原理
到了明清,燕尾這個異形結構之母,在傢具中更是不可缺少的榫卯連接法。帶托泥的傢具,現如今大多是鑿眼或栽木銷使腿與托泥相連。而在宮廷造辦處和明式傢具的精品上,它的結構卻是由托泥的兩條邊各出一半燕尾,腿子的下端出梯形榫,這樣腿子與托泥組裝在一起形成合拍燕尾榫卯。這種結構的好處是只要托泥不散架,腿子永遠不會與托泥分離。 那麼,我們在修復古舊傢具中為什麼不充分發揮這一原理呢?如:接榫要生根,即在不同的方位採用不同方向的燕尾方法。這樣的修復增強了接榫的力度,並可巧妙地應用部件完好的部位,減少外露部分,可以保持老包漿。
⑦ 蝴蝶榫和燕尾榫區別
燕尾榫:相傳為魯班發明,被後世尊稱為「萬榫之母」,是明清傢具中不可缺少的榫卯連接法。燕尾榫是指兩塊平板直角相接時,為了防止受拉力時脫開,將榫頭做成梯台形,形似燕尾,故名「燕尾榫」。蝴蝶榫,因形似蝴蝶而得名,兩端寬,中間窄像蝴蝶一樣有兩個翅膀,能把兩塊木材拉緊鎖住。一般蝴蝶榫的製作先是設計大小和所需個數,再是做好蝴蝶榫的榫頭,然後按照對應榫頭大小來製作蝴蝶榫槽,最後是裝嵌和修平的過程。製作的要點是榫頭與榫槽是否嚴絲合縫,精度越高起到的修復裂痕的作用就越好
⑧ 榫接的幾種方式
1、直角榫接合:榫肩面與榫頰面互相垂直或基本垂直的都屬於直角榫。接合牢固可靠、加工難度相對較低,是應用最廣的榫接合形式。
2、燕尾榫接合:其榫頭呈梯形或半圓錐形,端部大而根部小,接合牢固緊密、但加工及裝配難度較大。用於實木傢具中箱框類零件的角接合(如櫃體角接合、抽屜角接合等)。
3、圓棒榫接合:系一類插入榫,其形狀為圓柱形。具有簡化加工工藝、易裝配、節約材料、適合大批量生產等優點。
但接合強度及穩定性相對較差。在框式結構中圓榫可用於框架的聯接接合,而板式結構中用於板件間的固定接合和定位。
4、梳齒榫接合:又叫指形榫,其形狀類似於梳齒(或指形)。主要用於短料接長,如方材及板件接長、曲線零件的拼接等。
5、燕尾榫接合:在眾多榫卯結構之中,燕尾榫是公認最牢固的榫接方式,也是最結實一種連接木板末端的結合方式。
這種榫接方式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優點,比如可以在木材膨脹或收縮時確保傢具的完整性。傳統的燕尾榫採用寬燕尾頭和窄插接頭的組合,且燕尾頭做在水平部件上。
⑨ 想學榫卯,燕尾,的原理,有人交我嗎
榫卯結構是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老人說「榫卯萬年牢「是真的。榫卯結構介紹:榫卯結構,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榫卯是極為精巧的發明,這種構件連接方式,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築排架、框架或者剛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採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連接作用。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傢具及其它木製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榫卯結構是榫和卯的結合,是木件之間多與少、高與低、長與短之間的巧妙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個方向的扭動。最基本的榫卯結構由兩個構件組成,其中一個的榫頭插入另一個的卯眼中,使兩個構件連接並固定。榫頭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稱為榫舌,其餘部分則稱作榫肩。榫卯結構廣泛用於建築,同時也廣泛用於傢具,體現出傢具與建築的密切關系。榫卯結構應用於房屋建築後,雖然每個構件都比較單薄,但是它整體上卻能承受巨大的壓力。這種結構不在於個體的強大,而是互相結合,互相支撐,這種結構成了後代建築和中式傢具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