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計算地方時的一般步驟:
一、已知經度求地方時
1.計算兩地經度差:(同減異加)
2.把經度差轉化為地方時差,即:地方時差=經度差÷15° /H (相差 15° 就相差 1h,相差 1° 就相差 4min)
3.根據要求地在已知地的東西位置關系,加減地方時差,即:東加西減
二、已知地方時求經度
計算兩地地方時差
2.把地方時差轉化為經度差,即:經度差=地方時差 X15° /H (相差 1h 就相差 15° ,相差 4min 就相差 1° ) (注意西經的東西位置關系)
3. 根據要求地在已知地的東西位置關系,加減經度差,即:東加西減 (特別註明:為避免日界線問題,我們習慣上認為:東經在東,西經在西)
(特別註明:為避免日界線問題,我們習慣上認為:東經在東,西經在西)
⑵ 經緯度怎麼計算
在地理上用經度和緯度來表示地理坐標,那麼,地理經度緯度怎麼算呢?下面小編整理了一些相關信息,供大家參考!
地理經度緯度怎麼算 計算公式是什麼
1如何計算地理經緯度
算經度——地方時計算——東加西減,15度1小時,1度4分鍾。
算緯度——①正午太陽高度公式計算;
②緯差法:在太陽直射點的同側,兩地緯差相差多少度,正午太陽高度就相差多少度。
推論:與直射點緯差相差多少度,正午太陽高度就與90°相差多少度。
③北極星的仰角=當地地理緯度。
2地理經緯度表達方法
1.表達方法
經緯度的表達方法——」十六字准則:緯度在前,經度在後,數字在前,符號在後「
例:北京(40°N,116°E)
桐城(31°N,117°E)
2.規律
朝什麼方向數值越來越大,就是什麼度數。
朝北數值越來越大,就是北緯度。朝南越來越大,就是南緯度。
朝東數值越來越大,就是東經度。朝西越來越大,就是西經度。
3.分界
緯度二分界:南北半球劃分;高中低緯度劃分。(注意:赤道不屬於南北半球)
經度二分界:東西經度劃分;東西半球劃分。
3高中地理經緯度和時間怎麼計算
⒈時區
(1)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將全球經度劃分為24個時區,各時區以其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時區的共用區時。
(2)某經度所在的時區計算:
經度/15度=商余數。
如果余數小於7.5,所在時區=商數
如果余數大於7.5,所在時區=商數+1(詳細計算:區時/時區的計算)
2.區時
(1)時區每差1個區,區時相差1小時,東早(多)西晚(少)
注意:過日界線日期要先加減一天
(2)公式計算:
甲時區-乙時區=甲區時-乙區時
注意:東時區寫成正數,西時區寫成負數。正負數已經考慮了日界線兩側的日期差別。
3.地方時
(1)根據太陽照射情況形成的時刻,如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位於晝半球中央)為12點。(地球自轉會造成照射情況的變化,地方時就變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圖上讀出特殊地方時(如12點、0點或24點、6點、18點)的分布。
(2)圖上計算:
經度每相差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或1度/4分鍾、經度1分/4秒鍾),東早(加)西晚(減)
注意:過日界線時日期還要再加(向西)減(向東)一天
(3)公式計算:
(甲經度-乙經度)×1小時/15度=甲地方時-乙地方時
注意:東經度寫成正數,西經度寫成負數。正負經度已經考慮了日界線兩側的日期差異。
4.日出、日落時刻
(1)地方時、區時計算
(2)日出時刻=(24-晝長)/2
日出時刻=12-晝長/2
(3)日落時刻=24-日出時刻
日落時刻=12+晝長/2
5.晝長
某地晝長=24—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晝長=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夜長(推薦:[高一地理知識] 地球運動知識記憶口訣分享)
6.夜長
某地夜長=24—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夜長=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晝長即:緯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長+夜長=24小時
7.晝長、夜長
(1)晝長=日落時刻-日出時刻
注意:前後時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時,比如都是北京時間
(2)晝長=(12-日出地的地方時)*2晝長=(日落地的地方時-12)*2注意:均指該地地方時
(3)圖上計算:晝長=24小時*晝弧/360度
(4)北緯某地晝長=對應南緯的夜長
(5)夜長=24-晝長
⑶ 時區劃分及計算方法東加西減是怎麼樣的
地球時區劃分為24個時區,計算方法:要計算的區時=已知時區-(已知區時的時區-要計算區時的時區),其中東時區為正,西時區為負。
以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為零時區,國際上採用每隔經度15°,劃分一個時區的方法,向東為東一區到東十二區,向西是西一區到西十二區,東區時間比西區早。
其中以0°經線為中央經線的時區為中時區也稱零時區,由此向東到180°依次為東一區至東十二區,向西到180°為西一區至西十二區,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各跨經度7.5°,均為半時區。
因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從零時區向東,每增加一個時區,時間增加1小時,向西每增加一個時區,時間減少1小時。西十二區比東十二區在時間上少24小時。
時區劃分方法
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東邊比西邊先看到太陽,東邊的時間也比西邊的早。東邊時刻與西邊時刻的差值不僅要以時計,而且還要以分和秒來計算,這給人們帶來不便。
為了克服時間上的混亂,1884年在華盛頓召開的一次國際經度會議(又稱國際子午線會議)上,規定將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東、西各12個時區)。規定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為中時區(零時區)、東1—12區,西1—12區。
每個時區橫跨經度15度,時間正好是1小時。最後的東、西第12區各跨經度7.5度,以東、西經180度為界。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上的時間就是這個時區內統一採用的時間,稱為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相差1小時。
例如,中國東8區的時間總比泰國東7區的時間早1小時,而比日本東9區的時間晚1小時。因此,出國旅行的人,必須隨時調整自己的手錶,才能和當地時間相一致。
凡向西走,每過一個時區,就要把表撥慢1小時(比如2點撥到1點);凡向東走,每過一個時區,就要把表撥快1小時(比如1點撥到2點)。並且規定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為本初子午線,即零度經線。
⑷ 什麼叫東加西減(算區時)
也就是說東邊的時間永遠比西邊的快!
但是人們有規定了日界線,從西往東越過日界線,日期上減去一天,從東往西越過日界線,日期上加上一天!時區如圖:
那麼如何區別兩地哪個是東哪個是西呢?
如何判斷兩點的東西南北方向:
如果兩點同在東經,度數大的在東邊,度數小的在西.
如果兩點同在西經,度數大的在西邊,度數小的在東.
如果兩點不在同的東西半球,當兩點的經度相加大於180°,位於西經的為東,東經的為西.
當兩點的經度相加小於180°,位於西經的為西,東經的為東.
當兩點的經度相加等於180°,那就不分東西方向了!
一般的經度的判斷方法:兩條經線,數值向右(左西右東)增加,在東半球,相反,向西增加,為西半球。但注意,東西半球不是以0度經線和180度經線為界的,而是西經二十度和東經160度為界,看到這些經線時要注意區分。
(這是高中的知識,可能會對你有用)
⑸ 地理:求經度差,是東加西減還是同減異加還是兩個都可以求講解,不要復制黏貼!
兩地的經度差永遠不大於180度,這是基本原則。
同在東半球,西半球
經度差等於大的減小的
不在同一個半球,經度差等於經度和
或者經度差等於三百六十度減去兩經度和(兩經度和大於或等於一百八十度)
兩地經度差在計算過程中遵循」異加同減「
⑹ 經緯度計算公式
如何計算地理經緯度
算經度——地方時計算——東加西減,15度1小時,1度4分鍾。
算緯度——①正午太陽高度公式計算;
②緯差法:在太陽直射點的同側,兩地緯差相差多少度,正午太陽高度就相差多少度。
推論:與直射點緯差相差多少度,正午太陽高度就與90°相差多少度。
③北極星的仰角=當地地理緯度。
2地理經緯度表達方法
1.表達方法
經緯度的表達方法——」十六字准則:緯度在前,經度在後,數字在前,符號在後「
2.規律
朝什麼方向數值越來越大,就是什麼度數。
朝北數值越來越大,就是北緯度。朝南越來越大,就是南緯度。
朝東數值越來越大,就是東經度。朝西越來越大,就是西經度。
3.分界
緯度二分界:南北半球劃分;高中低緯度劃分。(注意:赤道不屬於南北半球)
經度二分界:東西經度劃分;東西半球劃分。
3高中地理經緯度和時間怎麼計算
⒈時區
(1)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將全球經度劃分為24個時區,各時區以其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時區的共用區時。
(2)某經度所在的時區計算:
經度/15度=商余數。
如果余數小於7.5,所在時區=商數
如果余數大於7.5,所在時區=商數+1(詳細計算:區時/時區的計算)
2.區時
(1)時區每差1個區,區時相差1小時,東早(多)西晚(少)
注意:過日界線日期要先加減一天
(2)公式計算:
甲時區-乙時區=甲區時-乙區時
注意:東時區寫成正數,西時區寫成負數。正負數已經考慮了日界線兩側的日期差別。
3.地方時
(1)根據太陽照射情況形成的時刻,如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位於晝半球中央)為12點。(地球自轉會造成照射情況的變化,地方時就變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圖上讀出特殊地方時(如12點、0點或24點、6點、18點)的分布。
(2)圖上計算:
經度每相差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或1度/4分鍾、經度1分/4秒鍾),東早(加)西晚(減)
注意:過日界線時日期還要再加(向西)減(向東)一天
(3)公式計算:
(甲經度-乙經度)×1小時/15度=甲地方時-乙地方時
注意:東經度寫成正數,西經度寫成負數。正負經度已經考慮了日界線兩側的日期差異。
4.日出、日落時刻
(1)地方時、區時計算
(2)日出時刻=(24-晝長)/2
日出時刻=12-晝長/2
(3)日落時刻=24-日出時刻
日落時刻=12+晝長/2
5.晝長
某地晝長=24—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晝長=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夜長。
6.夜長
某地夜長=24—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夜長=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晝長即:緯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長+夜長=24小時
7.晝長、夜長
(1)晝長=日落時刻-日出時刻
注意:前後時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時,比如都是北京時間
(2)晝長=(12-日出地的地方時)*2晝長=(日落地的地方時-12)*2注意:均指該地地方時
(3)圖上計算:晝長=24小時晝弧/360度
(4)北緯某地晝長=對應南緯的夜長
(5)夜長=24-晝長。
⑺ 怎麼算經度
算經度——地方時計算——東加西減,15度1小時,1度4分鍾。
按國際規定英國首都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條經線定為0°經線,然後向左右延伸。而各地的時區也由此劃分,每15個經度便相差一個小時。經度作為地理學的一個基礎,是認識地球轉動和區域地理劃分的基礎理論,需認真並精確掌握。
從北極點到南極點,可以畫出許多南北方向的與地球赤道垂直的大圓圈,這叫作「經圈」;構成這些圓圈的線段,就叫經線。公元1884年,國際上規定以通過英國倫敦近郊的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的經線作為計算經度的起點,即經度零度零分零秒,也稱「本初子午線」。
在它東面的為東經,共180度;在它西面的為西經,共180度。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東經180度和西經180度的經線是同一條經線。各國公定180度經線為「國際日期變更線」。為了避免同一地區使用兩個不同的日期,國際日期變線在遇陸地時略有偏離。
⑻ 地理上的東加西減是算地方時的,那麼那邊是東,那邊是西
1、東加西減:指在計算地方時和區時的時候,要遵循東加西減的原則,即每向東過1個經度,地方時加4分鍾,每向東過一個時區,區時加1小時。向西則減。 2、東減西加:指在經過國際日期變更線(180度經線)時,要遵循東減西加的原則,即向東過日界線,日期減一天,向西過日界線,日期加一天。
⑼ 東加西減怎麼理解(地方時)
東邊相鄰的時區總比所在的時區早一個小時,比如,北京在東八區,現在是下午17點,東京在東九區,早一個小時,就是18點了。所以是東邊的時區加。
1、計算兩地的經度差:
(1)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同在東經或同在西經,則:經度差=經度大的度數-經度小的度數。
(2)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一個在東經另一個在西經,則:經度差=兩地經度相加。
2、把經度差轉化為兩地的地方時差,即:地方時差=經度差÷15°/小時;或經度差X4分鍾每度(1小時=15度,1度=4分鍾)。
時區問題
有關國際會議決定將地球表面按經線從東到西,劃成一個個區域,並且規定相鄰區域的時間相差1小時。在同一區域內的東端和西端的人看到太陽升起的時間最多相差不過1小時。
當人們跨過一個區域,就將自己的時鍾校正1小時(向西減1小時,向東加1小時),跨過幾個區域就加或減幾小時。這樣使用起來就很方便。
現今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由於實用上常常1個國家,或1個省份同時跨著2個或更多時區,為了照顧到行政上的方便,常將1個國家或1個省份劃在一起。所以時區並不嚴格按南北直線來劃分,而是按自然條件來劃分。
⑽ 時間與經度怎麼換算
經度每相差1°,時間相差4分鍾,換算是按東西( 東加西減)進行。
每相差一個時區°,時間相差1小時,換算時按東西(東加西減 )進行。
某地正午時,北京時間為15點,則該地的經度為東經75度。從0°經線開始,向東向西各7.5°為中時區,從中時區開始,向東向西每15°為一時區,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東西12區各7.5度,合並為一個時區。
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同在東經或同在西經,則:經度差=經度大的度數-經度小的度數
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一個在東經另一個在西經,則:經度差=兩地經度相加
(10)經度計算方法東加西減如何算擴展閱讀:
從0°經線算起,向東、向西各分作180°,以東的180°屬於東經,習慣上用「E」作代號,以西的180°屬於西經,習慣上用「W」作代號。東經180°和西經的180°重合在一條經線上,那就是180°經線。
在地圖上判讀經度時應注意:從西向東,經度的度數由小到大為東經度;從西向東,經度的度數由大到小,為西經度;除0°和180°經線外,其餘經線都能准確區分是東經度還是西經度。不同的經線具有不同的地方時。偏東的地方時要早,偏西的地方時要遲。每15個經度便相差一個小時。