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小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和技巧

小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和技巧

發布時間:2022-06-26 13:49:49

A. 小學階段理解詞語常用的方法有那些

1 查字典解釋詞語
2 三步解詞法 整體理解---逐字理解-----找延伸

B. 理解詞語的方法有哪些

有了不理解的詞語當然要查詞典,問題是在沒有詞(字)典的的特殊情況下怎麼辦,比如閉卷考試時。有以下幾種方法:
1、如果是獨立的詞語,比如就是一個詞,最好的辦法是用分解法,把詞先拆開,再把意思合起來理解。比如噩耗,噩,不幸的;耗,消息;合起來就是不幸的消息。
2、如果是一個句子中的詞語,應該遵循「詞不離句」的原則來解釋,按照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確解釋。比如,法布爾的《蟬》中有一句話是「它工作好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做成一圈塗墁得很堅固的牆壁。」其中的「墁」有兩義,一是塗抹、粉飾;二是用石、磚等鋪飾在地面上。根據上下文,我們只能選擇第一個義項,而原來的課本恰恰選了第二個義項。多感官參與理解:寫話、習作常常是親身經歷、親自體驗方能寫出真情實感,理解詞語也不例外。對於一些較為抽象的詞語,通常可以引導學生多感官參與。如,《稱贊》一文中的「粗糙」,可以找一塊表面不平滑的木板,讓學生仔細看一看,動手摸一摸,再想一想用這樣的板子做成的凳子看上去感覺怎樣,「粗糙」一詞就在學生的腦中形象化了。而這個詞語的理解,又有助於學生體會刺蝟對小獾充滿真誠的鼓勵,從而感悟「稱贊為夥伴帶來自信」的課文主旨,一舉多得。
藉助畫圖理解: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發展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於一些離他們生活經驗較遠的詞語,一般可藉助畫圖來理解。如,《坐井觀天》中的「井沿」,《葡萄溝》中的「梯田」等,均可在教學時幾筆勾勒出具體的形象幫助理解。
比較辨析理解:教學中常常遇到字形、詞義較為接近的詞語,一般可藉助字形辨析來理解詞語。如,《紙船和風箏》一文中,在第七自然段先後出現了「漂流」「飄盪」兩個詞語,教師可手拿兩張詞卡,提示學生仔細觀察兩個「piāo」字的字形,想一想哪張詞卡應該貼在空中的風箏旁,哪一張又該貼在水中的紙船旁?藉助部首比較,可輕松地突破難點。
聯系生活實際理解:這是理解詞語最常用的方法。如,《藍樹葉》一文中「吞吞吐吐」的理解,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是否有過這樣說話的經歷。學生提到自己做了錯事時,面對老師的追問會吞吞吐吐;還提到在不情願做什麼事時,也會這樣說。最終明白,林園園這樣說話是因為她不願意把綠鉛筆借給李麗。
分解字義理解:有些詞語的意思就是單字字意的組合,可採用分解字義的辦法來理解。如「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勤儉」就是勤勞節儉,「疲勞」就是疲乏勞累「,川流不息」就是河水流動不停等。
聯繫上下文理解:這也是理解詞語最常用的方法。低年級課文篇幅不長,一般來說,詞語或聯繫上文,或聯系下文即可理解;有一些較難理解的詞語,也需要學生聯前想後。如,《愛迪生救媽媽》文中「恍然大悟」一詞,就需要聯系前文領悟:爸爸是看到愛迪生和小夥伴用鏡子聚光,才一下子明白過來;還需要聯系課文結尾,感悟愛迪生救媽媽的智慧。
結合做動作理解: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模仿能力強。在學習課文時,讓學生充分「動」起來,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態、動作表演一遍,可以加深對重點詞句的准確把握。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達各種動物尾巴活動的動作:搖、甩、擺,可以讓學生用身體語言活靈活現地表演。再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文中「簇擁」的理解,可請幾個孩子上台緊緊地圍著老師,來感受文中鈴蘭花簇擁野薔薇的畫面。
換詞理解:有些詞通過找意義相近的詞語很容易理解。如「興奮」「稱贊」「驕傲」等,均可用換詞的方法來理解。
創設情境體驗理解:有些詞語在隨文學習的過程中,可創設情境,在體驗中具化詞語。如,《從現在開始》中的「議論紛紛」,就可創設體驗情境:小動物們,貓頭鷹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你們有什麼想法快互相說出來吧!(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分別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師及時點撥:小動物們,你們剛才就是在「議論紛紛」。
藉助經驗理解: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有些詞語很難說出它的意思,卻可以找到與它相匹配的事物。如,「鮮艷」一詞,很難用「明亮而艷麗」的解釋幫助學生理解,但卻可以引導學生藉助他的生活經驗:你在生活中見過哪些鮮艷的事物?可能是盛開的鮮花,可能是顏色艷麗的衣服,可能是迎風的彩旗等等。當抽象的詞語與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起聯系時,它就變得形象、生動、可感了。
課堂教學中,只要我們堅持「以生為本」,善於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還能創造出更多有利於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

另外
1、查字典
2、用這個詞造兩個句子理解
3、找他的反義詞,知道反義詞的意思就能知道他的大概意思
贊同請回信

C. 如何指導低年級學生理解字義,詞義

小學語文課本是集語言訓練、思維提高、情感培養,思想教育於一體的集大成教材系列,特別是低年級教材,更是生動、形象、新鮮、有趣,讀來琅琅上門,為學生所愛。但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學生初次接觸課文興趣較濃,隨著學習的深入,反而逐漸對語文的學習失去興趣。要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教師深入鑽研,針對教材設計教案是關鍵,理解字義、詞義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中占何等重要的地位,低年級學生年紀小、抽象思維能力差,社會接觸面不廣,如何才能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字義、詞義呢?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注意聯系客觀實際
九年義務制人教版的教材是從兒童的年齡,心理特點出發設計而成的,低年級所要求掌握的字、詞。比較淺顯易懂,並根據學習的需要配上了許多生動、形象的圖畫,教師在教學中可結合生活實際或用直觀教學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物或圖形去了解一些客觀事物的含義。在第2冊《春天》一課中,「冰雪」這一自然現象對於南方孩子來說比較陌生,教師可以讓孩子從課件或錄像中直接感知。此外,一些表示動作的詞,也可讓學生聯系實際的動作理解。在第4冊《小蝌蚪找媽媽》一課中,有些學生不理解什麼叫「迎」,教師可指兩名學生分別飾演鯽魚和小蝌蚪,表演「迎」的動作、學生就可通過具體的動作理解「迎」的意思了。
二、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
每個字、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意思,而且有些詞語的含義較抽象,僅僅憑借一些直觀的圖形、簡單的動作,或是對學生進行抽象的分析,以詞解詞,是行不通的。教師在教學中盡量要求學生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篇),這樣才能提高理解的效率。
1、 通過組詞、造句理解字義、詞義。
組詞、造句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還能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在第一冊《我多想去看看》一文中,「愛」的含義較抽象,教師可讓學生組詞:愛國、愛老師、熱愛等,再讓學生用「我愛……」的句式說一句通順的話。這樣「愛」的含義在學生頭腦中就較清晰明了。或老師把單字卡片分給學生,一個學生拿了「雞」字的卡片說:「雞、雞、雞,公雞的雞,我的朋友在哪裡?」另一個拿了「公」字卡片的學生馬上走上講台說:「公、公、公,你的朋友在這里。」學生齊讀:「公雞」。
2、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字義、詞義。
每篇文章的詞句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只要學生聯繫上下文,就能較確切地理解詞語的含義,體會其感情的色彩。在第4冊《蜜蜂引路》一課中,學生一旦領會文章的意思,就能理解「向導」的意思。老師就是這樣啟發學生理解「向導」這個詞的:
師:列寧笑者說:「我有向導,是您的蜜蜂把我領到這里來的。」小朋友,「向導」是什麼意思?
生:向導是帶路的人。
師:對了,帶路的人叫向導。這里的向導指的是誰?
生:這里的向導是指蜜蜂。
師:蜜蜂真能當向導嗎?
生:蜜蜂不是真正能引路,這是列寧通過仔細觀察,利用它來引路的。
師:那麼誰來說說列寧仔細觀察到了蜜蜂怎麼樣?
生:列寧看見蜜蜂采了蜜飛進附近的一個花園里。
師:這時列寧會想些什麼呢?誰來告訴老師?
生:列寧想:為什麼蜜蜂都朝那邊飛去呢?哦,可能養蜂人就住在那裡吧!
師:列寧是怎麼做的?結果怎樣?
生:列寧就跟著蜜蜂走啊,走啊,終於看到了一所小房子,結果找到了養蜂的人。這樣蜜蜂就成了列寧的引路人。
通過這樣的啟發,不僅能使學生了解「向導」的本義和在本課的意思,還能起到了深入理解課文的作用。
三、聯系字、詞的特點
漢字雖然很深奧,但並非無跡可循,他們之間存在著某些聯系,只要教給學生方法抓住規律,舉一反三,理解字義、詞義就輕而易舉了。那麼,學生應抓住字、詞什麼規律去理解它的意思呢?
1、根據造字的方法理解字義。
小學生主要接觸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掌握了這四種造字方法的特點,學生就可較好地理解它們的字義了。
象形字一般是依照事物的形體,描繪出它的輪廓和特徵。如「目」字,教師可先用簡畫筆描繪出「眼睛」的圖形,再與字進行對照,學生就能一目瞭然地掌握「目」的字義。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寫一、二筆作為符號,以次指明所要說明的事物,對於這類字,教師應先引導學生明白作為標志符號的構字意圖,再讓學生由形明義。如「中」字,只要明白「口」像四方,一「|」通中央,「中」字意思就清楚了。
會意字是把意義上可能發生關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件組合在一起,從而表示出一個新字的意義。會意字的部件一般都較簡單,老師應該讓學生把字的各部件拆開來理解,再想想它們之間有什麼相互關聯,基本上就可引出該字的意思了。如「小土」為「塵」、「小大」為「尖」、「不正」為「歪」等。
形聲字由表義的形旁和標音的聲旁組成,它占所有漢字的80%左右,是生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第4冊的教材中就明確地要求學生掌握形聲字的特點。在教學中,如果能讓學生緊緊抓住「形旁表義」這個規律,理解字義就由困難變容易了。如「青」加「日」表示「晴」。有「水」是「清」,加「目」是眼「睛」,加「蟲」是「蜻」蜓。加「言」是「請」對不起。又如:在分析生字「球」時,老師怕一些學生把一點忘記了,就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用形象的說法幫助學生去理解和記憶。這一點,就好像你們踢小足球時,足球從空中落下來,掉在這里了,這樣一講,學生寫「球」字時,就會想到踢足球,想到「球」右上角的一點,不會漏寫這一點了。
這樣根據字的造形結構理解字義,生動形象,學生易於接受,記憶牢固。
2、通過比較理解字義、詞義。
字和詞中,存在著許多意思互為相反、相近的詞語,只要學生能對其進行恰當的比較,就能理解好每一組近義詞、反義詞的意思,在第3冊《歸類識字1》中有一對反義詞:寒冷對溫暖,學生在理解寒冷意思的基礎上,明白它與溫暖是一對反義詞,那麼,溫暖的含義就自然理解了。
此外,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採用「演示法」、「游戲法」「猜字謎」、「順口溜」、等方法進行理解字義、詞義。
演示法。根據漢字的結構規律和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指導學生看幻燈,這樣激發學生的想像,把枯燥無味的記憶變為形象記憶,收到記憶的快記得牢的效果。如「日」字,出示圖片讓學生說出是什麼。再解釋古代的人寫「日」字和現在的人寫法有所不同,是象形字。學生在觀察圖片中學到字義。有的字可作實物演示,如「把」字時,出示實物:掃把,讓學生說出實物的名字後,引導學生通過實物與字形比較來理解字義,掃把的「把」字右邊是尾巴的巴,牛的尾巴是用來趕蠅子、蚊子,掃去不幹凈的東西,但掃地要用人拿著掃才能發揮其作用,所以要用提手旁,這樣,不但對「把」字含義理解了,而且對字形有深刻的形象。
游戲法。讓學生貼圖案來認識事物的方位。在教學「上、中、下」時,要讓學生明確知道上中下的位置,用貼圖案的教學方法幫助教學。先准備三張圖案的膠片,貼於黑板上,讓學生說出圖案的所在的位置,然後再將圖案的次序重新排一次,再讓學生說出圖案的位置,讓學生從中感到並了解到事物的位置是相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學《影子》一課時。教學生字「前後、左右」等方位的詞同樣可用這一方法。學生們普遍來說都喜歡畫畫,在教「大小」兩個字時,老師把班裡的學生分成四個小組,一組畫大山,一組畫樹,一組畫小山,另一組畫小樹。學生們一聽完老師所布置的繪畫任務後,個個飛快地揮動小手的小畫筆。不一會,一幅幅經過動腦筋想動手畫的畫出來了。嘿!畫得可真不錯呢!我從每組中挑選出一張作比較。學生們立刻能分辨出大山和小山,大樹和小樹。從而認識到事物的大小。老師還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舉例說明大小。有的說課室有塊大黑板,也有塊小黑板。有的說老師是大人,我們是小孩。
從快樂的游戲中、歡笑的氣氛中、進行對字義、詞義的理解,使學生掌握生字的效率有明顯的提高,這就是樂中求知的重要意思所在。

D. 小學階段教學生生字詞有哪些方法

(一)模糊意會法
學生對字詞的理解具有遞時性,要經歷「從模糊到清晰再到模糊」三個步驟,並要反復多次。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字詞,學生只要意會,基本上知道其意思,不一定要求解釋得很確切。教師教學時採用意會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激發他們自我探求的興趣。

(二)比較琢磨法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字詞雖然含義並不深奧,卻用得准確、傳神。教學這類詞,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比較、琢磨的方法增強語感,意會詞義。

(三)互換教學法
閱讀時,可用互換字詞的方法理解詞義。換詞不但可以聯系舊的知識,啟迪新的知識,還可以學到作者運用漢語言的獨到技巧,知道有些詞既有近義的特點,更有程度深淺之分。通過這種換詞練習,學生感受到作者准確用詞的高明之處和獨特的寫作技巧,體會到文章顯得生動、具有美感的原因。
(四)演示實驗法
理解字詞最容易也最讓學生感興趣的方法是演示實驗。比如教學《烏鴉喝水》一文,寫水「漸漸地升高」中的「漸漸地」一詞,指名讓學生把事先准備好的小石子往裝有半瓶水(比較好有點顏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讓其他學生仔細觀察水面的變化。
當學生看到瓶子里水面慢慢升高的情景時,教師稍加點撥,學生馬上就會領悟到「漸漸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

E. 論如何提高小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

可從以下幾方面抓起:
一、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閱讀實踐
閱讀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閱讀的過程.教學中,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閱讀實踐都很重要.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必須以實踐為基礎,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有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應讓學生通過讀書來學會閱讀.教師要善於精講,善於點撥,在教學中自然地滲透學法,使學生在學習一篇篇具體的課文中,在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具體感知學法.指導學生學習時,首先要在教師的示範、帶領與指導下,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知到學習方法是什麼,一篇課文的學習是通過運用什麼方法來實現的.其次,要通過這一學習方法的運用,使學生初步獲得成功.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目標明確,通過示範和示例的教學去示法.第三,要在啟發誘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的同時,自然而然地蘊含著理解時所遵循的認知程序和採取的思維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去自己嘗試學習,從而逐步明確究竟如何做才合適.滲透學法的過程是學生參與語言訓練的過程,是學生展示思維的過程,是學生感知的過程.
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把閱讀訓練與寫作訓練結合起來
在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成斷連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閱讀和寫作有著內在的聯系,讀是寫的基礎,寫能促進讀,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二者的訓練都是按照字、詞、句、段、篇的順序進行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是很有必要的.
1、品味教材魅力,激發寫作興趣
編者為我們精心設計了一篇篇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的課文.教師要充分挖掘文章的美,引導學生品味、感悟其中的魅力,使他們受到熏陶和感染,發現優美的文章竟如此吸引人、打動人,故產生創作的沖動和興趣.如《桂林山水》這課以清新、流暢的語言描繪了桂林秀麗的景色,那如詩如畫,宛若仙境一般的美景深深吸引大家.桂林山水的魅力不正來源於作者筆下的優美文字嗎?我們是否也能寫出如此優美的文章呢?我想,在他們對優美詞句深刻體會和產生美感享受的一剎那,一定有人會怦然心動、躍躍欲試,寫作沖動和熱情會油然而生吧!
2、豐富語言積累,成竹在胸
有人說:閱讀是吸收,習作是釋放;閱讀是根,習作是果實.是啊,課堂閱讀教學是指導學生學會積累語言的主戰場,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多方面指導學生獲得豐富的語言,掌握積累的方法,指導多讀多背,讓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盡可能多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指導摘錄優美的詞、句、段,要求學生配備一本摘錄本,做到筆記、腦記相結合.詞句是文章的磚瓦,長期積累,久而久之,詞彙豐富了,寫文章就下筆有神了.如《鄉村的傍晚》把傍晚的景色寫得非常生動,我讓學生朗讀、背誦、默寫並摘錄相關的語句,學生在讀寫中受到啟發,明白要抓住景色去寫晚霞和小河,還可展開想像,利用打比方等多種修辭手法去描寫.在學會了寫傍晚景色的同時還積累了余輝、湛藍等生動詞語.課後我叫學生以傍晚為題寫了一段話,發現他們自然而然地就用上了文中的一些優美詞句和修辭方法,而且還寫得較為生動,不至於提起筆來沒寫的.
3、抓住契機,多練筆
閱讀教學中會有很多好的練筆機會,我們在教學課文時一定要抓住契機,指導作文,讓學生想寫,會寫.很多文章都根據課文特點安排了小練筆,讓學生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寫法等進行小練筆,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我們應該緊緊抓住這些機會,還可以適當安排寫一些讀後感,一步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4、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寫作方法
課標明確指出,作文教學和閱讀教學要密切配合.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寫作方法.在作文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寫作當中去.所以,我們要抓住課文閱讀這個契機,把寫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導滲透其中.
(1)、仿修辭手法
(2)、仿結構
a、連續結構段指段中的幾層意思是按照先後順序一層接著一層寫的,這也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結構段,在寫作中經常用到.《盧溝橋》、《撈鐵牛》等課文中都有典型的連續結構段,在學生理解課文的情況下,可安排仿寫訓練,如緊扣學生的學習、生活,以《洗手帕》、《大掃除》、為題寫一段話,要求學生先想好這段話要寫的內容,接著安排好順序,明確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哪層要寫具體,寫好還要檢查,每一層次意思前後是否連得上,有毛病的要加以修改.
b、並列結構段是指一段話將事物分成幾個方面來寫.《廬山的雲霧》二、三自然段之間就是這種構段方式,它從個不同方面寫了廬山的美景.使學生懂得同時介紹事物幾個方面的時候,可採用並列結構段.可指導學生練習寫《校園一角》片斷,讓學生在具體的寫作實踐中加深對這種結構段的認識.
(3)、總分結構是由總述和分述兩層

F. 三年級理解詞語的七種方法是什麼

一、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讀書時還要瞻前顧後,在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詞語、句子或段落來解釋要解釋的詞語或句子。如《七顆鑽石》這篇課文里有「喜出望外」這個詞語,聯系前文描寫的內容:小女孩為了生病的母親到處去找水,可是哪兒也找不到水,她累得倒在草地上睡著了。

一覺醒來,她發現罐子里竟裝滿了清涼清涼的水。你就不難理解「喜出望外」就是指遇到了出乎預料的事而特別高興了。

二、運用換詞法理解詞語。

漢語中的詞彙是非常豐富的,有些詞可以用意思相近的詞語來代替;有些詞則可以用意思相反的詞來進行對比理解。如「蜻蜓的眼睛很大,結構很復雜。」這句中的「復雜」可以用「不簡單」來代替。

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推敲揣摩——把握變化。

有些詞在實際使用時,詞義有了變化。對這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系語言環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變化。

例如:「他借到一本雜志,貪婪地讀起來。」「貪婪」的本義是貪得無厭。放到句子里怎麼也說不通。引導學生想一想句子講了什麼,然後再思考「貪婪」的意思,就能領會這里的「貪婪」是不知滿足,專心入迷的意思了。

四、運用組合法理解詞語。

一個詞語,通常由幾個字或幾個詞構成,所以我們只要先分開理解字義、詞義,再組合起來就好理解了。如「忠勇」一詞,「忠」有忠誠的意思,「勇」是勇敢的意思,「忠勇」就可解釋為忠誠勇敢。又如「艱難險阻」一詞,「艱難」是「困難」,「險阻」有「險惡有阻礙」的意思,「艱難險阻」就可以理解為困難險惡。

運用組合法理解詞語時要注意的是,分開解釋字義或詞義時,必須十分准確,否則在合起來理解時就會出差錯,如:「愛不釋手」中的「釋」應該是「放下」,如果錯誤地理解為「解釋」的話,那麼合起來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就會讓人莫名其妙了。

五、同義詞法。

學生遇到不理解的詞時,告訴學生找這個詞的同義詞,如「美麗」一詞,它的同義詞是好看,漂亮等等。

G. 當孩子學習中,遇到不懂的詞語時,怎麼解決


H. 小學生低年級怎樣理解漢字詞語的意思

小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有:
1、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這是理解詞語的重要手段)
2、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
3、通過想像理解詞語
4、查找工具書理解詞語(工具書包括字典和書下注釋)
5、運用動作理解詞語(此方法適用於低年級)
6、採用詞語說話理解詞語
7、通過感情朗讀來理解詞語(如果學生讀出了相應的語氣,也就理解了詞語的意思)
‍8、還有找近義詞、說反義詞、換詞語等方法理解詞語。

低年級語文詞語教學方法:
詞語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語言單位,文章中的許多詞語都是作者精心挑選,反復推敲而來的,不僅形象生動,而且折射著作者強烈的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只簡單地以詞解詞,應該根據詞語的不同特點,採用各種方法,多方面全方位地對詞語進行朗讀、理解、感悟,並以此為切入點,加深對文本的體會。下面我結合一些教學實踐談談低年級詞語教學的幾種常用方法

一、聯繫上下文幫助會意。
這是學生學習詞語最基本的方法。兒童學習語言是一種無意識的印象記憶,他們把各種語言現象常常是以完整的語言模式接受下來。例如父母說的某一句話,反復說了幾遍,他們就能在另外的場合把這句話給自己派上用場,復述出來。義務教材基於這一觀點認為漢字的教學不能脫離具體的語言環境,同樣的道理,詞語的教學也不能脫離具體可感的語言環境,應該在課文的閱讀過程中進行。對於新接觸到的詞語,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反復的來回的閱讀過程中,通過聯繫上下文讓學生理解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大到一本書,小到一個詞語,道理都是一樣的。而且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大量的課文與課外讀物的的閱讀過程中獲得大量的詞語。大綱明確要求「要逐步培養學生結合上下文加深理解詞義的能力」。要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習慣,每學一個詞語都要讀讀課文出現詞語的句子,並結合上下文去思考、體會它的意思。如:「江上架著一座鐵橋」的「架」和以前學過的「吵架」、「打架」、「一架飛機」有不同的含義。

二、借動作、表情幫助釋義。
做動作、表情是一種理解詞語的好辦法。學生對一個詞語的理解除了含糊性外,還有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動作和表情的句子,教學時,教師可通過做動作、表情讓學生領會詞語的意思。例如:上學期梁佩紅和簡志麗兩位老師執教的《比本領》一課,她們緊緊地抓住了文章的訓練點,重點理解能表現梅花鹿和金絲猴心理變化的詞語,「得意洋洋、垂頭喪氣、團團轉」。老師組織了兩輪表演,盡管第一次表演學生兒戲般地簡單了事,但在評價當中卻能說出哪個環節表現不足,於是第二次的表演就更生動了。既激發學習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只有合作才能幹好事情」這個道理的理解。

三、一字多詞實現詞語的積累。
積累詞語、豐富詞彙,對小學生來說有很大意義。它不僅有助於學生閱讀理解文章,而且對提高寫作水平也有很大幫助。豐富的語匯,為語言的表達提供了堅實的客觀基礎。口頭組詞訓練是積累詞語的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在生字教學中,我一般都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好生字,學生字時進行口頭組詞比賽。每當這個時候,學生表現特別活躍,一個生字能組幾個甚至十幾個詞,其中還有很多成語,例如「現」 的組詞有:現金、現在、發現、現有、……「屋」的詞語有「屋子、房屋、屋頂、新屋、愛屋及烏……」我選了幾個常用的寫出來讀幾遍。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會有學生提出來,理解之後,學生的詞庫中又多了一些他們書本上沒有的詞語。

四、用詞說句話,實現詞語的運用。
西方有句名言:「只有打鐵的人才能成為鐵匠。」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實踐的重要意義。讓學生在說話、造句的過程中理解並學會運用詞語,也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詞語的一種方法。閱讀和說話,是具體語言環境的兩個不同方面。一個詞語讓學生多造幾個句子,可以幫助學生形象生動地理解這個詞語幾個方面的意義。因此在閱讀文章或者講解詞義時、比較詞語時,都可以進行造句訓練,這也是學習詞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記得上《燕子媽媽笑了》這一課時曾經出現這樣一段小插曲,在讀了課文看了圖片以後,我以為學生能領會「躺」和「掛」意思,於是要求用這兩個詞語各說一句話,問題就出來了,有一個學生居然說:「我把爸爸掛在椅子上。」在座的老師都笑了。說真的,這是我始料不及的,在我們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詞語,學生表面上是能了解,可實際上到了運用這關頭才能看出是否能夠掌握。

五、詞語替換實現方法的指導。
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一些不大理解的詞語,可教給學生找近義詞,採取替換的方法來理解。如「這是油田逐步形成的奧秘。」這一句中「奧秘」這個新詞難以理解,如果指導學生找出它的近義詞「秘密」,就會豁然開朗。
詞語教學的方法還有很多很多,教學實踐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理解,還要讓學生學會積累,並會運用。「理解——積累——運用」這一詞語教學模式,雖然看似有些老套,但只要我們為它注入新的內容,還是可以獲得有效的成果的,為閱讀與寫作鋪好「路基」。多手段進行理解詞語教學;多層面地進行詞語積累;多角度地進行詞語運用地訓練。如果持之以恆地訓練,一定會有實效。
參考資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9475420100n0pj.html

I.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常用的理解詞語的方法有哪些

1、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這是理解詞語的重要手段)
2、通過想像理解詞語
3、查找工具書理解詞語(工具書包括字典和書下注釋)
4、運用動作理解詞語(此方法適用於低年級)
5、採用詞語說話理解詞語
6、通過感情朗讀來理解詞語(如果學生讀出了相應的語氣,也就理解了詞語的意思)
7、還有找近義詞、說反義詞、換詞語等方法理解詞語。
8、分解組合法。先逐個分析詞語中每個詞素的字義,然後再合起來理解。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優美」,合起來就是「健康而優美」。
9、以舊帶新法。

閱讀全文

與小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和技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簡單的技術升壓方法 瀏覽:523
民航商業方法類知識產權有哪些 瀏覽:882
bbs的使用方法 瀏覽:980
mac版優酷下載的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61
蘋果7揚聲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97
河北美術計算方法有哪些 瀏覽:816
新風管風量計算方法 瀏覽:427
電燈遙控器電池安裝方法 瀏覽:600
金珠的檢測方法 瀏覽:328
水波的計算方法 瀏覽:591
木耳怎麼保存方法 瀏覽:650
論文常見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 瀏覽:73
拔自己的牙有什麼方法 瀏覽:129
電腦裁線機操作方法 瀏覽:522
水泵葉輪外圓磨損的修理方法如何 瀏覽:97
文竹的養殖方法大全圖片 瀏覽:29
hiv快速檢測方法及應用 瀏覽:397
教學設計的方法和技巧初中美術 瀏覽:201
單腿獨立站不穩怎麼破方法來了 瀏覽:590
電腦wps打表的方法 瀏覽: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