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戰國至隋朝的廣告形式和方法技巧

戰國至隋朝的廣告形式和方法技巧

發布時間:2022-06-25 04:13:56

『壹』 誰有自考中外廣告史的資料,陳培愛寫的那本書 。馬上要考試了 急需

自考中外廣告史復習資料
廣告是人類信息交流的必須產物。
廣告的出現要具備的三個因素:1)人類有互通信息的需要;2)人類有剩餘商品交換的需要;3)具有產生廣告手段和形式的物質條件。
作為信息傳遞基本手段的社會廣告先於經濟廣告出現。
廣告要得到大規范的發展,必須依賴於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以及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廣告手段的進步。
商品經濟越發達,廣告業也就越興旺。
廣告發展的標志與表現:實物廣告、標記廣告、叫賣廣告、音響廣告、文字廣告、燈籠廣告、旗幟廣告、招牌廣告、書刊廣告、招貼廣告、包裝廣告、路牌廣告、櫥窗廣告、霓虹燈廣告、廣播廣告、電視廣告、交通廣告、專業廣告公司。
文字廣告,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廣告,為5000多年前古埃及的一幅尋找婦佣的廣告。我國最初的文字廣告,距今3000多年前便產生了。
唐宋時代盛行燈籠廣告、旗幟廣告、招牌廣告。
明清時代興起書刊廣告。
廣告傳播的要素:1)信源——信息發布的來源。即廣告主,需要發布廣告信息的社會組織或個人;2)信息——廣告主需要向消費者宣傳的商品、勞務、觀念或公共關系等方面的信息;3)媒介——廣告信息的載體;4)信道——信息傳遞的途徑與渠道,這里指不同的廣告信息可以選擇不同的廣告媒介;5)對象——廣告信息的接受者和利用者,即特定的廣告對象;6)反饋——廣告對象接受廣告信息後的反應。
古代廣告傳播的特徵:1)經濟廣告所佔比重由小到大;2)經濟廣告受市場范圍的制約;3)廣告傳播手段受科技發展的制約;4)未能形成獨立的廣告行業。
第一章 原始社會末期到鴉片戰爭前的廣告
第一節 奴隸社會及其以前的廣告
人類原始廣告以叫賣廣告和實物陳列廣告為主要形式。
口頭廣告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廣告之一。
實物廣告也是當時交換推銷商品的一種最原始的廣告形式之一。
標記廣告也是我國古老的廣告形式之一(由於其文字是印刻在實物上的,它兼有實物廣告和文字商標廣告的職能)。
音響廣告在西周時代便出現了。
招牌(最初是一種無字的布簾),多用以指示店鋪的名字和字型大小,可稱為店標。
幌子原指布幔,後被引申為酒旗的別稱。主要表示經營的商品類別或不同的服務項目,可稱為行標。
與社會發展的形態相適應,早期的社會廣告傳遞了社會管理方面的信息,而經濟廣告則把商品信息傳遞給人們,並出現了叫賣廣告、實物陳列廣告為主要形式的人類原始廣告形式。
第二節 戰國至隋朝時期的廣告
這時期新的廣告形式出現不多,但在廣告方法技巧上卻有不少改進。
懸幟廣告出現在戰國時期,這是春秋以來坐賈出現後所採用的一種廣告形式。懸物廣告是實物廣告的發展,在漢代以後較為流行。它是店鋪在門前懸掛與經營范圍有關的物品或習慣性標志,起著招牌廣告的作用。
漢代以來,多以產品的能工巧匠的名稱或與商品有關的故事情節、歷史背景來命名商品,從而形成了商品命名廣告。通過商品命名廣告的宣傳介紹,可以給顧客牢固的印象,便於了解和購買。
這一歷史時期不僅增加了一些新的廣告形式,而且開始講究廣告技巧和心理效果,誘發人們的購買慾望。利用名人做廣告、口頭廣告。
這時期除了經濟廣告有一定的發展外,社會廣告也有所增加。
第三節 唐宋時期的廣告
燈籠廣告。以燈籠為廣告,是唐代以後酒樓、飯館的特色之一。它一般是夜間懸掛在店鋪的門前,燈籠上用文字表明其商號商業的性質,起到了招牌廣告和懸幟廣告的作用。燈籠廣告相傳起自五代,首先是商業貿易的發達而出現了夜市。其次是唐五代以後燈籠的製作技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為商人作廣告宣傳提供了物質基礎。燈籠數目的多少是代表飯店的等級,而顏色的不同的則是代表飯店經營內容的差別。
旗幟廣告。旗幟廣告以酒旗使用最多。酒旗也稱酒簾、青簾,是周圍呈鋸齒狀的長條旗子。最初的酒旗用青白二色布製作,後來發展到用五彩酒旗鄉上圖案或店名。酒旗上的圖案,說明唐代以來由簡單的青白相間的酒旗發展到講究廣告的藝術形式。
北宋時期除了原有的幌子、酒旗燈籠廣告各顯能其外,隨著新型都市的發達繁榮,各類招牌、店堂裝飾、音響與印刷廣告得到新的發展。
招牌廣告是從先秦的懸幟廣告發展起來的,到唐五代時只是集中於官府統一管理的市場內,至宋代卻遍及城鄉,都市商店幾乎每家都有自己的招牌名稱。
宋代由於店鋪林立,店鋪的門面修飾也成為廣告競爭的主要形式。
音響廣告隨著宋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得到了很大發展。這時的音響廣告是聲音與音樂的結合,把人類原始的吆喝叫賣聲與歌謠、快板、詞曲相結合,更加悅耳動聽並更具誘導性。
伴隨著印刷術的發明,具有近代廣告特點的印刷廣告也出現了,北宋時期(公元960—1127年)濟南劉家針鋪所用的廣告銅板雕刻,現存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它是我國商標與廣告的珍貴歷史文物。這塊廣告銅板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廣告實物,比西方公認的最早的印刷廣告——1473年英國第一個出版商威廉。凱克斯頓為宣傳宗教內容的書籍而印製的廣告還早三四百年。據有關材料記載,我國最早的廣告畫至少在南宋時期就已出現。
時至元代,印刷廣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總之,唐宋至元時期的廣告,無論在內容、形式或藝術表現手法上,都比過去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有的甚至達到了圖文並茂的程度。
第四節 明清時期的廣告
明清時代的知識分子已逐步脫開自命儒雅脫俗的傳統思想,開始涉足廣告領域,以自己的文字專長直接為商業廣告服務(明代中後期開始)。他們題寫招牌文字,撰寫廣告對聯(清代以後對聯廣告更為流行,各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專用對聯,成為商業廣告的一種宣傳形式),推銷新書新作(利用書籍圖大做廣告),垂青木刻年畫(清代的木版年畫頗為流行),使明清時代的廣告形式具有濃郁的知識性、趣味性,並形成了我國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最能代表中國古代商業廣告的民族風格和氣派的是文字廣告中的招牌廣告和商業對聯廣告。
招牌廣告在宋代就很流行,至明清時代,招牌廣告無論從內容或形式上看,都更趨成熟。明清時代的招牌注重以儒家「以義取得」的思想為主導,因而在商業活動中表現為講究商業道德與商店的信譽。此時的招牌已不再是以單調的姓氏或街坊的名字作為招牌的字型大小,而是賦於招牌文字以言簡意賅的內容。其次,在招牌含義上有的選用吉祥如意為主題。第三,在招牌內容還採用與商店商品有關的歷史故事為主題。
總之,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後,隨著社會對信息傳播的需求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我國的廣告開始萌芽。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由於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商品生產和交流都很落後,廣告的發展也是緩慢的。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到明代才開始萌芽,因而商業中以小商小販的地方性商業和長途販運式商業為主。在原始社會末期到鴉片戰爭前的廣告發展中,諸如叫賣、實物、幌子、招牌、文字、商店的門面裝潢和印刷品形式的廣告,是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
第二章 鴉片戰爭到建國前的廣告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後的廣告
近代廣告發展的最顯著的標志是報刊廣告的出現。
鴉片戰爭前後,廣告形式多採用路牌廣告和招貼廣告。路牌廣告多畫在牆上,以文字為主,形式十分簡單。招貼廣告一般在海外印刷,再運到中國張貼。報紙廣告的出現是近代的事,而報紙在我國的問世則較早。早在唐代初期,便誕生了最早的報紙《邸報》。近代以後,在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份中文雜志是1833年8月(道光十三年七月)在廣州創辦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也是中文刊物最早登載「行情物價表」之類商情的刊物。
鴉片戰爭之後,首開中文刊物登廣告之先河的,是1853年8月由英國傳教士在香港創辦的《遐邇貫珍》中文雜志。
鴉片戰爭以後,洋貨廣告反客為主,占據主要地位,形成各帝國主義進行廣告競爭的局面。由於沿海與內地在經濟發展程度上的差距,廣告水平的地區差異越來越大,形成先進的廣告媒介與傳統的廣告媒介並存的局面。
戊戌維新前後,華人報紙與外國人辦的報紙不同的地方,在於多登國貨廣告,利用廣告形式同帝國主義列強進行斗爭。戊戌維新運動時期,廣告還是以文字,沒有圖飾。
報刊廣告蓬勃發展以後,廣告主與廣告經營者逐漸分離,從而促使廣告代理商在我國出現。廣告代理商最早是以報館廣告代理人和版面買賣人的形式出現,後來演變為各種廣告社、廣告公司的形式。
在這一時期,清末的官方報刊適應當時的潮流,改變過去官方報紙不登工商廣告的慣例,開始有限度地刊登一些廣告。
辛亥革命前後,廣告有兩個明顯特點,一是廣告內容有了擴大,百貨、紙煙、電影、醫葯、銀行、書籍及個人通告充滿報刊各版。二是廣告的版面安排、編輯水平有所提高,不僅有文字說明,還有彩色畫面進行圖解。
1918年中的某一天,上海各報頭版同時刊印一個紅色的大雞蛋。這是我國報紙第一次套色印刷。這是民族工業福昌煙草公司新生產的「小囡」牌香煙,請大家吃慶祝小囡降生的「喜蛋」。
1911年世界廣告學會在美國成立後,萬國函授學堂上海辦事處曾與我國廣告界人士聯合發起組織過「中國廣告公會」,它是我國廣告史上最早與世界廣協有聯系的唯一全國性廣告機構。
第二節 五四運動至30年代的廣告
從五四運動至30年代前後,民族工商業經濟與洋貨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使廣告發展到一個興盛的階段。現代廣告不僅是民族資產階級與帝國主義在經濟領域展開斗爭的工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商業經濟的發展。五四運動前後,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創辦了許多刊物,除政治宣傳之外,也開展廣告宣傳,提倡國貨,抵制洋貨。本時期廣告事業發展的主要標志在於媒介的多樣化和廣告公司的興起,以及廣告的研究和教學開始引起重視。
五四運動前後的廣告:
1、報刊廣告持續發展。廣告種類已從商務廣告擴展到社會、文化、交通等其他用途的廣告,廣告在報紙版面中的地位急遽上升,有的甚至占報紙版面一半以上。
2、革命報刊注重廣告宣傳。五四運動以後刊登廣告最為活躍。這些廣告不僅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而且廣告收入構成了報館的經濟收入和職工福利的一個重要來源。廣告的重要版面多是留給進步書刊和國貨做廣告,以進行反帝反封建和愛國主義的宣傳。廣告的內容在為政治斗爭服務的同時,也刊登中國廠商的廣告,提倡國民買國貨,藉以抵制洋貨,反對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
3、廣告媒介多樣化。⑴1922年底,美商E.G.奧斯邦利用旅日張姓華僑的資本,在上海設立了中國境內第一座廣播電台——奧斯邦電台,1923年1月23日正式開播。從此,廣播在中國逐漸成為第二大廣告媒介而迅速發展。中國人自己設立的第一家電台是新新公司創辦的,1927年3月18日正式開播。廣播電台的出現是現代廣告史上的又一件大事。它標志著廣告在更廣闊的空間,向更眾多的消費者傳播商品信息。⑵路牌廣告。⑶櫥窗廣告。我國現代櫥窗廣告大約開始於20世紀的20年代初。⑷霓虹燈廣告。國外第一架霓虹燈廣告開始於1910年,是由法國G.克勞特公司裝置在巴黎皇宮的。上海於1926年在南京東路伊文思圖公司的櫥窗內首次出現霓虹燈,這是宣傳「皇家牌(ROYAL)列印機」的英文廣告吊燈。此外,車身廣告、小冊子廣告、樣品廣告等也在這一時期出現。
4、廣告代理業出現。1927年,上海有6家廣告社組織成立了「中華廣告公會」,這是廣告同業最早的組織。當時組織廣告公會,主要是為解決同業之間的糾紛和爭取共同的利益。
5、廣告學研究與教育的產生。我國的廣告研究與教育可以追溯到五四時期。我國最早的廣告研究團體是1918年成立的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它把廣告作為新聞學研究和教學的組成部分。我國最早出版的廣告學研究專著,由甘永龍編譯的《廣告須知》。該書1918年6月由商務印書館初版。
第三節 30年代的廣告
從30年代初到抗戰前夕,是舊中國廣告業最鼎盛時期。這時廣告的作用逐漸被社會人士和工商業界所重視,更為積極地以為拓寬銷路,提高企業和產品的名知度。世界廣告業的新技術新材料不斷傳進中國,廣告媒介更為發達,廣告公司業務更為專業化。被稱為「十里洋場」的上海已成為各國商人經商的基地,也是舊中國廣告業繁榮的縮影。
本時期廣告媒介繼續得到繁榮發展。霓虹燈和車船廣告相當流行。廣告路牌分布在鐵路沿線和城市要道,窮鄉僻壤也有油漆廣告的蹤跡。廣告月份牌銷量數以百萬計。此外還有郵政廣告、店內廣告、劇場廣告、空中廣告等。其中佔有重要地位的,是書籍廣告的出現。
廣告的藝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廣告經營者已注意研究消費者的心理,追求廣告的藝術性和實用性的結合。隨著廣告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廣告設計人才,形成了廣告美術行業。

『貳』 我國古代廣告主要形式有哪些

(1)口頭廣告口頭廣告又稱叫賣,是最原始最簡單、也是至今仍最常見的廣告形式。相傳輔佐周文王建立霸業的姜太公在未被起用時曾隱居市井,操屠宰之業。他在鋪子里「鼓刀揚聲」,高聲叫賣以招徠主顧。古希臘的奴隸市場和牲畜市場也是通過有節奏的吆喝作廣告宣傳。還出現過詩歌形式的口頭廣告。中國古代的叫賣廣告也很發達,商販叫賣時往往採用不同的腔調,使人一聽便知小販在賣什麼東西。如今偶爾在大街小巷聽到的具有特殊韻味的叫賣聲,如揚州調的「磨剪子來鏘菜刀」,大抵還是遠古遺風。

(2)實物廣告實物廣告也是一種古代的廣告形式,它是靠陳列商品樣式來招徠顧客。為了出賣商品,商販就擺出商品,讓買者觀看挑選。《詩經》里就有過對這種廣告形式的描述:「氓之蚩蚩,抱布貿絲。」這說明了當時以物換物展示商品的形式。實物廣告至今仍是商業廣告中的最基本形式,只是在展示設計水平上比過去要高超得多。

(3)音響廣告所謂音響廣告,是利用工具所發出的音響來代替口頭叫賣,如收破爛的人鳴鑼為號,招徠顧客。這也是自古有之的廣告形式。《詩經》中有商人在賣麥芽糖時吹簫為號的記載。南宋時茶攤子往往敲響盞唱賣,以響盞作為音響廣告工具。在我國,舊時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音響工具,如布販子搖拔浪鼓,貨郎敲小銅鑼,補鍋的敲大銅鑼,賣油的敲油梆子等等,不勝枚舉。這種原始的音響廣告至今偶爾還能見到。

(4)旗幟廣告舊時用旗幟作廣告,在一定的歷史時期里曾經十分流行,尤以酒旗最多,以致詩人有「酒旗風」之說。這種旗幟又叫幌子。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韓非子,即在其《外儲說右上》中有過對酒旗的記載:「宋人有沾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可見遠在春秋戰國以前,即已出現旗幟廣告,而時至今日,北方地區還有以酒旗作為小酒店招牌者。

(5)懸物廣告有些商店,尤其是現時南方一些經營飲食的小店,往往在門前懸掛與其經營特徵有關的物品(如山貨野味)或習慣性標志(如燈籠)作為廣告。這種習慣也已有很悠久的歷史。《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相如買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當壚」,就是在酒店前壘土為壚,安放酒瓮,賣酒者坐在壚邊賣酒。舍就是以壚作為酒店的標志。這樣的情況順手還可舉數例,如中葯店前的葯葫蘆、鐵匠鋪的鋤頭鐮刀等。

(6)招牌廣告招牌懸掛在店門前,能起廣告的作用,也是古代廣告的一種形式。招牌有橫額、豎牌和掛板之分,一般用文字寫出店名,也有圖文並用的,如鐵匠鋪的廣告除寫上店名外,還畫上鉗、刀等圖案。此外,還有用對聯形式的,如旅店對聯:
「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明清時代,酒樓用對聯較多,如九江潯陽樓就有一付這樣的對聯:「世間無此酒,天下有名樓。」在1000多年前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中,宋朝汴州城內十字街口的商店已廣泛地出現各種橫的和豎的招牌,可見招牌的出現遠在宋朝以前。時至今日,無分中外,凡是商店企業都有招牌。

(7)綵樓廣告古代商店已有綵樓,它的實質是商店的門面裝潢,使商店的裝飾門面別具一格,便於人們識別,起到招牌廣告的作用。舊時綵樓廣告主要用在酒店,《東京夢華錄》中介紹宋時汴京酒店時寫到:「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綵樓、歡門。」綵樓是永久性的廣告設施,一般在節日時重新加以修飾。

(8)印刷廣告印刷廣告是古代廣告中比較先進的一種廣告形式。我國最先發明了印刷術和紙,其後發展出雕版印刷工藝。據考證,雕版印刷工藝始於隋朝,在唐朝便開始流行,到宋代時已發展到極為精湛的水準。在宋代,畢升發明了活版印刷術,印刷廣告的歷史由此而展開。印刷廣告的出現使中西方廣告的發展都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我國現存最早的印刷廣告是北宋時期(公元960—1127年)濟南劉家針鋪的廣告銅板。銅板四寸見方,上面雕刻有「濟南劉家功夫針鋪」的字樣,中間是白兔抱鐵杵搗葯的圖案,在圖案的左右各有四字:「認門前白兔兒為記。」在銅板的下半部刻有說明商品質地和銷售辦法的文字:「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客轉為販,別有加饒。請記白。」該銅板現存上海博物館,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廣告物。

『叄』 戰國至隋朝時期的歷史發展趨勢

戰國至隋朝的中國歷史大走向是封建社會由起步雛形到鼎盛時期的發展過程,其基本的歷史特點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治上: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逐步走向成熟,從戰國時期的王權專政到秦以後帝制下的三公九卿制,此後歷經魏晉南朝時期的中樞機構演變至隋朝時期中國終於出現比之前代非常完善的三省六部制度。這一切都表明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君主對國家的控制越來越得心應手,統治藝術的提高也直接促進封建國家機器的完善。
二,經濟上:戰國以來的奴隸制封建殘余逐步被淘汰,廣大勞動力人身自由擴大。他們的身份由戰國時的私人奴婢、秦漢鄉里部曲到隋唐國家編戶齊民經歷了一系列演變。在隋唐均田制下的編戶齊民不僅不再受豪強的隨意操控剝削而且還因為直接向國家承擔徭役賦稅從而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和個人權利。例如:他們可以參軍、經商、或通過經營土地的方式躋身到士紳階層成為地主階級的一份子。中國的封建經濟已經走向標准化的階段,開始完全擺脫奴隸制色彩。
三,思想文化上:維護封建皇權的儒學在歷經一次次曲折發展之後,終於再次獲得統治階層的完全認可。在戰國到隋朝的這一歷史階段,儒學先後遭受反復多次的質疑、認可、排斥,無論是法家思想還是黃老之學、釋道宗教都曾對它形成致命的威脅。但最終,在歷經一番曲折的歷史探索之後,隋朝統治者終於認清儒學才是封建社會興盛之道,隋煬帝即位後正式設立『科舉取士制度』,其中的考試內容完全以儒家經典為主。
四,在具體的歷史階段,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進程各有其獨特性。在先秦至秦這一階段,社會各階層推崇功利實用的武力,統治者喜好嚴苛剛猛的法家學派。然而,炎漢建立之後卻拋棄了這一做法,漢天子更注重的是社會秩序的穩定。於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了東漢皇帝的這種做法更加明顯。魏晉時期,漢族勢,生存空間被胡人的擠壓到淮河以南,皇權旁落、禮樂崩潰,宗教迷信成了亂世中南北人民的精神鴉片,國家的軌道似乎回到了先前的戰國時代。但是,經歷了這一番沉浮後,北方漢族的勢力再次崛起。國家逐漸走向正規化,府兵制、均田制等新的有利於封建社會發展的制度開始出現並最終促進中華再次大一統。所不同的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新的中華帝國更加輝煌、美麗。中國終於迎來了封建社會的極盛時代,這為以後的貞觀盛世打下了基礎。

『肆』 中國廣告發展簡史

中國廣告發展簡史
一、奴隸社會及其以前的廣告發展概況
社會的第一次生產大分工,大約發生在原始社會的晚期距今約4000—10000年的新石器時代。考古證明,我國新石器時期的仰韶文化,已由母系社會轉向父系社會,而龍山文化則出現了農業、制陶、牧畜、手工業等經濟生產部門的分工和顯著發展,並發展出新的產業—制酒。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者的社會分工,使剩餘產品出現從而奠定了私有制的基礎。同時,由於勞動者的技術專業化傾向,使各個勞動者在生產活動中所生產的產品品種和數量都不相同,勞動者總是傾向於從事自己所熟練的技術生產,因此,為了滿足個人的需要,開始出現產品交換。隨著生產分工的深化,生產的物質品類逐漸增多,剩餘產品也隨著增多,物質交換活動日趨頻繁,交換品的種類和地域也不斷擴大。在黃帝時代,便出現了貨幣交換形式,以實物貨幣如牲畜、銅器、布匹和貴重裝飾品作為等價交換物,取代了原始的物物交換形式。
為了把用來交換的產品交換出去,就必須把產品陳列於市場,同時,為了吸引他人,勢必需要叫喊等。實物陳列和叫喊是最早的廣告形式。這種形式的廣告,至今還在流傳,而其它的廣告形式,大體又都是從這種廣告形式中演變而來,只不過是採用了新的手段和工具,注入了新的內容。
奴隸社會時期,大約是在夏朝(約公元前21—前16世紀),在我國出現了農業、手工業與商業的分工,行商階層開始出現。隨著商業的發展,商品交換日趨頻繁和廣泛,開始出現城市和集市。相傳,我國最早的城市出現於夏禹時期。在夏、商(公元前16—前11世紀)和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0年),據著名史學家吳晗考證,「周民中有一部分會做買賣的商人即殷遺民」,他們被迫集中在洛陽,被叫作「頑民」,經常被召集起來訓話,過著被監視的生活。他們被另眼相看,既無政治權利,又失去了土地,為了過日子維持生計,只好東跑西跑作買賣。這種為貴族所小恥而又為庶民所不能為的行業,因為社會的需要,就成為殷遺民主要從事的行業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就是中國輕商貶商的歷史遺俗的根源所在。
從中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中,尤其是在《詩經》中,還可以看到對商業活動的片斷描寫。《易經·系辭》記載:「神農氏作、列廛於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詩經》的《邶·北風》用「既阻我德,賈用不售」這樣的譬喻來描寫遭人拒絕之後的心情;而《衛風·氓》中,更有「氓之蚩蚩,抱布貿絲」這樣的對商業活動進行直觀描述的詩句。這些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社會晚期和奴隸社會時期的商業發展情況和原始的商品銷售形式——展示物品和叫賣成為形象的廣告。

二、封建社會廣告發展的相對鼎盛
春秋時期,即公元前770—前476年,我國社會開始發生並完成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轉變。在這一時期,商人階層開始分化,分為行商和坐賈,《莊子》中屢屢出現的「桂魚之肆」、「屠羊之肆」的提法就是明證。行商是走村串寨進行沿途買賣的商人,坐賈是有一定場所的、招徠他人來買賣東西的商人。《白虎通》中對商賈之分有這樣的描述:「商之為言章也,章其遠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謂之為商也。賈之為言固也,固其有用之物,待以民來,以求其利者也。故通物曰商,居買曰賈。」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人們開始把陳列於市的實物懸掛在貨攤上以招人。這樣,就在實物陳列的基礎上,演變和發展成了招牌、幌子等廣告形式,《晏子春秋》中就有這樣的描述:「君使服於內,猶懸牛首於門而賣馬肉於內也。」這句話就足以證明,至少當時已存在幌子這樣的廣告形式。與此同時,在河南省登封縣告咸鎮發掘出土的東周陶器上都印有「陽城」篆體陶文字樣標記,被認�俏夜�鈐緄奈淖止愀妗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從秦到隋的800年間(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對土地的改革和新的稅收政策的實施,社會生產力較春秋戰國時期又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秦始皇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的措施,以及漢代長期的「休養生息」政策的落實,在客觀上為商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西漢的「文景之治」以政通人和、國泰民安而著稱,商業的發展規模和范圍無疑又比春秋時期有了較大的發展。在這一時期,城市進一步發展。在幾百年間,洛陽成為聞名於世的大都會,店鋪很多。店鋪在當時被稱之為「市樓」,門口有一人接待顧客,所採取的廣告形式有口頭廣告、實物陳列等。尤其是幌子,這時已多為固定店鋪所採用,如酒旗、壚等。「壚」作為店鋪幌子的原始形式,出現在兩漢時期,為以後的店鋪裝飾起了開創作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就有關於西漢時司馬相如的有關記載:「相如置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當壚。」東漢詩人辛延年亦有「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的詩句。據認為,當時(東漢)已有外國僑民居住國內,從事商業活動。
公元400年以後,北魏始尚文治,商業出現一個時期的繁榮。據史書記載,當時的洛陽,市東有「通商」、「達貨」的二里大市,「舟車所通,人跡所履,莫不商販也」。另有延酤、治卷二里,「里之人多以釀酒為業」,「河東人劉白墮者,善釀酒,季夏盛暑,以罌貯酒,暴日中一旬,酒味不動,飲之為美」。在這里,劉白墮的曝曬酒於太陽之下,無疑是一個實物示範廣告,因而使「京師朝貴出郡遠相饋贈,逾以千里」。廣告效果之好,使這種酒名聲遠播。
公元581年,隋朝統一中國,城市商業已初具規模。史書記載隋煬帝時,「天下之舟船,集於通濟橋東,常有萬余艘,填滿河路。商賈貿易車馬,填塞於市。諸善酋長入朝者,常請於東市交易,煬帝許之,先命整頓市肆。檐宇如一,咸設緯帳,珍貨充集,人物貨盛。賣菜者,籍以龍須席,胡客或過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座,醉飽而散,不取其直。」這一段描述說明了當時的商品交換集市的規模之大、涉及之廣。東市是隋煬帝批准對外開放的城市,並罷求在開放前整頓市容,把珍貴質好的商品充實陳列起來,並令菜販把菜陳放在龍須席上。外商用餐,免費供應。隋煬帝的這一套措施固然是要顯示他的尊威,但在客觀上,不啻是一次帶有國際性的商業展覽和廣告宣傳。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我國的封建社會發展到了鼎盛時期。農業上實行的均田法和租庸調法,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工商業日趨繁盛,商業空前興旺。廣州、揚州、泉州和都城長安,成為了「萬國通邦」的國際貿易中心。尤其是「絲綢之路」的開拓和發展,包括海上貿易的發展,使這些大都市「街市繁華,中外商賈雲集,市肆店鋪各有專營」,出現了肉行,金銀玉器行、衣行、麩行、秤行、絹行、葯行、漁行等商業行業,同時,還發展了為商業流通服務的金融銀行業——錢庄。手工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商品品類日益豐富。唐朝西京長安城內有東西二市,各市有212行。東京洛陽有130行、3000餘「肆店」。同時,還在一些地區形成了專業性行市,如米市、草市、絲市、葯市等。
唐朝對市場已有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凡市皆由官設。市場劃定地域,以牆圈圍,四方設門,定時關閉。市內分肆,入市交易商品以類相聚,分別在規定的肆中出售,商品價格由官家評定,懸牌經營。《唐律》規定:「諸平贓者,皆據所犯處當時物價及上絹之價依令每月旬別三等估,其贓平所犯旬估定罪,取所犯旬上絹之價。」即對違反當時物價規定的,要給予必要的處理。同時,也說明懸掛招牌不僅起著廣告的作用,而且還成了官方對攤商進行管理的一種手段。
唐朝的商業活動中,存在著多種廣告形式。(1)口頭叫賣:如唐朝人的筆記作品中,就有「其時賣餳之人,吹簫以自表也」的記載。詩人元稹在《估客樂》中的「經游天下偏,卻到長安城,城中東西市,聞客第次迎。迎客兼說客,多財為勢傾」的詩句,生動地描寫了當時的口頭廣告內容。(2)招牌廣告:市場交易,分肆進行,又規定必須掛牌營業,因此,招牌廣告十分普及。(3)商品展銷會:《舊唐書·韋堅傳》中記載,天寶年間,韋堅將渭水通往長安的漕舟集於宮苑牆外,供皇帝御覽所載各地貨物,其時「堅預於東京、汴採取小斛底船三二百隻,置於潭側,其船皆著牌表之,若廣陵郡船,即袱背上堆積廣陵所出之綿、鏡、銅器、海味;丹陽郡船,即京口綾衫緞;晉陵郡船,即折造端綾綉;會稽郡船,即銅器、羅、吳綾、絳紗;南海郡船,即玳瑁、珍珠、象牙、沉香;豫章郡船,即名瓷,酒器,茶釜,茶鐺,茶碗;宣城郡船,即空青石、紙、筆、黃連;始安郡船,即蕉菖、蚺蛇喧、翡翠」。可見當時集貨地之廣,景況之盛。(4)旗幟: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韓非子就對此有過「懸幟甚高著」的描寫。唐時亦多用於酒店,唐朝知名詩人杜牧寫過「水村山郭酒旗風」的著名詩句。在一些唐代書法中,有時也可見到酒家旗幟的樣子。《元曲·後庭花》中有這樣兩句:「酒店門前三尺布,過來過往尋主顧。」不但說明了酒旗的尺寸,還說明了酒旗的作用。北宋政權由於採取了一系列安定農村鼓勵生產的政策,社會經濟在經歷了長達數十年的戰亂之後,得到了一個休養生息的時機,經濟再度回升,商業迅速發展。由於宋朝改革了自古以來的市坊制度,取消了「日中為市」的限制,市場交換的地域和時間不再為官方規定限制,隨時可為,隨地可為,商業活動有了更廣泛的活動餘地,出現了異常活躍的局面,北宋的汴梁不僅是政治經濟中心,而且是商品的集散地,各地商人穿梭於此,導致了門面寬闊的大商店的出現,從而出現了店面裝潢——綵樓、歡門這樣的廣告形式。同時,由於開禁夜市,商業貿易出現日市、曉市、夜市的分化,小商小販忙著晝夜交易,「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更遊人始稀,五更復鳴」。此時,由於小商小販被允許串街走巷作生意,因此,城內各處叫賣之聲不絕。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對此有過詳細記載:「……又有小兒子,著白虔布衫,青花手巾,挾白瓷缸子,賣辣菜。」「市人賣玉梅、夜蛾、蜂兒、雪柳、菩提葉、科頭圓子、拍頭焦錘。唯焦錘以竹架子出青傘上,裝綴梅紅縷金小燈籠子,架子前後亦設燈籠,敲鼓應拍,團團走轉,謂之『打旋羅』,街巷處處有之。」又有「是月季春,萬花爛漫,牡丹芍葯,棣棠木香,種種上市,賣花者以馬竹籃鋪排,歌叫之聲,清奇可聽」。由於行商叫賣,扯嗓吆喝,既費力氣,聲音又傳不遠,於是就從口頭廣告衍化出各類具有專業特色的音響廣告,用各種不同的器具搖、打、劃、吹,發出不同的音響表示不同的行業,例如貨郎的撥浪鼓、剃頭匠的鐵滑剪等。
商業活動的增多,也使一些服務行業應運而生,從業者驟然增多。茶坊、酒樓、飯館、客店,遍布街頭巷尾,生意興隆。在這種經濟背景下,廣告得以更進一步發展。招牌、幌子、酒旗、燈籠各顯其能,且隨著大店鋪的出現開始出現新的廣告形式——門匾。從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上就可看到諸如「劉家上色沉檀揀香」、「趙太丞家」、「楊家應症」和「王家羅匹帛鋪」等招牌門匾。
原始的廣告形式——口頭呼叫、音響、招牌、幌子、燈籠以及門匾、門樓、酒旗等店鋪廣告,在宋時已發展到相當繁榮。同時,由於科技水平的提高,發明了印刷工藝。在隋朝發明的雕版印刷,到了宋代已發展為活字印刷。印刷技術的發明為廣告提供了新的傳播媒介——印刷品。歷史資料證明,在宋代已開始出現了印刷品廣告,現存上海博物館的「濟南劉家功夫針鋪」的印刷銅版,就是相當珍貴的宋代廣告印刷史料。
宋以後的元、明、清各朝代,商品經濟亦有不同程度的發展。由於人口的增多和對外交流的日益廣泛,城市的發展異常迅速,在全國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地區商業中心。但是,在這一時期,雖然廣告的應用無疑也是異常活躍,然而,廣告形式卻未有所創新,依然是對口頭廣告、原始音響廣告和店鋪招牌廣告——旗幟、招牌、門匾、幟子、門樓、彩燈的應用。散見於各類史書、筆記、小說、唱本中的有關記載,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
1.口頭廣告
南宋詩人范成大在其《范石湖集》中有「牆外賣葯者九年無一日不過,吟唱之聲甚適」的注釋,而在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閨塾》里則有「你聽一聲聲賣花,把讀書聲差」的描述。明代馮夢龍所編宋、元、明「話本」和「擬話本」的總集《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尋夫》中更有「卻說廟外街上,有一小夥子叫雲:『本京瓜子,一分一桶,高郵鴨蛋,半分一個』」的廣告叫賣詞的記載。叫賣之聲一直延續不斷。清乾隆年間李計的《揚州畫舫錄》記載揚州平山堂一帶當時的許多賣藝攤販中,就有「蘇州人以五色粉糍狀人形貌,謂之捏像,
鬻者如市,手不停作」的記載,而在元曲中,則有「貨郎兒」的曲牌,最早是沿街叫賣的貨郎擔為招徠顧客而唱的,後來演變為民謠,最後又再演變為藝人的曲目。
2.酒旗廣告
唐宋以後的詩人詞家多以酒旗作為話題,而元明清的文學作品中也多有對酒旗的描述,在此不再贅述。
3.幌子
元曲中有「滿城中酒店三十座,他將那醉仙高掛,酒器張羅」的唱詞,當時出售一些小商品的店鋪也有把商品做成「誇張甚巨」的大剪刀、大瓶葯酒的,陳列於店鋪門口或櫃頭以招徠顧客。在明清兩代的小說作品中,對幌子的記載更是不勝枚舉。
4.招牌
自從唐代把招牌作為一種行市管理手段之後,招牌一直是橫跨唐、宋、元、明、清等五代上千年的廣告形式之一。《清明上河圖》上可以看到各種招牌的形象。宋代話本《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中有這樣的描寫:「不則一日,到了潭州,卻是走得遠了。就在潭州市裡,討間房屋,出面招牌,寫著『行在崔待詔碾玉生活』。」元代李有在《古杭雜記》中,引用張任國的《柳梢青》詞「掛起招牌,一聲喝采,舊店新開」來描寫舊店復業情景。由於商業競爭,在清朝的北京,更出現利用招牌對罵同業的情況,如「雨衣油紙家家賣,
但看招牌只一家,你也竇家我也竇,女娼男盜只由他」。早期的招牌一般比較簡單,但為了在商業競爭中取得廣告優勢,後來就發展出請名人書寫,並且出現了店鋪中堂,如酒店的「太白遺風」、米店的「民食為天」等等。同時,在招牌的裝飾上,也開始演變出藝術性圖案和描金寫紅等競比華貴的表現。
5.店堂裝飾
自宋代開始發展了大的店鋪之後,商店的門面修飾也成為廣告競爭的主要形式。《清明上河圖》上可以看到一家「正店」,其店面裝飾已十分講究。宋朝鼎盛時期的豐樂樓,「三層相高,五樓相向,各有飛橋欄檻,明暗相通,珠簾綉額,燈燭晃耀」。同期的《夢梁錄》對杭州的描述更是詳細,「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時之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面」,可見當時已重視店堂裝飾,而在以後的元、明、清時期,這種店堂裝飾更是「競比奢華」。
6.印刷廣告
木版印刷在元明大有發展,除官方用來印書之外,民間亦用來印製話本小說和戲曲。尤其在明代中葉以後,印坊所出小說、戲曲大都加有插圖綉像,作為書商推銷刊本的宣傳。弘治戊午年(1498年)刊本的《奇妙全像西廂記》,在其書尾就附有出版商金台岳家書鋪的出版說明:「……本坊謹依經書重寫繪圖,參訂編大字本,唱與圖合。使寓於客邸,行於舟中,閑游坐客,得此一覺始終,歌唱瞭然,爽人心意。」從這里,可見當時書商廣告的功底。
從各個歷史朝代的商業及廣告發展情況,可以看到從口頭廣告、店鋪廣告到印刷廣告的歷史變革,從而可以看出廣告在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相對鼎盛時期及其與當時商業經濟的關系。

三、1840—1949年:中國近現代史中的廣告業
19世紀上半葉,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進行了工業革命,生產的高速發展使資本家感到了市場的壓力。為了積累巨額資本,開辟新的商品市場,掠奪勞動力和廉價的原料,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中國就成了他們的掠取對象之一。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就是這種全面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入侵的開始。資本主義的侵入,一方面使中國社會的性質發生了變化,閉關自守的封建社會開始解體,以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被瓦解,我國社會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另一方面,外國資本和商品的大量湧入,也為我國的商品生產提供了推動力,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尤其是民族工商業與遠洋資本之間相互爭奪市場的競爭,刺激了廣告的發展。
鴉片戰爭後,在帝國主義強權下,中國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允許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大城市為通商口岸,並且准許中國商人將外國洋貨從上述口岸運往全國各地銷售,從而使資本主義的貿易入侵合法化。從此,外國貨如破堤之水湧入內地,並在我國出現了專為外國本家服務的買辦商人。由於外商外資的大量湧入所帶來的商業發達,現代廣告業也就在這幾個通商口岸城市迅速地發展起來。
在各類輸入品中,使用廣告最多的首推葯品和香煙。在五個通商口岸中,廣告最發達的首推上海,這當然跟上海有廣闊的腹地和長江方便的水上運輸有關。當時的廣告主要靠路牌和招貼。路牌是畫在牆上的,藍底白字,十分簡單。招貼則多在國外印製,帶回中國張貼。這些路牌廣告和招貼廣告曾經從城市擴展到廣大的農村。在這一時期,現代形式的報紙、雜志開始在我國出現。
1853年,英國人在五大通商口岸出售刊物《遐爾貫珍》。該刊經營廣告業務,為溝通中外商情服務。該刊在1854年曾刊出一則廣告,尋求廣告刊戶:「若行商租船者等,得藉此書以表白事款,較之遍貼街衢,傳聞更遠,獲益至多。」史學家認為,該刊是在我國出現的最早的刊物之一。
歷史證明,以報刊雜志為標志的現代廣告是由外商引入的。1858年,外商首先在香港創辦了《孑孓剌報》,在1861年後成為專登船期物價的廣告報。在這期間,外國人除了創辦一些綜合性報紙外,還創辦了一些專業廣告報刊,如《東方廣告報》、《福州廣告報》、《中國廣告報》等。當時的廣告業務,主要以船期、商品價格為主,這同五口通商之後國外商船往來頻繁、貨物進出類多量大不無關系。1872年3月23日,《申報》創刊,這是我國歷史最久、最有名望的中文報紙。同期創辦的還有《上海新報》、《中國教會新報》等。這些報紙都刊登大量的廣告,幾達三分之二版面。在這一時期,機械設備廣告開始出現。這說明,在國內已有人在開辦現代化的工業生產廠家。
早在鴉片戰爭以前,我國就已經孕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鴉片戰爭後所發生的外國資本的入侵,促進了中國的社會經濟的分化,導致了中國自然經濟體系的解體,加速了城鄉手工業的衰亡,同時也刺激了工業生產,加強了工業產品對世界市場的依賴性和農產品的商業化。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自19世紀中葉始,我國已有一些商人、地主、官僚開始採用機械,招僱工人,開辦新式工業。至1895年,已出現70多家華資工廠。1894年,中方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導致了《馬關條約》的簽訂,中國被迫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商在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馬關條約》適應了帝國主義在華的利益需要,從而使其商業勢力從沿海城市伸向內地,外資在華辦廠也合法化了。日商在內地口岸通過廣告宣傳,掠奪性地大量收購我國的豬鬃、桐油、棉花、生絲等農副產品,或設廠生產,或做轉口生意,對我國農村經濟和民族工業起了嚴重的破壞作用。《馬關條約》也刺激了民族工業的發展和農產品的進一步商品化。許多愛國志士針對日商的掠奪,紛紛設廠自救。自1912—1919年,中國近代工業的新建廠礦即已增加到470多個。在與洋商洋貨的對抗性競爭中,民族工業也逐漸利用廣告作為競爭工具。
19世紀末,華人報紙陸續創刊,1895—1898年的三四年間全國創辦了32種主要報紙。由於資本競爭的加劇,報紙刊數和廣告版面迅速增加。1899年《通俗報》的六個版面中,廣告即占其四個半版。到1922年,我國的中外文報紙即達1100多種。報紙廣告的廣泛出現,標志著我國近代廣告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報刊廣告的發展,造就了一個新的行業——廣告代理商在我國的產生。
廣告代理商是由報紙廣告代理人演變而來。我國早期的報館廣告代理人是做拉廣告生意兼賣報紙的,後來逐漸演變為專業代理人,單純依靠給報紙、雜志拉廣告為業。1872年,《申報》廣告刊列中就有「蘇杭等地有欲刊告白者,即向該報店司人說明……並須作速寄來該價,另加一半為賣報人飯資」。這里的所謂告白,就是廣告,「賣報人」就是最初的廣告代理人,「飯資」為廣告代理費。廣告代理人開始時只是四處奔走,為報紙承攬廣告業務,從中收取傭金,後來報紙廣告業務不斷擴大,報館內設置了廣告部,廣告代理人則演變為報館廣告部的正式雇員,以後又出現了專營廣告製作業務的廣告社和廣告公司。
30年代,廣告公司的興起是我國廣告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在這一時期,廣告媒介開始變得多樣化,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廣告形式。抗戰前充斥上海的外商外企為了推銷其所生產的洋貨,許多大型企業中都設有廣告部。如英美煙草公司的廣告部和圖畫間,就從中外各方邀請畫家繪制廣告。在激烈的商戰中,民族工業也開始向廣告事業投資,在企業內設置廣告部門。同時,由於市場競爭的需要,廣告業務不斷增加,專業廣告公司由此應運而生。在30年代初,上海已有大小廣告公司一二十家,廣告公司的業務以報紙廣告為主,其他形式的廣告,如路牌、櫥窗、霓虹燈、電影、幻燈片等,大體都各有專營公司。
在這段時間,報紙是主要的廣告媒介。最大的報紙是《新聞報》,該報在1923年即已「日銷15萬份」作為招徠廣告的號召。此外,雜志的發行量也不低,如鄒韜奮主編的《生活周刊》在1923年的每期銷數也超過15萬份。一些主要雜志,如《生活周刊》、《東方雜志》和《婦女雜志》等,也都登有較大篇幅廣告。路牌廣告在早期是廣告的主要形式,後來雖然讓位於報紙,但在整個廣告業務中還是佔有相當份額。由於在大城市裡簡陋的、刷在民牆上的路牌廣告已不能引人注目,有的廣告公司就開始將五彩印製的招貼貼在檯面上,後來又改為用木架支撐、鉛皮裝置、用油漆繪畫的廣告。有不少公司,如法興、克勞、美靈登、華商、交通等,把路牌廣告作為主要收入來源。
電波廣告的引進是在1922年以後。美國人奧斯邦在上海造了一座50瓦特的電台,從而揭開了我國電波廣告的序幕,但廣播電台正式開播廣告是在1927年,由新新公司辦了一座50瓦特的電台,播送行市、時事與音樂。同年,天津、北京也相繼開設電台。到1936年,上海已有華資私人電台36座、外資4座、國民政府電台1座、交通部電台1座,這些電台都主要依靠廣告維持。
上海最早的霓虹燈廣告引進於1926年。其後有外商在上海開設霓虹燈廠,規模較大的有麗安電器公司,華資電器公司也在此後相繼出現,並為廣告公司製作霓虹燈廣告。此外,新出現的廣告形式還有車身廣告、櫥窗廣告等。同期,印刷廣告也得到進一步發展,相繼出現了產品樣本、企業內部刊物(免費贈閱)、企業主辦專業性刊物、月份牌和日歷等形式的印刷廣告。
在1936年全國運動會期間,《上海新聞報》借機搞了一次空中廣告,把寫著「新聞報發行量最多,歡迎客選」的廣告條幅用氣球放入空中。這是在我國首次出現的空中廣告,為擴大《新聞報》的影響起了相當積極的作用。同年在上海還舉行了全國性的商業美術展覽會,為提高廣告的藝術水平、更加積極地發揮廣告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起了相當好的作用。同時,國民政府也開始對廣告實施管理。在當時的民法、刑法、交通法、出版法中均有涉及廣告的條款,並開始徵收廣告稅。在廣告界也出現了同業公會。1927年「中華廣告公會」在上海成立,是廣告同業的最早組織,後幾經改名,1933年改名為「上海市廣告業同業公會」。
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市場受到戰爭沖擊,廣告業受到嚴重影響。上海淪陷後,主要的廣告公司相繼歇業,剩下的廣告業務也大多是介紹日貨的廣告,雖然在後期廣告業務和廣告公司加幸歡ɑ指矗��從諧ぷ憬�健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內遷重慶。當時南京、上海、漢口和天津等地的多家報紙也相繼內遷。1937年,在重慶出版的除原有的《商務日報》等外,還有《新華日報》、《中央日報》、《掃盪報》、《大公報》、《新民報》等,刊登各類廣告。同時,在解放區創刊的共產黨報紙也有小量廣告業務。
抗戰勝利後,各類報紙等媒介單位相繼遷回原地復刊,廣告公司重新活躍起來。當時的廣告中,有很多是「尋人啟事」。此外,美貨也大量充斥市場,廣告業務量很大。由於美貨對中國民族工業的沖擊過甚,致使民族工業幾達崩潰邊緣。當時的國貨機制工廠聯合會在其主持人的倡導下,發起了一次「用國貨最光榮」的、旨在抵制外貨、挽救民族工業的宣傳運動。當時設計了一個標志,在本、外埠報紙、路牌上登載廣告,號召人們使用國貨。但是在1947年之後,由於連年內戰,導致經濟崩潰,中國的廣告事業又重新跌入低谷。

四、建國後我國廣告事業發展的曲折進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由於經濟、政治、社會諸方面的原因,新中國的廣告事業在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曲折過程之後,才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
在解放前夕,有些工商業者對中國共產黨的政策不明了,捲款外逃,外加國民黨政府在後期所採取的經濟政策對工商業的損害,我國的工商業處於極為困難的狀態。資金短缺,原料匱乏,嚴重地影響了建國初期的工商業的穩定和發展。為了穩定經濟形勢,促使工商企業恢復生產,新的人民政府採取了各種有效措施。支持對工商企業的原材料供應和資金供應,同時也加強了對企業的管理措施,在各級人

『伍』 古代的廣告形式。

古代的廣告形式

由於受當時經濟條件的限制,古代的廣告形式簡單,技術手段也很落後。然而,許多古老的廣告形式至今仍在許多地方繼續使用並發揮著作用。古代廣告的形式主要有口頭廣告、實物廣告、音響廣告、旗幟廣告、懸物廣告、招牌廣告、綵樓廣告和粗糙的印刷廣告等等。

(一)口頭廣告口頭廣告又稱叫賣,是最原始最簡單、也是至今仍最常見的廣告形式。相傳輔佐周文王建立霸業的姜太公在未被起用時曾隱居市井,操屠宰之業。他在鋪子里「鼓刀揚聲」,高聲叫賣以招徠主顧。古希臘的奴隸市場和牲畜市場也是通過有節奏的吆喝作廣告宣傳。還出現過詩歌形式的口頭廣告。中國古代的叫賣廣告也很發達,商販叫賣時往往採用不同的腔調,使人一聽便知小販在賣什麼東西。如今偶爾在大街小巷聽到的具有特殊韻味的叫賣聲,如揚州調的「磨剪子來鏘菜刀」,大抵還是遠古遺風。

(二)實物廣告實物廣告也是一種古代的廣告形式,它是靠陳列商品樣式來招徠顧客。為了出賣商品,商販就擺出商品,讓買者觀看挑選。《詩經》里就有過對這種廣告形式的描述:「氓之蚩蚩,抱布貿絲。」這說明了當時以物換物展示商品的形式。實物廣告至今仍是商業廣告中的最基本形式,只是在展示設計水平上比過去要高超得多。

(三)音響廣告所謂音響廣告,是利用工具所發出的音響來代替口頭叫賣,如收破爛的人鳴鑼為號,招徠顧客。這也是自古有之的廣告形式。《詩經》中有商人在賣麥芽糖時吹簫為號的記載。南宋時茶攤子往往敲響盞唱賣,以響盞作為音響廣告工具。在我國,舊時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音響工具,如布販子搖拔浪鼓,貨郎敲小銅鑼,補鍋的敲大銅鑼,賣油的敲油梆子等等,不勝枚舉。這種原始的音響廣告至今偶爾還能見到。

(四)旗幟廣告舊時用旗幟作廣告,在一定的歷史時期里曾經十分流行,尤以酒旗最多,以致詩人有「酒旗風」之說。這種旗幟又叫幌子。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韓非子,即在其《外儲說右上》中有過對酒旗的記載:「宋人有沾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可見遠在春秋戰國以前,即已出現旗幟廣告,而時至今日,北方地區還有以酒旗作為小酒店招牌者。

(五)懸物廣告有些商店,尤其是現時南方一些經營飲食的小店,往往在門前懸掛與其經營特徵有關的物品(如山貨野味)或習慣性標志(如燈籠)作為廣告。這種習慣也已有很悠久的歷史。《史記�6�1司馬相如列傳》記載「相如買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當壚」,就是在酒店前壘土為壚,安放酒瓮,賣酒者坐在壚邊賣酒。舍就是以壚作為酒店的標志。這樣的情況順手還可舉數例,如中葯店前的葯葫蘆、鐵匠鋪的鋤頭鐮刀等。

(六)招牌廣告招牌懸掛在店門前,能起廣告的作用,也是古代廣告的一種形式。招牌有橫額、豎牌和掛板之分,一般用文字寫出店名,也有圖文並用的,如鐵匠鋪的廣告除寫上店名外,還畫上鉗、刀等圖案。此外,還有用對聯形式的,如旅店對聯:
「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明清時代,酒樓用對聯較多,如九江潯陽樓就有一付這樣的對聯:「世間無此酒,天下有名樓。」在1000多年前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中,宋朝汴州城內十字街口的商店已廣泛地出現各種橫的和豎的招牌,可見招牌的出現遠在宋朝以前。時至今日,無分中外,凡是商店企業都有招牌。

(七)綵樓廣告古代商店已有綵樓,它的實質是商店的門面裝潢,使商店的裝飾門面別具一格,便於人們識別,起到招牌廣告的作用。舊時綵樓廣告主要用在酒店,《東京夢華錄》中介紹宋時汴京酒店時寫到:「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綵樓、歡門。」綵樓是永久性的廣告設施,一般在節日時重新加以修飾。

(八)印刷廣告印刷廣告是古代廣告中比較先進的一種廣告形式。我國最先發明了印刷術和紙,其後發展出雕版印刷工藝。據考證,雕版印刷工藝始於隋朝,在唐朝便開始流行,到宋代時已發展到極為精湛的水準。在宋代,畢升發明了活版印刷術,印刷廣告的歷史由此而展開。印刷廣告的出現使中西方廣告的發展都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我國現存最早的印刷廣告是北宋時期(公元960—1127年)濟南劉家針鋪的廣告銅板。銅板四寸見方,上面雕刻有「濟南劉家功夫針鋪」的字樣,中間是白兔抱鐵杵搗葯的圖案,在圖案的左右各有四字:「認門前白兔兒為記。」在銅板的下半部刻有說明商品質地和銷售辦法的文字:「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客轉為販,別有加饒。請記白。」該銅板現存上海博物館,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廣告物。
國外的第一張印刷廣告是英國的第一個出版商為宣傳宗教內容的書籍而印製的,於1473年印成並廣泛張貼於倫敦街頭。這張廣告大約比北宋的劉家針鋪廣告晚三四百年。

『陸』 簡述廣告引起注意的方法和技巧

廣告技巧是廣告的內容結構、文字表達、畫面運用等多方面的組合方法。如果說廣告目標是一項計劃的目的,那麼廣告戰略決策就是實現目的的過程,而廣告技巧則是在實行這一過程時所採用的具體方法。每一個廣告主,最終都是通過不同的廣告技巧來實現其廣告戰略決策的。

◆ 巧用廣告風格
廣告的創作風格主要是由產品決定的,運用不同的廣告風格,往往可以產生不同的廣告效果。
廣告作品能在多大范圍內體現出廣告的創作風格,主要取決於廣告製作人員的創作水平。一般的情況下,我國的廣告作品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風格。
規則式風格:這種創作風格近似於公式化,格調上比較正規、呆板、很少帶有藝術和感情色彩。規則式的廣告文稿在介紹產品時,多從價格、規格、式樣等自然屬性方面介紹。它的優點是能夠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有關產品的信息。但是其缺點也顯而易見:由於語言顯得比較客觀、平淡無奇,很難對受眾產生強烈的吸引力;而如果給這些語言加上感情色彩,又容易產生誇張、不實的感覺。此外,如果受眾對這種風格的廣告看得比較多,容易產生反感。因此這種廣告不宜在廣播電視和沒有明確受眾群體的大眾報紙上刊登。
理性感化風格:這種風格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見到的比較多。它的特點是充分調動文學及藝術的各種手法,使廣告文稿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從而打動受眾的情感,或者通過理性的勸說改變受眾的認識。這種廣告的優點是效果明顯,但是其對創作者的要求比較高,有時因為創作者的水平導致廣告結果弄巧成拙。理性感化風格的廣告又可以分為誘導式、同情式、設身處地式、幽默式和啟發式五種。
論證式風格:一點論、兩點論和比較,是論證式風格廣告慣於採用的三種方法。一點論是指作者站在生產經營者的立足點,引用有利於證明產品優點的信息資料來進行論證。因此可以說是一種「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式的廣告。
兩點論就是客觀地向人們介紹產品,既講產品的優點和消費者的利益,也不掩飾產品的缺點和使用該產品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同時介紹解決方案,指明如何才能避免這種問題的發生。這種廣告給受眾一種客觀,真實感覺,因而廣告效果比一點論要好。
比較法是就產品的外形、質量、價格、性能而言的。作者通過廣告文稿向受眾表達自己的產品在同類中屬於最優。這種廣告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通過故意貶低其他品牌的產品來烘托自己產品。廣告文字切忌空洞、誇張。另外一點要注意的是,由於作者一定要通過比較才能說明產品的優點,容易出現「第一」,「最」等違反《廣告法》的字眼,這是應該極力避免的。

◆ 謹慎廣告內容
廣告內容是一項廣告計劃的「臉面」,無論廣告主制定何種目標、何種策略、何種技巧,最終都是由具體的廣告內容直接面對受眾。
廣告作品從文稿創作的角度,可以分為題材、主題、標題、正文四部分。
題材:廣告題材來源於廣告主提供的廣告信息(產品的質量、性能、價格和服務)、對市場的調查研究、以及消費者對商品和勞務的認識和態度。對廣告題材的選擇、處理、加工和提煉,均反映廣告創意人員和設計人員的思想水平和藝術水平。這一切都對廣告作品產生重要影響。有經驗的撰稿人不是以自己的愛好和一時的感情沖動來選擇題材,而是根據市場的具體情況來確定。
主題:主題是一件廣告作品的靈魂。一個好的廣告文稿,一定要有好的廣告主題。沒有主題的廣告文稿其實不能叫做一項完整的廣告內容,只能算作材料的隨意堆砌,或者是一盤散沙。
主題是決定廣告品質的主要因素之一。主題在整個廣告中處於支配和統率地位。廣告設計、文案撰寫以及形象策劃都要在主題的統帥下進行。
標題:廣告標題也稱導語,它集成了整個廣告文案的精髓。標題與主題是有所區別的,主題是文稿精神上的中心思想;而標題是語言上精華,是對廣告的命名或稱之為表現廣告主題的短文或題目。標題創作的要求是:表達要准確;文字要貼切;要能夠揭示主題思想;盡量要具有藝術色彩;字數應低於12個字;要尋找到和圖畫的結合點;位置要醒目。從標題的形式和內容上劃分,廣告標題可分為直接標題、間接標題和符合標題。
直接標題,是指直接體現廣告的中心思想或一語點明廣告主題的標題。這樣的標題對受眾來說比較方便。消費者不用花大量的時間閱讀全文,就可以明白廣告的主旨。
間接標題,指廣告的主題不在廣告文稿中直接揭示,而是通過間接的方式宣傳產品。這類廣告在用詞上比較講究,具有較強的藝術魅力,從而能夠吸引大量受眾的注意,並且讓人很難忘記。
復合標題,則是指廣告的標題從形式上不是由一部分構成。因為廣告主往往希望自己的廣告既可以直接表達主旨,又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因此他們在廣告中一般採用虛實結合的復合形式。復合標題的類型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最多。
正文:正文是廣告的主體部分,用來詳細說明商品的特性,功能等內容。從正文的作用來看,正文屬於一種說明文。要對產品的各種特點進行全面詳細的說明,就要求廣告撰稿員對產品有充分的了解。撰寫好的廣告正文要易讀、易記,要直接、實在,整體上短小精悍。

『柒』 中國古代有哪些廣告創意方式或技巧

(1)口頭廣告口頭廣告又稱叫賣,是最原始最簡單、也是至今仍最常見的廣告形式。相傳輔佐周文王建立霸業的姜太公在未被起用時曾隱居市井,操屠宰之業。他在鋪子里「鼓刀揚聲」,高聲叫賣以招徠主顧。古希臘的奴隸市場和牲畜市場也是通過有節奏的吆喝作廣告宣傳。還出現過詩歌形式的口頭廣告。中國古代的叫賣廣告也很發達,商販叫賣時往往採用不同的腔調,使人一聽便知小販在賣什麼東西。如今偶爾在大街小巷聽到的具有特殊韻味的叫賣聲,如揚州調的「磨剪子來鏘菜刀」,大抵還是遠古遺風。
(2)實物廣告實物廣告也是一種古代的廣告形式,它是靠陳列商品樣式來招徠顧客。為了出賣商品,商販就擺出商品,讓買者觀看挑選。《詩經》里就有過對這種廣告形式的描述:「氓之蚩蚩,抱布貿絲。」這說明了當時以物換物展示商品的形式。實物廣告至今仍是商業廣告中的最基本形式,只是在展示設計水平上比過去要高超得多。
(3)音響廣告所謂音響廣告,是利用工具所發出的音響來代替口頭叫賣,如收破爛的人鳴鑼為號,招徠顧客。這也是自古有之的廣告形式。《詩經》中有商人在賣麥芽糖時吹簫為號的記載。南宋時茶攤子往往敲響盞唱賣,以響盞作為音響廣告工具。在我國,舊時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音響工具,如布販子搖拔浪鼓,貨郎敲小銅鑼,補鍋的敲大銅鑼,賣油的敲油梆子等等,不勝枚舉。這種原始的音響廣告至今偶爾還能見到。
(4)旗幟廣告舊時用旗幟作廣告,在一定的歷史時期里曾經十分流行,尤以酒旗最多,以致詩人有「酒旗風」之說。這種旗幟又叫幌子。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韓非子,即在其《外儲說右上》中有過對酒旗的記載:「宋人有沾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可見遠在春秋戰國以前,即已出現旗幟廣告,而時至今日,北方地區還有以酒旗作為小酒店招牌者。

『捌』 古代廣告形式及起源

原始社會進入封建社會以後,隨著社會對信息傳播的需求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我國的廣告開始萌芽。
在原始社會,主要是以文化廣告的形式出現,在奴隸社會及以後時期則表現為政治廣告、軍事廣告和文化廣告三種主要形態。在中國原始社會,已經有了原始的社會廣告。「誥」、「制」、「策書」、「檄文」、「露布」等,都是原始社會廣告的形式。早在奴隸社會以前,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市場交易,於是廣告也就作為商品交換中必不可少的宣傳工具而發展起來了。
口頭廣告是最早出現的廣告之一。姜太公在被文王起用之前,曾在朝歌做買賣,鼓刀揚聲,高聲叫賣,以招徠生意。這種叫賣廣告的形式,一直被流傳下來。
實物廣告也是原始廣告的形式之一。古書記載:「君使服之於內,猶懸牛首於門,而賣馬肉於內也。」這是一種以實物作為幌子的廣告形式。
標記廣告是另一種古老的廣告形式之一。最初,產品上刻上銘文、年號是為了表示私有權和紀念、裝飾。隨著生產的分工和商品交換的擴大,開始成為產品生產者的標記。春秋出土的文物中,有不少民間手工業者製作的陶器、漆器和絹綉等產品的上面,很多刻有「某記」造的字樣。如果這些物品的一小部分拿到市場上交換,那麼這些文字就兼有實物廣告和文字商標的職能。
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廣告的形式和技術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戰國到隋朝年間,出現了懸幟廣告、懸物廣告等形式。唐宋時代,則出現了燈籠廣告、旗幟廣告、招牌廣告、音響廣告等。宋代的《清明上河圖》不僅展現了當時汴京的繁華,也展現了眾多商店使用招牌和懸物、懸幟為幌子的情景。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在宋朝慶歷年間,還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廣告印刷實物——北宋時期濟南劉家針鋪的廣告銅版。元明清時代,廣告的發展越來越講究形式美,還出現了政治名人和文化名人書寫招牌和對聯廣告的美談,店鋪的名目和招牌的書寫都很講究,還出現了很多名人寫的廣告對聯。
在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要經濟形式的封建經濟條件下,我國廣告的發展是非常緩慢的,這是與當時的經濟發展相適應的。

『玖』 社會分工如何促使原始廣告的產生與形成

1、早期社會廣告:夏禹鑄九鼎以示天下。

2、口頭廣告:口頭廣告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廣告之一,是適應那時物物交換的需要而出現的。相傳夏朝時王亥能造牛車,他駕著牛車,用帛和牛當貨幣,在部落間做買賣。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和進行交易,就要進行口頭叫賣。

3、懸幟廣告出現在戰國時期,最早見於韓非子的《外儲說右上》的一段記載。4、我國現存最早的印刷廣告:北宋時期濟南劉家針鋪的印刷廣告銅版。

理解:

1、早期的社會廣告傳遞了社會管理方面的信息;而經濟廣告則傳遞了商品信息,並出現了以叫賣廣告、實物陳列廣告為主的人類原始廣告形式。

2、唐代基本保留了秦漢以來的坊市商業制度,堅持坊(居住區)市(商業區)分離,都市的貿易時間有著嚴格的管制,官府對市肆的干涉也比較多。唐代商品經濟和商業的發展極為顯著,表現在:首先是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分工更發達了,經濟作物和以它為原料的手工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其次是國內市場的繁榮和對外貿易的擴大,南北交通條件的改善,推動了城市這種經濟中心的發展,近代型的商業城市開始出現;再次是商業組織和經營技術也有顯著的變化,包括商業經營規模的擴大和地區間聯系的加強,商品運輸和儲存手段的相應發展等。

3、兩宋時期打破了坊市的束縛,不但住宅和商業區的圍牆被廢除,而且可以在大街小巷等處臨街開設店鋪,形成了居民住宅與商業店鋪混雜交錯的局面,使各行業自由買賣,自由竟爭,商業有了更廣泛的活動餘地。手工業、商業迅速發展,經濟再度回升,茶坊、酒樓、飯館、客店等服務性行業應運而生。除了原有的幌子、酒旗、燈籠廣告各顯其能之外,各類招牌廣告、音響廣告、印刷廣告得到了新的發展。

4、明代中葉以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商業經濟繼續發展。明清時期的知識分子開始涉足廣告領域,以自己的文字專長直接為商業廣告服務,使明清時代的廣告形式具有濃郁的知識性、趣味性,並形成了我國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最能代表中國古代商業廣告這一特質的是文字廣告中的招牌廣告和商業對聯廣告。

應用:

1、廣告的起源:生產力發展導致了剩餘產品的出現,使私有和交換成為可能。社會分工導致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出現,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發達,在社會上就自然形成了許多城市,成為交易的中心。為了盡快完成交易,廣告開始發展起來,成為古代商品交換中必不可少的宣傳工具。

2、明清招牌廣告的特徵:注重以儒家的「以義取利」的思想為主導,在商業活動中表現為講究商業道德和商店信譽。首先,此時的招牌不再是以單調的姓氏或街坊的名字作為內容,而是賦予招牌文字以特定內涵;其次,在招牌含義上有的選用吉祥如意為主題;再次,在招牌內容上還採用與商店商品有關的歷史故事為主題。識記:

1、我國最初的文字廣告多為政治、軍事性質的社會廣告,有「誥」、「誓」、「制」、「策書」、「詔書」、「檄文」和「露布」等形式。

理解:

1、戰國至隋年間的商業廣告發展概況及其主要形式:

戰國至隋朝時期,封建的政治、經濟、文化處於遲緩的發展狀態中,廣告的發展也是比較緩慢的。這時期的新的廣告形式出現不多,但在方法技巧上卻有不少改進,出現了以下幾種主要形式:懸幟廣告、懸物廣告、商品命名廣告、廣泛流傳的「買賣」故事。

2、印刷廣告的發展。書籍插圖和木版年畫是明清時期兩種最主要的印刷廣告形式。

(三)一般

識記:

1、早期經濟廣告的主要形式:(1)口頭廣告;(2)實物廣告;(3)標記廣告;(4)「商」與「賈」不同的廣告形式:行商與音響廣告,坐賈與招牌、幌子廣告。

2、這些都促使廣告成為必要的信息橋梁,並形成了新潮的廣告形式:(1)燈籠廣告;(2)旗幟廣告

『拾』 北魏時期的廣告形式有哪些

有人說人類歷史有多長,廣告史就有多長,在古代就已經屢見不鮮,而且花樣百出,今天就來聊聊,古人是怎樣打廣告的?
1.遠古及奴隸社會

這一時期的廣告形式多為:陳列、叫賣。在奴隸社會,古人為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紛紛帶著自己的東西來到交易中心,進行物物交換,各取所需。
2.春秋戰國時期
這一時期,中國已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社會又進步了一大截,行商和坐賈出現。商人們會做一些幌子或招牌放在店外,以此來引起別人的注意,這是最早的文字廣告。

話說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賣駿馬的商人,整整三天都沒有賣出一匹馬!於是他找到了大名鼎鼎,擅長相馬,很有實力的——伯樂
他是這樣忽悠伯樂的:「願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賈」
什麼意思?其實就是:「你幫我站台,我給你出場費」
於是伯樂就愉快的答應了,第二天馬就被以 十倍 價格買走!
這則「廣告」堪稱經典!
3.秦漢時期
這一時期,洛陽成為了大都市,店鋪林立,那時候,店鋪不叫店鋪,叫「市樓」,市樓門口通常有人接待顧客,沒錯,那就是早期的店小二。 這時店鋪的廣告仍以口頭叫賣、陳列為主,酒旗、壚也開始出現。

酒旗,亦稱酒望、酒簾、青旗、錦旆等,為中國的一種商業民俗,古代酒店懸掛於路邊用與招攬生意的錦旗。作為一種最古老的廣告形式,酒旗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韓非子》記載:「宋人有沽酒者……懸幟甚高。」「幟」就是酒旗,後世人稱:「酒市有旗,始見於些。」
4.北魏隋朝時期
隋朝統一中國,城市商業已初具規模。西安東市是隋煬帝批准對外開放的城市,隋煬帝的指示是:在開市前,要好好整頓,把珍貴質好的商品充實陳列起來,菜販要把菜陳放在龍須席上。
外商用餐,免費供應。隋煬帝的這一套措施(實物演示,展覽展示,免費品嘗等新的廣告形式)真是一次帶有國際性的商業展覽和廣告宣傳啊。
5.盛唐時期

唐朝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代,「萬國通邦」的國際貿易中心。就在這時出現了城管。肉行,金銀玉器行、衣行、麩行、秤行、絹行、葯行、漁行等商業行業出現,同時,還出現了金融銀行業——錢庄。你說唐朝牛不牛!其廣告形式更加豐富:有口頭叫賣、招牌廣告、商品展銷會、旗幟等
6.宋元明清時期
說起宋朝,第一印象是不是一個大寫的「弱」,但你知道它經濟有多厲害嗎?據說佔世界經濟的80%,就問你服不服!再不信你看看《清明上河圖》

唐宋時期,請名人為商品吟詩作賦打廣告也是一種潮流。當時的實力派「廣告」大師當屬蘇東坡。從茶葉到饊子,到豬肉、豆腐、魚……他都做過廣告。他給饊子賦的《寒具》一詩堪稱廣告詩的範例!
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輕蘸嫩黃深。
夜來春睡濃於酒,壓褊佳人纏臂金。

是的,這就是傳說中的饊子
短短四句就描繪出一位美廚娘用纖手揉面,饊子在鍋里炸得外酥里脆的場景。此詩一出,饊子生意立馬火爆起來,也就成為了家喻戶曉的食物。
此後的元明清時期,經濟得到持續發展,城市的發展迅速,在全國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地區商業中心,官方取消了市的限制,大商店出現。這一時期的廣告形式多種多樣。

閱讀全文

與戰國至隋朝的廣告形式和方法技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常用蓄電池的充電方法有哪三種 瀏覽:689
趨勢股最簡單有效的操作方法 瀏覽:176
手機塑料焊接方法 瀏覽:240
地球的研究和方法 瀏覽:561
有什麼方法清理鼻腔 瀏覽:934
兒童床怎麼安裝方法 瀏覽:602
線盒子的連接方法 瀏覽:63
臨床常用的促凝和抗凝方法 瀏覽:662
功率因數測量方法 瀏覽:4
co2坡口加工方法主要有哪些 瀏覽:302
普通床組裝方法步驟圖片 瀏覽:545
科目一考試有沒有簡便方法 瀏覽:683
不銹鋼檯面的連接方法 瀏覽:349
兩塊鐵板連接方法視頻 瀏覽:400
代號龍正確安裝方法 瀏覽:884
下山練武的最佳方法 瀏覽:976
茶壺的製作方法簡單易學 瀏覽:954
異氰酸酯二聚體檢測方法 瀏覽:522
控制感染最簡單的有效方法 瀏覽:273
公差測量有幾種測量方法 瀏覽: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