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麼樣才可以做到長生不老
長生不老的願望只能通過人類去探索才能實現。但是,在一般人的思想中總是固執地認為,有生必有死,這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既然衰老是一種規律,而不是定律,那麼形成這一規律的本質一定是有因可尋的生物學現象,因此也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查明這一規律的本質,就能按這一規律去設計出使人返老還童和長生不老的方法。
大自然中許多單細胞的動物,如變形蟲,在條件適宜下,依靠蟲體分裂繁殖,可永生不死;生殖細胞和癌細胞也可長生不老;多細胞的水母類、海鞘類、扁形動物三腸類等眾多的低等動物,經長時間飢餓後,就做反向生長發育,發生實質性的返老還童。征服衰老與長生不老決不違背什麼自然的規律,人的衰老是可征服的,只是人體衰老機理更加復雜一些。
人的衰老原因
組成人體的所有器官和組織都由細胞組成的,但組成器官和組織的細胞有兩大類,即幹細胞和非幹細胞。人體衰老是由器官衰老引起的,而器官衰老是由組織衰老引起的,而組織衰老是由細胞特別是幹細胞衰老引起的。
人所有的器官組織都有相應的幹細胞,雖心臟組織和眼角膜內皮(角膜內皮細胞終生不分裂)內不含幹細胞,但這不能否定這些器官組織不存在幹細胞,因為心臟如果沒有幹細胞,心肌細胞就不會新生,用不了幾年時間,大部分心肌細胞會因細胞核 D NA突變等因素而死亡,而使心臟功能顯著下降到報廢程度。但實際上心臟功能可保持上百年,這說明心肌細胞可以新生,也就是說心臟也有幹細胞,只是不住在心肌組織中。2001年4月5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報告說,美國科學家發現心臟幹細胞存在骨髓中,可能是胚胎時分化成心臟組織的「間充質細胞」。
人體每天都有大量非幹細胞和部分幹細胞死亡,但同時也有相應數量的細胞新生,因此,人不像機器那樣容易磨損和壞掉,而是能自我成長和修復。既然我們身體各部分可以更新,我們只能算是衰老的伴生現象。
尋找「生物鍾」
1966年,美國科學家海弗利克發現,細胞分裂次數是有限的。於是猜測細胞內有一個限制細胞分裂次數的「鍾」,他後來通過細胞核移植實驗發現,這種鍾在細胞核的染色體上。現在已經知道決定細胞衰老的「生物鍾」就是染色體兩端的端粒 D NA,它可隨著細胞有絲分裂而縮短。
端粒到底是不是決定細胞衰老的「生物鍾」,實驗是最好的驗證辦法。如果端粒縮短是細胞衰老的決定因素,那麼只要端粒得到修復,各種衰老的伴生現象就不攻自破。生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已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防禦系統,衰老使防禦功能減弱,例如線粒體 D NA的突變在年輕人是不會積累的,因為在細胞水平上,突變的線粒體 D NA可以更新,例如,異常或失效的線粒體會被溶酶體識別吞食;在個體水平上,細胞核 D NA突變的細胞株(包括免疫細胞)會被免疫細胞清除掉,正常人體內每天都有大量的突變細胞株產生和清除,所以染色體 D NA損傷的細胞在不衰老的個體中是不會積累的。
端粒具備生物鍾的特點
1、端粒化學成份是單條 D NA,這具備「鍾」的穩定性要求,除 D NA外,細胞內任何一種物質如蛋白質、 R NA等等都存在半壽期,須不斷地更新,即不穩。2、端粒在正常細胞內可隨著細胞有絲分裂而縮短,而且不會同時一邊延長和一邊縮短,這具備「鍾」的計時性。3、人的端粒可影響細胞的活力,這具備「生物鍾」對細胞衰老程序的具體介導作用。4、正常人體內唯有生殖細胞能使已縮短的端粒有效延長,這具備「鍾」的「發條」裝置和可上發條的功能。因為生殖細胞是生命的種子,必須要使已縮短的端粒重新延長,以供受精卵再發育成個體。5、各種內外因素可影響人的壽命,它也是通過影響端粒縮短速度來實現的,例如,限食可降低自由基,從而提高端粒酶等酶的活性,限食也可降低對 D NA合成的抑制,從而提高端粒 D NA的合成,延長了動物壽命。當然限食還可延長細胞分裂周期(分裂一次所需的時間),從而延長動物壽命,如血清飢餓可使細胞停在 G1或G0期。6、體內正常細胞端粒不會停止縮短或延長,這可避免導致細胞分化停滯,從而避免對人帶來致命的後果,因為細胞衰老是啟細胞分化所必須的。7、細胞復制,「鍾」跟著復制,端粒就可復制。
實驗也發現:1、用重組端粒酶基因的質粒轉染細胞可使細胞不衰老,如四川大學楊志明教授等用這種質粒轉染肌腱細胞,已連續分裂95次,並保持形態功能。2、用端粒較長的年輕細胞核置換衰老細胞的細胞核,可使衰老的細胞恢復分裂,各種衰老的伴生現象消失。3、海拉細胞(一種宮頸癌細胞)含有高活性的端粒酶,且端粒比正常細胞長,它的各種衰老伴生現象是不會積累的,壽命也是無限的。4、有少數不含端粒酶的永生性癌細胞,它的端粒也不會縮短,它是靠另一種方式維持端粒長度的。5、90%以上的癌細胞含有端粒酶。6、抑制端粒酶可使癌細胞走向衰老和凋亡,現已用於治療癌症,證據還有很多。
綜上所述認為,除端粒學說外,已知沒有一種學說能夠完美地解釋人的衰老現象。據此,我們只要設法使已衰老的人體內各種幹細胞的端粒長度恢復到年輕時的水平,老人就會返老還童和長生不老。
B. 怎樣才能長生不老
科學理論上來說長生是完全可行的,一般來說有兩種方法:一,改變細胞,讓細胞的復制次數增加。現代科學雖然已經找到了衰老的原因了,但還是沒有找到改變的方法。第二種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從大腦提取出來放到另一個載體上,比如計算機。 但是現在還存在很多的技術問題有待解決,但這是完全可行的只是時間的問題。
最後忠告,不要相信鬼神,相信科學也許還有一線生機。
C. 如何才能實現長生不老
這個問題從答案上,中國傳統道家給出了回答。就是人的生命本來是可以長生不老的。這一點在全世界的宗教和思想領域獨此一家。
具體來了解如何做到長生不老,請參看東漢時期的道家名著——《周易參同契》。這部著作詳細地講解了精氣神各個層面如何做到長生不老的心法。
我們都不是已經證悟長生不老,做到長生不老者,只能從文字上,思維上去理解。
具體而言,這里的長生不老,應該是指我們肉體和精神長久留存在這個世間。根據我個人的理解,綜合佛家,道家的景點說法,個體的靈魂或者精神是長存的,問題出在肉身上。
按照道家的說法,要修煉我們現有的肉身,轉化它的成分,從精氣神,從根本上轉化,心神上要能從頭頂融通於虛空,肉身上需要經過健康身體,百日築基,然後經過斷人間煙火,再歷經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反虛的過程,完全轉化肉身,達到「意生身」的境界,那樣的身心合體才能做到長生不老。
就個人體驗而言,我是做不到斷人間煙火的,近年來嘗試長期堅持半日不吃飯菜,只吃水果,身心感覺清凈些,輕靈些,有機會再做斷食訓練,增加道家實踐的體驗。
從藏傳佛教「即身成佛」的修行過程也能做到長生不老。
肉體和靈魂的長生不老學說是中華古老道家文化大膽提出的生命之道,做到實在難如登天,但從揭示人類生命奧秘的真相上,是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獨到思想。
D. 人要怎樣才能長生不老
長生意為永生,原為道教的話,指生命不老、不死、永生、不滅。
長生即不死,不死即不生,不生不死即長生不死。
後也用作對年長者的祝願語。出自《太上純陽真經·了三得一經》:「天一生水,人同自然,腎為北極之樞,精食萬化,滋養百骸,賴以永年而長生不老。」
引證解釋
長生:永生。原為道教的話,指生命不老不死永生不滅。後也用作對年長者的祝願語。
《太上純陽真經·了三得一經》:「天一生水,人同自然,腎為北極之樞,精食萬化,滋養百骸,賴以永年而長生不老。」
元鄭廷玉《忍字記》第三折:「忍之一字豈非常,一生忍過卻清涼,常將忍字思量到,忍是長生不老方。」
元 馬致遠 《黃粱夢》第一折:「出家人長生不老,煉葯修真,降龍伏虎,到大來悠哉也呵。」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五回:「朕建高台峻閣,欲與神仙往來,以求長生不老之方。」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一回:在市廛中學人禮學人話,朝餐夜宿,一心裡訪問佛仙神聖之道,覓個長生不老之方。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藍橋記》逍遙自在,超為上仙。正是:玉室丹書著姓,長生不老人家。
科學理論上來說長生是完全可行的,一般來說有兩種方法:一,改變細胞,讓細胞的復制次數增加。現代科學雖然已經找到了衰老的原因了,但還是沒有找到改變的方法。第二種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從大腦提取出來放到另一個載體上,比如計算機。 但是現在還存在很多的技術問題有待解決,但這是完全可行的只是時間的問題。
E. 怎樣才能長生不老。。
勤於鍛煉身體,鍛煉有度;飲食清淡,起居飲食有規律;心情要平和,常保持樂觀積極狀態,偶爾發小脾氣,忌大怒;清心寡慾,寵辱不驚;勤於思考,但不鑽牛角尖等等。這些不太容易做到,正如人無法改變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只是相對比他人更健康快樂看似更年輕😊。但,人生百年,這已經足夠!
F. 人如何長生不老
人不能長生不老,但卻能改善身體素質,長壽健康。
一、頭為精明之府,日梳三遍百病除。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經典文獻《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認為:「諸陽之神氣皆上會於頭,諸髓之精氣皆上聚於腦,頭為精明之府。」也就是說,人體的精明活動,完全是靠人體先天和後天的精氣來維持。若有病變,則會出現「頭頸低垂,不能抬起,兩目凹陷無光」的精衰神亂之象。
現代中醫學研究認為:人體之重要十二經脈和四十多處大小穴位以及十多個特殊刺激區均匯聚於頭部。頭頂中央(即前發際後5寸與後發際前7寸處)有百會、四神聰、上星、頭維穴,項後枕骨一帶有風池、啞門、醫明、玉枕、翳風穴,兩鬃有太陽、率谷穴,額前還有印堂穴。
如以梳子替代小銀針,對這些穴位和經脈進行「針灸性」的按摩或刺激,將會起到疏通十二經脈,促進大小周天血液循環,使氣血流暢,調節大腦神經功能,增強腦細胞的新陳代謝,延緩腦細胞的衰老,增強記憶力,醒腦提神,還能消除各種勞累疲倦、失眠煩躁、三叉神經痛、偏頭痛以及聰耳明目等多種作用,甚至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美容效果。
為此,有人主張「日梳五百不嫌多」,要求最好晨起後梳一回,中午休息後梳一回,晚上休息前再梳一回,每回以兩分鍾梳60-100次為宜。只要你持之以恆地梳頭,就會感到頭清目明,精力充沛,睡眠良好,白發變黑,食慾增加。由此可見,勤梳頭的確是一種保養人體精、氣、神的最簡單經濟的長壽保健方法。
二、腳稱第二心臟,常搓湧泉保健康。
腳部乃「三陰交之始,三陽交之終」,穴位多、位置低、血液少,有「第二心臟」之稱。人的腳有26塊骨,19塊肌肉,33個關節,50多條韌帶,50多萬條血管,4萬多個汗腺……祖國醫學認為:腳上的60多個穴位與五臟六腑的12條經脈有著密切的聯系,布滿了相關全身器官的反射區。
但由於腳部離心臟甚遠,抵抗力低下,是人體的主要薄弱環節,容易遭受寒濕邪氣的侵襲,可見人體健康與否,和腳部健康關系極大,所以腳部的保健就比其它部位顯得尤為重要。歷代醫學家認為,腳部保健並對全身健康有益的最重要方法是揉搓湧泉穴(即腳心中央凹陷處)。
針炙經典文獻《靈樞·本輸》說:「湧泉屬足少陰腎經」,「腎出於湧泉」。意思是說,腎經之經氣猶如水井中泉水一樣,將從這里源源不斷地湧出,長期不斷,經常以熱水浸泡後搓此穴,既可以溫補腎經,益精填髓,舒筋活絡,平衡陰陽,又可以舒通心腎,滋生腎水,抑制腎臟虛火,排泄體內毒素雜物;
既可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禦寒暖體,緩解肌肉緊張,消除各種疲勞,又可以舒肝明目,清肺理氣,祛風濕,助消化,通大便,止瀉痢;同時,還能治療頭頂痛、疝氣、腎炎、性功能衰退、小兒驚風、失眠、高血壓、冠心病、心悸、咽喉腫痛、腳裂以及老年性四肢麻木等幾十種疾病。正因為如此,湧泉穴才被中外醫學權威譽為「健身之穴」。
三、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
唾液,即口水,呈半透明液體狀。《辭海》解釋說:「唾液腺分泌的液體和口腔壁上的許多小腺所分泌的粘液,在口腔里混合在一起成為唾液。」正常成人每天分泌唾液達1-1。5升。據化驗分析:唾液中含有水分、酵素、尿素、維生素B、蛋白質(粘蛋白、球蛋白)、有機物、氨基酸、硫氰酸鹽、鹼性離子和鈉、鉀、鎂、鈣以及澱粉酶、麥芽糖酶、磷酸脂酶、溶菌酶、過氧化物酶等物質。
中醫理論認為:唾液從口腔壁湧出後,經舌根、咽喉,肺轉肝臟,進腎經,貯於丹田,再化津還丹,遂成精氣。起到和脾健胃,濡潤孔竅,潤澤四肢五臟,強腎補元,滑利關節,補益腦髓的作用。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提倡「早漱津令滿口乃吞之」,乾隆皇帝也總結了「津常咽」的養生秘訣。
現代醫學認為:唾液具有快速止血,軟化收縮血管,溶解細菌,滅殺微生物,健齒強腎,抗病毒,助消化等功能。近年來,美國學者發現唾液含有能促進神經細胞生長和皮膚表皮細胞生長的「神經生長因子」和「表皮生長因子」。日本食品研究所發現「唾液可以消除從氧氣和食物中產生的對人體十分有害的自由基」,最為可貴的是,唾液還有很強的防癌效果。
美國喬治亞大學醫學院專家的研究表明,致癌作用很強的黃曲毒素和3。4--苯並比及亞硝酸鹽與唾液接觸30秒後就會消失,並建議「每口飯最好咀嚼30次」。正因為如此,古今中外的養生學者把它譽為:「華池神水」、「金漿」、「金津」、「玉液」、「玉泉」、「甘露」、「清潔劑」、「天然抗癌劑」等。所以,「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並非侈談。
四、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叩齒,就是指用上下牙有節奏地反復相互叩擊的一種自我保健法,俗稱「叩天鍾」。清朝尤乘的《壽世青編》說:「齒為筋骨之餘,宜常叩擊,使筋骨活動,心神清爽……」中醫經典《類經》說:「腎主骨,齒者骨之餘也。」《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生骨髓,腎氣實,齒更發長。」也就是說:人體骨骼體質有賴於骨髓的營養,而骨髓則為先天之本腎精所化生。
腎精衰少,則不能充養骨髓,代表「腎之標,骨之本」的齒就會生長遲緩,新陳代謝功能低下,或松動,或質蝕,或病變,或脫落……現代醫學也認為,經常叩齒,不僅能強腎固精,平衡陰陽,疏通局部氣血運行和經絡暢通,保持並增強咬肌和牙齒根基部的整體機能,還能延緩老年性機體萎縮帶來的凹臉癟嘴狀。
最為可貴的是,經常叩齒還能十分有效地增強牙周粘膜組織纖維結構的堅韌性,提高牙齒抗齲能力和咀嚼功能,促進口腔、牙床、牙齦和整個牙齒的血液循環,增加唾液的分泌量,改善並及時充盈其中組織營養,增強牙齒的抗病抗菌能力,從而使牙齒變得更加堅固,整齊潔白,豐潤光澤。
民諺「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就是這個意思。具體做法是:精神放鬆,口唇微閉;心神合一,默念叩擊;先叩臼牙,再叩門牙;輕重交替,節奏有致。終結時,再輔以「赤龍(舌頭)攪海,漱津勻吞」法則會使效果更佳。
五、人之腎氣通於耳,扯拉搓揉健全身。
明朝李中梓的《醫宗必讀》認為:人體的先天之本在於腎。而腎元的強健卻與雙耳息息相關,有著極為重要的內在聯系。中醫經典《靈樞·口問》、《靈樞·脈度》、《壽世青編》、《外台必要》等書也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腎氣通於耳」、「腎開竅於耳」、「一身之氣貫於耳」的說法。顯然,古人無非是在強調腎耳合一,互為作用;腎主內,耳主外;耳為腎惟一之上外竅,耳健則腎通;腎氣充足,腎精盈滿,則聽覺靈敏,綉針墜地能聞其聲。
拉耳保健法的操作方法是:以右手從頭上引左耳14下(用右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左耳),再用左手從頭上引右耳14下(即用左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右耳)。此法簡便易行,效果良好,如再輔以按、摩、搓、揉、點、捏等手法,則更能強身健體,敷養腎元。
現代醫學認為:耳朵上的49個穴位和各部位與體內的五臟六腑等器官以及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因此把它形容為「縮小了的人體身形」。臨床實踐證明:採用扯、拉、按、摩、搓、揉、點、捏等手法,實際上就等於對雙耳進行特殊的物理刺激和針灸性治療。
如果長期不間斷,除了具有良性震盪體位、反饋激發活氣、疏通十二經脈、加快血液循環、調理五臟六腑、健脾胃、補腎元和平衡陰陽、扶正祛邪、清肝明目、消疲安神、增強新陳代謝等功能外,還能促進膽汁分泌,有利於膽道的通暢,防止膽囊炎、膽結石等疾病的發生發展;增強免疫力,調節肝臟抗病毒的能力,對肝炎的恢復有一定的幫助。總之,只要持之以恆,就能收到延年益壽的奇效。
六、夫妻之間互捶背,解疲強身又防癌
捶背是古老而又立竿見影的健身方法,蒲松齡在《聊齋志異》梅女中記載:「既而握指細擂,如似團絮相觸狀,體暢而不可言;擂至腰,口目皆慵;至股,則沉沉睡去矣。」
背部有數十個重要穴位,捶背刺激穴位可反射性地刺激神經系統,尤其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平衡有良好的調節作用。其功能一是舒經活絡,使血液通利,肌肉放鬆,有利於防治腰酸背痛及腰肌勞損;
二是促進血液循環,調節神經機能。白日捶背使人頭清目明,精神振奮;睡前捶背可安心寧神,催人入睡,對防治失眠有較好效果;
三是增強人體免疫功能,防癌抗癌。日本學者早就發現,經常捶背可以促進腦腺肽的分泌,而腦腺肽具有很強的抗病毒、抗毒素和抑制細胞變異的作用,因此可有效地增強人體免疫力和防癌抗癌。
捶背通常有拍法和擊法兩種。拍法,即用虛掌拍打;擊法,即用虛拳拍打。虛,意即輕。手法要協調均勻,著力富有彈性,每天一次即可,每次捶背50-60下。為方便起見,捶背最好在夫妻間進行,每晚睡前,互相捶拍,雙方收益。
七、每天揉腹一百遍,通和氣血裨神元
揉腹,即用手來回搓擦「介於胸和骨盆之間,包括腹壁,腹腔及其內臟」的一種養生保健法。祖國醫學認為:腹為人體「五臟六腑之官城,陰陽源」。金代李東垣的《脾胃論》說:由於勞役過度致脾胃失之健運,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短其滋養,形成內傷。
明朝李中梓的《醫宗必讀》也說:「脾(胃)為後天之本。」認為脾胃居中,噴灌四方,為心、肺、肝、腎四臟的給養源,負責主運化水谷精微和統攝精血神液來充養敷布全身,令五臟六腑常壯無恙。通過揉腹,既可以調理脾胃。通和氣血,培補神元,又可以「通和上下,分琿陰陽;去舊生新,清脾化痰;敷養腎精,充實五臟;驅外感之諸邪,清內傷之百症。」
現代醫學證實:揉腹既有強健脾胃、胃腸和腹壁肌,促進大小周天血液,包括淋巴液循環和胃腸蠕動加快的功能,還有治療中老年性便秘、胃腸潰瘍、周期性失眠、前列腺炎、腎炎、疝氣、遺精、高血壓、冠心病、*25120*、肺心病的療效。尤其難得的是,揉腹還能促進腹壁脂肪的自行收縮和消減,是行之有效的「減肥法寶」。
揉腹之法,以《延年九轉法》介紹為宜:先用右手大魚際在胃脘部按順時針方向揉摸130次,然後下移至肚臍周圍揉摸120次,再用左手全掌揉摸全腹120次,最後逆向重復一遍。或者沿腹部四周,從右下開始向上,繼之向左,再從左上向下,順向揉摸。揉摸次數可因人而異,不必拘泥。由於腹藏五臟,經絡甚多,除飽食或空腹不宜施行外,凡腹部患有炎症、闌尾炎、腸梗阻、急性腹痛、內臟惡性腫瘤等最好不揉腹。
八、消瘦健美助血運,勤伸懶腰效最高
有句帶有貶意的民諺叫「懶人伸懶腰」,其實這是一種傳統的偏見。所謂伸懶腰,就是指伸直頸部、舉抬雙臂、呼吸擴胸、伸展腰部、活動關節、鬆散脊柱的自我鍛煉。
唐朝孫思邈說得好:「血不運則百病生。」意思是說:如果人體的血液循環狀態不好,甚至不能為各部位正常提供所需營養物質,就會出現「精衰、氣竭、神亂」病象。
現代醫學認為:人體血液循環是靠心臟和肌肉的收縮來完成的,尤其是離心臟較遠的靜脈血管,就更要靠肌肉的收縮來加速血液流回心臟。由於伸懶腰時,人體會自然形成雙手上舉、肋骨上拉、胸腔擴大,使膈肌活動加強,形成深呼吸姿態,以此牽動全身,並引發大部分肌肉收縮,並將淤積血液趕回心臟,從而達到加速周身血液循環的目的。
「懶人伸懶腰」的好處是:能使頸部血管舒暢地把血液輸送到大腦。大腦得到充分的營養,疲勞消除,從而精神振奮;能使全身神經肌肉得以舒展,促進機體平衡;能增加吸氧量,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促進機體新陳代謝;能消除腰肌過度緊張,並防止腰肌勞損,而且能及時糾正脊柱過度向前彎曲,保持健美體型。
九、合谷內關足三里,日按一遍健全身
足三里穴位於膝關節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為「足陽明胃經」主穴,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能。現代科學研究證實,針灸刺激足三里穴,能從X線鋇餐透視中清楚地觀察到胃腸蠕動變得有力而規律;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加食慾,幫助消化,並可增強大腦工作能力,改善心功能;增加紅細胞、白細胞、血色素和內分泌激素含量,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對胃痛、嘔吐、便秘、腹瀉、肝炎、膽囊炎及高血壓、下腹疼痛、癱瘓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合谷屬手陽明大腸經,位於手背面第一、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橈側。主治頭痛、面癱、五官疾病及高熱抽搐等。內關為「足厥陰心包經」要穴,位於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主治心悸、高血壓、癲癇、哮喘、胃痛、惡心、嘔吐等。
足三里、合谷、內關為歷代醫家強身治病之三大要穴。近年來,我國學者發現,對此三穴進行按摩,對全身的神經、肌肉、組織、器官可起到顯著的興奮作用,有病則治病,無病則強身,其效果為任何一種體育運動都無法比擬。具體方法是每天定時用大拇指或中指分別按壓足三里、合谷、內關穴一次,每穴每次按壓5分鍾,每分鍾按壓15—20次。
十、日撮穀道一百遍,治病消疾又延年
穀道,俗稱肛門。撮,即收(提)縮也。通俗地講,就是做收縮肛門的動作。唐朝醫學家孫思邈極為推崇此法,他在《枕中方》一書中規勸世人:「穀道宜常撮。」認為肛門周圍的肌肉要間歇性地處於運動狀態才能養生健體,尤其對防治痔瘡有特別療效。
現代醫學也認為:包括大腸在內的肛門及周圍的提肛肌和肛門括約肌至少每天要間歇收(提)縮一百次,每次約1—2分鍾。如大便後,要及時做提肛運動,並將提肛時間延長到2—3分鍾。這樣既有利於控制排便的肛門外括約肌功能的快速恢復,又能相以預防外括約肌破損而引起大便失禁等疾症。
據研究,日撮穀道一百遍,最大的作用在於促進肛周血液循環,防治靜脈淤血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內痔、外痔、肛裂、脫肛、肛門濕疹、便秘、慢性腸炎等,同時對治療和預防冠心病、高血壓、下肢靜脈曲張、肛周炎症、肛周皮膚損傷等慢性疾病有顯著效果。撮穀道的具體做法古人概括為「吸、舔、撮、閹」四字訣。即「放鬆全身,將臀部及大腿用力夾緊,配合收氣,舌舔上齶,向上收提肛門,稍閉氣,然後慢呼,全身放鬆。」
綜上所述,各種健身方法都不受時間、環境等條件的限制。關鍵在於您能否付諸實施,並持之以恆。願此十訣能助您青春常駐、身輕體健、延年益壽。
G. 如何長生不老
長生:永生。原為道教的話,指生命不老不死永生不滅。
道教作為一種我們本土的宗教信仰,已有千年的傳承,道教認為修仙即可求得長生,也就是變成神仙,至於怎樣修仙,隨著道教流派的分化,各個門派也有不同功法(是否真的有人成功羽化登仙,存疑)這是宗教的說法,你權且一聽。
我們來看看現代科學,現代科學對於長生,有這樣幾種努力方法
第一種尋找一種葯物來延緩人類機體的衰老,最終達到長生的目的。如白藜蘆醇(葡萄中發現的一種物質)、雷帕黴素(提取於復活節島上一種細菌)和由p21基因組成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能夠在細胞中抑制其他蛋白質形成澱粉斑,而這種物質與阿茨海默症有關而且可能會促進癌症的發病。據報道,2000年塞內克斯生物科技公司正在研製某種葯物,這種葯物可以實現某種程度上的抑製作用。研究人員還繼續對一種名為端粒酶的酶進行深入分析,這種酶可以減慢端粒的萎縮進程。端粒是一種DNA序列,會在細胞分裂過程中逐步變短直到細胞最終變異或死亡。200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授予了端粒和端粒酶工作原理的發現者。近期的研究發現也驗證了端粒酶的功能。《自然》雜志於2010年11月公開的一項研究中,老鼠被抽取端粒酶後再被植入,這一過程發生了奇跡般的返老還童現象。從技術上講,數年前人們就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提高體內端粒酶的水平,但這種技術至今未得到臨床評估。同時,兩種在人類身上試驗的化合物已於今年投入使用。這兩種化合物分別是SIRT1和STACs,是兩種合成催化劑,它們可以模擬熱量限制效應。在多個物種身上進行的試驗表明,這種效應可以放慢新陳代謝速度,緩解老化進程。據美國哈佛醫學院病理學家大衛-辛克萊爾介紹,進行試驗的物種包括酵母、靈長類動物等。
以上來自網路
第二種是任由人類的形體毀滅,但是保留下人類的思維能力,建立起一種類似於現代網路的龐大的精神網路……也就是說將來你也許是可以被下載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你是永生的…… 不死的。但是這里其實存在一個異常嚴重的問題,也就是說隨著我們轉化為精神狀態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喪失肉體的生育能力,人類只有可能減少,不再增加,……那麼也許這就是人類的末日吧。
第三其實動物界中的確存在一種生物可以永生不死,燈塔水母
燈塔水母(Turritopsis nutricula)是水母的一種,在性成熟後會重新回到水螅型(Polyp)狀態,並且可以無限重復這一過程,從而擁有了返老還童的能力
賓州大學研究員瑪瑞亞·皮亞·米列塔表示,燈塔水母不會像往常那樣死亡,而是「將自己身體的細胞向年輕化逆轉」,不過這種「逆生長」是有條件的,當它們遭遇飢餓、物理性損傷或其他突發危機的時候才會發生。
米列塔介紹,這時燈塔水母會把自己轉化成水滴一樣的胞囊,然後從這個胞囊再繼續發展成水母的原始生命形態——一個水螅群。據《國家地理》報道,在這個過程中,燈塔水母全身的細胞都會進行轉化,其中肌肉細胞會轉化成神經元細胞,或精子和卵子。通過無性繁殖,這一個水螅群將再次生長成幾百個幾乎和以前的成年燈塔水母DNA一致的水母。
紐約布魯克戴爾大學醫院研究員馬洪寶說:「水母避開死亡的這種能力使它在生物學上是不死的。」這使得這種水母成為唯一一種只要不被吃掉或病死,理論上會長生不死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