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來水怎麼快速養水
你好,自來水養水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將其放到向陽處,晾曬幾天就可以了。這種水本身沒有什麼污染,唯一對魚兒有危害的,就是水中殘留的余氯,通過困水後很快就會逸散。如果是第一次養魚,那麼養水除了要除氯之外,還要過濾培菌,建立良好的硝化系統,確保魚缸的生態平衡水的管理
飼育錦鯉可選擇用地下水、河水、自來水等,要使錦鯉的顏色鮮艷且富含光澤,就必須調整水質至理想狀態。理想的水質要求PH7.2-7.4,鐵離子、氯離子、硫酸根離子等含量少,溶氧充足,硬度低等。地下水常富含重金屬離子,且溶氧偏低,必須加以特別處理才能適合錦鯉生長。河水常較混濁,不僅有礙觀瞻有些含有一些有害物質,且氨氮偏高,使用前必須經過生化過濾處理。自來水是經過處理的水,來源方便,但水中殘留氯氣對錦鯉有害,必須經過除氯處理。常用曝氣法將水中殘留氯氣分解分散後,再加入魚池中。不管是以哪種水,都不宜短時間直接加入太多的新水於魚池中,否則魚不能適應而引發健康問題。雨水的PH低,同時具有多種有害因子,應盡量避免混入池中。
二、水池的造法
水池的大小沒有固定標准,為了觀賞到錦鯉豪邁的泳姿,越大越深的魚池觀賞效果越好。一般要求15-35㎡,水深1.2-1.8m,僅供參考
2. 地下水能用多久 會生長嗎
用多久說不準,但地下水不是地下長的,是地表水滲入土壤產生的,經過土壤層層過濾到達比較深的土壤時就形成了干凈的地下水,自然形成很慢
3. 尋找地下水的簡單方法
現在對大地物探最先進的就是:EH-4可控源變頻大地電磁測量!
EH4大地電磁系統是由美國GEOMETRICS和EMI公司聯合生產的採用最新數字處理器的連續電導率成像系統, 該系統是採用天然場源與人工場源相結合大地電磁測量系統, 其有效勘探深度為幾十米至三千米左右, 很適合於我國目前礦產勘探的現實需求, 與其他大地電磁系統如加拿大鳳凰公司生產的V系統、美國EMI公司生產的MT系統等電磁儀一樣, 其觀測的基本參數為正交的電場分量, 和磁場分量, 。通過密點連續測量, 採用專業反演解釋處理軟體可以組成地下二維電阻率剖面, 甚至三維立體電阻率成像。用來測量地下0-3000米深的地球電阻率的特殊大地電磁測深儀器。這套儀器即可以使用天然場源的大地電磁信號,又可以使用人工場源的電磁信號,以此來獲得測量點下的電性結構。大地電磁測深儀器是通過同時對一系列當地電場和磁場波動的測量來獲得地表的電阻抗。這些野外測量要經過幾分鍾;傅立葉變換以後以能譜存儲起來。這些通過能譜值計算出來的表面阻抗是一個復雜的頻
率函數,在這個頻率函數中,高頻數據受到淺部或附近的地質體的影響,而低頻數據受到深部或遠處地質體的影響。一個大地電磁測量給出了測量點以下垂直電阻率的估計值,同時也表明了在測量點的地電復雜性。在那些點到點電阻率分布變化不快的地方,電阻率的探測是一個對測量點下地電分層的一個合理估計。
主要用途:岩土電導率分層、地下水探測、基岩埋深調查、煤田高分辯率電探、金屬礦詳查和普查、環境調查、金屬礦詳查和普查、大壩、鐵路、橋梁等基岩調查、鐵路、公路路基、隧道勘查。咸、淡水分界面劃分、地震地質剖面、構造斷層劃分、水庫探測漏水點、探測找礦、各種鑽探前地下剖面平面三維成像。總之該設備用途廣泛!只要是想知道或者想了解地下情況的均可進行EH-4探測,可為工程的後期工作節約很多費用,如找水!可劃分出地層的剖面、儲水層位置及深度。礦山鑽探前先進行EH4,根據EH4二維三維圖及地質構造、走向、斷層等來布置鑽孔,大大節省了後期成本。EH-4是大地前期工作的首先!雲南省核工業二0九地質隊有相關設備、軟體及技術人員,在任何瀏覽器里搜索「核工業209打水井」可找到他們的聯系方式。
4. 用地下水養殖南美白對蝦生長慢主要什麼原因造成
有好幾種可能造成生長慢,我列舉一下,你自己對照。
1、地下水溫度過低,每次加水量過快過急,導致南美白對蝦出現應激現象;
2、南美白對蝦苗種質量差;
3、地下水含一定量的重金屬;
4、飼料投喂不足;
5、南美白對蝦養殖密度過大;
6、水體持續缺氧。
5. 你好 地下水溫低了農作物不能生長 如何能改變地下水的溫度 對我很重要 你可以告訴我嗎
可建一階梯式提水池,也就是說在地下挖一二米深,長和寬可自定的水池。再不用水時可將水池注滿水,這樣能在沒水時也能有水,而且還能保證你在用水時水溫能和地溫相差不多。希望這方法能行。
6. 地下水地質環境問題
一、地下水開發利用狀況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的地下水開發與利用只在一些局部地區進行,大多數是在農村,利用淺井解決人畜用水。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開展了全國水文地質普查以及城市供水等勘探工作,地下水在全國范圍內被廣泛開發,成為工農業用水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特別是在北方地區,地下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20世紀後50年中,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進程,我國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50~1980年,地下水由少量開采猛增至700億m3/a,占當時全國用水量的18%左右。第二個階段是1980~2000年,這一時期我國的國民經濟進入穩步高速發展時期,對水資源的需求日益增長,地下水的開采量突破1000億m3/a,佔全國用水量的20%左右。
1950~1960年,我國地下水的開發,以解決城市供水為重點。60年代,由於華北遭受嚴重旱災,地礦部門大搞抗旱打井運動,重點在華北地區建立了大規模的井灌系統,並逐漸向東北、西北等地區推廣。
根據1980年全國地下水開采量的統計,總開采量為759億m3/a,約占天然資源的12%。其中平原區佔75%,山區佔25%。按區域分,北方佔84%,南方佔16%。北方平原地區佔全國開采量的71%,而南方僅佔3.5%。由此可見,全國地下水的開采量,北方平原地區佔主要地位。
據有關部門統計,1997年全國總供水量為5560.45億m3,其中17.4%來自地下水。地下水供水量占總供水量50%以上的有4個省(市),包括河北(75%)、北京(66.6%)、山西以及河南。其次是地下水供水量約占總供水量30%~40%的山東、遼寧、陝西、內蒙古、黑龍江、天津、吉林等省(市、自治區)。在1997年全國地下水實際開采量中,農業用水佔54.3%,工業用水佔17.5%,城鎮及農村生活用水佔20.2%,其他佔8%。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大、中、小型地下水水源地共792個。其中開采量超過5萬m3/d的水源地共240個。這些大型或特大型水源地多數分布在華北地區,如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和河南6省市,共115個,佔全國大型或特大型水源地總數的47.9%。東北3省共30個,占總數的12.5%。西北6省、區共48個,占總數的20%。以上15個省、市、自治區共有大型或特大型水源地193個,佔全國總數的80.4%,開采量佔全國大型或特大型水源地實際開采總量的82.2%。
根據1980,1993,2000年的統計結果,全國實際供水量的水源構成上,地表水所佔的比例持續下降,而地下水所佔比例則有所上升。灌溉農業用水在總用水量中所佔比例最高,但用水量呈遞減趨勢,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則快速上升。
二、地下水開發引起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
隨著人口的增長、城市化的推進、工農業的發展,我國的供水需求大幅度上升。地下水是我國城市供水水源之一,特別是在北方地區,大多數城市都以地下水為主要供水水源。地下水的大量開采,具有兩重效應,即正效應與負效應。從地下水開採的正效應來看,開采地下水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工農業生產與人們生活的需要,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合理的地下水開采方式還可以使水質水量保持穩定,有利於城市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地下水開採的負效應主要是過量開采地下水所帶來的對城市或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為水資源枯竭、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岩溶塌陷、生態環境惡化等,由於供求矛盾的日益尖銳,還往往形成惡性循環,構成地質災害,對城市環境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或嚴重威脅。
(一)地下水資源枯竭
任何地區的水資源在一定范圍內總是有限度的,不管水資源如何豐富,都不可能無限制地擴大開采。水資源學提出了可采資源的概念,是指保證水質、水量維持穩定,同時對社會環境不產生任何不利影響的地下水開采量。
但是,我國大多數城市都以工業為主,且大部分工業企業集中在市區或近郊區,對水的需求量和消耗量都很大,所以水源地也主要圍繞城市地區分布。隨著城市人口增長和城市規模的擴大,地下水的開采量因需水量的猛增而急劇上升,原有的水源地沒有及時調整,地下水過量開採的情況十分嚴重。
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對全國125座城市的統計(2006年),全國共有216個地下水降落漏斗,其中淺層地下水降落漏斗120個,深層地下水降落漏斗91個,岩溶地下水降落漏斗5個。淺層地下水降落漏斗主要分布在華北、華東地區,漏斗面積從數十平方千米到數千平方千米。深層地下水降落漏斗在華北、東北、華東地區分布較普遍,漏斗面積多在100km2以上,甚至達數千平方千米。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城市地下水過量開采已成為一個全國性的普遍現象,而且北方有些城市如太原、西安、石家莊、保定、滄州等,年均地下水位降幅超過10m。在北方地區,由於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漏斗范圍不斷擴大,造成生產井出水量嚴重衰竭,大批水井吊泵報廢,甚至某些水源地被迫停產。在南方地區,地下水位基本保持穩定或緩慢下降。
(二)地面沉降
地下水的過量開采,尤其是在由鬆散的沖積、湖泊或淺海沉積物填充的盆地中,後果之一就是發生地表的下陷或沉降,即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大部分產生在地下水開采量很大的濱海工業城市與農業生產區域,城市中發生的地面沉降常常給工業生產、市政設施和人民生活帶來危害。如日本的東京、新潟、大阪,美國的得克薩斯州休斯敦—加爾維斯敦沿海地區、加利福尼亞聖克拉拉河谷地區、義大利威尼斯地區、我國的華北平原、長江三角洲和汾渭盆地等。地面沉降已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公害之一。以上海市為例,長期開采地下水作為主要工業供水水源。上海地面沉降最早發現於1921年,截至2004年,地面平均沉降1947.6mm,最大沉降量約2998.5mm(Gong Shiliang et al.,2005)。地面沉降是一種人們不易覺察的緩變性地質災害,它所造成的損失是一個連續的、不斷累積的增量變化過程。當人們意識到這種損害時,它所帶來的損失已非常巨大,並且影響范圍也已非常廣泛和持久。在全世界發生過或正在發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區,因地面沉降遭受的損失包括排水系統失效、城市泄洪能力降低、地下管網破壞、房屋嚴重受損、交通設施破壞、風暴潮更加頻繁與嚴重等。
根據大量資料的統計分析,地面沉降量隨著地下水開采量的增長而增長。而且地面沉降區與地下水降落漏斗的范圍也基本一致。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大量開采地下水,造成了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區域內的軟土層發生脫水壓縮。
我國地面沉降最早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和天津市區。此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主要城市如蘇州、無錫、常州等、天津市平原區、河北東部平原地區也發生了地面沉降。到2002年,全國范圍內發生不同程度地面沉降的城市和地區已有96個,主要分布在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汾渭盆地、松嫩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漢平原等地,其中前三個地區是我國地面沉降災害發生的三大區域。華北平原是我國地面沉降面積最大的地區,由於長期超采地下水,目前已形成一個跨京、津、冀、魯的深層地下水位區域降落漏斗,全區深層地下水位低於海平面的范圍已達到76732km2,占整個華北平原區總面積的55%,目前華北平原發生地面沉降的面積已經超過平原區總面積的1/3。
(三)海水入侵
在自然狀態下,沿海地區地下含水層一般自陸地向海洋延伸,由於陸地含水層的地下淡水保持較高的水頭,可以阻止密度較高的海水向陸地的入侵,所以兩者處於一個動態平衡中。當沿海地帶大量開采地下水以後,地下水位下降,鹹淡水原有的平衡關系被打破,海水開始向陸地入侵,出現海水入侵現象。
海水入侵是沿海地區常見的一種主要因地下水資源開發不當引起的環境惡化現象,也是現代社會中具有特色的資源與環境問題。海水入侵常常會導致沿海地區的生態環境破壞,淡水資源減少,大量機井報廢,給當地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產生嚴重影響,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這種情況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尤為突出。目前,全世界已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幾百個地段發現了海水入侵,這些地段主要分布在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濱海平原、河口三角洲及海島地區,如美國長島、墨西哥赫莫斯城,日本、以色列、荷蘭、澳大利亞的濱海地區。
我國海岸線長達1800多千米,沿海地區因為具有優越的海洋地理位置成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但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少沿海地區由於地下水過量開采,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海水入侵加劇的現象。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天津、上海、廣西等省市自治區均有發生,經濟損失巨大,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了嚴重影響。在山東省萊州灣地區,截至1995年底,海水入侵面積已發展到970餘平方千米,造成40多萬人吃水困難,8000多口農田機井因水質咸化而報廢,4萬多公頃耕地喪失灌溉能力,糧食每年減產3億kg。
(四)岩溶塌陷
在碳酸鹽岩廣泛分布的地區,地下溶洞發育,岩溶塌陷現象十分普遍。這些岩溶塌陷除極少數是因為天然作用造成的外,絕大多數是由人類活動引發的,例如礦區內對岩溶礦床的大量排水,大量開采岩溶地下水。其中在城市和工業區中,由於大量開采岩溶水而引發的塌陷,造成的危害和經濟損失十分嚴重。這類塌陷主要發生在平原岩溶淺埋地區,上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孔隙含水層與下伏的岩溶含水層形成雙層結構,兩者常具緊密的水力聯系。地下溶洞大部分被泥沙充填,使地面得以保持穩定。但在強烈抽水的情況下,洞內充填的泥沙被潛流沖蝕掏空——這是導致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
據調查,岩溶塌陷不僅在我國華南、西南地區十分普遍,在華北地區也較為嚴重。目前全國已有23個省區發現有岩溶塌陷發育,共計800多處,塌陷坑總數近3萬個,其中多數是由開采岩溶水導致。我國岩溶塌陷較為嚴重的城市,在南方有湖北的武漢、黃石、咸寧,湖南的株洲、懷化、湘潭,江蘇的南京、徐州,浙江的杭州,江西的九江,重慶,雲南的昆明,貴州的貴陽、水城、安順、遵義,廣西的桂林、柳州、玉林,廣東的廣州、肇慶等;在北方,有遼寧的大連、鞍山,河北的秦皇島、唐山,山東的濟南、泰安、淄博、棗庄等。
岩溶塌陷對城市建築、鐵道、公路、礦山設施、橋梁、農田以及人民生命財產會造成嚴重損害,而且破壞水源與生態環境。僅國內鐵路線及場站已發生重大塌陷50餘次,累計中斷行車1700小時以上,造成行車顛覆事故多起,僅治理費用已逾億元。貴陽、昆明、武漢、杭州、南京及廣州等省會城市和桂林等20多個中小城市,都曾由於岩溶塌陷發生對城市建築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
(五)荒漠化
荒漠化主要是指非荒漠地區,如綠洲或草場,由於天然或人為作用,生態環境受到破壞,使原來的耕地或草場逐漸演化為荒漠的過程。荒漠的主要特徵是基本無地表水體,植被稀少,一般動物難以生存,形成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聯合國環境署明確提出的荒漠化概念是「由於人類不合理的活動所造成的乾旱地區土地退化」。天然作用形成的荒漠化一般演變過程非常緩慢,例如氣候乾旱化,往往要經過幾百年或上千年的時間;而人為作用形成的荒漠化,在短短幾十年時間內,就可造成嚴重後果。
人類活動造成荒漠化的原因很多,例如森林、植被的人為破壞,盲目的大規模墾殖、拓荒以及草場過度放牧等。但很多地區的土地荒漠化主要是由於水資源開發不合理造成的,以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最為突出。
根據全國荒漠化土地普查結果,我國近幾十年來的荒漠化土地面積增加越來越快。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荒漠化土地年均增長1560km2。進入20世紀80年代,每年增長2400km2。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40億元。
荒漠化帶來區域氣候惡化,突出地表現為沙塵暴和揚沙天氣的劇增。我國西部乾旱區是中亞沙塵暴區的重要組成部分。1950~1993年,該區域發生強沙塵暴76次,年均1.76次;而1990年以來,僅特強沙塵暴年均發生率就超過兩次。特強沙塵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均過億元。例如1993年5月5日,發生在新疆、甘肅、寧夏和內蒙古部分地區的一場特強沙塵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億元;1998年4月襲擊西北12個地、州的沙塵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8億元;1998年4月18日,新疆准噶爾盆地、吐魯番盆地遭遇的特強沙塵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億元。
7. 怎麼解決地下水位過高致植物生長不良
基本原則是排水,主要方法有:
1.開深溝,起高壟,將地下水位降低到植物主要根層以下。
2.豎井排水,通過打深井,並且把井裡的水不斷抽出,來降低地下水位。
3.容器栽培或設施栽培,這樣植物根系在地表以上,基本不存在積水問題。
最後,還可以選用耐澇的植物,這樣積水就不是問題了。
8. 泉水養魚為什麼不容易長大怎麼樣才能讓魚快點長
你那地方的水源,我們一般都叫井水,就比如,去化驗一下,就比如,任何東西都有兩面性的,那就不用擔心這個.
反正你記著,這水的礦物質很多地下水,也就有利於養魚.
可還要注意這么一點,這個問題如果你想要更清楚的了解你那地方的水源,旁邊有沒有大型制葯廠.以及一些大型的污染企業..這也會對地表水有影響的.如果你選用的是深沉的地下水,再上你那的水,不是所有的地下水都合適養水的,這水裡有沒有含別的物質,就要去水務局去了解
如果只有地下水的話,如(河水)
地下水中含有礦物質較多,祛除礦物質再用氧氣泵充氧使用,不適合養魚。
魚適合在中性水中飼養,建議用鍋把水煮沸,屬於硬水別聽樓上瞎說
地下水絕對不適合養魚
9. 尋找地下水的簡單方法有哪些
1、從動物的活動情況尋找。
螞蟻窩多、蛇多的地方.哈螟和蛇冬眠的地方.有地下水的可能性大。
2、從植物生長的情況尋找。
有馬蘭、蘆葦、沙柳、藻類、香蕉等喜水植物生長的地方.地下水淺而豐富。
3、丘陵區地下水水量少,低窪的盆地區地下水要豐富一些。
從埋深的角度,一般來說山間盆地的地下水埋深要淺一些,山區/丘陵區的地下水埋深要大一些。一般地勢低窪區的干河道向下挖更容易找到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