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心學的觀點看似簡單,似乎不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等幾個簡單詞彙,但如果想要真正理解心學真諦,則必須要將觀點帶入陽明先生的語境中,進行深度思考和品味,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反反復復地「把玩」。於是你便會發現,再你第N次讀到一段對話的時候,會突然「心中一亮」,原來是這個意思。這就是頓悟,心學的學習必須要在不斷的頓悟中融會貫通,才能真正讀懂學會。
Ⅱ 如何才能系統的學習王陽明先生的心學
你這個問題比較復雜,因為你所要的是系統學習,系統學習就不止看看書那麼簡單,當然書也是要看的,但更重要的是人生觀,以及世界觀的皈依。
這里,我要提一點,叫"心外無物",這是陽明世界觀的核心,也是致良知之所以成立的依據。這個世界觀當然和唯物主義世界觀不一樣。所謂的心外無物,不是說,物質都在我們心裡,而是說,我們要用心感知並明白物。
比如,我說電腦,你應該知道電腦是什麼東西,但電腦就是電腦么?"電腦"這個名字,只是我們方便交流,而約定俗成的一個代詞。我們不叫電腦,也可以叫"計算機",叫其他任何的名字。所以我們要了解所謂的電腦,必須親自去操作,去感觸,這樣的知道才是真的知道。陽明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是此意。所以,學習陽明學,我們首先要破除概念上的東西,用自己的心靈去感知,才能體會陽明的境界。
所以陽明學的系統學習,難點不在看什麼書,而是在於怎麼把它落實到自己生活中去。這里要講陽明學學習成果檢驗的標准--學問以得用為真。就是說,所學的東西必能指導自己的生活才行。
有了我以上所說,你應該可以自行系統學習陽明學了。陽明學是孟子學,其學問發端處是<大學>,所以首先要熟讀大學,孟子,不求能有多少理解,但求熟悉其氣場。接著由<大學問>和<拔本塞源論>兩篇入手。這兩篇是陽明學門戶,要求熟讀,以固養根基。接著可以看<傳習錄>,配合書籍可以看<心體與性體>,<從陸象山到劉蕺山>,<王陽明的致良知教>
在49年以前,北京大學是陽明學重鎮。熊十力,牟宗三,梁漱溟,陳寅恪等人都對宋明儒學有很深見解。現在的北京應該沒有那樣大師級別的存在,不過由陽明學發展出來的新儒家思潮,在北京應該也有一定發展,你可以找一下北京的新儒家群體。學習上有什麼困難你也可以和我聯系。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Ⅲ 陽明的心學是什麼怎樣領悟需要看什麼書主要內容是什麼請通俗的回答,不要很酸的套話。不要復制。
陽明的心學是人生哲學,是良知之學,是讓你通過對良知的認識去了解人生的意義。 你只能在生活中去反思,去思考,去知行合一,事上磨煉,才能領悟。可以看《<大學>問》,《傳習錄》。
主要內容有萬物一體論,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心外無理。心與性。
學習陽明的心學要有一定的古文知識才能懂,建議從他的生平開始了解。陽明先生的人生故事很有啟發性。
Ⅳ 學陽明心學的收獲與改變是什麼
學陽明心學的收獲與改變是自可為文化的家人們學習《陽明心學》第二期以來,已過去100天時間,每位家人在學習過程中。
對《陽明心學》的三大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都會有自己的感受,各個都受益匪淺,今天就讓我們來聽聽彭詩韻家人的學習分享,希望她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幫助。
學習感悟範文
大家好,我是彭詩韻,學習陽明心學快5個月了,很感恩清姐對我的感召,讓我走進了陽明心學的學習,給人以魚不如授人漁,再好的幫助都不如讓她成長自己,也非常感恩寧總的大愛,帶領我們一起學習。
當了解了學習課程後,我是自願自發的來學習,對於學習的機制,早起晨讀,晚上聽課復盤,在我這里都不是很困難的事情,因為比起我業績來的壓力,每日的煩惱,抱怨,諸事不順相比,這些真的不算什麼。
在學習之前狀態非常的糟糕,所以我迫切的想去改變自己,每日按照學習機制來,無形當中就有了質的改變,這也是我第一次嘗到了簡單照做必有收獲的成果。給我的改變是很多的,更多的是心的層面,只有心變了,做事的態度和方式才有了改變。
學習的課程一直有講到每個人的心中都擁有無盡的寶藏,開發多少就收獲多少,做我們銷售的,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決心和信心,決心就是你的信心,只要你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並且去付出行動,就會有所收獲,要做到知行合一,行出來的才是真知。
Ⅳ 王陽明的心學主要內容是什麼
王陽明心學有三個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王陽明年少時候還是程朱理學的天下,那時主張格物窮理,認為理是通過格物求來的。但是王陽明曾經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沒有格出什麼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場。後來王陽明在龍場,置身石棺之中,才終於悟到,萬事萬物都在自己心裡,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義也是由你的內心賦予的,向自己內心求索就可以。
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離」,知道的理一定要與現實發生聯系才有意義。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動,其實還是不知道。
致良知:求得內心之理,然後去行動,去體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王陽明生平簡介
王陽明一般指王守仁,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雲,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漢族。明朝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書王華的兒子。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進士,起家刑部主事,歷任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等職,接連平定南贛、兩廣盜亂及朱宸濠之亂,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憑借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嘉靖八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時年五十七。明穆宗繼位,追贈新建侯,謚號「文成」。萬曆十二年(1584年),從祀於孔廟。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 。王守仁的陽明心學後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其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傳世。
Ⅵ 想要學習王學(陽明心學)怎麼入手好
不敢自稱達人,但依個人進度來看,初期可以看一些諸如《明朝一哥王陽明》《傳奇王陽明》等書,言語比較簡單,利於入門。
之後,可以學習《傳習錄》。在讀《傳習錄》的同時,也可以多閱讀一些佛、道經典,便於追根溯源。
心學貴於實踐,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心學若真學成,便是燒了《傳習錄》也一樣。
此外,推薦每天不管忙或不忙,堅持打坐半個小時,每日三省自身,便學問日進。
Ⅶ 如何有效、快速的掌握王陽明的心學
「先生游南鎮,一友人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關?』先生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應該這么理解:沒看到那朵花,你不知道花的燦爛,等你看到了,知道了花的姿色,有了印象意識,於是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這個花的形態顏色的意識狀態本就在人的精神意識之中,但沒給開發出來,等你看到了,也就給開發出來了。
引申意義:世間萬物、物理化學、都有其規律,沒掌握之前,一無所知,當你探索之後,發現其規律了,才明白,其實它們一直在那裡,只是在等著人類智力的領悟開發。
心學簡約點說就是:人的意識慾望和自然規律本就相通的,通道隨著人類文明歷史的進步而不斷增加擴容。人類通過努力探索與發現,不斷提高自身的智力道德意識!
心學和「存天理滅人慾」的朱熹派理學是有分歧的,心學更偏向道家的自然意識!
套用一句詩:你見或不見,她就在那裡,不悲不喜;你跟或不跟,她的手就在你的手裡,不舍不棄。 哈哈哈哈!
Ⅷ 王陽明心學 學習流程是什麼
心學是什麼?答:心學就是一門教你擁有健康心靈的學問。那麼,什麼樣的心靈狀態才算是健康而良好的呢?我們又該如何達到這種狀態呢?要判斷一個人的心靈狀態是否健康良好,最簡單的標准,就是王陽明經常引用的《中庸》里的一句話:「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一個人無論處在怎樣的境遇之中(富貴、貧窮、順境、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詳、自得其樂的心境。說白了,就是不管混得好不好,都始終保持內心強大。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稱為「君子」,亦即心靈健康的人。而要想獲得這樣的心靈狀態和精神境界,就必須通過兩個字--修行。世人對「修行」通常存有誤解,以為只有看破紅塵、遁入空門才是修行,或至少是遠離塵囂、參禪打坐才叫修行。事實上,修行的正確定義應該是:修正自己錯誤的心態和行為。既然如此,那麼置身於萬丈紅塵中,恰恰比躲到深山老林更有利於修行,也更能見出修行的功夫。道理很簡單:如果外在環境十分單純,你怎麼有機會檢驗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是否正確呢?只有置身在復雜的環境下,不斷與他人、社會互動,一個人才更有可能發現自己心態和行為方面的種種毛病,從而加以修正。此外,也有不少人認為「修行」是宗教人士的專利品,或歸屬於宗教信仰范疇,這也是一大誤解。除非你認為自己的人格已經足夠完善、人生已經非常完美,否則你就必須修行。這個道理也很簡單:連我們住的房子都要維護,開的車子都要定期保養,你憑什麼認為你的心靈不需要修行呢?今天的中國,很多人之所以活得沒有幸福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在於大多數中國人都不懂修行為何物,從而疏於照看自己的心靈。心靈是幸福的「感受器」,而健康和良好的心靈狀態則是幸福的直接源泉。因此,如果我們對於心靈的運作機制一無所知,對於心靈與人生的關系全然懵懂,任由自己的心靈家園常年拋荒,那無異於親手斬斷了我們與幸福之間天然具有的聯系。那麼,修行要遵循怎樣的標准呢?對此,王陽明和所有宋明理學家一樣,其標准只有六個字:存天理,去人慾。這是儒家文化在中國近現代以來遭到最嚴厲批判的六個字,也是宋明理學包括陽明心學被誤解乃至曲解得最嚴重的地方。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天理」通常被解釋成封建禮教,而「人慾」往往被理解為人的基本慾望。倘若如此,「存天理,去人慾」當然就是一種嚴重扼殺人性的錯誤觀念。正是基於這種理解,才有了近一百年來無數國人對宋明理學的口誅筆伐。事實上,「天理」絕不是封建禮教--在朱熹那裡,「天理」指的是宇宙法則;在王陽明這里,「天理」指的是宇宙與心靈共通的法則(心即理)。同時,「人慾」也絕不是指人的基本慾望(如衣食住行之類),而是指那些越出法律與道德邊界的不合理、不正當的慾望。因此,陽明心學對「存天理,去人慾」的正確解釋就應該是:一方面,我們要了解的宇宙與心靈共通的法則,對內心保持的覺知覺照;另一方面,我們要不斷去除內心世界那些不合理、不正當的慾望。這才是陽明心學提供給我們的修行指南,更是我們獲得心靈健康的唯一途徑,也是我們通往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其實,上述理念並非宋明理學家或王陽明的個人專利。在現代經濟學中,有一個簡單卻含義深遠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慾望。「效用」是個比較抽象的詞,大致可以理解為「所得」:比如你得到了一個饅頭,吃下去會有肚子飽的效用;得到了一輛汽車,會有省時便利的效用;聽了一場音樂會,會有心情愉悅的效用,等等。在這個公式里,幸福與效用成正比關系--在慾望既定的情況下,你的所得越多,幸福感越強。同時,幸福與慾望卻是成反比關系--在所得既定的情況下,你的慾望越小,幸福感越強。從這個公式,我們不難推出通往幸福的兩條途徑:一、讓自己的慾望保持不變,同時不斷增加所得;二、讓自己的所得保持不變,同時不斷減少慾望。很顯然,不管你想通過哪個途徑獲得幸福,有一點是共同的--你不能讓慾望無節制、無止境地膨脹。因為不論你的所得如何增加,只要你的慾望一直在膨脹,你的幸福感就只會越來越小。反之,無論你的所得是否增加,只要你的慾望一直在減少,那麼毫無疑問--你的幸福感只會與日俱增。這個簡單的經濟學原理,其實也是中國儒、釋、道三家(包括陽明心學)一直在告訴我們的一條「幸福學」原理。只可惜,今日國人常常把這樣的原理視為老生常談,或者斥之為迂腐冬烘,從而拋諸腦後。所以,在今天的中國,很多人都會遭遇這樣的困惑:我明明一直在打拚,收入也逐年遞增,可是我的幸福感為什麼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呢?答案很簡單:你忽視了自己的心靈修行,從而喪失了對內心慾望的掌控。換言之,當你的慾望膨脹的速度遠遠超越了你的收入增長的速度,你就與近在咫尺的幸福擦肩而過乃至背道而馳了。當然,陽明心學教我們節制慾望,並不是要我們放棄一切。它只是告訴我們:要獲得幸福,你盡可以在「效用」(所得)上做加法,但同時必須在「慾望」上做減法。倘若如此,你的幸福指數一定會穩步提升。理論上講,即便你的收入一直沒有增加,只要你通過修行把自己的不良慾望減少到最低,那麼你的幸福感就會趨於無窮大。因此,關於上面提出的第二個問題:在今天這個時代,心學對我們有什麼用?答案就是:心學能夠讓你了解心靈的運作機制,洞悉宇宙與心靈共通的法則,從而保持對內心的覺知覺照,進而找到人生的意義,獲得你本應擁有的幸福。在本書中,我用了佛教禪宗、西方哲學、心理學、量子力學等貌似與心學無關的諸多知識和理念來解析陽明心學,目的並不是想炫耀我的博學,而是給讀者提供的參照系,希望能通過古今中外不同智慧的比較和相互印證,讓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心學。如果因此能誘發你對陽明心學之外的人類智慧的興趣,那我寫這本小書的意義就更大了,我也會因此感到分外的快樂。此外,我在書中很多地方採用了「對話體」的方式,也就是讓王陽明和他的學生圍繞許多問題對話。之所以這么做,一是讓文風更為輕松,增加閱讀快感,二是通過反復問答增強邏輯性,使得對相關問題的思考更為嚴密、更為深入。有必要指出的是,這些對話的內容大部分不是王陽明說的,而是我在充分理解、吸收心學精神的基礎上,結合其他知識(如佛教禪宗、西方哲學等),針對當代國人的許多現實問題所做的思考和討論。我這么做,旨在解決當下的問題,而不僅是簡單地對陽明心學進行翻譯、注釋。從嚴格意義上講,書中討論的很多東西已經超出了陽明心學的范疇,而某些地方似乎也顯得不太嚴肅(如偶爾讓陽明「穿越」一下,討論一些當代話題),但我的本意並不是想曲解古人或博讀者眼球,也不是想篡改心學或是對王陽明不尊重,而只是希望給讀者提供一個比較開闊的閱讀視野,讓你拋開門戶之見(如儒與佛、心學與禪宗、東方文化與西方科學等),獲得一種圓融而通透的思維方式,從而更有效地解決當下面對的問題,更直接地切入你每一天都面臨的煩惱、痛苦、糾結和困惑。總而言之,我寫這本書,不僅是想替古人說一個明白(宋明理學和陽明心學遭遇的百年沉冤該得以昭雪了),更是想讓今天的中國人在智慧的啟迪下活得幸福。如果讀者想研究原汁原味的陽明心學,那我建議你還是去讀王陽明的代表作《傳習錄》,甚至可以去研究《王陽明全集》。但是,如果你沒有時間、也沒有條件去做精深的研究,同時又希望用心學指導自己的生活,那麼本書應該能夠幫助你--它能讓你用盡可能少的時間和精力,去領略一個大儒的強大內心和精神境界,去了解許許多多與陽明心學有著諸多相通之處的古今中外的生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