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運用哲學
這個問題有點兒大!
其實哲學本身不是要讓人來用的,「用」之可用在其使用價值,是某種事物的某種具體的明確的可以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以「有用」來對待哲學,本身就是將哲學矮化和弱化的表現,是不了解哲學導致的後果。或者,是將哲學科學化的結果,即把哲學看作了某種自然科學,以為這一學科肯定與化學、物理學、幾何學等等一樣,會有著具體的效用。
我經常會遇到相似的問題。過去有學者往往用哲學有「無用之大用」來回答此問題。我想,既然問者由此一問,那就應對此做專門的解答。我認為可以從思維方式、觀念水平和立場方法等幾個方面來回答此問題。
其一,從思維方式上看,哲學之用在於通過哲學化的思維訓練,使人的思維方式盡可能理性化——不要為表面現象所迷惑,要抓住事物或者問題的本質;不要被主觀的情緒所誤導,要清醒地看待事態發展;要考慮前因後果和左右關聯,不要孤立地、靜止地看待一個事情的發生發展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通常所講的理性化思維方式。不管西方傳統哲學、現代西方哲學還是東方哲學,思維方式的訓練都是題中應有之意。人類超越於一般動物的一個標志就在於人的理性思維,或者說,理性思維是人超拔於動物群體的一個重要依據和根本手段。
之所以說哲學之用在與理性思維方式,就在於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繫上。哲學本身的發展建基於具體科學的發展,是在具體科學有所突破的基礎上,將其思維結果與思維過程相結合,找到人類思維的內在規律。從這個角度來講,任何一門具體科學發展到一定高度,都會歸結為哲學問題——即不再是探究該學科單個門類的問題,而是要考慮整個世界與宇宙的本原與發展規律的問題,因此,英聯邦國家的博士學位叫做philosophy doctor,有人翻譯作哲學博士,其實大可不必,直接譯作博士即可,其含義即如上所說,該研究者的學術高度已經可以達到系統化理論化世界觀的水平了,如此而已。
其二,從觀念水平來看,哲學之用在於通過哲學的訓練,可以使人凝練出較高水平是觀念(概念),從而可以深入把握事物之本根,從本質而不是從表面來考察和解決問題。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別不是外表的體格與體力,而是內在的觀念差異。由於每個人擁有的觀念不同,對於同一件事情,產生不同的見解是自熱而然的事情。擁有較高水平觀念的人能夠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直接抓住問題的實質,可以從當下狀況,回溯問題的由來與根源,並預見事物未來的發展走勢。而那些只有簡單觀念的人,往往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或者只顧眼前,不計後果。如此等等。
哲學的誕生就在於人類對世界宇宙本原的驚詫,對萬事萬物發展趨勢的由衷渴望,其究極根源在於人類試圖以有限把握無限,並以此來突破肉身的有限。哲學部分東西古今,就其觀念水平而言,都是很值得我們珍惜的人類思想的結晶。
其三,從立場方法來看,哲學之用在於給人提供一個立論的基本立場和基本方法。哲學是有階級性的,盡管很多人不願意承認這一點。事實上,我們都明白,不同利益集團的人,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肯定不一樣,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就是此意。我們過去常講馬克思主義哲學給我們提供了立場、觀點和方法,就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過去的就哲學相比,與當代西方哲學相比,都有著鮮明的特點,即立場的確定性、觀念的科學性和方法的有效性。立場的確定性在於其階級性,即馬克思主義哲學立場鮮明地站在無產階級一邊,宣揚為廣大勞動人民謀利益,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為解放自身,要解放每一個人。觀點的科學性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統一,是對人類迄今為止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最新成果的概括總結。(關於這一點,需要說明,馬克思主義本身是一個不斷進行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開放體系,至於有些人所謂的「馬克思主義過時論」,要麼是不懂馬克思主義的隨聲附和,要麼是有意攻擊馬克思主義的信口雌黃,這里不再做一一辯護。)而方法的有效性,在於馬克思主義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尊重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和為了群眾是有機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講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講究實事求是和一切從實際出發,講究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以上所述,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
突然就想起來老子對「道」之為「道」的「強為之名」,我在這里解釋哲學之用,頗有點兒「強為之名」的意味啊!
以上所述,是我個人對哲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之用的理解。理論水平有限,肯定會誤舛處處,期待著方家批評。
B. 通過學習哲學與人生課程。對於我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掌握科學的方法論有何幫助
通過學習哲學可以學會辯證的思維模式,我們學校學習的基本都是知識,是數據;而哲學學的是如何思考,如何學習,是學習模式,思考模式,是編程語言
C. 我們應怎樣運用哲學使我們的人生更美好
學會思辨,有利於我們更好地端正態度。
但是,哲學絕不是為了讓人們更好的工具。
哲學,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世界本來沒有什麼好壞之分;所以,如果你真懂了哲學所思所想,也許你最大的快樂是這種認識本身。
致以是好是壞,這是個不確定的。
有些人因為學哲學而讓生活變得更壞了;因為他們認識到了一些比較悲觀的「現實」;而有些人則明確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變得更為樂觀了。
D. 通過哲學人生的學習,談談如何用哲學觀點指導你的人生
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哲學是明白學,學了哲學就明白,遇到事就會用哲學的觀點去指導你的人生。
E. 如何將哲學中的方法論運用在生活中
說實話,哲學一般不會直接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除非你是哲學老師或者教授,哲學就是你要講課的內容。
哲學確實在人們生活中無所不應用的:
1、哲學的應用通常體現在其指導作用,或者間接影響作用。哲學通常是指導生活、學科和應用技術,作為一種指導思想的存在。
2、哲學可以提升人們日常生活的邏輯分析、理性思辨的能力,擁有哲學思維,更能明辨是非。
3、哲學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心理的問題、思想的問題、情感的問題、全部人性和倫理的問題。
4、哲學可以挽救一個人的生活,挽救一個人的思想,挽救一個人的生命。我們可以用哲學來幫助別人,幫助自己。
F. 如何運用哲學思考自己的人生
從哲學上來說,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我們應該在貢獻當中實現自己的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G. 哲學在生活中的具體運用
我自己學哲學,怎麼樣應用在生活上?其實我覺得學哲學之後,遇到任何問題,我都會想到哪一個哲學家說過什麼樣的話。這都是很直接的具體的幫助了。
通常我遇到各種困難的時候,比如說跟別人溝通有問題,或者我做的事情被否定了,受到很大阻礙的時候,我就會想,這可是一個考驗,幫助我自己要更努力去設法跟別人溝通,去了解別人為什麼要批評我,為什麼要否定我。所以,這就是一種思維的習慣,所以你如果自己去想的話,可能很有限,所以我們所提供的是什麼?提供的是一百多位西方哲學家思考的線索。
這個線索,你平常用不上,但是你不可能都用在自己身上,所以你學了哲學之後,就要練習跟別人討論各種問題,養成習慣。我很多同學都承認,他學到誠信概念,光是第一步,就已經很有幫助了。跟別人就已經可以化解很多不必要的誤會,促進溝通的效果。
我自己也是這樣,我這幾十年,回想一下,沒有跟別人吵過什麼架,好像跟別人來往都是清清楚楚。所以我上次提到一個觀念,同學們覺得這個太好了,能學到這一步就已經很好,就是透明的。任何一個人碰到面就很清楚,我是什麼樣的人,在做什麼事,為的什麼情況而跟這個人碰面,這個人是誰。
我講簡單的,我今天坐車,上車之後我找座位,這是很自然的生物本能,我們都是生物,我找到座位坐下來。
到了下一站,上來一個老太太,這個時候我就要反應了,讓不讓座?我可以不讓座,因為沒有人規定我讓座,畢竟我也退休了。但是我看到老太太的年紀跟我母親差不多,當然我母親已經過世了。我心裡就會想,這個老人家站著很辛苦,我就讓她坐。
我這種行動是因為我知道遇到各種情況的時候,你都要做直接的反省,我是誰,這老太太是誰,我不是墨家的信徒,墨家是把每個老人家都當做自己的長輩,我做不到。我學習的是從別人的角度應該怎麼看。
我曾經長期練習什麼呢?在1997、1998年我在歐洲教書,在荷蘭。那時候我就提醒自己我要開始練習,我說話的時候要聽自己說話。
比如我現在說這句話,我自己說的時候,我事先聽到了,因為我還沒說的時候,我心裡想這個話,我等於就聽到了。
那我就要想,我說這個話,別人聽到會有什麼反應。他聽到之後有這個反應之後,我後面要怎麼繼續說,使他的反應走向我希望他理解的這個具體的內容。
所以這樣一來,我才能夠在跟別人不斷溝通的時候,一方面說話,一方面聽自己說話,一方面地去修正它,調整它,讓我們之間的對話可以更有明確的效果。
做事我也跳開看自己怎麼做事,別人來了,我跟他怎麼互動,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是不是很專注很認真。
我練習,當然不至於精神分裂,就是我說話的時候,我在聽自己說話,做事的時候,我在看自己做事。一年下來,我覺得我的生命是透明的,我跟任何人來往,一眼就知道這個人是不是可以成為朋友,他是不是友善的。如果不友善的話,跟我的身份角色,我的言行表現很壞的話,就要改善它。
所以最後我們講的是將應用在倫理學上,倫理學在西方比較復雜,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人都去研究後設倫理學,就是你說句話,你後面有什麼樣的預設。什麼叫後設倫理學呢?你說這是善,那是惡,我們要先界定所謂的善是什麼,所謂的惡是什麼。
每個人活在世界上都需要某些倫理規范作為他生活的原則,規范嘛,讓你知道說適可而止,說話做事跟什麼人應該如何地互動,都有一定的社會上的要求。我們現在所強調的是什麼?整個西方哲學的結論,為什麼到後來會轉向了所謂的永恆哲學,然後在這之前,是特別提到一位法語哲學家,列維納斯,他才過世沒幾年。
他把倫理學放在第一哲學,你想也知道,第一哲學一向是形而上學,笛卡爾就說形而上學是根,其他的都是它的樹乾和枝葉。但是列維納斯說第一哲學是倫理學。他是猶太人,從小有深刻的傳統,我最近常常在想兩句話,說同學們對於猶太教到基督教的聖經,有機會還是稍微了解一下,因為整個西方文化就是兩個H,一個H我們知道,希臘,一個H是希伯來,猶太人。
所以列維納斯是很認真的學者,他就提出兩句話,一句話是聖經裡面猶太人的十戒,他們列為第六戒,天主教列為第五戒,就是不可殺人。集中營裡面,猶太人的同胞600萬人都犧牲了,他說不可殺人的時候,要把別人當作他者,可以跟你完全不同,他也讓你知道你自己也是別人的他者,要尊重這樣的差異。不是一個復製品,不是你的另外一個我。不是的。
第二句話是什麼呢?更深刻了,薩姆爾回答上帝,要坐在沙漠里很苦的,任何一個他者,對你不認識的,他對你投以求援的眼神,他摔跤需要你幫助,你這時候就要回應了,我在這兒,我准備好了。
所以這樣講我與他者的關系,一方面消極方面不可以傷害任何人,積極方面,隨時回應別人要求,只要在一個地方、一個時間出現的任何一個人對你都是他者。你對他的需要視若無睹,請問你能幫誰的忙呢?你一定要確信這個人是我的朋友,他幫我的忙,我要回報。這樣的機會不多了。所以人活在世界上把這套學會的話,一方面可以尊重別人,一方面可以幫助別人。
你看人與人的關系各種關系是透明的,最後結論是什麼?尼采說得好,哲學家是文化的醫生,而文化包括三個層次,器物、制度和理念。而人有身、有心、有靈,互相對照。
H. 在學生工作中如何運用正確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指導實踐
正確的世界觀決定正確的人生觀,正確的人生觀才能指導出科學的方法論、科學的實踐。所以,本質上是由正確的世界觀決定的。
具體方法是,將自己的知識總結起來,用科學看一看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才能真正得出自己的、具有科學依據的、相對更正確的世界觀。
I. 現實生活中如何應用哲學,誰來幫我解決一下,謝謝
中華民族在很早以前就對還原論和整體觀兩種方法論有所認識和比較。在《老子》第一篇中對此有精彩論述:「有欲觀」(即還原論)〔主張把高級運動形式還原為低級運動形式的一種哲學觀點。它認為現實生活中的每一種現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級、更基本的現象的集合體或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級運動形式的規律代替高級運動形式的規律。還原論派生出來的方法論手段就是對研究對象不斷進行分析,恢復其最原始的狀態,化復雜為簡單。〕對事物的認識由「形」(徼)而及於「神」(妙);「無欲觀」(即整體觀)則由「神」而及於「形」。兩欲觀法互相配合,由「徼」及「妙」,又由「妙」及「徼」,互為體用、反復驗證,直至完美獲取宇宙真實的神形全貌。故爾,老子強調,「有欲觀法」和「無欲觀法」並無此厚彼薄之分,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即此兩種方法論均為揭開宇宙奧妙之必不可少的方法,而且都源於人類的智慧,殊途而同歸,並無高低的區別,只是應用范圍有所不同(見附圖),越是復雜的事物,整體觀的優勢愈加明顯。老子認為這兩種觀法皆俱有極高的發幽解昧能力,故曰:「同謂之玄」。事實上《老子》八十一章,無處不閃爍著「有欲」和「無欲」觀法相輔相成的光彩:時而見「有欲」觀鋒芒畢露之灼見,但卻隱隱涵括「無欲」觀靈感的真悟;時而感「無欲」觀精妙絕倫的展現,卻又深深反映「有欲」觀研究的精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混然一體。這兩種研究方法,各自己經十分超群(玄),兩種方法出神入化,天衣無縫地配合,更是妙不可言(玄之又玄)。因此,是認識宇宙,解開一切奧妙的鑰匙(眾妙之門)。
J. 如何運用哲學的方法和觀點來對待生活中的
首先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由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意識科學的獨立和迅速發展,哲學的研究對象又發生了變化。
哲學不再研究世界某一范圍、領域的問題了,而是研究整個世界一切事物、現象的共同本質和普遍的規律,如世界的本源,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世界的基本狀態等問題,從而形成了唯物唯心兩大派系。
哲學本身只是展現思維的不同維度,並無對錯可言,可若以實踐探尋客觀世界本來面目即存在科學與不科學之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