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避免葯害的發生
為避免葯害的發生、用葯必須慎重。
(1)用葯前要認真閱讀葯品說明書,仔細檢查葯品的批號、合格證、使用范圍、使用濃度,了解葯品性質、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等,避免用錯葯和高濃度用葯。
(2)要對症用葯。嚴禁在不了解葯品性質、不知病蟲種類的情況下盲目用葯。
(3)要認真向農業技術人員咨詢,聽取他們的意見,不可盲目聽信葯販子們的吹牛和許諾,胡亂打葯。目前絕大多數賣葯者,他們並不懂或不真懂得農業技術,不了解葯品特性,其中不少賣葯者是唯利是圖,說話不負責任,他們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可以胡說亂道,引導你多買葯、多打葯。發生了葯害,你也許並不知道,或者空口無憑,也沒法追究責任。
(4)不可隨意使用所謂的新產品。目前農葯市場極其混亂,假冒偽劣葯品充斥市場,同種農葯產品,會有多種包裝,多個名字。許多所謂的新產品是換個名字、換個包裝,包著老產品。實際上好的產品、名商標是不會更換的,只有偽劣產品才會換名字、換包裝。因此,在如此復雜的情況下,不可隨意使用所謂的新產品,更不能聽信葯販子們的吹牛,最好還是使用信得過的廠家生產的信得過的產品。不知底、不了解的產品不可隨意使用,更不能幾種葯物隨意混配,那樣做,你會糊糊塗塗的重復用葯,不知不覺地提高了葯液濃度,使你的黃瓜發生葯害。如果你想使用新農葯、新產品,一定要聽一聽有關專家和農業技術人員們的意見,以免上當受騙。
(5)通風時,注意周圍農田是否在噴灑除草劑,如有噴灑者,立即停止通風或只開頂風口通風,以免除草劑氣霧進入室內,危害作物。
一旦發生葯害,只要植株還未死亡,必須立即噴灑600~1000倍液的天達2116壯苗靈+100倍液的紅糖液+500倍液的尿素葯液(或5000倍液的康凱+100倍液的紅糖液+500倍液的尿素葯液)進行解救,緩解葯害。每5~7天1次,連續噴灑2~3次,可在很大程度上緩解葯害,使作物盡可能地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最大限度地減少葯害對作物的危害。
⑵ 如何防止老年人服錯葯
①老年人沒有醫生的診斷,不要隨便服用任何非處方葯物。由於自身疾病服用醫生開出 的葯物時,如果出現一些難以忍受的症狀,盡快找醫生幫忙,不要隨便停葯或減少用量。如 果有某種葯不確定怎麼吃,一定要及時詢問醫生或葯師,不可憑經驗服用。為了避免服錯葯, 每次吃葯前都要仔細讀懂葯袋上寫的葯名、用法、用量,吃葯的時間點;
②醫生每次都要仔細詢問老人目前服用的所有葯物和保健品,避免重復用葯及葯物相互 作用。認真分析一些新的症狀,是否由於服用某個葯物產生的副作用,不要隨便用葯物來治 療另一種葯物的副作用;
③葯師仔細審核醫生開具的醫囑,將正確的葯物服法、劑量、給葯間隔、注意事項交代 給老人,或者清楚的寫在葯盒或紙上。對於不識字的高齡老人要明確交代給家屬;
④家人在老人看醫生前,把老人目前服用的所有葯物和保健品的化學名稱和商品名稱都 寫在紙上,幫老人帶好,便於醫生診治。為了避免家裡老人服錯葯物,家人可以給老人提供 一些幫他能正確吃葯的工具,比如:購買或製作帶服葯時間的葯盒。有些老人不認字,家人 要定期把老人的葯品,按照醫生的醫囑或者葯師寫的給葯說明逐一仔細包好,並區分出早、 中、晚、睡前不同時間的葯包。
⑶ 注意了,柑橘最容易出現這些葯害,該如何預防補救
柑橘葯害預防對策
3.1 合理選擇農葯品種。由於農葯品種繁多,良莠不一,市場較為混亂,很多農葯商品名不同,但有效成份一樣。
3.2 選擇合適的用葯量及濃度。正規農葯在獲准生產推廣之前,都須經過嚴格的田間葯效試驗,其用葯量及濃度都是經過嚴格驗證的,不能隨意加大濃度,必須按照使用說明書上規定的使用方法使用,才能既達到預期的防效,又能確保安全用葯。隨意加大用葯量不僅會加大成本投入,還極易發生葯害,加快抗葯性的產生,增加農產品的農葯殘留,加大環境污染。
3.3 合理混用農葯。有些農葯混用能產生增效作用,減少用葯次數,達到病蟲兼治的目的,但如果對農葯特性不熟悉,隨意混用,不僅達不到增效作用,往往會增加葯害發生的機率。
3.4 合理選擇用葯時間。夏秋是柑橘生長的關鍵時期,也是使用農葯防治病蟲草害的高峰期,如果用葯不慎,常會產生一些副作用,如激發蟲害、毒害橘樹、出現花臉果實等。因此應根據農葯性質及作用機理,選擇作物較不易產生葯害的適宜溫度條件及生育期用葯,盡量避開風雨或烈日等氣候條件下用葯,果樹的開花期、嫩葉嫩梢期和幼果期,其組織幼嫩,抗逆能力弱,容易發生葯害,因而噴葯時應盡量避開作物花期和幼果期,即使此時用葯也應適當降低用葯濃度。
4、葯害補救措施。
4.1、噴水沖洗:若是葉片和植株因噴灑葯液而引起葯害,對內吸型農葯造成的葯害,應立即用清水沖洗,以減少植株對農葯的吸收,反復沖洗3~4次,盡量把植株表面的葯液沖刷掉,還可以通過澆水增加細胞的水分,而降低植株內葯物的相對含量。在防治天牛等鑽蛀害蟲時,因用葯濃度過高而引起的葯害,要立即自樹幹上蟲孔處向樹體注入大量清水,並使其向外流水,以稀釋農葯,如為酸性農葯葯害,在所注水液中加入適量的生石灰,可加速農葯的分解。
4.2、中和緩解:首先要暫停使用同類葯劑。如果用葯發生錯誤,發現又較及時,可在懂葯理的科技人員的指導下經水洗後進行異性中和。即酸性農葯發生葯害可用鹼性農葯中和化解,也可撒施一些生石灰或草木灰,葯害較強的還可用1%的漂白粉液葉面噴施,錯用或過量使用有機磷、菊酯類、氨基甲酸脂類農葯造成的葯害,對於抑制和干擾作物生長的調節劑、除草劑,在發生葯害後,可噴灑50-100ppm「九二0」激素類植物生長調節劑,緩解葯害程度,或噴施安碧解能有效地緩解葯害。
4.3、 追施速效肥料:產生葯害後,一般可通過澆水並增加追肥來增強作物的長勢,提高對葯害的抵抗力。
⑷ 給葯錯誤的原因分析與整改措施有哪些
寫作思路:葯物治療是臨床醫療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時准確使用葯物,並對葯物治療進行全程的安全管理,是確保護理安全的重要環節。
範例:
用葯錯誤的防範制度
1、導致用葯錯誤常見原因
(1)重復給葯或遺漏。
(2)未注意給葯、配伍禁忌、給葯時間與順序問題。
(3)未經授權改變給葯。
(4)給葯劑量、濃度不準確。
(5)葯物調配差錯。
(6)葯品質量問題。
(7)評估監測結果不準確導致用葯失誤。
(8)給葯用法錯誤,包括不恰當的給葯途徑、部位、深度及速度。
2、防範措施防範措施防範措施防範措施
(1)提高護理人員職業道德素質,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
(2)所有用葯必須有醫生開具的書面醫囑,執行過程中要加強與醫葯人員溝通。
(3)嚴格執行查對制度,確保葯物質量、用葯劑量、濃度准確無誤。
(4)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療目的,熟悉各種常用葯物的性能、用法、用量及副作用,向患者進行葯物知識的介紹。
(5)給葯前要詢問患者有無葯物過敏史(需要時做過敏試驗)並向患者解釋以取得合作。用葯後有不良反應要及時報告醫師。
(6)保證葯物的正確使用。
⑸ 有哪些錯誤的服葯方法
錯誤的服葯方法有:把「1日3次」當成「三餐前後」、躺著服葯、干吞葯片、將葯片掰碎或以水溶解後服用、用飲料送服、對著瓶口喝糖漿、多葯同服、喝水過多、服葯後馬上運動、服葯期間不注意飲食禁忌。
1、把「1日3次」當成「三餐前後」
因為葯品說明書上簡單寫著「1日3次,飯前服用」,所以。一些患者便每日准時在三餐前服葯。事實上,這種方法是錯誤的。
「1日3次」是葯物學家根據實驗測定出葯物在人體內的代謝速率後規定的,意思是將一天24小時平均分為3段,每8小時服葯一次。只有按時服葯才能保證體內穩定的血葯濃度(血液中葯物的濃度),達到治療效果。如果把3次服葯時間都安排在白天,會造成白天血葯濃度過高,給人體帶來危險,而夜晚又達不到應有的血葯濃度。
「飯前服用」則是指葯物需要空腹(餐前l小時或餐後2小時)服用以利吸收。因此,如果患者在飯前吃了一大堆零食,那麼此時的「飯前」便不等於「空腹」。反之,「飯後服用」則是指飽腹(餐後半小時)時服葯,以利用食物減少葯物對胃腸的刺激或促進胃腸對葯物的吸收。同樣,如果患者飯前剛吃了不少零食,也不必非要等到飯後才服葯。
2、躺著服葯
躺著服葯,葯物容易黏附於食道壁,不僅影響療效,還可能刺激食道,引起咳嗽或炎症,嚴重的甚至損傷食道壁,埋下食道癌隱患。所以,最好站著或坐著服葯。
3、干吞葯片
一些患者為了省事,在服葯時不喝水,而是直接將葯物干吞下去。其實,這也是非常危險的:一方面,可能與躺著服葯一樣損傷食道,甚至程度更嚴重;另一方面,沒有足夠的水來幫助溶解,有些葯物容易在體內形成結石,例如復方新諾明等磺胺類葯物。
8、喝水過多
服葯後喝水過多會稀釋胃酸,不利於對葯物的溶解吸收。一般來說,送服固體葯物1小杯溫水就足夠了。對於糖漿這種特殊的制劑來說,特別是止咳糖漿,需要葯物覆蓋在發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保護性的薄膜,以減輕黏膜炎症反應、阻斷刺激、緩解咳嗽,所以,可提醒患者喝完糖漿後5分鍾內不要喝水。
9、服葯後馬上運動
和吃飯後一樣,服葯後也不能馬上運動。因為葯物服用後一般需要30~60分鍾才能被胃腸溶解吸收、發揮作用,其間需要足夠的血液參與循環。而馬上運動會導致胃腸等臟器血液供應不足,葯物的吸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10、服葯期間不注意飲食禁忌
不是只有中葯才講究飲食禁忌,西葯也是一樣。不合理的飲食會降低葯效,嚴重的還可能危及生命。如服用治療頭痛的葯物期間就要忌酒,因為酒精進入人體後需要被氧化成乙醛,乙醛再被氧化成乙酸在體內代謝。而治療頭痛類的葯物會妨礙乙醛氧化成乙酸,導致體內乙醛蓄積,加重頭痛症狀。
⑹ 給葯錯誤應急預案權責
法律分析:用葯錯誤的應急預案 用葯錯誤的應急預案1.立即停止用葯,靜脈用葯者保留靜脈通路,改換其他液體和輸液器。 2.報告醫生,立即採取補救措施,盡量減輕由於給葯錯誤造成的不良後果,配合醫生搶救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第一條 為了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控制、減輕和消除突發事件引起的嚴重社會危害,規范突發事件應對活動,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環境安全和社會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條 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急准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後恢復與重建等應對活動,適用本法。
第三本 法所稱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採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按照社會危害程度、影響范圍等因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突發事件的分級標准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確定的部門制定。
第四條 國家建立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
第五條 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預防與應急相結合的原則。國家建立重大突發事件風險評估體系,對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進行綜合性評估,減少重大突發事件的發生,最大限度地減輕重大突發事件的影響
⑺ 怎樣避免發錯葯
針對上述原因,我認為,葯店的管理者可以從「葯品的科學擺放」、「實行雙人核對制」、「注意提示顧客核對葯品」,以及「完善獎懲制度」等幾個方面入手,避免發錯葯品。 首先,為了防止拿錯包裝相似的葯品,葯品的擺放必須嚴格依照「合理布局,分類擺放,分類銷售」的原則,把同一廠家生產的包裝相似、功能不同的葯品分類擺放。 當顧客購葯時,可由一名店員按要求取葯,然後交由另一名店員核對無誤後再交給顧客。這期間要做到「三查七對一交代」,即:查處方內容、查葯品質量、查用葯禁忌,核對姓名、性別、年齡、葯品、規格、劑量、用法,交代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同時,還應在葯店醒目位置設立告示牌,提醒顧客注意「核對葯品」。而對於那些因破損或字跡潦草難以辨識的處方,應要求顧客出具完整、清晰的處方,或要求駐店葯師認真審方。 在我們葯店,對於全年沒有發錯葯品的店員,年底將由公司授予其「年度銷售安全獎」,統一頒發榮譽證書和獎金;對於曾發錯葯品的店員,則視其情節輕重給予警告或物質處罰。從綜合效果上來看,獎懲制度的建立對員工工作具有積極的促進和鞭策作用。 洛陽明康葯業有限公司 王獻波 誰的責任誰承擔 為了避免發錯葯,葯店要有針對性地採取一些措施,並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過去,在我們葯店,每有發錯葯的事情發生,常常找不到當事人,大家互相推諉。當事人不說,其他人即便知道也不好意思指出來,最後大家都跟著挨罰。這樣,不僅「發錯葯」屢禁不止,而且「無辜」的店員也很有意見。時間一長,大家的「責任心」都沒了,罰幾個錢就罰幾個錢,誰都不在乎了。 後來,我們店開始要求:一人售葯,必須由另一人復核,並在開票過程中同時簽上兩個人的名字。通過復核,一是減少發生錯誤的幾率,二是一旦發錯葯很容易找到當事人,避免了互相推諉。這樣,一旦發錯葯,當事人經濟上受處罰,面子上也過不去,以後工作中就會特別仔細。現在,我們葯店發錯葯的事已經幾乎沒有了,而這無疑是規章制度嚴格的結果。 山東德州新葯特葯公司 邱愛芬 從解開思想「疙瘩」入手 葯店店員發錯葯大致有以下三種原因:對這項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工作時精力不集中;無制度制約。 因此,作為店長,首先就要讓店員明白,對於他們來說,准確無誤地配發葯品是最重要的。而保證顧客用葯安全,則是每一名葯店從業人員的職責,也是葯店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除了對店員整體素質的提高常抓不懈,店長也不妨多和店員交朋友,了解他們的困難和思想波動,幫助他們排解愁苦和煩惱,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對顧客。 同時,要保證良好的工作秩序,店長的隨時巡視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要隨時檢查員工有無聊天等違紀現象;察看葯品擺放是否錯位混亂,尤其是毒性或副作用較大的處方葯。 山東省蓬萊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 張進英 把差錯「問」沒了 避免發錯葯,要求葯店店員有一個良好的職業習慣——多問,多解釋。 作為一名葯店店員,要做到「對症下葯」,主要還是從「問」入手。比如,一位顧客走進葯店,告訴店員他這兩天有些頭痛,並伴有咳嗽等症狀。這時,店員可以基本判定,這位顧客可能是感冒了,需要購買感冒類葯品。 接下來,店員需要進一步問他:「您還有哪兒不舒服嗎,比方說發熱、出汗或咽喉痛等?」根據回答,可以進一步了解顧客的病情。如果該顧客有明顯的發熱、出汗、口渴、咽喉腫痛症狀,並咳吐黃痰,所患的就是風熱感冒,需要服用清熱解毒類的「三金感冒片」或「雙黃連口服液」等葯品。反之,如果顧客惡寒重、發熱輕、無汗、流清涕,則是風寒感冒的症狀,店員可以建議顧客服用傷風感冒顆粒或普感片等。 當顧客選定葯品後,無論他詢問與否,作為店員,都有責任向其交代葯品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或者按照說明書逐條為之講解。經過一番交流後,顧客和店員自然會很明確所購買葯品的名稱、規格、生產企業、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項等內容。這樣一來,想拿錯葯,恐怕都難了。 焦作市民大葯房有限公司 李瑞平 「雙人核對」是關鍵 作為一名在醫院葯房工作的執業葯師,我與葯店裡的葯師和店員一樣,需要時刻注意葯品的正確「發放」。而從我的經驗來看,醫院葯房杜絕「發錯葯」的最好方法,恐怕就是堅持執行雙人核對制,而這同樣適用於葯店中的葯品銷售,特別是當消費者持處方到葯店購買處方葯時。 一般情況下,葯店店長可安排兩名員工協同工作,一人開票配葯,另一人收票核對發葯,並堅持「唱葯」。即使一人單獨值班時,也應堅持「雙人核對」的工作程序,先按處方配葯並開票,再收單發葯,通過兩個相對獨立的步驟完成配葯和發葯的工作,確保所發葯品無誤。需要注意的是,雙人核對制度實行初期,可能會讓人產生繁瑣和低效的感覺,但經過一段熟悉的過程,在葯品調配差錯率大大降低的同時,工作效率也將獲得極大的提高。 此外,店長也可以讓櫃組葯品管理「責任到人」,每人負責一類或幾類葯品的管理,每天進行盤點。這種方法不僅能加強員工的責任心,還能檢驗每天的工作是否出現差錯。倘若發現電腦中的盤存數與實際不符,則說明發葯過程可能出現差錯,便於立即查找原因,及時進行補救。 江蘇省東台市皮膚病防治醫院 楊玉明話題預告九月話題:當我是一名「空降店長」 作為店長,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被派到一家你根本不熟悉的門店工作。當面對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下屬」,作為一店之長,你會從何處著手,盡快熟悉環境,開展工作呢?是先運用「鐵腕」,加強管理;還是先利用「情感戰術」,拉近與員工的距離;又或者……
⑻ 使用農葯的時候,怎樣避免用錯農葯
化肥是一種化合物,假如一不小心用錯,除開導致很多不必要的常常損害,還會繼續對植物的發展產生傷害。因此 我們在用時要分辨。要特別注意從化肥配件外型上把滅草劑和滅蟲劑、劑等嚴苛區別開。錯將滅草劑當做除蟲、劑使用,很有可能導致葯傷乃至葯死農作物主莖。因此 ,盛放滅草劑的水瓶座在外表上和盛放除蟲、劑的水瓶座徹底不一樣。根據視覺效果,可顯著區別出滅草劑,防止用錯化肥。
切除被害枝幹葉子遭到肥害後,退綠掉色的枝幹要立即切除,以抵制葯物在主莖內的滲入傳輸。立即澆灌棚菜澆灌可提升主莖身體體細胞水份,推動基礎代謝,降低致癌物質的相應成分。與此同時澆灌還可淡化主莖根處累積的有害物。
⑼ 葯物的不良反應,在臨床時用葯要如何避免
葯物不良反應有些是很難避免的,有些是可以避免的,用葯時注意下述幾點可預防或減少不良反應。
(1)首先應了解患者的過敏史或葯物不良反應史,這對有過敏傾向和特異質的患者十分重要。
(2)老年人病多,用葯品種也較多,醫師應提醒患者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至於小兒,尤其新生兒,對葯物的反應不同於成人,其劑量應按體重或體表面積計算,用葯期間應加強觀察。
(3)孕婦用葯應特別慎重,尤其是妊娠頭三個月應避免用任何葯物,若用葯不當有可能致畸。
(4)由於一些葯物可經乳汁進入嬰兒體內而引起不良反應,故對哺乳婦女用葯應慎重選擇。
(5)肝病和腎病患者,除選用對肝腎功能無不良影響的葯物外,還應適當減少劑量。
(6)用葯品種應合理,應避免不必要的聯合用葯,還應了解患者自用葯品的情況,以免發生葯物不良相互作用。
(7)應用新葯時,必須掌握有關資料,慎重用葯,嚴密觀察。
(8)應用對器官功能有損害的葯物時,須按規定檢查器官功能,如應用利福平、異煙肼時檢查肝功能,應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時檢查聽力、腎功能,應用氯黴素時檢查血象。
⑽ 如何正確服葯
服用葯物常見的錯誤方法有哪些?
葯,你吃對了嗎?吃葯有講究,這個不能隨便吃。有調查顯示,我國每年都有數百萬人因“吃錯葯”而入院治療的。日常中很多人不知道正確的服葯方法,還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服葯錯誤的危害性。其實,“如何吃葯”是很重要的,如果服用方式、服用量、服用時間不正確,都可能影響到葯效的發揮,甚至出現不良的後果,下面就是常見的服葯誤區。
復方葯和復合葯,你知道他們的區別嗎?
每個人都吃過葯,但是能分清“復方葯”和“復合葯”的人卻不多。
通常情況下,帶有“復方”字樣的葯物指的是處方中的主葯,比如復方碘溶液,是由碘和碘化鉀組成,但是起治療作用的是其中的碘,碘化鉀只是起到增加碘溶液的作用。
從上面介紹大家可以看出,“復方”和“復合”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用葯的時候要嚴格區分,以達到安全用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