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中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
第一步:助力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助力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學生要留意並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助力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於同學們准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對症下葯」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
對於不同的題目則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四是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硃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採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准確率一般會比較高。 怎樣准確理解詞義、翻譯句子
基本原則是通過解釋詞語,理解句子的含義。
首先,必須准確把握文中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和用法。掌握文言實詞,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義的擴大、詞義的縮小、詞義的轉移、感情色彩的變化等)、通假字、詞類的活用(名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虛詞著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於、則、乃、也、者、乎、然、焉、何、夫、爾等,其中出現頻率高更應重點掌握的是:之、其、而、以、於五個。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見的句式及其特點。掌握文言文中有別於現代漢語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中常見的句式有:判斷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為」、「則」等,表示某種肯定或否定的判斷;也有用「是」表判斷的)、省略句(省略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介詞或介賓短語)、倒裝句(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被動句(藉助於被動詞,如「被」、「於」、「為……所……」表示被動;不藉助被動詞,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動)。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譯的原則、方法和步驟。 翻譯文言句子是考試的難點,也是重點。
文言翻譯的原則是:信(准確、忠實於原文、不歪曲、不遺漏、不隨意增減意思。)、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雅(簡明、優美、有文采)。 文言翻譯最基本的方法: 留、補、刪、換、調。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古代專有名詞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2、補:補出省略成分。
3、刪:刪去不譯的詞語。文言中凡是無實在意義,只表語氣、停頓、補足音節和舒緩語氣等的虛詞,都可略去。
4、換: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相應的古代詞彙。
5、調:調整倒裝句句序,按現代漢語習慣句式將其調整過來。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則和方法,翻譯時還必須有步驟:解詞——串意——順句。 註:直譯即逐字逐字地譯。意譯即譯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譯不通時,用意譯。
『貳』 初中課外文言文答題技巧及套路
01閱讀文言文時應該結合語境准確解釋字詞的含義,一定要注意到注釋,可能會帶來很有用的信息,發揮聯想結合日常積累到文言知識來解題。
02將文言文語句翻譯成現代語言是必考的題型,做這種題要能准確理解句子中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和含義,要善於聯繫上下文推斷句子的意思,從整體上理解,不要斷章取義。
03不管是實詞還是虛詞,它的意義和用法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顯示出來的,所以應結合文言文所表達的語境來分析其包含的意思。
04文言文閱讀可以先瀏覽一遍文章,把有用的信息標注出來,做題時再仔細閱讀,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體會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叄』 初中生想要學好文言文,有哪些小技巧呢
小學語文課文主要包括記敘文、說明文和古詩。進入初中之後,增加新的領域,就是古文言文。很多初中生對文言文又愛又恨,愛它,因為它體現中國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恨它是因為它非常難學,內心對學習文言文產生淡淡的憂傷。怎麼才能學好文言文呢?答案是肯定能,下面這三個小技巧可以幫助各位同學學號文言文。
一、熟讀文言文課文
一些學生感嘆文言文難學,主要原因是帶著主觀思想看待文言文,主觀上認為學習文言文要像記敘文或者說明文那樣,一讀就懂,很快可以明白文章的中心、段落大意和寫作手法。殊不知古文言文和現代白話文之間有很大的區別,很多字意已經改變,很多詞的用法也有所更改。
另外,古代文言文中所提到的官職、年份、地名、風俗等,現代文都有對應的翻譯,有時候感覺學習古代文言文有一種學「外語」的感覺,如果了解文化和歷史背景,學習起來也變得容易。古代文言文的文體和現代文大體相似,主要還是議論文、記敘文、說明文等。
總之:如果能夠熱愛我國文化,好好地在文言文上下功夫,肯定能夠學號古代文言文,從學習中獲得知識的養分,發掘我國源遠流長的古文化,定會獲益良多。以上三點是學習的小技巧,如果能夠熟練使用這些小技巧,學習文言文肯定事半功倍。
『肆』 初中文言文斷句題解題技巧有哪些
初中文言文斷句題解題技巧有哪些
斷句的基本方法:
首先:弄通文意斷句。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閱讀全文,了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果想當然地斷下去,就容易發生錯斷。要注意文言文單音詞佔多數的特點,抓住幾個關鍵的字詞翻譯以理解文段大意。學生給文言文斷句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一邊看一邊點斷,待回頭檢查時,又覺得有許多不妥之處。其實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口訣:
節奏劃分有訣竅,劃一劃二不劃三。
主謂謂賓要停頓,謂補之間照樣分。
遇上關聯想一想,總領詞後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詞狀語須打住。
省略成分斷沒錯,提示停頓理當然。
專有名詞分清楚,節奏劃分顧全貌。
這是一首文言句子劃分朗讀節奏的口訣。下面祥細解說這一口訣,以便於大家靈活運用。
(一)節奏劃分有訣竅,劃一劃二不劃三。
「劃一劃二不劃三」意思是說在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頓一二次是常事,停頓三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是要停頓三次或三次以上,做題時,也可以省去可劃可不劃的地方。
(二)主謂動賓要停頓,謂補之間照樣分。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謂賓,而主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它們的前後往往要進行斷句。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
常見代詞有:吾、余(表示「我」),予、爾、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以後再出現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1餘 /聞 之 也 久
謂語大多數是由動詞充當,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核心,我們只要抓住謂語動詞,根據動詞位置及和前後詞語關系,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准確率。比如「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兩題,找到動詞「亡」「入」「吊」「將」「歸」「賀」,根據語法知識,仔細分析,便不會將「入」之後的處所「胡」斷為「胡人」,將「將……而歸」誤斷為「歸人」。
通常情況下,文言句子的結構與現代漢語的句子結構相似,都是由主語、謂語、賓語、補語等成分構成,朗讀時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中心詞與補語之間要停頓。
例2:後生/不復有/言歐公者
「後生」主語,「不復有」謂語,「言歐公者」賓語,停頓兩次。
例3:苟全∕性命∕於亂世
「於亂世」是介賓結構,作句子的補語。
(三)遇上關聯想一想,總領詞後漫步走。
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類的虛詞特別多,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通篇用了二十七個「也」字,幾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傳為美談。
【句首發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於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
例4如「夫/戰,勇氣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等。
例5:蓋 / 竹柏影也 「蓋」句首發語詞,表示引出議論。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例6:然則/何時而樂耶?
例7:故∕為之說
「故」表示總結性詞語,翻譯成所以、因此等。
【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末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其它的詞】以、於、為、則、而,往往用於句中,在他們的前後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折而且後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前面要斷開)。
例8:禁愈嚴∕而傳愈多
「而」表示轉折,翻譯成可是、但是等。前後語意發生轉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轉折連詞前有所停頓。
(四)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詞狀語須打住。
連在一起的兩個單音詞,朗讀時要分開讀;名詞活用作狀語的這個「活用詞」之前要停頓。
例9:可/以一戰
「可以」,古代是表示兩個單音節詞:「可」+「以」,意思是「可以憑借(這一點)」,而現代漢語表示一個詞,「允許」的意思。
例10:其一/犬坐於前
「犬」名詞作狀語,翻譯成「像狗一樣」。
(五)省略成分斷沒錯,提示停頓理當然。
古代漢語常有省略句式,在省略之處停頓準保沒錯,有些語氣詞用在句子中,表示提示或舒緩語氣,在這個詞的後面停頓合情合理。
例11:一日/與棐論文/及坡
「一日」後面省略了「歐陽公」字。
因此要留心文言句式特點,如倒裝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省略句、判斷句、被動句、固定結構句等,劃分停頓時須維護其古代語言特點和意義的完整。
例1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後省略謂語「鼓」)
例13、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廟堂之高」是定語後置)
例14、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為」是介詞,後省略賓語「之」,代桃源村人)
例15、孔子雲:「何陋/之有?」(賓語前置句,應調整為「有何陋?」)
例16、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於其上」是狀語後置)
例17、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所以」在句中是「……的原因」之意,是固定結構;「也」表判斷語氣,「此……也」是判斷句)
例18、帝/感/其誠(「感」具有被動意義,「被……所感動」)
例19:余聞之也/久矣
語氣詞「也」表示提示,讓讀者換一口氣來讀。
例20:悍吏之/來吾鄉
「之」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結構助詞,表示舒緩語氣。
(六)專有名詞分清楚,節奏劃分顧全貌。
古代漢語有很多表示人名、地名、年號名、官職名等的詞語,我們要加以分辨,在這些專有名詞的中間是決不能停頓的。
例21:士大夫/不能誦坡詩
「士大夫」是專有名詞,中間是決不能停頓的。
除此之外,老師再給大家補充幾點
1.利用對話標志斷句。
常以「曰」、「雲」、「言」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2、找出動詞,明確句意。
古漢語中,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為中心。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分出獨立的句子,明確了語句的意思,從而正確斷句。
比如① 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動詞有「亡」「入」「吊」,因此可區分出兩個句子。②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句中動詞有「將」「歸」「賀」,可區分出兩個句子。
3、藉助對比、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斷句。
文言中常有對偶句、排比句,抓住這個特點斷句,常能收到斷開一處、接著斷開幾處的效果。
例:頂真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對偶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男有分/女有歸
對稱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排比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4、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題目做完後,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根據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
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後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後的句子的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
此文摘自《網路文庫》「初中文言文斷句的基本方法」 感謝原作者。
『伍』 初中文言文答題技巧有哪些
(1)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2)翻譯「六字法」:留、刪、換、調、補、變。
第一步,結合上下文語境,了解所譯文句大體意思,做到心中有數,並找出句中需要著重翻譯的重點詞,一則為理清句意,二則為後面給重點詞選擇恰當的意思做准備。
第二步,直譯求字字落實——留、刪、換
①「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②「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
主要有:①句首:「夫」、「蓋」等發語詞。
②句中:起結構作用的助詞,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頓作用的助詞;如「者」「也」等,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中的「也」。表並列和順承關系的連詞,如「予與四人擁火以入」中的「以」。
③句末:補足音節的助詞,如「頃之,煙炎張天」中的「之」。以上的文言虛詞在實際的翻譯中,都無須譯出,若強譯,則屬錯誤。
③「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①把古代用現在已不用的詞用現代漢語進行替換,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②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所以在翻譯時,要把古漢語中的單音詞變為雙音詞。
第三步,意譯求文從字順——調、補、變
①「調」就是調整句式。需要調整的句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調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裝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等),翻譯時,要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古漢語中還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無乃……乎」「……孰與……」等,翻譯時,要把這些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的形式表達出來。
②「補」,就是增補。
a.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這就要求我們要對古漢語中的省略句要有所了解,並能判斷一個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補出;
b.補出省略了的語句,古人用筆簡約,往往前面說過的話,後面一般就不再重復,而在現代漢語,就要給出。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
③「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為相關文字。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用等意義及誇張的說法、委婉地說法、互文地說法等,直譯時會不明確。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直譯為「連秋天裡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顯得不合道理,而應意譯為「連最細小的東西都不敢佔有」,才能明確。
『陸』 初中古詩文閱讀技巧和方法
第一,足夠的詞彙量,以及對這些詞彙的正確理解和正確使用。 語文詞彙散見於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中。廣泛的閱讀和細心的積累可以提供幫助。
第二,精讀文章的能力。 讀一篇文章不僅僅要讀懂內容,還要讀懂文體、結構、技巧、主旨。不能總是讓自己成為讀者,而應該從創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作者說了什麼,他怎麼說的,他用了哪些技巧,他想表達他對於世界的什麼認識和觀點。
第三,對於古代語言和文化的基本了解。 掌握古代語言基本詞彙和特點,讀懂淺易的文言文,了解古代文化常識、古人的觀念和追求。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也是對傳統文化的思考。追根溯源,才能傳承發展。
第四,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足夠多的古詩文,對古代知名作家有基本的了解。 小學初中凡是要求背誦的古詩文最好能熟讀成誦,理解深刻,經久不忘。對於知名作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王安石等最好能讀一下相關傳記。一方面有利於理解其作品,另一方面有利於理解古代社會和文化。
第五,觀察、體驗、閱讀、思考、表達是一體的。 沒有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不可能有對世界的感性認知,沒有廣泛的閱讀不可能加深對世界的理解。這里的廣泛閱讀不僅僅局限於文學作品,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哲學、心理等方面的著作都可涉獵,他們不僅可以增廣見識,還能提供認識世界的不同角度,提供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 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是我們表達的基礎。沒有對這些問題的個性化思考就只會人雲亦雲。
初中古詩文閱讀考查的不僅僅是語言表達能力,而是對整個語文能力的綜合考察。沒有體驗、閱讀、思考,空洞的表達是打動不了人心的。古詩文閱讀雖有技巧,但一切技巧的前提是實力的提升。
『柒』 怎麼學好文言文初中
1、課內文言文首先把課內的課文弄清弄懂,在學習課內文言文中最基本的是課下的注釋還有通篇解釋時不懂的字詞意思或者語法,做到最起碼能夠把整篇文章完整的翻譯成現代語言,即大家能懂得意思。其次,在初學文言文階段,文言文對我們而言如同一門外語,我們不了解的很多,這時需要我們要有一種較真的精神,具體到每一個字都弄明白它的意思或者作用。另外,多讀課文。「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起初不明白的,多讀幾遍意思慢慢就明白了,在讀的時候注意怎麼斷句,培養自己的語感。在判斷如何斷句的時候,它的意思大概就浮現眼前了。課內文言文要做到熟練,對文中的字、詞、語法、作用做到印象深刻,自己課下做好總結,即同一個詞它的作用遇到過多少個,分別是什麼,根據課文記住例子。2、課外文言文課外文言文起一個拓展的作用。在起初接觸文言文時,由於缺乏對字、詞意思、詞類活用等作用以及語法的了解,起初學生讀不懂很正常,這需要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就像學生開始學習英語一樣,從開始的不懂到後來的熟練,都需要經歷一段知識積累的過程。課外文言文的擴充,是在課內文言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夠接觸到同一字、詞更多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擴充學生的知識庫。3、准備好古漢語詞典在學習文言文,或者自己看文言文的時候,希望學生養成一個習慣:古漢語詞典不離身。在看文言文時,遇到不懂的就去翻詞典,在看詞典的時候,養成一個習慣,把它的每一個意思看一個遍。同時有例句的,試著自己根據它給出的詞義,能不能看懂例句的意思。 好習慣的養成古漢語詞典不離身—養成查詞典的習慣 多動腦—思考它在文中屬於詞典解釋中哪個意思,可以一一套入嘗試翻譯對不對。 多動嘴—不明白的句子,不知道怎麼斷句的句子,發聲讀出來,看看怎樣斷句合理。 多動手—查詞典以及注意看懂後把詞典上遇到的幾個比較基本的,比較常見的意思記在這篇文章旁邊,最好配有例句。保存好這份資料。 資料的收集—把文言文做過的資料都放在一起,為復習做好准備。
『捌』 初中文言文教學技巧
課程標准對整個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提出了一個總的階段目標:「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但是,初中階段文言文教學不能只是簡單地當作一個整體,而應該針對不同年級的教材特點和學生特點,分年級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落實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七年級段的文言文教學
部編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共選編了12篇文言文,有《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論語>十二章》《誡子書》《狼》《塞翁失馬》《杞人憂天》《孫權勸學》《賣油翁》《陋室銘》《愛蓮說》《河中石獸》。這些文章大都篇幅短小,語言淺顯易懂,作品形象鮮明,故事性強。因此,七年級的文言文教學應該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培養學習興趣。課堂上首先要設計好導入語:可以是熱情洋溢的談話,有趣的故事,有關作者的逸事;也可以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視頻、圖片、歌曲;還可以採用直觀形象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例如:演出式、繪畫式、講述式、演唱式、朗誦會、欣賞視頻等形式。讓學生帶著高漲的情緒進行文言文的學習與思考,穿越時空,在叩響閱讀文學經典的大門。
第二,教給學生誦讀、理解、背誦的方法。誦讀是核心,學習文言文就要指導學生敢於讀、堅持讀、喜歡讀。理解即疏通文字,感知課文。我們要引導學生逐步擺脫依賴教師講解的思想,教會學生使用工具書,在此基礎上舉一反三,循序漸進,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還要讓學生學會找出疑難詞句,課堂上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師生合作找到問題的答案。熟讀成誦就是培養文言文語感重要的方法。在背誦時要指導學生,集中精力,要做到嘴念、耳聽、心想,邊讀邊體會文章的內容、意境。還要教給學生背誦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例如:參照譯文、化整為零、邊抄邊讀以及「抓三點」(抓住段落首字,段落首句和尾句,段落思路和中心三個關鍵點)背誦法。
第三,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要圍繞學習的各個環節,「預習——聽課——復習——作業」,對學生進行教育,改變學生喜歡直觀形象,依賴教師詳細講授的學習態度,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培養理性思維,磨練意志品質,增強學習的主動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八年級段的文言文教學
從八年級開始教材改變了編排系統,將文言詩文的編排由七年級每單元一課的編排方式,改為每冊集中兩個單元的編排方式。八年級共選編了16篇文言文。除了4篇寫景散文《三峽》《與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遊》《與朱元思書》之外;其餘12篇都是表現志趣與情操的古文,有《富貴不能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愚公移山》《周亞夫軍細柳》《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核舟記》《北冥有魚》《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雖有嘉餚》《大道之行也》《馬說》,這些文章有情趣,有理趣,從不同方面表現了古人的哲思與情懷。
在整個初中階段,八年級文言文篇數是最多的,閱讀難度明顯增大,知識點也變得更多了。因此,這一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應該向廣度和深度拓展。
第一,培養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識。可教給學生一些積累的方法。比如:前後勾連,積累常用實詞和虛詞;藉助現代漢語,積累文言詞語義項;積累一些詞語在古代漢語中的常見義項等。這一階段的另一重要學習方法是適當的講解文言文的閱讀規律,剖析典型文言現象,對學生進行文言語法教學。
第二,恰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八年級編排了4篇文質兼美的寫景美文,可以通過圖文、聲像並茂的多媒體輔助教學,調動學生的聯想和想像,使文章或優美或雄壯,或空靈或清新的山水景物,能夠在學生的頭腦中還原重現。進而使學生如身臨其境,感受景物的特點與神韻,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從而深刻地領會文言文獨特的審美情趣。
第三,注重知識遷移。文言文蘊含著豐富的詩畫意蘊,散發著獨特的文化魅力,凝聚著深厚的民族情感。教師應鼓勵學生大量閱讀優秀的文言作品,要由課內遷移到課外,布置學生廣泛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文言作品,如《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孟子》、《聊齋志異》等,並適當作些讀書筆記,寫一些心得,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鑒賞能力。
『玖』 初中文言文答題技巧方法
文言文的考察在「難易程度上」應屬於「易」的。
通常考察以下幾方面:
1.能正確地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
2.能正確地將文言語句譯成現代漢語。
3.能理解並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課內部分只要有針對性的去背就行了。
課外的解題方法如下:
課外文言文閱讀解題四步驟
中考文言文閱讀必然會考到課外語言材料。面對從未讀過的語段或文章,又無工具書可查,怎麼辦?在解答這類題目時,很多人感到束手無策。總結出解題四個步驟,僅供你參考。
第一步
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二步
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教師要指導學生留意並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
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於同學們准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對症下葯」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四是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硃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採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准確率一般會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