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說相聲主要要掌握什麼技巧
通過對話組織包袱,是相聲中運用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不僅在「子母哏」類型的相聲中是如此,在「一頭沉」類型的相聲中也是如此。
不僅在對口相聲中是如此,在單口相聲中也是如此。例如在單口相聲《珍珠翡翠白玉湯》中,那個攢底的包袱就是由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群臣之間的對話構成的,這類利用對話構成的包袱在相聲作品中俯拾皆是,不勝枚舉。
對話不僅體現於包袱的組織方法上面,而且體現於各種相聲藝術手段的運用上面。「說學逗唱」是相聲的四種最基本的藝術手段,「說」是說笑話和繞口令,「學」是模仿各種叫賣聲、唱腔和各種人物的語言,以及模仿各地方戲曲。
「逗」是抓哏逗笑,「唱」專指唱太平歌詞。這些藝術手段的運用只有納入對話的范圍才是符合相聲創作藝術規律的。
(1)學習相聲的技巧和方法擴展閱讀:
相聲的發展歷程
相聲一詞,古作象聲,原指模擬別人,又稱隔壁相聲。經華北地區民間說唱曲藝進一步演化發展,並融入了由摹擬口技等曲藝形式而形成,一般認為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
至民國初年,象聲逐漸從一個人摹擬口技發展為單口笑話,名稱隨之轉變為相聲。後逐步發展為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綜合成為名副其實的相聲。經過多年發展,對口相聲最終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相聲形式。
晚清年間,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各地也有「方言相聲」。
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庄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相聲
『貳』 說相聲有什麼技巧
一、要知詞意。 相聲演員在學說一段相聲之前,要知道這段相聲作品的意義。要知道作品的主題思想和人物思想。
二、要吐字真 。作為一個相聲演員,要有伶俐的口齒。相聲是笑的藝術,也是語言藝術。什麼段子也離不了說唱哏、學哏,也離不了說,因此它要求演員吐字要真,字字要送到觀眾耳朵里去。
三、要發音準。 相聲演員發音要准確。發音主要指的是唇、齒、牙、舌、喉五音要准。
相聲演員是用丹田發音,雖不象戲曲演員那樣要求好嗓子,但也得能說能唱,丹田氣足,聲音要美,說出來好聽,唱出來夠味兒。
四、要氣口勻 。相聲表演藝術,沒有鼓板伴奏,看起來好象沒有節奏。其實不然,相聲表演藝術無論是說什麼哏,都有節奏。相聲是以氣口為節奏,氣口要均勻,使觀眾聽著順耳愛聽。
五、要語氣對。 語氣是表達感情的,分為高低、快慢、輕重。同樣一句話,語氣不對,意思就變了。
六、要動作穩 。相聲是表演藝術,它要求演員動作沉穩准確。相聲表演人物,動作是輔助面部表情的。
用手勢動作,是為把聽眾的眼神,引導到演員的面部表情上來,讓聽眾看見演員面部表情的神兒(眼神)和像兒。
七、要工模擬。 模擬就是「學」。相聲表演藝術是敘述中穿插著人物對話,人物對話中穿插著敘述。這一藝術特點,決定了相聲表演離不開模擬表演。
一段相聲有幾個人物,相聲演員不化裝,恁著語言和神兒、像兒,要把人物說活。
八、要包袱兒寸。 包袱兒寸,是說相聲演員用藝術技巧抖包袱兒時,要掌握好寸勁兒。相聲表演藝術要掌握遲疾頓寸,遲是慢,疾是快,頓是停頓,寸是寸勁兒。
九、要捧逗合。 捧逗合是捧逗合作。甲為逗哏,乙為捧哏。甲乙二人要配合好,才能說好一段相聲。
十、要風格新。 相聲表演藝術的風格、流派多種多樣。不論哪種風格、流派,都要給觀眾清新之感。
(2)學習相聲的技巧和方法擴展閱讀:
相聲的四大基本功
基本功-說
講故事,說話和鋪墊的方式。包括說、批、念、講四種手法。
說,指吟詩、對對聯、猜謎語、解字意、繞口令、反正話、顛倒話、歇後語、俏皮話、短笑話、趣聞軼事等。
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批三國》、《批聊齋》等。
念,指」貫口」,曲目主要有《菜單子》、《地理圖》、《洋葯方》等。
講,講的曲目主要有《講帝號》以及單口相聲《解學士》、《化蠟扦兒》等。
基本功-學
模仿各種人物、方言和其他聲音,學唱戲曲的名家名段,現代也有學唱歌跳舞。各種口技、雙簧,摹擬方言、市聲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風俗習慣禮儀。
摹擬方言,又叫「倒口」,過去也叫「怯口」,是為表現人物的愚昧憨厚。
基本功-逗
製造笑料,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賓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貶評論,諷刺嘲謔。
基本功-唱
「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詞」。太平歌詞是相聲的本功唱。演唱」發四喜」、」弦子書」、」太平歌詞」以及」農家樂」等以間小調,還有學唱各種戲曲、曲藝,統稱之為」柳活」。
『叄』 怎樣高效學相聲貫口
說一點個人經驗,事先聲明,我完全是一個很普通的相聲愛好者,沒受過專業訓練,憑著興趣練幾段,只在小范圍內,類似學校的文藝晚會上表演過。如有謬誤還請各位指正。我覺得題主的重點在於「高效」兩個字。而正好我有這樣的經歷,練《報菜名》這一段,大概練習了一個半月就上台了,效果還不錯。總結起來當時用了以下的方法:
1、聽:聽有兩個功效,一是模仿,初學者沒什麼別的途徑,就是模仿,比如我的《報菜名》是學的少馬爺,放在ipod里循環聽,注意聽清楚每個氣口的位置,語氣聲調等等。第二個功效就是幫助記憶,結合文字的貫口詞,在聽覺視覺兩方面加深記憶。
2、看:一樣的意思,也是模仿和記憶,模仿主要是看視頻,模仿老先生的眼神、表情、身段;記憶主要就是把詞兒列印出來背誦了。
3、理解:這是我的個人習慣,我覺得要記憶清楚一定要輔以理解,說實話,報菜名當中有很多菜,我是不認識的,而且網上找到的詞兒,版本參差不齊,有些菜都不清楚是什麼,只是憑借讀音來附會,為了學這一段,我把裡面不認識的菜都搜了一遍搞清楚了,清楚了記憶就更深刻了。
4、默寫:也是我的個人習慣,我覺得能默出來比能背出來記憶更深。其他的,就很同意上面幾位老師的意見了,就是多練習,沒別的捷徑。我練的時候基本上每天隨時隨地都在練,洗澡的時候、上廁所的時候,都在練,睡前要練三遍,還要聽著少馬爺的聲音入睡。
『肆』 相聲基礎學習方法
拿到一個用來模仿的相聲模板,進行以下工作:
一、結構分析。
利用中小學語文課的技術手段,對文本進行如下結構性分析:
1、全段分幾個部分?
哪部分是前言,哪部分是過渡,哪部分是正文,哪部分是結尾。
2、各部分中有多少包袱?
包袱的結構和搞笑機理是怎麼樣的?哪部分是鋪墊,哪部分是笑點,哪部分是預留的信息點需要強調,哪部分是無關的垃圾信息需要略過?詳略如何得當?
二、語言訓練。
1、利用繞口令等訓練手段,提高台詞基本功,做到普通話標准,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2、利用模仿錄音等訓練手段,加強語速、語調等細節訓練。
3、在結構性分析的基礎上,對包袱部分台詞進行優化,做到短小精悍,言簡意賅。
三、表演訓練。
在熟練掌握台詞的基礎上,通過觀摩視頻資料,在台詞中添加動作、表情,補完表演的細節,杜絕身體亂晃、雙手亂動、眼神亂看等壞習慣。
『伍』 相聲基本功是什麼
說學逗唱(相聲演員基本功)。
說學逗唱為相聲的基本功。
說:能說繞口令,貫口,會念定場詩,數來寶等。
學:能學各省方言,各種地方戲曲,曲藝,流行歌曲,大小買賣的吆喝,學口技等。
逗:會說單口,能逗哏,能捧哏,能膩縫兒,會雙簧(前臉,後身)等。
唱:會唱太平歌詞,開場小唱。
在表現方式上,「說」統領著「學」、「逗」、「唱」;在內容特點上,「逗」又制約著「說」、「學」、「唱」。
有人據此把相聲段子分為「說逗」和「學唱」兩大類,把「說逗」歸入「語言技巧」類,把「學唱」歸入「摹擬表演」類。其實,這兩類並不能平起平坐,「學唱」還是依附於「說逗」的。「學唱」如果不打諢,就不能算作相聲的「柳活兒」。
「說」、「逗」之間也不能「分庭抗禮」,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為因果。「說」如果不具備鮮明的喜劇風格,那就是評書或故事了。反之,「逗」如果不是通過「說」的方式來表現,也只能是喜劇里的插科打諢,仍然不是相聲藝術。
『陸』 怎樣高效地學會一段相聲貫口
貫口對口相聲中常見的表現形式,也叫「背口」。「貫口」的「貫」字,是一氣呵成,一貫到底的意思。常見的段子如《報菜名》 《八扇屏》《白事會》 都含有大段的貫口。
貫口分為大貫兒和小貫兒兩種。大貫兒一般上百句,例如《報菜名》、《地理圖》(並稱「兩大貫兒」)。小貫兒一般十幾句到幾十句不等,例如《白事會》中就有一些小貫兒。
對於相聲說貫口是一項基礎,可以鍛煉你的語言能力,那麼對於想要學習相聲的朋友來說怎麼高效的學會一段相聲慣口呢。下面我給大家提一些建議。
首先要勤加練習。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勤奮都是最好的方法。可以在自己空閑的時間多多練習,並且可以把一大段貫口分開,一段一段的練習,在連起來一起練習這是一種比較高效的學習貫口的方式。
同時貫口講究吐字清晰,也要注意語氣語速,該快要快這樣才能帶動下面觀眾的氣氛。因為語氣自己很難把握,所以可以在網上找一些相關的視頻,根據別人的語氣語速來學習,這樣可以幫助你更好的把握貫口的技巧。
『柒』 怎麼學習相聲
做相聲演員的條件
1.很多朋友喜歡相聲,也想說相聲但是要想做到真正相聲演員條件還是要具備的。下面簡單的說一下,可能也不太多(純屬個人理解)
要做一名相聲演員,首先要具備會說普通話的條件嘴.舌無生理毛病,就是我們日常說的口齒伶俐吧。否則,不宜做相聲演員。其次是嗓子要好便於學唱,但是嗓子不好也不是不行。只是四門功課中唱成為了不足,再然後是模仿能力要強,要善於模仿各種人物形體動作.各種人物的語言.各地方言.各種聲音。半天學不會一個動作一兩句方言,是不適合做相聲演員的。還有一點,就是接受能力要強,反應得快。初學相聲的朋友,最起碼要具備以上四個條件。(當然作為玩票,就無所謂了。因為是對相聲的熱愛嘛)
2.做相聲演員要有廣泛的知識
相聲藝術題材廣闊,內容豐富。從大地上的一根草,到蒼穹無垠的太空世界等等無所不包,我們需要有多少知識,
才能把他們反映出來呢?請看:
《天文學》需要你懂些天文知識
《地理圖》需要你懂些世界地理
《八扇屏》需要你懂些歷史知識
《白事會》需要你懂些民俗知識
總之一句話,靠學。博學才能多懂。要有廣泛的愛好,要有廣泛的興趣。
3.做相聲演員要善於觀察生活
相聲演員在舞台上表演的好壞,除了決定與技術水平高低,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與演員生活底子薄厚。因此相聲演員要善於觀察生活。相聲題材大都是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事情,相聲和人民生活緊緊相連的。生活當中有千千萬萬件事情,不是哪件對我們都有用的。我們的網要往有魚的地方撒。這個魚,就是我們需要的生活素材。
好了先談這些最簡單下篇我們談相聲表演中的四門功課「說學逗唱」
說 學 逗 唱
相聲的技巧,大致就是「說學逗唱」
說:主要指的是嘴皮子功夫。做為一個相聲演員,一定要有比較好的「說功」。要嘴皮子利索,字眼清楚,不塌音,不倒字,要有噴口,要真正做到字斟句酌。同時,相聲演員的語言要口語化,不要使舞台腔,但又不同於平常兩人
對話.談天。相聲,有相聲的語言,有相聲的調子,要脆快,洪亮,甜潤,使人聽著親切。(但也有個別的演員是靠表演去抓住的觀眾,但是有一條好聽的嗓子還是最好)說,是相聲演員的基本功。不論是一頭沉,倒口,貫口,都要用語言來表達。因此,相聲演員一定要練好說這一功。
比如,繞口令:
今天的雲豆摳肉里邊凈是油
一個牛郎,一個牛娘,牛郎想牛娘,牛娘也想牛郎。
「學」
這門功課包含的太廣了,像什麼各種聲音,模擬人物,模仿唱歌,戲等等。
總之活到老「學」到老。像傳統相聲《汾河灣》就要求演員掌握青衣.花臉.老生的表演.水袖.台步都要會。《四象》要學會大姑娘.老太太.小夥子的神情,否則是表演不了這類段子的。
「逗」
是指演員組織和運用「包袱」的技巧。「包袱」是相聲取得藝術效果和表達思想內容的手段,因而演員「逗功」的。
巧拙決定著一場相聲演出的成敗。「包袱」是由於語言.事件.情節的不協調而產生的,而構成「包袱」手法又是多種多樣,(咱們在創作的文章里再仔細說)這就要求演員熟悉各種類型「包袱」的手法又是多種多樣的。這就要求演員熟悉各種類型「包袱」的特點,掌握不同「包袱」的構成規律,從而取得良好的效果。有的演員表演相聲靠擠眉弄眼,油腔滑調,一驚一乍,大哭大鬧,或者用一些庸俗的表演和動作博取笑聲。以為這就是「逗」
的好,其實恰恰相反。這種表演說明了演員的無能,說明他們還不懂什麼是「逗」要把「包袱」抖的脆,翻得響,就要對作品吃的透,拿得准。聲調的輕重.高低,語氣的運用,都要恰倒好處。手勢的運用.位置的變化
以及眼神.面部表情的變化都要准確生動。捧逗之間的配合尤為重要。何時「搭橋兒」,何時「墊磚」,怎樣「遞肩膀兒」。都要分寸適宜。遲急頓挫運用的要火候得當。
「唱」
就是我們相聲本門的唱,那就是太平歌詞了。這是在舊社會相聲藝人們在外邊「畫鍋撂地」的時候,為了吸引觀眾也稱為「攏捻子」而唱的一種曲調。太平歌詞的曲調簡單,但是非常的不好唱尤其是鼻音的真腔假腔的結合尤為難練。到了現代社會被觀眾普遍認為「唱」
就是唱歌唱地方戲等等。其實那是錯誤的,因為相聲門里的唱指的是「太平歌詞」其他的歌或戲應歸到「學」的里邊。
『捌』 請問相聲技巧有哪些
著名相聲藝術家馬季在談及相聲的基本概念時指出:「(相聲)就是通過組織一系列特有的『包袱』來使人發笑的藝術,這里所指的包袱是語言藝術的包袱,這里所指的語言是包袱藝術的語言……、包袱兒、笑聲,可說是相聲藝術的三大要素,並且缺一不可。」(引自馬季《卅年回首一吐為快》載《曲藝》1987年第2期)。
在他列舉的三要素中,語言、笑聲是其它一些喜劇藝術也具有的,只有包袱才是相聲藝術特有的。包袱在相聲藝術中處於最重要的地位。因此,對包袱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分析是研究相聲藝術的關鍵。
「包袱」一詞是個形象化的比喻詞,它實際上指的是相聲中喜劇性矛盾醞釀、發展的一個過程。所謂的「三翻四抖」,則是相聲包袱常採用的結構。其中「三翻」是指對矛盾假象反復進行渲染和強調;「四抖」是指在三翻之後揭露矛盾的真相。
喜劇矛盾的特徵是「用另一個本質的假象來把自己的本質掩蓋起來」(引自馬克思《導言》載《馬恩全集》第1卷第5頁)因此在喜劇矛盾中,各種假象就特別多。假象其實也是一種現象,它的特點是能夠提水與其本質相反(或相離背)的表象,然而,假象又是以其特有的方式極為深刻地反映著本質。
因此,真實的喜劇矛盾具有著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特點。在對口相聲中,喜劇矛盾——包袱的雙方(現象與本質等等)由捧逗雙方分別擔任,並通過對話逐步揭露矛盾。喜劇藝術手法(如誇張、誤會、巧合等)為各門喜劇藝術廣泛採用,並非相聲所獨有。
然而,相聲在運用這些手法時自有其特點。例如,許多戲劇、電影運用視覺形象構成誤會,(影片《大獨裁者》、《黑鬱金香》等都出現了兩個相貌酷肖的人)而相聲在運用誤會手法時卻大都依靠對話。
例如《改行》中說到藝人龔雲甫改行賣菜,他把「挑子一放,一摸肩膀兒,這個痛啊!他把《遇皇後》的叫板想起來了:『唉、苦哇!』老太太一聽:『噢!黃瓜苦的,不要啦。』」很顯然,這個包袱採用了誤會手法,誤會是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造成的。離開了對話的雙方,也就無法引起誤會。
通過對話組織包袱,是相聲中運用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不僅在「子母哏」類型的相聲中是如此,在「一頭沉」類型的相聲中也是如此。
不僅在對口相聲中是如此,在單口相聲中也是如此。例如在單口相聲《珍珠翡翠白玉湯》中,那個攢底的包袱就是由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群臣之間的對話構成的,這類利用對話構成的包袱在相聲作品中俯拾皆是,不勝枚舉。
對話不僅體現於包袱的組織方法上面,而且體現於各種相聲藝術手段的運用上面。
「說學逗唱」是相聲的四種最基本的藝術手段,「說」是說笑話和繞口令,「學」是模仿各種叫賣聲、唱腔和各種人物的語言,以及模仿各地方戲曲。「逗」是抓哏逗笑,「唱」專指唱太平歌詞。這些藝術手段的運用只有納入對話的范圍才是符合相聲創作藝術規律的。
(8)學習相聲的技巧和方法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早期發展
相聲一詞,古作象聲,原指模擬別人,又稱隔壁相聲。經華北地區民間說唱曲藝進一步演化發展,並融入了由摹擬口技等曲藝形式而形成,一般認為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
至民國初年,象聲逐漸從一個人摹擬口技發展為單口笑話,名稱隨之轉變為相聲。後逐步發展為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綜合成為名副其實的相聲。經過多年發展,對口相聲最終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相聲形式。
晚清年間,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各地也有「方言相聲」。
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庄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
『玖』 說相聲的方法有哪些
一、先抑後揚、峰迴路轉:
先對人物或事物大肆贊美,然後話鋒突變,一刨到底,由於效果出人意料,往往現場效果特別好,這種讓包袱皮變薄的方法郭德綱怎能錯過,這種方式也是郭最主要的抖包袱方式之一。這個手法里有兩個表現方法,一是先抑後揚,二是先揚後抑。
二、三番四抖、柳暗花明
這是相聲包袱中的「八股文章」,有比較固定的模式,採取的方法是引導觀眾的聽覺慣性,把逗哏的一個看法或意圖反復強調三遍(也有兩遍的,少有四遍以上的),到第四遍時反戈一擊,以突變的效果揭露逗哏者的本來意圖。
三、違反常規、明知故犯
侯大師的《規矩套子》是最經典的關於違反常規後鬧笑話的段子。郭德綱也善用這種包袱方式。所謂的常規,必須是大家所熟悉的。如郭曾經用過的「於謙的父親們」、「於謙的父親王老爺子」等等皆是如此。相反,如果是過於專業的知識,即使違反常規,可一般人根本就不了解,也就達不到逗人發笑的目的了。
四、歪講曲解、自以為是:
「歪講曲解」和「違反常規」在包袱兒組織手法上非常近似,甚至是一脈相通,但是演員必須在不同的內容中區別運用——「歪講曲解」要求表演者以「無知者無畏」的嘴臉來信口開河,也就是說他要帶給觀眾他真的不懂而不是裝傻充楞的印象,多是出於自諷的目的;「違反常規」相反,表演者分明是一個揣著明白裝糊塗的「聰明人」,多是為了諷刺他人。
五、雲山霧罩、荒誕不經
就是違反事物規律,在講述某件事情時肆意誇張,使人難以相信。這種包袱的尺寸要拿捏好,一旦過分有有「閑扯淡」的嫌疑,所以相聲段子中並不常見。但郭德剛不然,不但用得多,而且用得妙。
『拾』 相聲的基本功有那些,怎樣去練習
說、學、逗、唱是相聲傳統的四種基本藝術手段。
「說」是敘說笑話和打燈謎、繞口令等;
「學」是模仿各種鳥獸叫聲、叫賣聲、唱腔和各種人物風貌、語言等;
「逗」是互相抓哏逗笑;
「唱」相聲的本工唱是指太平歌詞。
基本功練習
1、出南門奔正南,有一個面鋪面向南,面鋪門口掛個藍布棉門簾,摘了藍布棉門簾,面鋪還是面向南,掛上藍布棉門簾,瞧了瞧,面鋪還是面向南。
2、河裡有隻船,船上掛白帆,風吹帆張船向前,無風帆落停下船。
3、一顆星,孤零零,兩顆星,放光明。三四五六許多星,照得滿天亮晶晶。
4、大米飯噴噴香,我們大家都來嘗。吃得快吃得飽,不把飯粒掉桌上。
5、母雞罵小雞,你這笨東西。教你咯咯咯,你偏嘰嘰嘰。
(10)學習相聲的技巧和方法擴展閱讀:
相聲基礎學習方法
1、創造劇本,留心生活中的事情,將一些搞笑或者讓人深思的事情編入劇本。
2、揣摩劇本,在實際練習中,著重揣摩自己的語速、神態、動作與眼神等等,注重效果。
3、測試效果,可以找自己的朋友或者親戚來看自己的表演,如果他們大聲笑出來說明成功了,如果沒有,繼續加工語言。
4、添加或更正。在以上兩點的基礎上,如果有弊端或者是不足的地方,及時更正和添加,使得更加出色。表演的時候,一定不要緊張要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