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麼樣養鴨子
初春肉鴨管理過程中,養殖戶需注意以下六方面的飼養管理。
一、切忌忽冷忽熱。春季氣候多變,育雛期間要十分注意保溫,切忌給溫忽高忽低。育雛鴨的適宜溫度為:1-3日齡30℃,4-7日齡25℃,3周齡後隨常溫飼養即可。
二、先飲水後開食。雛鴨出殼24小時後,應先給水再開食,並在第一次給水中加入適量維生素C和葡萄糖,以利於清理腸胃,促進胎糞排除。供給營養:雛鴨飲水後即有吃食的表現,開始時可先用半生半熟的大米飯;撒在清潔的墊布上,讓其自由啄食,每次喂七八成飽,每晝夜喂6-8次。1周齡以後,日喂4-6次;3周齡後,日喂3-5次。同時可適當加些魚蝦、蚯蚓、泥鰍等,喂時可將此類葷腥料切碎拌入飼料中,也可先熬成湯糊混入飼料中喂給。
三、掌握適宜密度。飼養密度與育雛室內空氣衛生和鴨群健康生長有關,要適時分群,嚴防打堆。特別在早春天氣和下半夜,要注意觀察雛鴨動態,及時趕堆。雛鴨適宜密度為:1周齡內每平方米養25-30隻,2周齡15-20隻,3周齡以上5-7隻。對於飼養量大的鴨場(戶),可按大小、強弱、年齡等不同分為若干小群,每群以200-300隻為宜,一周以後再進行調整一次。
!
四、合理補充光照。一般3日齡以內要全天光照,以後每周減少2-3小時,4周齡後隨自然光照飼養即可。
五、調教下水放牧。對於地面平養雛鴨,5日齡開始就要調教下水。開始1-5天,可以在室外鋪一張尼龍薄膜,四周墊高中間倒上清水,水深2厘米左右(水溫不宜太低),再把鴨放進去。開始時每天1-2次,每次約5分鍾,一周以後增加到3-4次,每次5-10分鍾,以後逐漸延長時間。每次下水上來後,都要讓雛鴨在無風、溫暖的地方梳理羽毛,待羽毛干後再趕回舍內。5日後就可以讓其自由下水活動,接著在鴨舍附近鍛煉放牧。開始20-30分鍾,以後慢慢延長,但不要超過2小時,放牧次數以每天上、下午各一次為宜。
六、注意衛生防疫。雛鴨1周齡後可進行鴨瘟、禽出敗疫苗預防接種,10-20日齡時注射鴨瘟病毒性肝炎血清1次,60日齡時再用鴨瘟疫苗免疫1次。
㈡ 養鴨子技巧
高產蛋鴨四季飼養管理技術:
蛋鴨的產蛋性能受到營養、溫度、濕度、光照等許多因素的制約,要使一年四季產蛋鴨獲得高產,就要結合季節的變化,採取相應的技術措施。
一、春季的飼養管理:
1 喂料要充足:春季氣溫由冷轉暖,日照增長,對產蛋有利,應創造穩產高產的環境。飼料要從數量和質量上滿足蛋鴨的需要,日糧中粗蛋白質16%~18%,代謝能11.29~11.70兆焦耳/公斤。
2 前期管理:春季前期,氣溫較低,應保持舍內乾燥、通風,搞好清潔衛生,定期更換墊料。自然光照不足的,每天人工補充光照4~5小時,刺激鴨性腺發育。
3 保證青料供給:青料白天可撒在水面自由採食,晚上盛入筐內放在鴨舍中央喂飼,青料與精料各佔50%,缺乏青料時可添加蛋用多維素代替,效果很好。
4 末期管理:此時出現梅雨季節,稍有不慎,易出現掉蛋換毛。鴨舍要通風良好,勤換墊草,保持舍內乾燥,防止飼料發霉,定期消毒鴨舍和料槽、飲水器。晴天,讓鴨在舍外多活動,多接觸陽光。
二、夏季的飼養管理
1 防暑降溫:鴨舍周圍的草簾全部卸下,加強空氣流動,有條件的可安裝通風設備,降低舍內溫度,預防熱應激。堅持早放鴨、遲關鴨,傍晚不趕鴨入舍,夜間乘涼至晚上12時再趕鴨入舍。保證鴨群充足的飲水,最好是井水。
2 多喂水草等青飼料,提高精料中蛋白質含量:飼料要保持新鮮,防止變質。對春季大量產蛋、羽毛沒換的鴨,在飼料中可加入1%~2%經炒熟研碎的芝麻或菜籽等油脂類作物,提高夏季產蛋率。
3 適當疏散鴨群,降低飼養密度:鴨舍和運動場要勤掃,水盆、料具用1次清洗1次,保持衛生。
4 盡量減少應激反應:注意天氣變化,雷雨前應及時趕鴨入舍,開亮鴨舍電燈,減少應激反應。
三、秋季的飼養管理
9~10月份,是蛋鴨飼養的關鍵時期,既有保持80%以上產蛋率,也有急劇下降的危險。管理上注意:(1)補充人工光照,保持每天光照時間達16小時。(2)克服氣候變化的影響,特別在冷空氣到來前作好准備,盡量使舍內的小氣候變化幅度不要太大。(3)適當增加營養,補充動物性蛋白質飼料。(4)對鴨群進行1次挑選,把已停止產蛋的鴨分出,或提前淘汰,或強制換羽。
四、冬季的飼養管理
(1)提高飼料中代謝能水平,一般要求達到12.12~12.54兆焦耳/公斤,粗蛋白質為20%~22%。青飼料或蛋用多維素要保證正常供給。(2)防寒保溫。鴨舍周圍用防寒草簾圍嚴,防止賊風;冬季期間,墊料只加不換,並保持乾燥,以利於提高舍溫。(3)早上遲放鴨,傍晚早關鴨,平常少下水,上、下午氣溫高時讓鴨各下水1次,每次10分鍾。放鴨出舍前,在舍內躁鴨5~10分鍾。(4)進行人工補充光照,每日光照時間保持在16小時。(5)提高單位面積的飼養密度,以每平方米8~9羽為宜。另外,鴨群最好喂溫水。
㈢ 鴨子的養殖技術有哪些
1、鴨苗選擇
用於進行放養的鴨苗它的體質是必須要過關的,同時這時的鴨苗也有一定的大小了,這樣才能進行放養,不然損失會很大。一般情況下我們至少需要選擇半個月左右的鴨苗用於放養,如果沒有達到這個日齡,那麼就需要在養殖場中進行一段時間的養殖才能放養。
2、放養密度
放養的密度需要根據所選擇的放養的區域面積以及鴨苗的大小和生長情況來決定放養的密度,放養的密度可以適當的稀,但絕不能過密,這樣放養區域的食物不能滿足鴨群的需求,會發生搶食的情況,同時放養的密度過大會污染放養區域的環境,通常情況下一畝放養的區域一般可放養成鴨二十五到三十五隻左右,十五日齡的鴨苗一般可放養幾百隻。
3、放養區域
放養的區域我們主要是根據放養鴨子的數量以及距離養殖場遠近、區域的環境等來進行規劃和選擇,一般情況是選擇距離養殖場近的園地或稻田等用來進行放養,這樣它們在園間和人田間就會有充足的食物,我們只需要少量的飼喂一些精料用來催肥即可。同時在放養區域要設立圍欄,用來防止鴨子逃跑。
4、放養方法
一般是在每天上午十點到十一點左右的時候將鴨群放入選好的放養區域,在放養區域要准備好充足的飲用水,同時在每天下午兩點到三點左右去放養區域在固定的位置投放飼料,用來補充它們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其次就是等晚上會養殖場之後在進行一次補料即可。在放養的過程中我們要加強對田間和園間的管理,防止天敵對它們的傷害,最好是每天都有專人進行看管。
5、注意事項
在放養鴨子的時候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小編在這里例舉幾點,首先就是在放養的時候不要選擇很遠的地方放養,這樣不方便進行管理,其次就是放養的時候趕鴨不要趕太急,因為鴨子的膽子很小,很容易受驚,從而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損害。然後就是在地面比較燙的時候不要進行放養,這樣會損害鴨子的腳掌,從而引發細菌感染,最後就是在一些噴了農葯的區域不要讓鴨子進去覓食,不然會被毒死。
(3)鴨子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擴展閱讀:
1、放養密度:
根據放養鴨的大小,強弱決定放養密度,遵循宜稀不宜密的原則。一般0.067公頃果園放養成鴨20-30隻。
2、劃定輪放區:
根據放養鴨的數量及園地面積劃定輪放區,用高50厘米的尼龍網圍欄成幾個區輪放。為便於管理一般每區0.335公頃放養400隻左右為宜。果園面積小,養鴨數量少時,可以不分區,但應根據園內雜草及昆蟲等的生長繁殖情況實行間斷放牧。在輪放區內要為鴨子備足飲用水。
3、按時補飼:
為補充放養時期飼料的不足,對放養鴨要適時補飼。雛鴨放養從4周齡開始,前期為育雛期,可圈養和籠養。雛鴨在早晚各補飼1次,以補充能量的不足。按早上半飽晚喂足的原則確定補飼量,並逐減喂飼次數和數量,促使鴨自由採食。
4、加強監管:
嚴防鼠害:放養鴨要嚴防山貓、黃鼠狼之類野獸的侵害。侵害鴨的獸類都懼怕網具,因此採用尼龍網圍圈放養區是有效的安全防禦措施,不管放養多少只,也不管面積大小,都要用網圍圈,並要固定專人管理。特別是放養幼齡鴨,防鼠害更為重要。
5、防疫滅病:
放養鴨的防疫同樣堅持」預防為主,防重於治」的方針。要按照常規防禦程序,定期進行疫苗接種,做好防疫滅病工作。
參考資料:鴨子-網路
㈣ 怎麼養鴨
怎麼去養鴨?
你可以直接去田間地頭,看到那些養鴨的漢子,就遞根煙,聊聊閑話。
然後你看看啊,在這個書上你可以了解一下需要來做些什麼准備。
當然如果你有親戚你就可以跟著親戚去學一學,或者去養鴨的地方去養養鴨子,去學學經驗。
我小的時候曾經與我父親去放過鴨子,當時是農忙季節,大家都忙著割稻子,稻子裡面稻田裡面有很多散落的稻子,那是鴨子們喜歡吃的。
我們把它們趕到田裡面,讓它在田裡面自由的去取食,這也省了我們很多飼料,這樣散養鴨子也是一個比較好的一個傳統,當然那幾天要跑很多路,人也瘦了很多。
㈤ 怎麼養小鴨子
(一)雛鴨飼養管理
雛鴨的飼養管理是俗稱育雛,是養鴨十分重要的基礎階段。因此,須科學管理,給雛鴨創造適宜的溫度、濕度、空氣、光照、營養和清潔安靜的環境等,盡量減少惡劣應激的影響。
1、雛鴨選擇
育雛的季節須仔細考慮,特別是稻鴨共棲模式,應選擇最佳的育雛季節,以取得最好的生產效果和經濟效益。稻鴨共棲的鴨苗主要是春雛和夏雛,秋雛和冬雛不作選擇。
①春雛
指3-5月份孵出的雛鴨。春季氣候逐漸回暖,陽光充足,對雛鴨生長有利,成活率和強健率高,到中鴨階段,由於氣溫適宜,舍外活動時間長,體質好,生長增重快。稻鴨共棲的鴨苗應選擇春雛,育雛結束正好與水稻栽插相銜接。不過春雛須注意做好保溫工作,而且春季多雨高濕,氣候多變,疾病容易入侵,處於炎熱夏季的育成期要做好防暑遮蔭等工作,所以管理須仔細認真,把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得充分和完善。
②夏雛
指6-8月份孵出的雛鴨。此時高溫高濕,雛鴨食慾差,生長發育受影響,成禽的生產力較低,且防暑降濕工作量大。不過,夏雛一般不需供熱保溫,作肉用商品鴨時只要適當做好防暑工作,飼養成本不會很高。
③秋雛、冬雛
秋雛是指9-10月份孵出的雛鴨。冬雛是指11-12月份孵出的雛鴨。與水稻種植在季節上不相適應。
2、育雛方式
根據現有鴨舍的具體情況,可採取多種育雛方式。針對稻田養鴨的具體情況,應集中育雛後,再分散下田放牧。介紹其中幾種方式:
①平面地面育雛
即直接在鴨舍地面上鋪厚墊料,如刨花、粗木悄、干禾草、干砂等,在其上育雛,定期清理更換墊料,使之保持清潔乾燥,此法簡單易行,成本不高,但不易控制疾病,育雛效果一般。
②半地半網育雛
即鴨舍1/3地面鋪設離地網面,另外地面不鋪網,只鋪墊料。飲水全部放置在網上,這樣舍內地面保持乾燥。注意斜面坡度須小於250。此法成本適中,且利於清潔工作,效果較理想,所以比較常用。
③紙箱育雛
利用普通大一點的硬紙箱,將雛鴨養於其中。此法在暖和天氣時不用熱源供溫,可自溫育雛,大大降低保溫費用,且簡單易行,投資小。但須注意保持乾燥、衛生和通風,常在紙壁鑿孔以通氣,需適時分群轉移,隨著雛鴨逐漸長大,逐步將部分鴨移出至其它紙箱或育雛舍,使其飼養密度適中並逐漸脫溫。因此法受天氣影響較大,工作繁雜,育雛數量有限,適合小規模養殖。
3、飲水和飼料
①飲水
雛鴨出殼後24小時內一定要飲到水,一般做法是,將雛鴨放入1厘米深的淺水盆中幾分鍾,讓雛鴨濕腳和飲水,即通常所說的「點水」。水質必須新鮮、清潔、水溫接近室溫,隨著日齡的增加,雛鴨的飲水量加大,經常清洗飲水用具和換掉臟的飲水,裝入新鮮的水。
②開食
在雛鴨出殼後24-28小時內,當全部雛鴨飲到水後,讓雛鴨開食。最遲也不能超過36小時。雛鴨開食後的最初幾天,應採用「少喂多餐」制,即每天喂7-8次不等,每次喂量很少,但須保證雛鴨吃飽。以後讓雛鴨自由採食,自由飲水,晚上不設人工光照。
③飼料飼喂
雛鴨飼料宜新鮮、清潔、營養、顆粒大小適中、適口性好、易於消化的飼料。雛鴨在10-15天期間,每羽鴨用全價飼料500克分供食,在飼喂過程中拌加少量米飯。然後,用米飯加稻穀、碎玉米等穀物類飼料喂到體重75克以上,可放入大田。
4、一般管理
①通風
目前絕大多數開放式鴨舍是以調節舍內的溫度和濕度為主要標准來進行通風換氣的,靠開閉門窗的多少和開閉時間的長短來控制通風。窗戶應設在高處,既使風吹不到鴨身,又利於排除較熱較輕的廢氣。同時,防止賊風和溫度波動引起雛鴨感冒和生長不良。
②密度
通常雛鴨群以400-1000隻為宜,地面平養時,第一周齡每平方米20隻左右,第二周齡14隻左右,第三周齡以後不應多於10隻;網面平養和地網結合飼養時密度可大些,最多可多養1/3。
③溫度
雛鴨生長須適宜的溫度,要避免室內溫度大幅度升降。1-3日齡,溫度為28-30Cº;4-6日齡,溫度為24-26Cº;7-10日齡,溫度為20-23Cº;11天以後類推。前期當室內溫度低於20Cº時,可用紅外線燈或電熱板供暖。注意防止鴨子堆集,並及時疏散。
④濕度
充雛時適宜的相對濕度為56-70%,這和雛鴨出孵時機器內濕度接近,可避免雛鴨因呼吸乾燥空氣而散發體內大量水分,影響機體正常功能。
⑤光照
雛鴨開食後,採食量小,採食速度慢,為了保證雛鴨有足夠的採食和飲水時間,一般在最初3天採用全天24小時光照,即晚上增加人工光照,光線強度以雛鴨能看見飼料和飲水為宜。
⑥免疫接種
免疫接種的程序和種類在各地區是不同的,這取決於當地傳染性疾病的發生狀況。最好由禽病專家進行調查,制定好免疫接種計劃並嚴格執行。
⑦適時淘汰
由於稻田養鴨主要在自然的粗放條件下進行,鴨群必須健康。應當適時淘汰健康狀況差、生長不良的鴨。
(三)稻田放鴨管理
1、入田時間
稻田養鴨需注意下田時間,雛鴨孵出20天,體重約100克以上,水稻拋秧15天,移栽12天以上,可放入大田。成年鴨應適當推遲2-3天下田。
2、田間飼養設施准備
①每稻田准備優質尼龍網2.5公斤左右,不規則稻田和狹長稻田應准備多些。在田的四周用三指尼龍網圍成防逃圈,圍網高60cm,每隔1.5-2米樹一支撐桿。
②在田的一角按每10隻鴨一個平方米的大小折算建一鴨舍,舍項需遮蓋,以避日曬雨淋,三面作檔,但必須通風透氣,舍底用木板或竹板平鋪,舍下挖一個2倍於鴨舍的大小50-60cm深的水函。
③稻田間開挖35cm寬、30cm深的豐產溝若干條,在放鴨期間始終滿水,供鴨子嬉水。
3、放養密度大鴨為每畝15羽左右,幼鴨可根據情況適當增加。
4、鴨在育雛期間沒有放牧的習慣,下田前的應進行採食訓練。稻田放鴨,主要採食稻田裡的雜草、昆蟲和水生動物等食物。先調教採食落地穀子後,將穀子撒入淺水中,讓鴨去啄食,多次後形成條件反射,此後放入稻田會主動尋找食物。
5、每天每隻鴨用50-100克稻穀、玉米、飼草等飼料補飼,注意定時,定點飼喂,就注意視情況增減飼喂量,不可過足或過少。杜絕用發霉、發臭的飼料及發臭、生蛆的動物飼料喂養。
6、合理安排放牧時間。
①根據氣溫和水溫確定放牧時間。稻田放牧,通風程度不如江河、池塘,因水淺,易被曬熱,氣溫超過30Cº時,不宜下田放鴨。特別在炎熱的夏季,應在上午9時前和下午涼爽的時候進行。
②適當輪流放牧。同一片稻田不宜多次重復放牧,適當休閑幾天再放。稻田不同生長期和收獲期,最好進行搭配。
③水稻收割後,田中有大量遺粒,這時可集中放牧。
7、稻鴨共棲,放鴨有很長一段時間在炎熱的夏天,因此,鴨舍在防止鼠害的基礎上,保持鴨舍通風,並設置一此遮蔭樹枝或小涼棚。豐產溝應滿水,讓鴨多嬉水,起到防暑降溫的作用。
8、結合治蟲進行放鴨。先摸清蟲情,如蟲害較重時,減少補料,讓鴨處於半飢餓狀態,大量採食害蟲,充分發揮防治害蟲的目的。
9、水稻噴葯前,把鴨子引誘在鴨舍圈住。
10、後期管理。
①水稻乳熟期收鴨、以防鴨吃稻穗。為方便收鴨,平時喂養時就養成鴨子聽到某種聲音集攏的習慣。
②收回的鴨子可收回家中或圍於田間舍內。
三、常見鴨病預疫
稻田養鴨開放性飼養,容易感染疫病和傳播疫病,應十分注重鴨子防疫工作。
1、鴨瘟
肉鴨,7日齡,雞胚億弱毒苗,0.2-0.5ml/羽肉注射。7天後可產生抗體,並保護肉鴨至上市。
2、鴨病毒性肝炎免疫
雛鴨:1-3日齡,雞胚化弱毒苗,0.5ml/只,頸皮下注射,2天後產生抗體,5天達到高水平。
3、鴨霍亂免疫程序:
鴨霍亂的疫苗我為禽巴氏桿菌苗,如731弱毒菌苗,接種2日齡以上的鴨群,免疫期達三個半月。禽霍亂氫氧化鋁膠苗,用以2月齡以上的鴨群。每隻鴨肌肉注射2ml,間隔10天再注射一次,免疫期3個月,禽霍亂油乳劑滅活苗,用於2個月全以上的鴨群,每隻鴨皮下注射1ml。免疫期為6個月,也有報道用鴨巴氏桿菌A製成的疫苗,每隻鴨肌肉注射2ml,可產生4-5個月的免疫力。
四、注意事項
1、建議使用低毒、高效、低殘留農葯對水稻病蟲害進行防治,盡可能地不使用農葯。
2、田間鴨舍建造時,應考慮防止鼠類侵害。
3、稻田施葯期間,應及時收鴨起田,待安全間隔期後,再下田放鴨。稻田施葯安全間隔期內,鴨子飲用水與稻田水應分開,防止鴨中毒和鴨產品污染。
4、發生過鴨瘟或帶傳染病鴨子走過的地方,以及被礦物油污染的水面、稻田,不能放養鴨。
㈥ 如何養好鴨子
鴨子的食物很廣,象現在大的養殖戶就是飼料配合新鮮草料,有時也放養到稻田裡 ,小時候養過,挖蚯蚓,摘嫩草,剩飯剩菜也能喂,比雞還好養
雛鴨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養鴨的經濟效益,因此必須抓好雛鴨的管理。
及時開食 雛鴨出殼1天後即開食。開食前需先「開水」(飲溫水),飲水中可加入適量的葡萄糖和維生素C。開食的飼料宜用五成熟的大米飯,將其撒在竹席上,讓雛鴨自由啄食,每天喂6~8次。4天後改為煮爛的小麥或全價配合飼料,每天喂4-5次。15天後每天喂3次即可。雛鴨開食3天後,需增加動物性蛋白飼料,將小魚蝦、河蚌、螃蟹、蚯蚓等剁碎與食料拌在一起喂給。此外,雛鴨還應補給適量的青綠飼料,可將青菜切碎拌入食料中或直接撒在竹席上,供其自由採食。
加強保溫 雛鴨正常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3日齡30度,4-7日齡25度,2周齡以上的20度左右。一般的保溫方式是,利用雛鴨的自發熱量進行取暖。但是,當外界氣溫較低時,則應用火爐等熱源加溫,使育雛室的溫度保持在20度左右。
鍛煉下水 鴨子屬水禽。雛鴨下水能促其活動,增加採食量。因此,應在出殼5天後就鍛煉其下水。方法是:先下「小水」(將水放人大的水盆或水泥池中),且溫度不能太低,深度以能打濕鴨腳為宜,每天2次,每次不超過10分鍾;以後水深逐漸增加,時間逐漸延長。雛鴨何時下「大水」(河溝、池塘等大水面),需要根據天氣和氣溫情況而定,晴暖時堅持每天下水,下雨天、氣溫低時可不下水。下水上岸後,要讓雛鴨在無風、溫暖的地方將羽毛梳理晾乾再趕回鴨舍。
預防疾病 育雛室、運動場要勤換墊料,加強通風,堅持定期清掃和消毒,保持清潔、乾爽。食槽、水槽需經常洗刷和消毒,以減少病原菌生存和繁殖的機會。此外,還要及時對雛鴨接種疫苗,防治疾病。
㈦ 養鴨子需要注意點什麼呢
養鴨的十大注意事項
根據仔鴨的生理特性和養鴨能手的生產經驗來看,在飼養管理中做到如下「十注意」是非常必要的。
1.注意降低飼養密度。鴨舍中鴨群密度不宜過大,那樣會造成鴨群擁擠、堆疊,使鴨死亡,應在分舍減少圈內鴨只的同時,增設飲水器、食槽等。
2.注意調整飼料配方。因為仔鴨的飼料採食量隨環境溫度的升高而下降,所以,飼喂其他季節的飼料配方就難以保證鴨群每日的營養攝食量,應配製盛夏高溫專用飼料。在滿足所有必需氨基酸的前提下,使蛋白質水平盡可能處於最低限,以減少飼料消化時所產生的熱量。
3.注意改變飼養方式。網養可減少仔鴨與糞便的接觸,減少疫病傳播的機會,降低發病率和減少鴨群的營養消耗及產熱量,有利於鴨群的健康,快速生長,所以盛夏季節盡可能網養,或者實行籠養。採用地面飼養時,最好不用厚墊料,尤其不要用吸濕性差的稻草作墊料,可選用吸濕性較好的鋸木屑或採用水泥、紅磚地面飼養。
4.注意減少陽光輻射。炎熱似火的陽光長時間照射鴨舍,將對鴨群造成熱害,所以應盡量減少陽光輻射。建造高而寬敞的鴨舍是減少陽光輻射熱影響較為有效的方法。高溫期間可在鴨舍外層房頂淋水,也可在鴨舍屋內的房頂刷上白灰,並做好鴨舍周圍環境的綠化工作。
5.注意優化飼喂時間。盡量在清晨4-5點鍾和夜間8-10點鍾喂料,白天多讓鴨群下水覓食和憩息。
6.注意做好日常消毒。平時要認真做好衛生消毒工作,防止蒼蠅、蚊子等害蟲孳生,使鴨群免受蟲害侵擾。
7.注意加快鴨舍散熱。鴨舍四周要敞開通風,氣溫過高時應採用通風設備(如換氣扇等)來加強通風,保證空氣對流,夜間也應加強通風換氣。
8.注意營造安靜環境。炎熱時期要避免驚嚇、雜訊干擾鴨群,營造安靜的環境。
9.注意供給新鮮飼料。在高溫、高濕期間,飼料放置過久或在料槽中停滯過久會發霉變質,因而購買飼料應注意適時適量的購買,保證供給新鮮飼料。
10.注意加強疫病防治。切實搞好鴨群疫病的預防救治工作,如出現病鴨要及時對症施治,確保飼養管理措施得以順利進行。
㈧ 怎麼養好鴨子
魚塘養鴨技術
魚塘養鴨,魚鴨結合(即水下養魚、水面養鴨)是近年來推廣的一種生態養殖模式,它主要有以下好處:
一 魚塘養鴨可為魚增氧。魚類生長需要足夠的氧氣。鴨子好動,在水面不斷浮游、梳洗、嬉戲,一方面能將空氣直接壓入水中,另一方面也可將上層飽和溶氧水攪入中下層,有利於改善魚塘中、下層水中溶氧狀況。這樣,即可省去用活水或安裝增氧機的投入。
二 有利於改善魚塘內生態系統營養環境。魚塘由於長期施肥、投餌和池魚的不斷排泄,容易形成塘底沉積物。這些沉積物大都是有機物質,鴨子不斷攪動塘水,可促進這些有機物質的分解,加速泥塘中有機碎屑和細菌聚凝物的擴散。為魚類提供更多的餌料。
三 鴨可以為魚類提供上等餌料。鴨糞中不僅有大量未被吸收的有機物,而且含有30%以上的粗蛋白,都是魚類的上等餌料。即使不能為池魚直接食用的鴨糞,也可被細菌分解,釋放出無機鹽,成為浮游生物的營養源,促進浮游生物的繁殖,為鰱、鱅提供餌料。
四 有利於鴨寄生蟲病的防治。鴨是雜食性家禽,能及時攝食漂浮在魚塘中的病死魚和魚體病灶的脫落物,從而減少病原擴散蔓延,鴨能吞食很多魚類敵害,如水蜈蚣等;鴨還能清除因清塘不夠徹底而生長的青苔、藻類;魚塘中有鴨群活動,有害水鳥也不敢隨意在水面降落;鴨子游泳洗羽毛,使鴨體寄生蟲和皮屑脫落於水中,為魚食用,又減少了鴨本身寄生蟲的傳染。
無論哪種魚塘養鴨,都要以魚為主。魚鴨結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種:
1、直接混養。用網片在魚塘壩內側或魚塘一角,圍繞一個半圓型鴨棚,作為鴨群的活動場或活動池。鴨棚朝魚塘的一面,要留有寬敞的棚門,便於鴨子下水活動,也便於清掃鴨棚內和活動場上的糞便入水,一些水面大,鴨子數量多的魚塘,也可以不加圍欄。
2、塘外養鴨。離開塘池,在魚塘附近建較大的鴨棚,並設活動場和活動池。活動場、池均為水泥面,便於沖刷。活動場的鴨糞和飼料殘渣,每天清掃入魚塘,每天將更換活動池的肥水灌入魚塘,再灌入新水。
3、架上養鴨。在魚塘上搭架,設棚養鴨,這種方法多用於小規模生產,效益比較明顯。具體方法是:在魚塘上打樁、搭架、設棚,棚高於水面1 米左右;棚周圍用網片圍起,棚底鋪竹片或網目3厘米×3厘米左右的網片,其間隔以能漏鴨糞而鴨蹼不踩空為宜。採用這種方法,每天要趕鴨群到附近河中放牧一段時間。
魚鴨混養是魚和畜禽綜合經營中的最佳模式之一。其優點:一是魚塘養鴨可以為魚塘增氧。二是有利於改善魚池內的營養環境。三是鴨子可以為魚類提供有機餌料。四是有利於魚、鴨寄生蟲病的防治。採用這項技術,在不增加飼料、肥料的情況下,每1/15公頃(1畝)水面可多產魚150 千克,增產15%一35%,還可多產鴨蛋和鴨肉。 混養方式 現階段實行魚鴨混養主要有3種方式:一是放牧式。即將鴨群散放於池塘或湖泊水面,這種方式有利於大水面魚類養殖,也可節省一部分鴨飼料,但對魚增產效果不大。二是塘外養鴨。即在魚池附近建鴨棚並設置水泥活動場、活動池,每天將活動場上的鴨糞、殘余飼料沖洗到魚池中。這種方式便於鴨群的集中管理,但不能充分發揮魚鴨共養互利的長處。三是直接混養。用網片在魚塘的壩埂內側或魚塘一角,隔成一個半圓形的鴨棚,作為鴨群的運動場和運動池,把鴨直接放養在魚池內。鴨棚朝向魚池的一面,並留寬敞的棚門,便於放鴨子下水和清糞。這種方式能較好地發揮魚鴨共生互利的生態效應,是國內常見的魚鴨混養方式。 混養比例 魚池養鴨一般以每1/15公頃魚塘配養50??60隻鴨為宜,若放鴨過多,鴨糞沉積,水色過濃,會造成魚塘缺氧,甚至造成魚種死亡;若放鴨過少,則水色淡,產生的浮游生物少,耗料多,也會影響魚塘的經濟效益。同時,魚塘里宜放養上、中、下三層魚,分層吞食餌料,避兔浪費。 選擇水面 一般選擇面積在1/15公頃以上,水深1.5米以上的成魚池或2齡魚池。體長4厘米以下的魚,體形小,游動較慢,容易被鴨子吞食,因此,1齡魚池一般不宜放鴨。小型淺水塘,鴨群會攪動塘泥,使池水變渾,魚會浮出水面而被吞食,也不宜放養鴨子。選合適的河溝、小型湖泊、水庫也可。對沙土埂、土質較松的池埂以及新開挖的魚池上的鴨圈應修築護坡。 日常管理 為了便於集中管理,可用網片、紗窗布等材料圍一小部分魚池作為鴨的活動池,每平方米水面養2??4隻鴨為好,網片在水面上下各40 ??50厘米,以便魚兒自由進出覓食,即使套養小魚也可減少損失。每天早晚在池埂活動場給鴨投料,傍晚待鴨群進棚後,將場地內的鴨糞清掃入池。早上趕鴨出棚,撿蛋後要將棚內的鴨糞清掃入池。夏季鴨群排糞量大,水質過肥,要及時加註新水,並減少施肥量。鴨齡大、排糞多時,鴨場要半水半旱,使鴨有一部分在旱地上產糞。此外,夏季還要往意換水增氧。
魚鴨混養可以充分利用房前屋後的水面發展生態水產養殖,並能夠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其技術要點如下:
一、修塘建舍1.池塘修整。池塘東西走向,長方形為好,長寬比為2∶1-3∶1,池埂內坡比為1∶2-1∶2.5。塘底平坦,可略向排水的一面傾斜,以利於干塘。池塘面積以2-3畝為好,池水深1.5-2米,池塘設有進、排水口和攔魚設施。對原有的淺、小、旱、舊池塘,可按新建池塘要求進行改造。
2.鴨棚建造。鴨棚應坐北朝南,建在地勢較高、陽光充足的乾燥地方,使其冬季能密閉保暖,夏季能通風降溫,雨季排水良好。鴨棚面積120-150平方米,並設有兩個活動場,一是用舊網片圍住魚塘一角(面積不超過池塘總面積的1/4)作為活動水面。二是在鴨棚附近用竹籬笆圍一塊池埂或池坡地作為旱地活動場,面積為鴨棚面積的2倍。
二、和諧搭配魚鴨混養模式,以水面為中心,以養魚為主,魚鴨合理配置,達到以鴨促魚、魚鴨雙收的目的。一般可採取以下兩種混養模式,一是每畝水面投放魚種50-60公斤,濾食性魚類佔70-80%,每畝水面配養鴨60-80隻。二是每畝水面投放魚種75-85公斤,濾食性魚類佔70-80%,每畝水面配養鴨100-200隻。
生產實踐經驗證明,一般每養一隻鴨可生產商品魚3公斤。
三、科學混養1.養魚。(1)清塘。魚種下塘前,要對所用池塘進行消毒,每畝用生石灰70-100公斤,用水化成漿後立即均勻潑灑全池。(2)魚種消毒。魚種下塘時,用3%的食鹽水溶液浸浴魚種5分鍾,草魚要注射疫苗進行免疫預防。(3)投喂。要投喂適口的全價配合魚用飼料,日投喂可按魚類總體重的2-5%計算。(4)水質。水質要保持肥、活、嫩、爽。(5)勤巡塘。做好防逃、防病、防汛、防盜等工作。
2.養鴨。(1)實行科學飼養,做到飼料合理搭配,定時、定量飼喂,不喂霉爛飼料。溫度、濕度、密度適宜,保證鴨舍空氣新鮮。(2)防疫治病是發展養鴨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一是要搞好鴨棚的清潔衛生工作,堅持消毒,人不隨便進入鴨棚,以切斷傳染源。二是在鴨30日齡時注射一次疫苗預防鴨瘟,70-80日齡時注射禽霍亂疫苗預防霍亂。
㈨ 鴨子怎麼養好
魚塘養鴨技術
魚塘養鴨,魚鴨結合(即水下養魚、水面養鴨)是近年來推廣的一種生態養殖模式,它主要有以下好處:
一 魚塘養鴨可為魚增氧。魚類生長需要足夠的氧氣。鴨子好動,在水面不斷浮游、梳洗、嬉戲,一方面能將空氣直接壓入水中,另一方面也可將上層飽和溶氧水攪入中下層,有利於改善魚塘中、下層水中溶氧狀況。這樣,即可省去用活水或安裝增氧機的投入。
二 有利於改善魚塘內生態系統營養環境。魚塘由於長期施肥、投餌和池魚的不斷排泄,容易形成塘底沉積物。這些沉積物大都是有機物質,鴨子不斷攪動塘水,可促進這些有機物質的分解,加速泥塘中有機碎屑和細菌聚凝物的擴散。為魚類提供更多的餌料。
三 鴨可以為魚類提供上等餌料。鴨糞中不僅有大量未被吸收的有機物,而且含有30%以上的粗蛋白,都是魚類的上等餌料。即使不能為池魚直接食用的鴨糞,也可被細菌分解,釋放出無機鹽,成為浮游生物的營養源,促進浮游生物的繁殖,為鰱、鱅提供餌料。
四 有利於鴨寄生蟲病的防治。鴨是雜食性家禽,能及時攝食漂浮在魚塘中的病死魚和魚體病灶的脫落物,從而減少病原擴散蔓延,鴨能吞食很多魚類敵害,如水蜈蚣等;鴨還能清除因清塘不夠徹底而生長的青苔、藻類;魚塘中有鴨群活動,有害水鳥也不敢隨意在水面降落;鴨子游泳洗羽毛,使鴨體寄生蟲和皮屑脫落於水中,為魚食用,又減少了鴨本身寄生蟲的傳染。
無論哪種魚塘養鴨,都要以魚為主。魚鴨結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種:
1、直接混養。用網片在魚塘壩內側或魚塘一角,圍繞一個半圓型鴨棚,作為鴨群的活動場或活動池。鴨棚朝魚塘的一面,要留有寬敞的棚門,便於鴨子下水活動,也便於清掃鴨棚內和活動場上的糞便入水,一些水面大,鴨子數量多的魚塘,也可以不加圍欄。
2、塘外養鴨。離開塘池,在魚塘附近建較大的鴨棚,並設活動場和活動池。活動場、池均為水泥面,便於沖刷。活動場的鴨糞和飼料殘渣,每天清掃入魚塘,每天將更換活動池的肥水灌入魚塘,再灌入新水。
3、架上養鴨。在魚塘上搭架,設棚養鴨,這種方法多用於小規模生產,效益比較明顯。具體方法是:在魚塘上打樁、搭架、設棚,棚高於水面1 米左右;棚周圍用網片圍起,棚底鋪竹片或網目3厘米×3厘米左右的網片,其間隔以能漏鴨糞而鴨蹼不踩空為宜。採用這種方法,每天要趕鴨群到附近河中放牧一段時間。
魚鴨混養是魚和畜禽綜合經營中的最佳模式之一。其優點:一是魚塘養鴨可以為魚塘增氧。二是有利於改善魚池內的營養環境。三是鴨子可以為魚類提供有機餌料。四是有利於魚、鴨寄生蟲病的防治。採用這項技術,在不增加飼料、肥料的情況下,每1/15公頃(1畝)水面可多產魚150 千克,增產15%一35%,還可多產鴨蛋和鴨肉。 混養方式 現階段實行魚鴨混養主要有3種方式:一是放牧式。即將鴨群散放於池塘或湖泊水面,這種方式有利於大水面魚類養殖,也可節省一部分鴨飼料,但對魚增產效果不大。二是塘外養鴨。即在魚池附近建鴨棚並設置水泥活動場、活動池,每天將活動場上的鴨糞、殘余飼料沖洗到魚池中。這種方式便於鴨群的集中管理,但不能充分發揮魚鴨共養互利的長處。三是直接混養。用網片在魚塘的壩埂內側或魚塘一角,隔成一個半圓形的鴨棚,作為鴨群的運動場和運動池,把鴨直接放養在魚池內。鴨棚朝向魚池的一面,並留寬敞的棚門,便於放鴨子下水和清糞。這種方式能較好地發揮魚鴨共生互利的生態效應,是國內常見的魚鴨混養方式。 混養比例 魚池養鴨一般以每1/15公頃魚塘配養50??60隻鴨為宜,若放鴨過多,鴨糞沉積,水色過濃,會造成魚塘缺氧,甚至造成魚種死亡;若放鴨過少,則水色淡,產生的浮游生物少,耗料多,也會影響魚塘的經濟效益。同時,魚塘里宜放養上、中、下三層魚,分層吞食餌料,避兔浪費。 選擇水面 一般選擇面積在1/15公頃以上,水深1.5米以上的成魚池或2齡魚池。體長4厘米以下的魚,體形小,游動較慢,容易被鴨子吞食,因此,1齡魚池一般不宜放鴨。小型淺水塘,鴨群會攪動塘泥,使池水變渾,魚會浮出水面而被吞食,也不宜放養鴨子。選合適的河溝、小型湖泊、水庫也可。對沙土埂、土質較松的池埂以及新開挖的魚池上的鴨圈應修築護坡。 日常管理 為了便於集中管理,可用網片、紗窗布等材料圍一小部分魚池作為鴨的活動池,每平方米水面養2??4隻鴨為好,網片在水面上下各40 ??50厘米,以便魚兒自由進出覓食,即使套養小魚也可減少損失。每天早晚在池埂活動場給鴨投料,傍晚待鴨群進棚後,將場地內的鴨糞清掃入池。早上趕鴨出棚,撿蛋後要將棚內的鴨糞清掃入池。夏季鴨群排糞量大,水質過肥,要及時加註新水,並減少施肥量。鴨齡大、排糞多時,鴨場要半水半旱,使鴨有一部分在旱地上產糞。此外,夏季還要往意換水增氧。
魚鴨混養可以充分利用房前屋後的水面發展生態水產養殖,並能夠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其技術要點如下:
一、修塘建舍1.池塘修整。池塘東西走向,長方形為好,長寬比為2∶1-3∶1,池埂內坡比為1∶2-1∶2.5。塘底平坦,可略向排水的一面傾斜,以利於干塘。池塘面積以2-3畝為好,池水深1.5-2米,池塘設有進、排水口和攔魚設施。對原有的淺、小、旱、舊池塘,可按新建池塘要求進行改造。
2.鴨棚建造。鴨棚應坐北朝南,建在地勢較高、陽光充足的乾燥地方,使其冬季能密閉保暖,夏季能通風降溫,雨季排水良好。鴨棚面積120-150平方米,並設有兩個活動場,一是用舊網片圍住魚塘一角(面積不超過池塘總面積的1/4)作為活動水面。二是在鴨棚附近用竹籬笆圍一塊池埂或池坡地作為旱地活動場,面積為鴨棚面積的2倍。
二、和諧搭配魚鴨混養模式,以水面為中心,以養魚為主,魚鴨合理配置,達到以鴨促魚、魚鴨雙收的目的。一般可採取以下兩種混養模式,一是每畝水面投放魚種50-60公斤,濾食性魚類佔70-80%,每畝水面配養鴨60-80隻。二是每畝水面投放魚種75-85公斤,濾食性魚類佔70-80%,每畝水面配養鴨100-200隻。
生產實踐經驗證明,一般每養一隻鴨可生產商品魚3公斤。
三、科學混養1.養魚。(1)清塘。魚種下塘前,要對所用池塘進行消毒,每畝用生石灰70-100公斤,用水化成漿後立即均勻潑灑全池。(2)魚種消毒。魚種下塘時,用3%的食鹽水溶液浸浴魚種5分鍾,草魚要注射疫苗進行免疫預防。(3)投喂。要投喂適口的全價配合魚用飼料,日投喂可按魚類總體重的2-5%計算。(4)水質。水質要保持肥、活、嫩、爽。(5)勤巡塘。做好防逃、防病、防汛、防盜等工作。
2.養鴨。(1)實行科學飼養,做到飼料合理搭配,定時、定量飼喂,不喂霉爛飼料。溫度、濕度、密度適宜,保證鴨舍空氣新鮮。(2)防疫治病是發展養鴨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一是要搞好鴨棚的清潔衛生工作,堅持消毒,人不隨便進入鴨棚,以切斷傳染源。二是在鴨30日齡時注射一次疫苗預防鴨瘟,70-80日齡時注射禽霍亂疫苗預防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