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區分度的區分度的指標及計算
區分度的常用指標為D,取值在-1~1之間,值越大區分度越好。測量學家伊貝爾認為:
試題的區分度在0.4以上表明此題的區分度很好,
0.3~0.39表明此題的區分度較好,
0.2~0.29表明此題的區分度不太好需修改,
0.19以下表明此題的區分度不好應淘汰。
區分度的計算方法有兩種:鑒別指數法和相關系數法。 比較測驗總分高和總分低的兩組被試在項目通過率上的差別得來。
D=PH-P L
PH為高分組(即得分最高的27%)被試在該題上的通過率,PL為低分組(即得分最低的27%)被試在該題上的通過率 通過計算某一題目得分與測驗總得分或效標分數的相關系數來判定。相關越大,區分度越高。
(1)積差相關法。
當項目和試題總分都採用連續分數計分時,可用積差相關法來計算項目的區分度。用變數X表示學生在某項目 上的得分,用變數Y表示學生的測驗總分,其積差相關系數即可代表該項目的區分度值。
(2)點二列相關。
當項目以二分法計分、測驗成績以連續分數表示時,可用點二列相關公式計算區分度。
(1)如何把握難易度和區分度檢驗方法擴展閱讀;
區分度和難度
難度和區分度都是相對的,是針對一定團體而言的(絕對的難度和區分度是不存在的)。一般說來,較難的項目對高水平的被試區分度高,較易的項目對水平低的被試區分度高,中等難度的項目對中等水平的被試區分度高。
這與中等難度的項目區分度最高的說法並不矛盾,因為對被試總體是較難或較易的項目,對水平高或水平低的被試便成了中等難度。由於人的多數心理特徵呈正態分布。
所以當需要把人作最大程度區分時,項目難度的分布也以正態為好,即特別難與特別容易的題目較少,接近中等難度的題目較多,而所有題目的平均難度為0.50。
什麼情況下區分度高呢?或者說什麼樣的題目才能最大限度地區分不同水平的人群?這就引出了試題項目評價的第二個指標:難度。
題目的難度過高,很少人能答對,大部分得分都很低;難度過低,很少人會答錯,分數分布在高分端。因而過難或過易的題目都不能很好地區分不同水平的個體。因而當題目的難度為中等時,區分度最高。
一個好的測驗中是不是要求所有題目都是中等難度?那高考、研究生入學考試這樣的高水平測試為何還有難度很大或很小的題目?這是因為在一個測驗中如果都是中等難度的題目,就又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對中等程度的人有最佳鑒別力,而對水平高和水平低的那部分人不能做很好的區分。
簡言之,不同難度的題目對於不同水平的人來說區分度是不同的。鑒於全體受測者的能力分布往往是呈正態的,測驗中題目難度的分布也基本為正態分布,即難、中、易都有分布,中等難度題目最多。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整個測驗有較高的鑒別力。
『貳』 什麼是區分度如何實現區分度
區分度,是指一個測驗題目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區分所要測量的心理品質,反映了測驗題目對心理品質區分的有效性。區分度的計算以被測者對項目的反應與某種參照標准之間的關系為基礎,其取值范圍是-1.00~+1.00。
一個具有良好區分度的題目,在區分被測者時應當是有效的。能通過該項目或是在該項目上得分高的被測者,其對應的品質也較突出;反之,區分度較差的項目就不能有效地鑒別水平高或低的被測者。因此,區分度也叫做項目的效度,並作為評價項目質量、篩選項目的主要依據。
相對性
1、採用不同的計算方法,區分度的值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分析一份測驗題目的區分度時,對同一類型的題目須採用同一種計算題目區分度的方法,結果才好相互比較,進而篩選題目。
2、一個題目區分度的大小受被試團體異質程度的影響。被試團體越同質,同一題目的區分度值越小;若被試團體越異質,同一題目區分度則越大。因此,在說明題目區分度時總是針對某個具體的被試團體而言,離開具體的被試團體一般地、抽象地談題目的區分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叄』 何謂難度,區分度,信度,效度在教育測量中有何重要意義
簡單地介紹一下信度、效度、難度和區分度四個概念:
信度是指使用同一試卷對考生重復測驗時,或兩個平行試卷對考生測驗時,所得測驗分數的一致性和穩定性程度。
效度是指考試有效性或正確性的質量指標,考試效度的高低反映著考試是否達到它的預定目的,是否考了要考的內容。
難度指試卷(題)的難易程度。一般用試卷(題)的得分率或答對率表示,所以難度事實上是容易度或通過率。其值在0~1之間,數值越大,說明試卷(題)越容易。
區分度是指試題對不同考生的知識、能力水平的鑒別程度。如果一個題目的測試結果使水平高的考生答對(得高分),而水平較低的考生答錯(得低分),它的區分能力就很強。題目的區分度反映了試題這種區分能力的高低。一般認為,區分度的數值達到了0.3,便可以接受;低於0.3的題目,區分能力差。
以高考為例:
高考的性質決定了高考試題首先要保證信度,缺少信度或信度較低都無法向幾百萬考生交代,無法向考生家長交代,無法向社會交代。從這一角度看高考試題所考查的一定是確定性和穩定性的內容,對於現在還沒有被確定的內容或者說有爭議內容是不能作為高考命題依據的。你知道了嗎?復習時,可不要讓這樣的問題浪費你的精力呀!同時要注意,有些題目看起來讓你回答的是假設和猜想,你可不要忘記高考試題的確定性,不要得意忘形呀,還是老老實實從生物學的基本原理來回答,只有這樣你才能得分。OK!
高考的效度要求高考試題是有效和正確的,考查的是考綱規定的內容。你想想牽動著百萬考生、千萬家庭、億萬人員,如果哪位命題大人在命題中出了錯誤或者超出了考試要求,會怎麼樣呢?哪他可就大了,他將成為千夫所指,這樣的事情是每一位命題人都不會乾的。鑒於此,我們的復習一定要緊緊盯住考試綱要,對考試綱要要求的內容理解、記牢,讓它紮根心田;對於違背考試綱要或超出綱要要求的內容,則不要理睬;一些腦筋急轉彎、文字游戲類的問題就讓它見鬼去吧。
高考試題要有難度,這個難度有多大,平時復習需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不同難度的試題呢?高考試題的難度與參加考試人數和當年高等學校的錄取人數是密切關聯的。去年山東省高考報名人數是70多萬,實際錄取人數接近40萬,高考試題的難度定位應該是有利於把這40萬考生選拔出來,因此,試題的難度系數應在0.6左右。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將有60%左右的考生通過高考被定位在基礎較好、能力較強、具有學習潛能;而90年代只有10%左右的考生能夠進入高校相比,那時10%左右的考生通過高考被定位在基礎較好、能力較強、具有學習潛能。這不是說現在學生中優秀的比例提高了,而是高考試題的難度變了,高考試題的側重點變了。變成什麼樣了呢?變成60%的試題是基礎題目了。你只有能把基礎概念、基本原理、基本事實掌握了你就至少能拿到60%的分,你就進入了優秀基礎較好、能力較強、具有學習潛能的考生的行列。高三復習,特別是一輪復習的重點和目標就確定了——基本概念、基本生物事實、基本生物學原理、基本生物學方法、基本生物學思想。記住了,抓基礎,把60%先抓在手中。
高考是選拔性考試,高考試題一定要有區分度,以利於不同層次學校對人才的選拔。因此高考還要有中檔題和難度較大的題目,根據考生人數和錄取人數的比例,這兩類題目所佔的比例將在40%左右。對於生物學科講,這部分試題的難度主要體現在生物科學思想和生物知識的運用,以及生物試題的解題技巧上。要想在這部分試題中得高分也不難,需要在平時復習時注意在做題目的同時總結方法,逐步建立起生物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熟練生物學試題的解題技巧。前60%是進入高校的保證,後40%則是進入較好大學所必需的,誰不想上大學,誰不想上好大學,因此這部分試題往往成了香餑餑,為此,今後每期我們都專門開設專門欄目進行輔導,設計專門的創新題供大家熱身。這部分確實很重要,但要有前面的60%作基礎,切不可逐末舍根呀。
『肆』 難度值和區分度指數
難度值具體演算法是用參加考試的人平均分除以試題的總分,或者用參加考試的人的總得分除以所有試卷的總分也一樣。
本題中因為是客觀題,要麼得滿分要麼不得分。所以難度值就等於答對的人數除以總人數。即:(42+16)/300=0.2
1.區分度的含義:
區分度是對試題進行質量分析時的主要指標之一,是篩選題目的依據。它反映了一個題目的鑒別能力,即對考生素質的區分情況。如果測試題的區分度越高,則測試題的信度就越理想,因此提高區分度是提高測試信度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內容。
2.區分度的計算方法:
計算公式:D=PH-PD
D:區分度(每一大題或每一小題或每一空,通常分析每一小題的區分度)
PH:通常為總分排名的前27%的學生的該道試題的難度系數。
PD:通常為總分排名的後27%的學生的該道試題的難度系數。(本次測試的樣本量為本年級的全體學生)其數值在1~0之間。一般認為,D≥0.4為區分度好;0.3≤
D<
0.4
為區分度較好;0.2≤
D<
0.3為區分度尚可;D<
0.2為區分度差。因此,D數值越高,說明試題設計的越好。通常太難、太易的題目,區分度都不是很好。
『伍』 提高區分度的方法有哪些選項
提高區分度的方法:
1、使題目的難度適中,使整個考試難度適中。
2、著重考察復雜的學習結果。
區分度是指測驗對考生實際水平的區分程度,用符號D表示。具有良好區分度的測驗,實際水平高的應該得高分,實際水平低得應該得低分。它是評價試題質量,篩選試題的主要指標與依據。
區分度的評價標准
區分度自然是越高越好,但要做到這一點較難。一般說來,可參照下表標准。
區分度在0.40以上,非常良好;區分度在0.30-0.39,良好,如能改進更好;區分度在0.20-0.29,尚可,用時需作改進;區分度在0.19以下,劣,必須淘汰或改進以提高區分度後方可使用。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區分度
『陸』 試題的區分度和難度怎麼區別
1、難度的計算
(1)難度是指正確答案的比例或百分比。這個統計量稱為試題的難度或容易度。難度一般用字母p表示,p越大表示試題越簡單,p越小表示試題越難。試題要有梯度,因此各試題的難度應有不同,這是命制試題時要加以特別考慮的。一般認為,試題的難度指數在0.3-0.7之間比較合適,整份試卷的平均難度指數最好掌握在0.5左右,高於0.7和低於0.3的試題不能太多。
(2)計算公式:p=平均分÷滿分值
例:第1小題選擇題滿分是4分,全班50名學生中有20名學生答對,則第1小題的難度計算:平均分=4×20÷50=1.6,p=平均分÷滿分值=1.6÷4=0.4
(3)關於難度的幾個問題
難度水平的確定是為了篩選題目。平時測驗難度要利於學生的學習,但一定的難度能增加區分度,這對全面了解、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難度水平的確定要考慮及格率,防止損傷學困生的自尊心。
難度水平的確定要考慮對分數分布的影響,一般以偏正態分布為前提,有時偏正態分布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區分度的計算
區分度是指試題對被試者情況的分辨能力的大小。一般在-1~
1之間,值越大區分度越好。試題的區分度在0.4以上表明此題的區分度很好,0.3~0.39表明此題的區分度較好,0.2~0.29表明此題的區分度不太好需修改,0.19以下表明此題的區分度不好應淘汰。
計算區分度的方法很多,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對同一個試題的考試成績採用不同的方法所得到的區分度的值是不同的。
為了簡單計算,我們教師可以使用下面的一種方法進行計算區分度:先將分數排序,p1=27%高分組的難度,p2=27%低分組的難度,區分度d=(27%高分組的平均分-27%低分組的平均分)÷滿分值。
『柒』 如何計算項目的難度與區分度
在對試題的項目進行評價時,學要進行難度與區分度的計算。
一、項目的難度計算
難度是指項目的難易程度。反映項目的難易程度的數量化指標叫做難度系數,簡稱難度。項目越難,說明能夠正確回答該項目的學生越少,或對該項目學生能夠正確回答的成分越低。對項目難度的計算,通常有兩種方法:
(1)用通過率計算難度。
當項目以二分法計分(答對得分、答錯不得分)時,難度一般用正確回答項目的人數與參加測驗總人數的比值為指標,即:
式中,P為項目難度;R為答對該項目的人數;N為參加測驗的總人數。
(2)用項目得分的平均值計算難度。當項目是用連續分數計分時,難度一般用參加測驗的全體學生在該項目的平均分與該項目的滿分的比值為指標,即:
W為該項目的滿分。
用式4-13或式4-14計算所得的難度值與項目的實際難易程度正好相反。難度值越大,項目反而越容易。比如,P1=0.9,9 此項目難度小;P2=0.1,此項目難度大。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有人提出將式4-13或式4-14改為
這樣,P1=1—0.9=0.1;P2=1-0.1=0.9,與項目的實際難易程度一致。不過,式4-13和式4-14是傳統的難度計算公式,應用已十分廣泛。目前兩種計算都有人使用,所以在閱讀文獻或撰寫論文是要注意區別。二)區分度的計算
1、用內部一致性系數計算區分度。
這里的內部一致性是指學生在某項目的得分與其所得測驗總分的一致性。用內部一致性系數計算出的區分度的意義在於:項目的區分度高,說明總分較高或測驗合格的學生在該項目上通過或得高分的可能性也高;而總分較低或測驗不合格的學生在該項目上通過或得高分的可能性也小。項目的區分度低則恰恰相反,在該項目上通過或得高分的學生反而總分低或測驗不合格,而在該項目上不能通過或得低分的學生反而總分高或測驗合格。在標准化或較大規模的測驗中,多採用相關法計算項目的得分與測驗總分的一致性,表徵項目的區分度。
根據項目的計分方法和測驗總分或結果的表示方法的不同,可採用以下幾種方法計算項目的區分度。
(1)積差相關法。
當項目和試題總分都採用連續分數計分時,可用積差相關法來計算項目的區分度。用變數X表示學生在某項目上的得分,用變數Y表示學生的測驗總分,其積差相關系數即可代表該項目的區分度值。
(2)點二列相關。當項目以二分法計分、測驗成績以連續分數表示時,可用點二列相關公式計算區分度。
2、用極端分組法計算區分度。
用極端分組法計算區分度,是通過比較兩個極端效標組(高分組和低分組)在同一項目上反應的差異來估計項目區分度的。其計算公式如下:
(1)當項目用二分法計分時:
D=PH—PL
式中,D為區分度;PH為高分組通過該項目的人數比例;PL為低分組通過該項目的人數比例。
(2)當項目以連續分數計分時:
分別為高分組、低分組平均分。 H為最高分,L為最低分。
高分組和低分組的劃分,是先將被測學生按其總分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排列,然後取其上端一部分為高分組,取其下端一部分為低分組。對於極端分組的人數應佔多大比例,要視被測學生總體的具體情況而定。如果測驗總分的分布符合正態,最適當的比例是高分組和低分組各佔27%;如果分數分布較正態分布平坦,高、低分組人數比率要略高於27%;一般情況下,其比率介於25%—33%之間即可。
用極端分組法計算項目的區分度也被稱作鑒別指數,其意義明確,具有計算簡便、易於理解的優點,但所得結果不夠精確,通常只用於一般教學測驗中
『捌』 如何用spss分析試題的難度區分度
這個要看你的題目類型。而且也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和指標 常用的,如果是選擇或判斷題的類型,可以用該題目答對的人數百分比也就是通過率作為難度系數就可以。 如果是分數的話,那就是總分上的前27%高分組和後27%低分組的在該題的平均分之和再除以2倍的該題總分表示難度系數。 區分度的話,同樣是看不同的題目類型。總的原則也是先總分排出高低,然後比較總分前27%和總分的最後27%在通過率或者是分數上的差異就是區分度,差異越大,區分度越好。 當然我說的只是一種相對簡單的方法。
『玖』 如何把握試卷的難度與區分度
一份考卷難度系數越大,可以認為試題總體越容易,反之難度系數越小,則表示試題難度越大。
1、難度系數的確定,有利於平常教學的開展
教師在平常的教學過程,可以根據難度系數選取題目、開展教學。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同時可以全面了解、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2、考試的目的不是把學生都「考倒」
難度系數可以控制基礎的題,不至於讓基礎差的學生背負太大「分數壓力」,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我們不能否認,考生考試由於受多種隨機因素如:遺傳、智力、個性、時間、教師、努力的程度等影響,造成考試成績會有一定區別。
區分系數高的考試,優秀、良、及格、差等幾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一定比例,如果某一分數區間學生相對集中,高分太多或不及格太多的考試,區分系數則低。理想的區別系數以控制在1.5左右為宜。
『拾』 理論上如何區分事情的難易程度
我認為有兩個尺度,綜合考慮。
1.在可能的最佳情況下獲得理想結果的概率,越小越難。
2.為了獲得理想結果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努力),越大越難。
兩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給予不同的比例系數,構成一個綜合難度,然後就能比較不同事情的難易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