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葯用具
以砂鍋或無破損的搪瓷器皿為最好,不用鐵、鋁製品。
■用水與水量
煎葯水以潔凈為原則,自來水、井水皆可。加水量以超過葯物1~2厘米為度;慢性病人及兒童用水可酌減。
■火候
一般先用急火(武火)煮沸,再用慢火(文火)煎熬。也有單純用急火或慢火煎的,要遵醫囑。
■時間與次數
一般頭煎沸滾後半小時為宜,二煎的加水量與時間,按頭煎的二分之一為適宜。據試驗,兩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葯得到的有效成分要多。因為葯物煎煮後,溶劑形成兩部分,一部分在葯物之內,另一部分在葯物之外,形成兩種不同的濃度。當葯物內部有效成分的濃度大於外部時,可繼續向外釋放,到濃度相等時,就不再向外釋放了。所以必須換水重煎,使有效成分繼續向外釋放。因此,中葯湯劑一般煎兩次為宜。
■具體方法
先用冷水將葯浸泡半小時到1小時後再煎。隨著水溫的逐漸升高,植物細胞慢慢膨脹、破裂,蛋白質及澱粉等也會逐漸溶解在水中,不會阻滯有效成分的釋出,所以葯效較高。如用開水煎葯,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澱粉等會產生凝固現象,使細胞不易破裂,即使破裂了,有效成分也留在凝固體內不易釋出,葯效就不能充分發揮。煎葯時要避免葯液溢出或過快熬干,也不要反復揭蓋,以避免有效成分揮發。
根據葯物的功效、毒性的不同,要採取不同的煎葯方法。如解表、清熱類葯宜急火煎,時間要短,否則會降低葯效,改變葯性;厚味滋補葯如肉蓯蓉、熟地之類,宜慢火久煎,時間要長,使葯中的有效成分更多地釋出。某些毒性葯物如烏頭、附子之類,亦應慢火久煎,才能減低毒性,增加葯效。
Ⅱ 中葯要怎樣煎才正確
俗話說:「十分葯力五分煎,不會煎煮白花錢。」
中葯的療效與劑型有關,煎煮方法不當就會影響湯劑的療效。因此為了保證實際用葯能取得預期的療效,就必須採取正確的煎煮方法。
Ⅲ 煎中葯的方法有哪些
用蔥白湯。蔥白湯有發汗解表、發散風寒等作用。可用於荊防敗毒丸、風寒感冒沖劑等。用法是:取新鮮蔥白2~3根切碎,煎水送服。
用大棗湯。大棗湯有緩和葯性、補中益氣與補脾胃等作用。用法是:將大棗5~10枚加水煎湯,送服歸脾丸等。
用藕汁。有清熱止血等作用。用其送服十灰散等,效果頗佳。用法是:取鮮藕並洗凈、切碎,加入涼開水少許搗爛,用紗布包裹擠壓取汁,每次約100毫升即可。
煎中葯最好使用沙鍋,切記不能使用金屬鍋。其方法是:將葯物放入鍋後,先加涼水浸沒葯面2~3厘米。等葯煮沸後再用小火煎20分鍾,每劑葯可煎2~3次;第二、三次煮沸後,先用小火煎片刻,再用急火煎15~20分鍾即可。每次煎葯後將葯液過濾後摻在一起,分早晚2次服用。
Ⅳ 中葯煎熬的正確方法
熬葯前,先要將葯浸泡30分鍾,而熬葯所需要的水一般是高於葯面的1-2指為宜。一般選取的熬葯方法,將葯熬兩到三次,最後將熬取的葯汁混合在一起服用。先煎的中葯需要煎30分鍾以上,後下的中葯建議煎3~5分鍾即可
Ⅳ 中葯的正確熬制方法
中葯熬制有講究,正確的熬制方法是什麼?我們知道,中葯治病是最接近我們食療的方法,中醫使用中葯治病,而中葯很少有成葯,每次都是拿會成包的葯材回來自己熬,一般醫生都會告訴我們熬制的一些要求,現在已經有很多醫院提供中葯代熬的業務,但是很多人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學會熬制,這樣感覺會更加好一些,今天就把熬葯的注意事項說一下,其實無外乎熬葯的工具、火候和盛放葯材的工具這幾個方面。
中葯泡好後,開始放在煤氣或爐子上熬,第一次不用熬太久,開後小火煮10分鍾左右就可以,要是農村有條件,用柴火熬,效果最佳,因為柴火停熬後,柴火還有最細、最慢的余火熬出最全面的葯質,熬中葯一定要有人看守,剛開始用大火,等開後就調到小火,被稱作文火,中葯千萬不能熬幹了,不要以為熬幹了再加水,這樣是非常錯誤的,熬乾的中葯已經起了反作用,帶有非常重的毒性!切記!
熬第二遍這樣的時候,直接加水就可以了,不要再泡,要比第一次加的水多一些,第二遍比第一遍葯性少了,所以要多一部分水,熬久一點,小火熬20分鍾左右的樣子,然後用筷子比住葯材,倒出葯湯、等到溫熱的時候飲用就可以了,最好是溫熱,不要等到涼了,趁熱喝更加有效!
中葯一般最多熬三遍,不是說熬了就不能喝,而是三遍基本上就沒有什麼葯質了,第三遍最好也多一點水,如果你有條件的話,水加到可以熬20至35分鍾都可以,反正最後一遍,就倒掉了,
把三次熬好的湯葯兌在一個容器中,然後平均分成三份,根據醫囑分三次喝掉,不要因味道不好添加其他東西,會影響葯效的,豈不聞「良葯苦口利於病」說的其實是中葯。
盛放重要的器皿:
盛中葯的器皿也有講究,最好是用陶瓷的,這樣避免中葯與器具產生化學反應!中葯很苦,很多人問可不可以加糖熬,這樣是錯誤的,加糖會大大影響葯效的,怕苦,可以在喝完葯後,准備一些涼白開漱口即可,只是舌根部感覺苦,其實閉住呼吸繞開舌根喝,一點問題都沒有,誰讓生病了呢?
希望對你有幫助,歡迎留言,謝謝!
Ⅵ 如何正確熬中葯
中葯的煎法
一、煎葯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葯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鍾左右。煎葯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葯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葯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葯物按醫囑煎煮。
中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後服為宜。
二、丸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葯烊開服用,便於吸收增強療效。
未煎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
怎麼熬中葯,如何服中葯?--ZT
怎麼熬中葯,如何服中葯?
(1)中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葯飲片材料放入煲內,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葯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葯飲片的有效成分易於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鍾。然後收至小火,煎20-30分鍾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溫熱服用。④一次將葯物煎好後,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葯物混勻,以便葯效均衡。
(2)服葯方法也是給葯護理中重要的護理內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說明了服葯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理上必須正確執行各種服葯方法。
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葯,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葯有困難的也可採用少量多數或濃煎後服用。頓服:將1劑湯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連續給予大劑量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使體內達到較高的葯物濃度。②中成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葯放入口內,用溫開水或葯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葯物放入杯內,用溫開水、葯引等沖成懸混液後服用。調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成糊狀後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葯。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葯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於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將中成葯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
(3)中醫用葯護理除了注意煎葯和服葯方式外還應該注意以下內容:①服葯溫度:服葯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葯湯劑的葯液溫度或用於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葯液趁熱服下。常用於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葯的水等放溫後再服用。一般湯劑均採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後服下。常用於熱證。②服葯劑量:用葯的劑量一般應該由醫生根據具體情況具體決定。③服葯後應注意休息,觀察葯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葯物,更須嚴密觀察和記錄。④空腹服中葯易胃腸反應,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於大便硬結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食後一小時後服用。⑤對中西葯合用的病人,應告訴中西葯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葯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對葯效的影響,中醫歷來有「葯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葯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容和區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葯物,既可食用,又當葯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葯、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葯性相順應,食物能增強葯物的作用;食性與葯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葯物的作用。總之,食物的正確選擇,對提高葯物的療效,促進病人早日康復,具有與用葯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葯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葯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
Ⅶ 中葯怎麼熬
一、煎葯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葯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鍾左右。煎葯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葯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葯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葯物按醫囑煎煮。
中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後服為宜。
二、丸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葯烊開服用,便於吸收增強療效。
,一般根據你配的葯,有先煎,後下,包煎烊化等,這些醫生在葯方上有寫的,
Ⅷ 怎樣熬中葯
中葯的煎法
一、煎葯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葯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鍾左右。煎葯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葯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葯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葯物按醫囑煎煮。
中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後服為宜。
二、丸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葯烊開服用,便於吸收增強療效。
未煎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
Ⅸ 求熬中葯的正確方法
你好,熬葯時先泡上30分鍾,等中葯吸足了水分就好把握了,放水量大概高出中葯的2-3毫升左右。
等中葯熬開後再熬30分鍾。
Ⅹ 如何熬中葯
一般中葯的煎煮法:1、每劑葯一般煎兩次,將兩次煎葯葯汁混合後分為兩次服用。煎葯前應用冷水浸泡20-30分鍾。用一般常用的清潔水即可。用水量一般要浸過葯面2-3厘米。2、用浸過葯物的水和葯一起倒入陶罐中先用大火煎煮至沸後改用小火慢煎約20分鍾。煎煮過程中要攪拌2-3次,使葯物均勻受熱。倒出第一次煎煮的葯汁備用,再在陶罐中加水超過葯面3-4厘米,先用大火煎煮至沸後改用小火慢煎約25-30分鍾。
一般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煮沸後15-20分鍾即可。
特殊葯物煎煮法:1、先煎者:應先煮沸10-15分鍾後,再放入其他葯同煮。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下同煮5分鍾即可。3、熔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量時將熔化之葯置於去渣葯汁中使其熔化即可。4、焗服葯:用開水半杯或者將煎好的葯汁趁熱浸泡(須加蓋)10-15分鍾即可。5、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者開水中沖服。6、包煎葯:將葯物裝入紗布袋扎緊後投入其他葯中合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